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迅为青年校稿

鲁迅为青年校稿

鲁迅为青年校稿
鲁迅为青年校稿

鲁迅为青年校稿

陈洁

在鲁迅的鼓励和指导下,青年知识者开始将翻译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工作,并翻译了大量作品。李霁野等青年知识者进入翻译领域的时候,最初只是视为一种“精神的游戏”。李霁野在《往星中·后记》中回忆此书的翻译是在1924年夏季,“那时候正和几个朋友同住着消磨困长的日子,拿翻译当作一种精神的游戏,因此,素园也有余暇把我的译稿仔细校正,改了许多因英译而生的错误,使之较近于原文”1。《往星中》的译稿由李霁野的小学同学张目寒转给鲁迅,鲁迅“给我许多热诚的鼓励。大概他也和我一样,以为翻译虽然只是‘媒婆’,总也可以算是一种有所绍介的工作罢,就想叫他穿着华服走进世间去。”2

张目寒,最初是鲁迅在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3。未名社成员以张目寒为中间人,陆续认识鲁迅,随后成立了未名社4。未名社成员原都是文坛上无名的青年人,因同乡同学的关系而聚集,本身并无文化资本,译书也很难出版。在鲁迅为他们校稿后,他们的译稿比较成形,逐渐走上文坛,成为终身职业,并逐渐成名成家。

对未名社的形成过程,川岛做了如下追述:

在1924年下半年,有几个穷学生住在沙滩北京大学附近的公寓里,翻译了两部俄国小说,没有地方替他们出版,搁在书架上有半年多。鲁迅先生知道了这件事,托人去把这两部稿子拿来,看了一遍,以为“在这个时候,青年中竟有爱好俄国文学的人,而且下了这么大的功夫译成中文,很是难得”。就约他们来谈,答应出资给他们印出来;因为鲁迅先生刚得到一笔版税,可以替他们付印刷费,但只够印出一本的,只好等卖完了再印第二本。并且为他们计划,要他们自己直接交给印刷局去印,自己校对;印好了,自己卖。鲁迅先生且为译书作了序——这就是“未名社”的形成与产生。5

所翻译的两部俄国小说:一部是韦丛芜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一部是李霁野译的安得列夫的《往星中》6。李霁野认为未名社成立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随着《新青年》的分化,“鲁迅先生对于脱离阵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得不满。”7基本原因之二是培养青年人从事文学译作8。因为未名社、狂飙社的这些青年的成名经历,有不少青年前来拜访鲁迅。

鲁迅为青年人校阅了大量文稿和译稿,1932年4月,在《鲁迅译著书目》

中列出的就有:

所选定,校字者,为:

《故乡》(许钦文作短篇小说集。北新书局印行《乌合丛书》之一。)

《心的探险》(长虹作杂文集。同上。)

《飘渺的梦》(向培良作短篇小说集。同上。)

《忘川之水》(真吾诗选。北新书局印行。)

所校订,校字者,为:

《苏俄的文艺论战》(苏联褚沙克等论文,附《蒲力汗诺夫与艺术问题》,任国桢译。北新书局印行《未名丛刊》之一。)

《十二个》(苏联A.勃洛克作长诗,胡译。同上。)

《争自由的波浪》(俄国V.但兼珂等作短篇小说集,董秋芳译。同上。)

《勇敢的约翰》(匈牙利裴多菲·山大作民间故事诗,孙用译。湖风书局印行。)

《夏娃日记》(美国马克·土温作小说,李兰译。湖风书局印行《世界文学名著译丛》之一。)

所校订者,为:

《二月》(柔石作中篇小说。朝华社印行,今绝版。)

《小小十年》(叶永蓁作长篇小说。春潮书局印行。)

《穷人》(俄国F.陀思妥夫斯基作小说,韦丛芜译。未名社印行《未名丛书》之一。)

《黑假面人》(俄国L.安特来夫作戏曲,李霁野译。同上。)

《红笑》(前人作小说,梅川译。商务印书馆印行。)

《小彼得》(匈牙利H.至尔·妙伦作童话,许霞译。朝华社印行,今绝版。) 《进化与退化》(周建人所译生物学的论文选集。光华书局印行。)

《浮士德与城》(苏联A.卢那卡尔斯基作戏曲,柔石译。神州国光社印行《现代文艺丛书》之一。)

《静静的顿河》(苏联M.唆罗诃夫作长篇小说,第一卷,贺非译。同上。) 《铁甲列车第一四——六九》(苏联V.伊凡诺夫作小说,侍桁译。同上,未出。)”9

此外,鲁迅还为青年文稿和译稿做过大量的校阅而没有列入此单。例如,鲁迅曾

校阅李宗武与毛咏棠合译的日本武者小路实笃所著《人间的生活》10;审阅孙席珍《到大连去》11;为任国桢编译的《苏俄的文艺论战》作前记;为胡译《十二个》作后记。鲁迅曾为李霁野修改小说《生活》,在给李霁野的信中以尊重作者的口吻道出自己的意见:“结末一句说:这喊声里似乎有着双关的意义。我以为这‘双关’二字,将全篇的意义说得太清楚了,所有蕴蓄,有被其打破之虑。我想将它改作‘含着别样’或‘含着几样’,后一个比较的好,但也总不觉得恰好。这一点关系较大些,所以要问问你的意思,以为怎样?”12

鲁迅为青年文稿做了大量细致的校阅,有些校稿珍藏至今。现存鲁迅为青年人校稿的目录如下:

川岛曾回忆鲁迅为青年看稿校稿的情况:

鲁迅先生在北京时,除担任教育部的工作之外,还在北大、师大、女师大和世界语学校等校教课,已经很够忙的了,但是如果青年们有事给他去信,他一定写回信;有去找他的,他也总接见。有些青年还拿了译稿或者自己写的文章,请他去校、去改,他也从不推托的。如果白天没有功夫校改,又怕搁的日子多了耽误了他们,就在夜里来替他们校改,看稿子又看的极仔细,翻书,查字典,甚至稿子中的一个错别字都给改正了;他喝着很浓的茶,不断的吸着纸烟,一直到深夜不息。有时困了在他的木板床上躺一下,再起来工作。等到把稿子还给他们时,也不过淡淡的说一句,“我看过了。”或者说:“有和原意不大符合的地方,我已经改了一些。”15

