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以来的金融热点问题

2013年以来的金融热点问题

2013年以来的金融热点问题
2013年以来的金融热点问题

2013年以来的金融热点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

核心提示:

(1)贷款完全放开,存款放开一半,存款上限放开是核心;结合CDS;

央行7月份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而后8月19日,中国央行周小川表示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已做好准备;随后市场传闻中国央行将在近期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并可能放开5年期存款利率上限,传闻一出,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陆续上调3至5年中长期存款利率至10%的浮动上限。

据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银行利差收窄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差,放开存款利率限制将对银行利润构成直接损害。因此,银行对于放开存款利率的抵触,要远远强于对放开贷款利率的态度。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最具有实际意义、最为关键的一步(2)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

今天央行公布利率改革深化的方案,显示金融改革在比较平稳的市场环境下在按照预期的市场化方向推进。从短期来看,当前采取的上述利率改革措施总体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较为轻微,因为即使在原有的下浮30%的贷款浮动区间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也基本在10%以内,且下浮比例也仅为10%左右。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更多是中长期的,也更多是结构性的。在中长期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

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将这种降低融资成本的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在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以及调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投向的限制、以及存贷比等限制的改革结合起来,预期仅仅依靠取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效果有限。

此次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审慎态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影响更为广泛,同时还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制度等的配套,目前这些制度还有待完善和推出。即便如此,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是有推进空间,例如大幅减少央行直接确定的存款利率种类、放开大额存单利率等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和分化会成为一个主线,这有利于倒逼商业银行改变趋同的商业模式,寻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因此总体上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例如,那些成功将客户定位转型到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因为具有相对定价能力而未必会出现净利差下降的格局,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关键

就利率市场化影响而言,通常关注对商业银行冲击,我觉得更大的挑战指向央行、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央行如何适应一个变化更为灵敏迅速的利率体系并转换调控方式,监管部门如何判断新条件下银行风险结构的变化,管制利率放开也意味着行业组织要强化利率

协调,香港即是一个代表,这是当前急需要跟进的。

贷款利率下限规定取消后,各银行今后必然开展低利率竞争以确保贷款客户,使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影子银行的扩张也将得到一定抑制。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未来利率管制不断放开,影子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其一定程度上得以存在的“温床”——利率管制将不复存在,这一系统生存的生态环境将剧变,迅速膨胀的影子银行或走向“穷途末路”。

(3)利率市场的含义、目标、机制、路径、措施等;(见专题)

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1. 国际环境因素分析。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2. 加入WTO后的影响分析。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

3. 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分析。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

二、内部环境:

1. 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

2. 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

3.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4.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

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政策,应慎重推行。

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这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我国应首先着手调整利率结构,将法定利率由200多种减少到30种左右,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更为频繁地调节利率,同时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市场利率的比重。当国有银行商业化进展顺利,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提高和监管机制得到完善时,就可以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放开贷款利率。而如果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进展时,就可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样有步骤、渐进地层

层推进的改革,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改革历程:

HOW?: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应采取渐进式,原则是先贷款后存款,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

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大局出发,中国的监管层推进利率市场化仍需坚持渐进式

改革模式,在金融制度架构和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①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告诉我们,渐进式改革模式是符合中国经济金融基本国情的理性选择。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与利率市场化之前的美日韩等国具有较大相似之处。一方面,通货膨胀率高企和市场利率攀升,“负利率”现象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对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已经由10年前的92%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53.7% ,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则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表内流出。据有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3.57万亿人民币,已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4.5% 。因此,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促进银行转型发展角度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但是,美日韩等国长达16年的改革经历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市场主体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资金需求方,其资金硬约束仍需进一步增强;而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培育经济主体的市场观念和市场行为,加强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只有做到改革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②金融制度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保障。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加强金融改革总体设计,鼓励金融制度创新,重点解决金融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推进依赖于两大制度保障:一是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在资金定价市场化的同时将实现定价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必将会有部分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由于银行破产倒闭涉及到广大储户的根本利益,因此由政府主导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大大增强。二是要统筹协调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先,汇率市场化改革在后,可以较好地规避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③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之后,由于市场利率将成为资金供求的决定变量,因此中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间目标的政策调控框架将会调整。一是市场化利率将成为新的中间目标。在美国等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市场利率是反映市场资金稀缺程度的指示灯。货币当局的政策调控将重点追踪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维护市场资金平衡。二是货币政策工具将有重大调整。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将取代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成为主要政策手段。在调控过程中,货币市场将成为中央银行实现政策目标的主要场所。

④经营转型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目前较高的存贷利差水平,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中国银行业必将出现存贷利差缩窄的问题。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则是银行业痛苦的转型和变革过程。一方面,部分资金定价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型银行,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甚至被

淘汰。另一方面,多数银行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将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经营策略,逐步实施以非息收入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战略。银行业转型和变革的进程也是银行业格局重构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监管当局要把握好改革和监管的进度和力度,保障银行业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了解FTP。

根据定义,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其中,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全额转移资金的价格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即FTP价格。

加快推进FTP定价机制已不是个别银行的行为。据记者了解,目前五大行已建立起包括资金转移定价在内的各项定价系统。同时,也相应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定价机制。即便是资金转移定价能力、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也在努力推动此项工作。

在分析这一现象时,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赋予了商业银行更多的自主定价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尽快学会科学定价。而在所有定价体系中,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即FTP定价尤其重要,这是因为FTP定价是银行产品定价的基础。通过FTP的量化结果,银行可清楚地量化业务的资金成本或资金收益,从而在综合考虑成本因素、获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定价策略。

对商业银行来说,FTP定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已十分迫切。根据央行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的工作思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从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同业存单入手,待条件成熟时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而记者获悉的情况是,同业存单业务即将于近日开展。

事实上,部分商业银行对FTP仍不甚了解。王勇认为,我国FTP定价机制虽然出现时间较早,但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仍属新鲜事物。

王勇认为,FTP定价机制的滞后不仅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资金利用率低,商业银行无法形成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所以应进一步加快FTP定价机制的完善。

二、6月份钱荒事件

核心提示:

为什么会产生钱荒?是真的缺钱还是央行的演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7383907.html,/node/49095

从5月份以来,金融市场的资金利率全线攀升。以三个月国债利率为例,5月7日,其到期利率为2.59%,6月19日升至3.39%,升幅高达30%;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狂涨,6月20日的拆借利率高达7.66%,比5月7日的2.36%暴涨了2.24倍。同期固定利率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也从2.35%陡升到6.97%,涨了近两倍。

加上本月上旬市场盛传的光大银行与兴业银行的同业拆借违约事件,整个市场像抽筋一样紧缩流动性。几乎所有人都在喊:“钱荒来了!”

