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黄柏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黄柏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黄柏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黄柏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黄柏

黄柏(《本经》)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柏(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前者主产于河北、吉林、辽宁等地;后者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生于山地杂林中或山谷溪边,喜凉爽气候,抗风力强,怕干旱、怕涝,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临床用名有黄柏、盐炙黄柏、酒炙黄柏、黄柏炭。【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药性论》:使,平。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傅之。《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开宝本草》: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药类法象》: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芪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足膝中气力如涌出,痿软即时去也。蜜炒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如神。瘫痪必用之药也。《药性赋》:味苦,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五: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安上焦虚哕之蛔虫,脐下痛单制而能除,

肾不足生用而能补,痿厥除湿药中不可缺。《汤液本草》:气寒,味苦。苦厚微辛,阴中之阳,降也。无毒。足太阳经引经药,足少阴经之剂。《象》云: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脚膝无力,于黄芪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膝中气力涌出,痿即去矣。蜜炒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如神。瘫痪必用之药。《珍》云:泻膀胱之热,利下窍。《心》云:太阳经引经药,泻膀胱经火,补本经及肾不足。苦寒安蛔,疗下焦虚,坚肾。《经》曰:苦以坚之。《本草》云: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液》云:足少阴剂,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活人书》解毒汤,上下内外通治之。恶干漆。《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安蛔。洁古云: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芪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足膝气力涌出,痿软即时去矣。蜜炙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如神。瘫痪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热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治痢疾先见血四也,去脐下痛五也,补肾气不足壮骨髓六也。二制则治上焦,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既能泄泻膀胱火,亦能利窍。小便黄用柏皮,涩者加泽泻。《本草纲目》:古书言黄柏佐知母,滋阴降火,有

金水相生义。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故洁古,东垣、丹溪皆以为滋阴降为要药,上古所未言也。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而邪火炽甚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盖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渗,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故叶氏《医学统旨》有“四物加知柏,久服伤胃,不能生阴”之说。傅小儿头疮。芩、连为草,柏为木,性本不同也。黄柏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本草经疏》:黄柏禀至阴之气而得清寒之性者也,其味苦,其气寒,其性无毒,故应主五脏肠胃中结热。盖阴不足则热始结于肠胃。黄疸虽由湿热,然必发于真阴不足之人,肠澼痔漏,亦皆湿热伤血所致。泄痢者,滞下也,亦湿热干犯肠胃之病。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湿热乘阴虚流客下部而成。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皆阴虚血热所生病也。以至阴之气,补至阴之不足,虚则补之,以类相从,故阴回热解湿燥而诸证自除矣。乃足少阴肾经之要药,专治阴虚生内热诸证,功烈甚伟,非常工药可比也。洁古用以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利下窍除热。东垣用以泻伏火,救肾水,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诸

疮痛不可忍。丹溪谓: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简误:黄柏固能除热益阴,然阴阳两虚之人,病兼脾胃薄弱,饮食少进,及食不消,或兼泄泻,或恶冷物,及好热食,肾虚天明作泄,上热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宫寒,血虚不孕,阳虚发热,瘀血停滞,产后血虚发热,金疮发热,痈疽溃后发热,伤食发热,阴虚小水不利,痘后脾虚,小水不利,血虚不得眠,血虚烦躁,脾阴不足作泄等证,法咸忌之。《本草蒙筌》:味苦、微辛,气寒。阴中之阳,降也。无毒。恶干漆,治三焦。二制则治上焦,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乃足少阴本药,又足太阳引经。加黄芪汤中,使足膝气力涌出,痿蹶即瘥;和苍术散内,即二妙散。俾下焦湿热散行,肿胀易退。佐泽泻利小便赤涩,配细辛擦舌颊红疮。一方同青黛研细,入冰片少许,擦之亦效。安虚哕蛔虫,泻隐伏龙火。解消渴,除骨蒸。补肾强阴,洗肝明目。肠风连下血者立效,热痢先见血者殊功。去脐腹内虚疼,逐膀胱中结热。女人带漏,亦可治之。谟按:《内经》云: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活人解毒汤,用黄柏、黄连、黄芩、栀子。盖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随其类而然也。上下内外,并可治之。积热门中,诚为要药。至今医家,气虚用四君子,血虚用四物,有痰用二陈,有热用解毒,故常宗述而不易焉。《本草乘雅》:黄本土色,可及五藏肠胃之科。

苦寒根结,能解热结致疾之本。故本经主治热结两字为因,疸痔诸疾为证,五藏肠胃,皆部署也。树高根结,经冬不凋,味大苦,气大寒,禀太阳高广之象,得太阳寒水之化,以待极阴中见之热,此秉土制为用,所以防水也。如是则气专力备,解五藏肠胃中缘热为因,致疸痔泄漏,阴伤蚀疮,种种证形,热解则清而愈矣。设散漫流注之火热,所当避忌,如火实类结,亦可假用火空则发之义耳。《药性解》:黄柏,味苦,性寒,无毒,入肾、膀胱二经。主泻下焦隐伏之火,安上焦虚哕之虫,除脐下痛,补肾水衰,止血痢,治痈疮,明眼目,利小便,除湿热,疗女子热崩。盐、酒多炒,免致寒入于肾,肉厚鲜黄者佳。按:黄柏沉而属阴,故主肾与膀胱诸症,其性苦寒,能泄亢甚之,以坚肾部,则水主既盛,阳光自遏,而阴血无火烁之患矣,岂真有滋补之功哉。若肾家无火,两尺微弱,或左尺独旺者,均不宜用。《药鉴》:气寒味苦,气味俱厚,无毒,沉也,阴也。盐水炒之,走少阴而泻肾火也。后人以为补肾者,误矣。盖肾家火旺,及两尺脉盛,而为身热目疼喉痹诸疾者,用之泻火,则肾亦坚固,而无狂荡之患也,岂诚有补益之功哉?故肾家无火,及两尺脉微弱者,皆不宜用。若佐四物汤入鹿角胶用之,一则以生水,一则以泻火,是补其不足,而去其有余,此天一生水之妙剂也,乳制为佳。佐黄芪,入牛膝,使足膝气力涌出,痿蹶即瘥。同苍术、独活,又能除腰膝以下至足分之风湿肿痛痈疽

