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新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新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新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新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萧瑟凄凉

(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

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4.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案】(1)寓情于景;断肠

(2)深秋晚景图

【解析】【分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故答案为:⑴寓情于景;断肠

⑵深秋晚景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⑵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听、听到

(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示例: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听、听到

⑵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⑶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6.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行;早春

(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1)这首七言律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生意盎然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结构上全诗以“行”为线索,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

化,条理井然,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⑴行;早春

⑵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容易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描绘的情景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想象要合理,语言要优美。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用得好在哪里。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1)“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2)A

【解析】【分析】(1)一个“闻”字,突显了地域的阻隔,讯息的滞后,命运的叵测。句中虽未明言、尽言,但自有千般愁绪、万种滋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既呼应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为后面的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了铺垫。

(2)A项,表述错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零落和子规啼叫的哀伤,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故选A。

故答案为:⑴“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思乡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

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_______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______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斜阳;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⑴斜阳;半日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

10.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

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1)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2)C

【解析】【分析】(1)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写出了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故此不是“慷慨悲壮”,风格为:雄奇豪迈。

(2)C.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故选C。

故答案为:⑴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雄奇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⑵ C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风格、情感的鉴赏。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⑵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1.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解析】【分析】(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贬官,降职。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

融情入景。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12.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这里的“夏寒”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14.诗词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答案】(1)高高耸立

(2)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解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所以“真实景象”错。故选D。

故答案为:⑴高高耸立;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面是对这首散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解析】【分析】(1)D.“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故选D。

(2)这首曲的前三句中用“枯藤”、“昏鸦”、“西风”、“夕阳”来表现深秋晚景的特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故答案为:⑴D

⑵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来描绘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诗人往往通过“景”与“情”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作者通过特定的意象“枯藤”、“昏鸦”、“西风”、“夕阳”等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附参考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别小看这11分。我认为,整个语文,最需要真真正正下功夫的,就是这个诗歌鉴赏了。之前已经说过了,这一部分是最吃功夫的,也就是说,想要保证你的诗歌鉴赏的得分,你必须要在课下下点功夫来整。没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米饭鸡蛋汤……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2)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修辞方法 【设问示例】 1、本诗歌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方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 赏析。 2、诗歌的x句或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 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方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歌(x句或x联)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 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得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 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再对相关诗句作简要解说; (3)最后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 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中的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首先确定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再确定具体又是 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答题模板】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模板】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题步骤】 (1)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或形式、整体或局部表现手法); (2)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3)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4)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的观点的依据。 【答题模板】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 (1)首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

高中生必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三看:题目,作者,小注)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主要有:不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2物象(即意象) “意”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使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答题时需把握的依据。 主要有: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 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淡泊名利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菊(黄花):隐逸高洁、不畏权贵 松: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草:1.象征顽强的生命力2.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4.寄托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杨柳(柳絮):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或感叹自己飘泊不定 落花:表达年华易逝的感伤,或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落叶(落木):营造秋风萧瑟的氛围,表达惆怅落寞的情感 梧桐:抒发悲秋之情,象征孤独失意者 芭蕉: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桑梓: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孤蓬:飘泊不定、孤独寂寞 飞鸿(鸿雁):营造雄浑悲壮的意境,表达思乡之情 蝉:1.象征高洁2.悲秋,悲凉 猿:凄凉悲伤,孤寂悲苦 杜鹃(子规):忧愁忧思 鹧鸪:离别,悲情,相思,或昔盛今衰、世事无常 沙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情感

鸿鹄:志向高远 夕阳(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惆怅、思乡、怀古等感情 浮云:在外漂泊不定 流水:1.愁绪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盛衰兴亡变化 月:1.离别思乡2.寄托喜悦或凄美祝愿3.冷清凄凉 露: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西风(秋风):烘托衰败之景,落寞惆怅 长亭:送别之所,离愁别绪 关山:接指遥远地方,征人思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吴钩:报效祖国 栏杆(阑干):思念,寂寞,忧愁 *古诗词典故*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破楼兰:建功立业“不破楼兰终不还” (苌弘)化碧:苌弘无辜获罪自杀,血化成玉,指正直的人为正义的事业蒙冤受屈 尺素:书信的代称 青鸾:西王母出行让青鸾送信,代指送信的人 东篱、三径:归隐田园 劳歌、南浦:送别歌,送别地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的悲痛 红豆:爱情或相思 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3意境:指作者的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特征。把意境比作一个建筑的话,那么意象就是这个建筑的每一块砖石。 4塑造形象常见手法:1比兴2细节刻画3烘托渲染4对比衬托 5分析意境意象题答题技巧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幅……图2.诗意地简短进行翻译3.概括营造出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特点:恬静优美、恬淡闲适;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幽深僻远、清幽明静;瑰丽清新、清新自然;孤寂冷清、凄苦悲凉(总之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 例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阅读理解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及答题技巧大全 一、诗歌内容分类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 )、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 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 字)、长调(96 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 、“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从题材角度分 1、赠友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恋,胸中积愤 坦陈心志;别后情境想象、借以一吐 或表明心志。 2、咏史怀古诗:凭吊古人或事。或缅怀,或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较少,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比较多。 4、山水田园诗:把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及五大题型