6月19日,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与此同时,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进一步升级。

“钱荒”四点原因:

第一,资金外流。5月3日,标准普尔指数首次突破1600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刷新历史纪录,站上16000点的高位,一周后,美联社发布新闻称美联储官员正在筹划退出QE的策略。美联储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口径向市场吹风:“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加上美国经济复苏数据的日益走强,美国对全世界资本的吸引力增强,造成新兴国家资金外流。中国也不例外,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结售汇余额逐月下降(2月份由于季节性因素除外),从去年12月的509亿美元下降到5月份的104亿美元。

第二,国家外汇管理局5月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6月底即将实施,迫于外币纳入贷存比考核的压力,一些银行可能已经提前开始买入美元补充外汇头寸,以求达到监管标准,这是近期美元买盘力量增大的主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间资金面紧张状况。同时,20号文还强调了“对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分类管理”,这实际上是监管层在严查虚假贸易,使得国际热钱流入大幅减少,5月份以来外汇占款增长进一步大幅下降。

第三,今年以来,随着杠杆率的不断放大,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在逐渐下降,3月末超额备付金率从去年年底的3.51%降至2.58%,二季度,超储率继续下降,业内人士估计已经降到1.5%左右,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边际承受力也因此大为下降。

第四,6月底之前,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

上述各种因素都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收缩压力,而6月上旬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违约门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资金紧缺的猜测和预期,放大了“钱荒”的恐慌效应。

当然,比光大银行蝴蝶效应更强烈的市场恐慌心理,来自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紧缺的态度和反应。在金融市场资金利率急速飙升的情况下,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动作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由此透露出强制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政策预期,这导致恐慌情绪越来越浓,市场利率越走越高。

那么,这轮“钱荒”会持续到何时?

从季节性因素来看,6月份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短期存款冲规模导致市场资金更加紧缺,资金成本上升在所难免;加上6月底7月初又恰好是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的时点,流动性上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资金紧缺。因此,如果央行近期没有安排大力度的释放流动性措施出台,“钱荒”至少要延续至7月初。而资金面吃紧也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攀升。

三、黄金价格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黄金作为重要的避险及抗通胀工具,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以及各国央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价格一路走高,并曾于2011年达到1900美元/盎司的高位。2012年四季度后,受美国经济复苏将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预期的影响,部分资金流出黄金进入强周期风险资产,黄金价格有所回落;但受制于全球整体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黄金价格走势仍维持高位盘整的态势。然而,自4月12日以来,国际黄金价格连续两日大幅下跌,15日当日下跌125美元,创历史最高单日下跌金额,跌幅为8.5%,创下1983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黄金价格跌至2011年7月水平。

黄金价格的暴跌引发了传统黄金需求国中国和印度对黄金的疯狂抢购,市场上演了一波疯狂的“中国大妈”行情,黄金价格从4月15日收盘价1348.21美元/盎司一度反弹至5月3日的1488.07美元/盎司,反弹幅度10%以上。然而,黄金价格又重拾跌势——“华尔街大鳄”似乎还是战胜了“中国大妈”。

近期黄金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

黄金向来具有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黄金价格的走势除了受到传统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外,更多地是受到货币政策、汇率走势以及金融市场投机等金融因素的影响。对于近期黄金价格大幅波动而言,影响黄金市场的供求等基本面因素虽有所恶化但并未发生显著恶化,背后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金融等虚拟因素在发挥作用,本质上是2012年三季度以来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市场供需和心理预期等多方面因素持续不利的背景下,逐渐累积的下跌动能集中释放的结果。

(1)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势头良好,欧洲经济尾部风险持续缓解

金融危机后,在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配合下,美国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内生弹性,经济温和复苏的势头基本得以确立。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2.2%,今年一季度增速虽不及预期,但仍达到了2.5%的较高水平。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个人消费支出(PCE)贡献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支出开始加速,显示出美国经济较强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尽管欧洲经济增长前景依然低迷,但是欧洲央行在去年推出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OMT),并延续宽松货币政策,极大地缓解了欧元区尾部风险。2012年下半年以来,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国债收益率走低,与德国国债收益率的息差明显收窄,反映出投资者对欧元区的风险偏好情绪明显改善。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已与美元脱钩,但其仍然是全球金融市场上各国央行及私人部门投资者重要的避险工具。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势头的确立及欧洲经济尾部风险的大幅缓解,削弱了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而经济好转形势下欧美股市等风险资产的良好表现又进一步降低了黄金的相对投资价值。

(2)美国货币政策取向逆转,美元汇率走强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与美元价格之间的法定联系随之结束,黄金在法律意义上已不再具有货币性,但黄金价格与国际货币仍然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在当前货币体系下,美元无疑保持着主导地位。因此,黄金价格对全球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极为敏感,其与美元汇率之间也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关系。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其中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保持在0%~0.25%的超低水平,并前后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的刺激下,黄金作为抗通胀的有效工具价格不断走高。然而,2012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势头持续显现,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而短期通胀压力同时又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市场对美国提前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期不断升温。