也。佐泽泻、茯苓,又能利小便之赤滞。解毒汤用之,取其引热毒下从膀胱经出也。与破故纸同用,治血山崩大有奇功。与生蜂蜜同用,敷口疮极有神效。又治上焦实热,多制为良,取其缓也。中焦实热,单制为良,取其缓在中也。下焦实热,不制为良,取其速下也。或佐以三焦之药,亦无不可。《本草备要》:泻相火,补肾水。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足太阳引经药。补肾水不足,坚肾润燥,《发明》曰:非真能补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也。相火退而肾固,则无狂荡之患矣。按肾本属水,虚则热矣;心本属火,虚则寒矣。除湿清热,疗下焦虚,骨蒸劳热,阴虚生内热。诸痿瘫痪,热胜则伤血,血不荣筋,则软短而为拘;湿胜则伤筋,筋不束骨,则弛长而为痿。合苍术名二妙散,清热利湿,为治痿要药。或兼气虚血虚,脾虚肾虚,湿痰死血之不一,当随证加治。目赤耳鸣,肾火。消渴便闭,黄疸水肿,王善夫病便闭,胜腹坚如石,腿裂出水,饮食不下,治满利小便药,遍服不效。东垣曰:此奉养太过,膏梁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内经》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遂处以北方大苦寒之剂,黄柏、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研,桂一钱为引,名滋肾丸,每服二百丸,少焉,前阴如刀刺火烧,溺出床下成流,肿胀遂消。水泻热痢,痔血肠风,漏下赤白,皆湿热为病。诸疮痛痒,头疮研

末敷之。口疮,蜜炒研含。凡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参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归元。杀虫安蛔。久服伤胃,尺脉弱者禁用。若虚火上炎,服此苦寒之剂,有寒中之变。时珍曰: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古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制命门膀胱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丹溪曰: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制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按火有虚火、实火、燥火、湿火、郁火、相火之异。虚火宜补,实火宜泻,燥火宜滋润,郁火宜升发。湿火由湿郁为热,多病付肿,经所谓诸胀大,皆属于热;诸病肿,皆属于火是也。宜利湿清热而兼补脾。相火寄于肝肾,乃龙雷之火,非苦寒所能胜,宜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按诸病之中,火证为多,有本经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之类是也;有子母相克者,如心火克肺金,肝木克脾火之类是也;有脏腑相移者,如肺火咳嗽,久则移热于大肠而泄泻,心火烦焦,久则移热于小肠,而为其重者而治之。生用降实火,蜜炙则不伤胃,炒黑能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又末乳调,能涂冻疮。《本经逢原》:黄柏苦燥,为治三阴湿热之专药。详《本经》主治,皆湿热伤阴之候,即漏下赤白,

亦必因热邪伤阴,火气有余之患,非崩中久漏之比。其根治心腹百病,魂魄不安,皆火气内亢之候。仲景栀子柏皮汤,治身黄发热,得其旨矣。按:黄柏味厚而降,入肾经血分。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蹶无力,于黄芪汤中加用,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弱即愈。黄柏、苍术,乃治痿要药。凡下焦湿热肿痛,并膀胱火邪,小便不利及黄涩者,并宜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小便不通而渴者,邪热在气分,主治在肺,不能生水;不渴者,邪热在血分,主治在膀胱,不能化气,亦宜黄柏知母。昔人病小便不通,腹坚如石,脚腿裂水,双睛凸出,遍服治满、利小便药不效。此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不化,火气上逆,而为呕哕,遂以滋肾丸主之,方用黄柏、知母,入桂为引导,服少时,前阴如火烧,溺即涌出,顾盼肿消。《金匮》治误食自死,六畜肉中毒,用黄柏屑捣服方寸匕解之,不特治膏粱积热。盖苦以解毒,寒以泄热也。大抵苦寒之性,利于实热,不利于虚热。凡脾虚少食,或呕或泻,或好热恶寒,或肾虚五更泄泻,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阳虚发热,瘀血停止,产后血虚发热,痈肿后发热,阴虚小便不利,痘后脾虚,小便不利,血虚烦躁不眠等证,法皆忌之。一种小而实如酸石榴者,名曰小蘖,性亦不甚相远,《千金翼》阿伽佗丸用之。《本草崇原》:黄柏气味苦寒,冬不落叶,禀太阳寒水之精。皮厚色黄,质润稠粘,得太阴中土之化。盖水在地之下,水由地中行,故主治

五脏肠胃中之结热,黄疸,肠痔。治结热者,寒能清热也。治黄疸、肠痔者,苦能胜湿者。止泄痢者,先热泄而后下痢,黄柏苦寒,能止之也。女子潜心下赤白,阴伤蚀疮,皆湿热下注之病。苦胜湿而寒清热,故黄柏皆能治之也。以上主治,热者寒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黄柏之治皆有余之病也。如正气稍虚,饮食不强,便当禁用。愚按:黄柏禀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有交济阴阳,调和水火之功,所治至广。而《珍珠囊药性》云:黄柏疮用,一言蔽之。后人徒事歌括者,信为疮药而已。《本草求真》:[批]大泻肾火,及除膀胱湿邪。黄柏专入肾,兼入膀胱。昔人同知母用于六味丸中,名为知柏八味丸,又同知、柏各一两,酒洗焙研,入桂,名为滋肾丸,时珍曰: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古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制命门、膀胱阴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谓其可滋真阴,此说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破。讵知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泻热。好古曰:黄芩、栀子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震亨曰: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凡人病因火亢而见骨蒸劳热,目

