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早期首饰篇课件

中国古代早期首饰篇课件

中国古代史课件整合

中国古代史 第一讲中国的史前史 ◆考古人类学社会学中国古代的传说 ●人类学——东非能人————非洲起源论 ●遗传学——人类遗址化石——亚洲起源论(多元起源论) 路易斯·利基1931年坦桑尼亚奥杜瓦峡谷 人类的骨架200万年人类的老祖母 神农架野人的有无说明了什么? 2000人的后裔7万年前 奥杜威峡谷 人类迁徙路线 神农架图 一、原始群时期 1、原始群前期 原始社会→原始群考古→石器时代人类形成中 ↘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原始群前期:杂乱婚猿人旧石器前期170万年至20万年 ◆元谋人170万年云南元谋1965年 ◆蓝田人80至60万年陕西蓝田1963/64年 ◆北京人70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1927年 ◆金牛山人28万年辽宁营口1982年 原始群前期图:元谋人门牙、金牛山人头骨、北京人石器、蓝田人头骨 ◆北京人 1927年裴文中 头盖骨6面骨下颌骨四肢骨牙齿 40多个男女老少个体 10万多件石器 脑容量:1043现代人1350 手的演化最快——劳动创造了人 动物96种虎狼象犀马牛猪狗鹿鼠 朴树子 用火 2、原始群后期 血缘婚古人早期智人旧石器中期20万年至10万年 ◆大荔人20万年陕西大荔1978年发现

◆丁村人21至16万年山西襄汾1954年发现 ◆马坝人13万年广东曲江 ◆许家窑人13至10万年山西阳高1976至1977年 原始群后期图:马坝人头骨、三棱尖状器 二、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初期发展时期 ↘父系 ◆族外婚:成年男子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找配偶,女子则在本氏族内接待外氏族的男子。 ◆对偶婚:男女双方均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对象。 只能确认生母而难以确认生父;按女系的血统来计世。 阿注婚走婚制度 母系氏族初期: 10至1万年5万年前起新人晚期智人旧石器晚期 母系氏族初期遗址: ◆河套人宁夏银川1922至1923年发现 ◆柳江人广西柳江1958年发现 ◆峙峪人山西朔县石镞2万8千年 ◆左镇人台湾台南3至2万年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1万8千年 北京人?奇妙的联想其反面 图:山顶洞人—周口店山洞、骨针、头骨、装饰物 图人类进化图 1、母系氏族发展时期 1万年至5千年新石器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马家窑文化甘肃青海 ◆大汶口文化山东江苏 ◆磁山文化河南武安 ◆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 ◆马家浜文化江苏浙江 ◆大溪文化四川湖北 ◆细石器文化黑龙江、内蒙、宁夏、青海、新疆 ◆红山文化辽宁 1、母系氏族发展时期 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7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

浅谈中国古代首饰艺术的意象美

摘要: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的范畴,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模式和造型方法的重要特征,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探索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首饰设计方法的途径之一。从首饰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主题、造型及材质、装饰方式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最能体现传统意象审美特征(整体性、多义性、象征性和真实的生命特性)的典型首饰作品,探讨中国古代首饰艺术的意象美表现特点。 关键词:意象意象美审美意象中国古代首饰艺术造型艺术 正文: 1、概述 1.1意象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指认知的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后,根据感知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把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加工,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并不同于思维。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图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 文学艺术上的对意象的解释与上述解释有一定出入。文学艺术上认为,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且不同时代对意象的解释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他们认为,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有4种: 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 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两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首饰简史(中)

薛涛 人称“扫眉才子”的便是唐代的薛涛,她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

朝四大女诗人。薛涛的经历也和古代众多奇女子一样坎坷,她经历了入乐籍,脱乐籍,终身未嫁,是唐代最著名的“女校书”。薛涛做有《牡丹》诗: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牋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牡丹》出自薛涛之手,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倾诉衷肠的口吻描述,新颖别致,亲切感人,有醉人的艺术魅力。历史中关于薛涛的感情生活也有记载,尤其是她与元稹的一段不了了之的情感。寄情于诗,知她者,唯有牡丹。 唐代时期,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而牡丹花也有“花之仙”的美称,各种牡丹花图样、纹样的饰品也层出不穷。下图为唐代银质的牡丹花钗。