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及五大题型 备考策略 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螟》……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①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词。②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③从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①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徘侧、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②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③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④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⑤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⑥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①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首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知识点一: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1.理解诗歌的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古诗词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很含蓄,对阅读量有限,理解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②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③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从题目看,这诗是作者呈给张丞相的。那么,呈给张丞相要干什么呢颈联的下句“端居耻圣明”给我们透露了信息:在这圣明之世,诗人不愿闲居着。显然,这是一首“干谒诗”,作者是求张丞相能推荐自己做官,为朝廷效力。 ④分析形象 ) 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教学设计 建水六中曹菊 一、教学目标: 1、解读《考试标准》,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 2、点拨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3、讲练结合,以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考纲解读 ①分析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出现在第II卷,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5分。 (二)知识储备 1、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a忧国忧民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b建功立业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曹操《龟虽寿》 c思乡怀人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静夜思》 d依依惜别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e寄情山水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f昔盛今衰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g仕途失意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h青春易逝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a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b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借代、互文、对比、双关、用典、倒装(倒文)…… c表现手法:起兴、渲染、烘托(衬托)、白描、抑扬、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古讽今、想象与联想、…… 3、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a意象:诗人在诗歌中选取的融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即诗歌中涉及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b意境: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c意境赏析常见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生机勃勃、雄浑壮阔、虚幻飘渺、富丽堂皇、繁华热闹…… (三)方法指津 1、把诗歌“泡开”——用白话把诗歌翻译或描述出来。 2、诗歌“六必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名句、看注释、看题干。a必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总是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如季节、时间、景物、事件、地点、情绪、体裁、内容等。 如:《暮江吟》《宿建德江》《山居秋暝》《越中览古》《出塞》《登鹳雀楼》《过华清宫》《听蜀僧濬弹琴》《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 b必看作者: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的风格个性及人生遭遇理解分析诗歌。 如:盛唐的李白豪放飘逸,安史之乱的杜甫忧国忧民,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保家卫国,归隐的陶潜,亡国的李煜,被贬的苏轼,流连青楼的柳永,婚姻美满及夫亡家破的李清照……

最全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满满的套路

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中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 (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中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 (1)各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及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二、诗歌鉴赏表达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三、诗歌鉴赏测试题型 (一)填空型 1、记住考查内容要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审查题干,锁定关键词。 3、按图索骥,寻找答题语。 练习一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此词抒写了,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2、“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而则隐寓其中。 3、前四句里,,,,四个意象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对表现作者的乡思旅愁起作用。 练习二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诗。首联两句既点明了诗题中的“”二字,又照应了诗题中的“”一字。 2、这首诗采用一种的表现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

(教师版)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六)分析意境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考查题型: 1.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的字比较优劣; 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3.指定赏析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 4.寻找型: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 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 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示例1: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示例2: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考试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很多学生对此感到非常苦恼,总是找不到古诗词考试的解题技巧。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应付古诗词考试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

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今律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归纳 《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着重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对所给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如果我们将鉴赏诗歌作品能力分文两个层次的话,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算第一个层次:进入诗歌。第二个层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是走出诗歌,拉开距离对诗歌关照,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其中鉴赏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1、诗歌的内容是由它描述的形象承载的,思想和观点态度也是由它描述的形象自然流露出来的。2、诗歌是艺术品,艺术品的共性都是为了塑造形象以形象感动读者,读不出形象所谓鉴赏语言,所谓诗歌的表达技巧,便成了无稽之谈,诗歌的语言也罢,表达技巧也罢,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说某首诗的语言好,好就好在它能使形象竖立起来,说某诗某处表达好,好就好在它能使形象鲜活起来。脱离了形象,语言也罢,表达技巧也罢,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作品,应该从鉴赏形象开始。 鉴赏诗歌形象,包括鉴赏人物形象、事务形象、景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一.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 例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这首送别诗,诗人在名满天下的黄鹤楼,在繁华似锦的三月,送别自己的知心朋友。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船顺流而去,友人人影模糊,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独留长时间伫立江边的诗人,我们分明能见到诗人的脸上盛满了对朋友的留恋、牵挂和祝福。 二.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例2.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晚唐五代眉庄的名目,为“十眉”(十中眉庄)中的一种样式 叠:相当于蹙眉的蹙。 金:唐时妇女眉际妆饰的“额黄”。 新帖:新鲜的花样子,用纸剪成画样,贴于绫罗上作为刺绣蓝本。 罗襦:绫罗缝制的短袄。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2.作者是按几个层次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早该起床梳妆了可是女主人公娇懒不起,眉山紧蹙,眉际的额黄似隐似现,鬓发如云,要飞度主人公雪白的粉面。懒起终是要起,起来之后当然是梳妆。一个弄字见出她虽然懒起,但当面对妆台,她是以一种打造艺术品的心态来对待梳妆的。一个迟字与懒相照应,你可以理解为心事重重,也可以开解为不紧不慢或别的什么,包含了多少层次多少心绪,梳妆完毕,以两面镜子前后对映,省视梳妆的效果:花与人面交互生辉,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