美联储FOMC会议早在2012年12月的会议纪要中就提出2013年底之前放缓或停止购买资产可能是适当的,担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大幅扩张对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4月10日公布的3月FOMC会议纪要强化了美联储认为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意见,部分官员认为可能需要在该国就业市场明显改善前缩减或停止量化宽松政策,逐步削减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与此同时,日本央行在“安倍经济学”政策导向下不断向市场注入巨量流动性,欧元区央行降息预期也不断升温,年初以来美元走出了一波强势行情。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以及美元的强势行情应是本次黄金价格大幅波动的最大推手。

(3)实体供求稳中偏弱,投资储备需求逆转

除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外,此次金融大幅波动供求背景也在发生细微变化。根据世界黄金协会(WGC)2006年以来的数据,世界黄金市场总体呈现的相对平衡、略微偏紧的供求状况。但是近两年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黄金供求格局也在累积一些细微的变化——量变的累积在货币金融以及心理预期等触发因素的催化下最终引致黄金价格走势上的“质变”。

实体供求稳中偏弱,供求基本面偏空。虽然近年黄金总体供求保持相对平衡,但其中的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近年黄金价格的大幅走高,总供给中除官方出售/购买黄金因素(本质上,官方出售/购买黄金等投资储备因素在供给与需求中的地位无法预先确定,而应取决于其最终市场取向。)以外的实体黄金供给(矿产金、回收金)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首饰、电子等实物需求虽由于印度、中国等国的金饰需求相对刚性以及黄金本身在科技、医疗生产中的不可替代性而保持了基本稳定,但也因黄金价格的持续上升而小幅减少;印度甚至为应对持续增长的黄金进口规模对该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影响,于1月下旬将黄金进口关税由4%上调至6%,并称有可能在“极端条件下”继续采取措施抑制黄金进口。因此,总体而言,实体供求的变化并不利于黄金价格的进一步走高。

投资储备需求逆转,投机因素推波助澜。相对于较为稳定的实体供求,黄金的投资储备需求则波动较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客观上,正是由于央行由出售黄金变为购买黄金、金条持有量大幅增加等因素,推动了近年黄金价格的持续攀升。但2013年以来,通常最为敏锐的投资储备因素率先作出反应,金融投机因素也加入其中推波助澜。

央行购金规模相对减少。据世界黄金协会(WGC)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全球央行共净购买黄金69.4吨(相当于月均34.7吨),而2012年及2011年全年净购金量分别为536吨和457吨(分别月增长相当于44.7吨和38.1吨)。央行购金规模总体上相对减少,而并未在今年一季度黄金价格下跌过程中加大购买规模。

投资需求大幅减少。2012年以来,受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态势逐步显现、欧洲经济尾部风险持续缓解等宏观利好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回升,机构投资者持续进行资产配置调整,资金也不断从黄金转向欧美股市等风险资产。全球黄金ETF持仓量对此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彭博社统计,全球黄金ETF持仓量在2012年末达到约8462万盎司(约2632吨)的历史高位,随后连续快速减少,至2013年4月末已较去年末减少1145万盎司(约356吨),降幅高达13.5%(如图6所示)。

投机力量推波助澜。除投资需求外,国际黄金价格短期波动受期货市场上的金融投机力量影响更大。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每周五公布截至当周周二的黄金期货及期权的持仓报告显示,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黄金期货及期权未平仓量再度上升,其中投机商(Non-commercial)的空头头寸更是急剧攀升,由2012年9月末的7.8万手剧增至5月7日的逾31万手。因此,金融投机因素在此轮黄金价格暴跌中起到了明显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图7所示)。

(4)心理预期因素——“最后一根稻草”

国际黄金价格自2012年10月以来不断下行,总体上处于下行通道中。进入2013年后,伴随着国际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市场供需持续偏空,高盛、花旗、瑞士信贷等国际投行纷纷抛出看空黄金的言论,下调金价预测点位,市场人气再度低落。加之,塞浦路斯可能出售约10吨黄金储备以筹集约4亿欧元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对其他欧盟国家可能出售黄金储备的担忧。纷至沓来的各种负面因素,使全球黄金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彻底失守,最终导致黄金价格于4月12日跌破重要技术支撑位,并触发大量止损卖盘引发黄金价格加速下跌。

中长期黄金价格走势展望

从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较为复杂。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国际黄金的实体供给与需求变化不大、也并非是中长期黄金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金融投机因素也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决定中长期国际黄金价格走势的应是央行购售黄金、ETF持仓量等投资储备因素,而这些因素变化真正反映的又是国际货币体系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与美元的法

定联系终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一个“无体系的体系”,但美元在其中仍保持着主导地位,黄金价格也与之维持着藕断丝连的联系。美国的巨额黄金储备为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而伴随每次美元危机的是全球各国投资者蜂拥至黄金这一最后的避风港。最近12年的黄金大牛市有着深刻的国际货币体系变化背景——美国10年“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结束,美联储长期实行超低利率刺激增长,美元不断贬值,全球经济泡沫越吹越大,以美国双赤字、东亚高储备的国际货币体系失衡愈加显著;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欧为代表西方经济模式受到广泛质疑,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冲击进一步促使黄金价格屡创新高。

然而,2012年以来,美国经济表现不乏亮点,消费贡献稳定,产业政策支持以及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低廉的能源使美国制造业重拾竞争力(“制造业回归”),美国经济复苏势头逐步确立;相较之下,欧洲经济虽尾部风险已得到缓解但仍未走出衰退区间,日本为避免失去下一个十年而采取激进刺激政策但效果有待观察,新兴经济体经济失速风险也开始显现。国际体系中各方地位的调整似乎未如市场预期般那么强烈,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实质性动作,新一轮美元强周期也许即将展开,而未来3~5年国际黄金价格的下行周期可能已经到来。

中长期QE退出预期增强,美元强周期开启

美联储已于先前FOMC会议上基于美国经济数据的好转和对流动性泛滥的担忧提出希望提前退出QE政策,目前来看2013年年底开启退出QE进程应是大概率事件。在此预期下,对比全球其他经济体纷纷采取降息、量化宽松等刺激政策,美元汇率已经开始显著走强,新一轮美元强周期似已展开。从美元汇率与黄金价格互动的历史来看,在非危机阶段时期,美元汇率的趋势性变化对中长期黄金价格影响偏负面。