李霁野回忆,抗日战争爆发时,“未名社各种译著,鲁迅先生改过的我们的原稿,都在我手边;”存放在天津,天津忽然盛传日本宪兵队要逐户搜查的流言,李霁野只好把不便存留的都扔弃或烧毁,多年的书信也一同付之一炬16。“侥幸存留下来的,只有鲁迅先生改过的《外套》和《黑假面人》译稿,现在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17在现存的鲁迅藏书中,还收有日文版的《外套》和《黑假面人》,鲁迅在校稿过程中,还可以参阅日文的译本18。鲁迅在信中也谈到对《外套》的校阅:“《外套》已看过,其中有数处疑问,用?号标在上面。”19

由现存的鲁迅为韦素园翻译的《外套》和李霁野翻译的《黑假面人》进行校稿的手稿,可以看出经过鲁迅的修改后,青年译者译作中的错误、含混和幼稚之处得到了校正,原著的本来面目更清晰了。青年译作的初稿远没有达到出版水平,经过鲁迅的指导、修改和润色,并提供了出版条件,终于成为出版的翻译作品。而这些青年也在鲁迅的指导下成为翻译家。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总结了未名社的成绩:“未名社……事业的中心,也多在外国文学的译述。”20鲁迅回忆未名社道: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 N. Gogol ),陀思妥也夫斯基( F. Dostoevsky ),安特列夫( L. Andreev ),绍介了望·蔼覃( F.van Eeden ),绍介了爱伦堡( I. Ehrenburg )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 B. Lavrenev )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21

在鲁迅的指导下,未名社所译介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和战斗性。未名社是中国最早致力介绍苏联文学的一个社团22。高长虹指出“未名社的翻译对于中国的时代是有重大的意义的,与时流的翻译决不一样,”所举的例是《苏俄文艺论战》与《十二个》23。

未名社的翻译是在鲁迅的指导下开展的,因此在翻译作家作品的选择,对作家的评价,译文的风格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鲁迅的指导,并受到影响。韦素园在《序<往星中>》中列出的多位俄国作家均为鲁迅所重视的作家:“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开场的俄国文学界有两个代表的人物——戈理奇与安特列夫。”24“安特列夫初年的著作中显然有着契诃夫与戈理奇的影响在。”25“在另一方面,他是继承着陀思妥夫斯基的精神的,他被称为俄国文学上的伊万喀拉玛若夫。”26伊万喀拉玛若夫是陀思妥夫斯基的最后一部小说《喀拉玛若夫兄弟》的主人公,怀疑思想的代表者。韦素园《校了稿后》所谈到的梭罗古勃、卜宁(蒲宁),也为鲁迅所常述及。“就以对于文学上的事来说罢,我很爱那已经装在架柜里的梭罗古勃和那拼(摒)弃在现代文坛桌下的卜宁。”27这句话是针对《新俄文坛的现势漫画》(画室译解说)而发言28。

在《外套》的校稿中,鲁迅修改的地方主要有:

1、这本小说涉及到俄国的官职系统,这是青年人所不了解的。鲁迅帮助韦素园确立了官衔的译法。韦素园原文采取的是意译的方法,而鲁迅则采取了直译。首先,鲁迅将韦素园所译的“爵位”改为“品位”29。再将各意译的官职改为按品位命名的官职。例如,韦素园的原文为:

倘若在不仅是挂名的(意译为九等),甚至连机密的(意译为三等),实任的(意译为四等),宫廷的(意译为七等),和其他各种的顾问。30

这样的翻译使得官职含混不清。鲁迅将此段括号及其里面的文字都删除,在旁做注释来指导译法:

注:挂名顾问应译为九品官,机密顾问是三品官,实任顾问是四品官,宫廷顾问是七品官,在此处不便意译,故直译之。31

此后,在韦素园的译文中,再出现“挂名顾问”时,鲁迅将“挂名顾问”改为“九品官”32。将“文事顾问”改为“五品官”33。“记录员”改为“十四品官”,“地方政府书记”改为“十二品官”34,将“区长”改为“署长”35;鲁迅还为译文中出现的官衔,土耳其的“巴沙”加入注释:“注:土耳其省长和都督等的爵衔。”36将韦译“将军的爵位”改为“将军品位”,并加注:“在俄国,不论文武官,品位比较最高些的,都可呼之为将军,其品位亦可称之为将军品位。”37这样,译文中的俄国官职系统不仅清晰,而且易为中国读者理解。

2、在文中加入注释,介绍相关的外国背景资料。例如“法易珂纳纪念碑”:“法易珂纳(Falconer1716-91)是法国十八世纪有名的雕刻师,循俄女皇加德鄰第二之请,在一千七百六十六年,造成大彼得跨着骏马的黄铜立像,因此一般人遂呼为法易珂纳纪念碑。”38

3、人名的翻译。鲁迅在所有翻译的人名后加入括号,将原文中的俄文人名写出。对外国人名的译法,鲁迅在1922年11月所写的《不懂的音译》一文中,曾专门讨论过。

4、字句的修改。年轻人生涩的译文经过鲁迅的改校,变得语调从容而又能表达原文的语意。

例如,韦素园的原译文为

嗓音简短而且严厉,这是他还在没得现在的位置和将军爵位之前,用一礼拜工夫在自己屋里私人对着镜子老早故意学会的。39

经过鲁迅的修改后,这句话改为:

嗓音简短而且严厉,这是他还在没有得到现在的位置和将军品位之前,用一礼拜工夫在自己屋里独自对着镜子老早故意学会的。40

另外的例句是鲁迅将韦译“在青年人们中怎么这样放肆□□反对长官”改为“你

们青年人对长官真是放肆得太过分了!”41将“嗓音调到这么高”的“调”改为“提”。42

鲁迅对李霁野所译《黑假面人》校正的突出之处,一是大量修改了原译文中人名的译法。李霁野回忆了鲁迅对自己译文的看改:

