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PAA成孔理论的局限性和新生长模型

传统PAA成孔理论的局限性和新生长模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28卷第7期杨修丽等:传统PAA成孔理论的局限性和新生长模型79

玉等人【201,在AFAD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

点,认为孔道的深入发展是草酸根、氢氧根等阴离

子在孔道底部聚集所致。2007年,Huang等16J提出了

PAA的新生长模型,其主要观点是孔洞胚胎是由于

阻挡层生长到一定厚度氧化膜被击穿造成的,孔洞

胚胎在表面产生后孔洞的加深仍然以AFAD的模式

进行。总之,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看问题的角度各异,

观点众说纷纭,纵观PAA形成机理和自组织理论研

究,尚有诸多疑问有待深入探索。

2AFAD理论在PAA模板制备中的局限性

Masuda等【lJ利用二次(Two.step)阳极氧化方法

制备规则有序的PAA纳米模板,成为“AFAD理论的

典型例证。尽管二次阳极氧化方法在制备PAA模板

时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采用‘7,21,22l,但二次氧化技术的

实际效果是有疑问的。例如:2008年,Proenca等[71

首先在草酸溶液中氧化8min得到直径30nln的孔

道、孔间距大约130nm的PAA膜,而后放到磷酸

溶液中进行二次氧化,结果在30nm小孔道下层得

到了直径100nm的大孔道(两层孔道),孔间距大

约500nm。这个实验事实从反面说明AFAD理论有

其局限性,同时对二次阳极氧化工艺的必要性也提

出了质疑。

下面对AFAD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图3是

图3PAA型氧化膜的理想结构示意图Fig.3

Schematicdiagramofideal

structureofP从PAA的理想结构示意图ll3|,其多孔层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六棱柱单元元胞(Cell)构成。按照传统的AFAD理论,PAA孔洞按照图l和图2的方式产生和发展,那么最终形成的氧化膜的结构形式将是图4(c)中的结果。因为最初的阻挡层

(Barrieroxide)是一块整体氧化膜(图4(a)),若按照“从外向内挖掘”的AFAD模式形成孔洞(图4),结果将形成带有孔洞的、整体的多孔膜层;而绝不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将一块原本完整的阻挡层膜切割成与图3相似的、具有一个个独立的六棱柱单元的规则结构。笔者认为这是AFAD成孔理论最大的局限性。

此外,按照AFAD理论,理想的PAA结构(图3)中厚度均匀一致的阻挡层也不可能实现,因为在图4(c)中每个孔道中酸性溶解平衡不可能完全一致[1s-20],而且孔道底部的半球形状也不可能实现。图5是笔者最近发现的PAA氧化膜中独立的六棱柱和半球形的

图4没有独立六棱柱元胞的多孔氧化膜

Fig.4Schematicdiagramofporousfilmswithouthexagonalcells

底部SEM照片(铝在磷酸溶

液中阳极氧化得到的样品)。

从图5(a)可见孔道底部的半

球形,图5(b)可见一个个独立

的六棱柱单元,这种睛况AFAD

理论无法给予合理解释。其实,

Li等嘲已经明确指出,AFAD

的成孔理论无法解释PAA六

棱柱单元胞的形成机制。

针对传统理论无法解释

图5孔道底部和/、‘棱柱元PAA理想结构的现状,笔者对胞的sEM照片PAA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细致Fig.5SEMimagesofDotes

一’bo矗mandhexaiomlcer-llsin探讨,2005年,笔者在酸性很P从nlm5

弱的己二酸铵溶液和磷酸二氢铵溶液中均发现了孔洞,以此认为酸性溶解不是形成孔洞的必要条件。随后又在BAA氧化膜内部发现了孔洞【231,并提出了氧气的析出是形成孔洞的原因。

3PAA的氧气气泡生长模型

在2004年,国外的许多研究者已经报道,在铝阳极氧化过程中有02的产生【24】。Habazaki等【24】报道铝合金氧化得到BAA膜内有大量02气泡存在,还估算了残留的02气泡的压力,对于直径20am左右的02气泡其压力小于100MPa。但传统观点认为02的析出是由于晶格缺陷或者杂质中心引起【241,同时传统理论认为BAA和PAA两种膜的生长机制不同…31,所以没有把02析出和PAA的孔洞产生本质联系起来考察。

基于前人报道的带有污染层的Wood模型(10】和雪崩电子击穿理论【23,”l,经过5年多的研究,笔者

在充分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从上向下挖掘”的

万方数据

杨修丽等:传统PAA成孔理论的局限性和新生长模型、,01.28No.7Jul.2009

AFAD模式截然相反的PAA孔道生长模型【25】,如图6。笔者认为PAA和BAA的生长机制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氧化膜生长过程中02析出多少的差异。Wood模型(图6(f))给予的启示在于:既然孔道内壁有阴离子污染层(Anion.contaminatedalumina,ACA),那么,笔者认为在氧化开始时刻氧化膜内就存在阴离子迁移污染氧化膜的外层,且随着时间的加长,ACA层逐渐变厚(图6(a)),并同时伴随化学溶解(但不一定是AFAD溶解)。