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全球风险偏好回归,投资需求大幅收缩

美国经济复苏势头逐步确立,欧洲、日本经济虽表现不佳但风险因素不会成为主流,全球风险偏好逐步回归,股票等风险资产吸引力增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调整周期开启,流动性从黄金等避险资金出走在一定时期内将会延续,黄金投资需求将大幅收缩,推动中长期黄金价格走弱。

央行储备多元化需求受限,难以支撑黄金价格短期内企稳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面对全球信用体系存在的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各国央行,特别是新兴国家央行,采取储备多元化策略,逐步增加黄金储备配置,客观上也助推了此前的黄金牛市。根据WGC数据,目前新兴经济体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然不高,中国、俄罗斯、韩国的该指标仅为1.6%、9.5%、1.6%。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央行储备一般置安全性于收益性之上,表现出较强避险性。加之受制于这些央行外汇储备体量较大,其动作极易成为投资性力量狙击对象,应不会在当前阶段采取大规模购金动作,难以支撑黄金价格

短期内企稳。

实体供求弹性有限,流动性泛滥下的通胀效应有待时间累积

由于储量受限、开采成本以及实用效应不高等因素,黄金的实体供求弹性不大,黄金价格下跌刺激的实体需求不会大量增加[个人认为,“中国大妈”行情背后反映的更多是国内居民投资渠道受限情况下对人民币币值信心的不足(通胀预期)而并非对黄金的信心]。当然,目前黄金约1000美元/盎司的开采成本可以给黄金价格提供一定的支持,但黄金价格在中长期下行周期中跌穿开采成本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能够为中长期黄金价格提供支撑的另一因素是流动性泛滥下的通胀效应。当前,除美国在采取超低利率、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可能于近期启动推出进程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已于今年开始普遍采取新一轮宽松刺激政策,如欧洲、澳大利亚先后降息,日本的大规模量化宽松等,可以预期新一轮全球通胀正在孕育。然而,从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来看,在通胀形成的初期,往往是风险资产价格大幅攀升的阶段,风险资产投资收益相对黄金将更为明显;只有在风险资产价格上升到一定阶段后,通胀效应才会显现,对通胀的担忧才会超过收益溢价的吸引,也许那时才是断言黄金价格企稳之时。

中国的战略选择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有所下降,黄金作为最后的避风港受到投资者追捧,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战略窗口期。2012年以来,全球经济各方表现分化特征明显,美国经济的弹性和内生动力强劲,美元开始走强,国际货币体系调整进程(包括IMF份额改革方案等)在这一背景并无明显进展,而本轮黄金价格的暴跌及其下行周期的开启也再次提醒我们不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过于乐观。

面对“螺旋式上升”的历史,我们不能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新世纪头十年美元大幅贬值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开弓没有回头箭”,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已经开启,这也成为我们考虑中国在当前阶段战略选择时的一个新的历史条件。

统筹黄金储备战略、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的实施

当前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力量天平重新开始偏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也为资本项目开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而且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又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这两大战略的推进以及进程中风险的防范仍离不开国家黄金储备战略的支持。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并没有降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确定性,只不过再次证明朝着一个更加稳定、均衡的体系迈进是多么困难,黄金在这一体系中也一直发挥着最后的“避风港”、“秤砣”的作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黄金储备来“托底”,而增持黄金储备战略的实施难度在此过程中也将有所消化。

增持黄金储备战略仍应兼顾战略性与策略性

我国作为世界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3年一季度,外汇储备余额3.44万亿美元,超过70%比例为美元资产,黄金储备占比不足2%。考虑到中国的大国地位、争取战略空间以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需要,无论是就绝对量还是相对占比而言,坚持增持黄金储备战略应是中国长期的战略选择,但仍应兼顾战略性与策略性。其中的策略性就是要在黄金周期波动中争取以最有利的条件实施这一战略。

国际黄金价格中长期处于下行通道这一新情况,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黄金战略的实施。不应预期在黄金价格底部购入大量黄金,而应本着“少说多做”的原则,既不能在不恰当的位置大规模购金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也要特别注意避免中国“买什么,什么贵”的尴尬境地。

四、QE推出对中国经济影响

(一)不利影响

1、汇率提升,人民币贬值

美国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是,每月以通过增发货币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国债的方式向美国市场注入大量的资金。由于低利率的情况,政府已经无法通过利率这一杠杆去调节国家的经济,而只有走入流动性陷阱,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造成市场上的一种溢出效益,刺激经济。一旦美国政府退出量化宽松,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货币市场上美元的投入,也就是说市场上的美元供给量会减少,根据基本的供求关系,美元供给减少,在需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美元价值一定会增加,各币种在这种情况下兑美元的汇率都会增长。人民币汇率虽然实行的管制下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在大势所趋下,汇率提升,人民币贬值无法避免。

2、流动性减弱,面临通胀压力和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后,美国为了保证本国经济增长,会有大量美元资本流回美国本土,对于中国而言美元资本的净流出将会加剧。美元的流出会造成国内市场人民币流量减少,市场流动性变差,物价会上涨,造成通胀压力。目前我国房地产泡沫显而易见,如何在挤破泡沫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是目前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如果美元资产大幅流出,会造成我国市场货币资金流动性急剧下降,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面临巨大的打击。

3、外汇储备减少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后,美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甚至可能回归传统的加息政策,虽然不会是短期行为,但是这些因素会导致全球美元货币流向美国,中国也无法避免。美元货币的流出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5万亿美元,但大额的外币储备对我们这个外汇体制还处于半封闭的国家来说仍是有很强的抗风险性的。作为外

汇储备中比重最高的美元大量出逃,对我国在这方面的影响还是较大的。而且对我们汇率走向自由浮动汇率策略也是有影响的。

(二)有利影响

1、刺激出口

美元升值后,人民币的贬值会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对振兴我们目前疲软的外贸出口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出口的增加也对我国GDP增长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2、大宗商品价格走低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后,随着市场上美元货币的供应量减少,美元货币会步入强势,价值走高。国际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煤炭、矿石、重金属等以美元标价的产品价格将会下降,对于我国这个在相关领域比较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大宗商品的降价,对国内的生产成本是一项利好。

(三)总结

美国无论是否会推出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她迟早会退出这种被迫的救世政策。面对美国退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我国政府需提前布局,减小影响,利用有利因素,为我国经济高效增长做准备。

五、安倍经济学

什么事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会成功么?