赤耳鸣,消渴便闭,及湿热为病而见诸痿瘫痪,瘫痪本有气虚、血虚、脾虚、肾虚、湿痰、死血之别,但因热伤血,血不养筋,而致软短而拘;湿则伤筋,筋不束骨而致弛长而痿,宜用苍术、黄柏,名二妙散以治。水泻热利。黄疸水肿,杲曰: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突出,饮食不下,通苦莫可名状,治通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枯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遂处以北方大苦大寒之剂。黄柏、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研,入桂一钱为引,为丸,每服二百丸,少焉前阴如刀刺火烧,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矣。痔血肠风,漏下赤白,皆湿热为病。与夫诸痛疮痒,蛔虫内攻,《外台》治口舌生疮,用黄柏含之良。《深师》用蜜渍取汁含之,吐蛔。寇氏《衍义》治心脾有热,舌颊生疮,用蜜炙黄柏,青黛各一分为末,入生龙脑一字掺之吐涎。越筵散用黄柏、细辛等分为末掺,或用黄柏、干姜等分亦良。但用凉药不效者,须察脉症,或因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参、术、甘草、干姜、附子之类,或噙官桂引火归元。诊其尺果洪大,按之有力,可炒黑暂用,使其湿热顺流而下,阴火因尔潜伏,则阴不受煎熬,而阴乃得长矣。非谓真阴虚损,服此即有滋润之力也。《发明》曰:非真能补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也。相火退而肾固,则无狂荡之患矣。按肾本属水,虚则热;心本属火,虚则寒。故于实热实火则宜,时珍曰:东垣、丹溪皆以黄柏为滋肾降火要药,上古所未言也。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而于虚热虚火,则徒有损而无益。时珍曰:若中气〖BF〗不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盖不知此苦寒而滑泄,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故叶氏《医学统旨》有四物加知母、黄柏,久服伤胃不能生阴之戒。《得配本草》:伏硫黄。恶干漆。苦,寒。入足少阴经血分。泻下焦隐伏之火,除脏腑至阴之湿。溲便癃闭,水泻血痢,由湿热致者,宜此治之。得肉桂,治咽痛。桂乃命门之匙,赖以开之。配知母,降肺火。佐苍术,治湿痿;柏可直入。使细辛,泻脬火。辛用二三分。治上,酒制;治中,蜜炙;治下,盐水制。止崩带,炒炭;涂疮乳调。脾胃虚泻,尺脉细弱,二者禁用。川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盖阴中邪火,本非命门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若肾中之真水不足,水中之真火虚浮于上,宜用二地以滋之,水足火自归脏也。如误投知、柏,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阳飞越,莫可救矣。又曰:命门之火,安其位为生生之少火,

出其位即为烁阴食气之壮火,是畏火也。非急除之不可川柏、丹皮,在所必需。然少火出位,失水之源,用川柏之苦燥,不若丹皮之辛润,为无伤于真阴也。《本草经解》:黄柏气寒,秉天科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五脏六腑,心为君主,心属火,结热,火气结也,味苦泄热,所以主之。黄疸胃经湿热之症,肠痔大肠火结之病,泄痢大肠湿热之症,其主之者,黄柏入肾,肾者胃之关,大肠肾之主也,气寒能清热,味苦能燥,故治以上诸症也。漏下赤白,胎漏下血,及赤白带下也,一因血热妄行,一因湿热下注,黄柏入肾,寒能清热,苦可燥湿,所以主之。阴阳蚀疮,阴户伤蚀成疮也,诸疮皆属心火,其主之者,苦寒泄火也。《神农本草经读》:黄柏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皮厚色黄,得太阴中土之化。五脏为阴,凡经言主五藏者,皆主阴之药也。治肠胃中热结者,寒能清热也;治黄疸肠痔者,苦能胜湿也;止泄痢者,湿热泄痢,惟苦能除之,而且能坚之;女子胎漏下血,因血热妄行;赤白带下,及阴户伤蚀成疮,皆由湿热下注,黄柏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所以主之。然皆下气未伤,热毒内盛,有余之病,可以暂用,否则不可姑试也。凡药之燥者,未有不热,而寒者未有不湿,黄柏于清热之中,而兼燥湿之效。《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妇子漏下赤白,

阴阳蚀疮。皆阳明表里上下所生湿热之疾。黄柏极黄,得金之色,故能清热。其味极苦,苦属火,则又能燥湿。凡燥者未有不热,而寒者未有不湿,惟黄柏于清热之中而兼燥湿之效。盖黄色属金,阳明为燥金,故其治皆除阳明湿热之疾,气类相感也。《本经疏证》:凡草木之根成球结块者,其气必向下,纵苦寒而不泄,凡物之苦寒不泄者,其性必燥,能搜剔隐伏之热。檗木根结如茯苓,皮色鲜黄,味苦气寒性燥,故其为治,能使在内之伏热解,而肌肉九窍之病尽除。第本经主治所谓五脏肠胃中结热者,当作五脏之热结于阳胃中解,若谓五脏阴胃中结热偏能治之,则檗之功,似宜更广,所治之证,必不若是之狭矣。惟其所主肠痔泄利女子下赤白阴伤蚀疮,均系九窍,斯不可谓九窍不和,乃肠胃之所生病耶?刘潜江云,肾之阴气不足,则热自结于胃,胃壅结热,则湿土之阴气无从施化,而还病于湿,此由肾及胃之徵。率是推之,则肠胃因五脏热结而病于湿热者不少矣,讵独在肾,况肠痔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何一非挟湿为病,不仅是热耶?特本经所主,皆下窍之病,且俱属湿,别录所主,则上窍之病,俱不属湿,何哉?夫湿本下溜,火则上出,湿病于下,与火相合,但火能升,津不能升,故病于九窍之下者多涉湿,病于九窍之上者多联燥,理固宜然,无足怪也。第五脏之间,病连心与肝者必杂血,运脾与肾者湿尤剧耳。檗之治解湿热之为病于肠胃,则其源之自五脏来者能清,其流