唐代已远逝于历史深处,但牡丹雍容华贵的美学精神,则一直流传了下来。今人做的牡丹花图案的饰品也遍及首饰的各个门类,如下图。

太平公主 在太平公主面前,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恐怕都弱爆了吧,这个女人,爸

妈兄弟侄子统统是皇帝,别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怕是集万千富贵一身,且看图中的太平公主,雍容华贵,一身华服,周身的牡丹图案以及头上的牡丹头饰更是将她衬托得仿佛置身牡丹花丛。不光太平公主周身牡丹,就连屏风上所画也是牡丹,可见牡丹在唐代是很受推崇的。 为什么牡丹在唐朝那么受欢迎呢?很简单,唐人以丰腴美。相对于芍药菊花等骨感美女,牡丹体态雍容富丽,正如周敦颐老先生所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开得胖乎乎的,正合当时崇尚丰满健美的审美观念,受到狂热的赞扬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实,牡丹有很多种类,色彩也很丰富,每一种颜色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比如白牡丹,在高贵中兼有清丽脱俗之感,现代首饰设计中,银质饰品就有白牡丹的特点,而牡丹也常被用作饰品设计的创意元素,如下图中项链所示。

历代中外首饰

1.1 中国古代首饰发展史 1.1.1原始社会 1、社会发展背景 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以及一万七千多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的“山顶 洞人”都是我国最古老的先民。他们已经 跨出了与其他动物形成本质差别的第一 步,学会了生产和使用劳动工具,其中最 重要的技术之一是石器制造。 人们开始对石头进行加工,用尖状石 头来做砍砸器,而片状石头用来做削割 器。如果从审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对以用为本的形的概念的形成已经 具备了最原始的审美因素。 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学会 了磨制技术,对石器进行了更精细的加 工,并经过磨光,钻孔并穿绳,大大增 加了使用的功能。 在制造过程中,人们已形成了直线与曲线,对称与均衡,方与圆等一些基本的形式法则,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意识已大为增强和完善,并逐步发展成不仅对石材的形状进行加工,还有意识的选择一些纹理细腻,色泽晶莹的石头进行精密加工,挂在身上作为一种没有什么使用价值的装饰。至此,真正意义上的首饰开始形成。 2、原始社会首饰形式特点 从图1-1中可见,山顶洞人已经开始用钻孔,磨光和刻纹等技术,把石块,海贝,兽骨等制成装饰品,甚至还染成红色加以美化。 由于原始社会人们从生产中首先接触的材质为石头,随着人们对石器材质的进一步认识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丰富,最早的首饰材质种类也是与石器生产紧密关联的玉石工艺也就发展起来,形成独立的玉石首饰文化。 1.1.2夏商周时期 1、社会背景分析 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结构逐步发生变化,,男性在社会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并以父系

