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浅析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浅析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浅析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一、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职能和约束

1.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主要是指国家政府机关,通过国情制定的全面的、具体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服务或监督职责,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来实现相关的经济建设发展日标。根据经济建设与发展相关理论和实际,其对政府经济建设职能范围的划分即是对市场和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范围。

2.经济建设职能约束

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财政对经济体制转型和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财政在经济建房与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相关的约束。其一,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政府应当属于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明确政府职责。其二,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结构矛盾约束。曰前我同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结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实现经济发展是我国财政充分发挥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和日标。其三,不同经济类型对财政作用的约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经济类型行业逐渐形成且明确,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经济十预力度和方式都有所改变。所以,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职能中更加明确了其对各经济类型的不同作用。

二、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现状

1.经济结构体制建设尚未完善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建设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国家经济结构体制建设仍然需要完善和调整。然而,我国日前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根本,通过长时间探索和分析逐渐进行变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完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着重于经济发展和基建投资,而对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则较为忽视,这使得我国当前的经济事务支出较多,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体制建设仍然需要更好的完善。

2.资金与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当前我国对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尚不够规范和全面,资金的管理机制尚未不够完善,一些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所以,使得国家财政政策整体协调性存在偏差,导致资金管理不全面且不连贯。同时,由于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局限了财政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重点。

3.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不够具体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财政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府并不够完善和具体,这使得各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极多的阻碍,且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日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较高,生产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极其缺乏,使得一些科学生产技术不能投入生产且创造收益,造成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严重浪费。因此,我国应当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作的作用

1.正确定位财政经济建设职能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同政府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开始转变,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相关基础设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项需求,正确定位财政经济建设各方面职能职责。与此同时,以国家财政职能的范围、效率以及能力为基础,提高国家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根据经济形势,转变政府职能观念。由中央政府和各地方省级政府承担,各地方省级政府在中央政

府的总体决策内履行相关经济发展职能,明确财政经济建设地位和重要性。

2.完善社会公共支了机制建设日前我国公共支出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公共支出不应只局限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建设研究、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当建立健全规范的国家相关公共支出机制,确保公共支出范围和力度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进行有效、全面的调整。与此同时,我国应当加强各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防范能力,调整并规范中央与各地方的收人体制,拓宽各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资金量的供给,通过建立合理的财权分配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进而有效缩减各地方政府的债务的危机。

3.扶持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政策

我国财政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制,构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相关政府运行和信息化建设。我同财政应加大各专项基金规模,充分发挥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与此同时,对各地区、各行业基金进行统一规范与整合,充分发挥出基金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实现生产技术创新,通过国家财政补贴、贴息以及实施税收优惠等方式,对其提供资金扶持,降低中小企业成本费用支}出,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实现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收益日标。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经济建设科工作流程

经济建设科工作流程 一、项目申报流程 1、相关区县财政部门(市级项目单位)收集项目资料,初审后上报市财政局经 济建设科; 2、科室分管人员依据上报资料,按照项目申报指南要求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后报科室负责人复核; 3、科室负责人复核后,提出具体意见报局主管领导审批; 4、局主管领导审批后,需相关部门联合申报的报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审批; 5、主管领导审批后,向省厅上报项目申报文件及相关资料

二、中省预算内(含国债)安排的基本建设专户资金管理流程 1、对中省预算内安排的区(县)项目(含国债),在收到省预算和市计划文件后一周内将预算及时划转各用款单位及各县区财政局,并将县区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县区财政专户。 2、对中省预算内安排的市级项目(含国债),根据工程进度进行资金拨付。 (1)、项目计划及预算下达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向我科提交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的批准文件和项目概算。还要按照要求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及施工图预算、施工合同(符合招标条件的必须提供招投标文件)、开工许可证等文件资料的复印件。 (2)、市级重大项目资金实行“直通车”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在提供上述文件的同时提供经工程监理签证的“工程进度表”,并填制“重大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表”,向计划及财政部门提出核实工程进度及拨付资金申请,经发改委审批后,