《黑假面人》的人物译名,几乎全给先生改正了,他笑着解释说,以中国的名姓译外国人的名字也许在懒惰的读者看着很顺眼,但在译者是绝对不可以的。43

在《黑假面人》的校稿中,鲁迅将李霁野所译的剧中人名进行了修改,使它们更符合这些人物在剧中的身份。例如,将主角斯巴达路的公爵译名“罗软饒”(Lorenyo)改译为“罗连卓”;公爵夫人“杜娜”(Donna)改译为“堂娜”;公爵的酒的经理人“柯锐斯陶法路”(Christofaro)改译为“克理斯多法路”;管事“白厨克佐”(Petruccio)改译为“彼德盧佐”;歌者“罗玛杜”(Romauldo)改译为“罗马陀”。44

二是在李霁野译稿中,鲁迅增加了注释。例如,对“隋普烈”和“费拉勒”酒,增加注释道:“Cyprus和Falernus是两个古时出酒著名的地方,酒名是从这两个字变出的。”45

三、鲁迅在校稿中,还注意修正原译中容易产生歧义之处。例如,李霁野原译中罗连卓所说的一句话为:

“原谅我,我必得先来这个厚脸的匪棍,路易治!”46

因为当时场上有多人,这句话这样翻译就很含混不清。需要说明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以及增补这句话中动作的动词。鲁迅将之修改为:

“原谅我,迷人的女嘲笑家,我必得先来惩戒这个厚脸的匪棍,路易治!”47

又例如,将原译中一个假面人所说的话“罗软饒,是一个杀人的凶手!”改译为“罗连卓公爵,是一个杀人的凶手!”用“罗连卓公爵”与“凶手”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剧的讽刺效果得以言传。

对李霁野的两本译作《往星中》、《黑假面人》的出版,鲁迅亲自写信给许钦文和陶元庆,托陶元庆设计封面48。为了使陶元庆对这两本书有深入的了解,鲁迅还在致许钦文、陶元庆的信里,写了这两本书的故事梗概49。

未名社,1925年夏成立于北京,是由鲁迅建议成立的,并由他领导,主要

负审稿和编辑的责任50。鲁迅在日记中记载1925年8月30日,“夜李霁野、韦素园、丛芜、台静农、赵赤坪来。”51“是夜李霁野等来访时鲁迅发起组织未名社。”52“鲁迅筹印费400元,曹靖华、台静农、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各筹50元。”53据李霁野统计,鲁迅日记中关于未名社的记事约有七百则,寄成员的书信共三百几十封,互相访问的次数也不少,而全体六个成员相聚却只有一次54。1928年4月,因为未名社出版《文学与革命》,北洋军阀查封未名社并逮捕李霁野、台静农55。李霁野、台静农第一次被捕时,鲁迅曾写信给汤尔和,请他帮忙;台静农第三次被捕时,李霁野通过鲁迅去找蔡元培帮忙56。未名社的主要成员还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等。这五个主要成员除曹靖华外,都是安徽霍邱人。

未名社的组成成员的情况如下:

曹靖华,1896年生于河南盧氏县,与韦素园同时去苏俄入东方大学,1921年夏护送一个病友回国,在安庆与韦丛芜、李霁野晤面。1922年到北京大学旁听俄文课。在开封时,助俄人王希礼译《阿Q正传》,与鲁迅通讯,并从韦素园的信知道成立未名社,也加入未名社57。

韦素园,1902年生于安徽霍邱县叶集,在明强小学毕业后,入阜阳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未终离开,约1920-21年去苏俄入东方大学。1922年到北京,入俄文专科学校续学俄文,未名社成立后,首先由他担任实际工作。

台静农,1903年生于安徽霍邱县叶集,在明强小学毕业后,在汉口上过一段时间中学,未毕业即到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边工作,边学习。

韦丛芜,1905年生于安徽霍邱县叶集,在明强小学毕业后,先入阜阳第三师范,继到岳州湖滨中学,终于在北京崇实中学毕业,后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

李霁野,1904年生于安徽霍邱县叶集,在明强小学毕业后,入阜阳第三师范,三年后退学,到安庆转学未成,1922年到北京,入崇实中学,毕业后入燕京大学58。

李霁野1975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座谈中,谈到未名社与地下党的关系,指出实际上未名社当时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59。鲁迅和陈沂(反右前解放军总政文化部主任)在台静农家见面交谈过。任国桢是作为地下党员牺牲的60。地下党员赵赤坪在《莽原半月刊》第12期(1926年6月25日)发表诗歌《赠礼》,署名“赤坪”。地下党员李云鹤因党的工作关系路过北京,住在未名社。地下党员戴铸义,即戴映东,也在未名社住过。王青士、李何林、王冶秋到未名社,他们那时似是地下党员61。

1926年,台静农编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书,列为“未名社丛书”之一。这本书收录自1923年至1926年间发表于全国各主要报刊的有关评论鲁迅的文章,共十二篇;并收入《鲁迅自叙传略》,和景宋《鲁迅先生撰译书

录》;另附四图片。这本书收入的《鲁迅自叙传略》,是鲁迅自觉为一位文学家的自传。1920年代,《阿Q正传》被译为英语62、俄语63,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里对自己的创作生涯做了初步总结:“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只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其余还散在几种杂志上。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64这本书首次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做了一个总结。书中收入了张定璜《鲁迅先生》,中国鲁研界很多人都认为,这篇文章“是这个时期最有分量的一篇鲁迅小说的评论文章。”65在这本书的书末,还附录了鲁迅编《未名丛刊》、《乌合丛书》的广告,为鲁迅所写:“现在将这分为两部分了。《未名丛刊》专收译本;另外又分立了一种单印不阔气的作者的创作的,叫作《乌合丛书》。”66

(登载于《上海鲁迅研究》2014年冬)

1李霁野:《往星中·后记》,《往星中》,(俄)安特列夫著,李霁野译,未名丛刊之一,1926年5月初版,第143页。

2李霁野:《往星中·后记》,《往星中》,(俄)安特列夫著,李霁野译,第143页。

3参见“张目寒”条目,《鲁迅全集》第17卷,第121页。

4参见韦丛芜:《未名社始末记》,《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第296-297页。

5川岛:《大师和园丁——鲁迅先生与青年们》,收入川岛:《和鲁迅相处的日子》,第3页。6参见川岛:《大师和园丁——鲁迅先生与青年们》,收入川岛:《和鲁迅相处的日子》,第3-4页。