六、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热点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七、资本市场领域

核心提示:优先股;注册制;通道审核制;企业债;

八、其他

地方债务;结售汇制取消;余额宝;互联网金融;比特币;央行新的货币政策;

从国际经验看,中央银行通常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具备借贷便利类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DiscountWindow)、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MarginalLendingFacility)、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OperationalStandingFacility)、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

(ComplementaryLendingFacility)、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StandingLiquidityFacility)、新加坡金管局的常备贷款便利(StandingLoanFacility),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俄罗斯央行的担保贷款(SecuredLoans)、印度储备银行的边际常备便利(MarginalStandingFacility)、韩国央行的流动性调整贷款(LiquidityAdjustmentLoans)、马来西亚央行的抵押贷款(CollateralizedLending)等。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四、参考文件:

《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货币政策三季度执行报告》

东莞金融热点问题调查与分析

东莞金融热点问题调查与分析

东莞金融热点问题调查与分析 论文导读: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东莞金融业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效的监管和优质服务是东莞金融发展的保障。东莞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东莞金融稳定发展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东莞金融,稳健经营,监管,优质服务,地方政府支持 一、东莞金融的现状 1、中小企业融资 近年东莞市存款体量逐年增长苦于无良好投资渠道,而中小企业贷款难也持续发酵。为解决这一难题,东莞市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截至2013年末,东莞银行机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267.53亿元;另一方面,也通过建立民间金融街、村镇银行吸引东莞民间庞大的资金。而今年一季度,东莞市政府注资3000万成立创业贷款担保,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共同推出东莞市创业贷款,服务中小创业者。这些都显示出东莞力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决心。 2、企业上市 截至2013年末,东莞上市企业已达21家,其中12家在A股上市,9家在境外上市,上市后备企业有90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有8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达122家。目前东莞已形成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和上市后备企业的梯次结构。 3、私募股权投资资金 东莞设立的总资金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5亿元的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3年已参股设立“东莞红土”及“东莞中科中广”两支基金,并对多个项目投资超1亿元。去年,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扶持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暂行办法》。在此推动下,东莞共3家企业发行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总额4.5亿元。东莞连续推出两只有市财政引导的股权投资基金,从侧面显示出东莞政府也在积极通过注资引导,为本土资本寻找更多投资渠道。 4、今年东莞的金融行业发展和其他城市的对比 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东莞市已从原来单一的金融服务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东莞金融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 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目前拥有各类金融机构50多家, 成为广东省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的地级市, 涵盖了银行、信托、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支柱产业。东莞现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非银行储蓄机构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东莞金融总量列全省第四位,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2006年上半年,东莞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达29.65亿元,同比增长9.13%,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东莞的不良贷款稳中有降,一直被誉为广东的“金融绿洲”。到2006年5月底,不良贷款比例降至3.42%,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中,东莞金融生态环境指数更是位列广东各城市之首。 二、东莞金融发展的原因 1.经济繁荣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决定金融。 东莞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金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保持着超常发展态势, 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均在20%的速度增长。

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分析内容提要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二、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问题分析三、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军事、外交和其他国际问题的基础。因此了解当今世界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必须清楚当今世界经济问题。如什么是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怎样形成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又是怎样演变的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 趋势是什么等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首先得清楚什么是世界经济1、什么是世界经济经济在我国古代有“经世济民”这样的意思也就是治理国家。到了现代它的含义就多了如经济基础、国民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以及节约、便宜等。在这里经济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什么是世界经济呢▲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世界 范围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实力与规模以及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表现在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方面由此把各国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世界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呢▲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根本不存在世界经

济。到了封建社会虽然在世界某些地区曾出现过频繁的商品交换但那只是人们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余缺的调剂影响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生活。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向更深和更广的程度发展以及相应的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大逐步形成的。▲2、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和资本的国际化。▲第一国际分工。分工是指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劳动者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社会劳动关系。▲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分工。实际上早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但是真正的国际分工是在产业革命后发生的。产业革命后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的基地进而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纳入到国际分工之中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生产中心相适应的分工体系。这时全世界出现了几个工业中心而其他国家则是它的分工体系中的附庸。●一位英国学者曾经对这时英国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做过这样的描述“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底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它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以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

2018金融专硕考研热点问题(4)

2018金融专硕考研热点——汇率 2017年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个大幅升值的过程,汇率也是传统的考试重点内容,那么在2018金融专硕的考研卷子中,它很有可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一笔。 在汇率的相关知识点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汇率决定理论:国际借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汇兑心理学说、利率平价理论、货币分析法、资产组合分析法、换汇成本说。如果考到要求我们简述XX理论我们应该答哪些部分呢? 首先是理论提出的背景:例如国际借贷理论是在国际金本位背景下提出的;理论的核心思想:例如货币分析法认为,汇率要受两国货币供给量的制约,从而把汇率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理论的结论:例如利率平价理论认为,高利率国家将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贴水,低利率国家将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升水,升贴水率等于利率之差;最后再简单进行评论:例如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重要条件有:完全竞争、不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以及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但是现实世界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贸易壁垒与交易费用、不可贸易品以及各国计算价格直说包含的商品种类不一致等因素。 汇率对经济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可知识点很容易结合实际汇率变化进行考察。 主要需要掌握汇率与进出口的关系、汇率与物价的关系、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关系。其中主要掌握汇率的升降分别会导致进出口、物价、资本流动如何变化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变化。 在论述题中,有可能会考到人民币2017年的升值以及相关的原因和影响。 如果考到论述题,首先不要答题,停顿一分钟时间,给自己列个提纲。论述题的作答一定要有框架结构,切忌想到哪写到哪毫无逻辑关系,所以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答题框架。 (1)人民币升值的情况,简单的相关数字。让老师知道你确实了解了这个事件。(在这个题目中不涉及可以解释的名词,如果有,比如说SDR,量化宽松政策等,第一步就变成名词解释。) (2)原因分析:第一,中长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为人民币汇率的逐步走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二,美元走弱,美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比预期要查,人民币填补了它的空缺;第三,政策组合看到效果,吸引资金流入,加强对资本流出的管理,扭转了对人民贬值的预期。