血缘关系建立起了众多的氏族公社,完成了由母系向父系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并出现了管理和协调所需要的不同社会层次。一系列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较之原始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最典型的工艺是青铜工艺,无论是造型,纹样还是铸造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而且充满神秘之感,充分显示出奴隶主统治阶级希望用神灵的观念来威慑奴隶阶层的本意。除此以外,陶瓷工艺也有了新的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创烧了白陶和釉陶,进一步创烧出原始青瓷。 2、首饰形式特点 该时期首饰佩饰除富于宗教性的内涵之 外,更赋予了阶级内涵。当时的首饰佩饰, 有骨、角、玉、蚌、金、铜等各种制品,玉 制品最为突出。首饰的发展仍以玉石雕刻为 主。商周时期的玉器,从材质来看有青玉, 白玉,墨玉,黄玉以及绿松石,孔雀石和玛 瑙等,从品种上看主要有礼器,日用品,配 饰品,兵器和工具等。 礼器是玉器工艺中最为精美的一类。他主要包括壁,宗,圭,抉,璜,角(图1-2左)等。 除了礼玉工艺外,配饰玉器也非常丰富。造型多为动物形象,如玉龙,玉人,玉鸟,玉兔,玉象,玉羊等(图1-2右)。 日常生活用品:玉梳,玉簪,玉带钩等也比较多见。由于青铜工艺的发展以及黄金被人们的认识,黄金也被用来制作首饰。此时的金属成型,金属雕刻等工艺都已经比较成熟。图1-3中的金臂钗截面直径0.3厘米,钏直径12.5厘米,其中一只重93.7克,另一只重79.8克,两件含金量为85%,余为少量的银及微量的铜。各用一条将两端捶扁呈扇状,变成环形。

中国古代配饰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之配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上的铃)之声,行则鸣佩玉?。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双璜冲牙,玭珠(又称蠙珠,即蚌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周礼〃玉府》,郑注略同。)因为所佩非一,所以又称杂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与己和顺),杂佩以问(赠)之;知子之好之(与己同好),杂佩以报之。?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朱熹的《诗集传》说得比较清楚:?杂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丝绳)贯以蠙珠,中组(中间一根组)之半(半截处)贯以大珠曰瑀(其实不是珠而是石之次玉者,

朱误),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半圆形)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带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民,又写作玫。美石)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栗有坚实的样子),知也;廉而不刿(guì,贵。刺伤),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玉上的疵点)不掩瑜(玉之美处),瑜不掩瑕,忠也;孚尹(yún,匀。孚尹,指美色)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三川,地也;圭璋特达(等于说无所不达,指用于朝聘之礼),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玉的这种人为色彩并没有被着重表现,每凡说到佩玉,都在借以烘托人物的高贵或环境的华美。 古人的佩玉中除上面所引《内则》列出的以外,还有环、玦。环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

《首饰简史》 娥皇女英 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

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

西施 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

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是的,图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这只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动物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 动物形象历来是中国首饰设计常用的元素,但植物形象就更加普遍,如下图中的这把用作头饰的梳子,背上可不分明是一朵“花”么!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鉴赏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鉴赏 2009年01月06日 15:02:08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金银器历来普遍受人喜爱。古今中外,金银以货币、赋税、赏赐、供奉、观赏等多种功能,直接参与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金银器的制作在中国古代出现过几次高潮,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其器物形制、纹饰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情况。 金银器是指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物等,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金银饰品。黄金首先是作为实用器物的装饰出现在陶器上,早在商周遗址或墓葬就出土有金叶、金箔、金饰等。银器的出现略晚。到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皿已经出现。总体上讲,唐代以前的金银器发现不是太多。到了唐朝,金银器的生产空前发展,工艺水平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唐朝就不一样了,唐朝实际上金银器成为一个独立的制造部门,那么这个独立的制造部门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它纹样有它的独特性,它的造型有它的一套。这些东西一般在陶瓷器里或者在其他器皿里看不见。那么像唐朝的器物呢,常见的杯啊,碗啊,壶啊,还有匜啊,都有。但是,你比如同样是杯,它有好多种杯,比如有高足杯,有带把杯,还有一般我们也可以叫碗