7李霁野:《记“未名社”》,《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第251-252页。

8李霁野:《记“未名社”》

9《鲁迅译著书目》,《鲁迅全集》第4卷,第185-186页。

10“李宗武”条目,《鲁迅全集》第17卷,第96-97页。

11孙席珍:《鲁迅先生怎样教导我们的》,收入《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12鲁迅:《250517致李霁野》,《鲁迅全集》第11卷,第489-490页。

13《330626致王志之》,注释(5),《鲁迅全集》第12卷,第412页。

14曲广均,即曲广钧,1925年间为北京大学英文系学生,曾在《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发表文章。《杂话一束》写于1926年3月11夜。据原手稿。鲁迅日记记载1926年3月25日,“得曲广均信并稿。”《鲁迅手稿全集》(日记第十四册)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第六函,1981年2月版,第九页。

15川岛:《大师和园丁——鲁迅先生与青年们》,收入川岛:《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7月版,第2页。

16李霁野:《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7月北京第1版,第92页。

17李霁野:《鲁迅先生与未名社》,第92页。

18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中藏有“鲁迅藏书”《外套》(他二篇),ゴ-ゴリ作,伊吹山次郎译,“岩波文库”319,岩波书店昭和八年六月二十日印刷,昭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行,昭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第三刷发行;《黑い假面》アンドし-フ著,米川正夫译,先驱艺术丛书(11),发行所:金星堂,大正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印刷,大正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发行。

19《260713致韦素园》,《鲁迅全集》第11卷。

20《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编选。

21鲁迅:《忆韦素园君》,《鲁迅全集》第6卷,第69-70页。

22参见王瑶:《鲁迅和北京》,收入《鲁迅与中国文学》,上海:平明出版社1952年8月版,第150页。

23高长虹:《未名社的翻译,广告及其他》,《高长虹全集》(第二卷),山西省盂县《高长虹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24《莽原半月刊》第十期,1926年5月25日

25《莽原半月刊》第十期

26《莽原半月刊》第十期

27韦素园:《校了稿后》,《莽原半月刊》第21期,1926年11月10日。

28《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27年1月10日。

29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第1页,现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30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

31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

32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第10页。

33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第6页。

34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第35(2)页。

35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第33页。

36参见“鲁迅校稿”《外套》。

37参见“鲁迅校稿”《外套》。

38参见“鲁迅校稿”《外套》,[俄]果戈理著;韦素园译。

39参见“鲁迅校稿”《外套》,第38页。

40参见“鲁迅校稿”《外套》,第38页。

41参见“鲁迅校稿”《外套》,第39页。“□□”为因修改而字迹不清者。

42参见“鲁迅校稿”《外套》,第39页。

43李霁野:《鲁迅先生与未名社》,第177页。

44参见“鲁迅校稿”《黑假面人》,[俄]安特列夫著,李霁野译,现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45参见“鲁迅校稿”《黑假面人》,[俄]安特列夫著,李霁野译。

46参见“鲁迅校稿”《黑假面人》

47参见“鲁迅校稿”《黑假面人》

48参见鲁迅:《250929致许钦文》、《250930致许钦文》、《261029致陶元庆》,《鲁迅全集》第11卷,第514-518、593页。

49《250930致许钦文》、《261029致陶元庆》,《鲁迅全集》第11卷,第517-518、593页。50《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现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第十页。

51《鲁迅全集》第15卷,第578页。

52注释(18),《鲁迅全集》第15卷,第578、581页。

53《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现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第十页。

54李霁野:《鲁迅先生与未名社》《小引》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55《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现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第四页。

56《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现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第十页。

57参见李霁野:《鲁迅先生与未名社》,第8页。

58未名社成员的简况参见《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现存于北京鲁迅博物馆,第24-26页。

59《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第二页。

60《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第一页。

61《与李霁野同志座谈纪略》(鲁迅博物馆1975年6月于天津)。

62梁社乾为译《阿Q正传》为英文事与鲁迅通信,鲁迅日记有记录,《鲁迅全集》第15卷。63鲁迅日记1925年5月9日,“寄曹靖华信,附致王希礼笺”。王希礼经曹靖华介绍,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请鲁迅作序并答疑,鲁迅在是日信中绘图解答其询问。注释(3),《鲁迅全集》第15卷,第564页、第567页。

64《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语丝》周刊第三十一期,1925年6月15日。65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9页。

66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北京:未名社刊物经售处1926年7月。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设计理念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 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创造社的“创造”

创造社的“创造” 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社的大名如雷贯耳。成立于一九二一年的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但是,“文革”前十七年中,对创造社的研究,除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和相关史料有所发掘外,研究专著大概只有一本探讨创造社代表作家郭沫若的《论郭沫若的诗》(楼栖著),其他几乎乏善可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才开始把创造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加以认真研究,创造社研究才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创造社资料》(饶鸿竞、陈颂声等编)的问世,为创造社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之所以把创造社视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 而又独特的新文学社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它的成立就与众不同,它诞生在国外(日本),这在新文学社团中绝无仅有。它的大部分成员,尤其是第一代和后期成员,除了极个别的,都有留学日本的背景。它的运作也有点与众不同,早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元老主持,中期有周全平、叶灵凤、严良才等被称为“小伙计”的年轻一代参与;后期则以冯乃超、李初梨、彭康等为代表。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团意识,也即“同人”意识,强调“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因而“创造社同人奋然兴起打破社会因袭”,