报市财政局,经我科相关人员审核、科长复核,报局主管领导审批后三日内,由我科开具“拨款通知书”,国库科将资金直接拨付各施工(供货)单位提供的基建结算专户。项目竣工后,拨付财政资金总额的85%,待工程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总额的10%,其余5%留作保证金。 (3)、非重大项目各建设单位在提供上述资料的同时,由项目建设单位填制“拨款申请表”,我科会同主管部门对项目进度进行核实,经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主管领导审签后三日内开具“拨款通知书”转国库科,由国库科将资金拨付各建设单位提供的基建专户上。项目竣工后,拨付财政资金总额的85%,待工程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总额的10%,其余5%留作保证金。 (4)、由于我市财政困难,没有财力安排市级基建项目,因此市级基建项目财政预算暂未编制。 三、粮食以及地矿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按程序办理,科室分管人员依据相关文件提出初审意见,科长复核后,报局主管领导审批,需相关部门审批的,报相关部门审批后三日内,由我科开具“拨款通知书”,国库科将资金直接拨付各相关单位。

(岗位职责)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岗位职责)浅谈我国公共 财政的职能

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内容摘要:公共财政的职能是财政基础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从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的形式、特点、公共财政的职能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正确把握公共财政的职能,分析存于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职能 壹、公共财政的概念 是指国家(政府)集中壹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且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于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特点是:(1)公共财政是壹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作为建立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且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模式,它是壹种缺陷财政,政府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首先必须满足“市场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壹基本条件,否则就会出现“越位”和“缺位”;(2)公共财政是壹种服务财政,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集中代表的国家,其活动和存于的根据就于于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公共财政是壹种民主财政,是按社会公意公益来进行的壹种社会集中性分配。他要求最大限度实行民主政策。于市场经济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通过公民的买卖来作出决定,而必须通过壹定的政治程序即所谓的“政治投票”

作出决策。公共选择主要体现为通过代表民意的权力机关审批政府预算和决算。;(4)公共财政是壹种法制财政,市场经济是壹个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于市场经济下无疑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和规范,从而具有明显的法治性特征。 其表当下公共财政收入方面,无论是开征税收、设立规费项目,仍是发行国债,均必须按照壹定的法律程序办事,由财政税务部门依法组织征收的收入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表当下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各项公共财政支出均要严格按照国家预算法及其他财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科学安排,预算审批必须公开透明,依法来进行。;(5)充分接受明主监督,公共财政是壹种受制财政。 公共财政的形式,亦即公共财政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取决于税收收入。当然仍有壹部分来自其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政府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形式。常见的其他收入形式有罚没收入和通货膨胀税等。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这也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四个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壹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于市场经济中,财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促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难题浅析

促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难题浅析作者:罗红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一、实施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收支活动实现对一部分社会资源的配置。公共需要具体来说很复杂,概括来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纯公共需要,如国防、军事、外交、国家安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准公共需要,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的公共事业包括水、电、气、煤、油、运等,还有些基础公共设施等等。属于纯公共需要由政府完全承担,属于准公共需要则由政府和个人按比例分担。因此,在公共财政模式下,政府从事收支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我国1998年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1999年正式实施。当时由于对公共财政的本质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实际操作中很多做法还是传统的老一套,大量的政府资金用于生产建设,而非投向公共领域,满足公共需要,尤其是与民生有关的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百姓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6届3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并于2005年首次提出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十七大以来进一步提出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随着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及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我国的财政正朝着公共财政的本位逐步回归。 (二)基本要求

1.公共性:即公益性。财政资金的投放,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益为宗旨,不能以赢利为目标。 2.公平性: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财政分配制度对不同的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必须公平公正。 3.公开性:政府的财政收支预算要公开透明,对财政收入的方式、数量和财政支出的去向、规模等公众要有知情权。围绕着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对如何推进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二、财政资金投放的公共性 为实现财政资金投放的公共、公益性,当前迫切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总体来看仍有不足。 (一)民生领域的资金投放现状 1.民生概念的界定纯民生——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五个方面;泛民生——在纯民生基础上加计农林水环保、交通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支出。 2.增幅很大但占比仍低(1)从增幅看: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其中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增长30.7%;农林水事务支出8052亿元,增长19.8%。环境保护支出2426亿元,增长25.4%。可见,政府加大了向民生领域投放资金的力