的那种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和外国进行这种交往,最后外国的器物输入到中国,中国的工匠学习、模仿、创新,然后呢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这种器物。 宋代金银器的制作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更加华丽、精细,另一类趋于朴素和简洁,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胎体轻薄、制作简洁、小巧玲珑的器物逐渐增多,像端庄秀美的莲花杯、菊花碗、梅花杯等,寓意幸福繁荣和美好吉祥的瑞果、鱼藻、牡丹、童子戏球等纹样颇为盛行,图案更具写实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齐东方:当时像汴梁这个京城里面的妓馆酒楼里面都用银器作为食器,而且一般的一个人到那里随便吃一顿饭,他都是用银器给您上来。不过金银的商品化之后,它就导致了器物的制造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两点:第一与唐朝的器物相比,比较薄,相对粗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呢,它既然要作为商品卖,它的纹样和造型就必须要满足大多数人喜爱的要求,所以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纹样一些造型一下就发展起来了。 元代的金银器继承了宋代的传统,有一些精品的器壁夹层、纹样高浮雕的技法更加精湛。人物故事题材更为广泛,出现了桂花树、玉兔捣药等可能取材于元代戏曲中流行的故事。到了明清,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更加讲究,雕、錾、锤、刻及镶嵌等技术发展到极盛,宫廷内金银器的制作注重华美巧妙。

中国古代史教案(全套)--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先秦;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北京人距今年代及其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时代文化;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及距今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涿鹿之战;尧、舜、禹和禅让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教材中论述性、结论性文字的理解、概括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对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全面的认识。 2.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3.通过对某一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提高,而且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4.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要点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 2.北京人及其遗址 3.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4.山顶洞人及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 5.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1.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2.河姆渡文化 3.半坡文化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2.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贫富分化的出现和加剧 四、炎黄和尧、舜、禹的传说

清代首饰史

清代首饰史 目录 1.清朝发展的历史特点及他的民族性。 2.清代工艺文化上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的异同)。 3.清代工艺和首饰的材质及吉祥图案 4.清朝的首饰特点(包括一些饰品工艺上特点)。 从首饰的各个饰品中来讲述,材质和图案的结合。 手镯、头饰、耳饰、项饰、手饰、佩饰、服饰等等。 5.最后总结整体特征以及对现代首饰的影响。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钮。饕餮:好饮食,立于鼎。睚眦:性好杀,立于刀环。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今门铺首。金猊:也称金吾,形似狮,性好烟火,立于香炉。蚣蝮:性好水,立于桥柱。 主体内容 一: 清朝发展的历史特点及他的民族性。 公元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诸申)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该女真为满洲,公元1636年,皇太极等皇帝位,改国号大清,是为清太宗。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到18世纪后期,人口增值3亿左右,是当时亚洲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一步一步的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部分领土被外国侵占。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资本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黄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 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11帝,统治276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地重大变化。女真族原是尚武地游牧民族,有他们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的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满洲地服饰风格来同化汉人,用满族统治汉人地意识推行服饰改革,随之一些装饰品也会随着服装地改变而改变。可以看出这时的首饰之类的都是以满族的意识来改变的,也就是说清朝的饰品就是满族的饰品的特点。可以这么说他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族饰品。 二:清代工艺文化上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的异同)。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发展趋于保守。其金银首饰之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一曲恬淡的风格,而越来越多地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也越来越浓厚。如果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浏览而过,至此便会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其行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眼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