之及九窍者皆罢,缘其色黄固入胃,气寒能胜热,性燥可已湿也,至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则肝家之气已入肌肉而化热,尚未碍津液之流行致化湿也,故尤能治之,则气之来自五脏,至于胃而热甚生湿,为更可信矣。仲景以栀子柏皮汤治黄疸,用之于身黄发热者,则似柏皮于黄疸不离发热以为治矣。乃大黄消石汤中用之,则不必以发热也。其以白头翁汤治下利,用之于利下重者,则似柏皮于下利亦不离发热以为治矣。乌梅丸中亦用之,又不必以发热矣。又何从确然指其所以哉?予谓黄疸与下利之候甚多,而表里寒热错杂,其孰多孰少,不可不辨也。凡黄疸之属里属寒者不论,举其属表属热者言之,则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其标见于太阳;小柴胡汤证,其标见于少阳;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消石汤、栀子柏皮汤证,其标皆见于阳明。阳明者,有在经在腑之分,发热懊恼汗出,皆经证也,腹满小便不利,皆腑证也。栀子大黄汤证,经多而腑少,茵陈蒿汤证,有腑而无经,栀子柏皮汤证,有经而无腑,大黄消石汤证,经少而腑多。试于栀子柏皮汤证,以黄疸为里,则发热为表,于大黄消石汤证,以腹满小便不利为里,则汗出为表,是汗出为表和,则发热为里和,而柏皮之用,正在表里之间,湿热壅于肌肉,是胃中结热为疸者也,下利之所属尤多。然白头翁汤为乌梅丸证只在厥阴一经,厥阴尤寒错杂之所,则寒与热之多少,尚可循其数以证之也,其厥逆无脉汗出身冷,纯属寒者无论,若兼

烦兼呕脉大脉数言语欲饮水为纯乎热,则白头翁汤之热比于虚,小承气汤之热比于实,下利之虚者寒热参半,其寒多而参用湿者,皆用柏皮,则柏皮之用,正在五脏间有以和其热,使其热不移于肠胃而已。要之九窍之病,无不本于肠胃,肠胃之热,有不系五脏所移者,则非柏皮所主,统观黄疸下痢二证之用柏皮者,皆于虚,则檗之治热,必虚而挟湿者始为当耳。《本草新编》:黄柏,味苦、微辛,气寒,阴中之阴,降也,无毒。乃足少阴妙药,又入足太阳。专能退火解热,消渴最效,去肠风,止血痢,逐膀胱结热,治赤带,泻肾中相火,亦能平肝明目,其余《本草》所载功效,俱不可尽信也。盖黄柏乃至阴之物,其性寒冷,止可暂用以降火,而不可长用以退热。试思阴寒之地,不生草木,岂阴寒之药,反生精髓。黄柏有泻而无补,此可必信者也。如遇阴虚火动之人,用黄柏以泻火,不若用元参以降火也。万不得已而用黄柏,亦宜与肉桂同用,一寒一热,水火有相济之妙,庶不致为阴寒之气所逼,至于损胃而伤脾也。或疑丹溪朱公,专以阴虚火动立论,其补阴,丹溪以黄柏、肉桂同用,未尝教人尽用黄柏、知母也。而吾子讥其太过,毋乃已甚乎?嗟乎。人生于火,原宜培火,不宜损火也。火之有余,实水之不足。因水之不足,乃现火之有余。火盛者,补水而火自息,不必去泻火也。自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说,其立论为千古之不磨,而其立方不能无弊,用黄柏、知母于肉桂之中,不用熟地、

山茱为君,乌可为训乎。或疑黄柏苦寒泻火,是泻火有余,而补水不足,入于大补阴之内,少用之,以退阴虚之炎,不识亦可乎?曰:不可也。黄柏泻火而不补水也。惟是阴虚火大动,用黄柏于大补真阴之药,如熟地、山茱萸、北五味之类,可暂用以退火。倘阴虚而火微动者,亦断不可用。盖阴火之大盛者,退火而火少息;阴火之微动者,退火而火愈起。总之,虚火旺宜泻,而虚火衰宜补也。或问知母、黄柏,同是苦寒之药,用一味以泻虚火,未必无功,必要加用二味,与仲景张公并驾齐驱,反致误事,使后人讥之,是则丹溪之失也。嗟乎。虚火之沸腾,乃真水之亏损,用六味以生水制火,尚恐水不能以遽生,而火不可遽制。况用苦寒之黄柏、知母,使水之不生,又何以制火哉。在丹溪欲制火以生水,谁知制火而水愈不生耶。用知母、黄柏之一味,似乎轻于二味并用,然而,水一遇寒凉即不生,正不必二味之兼用也。《本草分经》: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为足太阳引经药。除湿清热,退火而固肾,治瘫痿、骨蒸、泻痢、诸疮。尺脉有力者方可用。生用降实火,炒黑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本草思辨录》:黄柏为五脏肠胃清湿热之药,表里上下俱到。表有热可治,表不热而里热亦可治。色黄入肠胃,皮入肺,微辛亦入肺,气味俱厚,性寒而沉入肝肾,入胃则亦入脾,入肾则亦入心。《本经》所以主五脏肠胃中结热也。性寒已热,燥则除湿,故《本经》