而后期创造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激进姿态,乃至把鲁迅判定为“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在整个新文学进程中 颇为少见。与此同时,后期创造社与一九三○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接轨又是最为紧密的。 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或准第一,像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等,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又涵盖了新文学的几乎所有门类,包括小说、新诗、散文、剧本、评论和翻译等等,创造社出版的刊物和丛书也是多种多样,创造社出版部更有发行股票的创举。而实际上创造社成员人数并不多,远不及比它成立更早的文学研究会。正因为影响广而深,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小说共有三集,创造社作家一集(郑伯奇编),文学研究会 作家一集(茅盾编),其他社团流派作家一集(鲁迅编),可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平起平坐,其地位举足轻重了。 这些年来,创造社研究渐趋活跃。不仅各种形式的“创造社论”已出版了好几部,研究创造社的“青年文化”,研 究创造社的社团流派意识,研究创造社受日本文学的影响,研究创造社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研究创造社与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合作到自办出版部的出版策略,研究创造社的期刊、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等等,都不乏颇具启发的学术成果。对如何评估创造社小说,也提出了

易卜生与《玩偶之家》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玩偶之家》教案 【教材分析】 《玩偶之家》又译作《傀儡之家》或《娜拉》,是使易卜生闻名全世界的剧本,它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了解,引导同学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 2.同学能感受分析《玩偶之家》中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鉴赏过程) 一、导入课题,初步感知 1.PPT出示课题。 2.简单了解作者易卜生生平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故事矛盾冲突的导火线。(娜拉和海尔茂的冲突是由什么事件直接引发的?) 二、初读作品,理解内容 1.女主人公—娜拉 (1)娜拉性格分析,并阐述娜拉不断觉醒的过程: (2)理解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揭露出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 男主人公—海尔茂 海尔茂性格分析,了解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的形象。 林丹太太 (1)林丹太太性格分析,了解林丹太太也是一个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代表; (2)从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的爱情悲剧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爱情受金钱支配的现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领军人,鲁迅及其作品早已为社会所熟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进步,鲁迅那“匕首”“投枪”式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性在许多当代青年人看来已经过时了,和现代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已经脱节。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多样性和现代意义出发,分析鲁迅遇冷的原因,说明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并积极引导当代青年人认识鲁迅,学习鲁迅。 关键词:当代;青年;学习鲁迅 1 鲁迅作品的接受现状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青年学生语文教育中的重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在所选录的课文当中,有相当部分是代表鲁迅语言和思想风格的杂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新环境、新体制,人们的思想需要一种信念来引导,鲁迅及其杂文作品就成了最好的“榜样”。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跟进,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数量上的优势并未能使鲁迅成为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作家。相反,对于鲁迅的作品在一些学校里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

传甚广的校园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惧怕与疏离。 2 鲁迅“遇冷”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一直被教育主流关注的鲁迅作品在现代青年当中会变得吃不开了?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导致其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长期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国语文教育中长期被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来解读,鲁迅以其“斗士”形象存活于人们心中,连头发都“根根直竖”,念之者谓之“战士”,结果是不仅是使得鲁迅的优秀作品变得干瘪无趣,而且使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在我国现行的语文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他们思想上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大都被深深印下了主流观念的烙印,使他们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中最优秀的东西,导致学生的阅读素质普遍下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理解不了,怎么能教学生理解,从而正确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的不懂和隔阂,进而不能正确认识鲁迅、讲解鲁迅,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原因。 3 当代青年怎样读鲁迅 阅读鲁迅作品确实是对阅读经验的一次极大挑战。鲁迅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此外,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独特语言,都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以《狂人日记》为例 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更是从果戈里善于其笔下人物起诨号看到他人物塑造的传神。鲁迅的“狂人形象”便是在借鉴果戈里的“狂人形象”的基础上塑造的,但是鲁迅的借鉴并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升华。鲁迅的“狂人”形象虽然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形象而塑造的,但鲁迅将“狂人”从一个卑微的个人主义者升华成了一个兼具发狂与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并以这样一个世人眼里是一个“疯子”却是最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本质的形象讽刺那些自诩清醒实为糊涂与软弱的“正常人”,以此批判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从而使小说塑造的世界观更加积极乐观。这是鲁迅在对果戈里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突破。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2012级1班42号魏明娟 现代文学作业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都是一代伟人,在文学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一个人是对是错,更不能绝对的说两个人一定是谁比谁更好,我们应当从全面客观的角度,以及历史发展辩证的眼光对两位伟人进行研究,我谨从下面几点阐述我的观点。一.鲁迅与郭沫若的相同点 (一)出身 鲁迅与郭沫若同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处于封建王朝日趋没落的满清末代。他们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在童年时都处于家道衰落的境地。鲁迅的爷爷周福林出身翰林,并在京城做官,家中发生两次变故,封建大家庭逐渐破落,家庭政治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受世态炎凉,认识到上层社会的丑态和冷酷;而郭沫若也是出生在四川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地主家庭,都有相同的经历。 (二)早期的悲剧婚姻相似

1.鲁迅: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朱安,像许多中国女人一样,朱安具备了懂规矩和性情好的传统美德,1906鲁迅和朱安结为夫妻,但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回了日本。1923年,鲁迅的学生许广平走进了他得生活,陪伴他走完了人生之路;而朱安用自己的一生侍奉着公婆。 2.郭沫若: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张琼华,郭沫若发现新娘是个并不漂亮的、会抽水烟的小脚村姑时,转身而去,张琼华空守了一夜洞房。几天后,郭沫若不顾家里阻挠去了日本,遇到了佐藤富子即安娜,并和自己生活2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郭沫若回国后与比他小24岁的于立群又走到了一起,走完他最后的40年人生历程。 (三)求学经历相同 鲁迅与郭沫若都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都留学日本,最初立志学医,走医学救国之路。但后来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鲁迅认识到: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必须创立新文学。其实郭沫若一直对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人们普遍怀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