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分析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 (2) 热点一:中国经贸 (2) 热点二:中外经贸关系 (2) 热点三:贸易保护 (3) 热点四: 国际商务 (3) 热点五: 法律问题 (3) 热点六:贸易争端 (3) 热点七:服务贸易 (3) 热点八:加工贸易 (4) 热点九:汇率问题 (4) 第二部分:关于“碳关税”问题的深入研究 (4) 一、“碳关税”的提出 (4) 二、“碳关税”对我国的影响 (4) 三、“碳关税”的实质:新型绿色贸易壁垒 (5) 四、我国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 (5) 五、我国的应对“碳关税”的措施 (6) 六、我的个人观点 (7) 参考文献: (8)

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下,经过艰难曲折、不屈不挠的努力奋战,迄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而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贸大国,对外经贸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多一说我们现在研究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对于我们自身国家来说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一部分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 热点一:中国经贸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分解与机理分析,柴华,《国际贸易研究》2010.1。 中美经贸合作三十年,王丽军、周世俭《国际贸易》2009.1。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研究, 高永富,《国际贸易》2009.2。 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变动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贸易》2009.2。 我国出口加工区现状及功能拓展分析,徐厚永、徐枞巍,《国际贸易》2009.4。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对策,马涛,《国际贸易》2009.7。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沈玉良、高耀松,《国际贸易》2009.8。 论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向复线型增长过度的中国经济,叶芳和,《国际贸易》2009.8 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新桥梁,朱洪,《国际贸易》2009.9 创建东亚区域经济共同体构想,金柏松,《国际贸易》2009.11 应对贸易摩擦是我国长期战略任务,刘日红,《国际贸易》2009.12 热点二:中外经贸关系 贸易投资一体化背景下FDI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赵蓓文,《国际贸易研究》2010.1。 出口偏向性经济增长的要素收益分析——易中美贸易为例,范云芳,《国际贸易研究》2010.1。 中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陈梁,《国际贸易研究》2010.6; 中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王金亮,《国际贸易研究》2010.6。 中国与欧盟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的实证研究,燕春蓉、张秋菊,《国际贸易研究》2010.7 发展中国家企业品牌国际化路经分析——来自韩国的启示,张敏、武奇,《国际贸易问题》2010.10;

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热点问题(提纲)

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热点问题(提纲)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导雎国余 一.宏观经济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家又面临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企业小胜靠技巧,中胜靠功底,大胜靠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家的魅力。 企业制胜除了有赖于企业家的正确判断和合理的经济行为,也必须有赖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正确把握和判断。 宏观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六个: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居民收入平等状况、进出口贸易、环境保护。 1.29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双重转轨条件下的高增长,低通胀。 GDP平均年增长%,而通胀率出现负增长、低增长。并且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轨过程中实现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 当前人们关注的两个经济热点问题: (1).关于当前经济增长是否过热问题。 总的判断:中国经济进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宏观经济运行基本上平稳、快速、健康,但在局部领域出现“过热”和生产能力过剩。政府宏观调控必须采取差别措施。 (2).人民币是否会升值,从而调高人民币汇率问题。 总的判断: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的压力,但并不存在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必须看到,人民币存在贬值的可能性。 2.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变。一个重要指标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从二亿八千万下降到二千万左右,恩格尔系数从60%以上降到40%。 3.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就。入世是重要标志。 4.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国有经济比重在下降,民营经济比重上升,作用加大。 5.上层建筑领域方方面面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深刻变化。 但是,随着渐进式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现出来,成为21世纪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挑战。这些问题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如何真正摆脱困境,提高竞争力,