浅谈中国传统首饰的审美特征

2012年第·1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7期 Dec2012 [摘要]中华民族是爱美、懂美的民族,历来以优雅的服饰、精巧的梳妆、华美端庄瑰丽多姿的形象留芳于世。首饰伴随人类发展至今,一直是人类生活达到高一层次的标志,同时也被人类赋予的美的 含义。论文在梳理中国传统首饰的基础上,探讨古人的首饰审美特征。 [关键词]传统;首饰;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2-0160-02 浅谈中国传统首饰的审美特征 周海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首饰,通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后又成 为全身饰品的总称。中国有实物可考的最早的首饰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过着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兽骨兽牙悬挂在颈上、肩上和腕上,成为天然的“项链”和“手镯”。这种自然饰物显示出原始人的威武健壮,同时也是人类美之天性的反映。 一、中国首饰发展概述 首饰作为人身上的饰物,按照首饰所饰身体部位可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饰和佩饰等等。首饰本身不是人生存所必须的,因此常常会在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得到关注,同时首饰也成为人类生产生活达到一种水平的产物,是人类改变自然的成果。 旧石器时代原始洞穴中发现的兽骨装饰显示当时人的首饰种类并不单一,颈饰、腕饰、头饰均有。新石器时代,装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发饰,人们熟练掌握新石器和陶器的制作方法使石制、陶制首饰大量出现,这时的人们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加工首饰。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过陶笄,还有椎形、丁字形和圆柱形的骨笄和骨簪,说明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冠的形制,因为冠在发之上需插入笄才能固定。古代男女均留长发,因此簪的出现,有利于束发挽髻,所以笄和簪既是装饰品又具有实用功能。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有了剩余产品,随后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贝,此后人们将贝打洞穿成颈饰说明首饰已成为财富的象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夏商周时期,首饰的材料种类扩大,红铜、绿松石等成为饰品材料的新贵,到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已广泛地应用于饰品的制作,同时饰品的种类也扩大到发饰、衣饰、冠饰,如殷墟出土的簪刻有兽头、鸟头,十分纯朴可爱。西周时期在骨簪上镶有绿松石,制作也很精致。最迟至战国时期,我国首饰种类齐备,包括颈饰、发饰、冠饰、耳饰、手饰、佩饰、衣饰共七类。此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分别出现了首饰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大的种类上并没有突破。 二、中国传统首饰的材料审美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中国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勤奋基础上的,同时中华民族也是善于发现美的民族。古人在首饰材料的选择上经历了被动地适应到主动地开发的过程。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古人选择兽骨、石材作为首饰的材料,开始是直接选择形状好的材料来做,后来发展为动手磨制出自己喜欢的形状,陶器出现以后,古人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制作首饰,土与火的交融成就了新型首饰。进入青铜时代后,青铜在硬度、熔点和流动性的优势并没有吸引古人,饰品生来就应是美的表现,结实耐用不是重要的标准,红铜以其美丽的色彩吸引了人类,此时红铜作为饰品材料应用最为广泛。这个时期,古人对石材的审美形成标准,认为石之美有五德,与人的仁、义、礼、智、信进行对比,这样的石被称之为“玉”。在这种标准下的美丽石材被广泛地接受,并制作成首饰佩带,如玛瑙、绿松石等。金银出现后,古人喜其色彩和质地,可以做出很多喜爱造型,并可以很好地镶嵌美丽的石头。此后,中国传统首饰一直是玉与金、银等贵金属结合出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首饰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突出的是材料的美观,其次是材料的可塑性。美丽的东西都可以成为首饰的材料。 三、中国传统首饰的造型审美 首饰的造型一般分为实用部分和装饰部分。中国传统首饰种类多样,除了首饰本身实用部分造型变化不多,或者是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进行改良,装饰部分的造型非常多样。对于造型的审美,古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首饰出现的旧石器时代,人们选择骨、角、牙制品,有可能是人们对野兽的力量的崇拜,此后,玉首饰中的玉璧等佩饰则是来源于人们对天地的敬畏。金、银等材质在商品社会中是财富的象征,做成首饰成为古人对财富的寄托。秦汉时期,首饰模仿传说中的神兽造型,说明当时人们对神兽十分信仰,而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信仰则转化为对佛的敬重,与佛相似的首饰数量开始增多,同时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使带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造型增多。进入隋唐五代时期,妇女地位的上升和经济的繁荣使唐朝代饰品种类进入了一个高峰,由于唐代髻鬟形式多种多样,因此首饰相应地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帽、篦、簪、钗、步摇、翠翘、笄等种类。这些首饰的装饰部分的造型有佛教类、神兽类、花鸟类、人物类等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空前活跃的思想。进入宋代,首饰造型风格开始向文人看齐,审美转向闺房与心境,文人气造型的首饰被人们所推崇。元代,由于统治阶级的原因,首饰造型充满了蒙古气息,制作普遍粗糙。此后,首饰一直以宋元时期的造型发展。综上,中国传统首饰的造型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所尊畏、推崇、喜好 160··