所列黄疸、肠痔、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属湿热之疴。《别录》又补出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则所谓五脏肠胃者悉备矣。大抵湿下溜而火上出,《别录》所主虽不属湿,而其因未始非湿。观仲圣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治黄疸,为阳明病。白头翁汤治热痢,乌梅丸治呕吐久痢,为阳明兼厥阴病。《外台》大黄汤,更治天行壮热,黄柏一味,实赅五脏肠胃,故其用颇广。若以治少阴与萸地知母为伍,则肾中不必有湿,否则如其分以施之,必得如二妙散为当。盖苦燥之物,无不劫阴,以黄柏为滋阴之剂者非也。【现代药理研究】1. 黄柏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黄柏煎剂、醇浸剂对多种球菌、杆菌、霍乱弧菌、皮肤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黄柏水煎剂在体外可以杀死钩端螺旋体,能抑制白色念珠菌,对阴道滴虫、乙肝表面抗原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黄柏有抗炎作用。3. 黄柏有降血压作用。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4. 黄柏可影响乙酰胆碱的作用,对在体及离体的动物心脏,小剂量小檗碱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大剂量则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蛙腹直肌的收缩,可被黄柏素所抑制。5. 黄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6. 黄柏有降血糖作用。7. 黄柏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使心肌缺血和复灌期间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推迟,降低大鼠心律失常的

发生和死亡率。8. 黄柏对平滑肌有作用。黄柏所含的黄柏酮可使动物肠管张力和收缩振幅增强。黄柏粉对家兔离体肠管收缩能增强振幅,黄柏内酯能使肠管抑制。9. 黄柏还有抗溃疡、抑制细胞免疫等作用。暖言暖语:

①故事天天有,今天暖心间.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结局.看别人故事,感悟自己的生活.感谢关注“满旺之星”.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满旺之星”添加关注,若对本文感兴趣,请转发分享一下,感谢您的支持!③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 达

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 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 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 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 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7.《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 达

修改后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中医院 山东省中医院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我们于2009年4月到11月对来自于山东省中医院、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中医院皮肤病门诊60例轻、中度痤疮患者,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治疗轻、中度痤疮,效果满意,并且可以减少色素沉着,痤疮瘢痕等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当地皮肤科门诊,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8-35岁,平均23.7岁。 1.2病例选择 ①年龄14~45岁的病人; ②符合西医寻常痤疮诊断标准; ③按Pillsbury分类法病情属于轻、中度者(囊肿结节型除外); ④观察前30天应停服与本病治疗有关的中西药(维甲酸、抗生素等); 1.3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4岁以下或45岁以上者; ②过敏体质或对本药或药物成分过敏者; ③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④不能及时复诊或配合观察治疗者; 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1.4方法 1.4.1治疗用药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直接将浸有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的纱布2层敷于面部皮损处,10-15分钟,每日3-4次;对照组(30例):无外用药物。以上两组同服丹参酮胶囊,4粒,tid。 1.4.2 治疗周期及观察例数治疗周期为6周,随访2月。 1.5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5.1 观察指标于治疗首日,第2、4、6周分别记录受试者的病情变化,临床皮损评分以及可能的副反应,观察患者皮损、数量、颜色、肿痛情况。 1.5.2评分标准参考近年来相关著作拟订如下评分标准: ①痤疮皮损:偶见红斑或红印记为0分;仅为白头粉刺记为1分;粉刺、丘疹并见记为2分;粉刺、丘疹为主,脓疱少量记为3分;粉刺、丘疹为主,脓疱可见记为4分。 ②皮损数量:总病灶数少于10个记为0分;总病灶数少于20个记为1分;总病灶数31—40之间记为2分;总病灶数大于40个记为3分。 ③皮损颜色:偶见白色粉刺记为0分;粉刺尖端色白或黑记为1分;粉刺尖端色黑,丘疹色微红记为2分;丘疹色红焮热记为3分;有丘疹,脓疱,偶见结节,记为4分。 ④皮损肿痛:无疼痛记为0分;偶有疼痛记为1分;局部轻度肿胀疼痛记为2分;有疼痛及少量破损记为3分;肿胀疼痛伴明显破溃记为4分。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 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 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 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 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 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肛肠疾病临床初步观察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7(1):39-41 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治疗肛肠疾病临床初步观察管仲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山东济南250011)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治疗肛肠疾病的疗效。方法肛肠患者120例,应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治疗。结果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对肛肠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较早,能促进创口愈合时间。结论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治疗肛肠疾病安全、有效。 关键词:肛肠疾病;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 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原是治疗疮疡溃后属阳证者的中成药液,根据其药物组成及特性,作者认为可应用于肛肠科。为观察临床效果,对2007年10月~2008年4月120例肛肠疾病及其及部分手术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性别:男86例,女34例;年龄18~72岁,平均42岁。45例手术后病例来源于肛肠科七病区,其他75例均来源于门诊患者。病种分布:痔未手术15例,手术后15例;肛瘘未手术20例,手术后20例;肛裂未手术10例,手术后10例;肛周湿疹10例,包括左下腹造口周围湿疹2例;肛门瘙痒10例;溃疡性结直炎7例,放射性直肠炎3例。疾病诊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 入选标准 凡在我科就诊的肛肠疾病患者,没有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中所含药物过敏史、同意使用该药,则可入选。若治疗途中发现有不良反应者,则立即停药,对症处理,或改用其他药物。 1.3 观察方法 1.3.1 药物: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由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外)国药准字Z10950097,专利号:ZL96106739,国际专利主分号:A61K 35/78,批号:0705146,0705222,0708152,0804141。 1.3.2使用方法:凡未手术的肛门病患者,包括痔、肛瘘、肛裂、肛周湿疹(包括左下腹造口周围湿疹2例)、肛门瘙痒,用医用脱脂棉浸蘸药物原液湿敷患处,每日2次,连续7日,并将药物原液和纯净水按1:5比例坐浴,每日1-2次。手术后肛门病患者,包括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瘘切开术后、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后、肛裂后位括约肌部分切开术后,用无菌纱布浸蘸药物原液,湿敷创口,至创口愈合,期间同时用药物原液20-30ml灌肠,每日1次。溃疡性结直炎和放射性直肠炎则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涂剂原液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7日。 1.3.3 症状治疗前后评分标准 按照肛门疾病的常见特有症状,分别观察肛门疼痛、瘙痒、水肿、便(脓)血、创口愈合时间进行临床观察。各症状等级分标准如下。 表1临床症状等级评分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 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患者放弃用药。 3.结果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复方黄柏液涂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总结