稳定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运用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础,它的发展可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动文化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通过一定的措施,稳定经济发展局势,进而去推动本国经济的很好发展。 那推动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稳定经济局势。对于稳定经济发展形势来说,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又至关重要。经济的不稳定,一般有两种重要的情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需要用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调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所以学习这部分之前,必须了解什么是通胀和紧缩。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胀就是市场上的货币太多,所以缓解通货膨胀要想方设法把钱往后收;而通货紧缩就是市场上的钱太少,所以缓解通货紧缩就应该想方设法把钱放出去,使得市场上的钱变多。了解这些后,财政和货币政策怎么运用就比较简单了。 财政政策,一般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税收由于比较稳定且占比例比较高,所以财政政策的运用就要考虑这个因素;利,简单可以理解为利润,所以是不稳定的,变数比较大,所以财政政策的运用就不考虑这个因素;债,这里更多指的是中央政府大的债券,也就是国债,比较稳定,所以财政政策的运用需要考虑这个因素;费由于占比例比较小,也不考虑。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花出去的钱,所同向变动,所以合起来一块看就可以。 首先看通货紧缩,市场上的钱太少,想法设法使钱变多,就需要少税;紧缩时期一般表现为人们不愿意花钱,所以为了使得市场上的钱变多,政府需要增发债

券替人们把钱花到市场上,使得市场上的钱变多;同时,这个时候,由于人们不愿意花钱,政府应该带头多花钱,使得市场上的钱变多,所以财政支出应该增多。 其次,通货膨胀,就是市场上的钱多了,把钱往回收,所以多收税;但是通胀一般表现为人们消费多,所以政府不需要替人们花钱,就可以少发债券。且人们都很能花钱了,政府应该带头少花钱,所以财政支出应该减少。 货币政策虽然措施和财政政策有所不同,但是逻辑也是一样。总之,就是钱多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把钱往后收,钱少就想法设法把钱放出去。

经济建设科工作规则

经济建设科工作规则 第一章总则 一、为促进经济建设科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作程序,高效、优质、有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根据财政局权力运行有关要求,并结合经济建设科实际工作,制定本规程。 二、经济建设科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财政局的各项工作部署,在局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坚决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经济建设科全体人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大局、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经济建设科全体人员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要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切实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和任务。

第二章工作职责 五、负责与市发展和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财政投资的有关政策,参与项目安排;参与投资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的研究,参与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编制和中长期投资计划的研究制定;拟订市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办法;负责与本局有关科室衔接计划部门安排的年度基本建设项目。 六、负责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财政财务管理。参与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项目评估和投资概算的确定及招标工作;负责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预(结)算审核等管理工作;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七、负责掌握各分管部门主体业务的基本情况,参与分管部门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 八、负责指导分管部门(单位)提出编制部门预算的建议;审核分管部门(单位)上报的预算安排建议。监督和分析分管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项目资金的绩效考核。审核和批复分管部门(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 九、负责承担有关政策性补贴和专项储备资金财政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有关财政补贴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基金,拟订基

财政与经济稳定关系研究

财政学课程论文 财政与经济稳定关系研究 系部:会计学系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B121006 学号:B12100625 姓名:张威 任课教师:杨沛黎 2013年05月25日

摘要: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已经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平缓经济周期波动以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大体上经历了“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的这样一个变迁过程。实现了财政调控由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方式转变为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方式,有力的维持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运转,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关键词:财政;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经济稳定. 正文: 一、什么是财政 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一个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或经济现象,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职能。 二、财政如何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财政通过根据上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讨论制定财政政策,通过各种财政工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在经济增长滞缓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的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快发展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稳定。 三、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1).2008年-2009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一

财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市财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深化财税改革,加速财政职能转换,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新成绩。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8亿元,增长36.71;2003年完成财政收入12.3亿元,增长39.39; 2004年完成财政收入16.4亿元,增长33.80;2005年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增长28.99,连续四年荣获省政府授予的“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称号。 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

长,四年间财政收入总量累计达58.7亿元,年均递增34.7。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与2001年相比翻了近两番,占GDP的比重比2001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镇(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达11.1亿元,18个镇(区)中,有4个镇(区)财政收入超亿元。四年来,财政收入以每年净增4亿多元的规模高速增长,年年上台阶,4年迈出4大步。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财力相应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不断扩大。2005年,地方财力总额为14.94亿元,比2001年增加10.59亿元,增长2.43倍;财政累计支出42.7亿元,4年年均递增35.6。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力的增强,较好地保证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实现了收支平衡。 服务发展意识增强,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大 2002年以来,财政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