鲁迅与成仿吾

文化分类:扒着门缝看历史 申公申明:本人崇敬鲁迅,本人也崇敬成仿吾。重提此事,只是偶然想起成仿吾而已。他应该被人记住才是。而不像某些文章中所提及的,似乎成仿吾像坏人一般。诸如投机取巧,目中无人,眼高手低等等。鲁迅当年,只是不喜欢他的批评风格,并不厌恶其人。据说,当年成仿吾回国,重新找到党组织,鲁迅曾帮过忙。1931年,鲁迅日记中,就曾有接到成仿吾信等语。估计就是这件事。 1922年,上海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成仿吾的评论,成为“创造社”的重要品牌。关于“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自有评价。不说。创造社的“三巨头”,郭沫若飞黄腾达,郁达夫客死他乡,唯有成仿吾,其后半生不得志,且深受迫害。这也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对成仿吾其人,我是十分尊敬的。原因之一,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我曾目睹风采、亲聆教诲。宋任穷同志曾评价成仿吾说,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其一生阅历丰富,建树非凡。1936年,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描绘成仿吾说,他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 成仿吾(1897-1984),原名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今湖南新化县人。1910年,成仿吾随兄赴日本留学,曾就读名古屋第五中学等学校。1916年,就读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1921年回国,任湖南兵工厂技正。次年赴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5年,赴广州并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立广东大学理学院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军校兵器处技正及代理处长。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出国,由日本往莫斯科,最终到达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共产党宣言》的译者之一。1931年9月,成仿吾回国,同年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历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及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1934年1月,成仿吾到瑞金,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后留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校工作。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陕北公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等。1949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名誉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中央党校顾问等职。他是鲜有的参加过万里长征的革命文化人之一。当年曾与他同在“创造社”为革命文学呐喊的郭沫若先生,则跑到日本研究甲骨文去了。 以成仿吾革命资历之深,何以建国后仅仅官至大学校长呢?是他老实巴交?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当年读书之时,曾因为读鲁迅作品而知道“石厚生”的名字。石厚生,就是成仿吾的主要笔名之一。“创造社”与鲁迅的笔仗,尽管被定位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争论”,但是,鲁迅当年对成仿吾之深切不满,也是众所周知的。鲁迅的诸多文章之中,曾多次提及成仿吾。鲁迅之不喜欢成仿吾,跃然纸上。 1935年,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的序中说:“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说罢,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一、 1.鲁迅:A、受古典文学熏陶,受中国民间艺术熏陶;B、幼年未产生从文思想,准备以“从医”为职业。C、弃医从文,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推文艺。 郭沫若:A、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对人物传记相当喜欢;B、从小就有“文学倾向”;C、“弃医从文”,富国强兵的意识,选医,五四运动波及日本留学引发压抑的文学兴趣。 G&L:虽都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但是鲁迅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比郭沫若有更痛苦的思想斗争,又在更深层、更复杂的思想内涵过渡中各方面的准备也更充分,几乎同时崛起的新文化运动中,领域不同,采用的斗争形式不同,所信奉的文艺观点不同,思想转变的情况不同。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想的侧重点不同 鲁迅:1、对东欧弱小民族的作家作品,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较重视。2、文艺思想上,对日文艺批判家厨川白材等人的文艺观点较欣赏。3、进化论对他曾产生过长远的影响。 郭沫若:1、偏爱泰戈尔的作品,歌德、海子的诗歌和小说,俄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作,美诗人惠特曼的诗歌等也给他深刻的影响。2、文艺思想上,受尼采学说:论神论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 2、思想转变的情况不同 鲁迅:经过较长时间阵痛的渐变后而发生质的飞跃,最后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接受马列之一之后才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3、创造化倾向创作方法不同 鲁迅:小说描写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更多的是破坏性的呐喊,贯穿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郭沫若:《女神》等憧憬着革命思想和强烈激情,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基础。 二、两人最初的误解和隔阂 1、“处女媒婆”说 编排时鲁迅创作置于翻译之后,郭沫若提出质疑,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精加遏制。鲁迅重视翻译,认为应先翻译,才能促进中国文学创作,郭沫若尊重创作,相对看轻翻译,对于中国文学发展途径不同 2、《呐喊》的评论 成仿吾全面批判《呐喊》,创作社与之矛盾产生,郭沫若在创作社。 3、半途而废的联合行动 A、同居广州,仍未曾见面。 B、鲁迅在创作社成仿吾起草的宣言上签字,政治场一致。 C、鲁迅长去创作社购书谈天。 D、鲁迅创作社从误解,对立到隔阂逐步消除 4、“革命文学”论争中笔墨相机 A、成仿吾在日本接受极“左”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影响,他认为《创造周

积累·运用(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10分)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礼记》) (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6)________________,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9)李白诗歌中的送别常与云彩作伴。如《渡荆门送别》是“月下飞天镜, ________________”的奇幻多姿,而《送友人》则是“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的惆怅不舍。 【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在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 【解答】答案: (1)天下为公 (2)于我如浮云 (3)树树皆秋色(重点字:皆) (4)草色入帘青 (5)星河欲转千帆舞(重点字:舞) (6)水至清则无鱼 (7)也无风雨也无晴 (8)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重点字:忧) (9)云生结海楼浮云游子意(重点字:生) 【点评】古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B.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阔大开展,气韵沉雄,讲述了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风云变幻的百年秘史,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C.着眼薄弱环节,注重查遗补漏,我市完善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演练,未雨绸缪打响城市防汛战,确保港城安全度过汛期。 D.麦收时节,我市农业部门组织了近百名农机具修理能手奔赴田间地头,在这些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批受损收割设备重新恢复了麦收作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鲁迅说青年

鲁迅说青年 2014年5月4日10:06 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 但是我并非敢将这些人一切抹杀;和他们随便谈谈,是可以的。说话的也不过能说话,弄笔的也不过能弄笔;别人如果希望他打拳,则是自己错。他如果能打拳,早已打拳了,但那时,别人大概又要希望他翻筋斗。 有些青年似乎也觉悟了,我记得《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时,曾有一位发过牢骚,终于说:只有自己可靠!我现在还想斗胆转一句,虽然有些杀风景,就是:自己也未必可靠的。 我们都不大有记性。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但我们

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怎样的“今是昨非”呵,怎样的“口是心非”呵,怎样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呵。我们还没有正在饿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饭,正在穷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钱,正在性欲旺盛时遇见异性,而且很美的。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 或者还是知道自己之不甚可靠者,倒较为可靠罢。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五月十一日。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 一、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与大家3456 2019-08-23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三、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四、梳理文章结构[教