复方黄柏液涂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总结 河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康文娣 经过2个月的临床试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越来越突出,现对前期情况做一初步总结。 一、实用的范畴 皮肤病感染、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水痘、急性湿疹、蚊虫叮咬、丘疹性荨麻疹、脓疱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足癣感染、接触性皮炎、掌趾脓疱病等。 二、临床资料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关于应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对皮肤病感染皮损换药的疗效总结。 自1998年7月5日至9月5日,应用复方黄柏液涂剂行皮肤病感染皮损换药20例观察疗效总结如下: 1.所有20例病人均为皮肤科门诊患者,皮肤损害均为皮肤病感染,其中皮肤损害轻的为15例,皮肤损害重的5例。 2.使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对药液进行细菌培养,无菌生长。 3.使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前对药进行过敏试验,无过敏现象。 三、用药方法: 1.按照无菌操作常规对皮肤及创面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如皮肤只是水疱的可直接涂药无须常规消毒亦可。 2.应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如只有水疱或小面积糜烂、感染皮肤,可用棉签涂抹患处。如大面积糜烂,并且有大量分泌物、感染皮损,可用浸药纱布湿敷,换药。每日一次,直至皮肤损害痊愈。

3.无须用无菌敷料覆盖皮肤。 四、疗效统计 20例病人用药5~15次,平均10次,其中重度感染,糜烂面积大的换药次数稍多,糜烂面积小换药次数少。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病人在应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换药后,伤口分泌物明显减少,肉芽组织新鲜,生长迅速,结痂迅速,创面愈合快,创面周围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色素沉着改变迅速,病人主诉使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止痛效果明显。所有病人在应用黄柏液后未出现皮肤过敏及全身不良反应。 五、典型病例 1.赵××,女,26岁,因患带状疱疹,而引起左侧胸背部起丘疱疹,水疱周围有炎性浸润,伴局部有灼热疼痛。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棉签涂沫患处,经三次用药,疱液基本吸收,皮肤炎症浸润明显好转,局部疼痛有所减轻。用药5天皮损消失,诸症控制而临床治愈。 2.张×,女26岁,因涂化妆品患接触性皮炎,引起颜面及双手部起水疱,红色斑丘疹,伴瘙痒,抓之破溃流水,局部皮肤潮红,有大量脓液分泌物,我院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每日3~4次,经2天的湿敷,瘙痒及糜烂面、分泌物均明显减轻,后改用复方黄柏夜外涂每日1~2次,经5天的治疗皮疹消失,诸症控制而愈。 六、小结 复方黄柏液涂剂是黄柏、连翘、金银花等中药加工提炼而成。其功能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消肿,去腐生肌,杀菌止痒。经临床实验已表明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迅速消除伤口红肿,促进脓性分泌物的消除,减少分泌物,加快糜烂面干燥面及肉芽组织生长和伤口愈合,从试用情况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版(必背)

《中药学》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5.《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思考:为何称为“纲目”。6.《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7.《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黄柏的神奇功效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黄柏的神奇功效黄柏的功效: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黄柏别名檗木、檗皮、黄檗,黄柏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黄柏的作用是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等,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如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 药名:黄柏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归经:肾经;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盗汗;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 黄柏炮制: 1、黄柏: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或切丝,晒干。 2、黄柏炭:取黄相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放凉,晒干。 3、酒黄柏:取黄柏片,用黄酒喷洒拌炒如盐黄柏法(每黄柏片10O 斤用黄酒10斤)。 4、盐黄柏:取黄相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晾干(每黄柏片100斤用食盐2斤半,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黄柏的作用: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黄柏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黄柏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1、黄柏治小儿热痢下血: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 (《阎氏小儿方论》) 2、黄柏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檗末,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3、黄柏治痢疾: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选编》) 4、黄柏治小儿脐疮不合:黄檗末涂之。 (《子母秘录》) 5、黄柏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黄檗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 (《千金翼方》)

初级中药师题-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简介

初级中药师题-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简介 1、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的本草著作是 A.《新修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证类本草》 2、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E.《证类本草》 3、《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数是 A.730种 B.850种 C.921种 D.716种 E.365种