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独具匠心,流光潋滟;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第一章: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在古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一、簪篇 簪的用途有二: 一为安发, 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华夏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 亡国之人何谈尊严? 第二章 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唐·金玉呈祥 簪: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擿:簪中的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zhi4。

玉搔头:玉簪的别名“玉搔头”,有一则香艳的故事。传说汉武帝宠爱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日他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拔下玉簪来搔头,竟惹得其他妃嫔宫女纷纷购买玉簪,一时玉价飞涨。簪子发展到明朝,已经花样百出,不仅样式翻新,质料也层出不穷。 1、金簪 商·金筓 黄金 规格:长27.7厘米,头宽2.9厘米重108.7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此金筓截面为钝三角形,头部较宽,从头至尾逐渐缩小,尾部有长约4毫米的榫状小钉。全身光洁、朴素无纹,造型极为简单、质朴。相对于隋唐以至明清之后所出的各种龙、凤、松、竹、梅、宝石等金簪钗,显得那么简单稚嫩,朴素无华。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商代金筓更注重于实用功能,其装饰性稍弱,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尚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初步阶段。 金筓头部约5厘米处有一明显断纹,全身也有许多细小的凹陷,并不是十分光滑。但色泽仍较为明艳。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5.3cm金簪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全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府兵制(西、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和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一带人开通济渠,由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人开山阳渎,自引淮水。绕、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

