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丽中国实践报告

美丽中国实践报告

湖南工程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年级专业:

组号:

组长:

提交日期:2014年10月12日

题目: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

目录

一、摘要 (3)

二、关键词 (3)

三、调查目的 (3)

四、调查内容 (3)

五、调查方法 (4)

六、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本质 (4)

七、实现美丽中国的制约因素 (6)

八、实现美丽中国的途径 (9)

九、参考文献 (13)

附录

小组自评表 (14)

【摘要】:“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目前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通过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通过

多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美丽中国环境整治内涵:途径

一:调查目的

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美丽中国建设是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我们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所以,为了大学生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更好的探究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我们小组展开关于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的研究。

二:调查内容

调查当前社会环境及其他方面样貌,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美丽中国的宣传方式,生活中的浪费问题与文明习惯。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各个大学学生进行网络调查。

四: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本质

“美丽”一词是非常大众化,通俗化的用语,代表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或基本含义就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即人与自

然和谐的美好中国,也是人与人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状态的中国。

“美丽中国”首先包含环境美。环境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之美的表现,没有美好的环境部可能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社会主义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所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始终是互相影响互相改变的关系:在自然环境改变人类的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改变着自然环境,决定着自然面貌的状况。自然回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而丑陋,也会因为人类有意识的维护和合理改造而美好。“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开发活动,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

“美丽中国”还包含和谐的社会美。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美好的环境维护和创造,没有全社会齐心协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无以实现,因此,美丽中国包含着社会主义之美。近年来,我国在加强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社区建设,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组织发展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

“美丽中国”还包涵人与人关系友好的人之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有机体的健康稳定,关系到社会有机体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因此,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形成,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人与自然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拥有和谐生态文化的中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社会文明建设所有过程,就是说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文明。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更完善更完美的境界。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更好更科学的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人口多,人均土地和资源状况都处于低水平,在走向现代化的现今阶段面I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困境,已经严重威胁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源能源状况不断告急:“全国有扔的城市常年处于供水不足状态”, (s’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缺口达20%。【6]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并引发频繁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不解决这些资源环境问题,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应该是生态地发展,是自觉遵循生态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决不仅仅是节能减排,治理污染以及环境保护那么简单,而是追求全面的科学发展。可见,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十八大所说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五:实现“美丽中国”的制约因素

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践,体现出我们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社会有机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突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扩展,生态文明实践积极推进并深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前提基础。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全过程还面临许多多年积累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不解决这些问题,美丽中国就难以成为现实。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制约着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态转型。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属于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来换取经济增长的,这加剧了生态损害。因此,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文明造成严重制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会受到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环境的破坏本身就是人的“建设”造成的,粗放型的“生态文明建设”

只能增加更多的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次两次建设运动就能实现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某些仓促上马的“生态文明工程”、“绿色工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只能是增加了新的能耗,造成了新的破坏,因此说,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

第二,制度建设不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生态环境民主治理和公共监督缺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长久以来发展主要以GDP指标来衡量,并用作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因此,增长GDP成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法律大不过GDP。

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数字矛盾的情况下,就会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GDP增长。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许多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是纳税大户,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不顾,甘愿为这些企业提供种种保护性措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等因素,部分地区存在环境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因为体制不完善,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由于执法经费不足,需要靠排污费运转的情况,造成环保执法部门与污染企业形成共生依赖关系,造成污染越重,环保部门越富的怪现象。

第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力不足

生态文明离不开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生态文明生活化、消费生态化都要依靠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树立也要依靠社会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

远远不够,民间资源的调动极为不充分。民众参与环境建设的意识不足,渠道不畅,一些社区组织、环境非政府组织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和发展。这说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符。因此,“在实践中如何借助社会建设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使之固化和扎根于社会生活中,还是一个需要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第四,生态文明价值观还远远没有形成

生态文明观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在全社会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目前我国生产者还不能自觉做到节约能耗、减少排放;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依旧盛行,民众不能自觉地做到生态消费。大众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文艺作品等生态文化产品较少,加上生态思想内容表达不准确或者不够通俗化,不能很好唤起大众生态意识;学校生态教育也存在教条的解说或者简单把生态教育等同于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等问题。