14个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14个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说不定考研就出题了呢?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分论坛“货币政策正常化”表示,在几年之后,我相信中国市场会更具竞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我们的监管环境也会更好,金融安全程度也会加强。 易纲宣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总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则,十二大举措 三个原则: 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 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需在上半年落实的六大举措施: 1、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 2、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以后不再设限。 3、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证券公司。 4、为进一步完善内地和香港两地股市互联互通的机制,从今年5月1日起把互联互通每日的额度扩大4倍,也就是说沪股通和港股通每日的额度从130亿调整为520亿人民币,港股通每日额度从105亿调整为420亿人民币。 5、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租业务。 6、放开外资保险经济公司经营的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 需在年底前推出的六大政策: 1、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济、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 2、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 3、大幅度的扩大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 4、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内外资一致。 5、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两年代表处的要求。 6、目前沪伦通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中英双方争取于2018年内开通“沪伦通”。易纲就现在的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做出了回答: 问题一、中国怎样看待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正常化? 答: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及零利率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国际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而,研究国际金融创新对推动我国金融企业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创新的认识还不一致,所以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发展阶段、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来了解国际金融创新的概括及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成因、积极和负面影响。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创新迅速发展原因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创新的经验,吸取金融创新过程中失败的教训,将其应用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来,为我所用。 关键字:金融创新国际金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现状 (4)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含义 (4)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现状 (4) (三)近期国际金融创新的特点 (5) 二、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原因 (6) (一)全球化促进国际金融创新 (6) (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金融创新 (6) (三)金融管制放松为国际金融创新创造了良好软环境 (7) (四)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为国际金融制造了压力 (7) 三、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7) (一)金融创新的正效应 (7) (二)金融创新的负效应 (8) 四、国际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业创新的借鉴 (8) (一)发展虚拟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避免过度创新 (9)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9) (三)强化金融机构的谨慎性原则,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9) (四)增强环境金融创新意识 (9)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现状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含义 随着西方金融创新浪潮的掀起,金融创新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陈岱孙、厉以宁,1991),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 引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国际金融创新定义为:国际金融创新,即在国际金融活动中,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新的国际金融工具及业务、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的国际金融管理制度的创立、引进和运用。从上述给出的定义看,国际金融创新的涵义不仅仅指国际金融工具及业务创新(即国际融资创新),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服务、新的融资方式、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其创新主要发生在国际银行、金融业的微观领域。 国际金融创新可以划分为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布雷顿森林制度建立到瓦解为标志,即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展开的国际金融创新活动及其成果,亦称为早期创新;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以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到了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条件下国际金融创新由兴起并达到了高潮,亦称为近期国际金融创新。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现状 1、国际货币制度创新 近期国际货币制度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单一固定汇率制度到多元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创新。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国际货币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引发全球经济动荡的同时,也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必然受到冲击,美元霸权地位将面临一定挑战,其与最大的竞争对手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占的份额可能有所变化。而基于多种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元第一货币的地位仍将无可替代,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短期内尚不能改变单极的货币体系。二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不断创新。欧元的启动以及随后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使得欧元区各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以汇率波动为要点的国际货币制度不稳定给区内各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冲击。另外,在这种体系下,区域内每个国家不必保持高额外汇储备,从而使得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最小化。 2、国际金融机构创新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出现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各国大银行争相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在业务经营上加快电子化、专业化和全能化的步伐。由于金融创新,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从而使全球金融监管出现自由化、国际化倾向,各国政府在对国际金融中心、跨国银行的监管问题上更加注重国际间的协

当前若干金融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若干金融热点问题分析 ? 报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李扬所长 时间:2003年9月20日 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受到关注,原因在于:1、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在增大,学经济的都要看金融。2、在实践中,国内外遇到很多新问题。我们处在一个有可能作出世界性贡献的时候。很多基本的问题,用现有的理论难以解释。需要有创新的观念、精神,融会贯通理论,从实践中找到新理论、新方法。大家要多做方法的培训,多做实践。问题很多,主要讲三个问题: 1、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及货币政策框架。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理论。我们在关注这些现象的同时,还要关注:货币政策遇到了什么挑战? 2、利率市场化问题。讨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3、汇率问题。目前急风暴雨的讨论告一段落,但更复杂的问题还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及货币政策框架的变化 1、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 1)股市 股市的文献汗牛充栋,我们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到,除了日本股市是波澜不惊外,其他的发达国家的股市都走过了先急剧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过程。我们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这个股市图表是否反映了实体经济?很多研究认为如果说在90年代初反映了,在90年代末、新世纪基本没反映。分析金融现象,就要找到这种金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实体基础,那么这个实体基础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计算机、通讯等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产业普遍得到改造,导致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所谓并购、MOA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股市市场在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这里同时要告诉大家一个不愿看到的事实,

(完整word版)国贸热点问题

1、请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具体分析当前国内外经贸领域中的某一热点问题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我重要经贸伙伴。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产业链分工日益细化的条件下,此次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不仅严重冲击日本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一)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一是贸易往来受到冲击。地震发生后,我国与灾区的正常商务活动一度中断,部分已签进出口合同不能履约,进口所受影响更大。此次地震损失惨重的电子信息、汽车等产品,恰好是我国自日进口的主要商品,地震导致我国自日进口下降,我国对日逆差收窄。 二是部分国内企业供应链受到冲击。日本是我国芯片封装测试企业上游产品主要来源,是我国第一大汽车电子进口来源地。日本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直接影响到我对日零部件高度依赖的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和在华日资企业正常生产,同时也间接影响到韩国、台湾等地区对我国零部件供应。 三是双向投资和服务外包受到影响。目前,部分有意来华投资的企业也暂时推迟投资计划。同时,我国在日投资企业经营也受到较大影响,在谈项目基本停滞。此外,日本是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第二大来源地,地震不仅导致现有业务难以交付,还严重影响新业务商签。 四是对日劳务派遣合作受到影响。此次日本震区是我国外派研修生较为集中的地区,我国在这些地区的水产加工业、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研修生合作受冲击较大。除上述影响之外,日本对华农产品、纺织服装的即期需求大幅增加。很多国内企业反映,日本进口商要求加大即食食品和方便食品供应量。 近期,由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重,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加强防范措施。为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自2011年4月8日起对进口自日本的农产品和食品扩大限制范围。中方要求日方出具证书的目的是要让中国消费者放心食用日本食品,不是要限制日本食品对华出口。 2010年中日贸易接近3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今年2月,日本已成为中国利用外

让人警惕的假设 (浅谈目前金融经济热点问题,很有启迪,值得一看)