4、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证类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 E.《新修本草》 5、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经集注》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拾遗》 6、赵学敏所著的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7、苏敬等人编撰的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8、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的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9、李时珍所著的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0、陶弘景所著的是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1、唐慎微所著的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2、开创图文对照法编写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经集注》 E.《新修本草》 13、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A.《新修本草》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

2010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必备的中中药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编写特点及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 3.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 4.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 5.180 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 6.120的异同点。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7.60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8.72总论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神农本草经1.(1)作用本草经集注2.(一)宋及其(2)成书年代 3.以前新修本草一(3)学术价值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作用1.本草纲目(二)明清以(2本草纲目拾遗2. )成书年代后(3 3.中华本草)学术价值 (1)药性 (一)性能主要内容(2)药性理论的内容 (3)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确定依据1.(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1)寒凉性所示的效用(二)四气所示效用2. (2)温热性所示的效用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意义3. 中(1药)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1.确定依据2 )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的性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2. 能涩味、淡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三)五味 )气味配合的意义(1 气味配合(2)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3. (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1.确定依据(四)升降浮)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2 沉)升浮性所示效用及应用1(所示效用及应用2. (2)沉降性所示效用及应用 3.影响因素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1)归经的理论基础基础与依据1.(2)归经的确定依据 (五)归经归经的表述方法表述方法2.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指导意义 “毒”的特性特性1.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2.确定依据(六)有毒与影响中药有毒与无毒的主要因素3.影响因素无毒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4.不良反应的原因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5.使用注意 配伍的目的目的1. 三中(1)配伍的主要内容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有钱)官修,图文对照,世界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 7、《中华本草》当代药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3、酸,能收能涩(敛邪气) 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5、咸,(海带)能软,能下 6、涩,同酸 7、淡,能渗能利,利小便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一章节)——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主(不同章节)——主仆 3、相畏(A+B——A毒性→→小偷怕警察减毒 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 5、相恶:A+B——A效用↓减效 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 4、搓揉:皮肉易分离----玉竹-党参-三七 5、发汗(回潮):您回朝选后续种——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6、干燥:怕成分流失不超过60度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芽与木脂素——黄酮——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中药学第一章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 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

白克运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疗效观察

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 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疗效观察 白克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 250011)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与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对照组33例,给与甲硝唑、地塞米松、锡类散、庆大霉素混合溶液保留灌肠。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88%)较对照组(75.76%)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症状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复方黄柏液涂剂;溃疡性直肠炎;甲硝唑;保留灌肠 溃疡性直肠炎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亚类,且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是指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炎症局限于直肠部分的一类疾病。我院自2008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32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共6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6.73岁,病程1~20年。对照组33例,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34.80岁,病程1~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复方黄柏液涂剂(国药准字Z10950097,专利号 ZL96106739,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保留灌肠。对照组0.2%甲硝唑100ml、地塞米松5mg、锡类散0.4g、庆大霉素8万u,配成混合溶液。用法:患者取左侧卧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 用50ml空针分两次共抽取药液100ml,石蜡油润滑一次性吸痰管,嘱患者张口呼吸,轻轻插入肛门内10~15cm。灌肠速度不宜过快,以减轻对肠粘膜的刺激。灌药完毕后嘱患者先右侧卧10min,再左侧卧10min,最后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 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 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的性能 性能含义确定依据理论基础 四气寒热温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与治病证 寒热性质相对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 散敛补 泻 药物作用规律高度概括滋味与药效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作用;药物作用的归属 药物所治的具体病症(药物的疗 效),药物的特性 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与病势相 反 质地/气味/性味/效用顺病位,逆病势,气机运行 有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药物治 疗作用的强弱 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呈毒性, 用量是否恰当 伤害性,偏性 性能所示作用不良作用备注 四气寒凉清热、泻火、利咽、凉血、解毒伤阳助寒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助 阳化气等 助火伤阴 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芳香味:气虚津亏者)甘补虚、和中、缓急 腻膈,助湿,满 中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酸/涩 收敛固涩(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 血、止咳等),酸:生津 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 苦 降泄肺气、胃气,清泄热邪,通泄大肠;燥湿; 坚阴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咸软坚泻下,软坚散结脉凝,致瘀滞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利水渗湿——水肿渗利过度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升浮 发散解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升阳举 陷,透疹,开窍(上行向外) 妄用气机紊乱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 降 沉降 泻下,清热,渗水利湿,降逆止呕,息风止痉, 平肝潜阳,止咳平喘,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消 积导滞等(下行向内)

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湿疹疗效观察

静脉输液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学术会议2005-04-01 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湿疹疗效观察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李元红 复方黄柏液涂剂在临床数月的应用,其实践验证疗效非凡,特别对湿疹更是如此.本药的特点:使用方便,起效迅速,效果显著,应用广泛,无副作用,深受医患者的喜爱。 复方黄柏液涂剂在皮肤科应用较广.治疗多种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疗效,现仅在治疗急性湿疹方面作简结. 湿疹在皮肤病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是众所周知的,该病无性别年龄之分。其临床特征:发病部位不固定,但对称性明显。皮损呈丘疹、红斑、糜烂、渗出样为其临床表现.病程有急、亚、慢三个不同阶段.下面所总结的是指湿疹的急性阶段. 1 一般临床资料 治疗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30岁之问.病程长者30天。短者4天。其中阴囊湿疹3例,颜面湿疹2例,感染性湿疹2例,霉菌性湿疹2例,婴儿湿疹3例,全身多发性湿疹3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一般是先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局部,待局部渗出、糜烂消失后改为涂搽患处,每日3次.治疗过程中不再用其它药物. 3 疗效分析 经用该药外搽局部治疗结果,皮损与自觉症状全部消失者13例,疗程在12天之内;渗出减少、糜烂减轻、好转2例,后未坚持用药。