一要务,按照“富民强市”的思路,认真研究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全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4年来,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1.65亿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排旅游发展基金500多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执行好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出口退税、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4年来,累计减免和退税26亿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同时,认真落实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办法,为外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规范财经秩序,优化了投资环境。 落实“三农”政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4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著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 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 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而经济增长也不代表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关键词: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

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题研究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小组成员 祥玉 依 江叶帆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3) 二、理论基础 (3) 三、实证计量分析 (5) (一)、数据的来源与确定 (5) (二)、模型构建 (6) (三)、参数估计与检验分析 (6) 1、对模型进行回归 (6) 2、多重共线性检验 (7) 3、检验是否为线性相关关系 (11) 4、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性 (13) 5、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与处理 (14) 四、结论与启示 (14) 参考文献 (15)

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一个关键性 因素。因此,我课题小组采取多元分析的方法,构建多元线 性模型,对1992至2010年间我国我国教育情况对国民经济的 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教育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的目标。在各大高校纷纷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显著增长的同时,在校本科生选择继续读研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大家都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来提升自己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到底有多强,我们如何通过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且,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排名世界第二,但跟排名第一位的美国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探求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本课题。结合二者1992至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我课题小组试图运用计量的方法,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主讲: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石丁 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提出的背景 这个背景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体制的转轨。 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现在回头看,可以说这一改革始终是一个市场取向的改革。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目标并未最后明确,其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这一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推动下,在总结了我国经济改革长期探索的经验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正式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后写入宪法)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要求财政的转轨。虽然总的说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政模式。但这样一种财政到底是什么样子,财政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更没有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正是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财政转轨的过程中,才出现了越转轨财力越困难的现象。表现在: 第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1979年为31.92%,1998年已下滑至12.6%。与此同时,由于预算外收入不断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财政负担却不断加重。 第二、财政赤字连年不断。改革20年,18年出现赤字,且赤字额不断加大,1979年为135.4亿元,1998年增至922.2亿元。国债也由1979年的35.3亿元增至1998年的3310.9亿元。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造成财政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最初我们是把它作为改革的成本看待的。后来,又将其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以为搞市场经济就会与财政困难相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视野的放宽,我们发现,改革举措的出台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财政困难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定位不清。由于财政定位不清,在改革和转轨中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也就不可能不陷入财政困境。因此,摆脱财政困境就必须对财政重新明确定位,即明确财政转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其答案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不出,很自然,学者们的眼光一致瞄向了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发现他们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这一基点上,西方的公共财政可以也应该为我国所借鉴。 厦门大学教授张馨发表在《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上的《论公共财政》,是学者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概括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公共财政。而其前后众多学者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明确奠定了理论基础。

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中国自建国初期,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财政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统收统支,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模式,自80年代始权力开始下放,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更加明确,而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以1994年分税体制改革为起点,政府的财政思想进一步完善,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以下笔者就中国经济转制后的财政对于经济稳定的影响作简单描述。 从中国诸次财政政策的转向来看,财政似乎起到的都是反周期调节的作用,国内经济过热,财政政策就从紧,国内经济过冷,财政政策就扩张,以此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政策出台虽然能让经济稳定,但是政策出台的代价太大。93至97年,我国应对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胀,实施从紧财政政策为经济降温,但到了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政策突然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从98年到2004年长达六年的扩张,换来的是什么?低效率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于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政府投资对于民间投资的挤占等等。03到04年的经济也出现了过热的苗头,通货膨胀逐渐显露,使得政府在2005年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随后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但到了2008年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了实现“保八”的目标,又开始新一轮的扩张型财政政策,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保证了2009年9.1%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政府又得头疼,故在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了2011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一直以来的财政政策并未充分考虑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大部分都是在起着稳定当前的经济形势,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远见。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层含义,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似乎都可以解决,譬如增大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财政政策可以加大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力度(如今年9月份各地纷纷启用价格调节基金,稳定物价);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关税水平和政府外购等调节国际收支。但是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层面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多偏向于投资和出口而轻消费,而这种偏向与政府的偏建设性支出而轻社会性支出有关,因此,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型,而财政政策的转型有必要作为切入点,审时度势、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才更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相机抉择是财政政策的关键所在,但也得考虑经济发展的长远性,不能说冷就让它热,热就让它冷,如此大幅度的“温差”变化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而相机抉择的“机”就是政策所面对的经济形势,一般来讲宏观经济运行不外乎三种状态,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等问题,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二是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需求过度,供给不足,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宜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三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体平衡,此时,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所以宜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以达到经济稳定的效果,故谓之“相机抉择”。 一言以蔽之,财政稳定经济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相机抉择。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推荐