往事如烟过,一笑泯恩仇_成仿吾与鲁迅:相逢一笑泯恩仇

成仿吾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发起人之一,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和鲁迅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恩怨。成仿吾曾对鲁迅提出过激烈的批评,鲁迅也给予反击,两人之间发生过笔战。最后,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之下,两人消除了误会,成为革命的战友。 鲁迅与“黑旋风” 成仿吾曾经的论战 成仿吾和鲁迅的最初分歧,是由于成仿吾对鲁迅的《呐喊》的批评而引起。鲁迅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不久,成仿吾在1924年1月的《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的评论》一文。成仿吾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都是“自然主义”的、“浅薄”的、“庸俗”的作品,只有《不周山》(即《补天》),“虽然也还有不能令人满足的地方”,却是表示作者“要进而入纯文艺的宫廷”的“杰作”。 在创造社的“大将”中,郭沫若以诗歌见长,郁达夫以小说著称,成仿吾是文学评论的主将。郭沫若曾说成仿吾是“黑旋风”李逵。成仿吾曾在评论中挖苦鲁迅说“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堂鲁迅!”“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不仅害了神经错乱与夸大妄想诸症,而且同时还在‘醉眼陶然’;不仅见了风车要疑为神鬼,而且同时自己跌坐在虚构的神殿之上,在装作鬼神而沉入了恍

惚的境地。”成仿吾甚至还呼应所谓“绍兴师爷”的说法,称鲁迅“词锋诚然刁滑得很,因为这是他们师爷派的最后的武器”。成仿吾甚至还称鲁迅是“有闲,有闲,有闲”的小资产阶级,说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鲁迅是一位斗士,他的文章是对敌斗争的“投枪”、“匕首”。对于革命文学阵营中某些显然是错误的见解,鲁迅也不大留情面。1935年12月26日,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及《不周山》的创作时写道“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乎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对成仿吾的批评,鲁迅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的《不周山》后半部分草率,难称佳作,而成仿吾却对《不周山》评价很高。因此当《呐喊》印第二版时,鲁迅特意将《不周山》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 对成仿吾这种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作风,鲁迅一直是“憎恶”的。他在《“题未定”草》(五)中描写成仿吾说“……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手抡板斧,从《创造》的大旗下,一跃而出。”又在1928年撰写的《译者附记二》中指成仿吾说这位“‘革命文学’的司令官”曾几何时尚是“把守‘艺术之宫’”的“黑旋风”。在《按语》中,鲁迅批评成仿吾企图“打发”《语丝》,与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禁止”《语丝》的做法,乃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成仿吾刚大叫到劳动大众间去安慰指导他们”却又跑到日本温泉浴场的言行不一的

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0日上午10时许,我们慕名来到鲁迅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包括鲁迅纪念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含百草园、绍兴民俗展览、朱家台门)、三味书屋等全部建筑,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鲁迅故里景区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就诞生在这里。 临近故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门口的巨大壁画,壁画上书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鲁迅的半身画像,壁画前还有几个小孩正围成一个圈的铜像,他们的神态各不相同,活灵活现。远远望去,好像在谈论对鲁迅先生的无限赞扬。此刻,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方印着“民族脊梁”四个烫金大字。这块石碑是人们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丰功伟绩专门建造的。 我们踏着石板路,看着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和雕花的古木窗,会给人一种时空交替的错觉。这老房子呀,是周家的台门,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沿着石板路,看到以前的书房、天井、古井、灶间,都显得十分古朴,大家会感到自我也在鲁迅那时候。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那里原先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夏天,小鲁迅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看那铜像人物表情十分丰富,我情不自禁地在旁边坐下,感觉到祖母讲得活灵活现,鲁迅听得如痴如醉。这些民间文学故事,为鲁迅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10时37分,我们沿着长廊,向后走去,豁然开朗,看到一个很大的院子,那就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园。虽然那里没有奇花异草,但是它是鲁迅小时候童年的乐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等,几乎每一天都玩得开开心心,不亦乐乎。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此刻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百草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似乎还能找寻到鲁迅的童年身影。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书屋正中

鲁迅_青年必读书_再释

鲁 迅 研 究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杨华丽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鲁迅的杂文大厦中,实属不起眼的砖块,但由于其关乎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故而成了所有试图全面解读鲁迅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结&。如若仔细考究那些赞同与反对的意见,我们会发现:有些反对的理由并没有越出鲁迅当年批驳过的范畴,而有些赞同的理由却建基于误读鲁迅的基础上。前此,笔者已对赞同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一文者的诸多缺失进行过论析,?现对当年以及后来的%骂者&们的观点进行观照,并将鲁迅的主张置于当时其他学者的反应之中,置于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之中来进行读解,以期更清楚地理解它。 一 回应%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的,另有77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尽管孙伏园开设该栏目的本意是想让刚创刊的京报副刊!%更多样化一些&,(但事实上,这个栏目不仅加强了学术界人士和青年之间的联系,而且引发了以鲁迅与遗老遗少们为中心的一场文化论争。 在正式发布学者们开列的书单之前,京报副刊!已发表了汪震等人讨论%二大征求&的七封书信,对这一活动的正负面意义以及对%青年&%必读&%书&等关键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月11日至鲁迅的答卷发表,京报副刊!依次发表了梁任公、徐志摩、潘家洵、马幼渔、江绍原、朱我农等九人所选的书目,期间就出现了李霁初)、田瑞璐?、朱大枏+对胡适之、梁任公、周作人等所开书目的批评与不满,也有喜旺木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增加近世史知识的建议,等。 1925年2月21日,京报副刊!刊出了鲁迅的%青年必读书&答卷。对比读其他学者与鲁迅这份%惊世骇俗&的答卷可以发现:形式上,鲁迅将%青年必读书十部&栏名称里的%十部&字样删掉了,内容栏里只填入了寥寥14个字,而在他人经常忽略不计的%附注&栏里,他却慎重地写下了他的%经验&。内容上,鲁迅未如胡适之、梁任公等那样在%青年必读书&栏里开列来自古今中外的十部书名,而是填入了%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此其一;其次,在附注栏里,鲁迅%趁这机会&,立足于%实人生&的建设,立足于对更能%行&而不是更能%言&的青年的培养要求,%略说&了他对中国书、外国书的观感,并提出了%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一%匪夷所思&并自此遭受误解的观点。鲁迅答卷发表次日,署名%平平&的读者就在其致记者的信中,认为鲁迅和江绍原回答%不曾想到&或者%w anted&都是%太便宜的方法&,和另外一批 100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关于鲁迅知识的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新青年》与北大:一校一刊的联袂 ? 1.上海《青年杂志》试图扩大声势 ? 2.蔡元培执掌北大,四处招兵买马、改革北大,力邀陈独秀北上,物色了一批新旧派的知识分子(胡适、李大钊、辜鸿铭,北大“浙籍”人士势力壮大,如马裕藻、钱玄同、周氏兄弟、沈兼士等) ?马幼渔(1878-1945),名裕藻,字幼渔,浙江鄞县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马氏兄弟之一,排行老二,马衡之兄。1903-1910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曾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1911年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1937任北京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1913年与许寿裳、鲁迅、钱稻孙、陈睿共同具名朱希祖起草的“注音字母方案”。1919年11月朱希祖、马幼渔、胡适、周作人、刘复、钱玄同六人上书教育部,提出“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议案于次年二月通过并实施。 ?钱玄同(1887一1939) 浙江吴兴人。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习师范,与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次年入同盟会。 1908年,始与鲁迅、黄侃等人师从章太炎学国学,研究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 1910年回国后曾任中学教员、浙江省教育总署教育司视学、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员、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等。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新青年》标榜“人权、平等、自由”,提出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掀起“头脑风暴”。 ?激烈反传统,批判文化专制和旧式伦理道德,“打倒孔家店”,反对传统伦理纲常,重新认识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 ?(鲁迅《坚壁清野主义》,提及北京禁止男女学生逛公园,另有许多文章记载四川等地对女性裙裾长度的限制。) ? 2.主动拥抱和迎接世界,广泛引进和运用西方文化,如进化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 ?三、“文学革命”三虎将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优秀少先队长 推荐稿