4 典型病例 (1)张某某,男,2l岁,郑州市人,于2003年3月8日就诊.病人肛门睾丸部位瘙痒、糜烂、流水已有半月余,病后多次求治用药治疗,其效不佳,时轻时重. 检查:肛门及阴囊部位皮肤潮红、糜烂、渗出伴有散在 性丘疹存在. 诊断:阴囊湿疹. 治疗:复方黄柏液涂剂局部湿敷. 病人于3月11日复诊,自述经3天治疗有明显好转, 痒感、流水、糜烂已基本消失.但局部皮肤还有轻 度潮红. 处理:用药同上.湿敷改为搽涂,每日3次. 病人于3月19目再诊,检查患处皮损已完全消失,皮 肤恢复正常,已治愈,疗程11天. (2)侯某某,男,40岁,郑州市人.2003年4月5日就诊.本人自述双耳周围经常烂、流水、剧痒,已有1个多月,多次就医治疗.虽用药有效.但常反复,这次发病同上. 检查:双耳周围皮肤潮红,轻度靡烂,少量渗出,局部伴 有散在性的红色丘疹,境界不清.少部分结痂。 诊断:亚急性湿疹. 治疗:复方黄柏液涂剂局部湿敷. 病人于4月9日复诊检查双耳周围皮肤潮红减退,

黄柏

黄柏 1简介 黄柏为芸香科乔木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也称檗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及四川等地,其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属于清热燥湿类药物。黄柏有抗细菌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消化系统有康消化道溃疡、收缩或舒张肠管、徐进胰腺分泌等作用,并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细胞免疫反应、降血糖等作用。2主要化学成分 生物碱类:小檗碱、药根碱、四氢小檗碱、四氢药根碱、木兰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巴马汀、四氢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等。 甾醇类:β-谷甾醇、7-脱氢豆甾醇、菜油甾醇等。 柠檬苷素类:黄柏酮、黄柏内酯、黄柏酮酸等。 其他:白鲜交酯。 3药理作用 3.1抗菌作用 黄柏煎剂、水浸出液或乙醇浸出液对化脓性细菌抑菌作用强,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球菌等阳性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有学者通过测定黄柏的体内最低抑菌浓度发现,黄柏对大肠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伤寒杆菌及痢疾杆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肺炎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都有明显抑菌效果,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最强。赵鲁青等取健康豚鼠进行化腐生肌研究发现,复方黄柏冷敷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破损皮肤有明显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并经兔眼结膜实验和小鼠肌内注射实验,未发现局部刺激作用,还发现对不同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各样品的抑菌强度对不同菌种无规律性变化。此外,还有学者发现黄柏对痤疮丙酸丙酸和阴道加德纳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3.2免疫抑制作用 黄柏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其活性物质为黄柏碱和木兰花碱,其均可抑制小鼠的局部移植组织宿主反应,也一直苦基氯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的诱导期,但不抑制其反应期。所以,黄柏碱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免疫抑制剂,抑制细胞免疫。 3.3对血压的影响 黄柏胶囊中的小檗碱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可持续2h,且不产生快速的耐受现象。其降压机制是竞争性地阻断血管平滑肌上α1受体使外周血管组织降低所致,同时,与其具有的抗胆碱脂酶活性也有一定关系。此外,黄柏水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3.4抗溃疡作用 有关研究显示,对家兔肠管进行离体实验发现,肠管张力及振幅均增强,松弛、收缩也增强,这分别为黄柏的化学成分黄柏酮、柠檬苦素、小檗碱的作用结果。不含小檗碱类生物碱的黄柏水溶性组分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正常状态小鼠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l3)活性及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无影响,但可以抑制水浸拘束应激小鼠SOD活性的降低.以及抑制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的减少,并使正常小鼠胃黏膜PGE2增加,说明黄柏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且溃疡作用有黏膜PGE2的机制与参与。

中药与方剂修订稿

中药与方剂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症瘕的鳖甲,治热结便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及简介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及简介 黄柏的功效和作用 1、黄柏治小儿热痢下血: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 (《阎氏小儿方论》) 2、黄柏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檗末,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3、黄柏治痢疾: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黄柏治小儿脐疮不合:黄檗末涂之。 (《子母秘录》) 5、黄柏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黄檗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 (《千金翼方》) 6、黄柏治男子阴疮损烂:一、煮黄檗洗之,又白蜜涂之。 二、黄连、黄檗等分,末之,煮肥猪肉汁,渍疮讫,粉之。 (《补缺肘后方》) 7、黄柏治小儿热泻:黄檗,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十全博救方》)

8、黄柏治痈疽肿毒:黄檗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未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浴泔润湿。 (《濒湖集简方》) 9、黄柏治消渴尿多能食:黄檗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独行方》) 10、黄柏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妒乳:捣黄檗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干,复易。(《补缺肘后方》) 11、黄柏治伤寒身黄,发热:肥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12、黄柏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黄檗、槟榔等分。捣罗为末,以猪脂调敷之。(《圣惠方》) 13、黄柏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黄檗(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14、黄柏治唇疮痛痒:黄檗末,以野蔷薇根捣汁调涂。 (《圣济总录》) 15、黄柏治热甚梦泄,怔忪恍忽,膈壅舌干:黄檗(去粗皮)一两。捣罗为末,入龙脑一钱匕,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浓煎麦冬汤下。(《圣济总录》清心丸) 黄柏的简介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黄柏原名黄檗,檗意通襞,意思是衣服上的皱褶,黄檗树皮厚实,纵向沟裂明显,故名檗,其色黄,故称黄檗,现在简化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