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宝鑫珠宝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小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已出现了陶笄、骨笄以及骨簪等束发器。显然,新石器时期首饰的种类比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洞穴中发掘的原始项链扩大了许多倍,也进步了很多,不仅有发饰、颈饰,还有许多装饰用的玉佩及梳头用的骨梳。到了殷商时期,社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首饰的种类及造型更为丰富,除了大量的木制、骨制首饰外,玉石及铜器也广泛应用在首饰制作中,首饰的造型精美,以雕刻、铸造的工艺方法制作为多。 周代的首饰在此基础广进一步发展了,由于分封制的确立,首饰的佩戴法也有了一定之规,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人们所佩首饰都有一定的要求,在首饰的造型上,比前代更为生动细致。多以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动物及人们幻想中的动物形象结合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服饰较前代有所变化。各国已经不完全遵守周太子的制度,首饰都是以简为主,多以腰间系带佩玉,发上佩以簪钗作为装饰。 秦汉时期服饰变化发展较快,西汉除年服饰以金铁串结而成的项链,显示出汉代金属工艺。前期的金首饰中,有金铁串成的项链数串,其中一串有小全珠193颗,小间的珠粒较大,并以小管压成15粒不等的珠联管,饰有100余颗模制的八方形珠,下垂一个花穗饰。整串项链均以金铁串成,造型别致,技艺高超。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首饰以假鬓、步摇为多,俗称珠松。这个时期的步摇、钿、钗、镊等头饰发展得更加完善。另外,手镯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并已有许多有关手镯的记载。手镯有条脱、跳脱、腕阑、臂钗、钏镯等多种名称,造型也很丰富。 隋唐时期,按照《车服志》中所说,后妃及命妇的服饰中必佩首饰。如皇家服饰中有白玉双佩,十二钿、大小花十二枝等。皇太子妃的首饰中钿钗缁衣,首饰花减为九枝九钿;按照身份的不同,花钗树钿的多少也就不同。 隋唐妇女的发髻式样非常丰富,因此在妇髻上配有众多的首饰,常见的有梳、蓖、簪、钗、步摇、翠翘、搔头等。插载的钗梳多至十数种,除了金银骨玉的簪钗外,名贵的象牙也披用于制钿钗之用。当时,金粒镶工艺从黑海沿岸的希腊地区传到中国:用细小的金颗粒镶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属的表面,以形成各种图案的装饰艺术,这种工艺与金丝钿工装饰相结合,被广泛地应用在唐代的首饰制作中。 在唐代,盛行在脸部额间贴以花钿的装饰,隋唐时期项链的运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为多,较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业四年的一件金项链,佩戴者是一个9岁的贵族小女孩,殉葬品豪华奢侈。项链的“链条”由28颗金珠构成,每颗金珠上都镶嵌着各色宝石,上有镶刻着鹿纹的蓝色宝石搭扣,下有双层项坠,一层由金镶宝石作成花形,另一层垂下一个滴露形的玉石。这件项链制作极其精致,在金玉宝石的搭配上取得丁良好的效果,显得高贵富丽,体现出隋代的钿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 璎珞,又称缨络。梵音为“枳由罗”,原为印度的一种饰物,多以线绳穿连花朵佩戴于头上或身上。随着佛教艺术的传人,在唐代大量出现,尤其以佛教绘画、泥塑、石雕中多见,并与我国原有的颈饰、配饰相结合,产生了更为复杂美观的样式。 宋元时期中首饰的发展已臻于完善,工艺水平也愈加提高。此时期妇女所用首饰种类繁多,宫廷命妇首饰仍袭前制,按等级分类,名称赂有不同。 宋代以后,巳出现了弹簧式的首饰结构,如宋代出土的弹簧式“套镯”,造型是以扁圆形的金银条做成螺旋圈,有的多达数十圈,在圈上还雕刻有相关的花纹。 明清以后的首饰,多为大家所熟悉,出土的首饰以及流传下来的首饰很多,明代命妇的首饰比前代更为丰富,如皇后礼服冠上饰九龙四风,加大小花十二枝,冠两侧各有十二博鬓,十二花钗,有的时期在此基础上还要加饰珠玉钢花、金龙翠云、并垂朱滴。皇太子妃、亲王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古代史考试说明25% 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情况。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及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史实。简述商鞅变法的史实。 3、了解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著名战役。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5、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熟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 6、知道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的史实。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简述元朝建立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7、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史实。列举清朝设置住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 8、知道祖冲之和圆周率、《九章算术》。知道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及其贡献。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著作。知道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的贡献。 9、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及汉字的演变。知道孔子及“百家争鸣”。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知道《史记》、《资治通鉴》的体例及作者。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方面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就周口店一带。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属打制石器时代) 3.河姆渡(今浙江余姚市)原始农耕: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主要种植水稻(大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建造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4.半坡(陕西西安)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黄河流域聚落的代表。主要种植粟(小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5.炎帝黄帝:传说炎帝和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与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涿鹿之战后与炎帝部落结盟,形成华夏族。传说炎帝是中华原始农学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人文初祖”、“华夏始祖”。至今,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6.继炎帝、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均通过民主推举的办法产生,历史上称“禅让制”。第一个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大禹治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此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桀。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西周实行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周武王灭商。封神榜就是指武王伐纣。 桀、纣、周厉王是三个暴君。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合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时标志):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国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下进行的。 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史实。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1)分析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本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

目录 第一章玉器简介 (3)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 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 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 第三章玉雕龙纹 (5) 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 一、商代玉龙 (6) 二、西周玉龙 (7) 三、春秋战国玉龙 (7) 四、汉代玉龙 (8) 五、魏晋南北朝玉龙 (9) 六、唐代玉龙 (9) 七、五代玉龙 (9) 八、宋代玉龙 (10) 九、辽金玉龙 (10) 十、元代玉龙 (10) 十一、明代玉龙 (10) 十二、清代玉龙 (11) 第四章玉雕人 (12) 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 一、商代玉雕人 (12) 二、西周玉雕人 (13) 三、春秋战国玉雕人 (13) 四、汉代玉雕人 (13) 五、唐代玉雕人 (14) 六、宋代玉雕人 (15) 七、元代玉雕人 (15) 八、明代玉雕人 (15) 九、清代玉雕人 (16) 总结 (16)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玉器简介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其材质主要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因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