2018年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税收筹划视角下我国税制完善研究 2、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国有资本净收入对养老保险的最优划拨率研究 4、工业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比较及我国税制选择 6、公共就业支出结构与不同收入群体就业差异调节效应分析 7、经济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基于XXX视角 8、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分配模式研究 9、泸西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生态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以XXX为例 11、“十三五”财税改革政策取向 12、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XXX为例 13、税收负担、政府管制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 14、基于指数分析的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绩效测度 15、遗产税的国际经验借鉴 16、税收竞争、收入分权与中国环境污染 17、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 18、大数据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探析 19、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基于XXX实践的研究 21、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 22、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浅探 23、债券置换重塑经济格局 24、土地出让相关收入央地分成政策变迁与耕地资源流失的关系 25、财政金融支持西安高新区浅议 26、基于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的海关内部审计研究 27、美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28、农业补贴四大变化受益范围更广泛 29、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 30、环保财政与经济发展 31、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32、论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中美科普相关产业税收政策比较研究 34、《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度研究指南 35、当代财经杂志社投稿须知 36、财政政策委员会: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7、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刍议 38、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探讨 39、公私合作制:地方财政困局的突破与超越 40、辽源市农委组织开展农机补贴专项整治行动 41、今年农业补贴有变别错过! 42、基于国家治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43、股权交易及估值调整的涉税处理

应用文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1 / 6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2003年6月,笔者承接了xx 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 建设》。当时的背景是,中共十六大刚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作为对21世纪头20年的一个重要定位,重要战略机遇期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 社会 前景的深刻期望。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要通过新一轮改革大潮,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xa0 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启动,使得公共财政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也罢,它们的建设或建成,在中国现实的背景下,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政府职能格局转型的基本轨迹,可以归结为由所谓“全能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鉴于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最终要落实在“钱”上,要通过财政收支安排的调整加以实现。也鉴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同公共财政制度相辅相成、血脉相连,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支

撑。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期望:以公共财政建设为入手处或突破口,以此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而实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各项战略目标。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立项的。按照最初的设想,课题最终成果应当由一部理论专著和一部研究 所组成。理论专著侧重于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意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报告侧重于公共财政 层面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一、定位:“路线图”和“考评卷” 然而,随着课题的启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原定的课题 2 / 6 必须相应调整。否则,就难以适应迅速变化了的经济社会 和不断深化了的课题目标。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其中,在财政领域,要通过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和推进财政 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认识到公共财政体制不过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决定将公共财政建设植根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在两者的密切 中谋划公共财政建设的方案。

财政学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导论 一、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两种) 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不要求价值判断,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创始人马歇尔——可“验证”轨道——牛顿方法 规范分析法: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需要有伦理标准。——创始人庇古——“伦理”轨道 二、研究对象 ◆一个立场 ◆两个“度”:集中度、集权度 ◆三大职能:资源配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 ◆四项要素:收、支、平、管 ◆五级体制:中央、省、市、县、乡 ◆六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和民主观;二是应坚持正确的市场观和效率观;三是 应该坚持正确的公共观和公平观;四是应该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福利观;五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观和绩效观;六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社会观和发展观。 三、财政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 ◆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两者首尾相接。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单位的经 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说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最后要降到市场失灵,引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财政学正是从市场失灵讲起。 ◆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 果,研究整个国家的运行情况,核心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问题。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宏观市场失灵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增长。学也要讲财政在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财政政策问题。两者在这一点上是重合的。 ◆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马克是注意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 一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在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财政收支属分配范畴。财政学要研究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 2、财政学与其它相关经济管理课程 ◆财政学与金融学。财政学与金融学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 怎么用,金融学是研究市场上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是讲各个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融通,也包括政府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财政收支一般是无偿的,属政府行为,通过金融活动形成的资金收支是有偿的,属市场行为。 ◆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两者也都是关于钱的学问,但财政学实验纠政府的钱怎么来,怎 么用,财务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政府的钱怎么来怎么用这要是个政策问题,企业的钱怎么来怎么用主要是个经营问题;政府财政的理财目标是实现社会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