第五,巨大的人口压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足,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导致人口剧增,虽然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已经形成的过大人口基数非一时能够降低下来。人口数量大,人们生存发展的需求就大,相应地自然资源必然更加不足,也就必然客观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人口压力加重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压力,破坏性

的利用自然资源损害了生态自我恢复能力,也吞掉了大量的经济发展成果,制约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违背人口发展规律的后果的消极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加强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源上解决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不仅决定着中国的美丽未来,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安全。“美丽中国”不仅仅是个概念,它明确了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和方向,致力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从思想上改变对生态文明的肤浅认识,在实践上走向深层次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

六: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是宏伟的系统工程,必须各种社会因素协同努力,因此,实现美丽中国也就有多种途径。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社会结构,而是融入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与所有社会结构形成统一整体,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通过多种社会建设途径来完成。

第一,政治建设途径

政治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战略上的生态战略政策导向功能,另一个是通过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

功能。从宏观战略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却不尽人意,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不科学发展现象始终存在。保护环境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科学的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前提,科学地发展才能不违背规律地发展,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计划生育、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都是有关生态文明的基本国策,也起着政策的生态导向作用。从政治建设服务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方面看,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众多,从生态的经济开发制度到企业微观的生态机制,都需要政府的大力主导。形成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还是唯生产增长。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制度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基本国策的执行,是政治上保证生态文明的途径之一。从环境监督机制和环境制度的执行看,也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形成公正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遏止利益集团形成,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从政府方面推动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看,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支持生态科技和生态产业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推动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都

是从政治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第二,经济建设途径

从经济建设看,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这本身就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重要途径。集约型生产方式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直接反映在能耗的减少和废弃物的减少或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是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其次,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生产生态产品。这也是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粗放型的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够.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更要求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在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对经济产品也有更高的生态要求。绿色产品、低碳产品、新能源产品、循环经济产品,从根本上说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生产集约化、实现了节能减排的产品,因而是生态产品,都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再次,通过经济建设途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对生态造成影响,生态生产活动也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影响,给自然留下更多生态空间。生态项目大量上马,如果不经过充分生态论证,很可能成为新的粗放发展,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

第三,文化建设途径

生态文明观的形成离不开生态宣传。从中央政府下达文件的方式的宣传方式固然有效,但是要想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到全体大众的心中并落实到行动中。首要的是生态文明观基础上的全社会动员起来完成

这个行动。目前我国有很多生态文明宣传条件:政府、学校、部队、文艺界、机关、各种社会团体、大众媒体、网络等等都是生态宣传的有利途径。近年来生态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宣传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现在需要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这些渠道宣传生态文明,创作更多的大众化的优秀生态作品。充分发挥多种民间宣传渠道的作用与政府的主导形成合力,将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第四,社会建设途径

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人口素质和数量。社会分配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更大,因为在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情况下,富者可以占有更多社会资源,进一步积累财富,往往不顾环境损害对资源掠夺性开发,而贫者或生活没有保障者为生存和改善生活只能向环境索取,掠夺性采药、掠夺性砍伐、掠夺性垦殖必然造成生态损害。而森林和耕地等生态损害加剧的结果是环境恶化,贫者更加难以生活。由此看来,社会问题例如因病致困、老无所养、失业等因素造成的有关民众生活的社会建设问题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社会建设的一切,如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管理体制等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从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上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途径就是要从关心民众疾苦、解决民众生存问题特别是影响民众生活的

现实生态问题人手,首先解决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问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奠定基础。总之,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符合生态规律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等多种途径,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中国。

参考文献: [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39.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l—16,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30.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6—06一15。 (4).

[6]黄应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缺口达20%[N].南方日报, 2012—08—23. (A15). [7]粱鹏,赵鹏.既要吃企业又要罚企业——环保执法何时不吃“排污费” [N].新华每日电讯报,2001—08—29,(3). [8]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M].当代中国史研究,20lO(4):54.

表二级电科1201 小组第一组组长樊美卿联系方式13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