笔者将PAA的生长过程也分为四个阶段(图6(e)),但每段的物理化学意义与AFAD理论完全不同。第1和第2阶段的分界点C的物理化学意义是最重要的,这关系到PAA孔洞产生的本质。笔者认为污染层ACA是半导电的,上面电压降远远小于BAA层,因此电压大部分降到BAA层上。氧化膜中就产生了三个界面(图6(a)),电解液E/ACA界面、AC~BAA界面、BAA/Al界面(传统理论认为只有两个界面,图2)。按照氧化膜的击穿理论【23,25】,当氧化膜生长到一定厚度后,必然有雪崩电子电流产生。雪崩电子电流以随着氧化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其雪崩以与氧化膜厚度d有指数关系:J。=J0exp(ad),这里n是碰撞电离系数,d是阻挡层氧化膜的厚度,也是与电解液中的阴离子种类和浓度有关的初始雪崩电子电流。传统理论没有指出乓与02析出的内在联系,而笔者的观点是:以导致了阴离子在氧化膜内直接放电析出02(40}r。_2H20+02T+4e),而对A1203形成没有贡献。

图6PAA的新生长模型和Wood模型Il川

Fig.6OxygenbubblemouldeffectandWoodmodelofPAA

笔者认为图6(e)中的分界点C,就是雪崩电子电流产生的临界点,导致02开始在ACA/BAA界面上析出(图6(a)),这个临界点的厚度反就是02开始析出的厚度。进入第2阶段,02气泡由于受到ACA层和电解液的压力,无法马上析出,因此新A1203就围绕02气泡生长,02气泡对外呈现模具效应,使规则的PAA孔道生成。到达最高点后(第2和第3阶段的分界点),电解液与孔道开始贯通(图6(b)),因此

电压开始下降,进入第3阶段。等电解液完全渗入孔道后,电压降到最低点,进入第4阶段。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种孔道,02气泡形成的规则孔道和外部AFAD形成的不规则孔洞(图6(c))中标注为AFADholes)。在第3阶段,只要有一个孔道内部渗入电解液,电压就开始下降,并非所用的孔道都能马上贯通,图6(c)中标注了没有贯通的纯粹的02气泡形成的孔道。这种完全封闭的孔道的SEM照片,参见文献[25】。图6(d)是两种孔道贯通前后的离子迁移示意图,没有贯通以前(图6(d)左)新A1203的生长与02析出同时进行,即02气泡不断长大,新A1203抱紧“02气泡模具”也不断生长,因此笔者认为“02气泡模具效应(Oxygenbubblemouldeffect,OBME)”决定了PAA中规则圆柱形孔道的形状,同时也得到了图5(a)中的半球形底部形状;待内外孔道贯通以后,电解液渗入孔道,A1203围绕孔道生长,电解液中阴离子慢慢污染孔壁,最终发展成PAA的Wood模型(图6(f))。这样AFAD理论无法解释的Wood模型也得到了诠释。每个02气泡模具周围形成的一个圆柱形的单元元胞,但由于A1203的体积膨胀等原因【l51,导致相邻单元之间互相挤压,最终由圆柱形元胞变成图5∞)所示的六棱柱元胞。

图6(e)中标出了阻挡层上的电压降是圪,对应的刚好是阻挡层氧化膜的厚度,这个厚度就是在该电解液中氧化膜生长到C点时的厚度,是氧化膜电子电流产生的临界厚度反,笔者称之为02析出的临界厚度,这个厚度在图6(b)和6(c)中都进行了标注。按照雪崩电子电流产生的理论,在这个厚度始终有电子电流,笔者认为就始终有维持孔道畅通的氧气析出,因此孔底部的阻挡层厚度就不变了。假若在这个临界厚度02停止析出,那么孔道就被新生成的A1203封闭,从氧化膜的表面就无法看到孔洞了,这一点笔者在文献[23】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图6(e)中的%是电解液上的压降。

4结论

传统的“酸性场致溶解(AFAD)”理论无法解释PAA六棱柱单元元胞的形成机制。笔者基于前人的雪崩电子击穿理论,提出了PAA的“氧气气泡模具效应(OBME)”的生长模型,能合理地解释传统AFAD理论遗留的诸多疑问。PAA的生长机制同壁垒型氧化膜的生长机制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氧化膜生长过程中02析出多少的差异。PAA中规则圆柱形孔道是A1203抱紧“02气泡模具”不断生长的结果。传统的

AFAD只能在氧化膜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孔洞,对形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