吴菲是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好学生、优秀少先队长。勤奋、踏实、懂事、好学,深受同学及老师的欢迎。 吴菲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纪不大的她却非常懂事,在人们眼中,她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她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她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她热爱劳动,积极和同学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学习上,她勤奋好学。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时刻跟着老师的思维,作业总是完成得又好又快,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记下来,第二天问老师,正是因为从一年级坚持到现在,所以她的成绩在全班总是名列前茅。不止这些,吴菲同学还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经常让爸爸说一些童年趣事和历史典故,每到双休日,她就早早地起来看课外书。 吴菲同学每学期都被学校评为“优秀队员”,在二〇〇九学年度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长,此外在2010年被评为浦东新区世博风尚好少年,2011年7月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三等奖,2011年11月荣获“爱我中华”青少年征文比赛三等奖…… 几年来,她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协助大队辅导员老师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校值日活动,检查监督卫生安全,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她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几年来,她上学从不迟到或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吴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助人是她的一大特点,班里有一位同学,学习不是很好,吴菲同学三年级时就做他的同桌:上课是督促他不做小动作,使他认真听讲;语文、英语下课后,主动借他抄笔记;数学课下课后,他不理解的题目,她主动教他…… 吴菲同学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受到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我们相信,这位勤奋好学、心灵美好、胸怀宽广的小女孩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在少先队这块沃土的培育下,这棵充满生命力的小苗儿,一定会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练习题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刍.议(chú)谬.论(miù)旌.表(jīng)殒身不恤.(xù) B.诨.名(hùn)不惮.(dàn)慰藉.(jí)橐.橐行走(tuó) C.模.型(mó)客栈.(zhàn)抵.罪(dǐ)差.强人意(chā) D.龛.子(kān)作.坊(zuō)鳜.鱼(guì)负隅.顽抗(yú)答案:B 提示:“藉”应读“jiè”。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玷辱酒馔喝采交头接耳 B.髭须提防盘缠天理昭然 C.抄写缘故巧妙逼上梁山 D.椽子谬误鸟喙屏人间语 答案: A 提示:“采”应为“彩”。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青年》创刊于一九一五年,这是现代中国文化运动的纪程碑。 B.胡适翻译的小说,如都德的“柏林之围”,也是文言体的,连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也还是用文言体写的。 C.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上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 D.小说里用姓“孔”来影射“孟”字,本来也是平常,又因孔字联想到描红纸上的名子,拿来做他的诨名,妙在半懂不懂,比勉强生造两个字要好得多了。 答案:B 提示: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小心翼翼 ....,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B.鲁迅是直截的从书本上和社会上看了来的,野史正史里食人的记载,食肉寝皮 ....

的卫道论。 C.鲁迅在本家中间也见过类似的人物,不过只是一鳞一爪 ....,没有像他那么整个那么突出的,所以就描写了他 D.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 ....的青年时代。 答案:A 提示:“小心翼翼”形容小心谨慎。此处形容惊恐不安,应改为“战战兢兢”。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破桌上放了一个手提的大皮夹,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地跳动。 B.这是他从想办《新生》那时代起所有的愿望,现在经钱君来旧事重提,好像是在埋着的火药线上点了火,便立即爆发起来了。 C.午前带他去看医生,车上看见背枪站岗的巡警,突然失惊,面无人色,据说他那眼神非常可怕,充满了恐怖,阴森森的,显出狂人的特色,就是常人将近临死也所没有的。 D.这篇文章,虽然说是狂人的日记,其实思路清澈,有一贯的条理,不是精神病患者所能写得出来的。 答案:B 提示:A项,应将“破桌上放了一个手提的大皮夹”改为“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与前面主语保持一致。C项,“将近”多余。D项,用词不当,“清澈”应改为“清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另外几篇小说:《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风波》……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上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孔乙己》,乃是鲁迅所自以为最称心的作品。《孔乙己》,这名字定得很巧妙,对于小说里这主人公是十分合适的。他本来姓孟,大家叫他作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这本来也是一个绰号,但只是挖苦读书人而已,没有多大意思。小说里用姓“孔”来影射“孟”字,本来也是平常,又因“孔”字联想到描红纸上的名子,拿来做他的诨名,妙在半懂不懂,比勉强生造两个字要好得多了。他是一个破落大人家的子弟和穷读书人的代表,著者用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