《让人警惕的假设》 古梵先生最近把一些朋友的问题集中起来,用自己的独特思路做了回答,一些观点很尖锐,但是又让人觉醒。不论是探讨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古梵先生的观点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这很重要。 让人警惕的假设 大家问了我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仍需斟酌,还有一些有关联性的问题,我就把它们和谐起来综合性地谈一谈,大家在我的回复中各取所需吧,如有意见我们再商榷。 先把大家的问题归结起来整理出一组: 1、证券市场为什么难涨? 2、商品期货市场为什么犹如抢劫? 3、房地产价格为什么难跌? 4、央行官员为什么谈要放宽通胀目标? 5、通胀上升央行会不会加息? 6、中国为什么坚持购买大量美债? 7、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当下为何猖獗? 8、中国会出戈尔巴乔夫吗? 这8个问题初看起来是散的,但在我眼里却是形散而神不散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圆点,而要想探究到这个核心确实需要些勇气,所以悟空打妖精的时候是有风险的,一面是穷凶极恶的妖精,一面是唐僧的紧箍咒,自己要有所承担才能揭示真相,因此佛家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地狱里就有了地藏王菩萨为佛子们做榜样,无怨无悔地为众生服务,表现了佛家敢于承担的精神。地藏王菩萨还体现出了感天动地的孝义精神,而对于祖国母亲来说,说说心里话也是我们对母亲的一种孝顺方式吧,所以我们笔谈的基础也是基于对母亲的一种热爱。 问题摆出来后就走进了逻辑关系,踏进了一条次序通道,在这个看似杂乱的问题组中,我们应先找到一个逻辑基点,窥到了门径就可以拾阶而上,然后登高泰山,一览众山之小。我首先给这组题先假设一个前提,然后围绕这个前提延伸探讨。假定性的思维方式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研究问题有时要敢于大胆地假设和严谨地论证,如果在假设的前提下能把上述这组问题贯穿性的一一解答,就说明这个假设的前提基本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与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与分析 班级:软件1111 学号:2011813013 姓名:杨杰斌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 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式、热点问题与分析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三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经济意外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将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

金融热点问题课程习题

1、中国领先西方国家1000多年,在宋末开始后来又落后了,为什么?即李约瑟之谜,请用你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1. 封建经济制度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市场需求停滞,专业化和工业化的动力先天不足;封建财政制度具有掠夺性和消费性,激励寻租创租,阻碍产业升级;封建产权制度缺乏产权保护设计,难以催生企业家阶层和市场经济;封建科举制度导致社会重经验而轻实验,阻碍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封建宗教文化贱工商、灭人欲,不利于鼓励生产。 2、什么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怎么形成的,产能过剩造成什么后果,有什么方法可改变? 2. 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大于实际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市场不确定性、生产时滞、经济周期等是一般因素。不同所有制存在效率差异,国企资金成本低,扩张动机明显;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价格扭曲,企业存在盲目投资;GDP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造成地方政府间恶性投资竞争。 若不能经出口输出,会导致行业衰困,产生通缩压力,金融风险增加。(投资失效,压缩消费) 调整产业结构,提倡创新驱动;增加国际出口,拉升国内需求。 3、90年代大量国企经营不善,被迫关并转制,而中国加入WTO之后国企又发展的不错,如何解释?既然国企发展的不错,目前又强调国企改革,理由是什么? 3.第一次国企改革后国企发展良好的原因是占据垄断优势和行业上游地位。完全竞争的下游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利润下滑,负反馈作用导致国企效益不佳。 4、最近一年金融改革主要内容有那些?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对实体

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4.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普惠金融、规范民间借贷);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利率、汇率市场化、直接融资);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金融监管。 5、央行8月11日宣布实施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新机制,指的是什么,原来的机制是什么?央行强调推进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你如何理解? 5. 这次改革提出做市商报价时参考上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价,把确定中间 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缺陷:形成价格扭曲,缺乏汇率弹性,维持成本较高。 当前我国外汇市场良性发展,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完善中间价报价机制的条件趋于成熟。汇改不仅能消除中间价的政策性扭曲,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还增强了汇率弹性,更好地发挥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也为人民币加入SDR谈判争取了主动权。 6:前十年我国顶住国际压力,减缓人民币升值,逻辑是什么?而目前人民币贬值的,国际的舆论却没有反应,如何解释? 6.最近主要是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美元升值,投资者在离岸市场上大量抛售人民币,持有美元,导致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暴跌。 7、结合当前我国人民币国际的进程,阐述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并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路径。

2016经济热点问题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时期。 一、“十三五”上海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确定上海“十三五”发展主线,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充分体现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中央要求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上海要全力贯彻国家战略,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 二要放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谋划,把握全球发展趋势; “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要立足国际视野,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潮流,特别是体现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理念,不仅要紧跟世界城市发展的第一梯队,而且要力争在某些方面成为领跑者。 三要立足自身发展优势,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时期,上海处在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瓶颈。要瞄准未来发展目标,把顶层设计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探索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根据上述要求,上海“十三五”发展主线应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力争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着力加强“四个中心”与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度结合,争取在“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是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为突破口,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积极探索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衔接联动,创新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深化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 二是进一步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能级业务,积极吸引国际航运功能性机构和高端要素集聚,优化与长三角其他港口和舟山新区的分工,加快发展江海直达、海铁联运,优化岸线资源配置。同时,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枢纽中转换乘效率,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三是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强与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营运中心集聚,促进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动,大力发展离岸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质量和货物贸易附加值,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努力推动消费升级。 三、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实施前瞻性战略举措 “十三五”时期,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必须顺应国际上最新趋势,实施前瞻性的战略举措。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联动。既要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分五类:对战略性产业(如大飞机等),要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关联产业带动效应;对可弯道超车的产业(如互联网等),要营造浓郁氛围,集聚人才,涌现更多优秀企业;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如钢铁、造船等),要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基础研发平台,持续提升技术优势;对与发达国家

【2018最新】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研究-实用word文档 (3页)

【2018最新】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研究-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研究 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国内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观点。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原因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 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 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 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 次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 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 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 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 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 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 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 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 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 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 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 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 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 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 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

国际热点论文

2015-2016 第二学期 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分析期末考试 课下论文 题目:向美国提供2500亿元RQFII额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6月7日在北京结束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意将就经济政策保持清晰的沟通,美方欢迎中国开始向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国际银行统计数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记者会上宣布,中国同意加强在美国的人民币交易与清算,给予美国2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80亿美元)合格境外投资者的额度,并制定中美各一家符合条件的银行作为人民币清算行。 关键词:RQFII、2500亿、救市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6月7日表示,中国决定给予美方25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将来在美国会有人民币清算行。这是中国首次授予美国这一额度。通过RQFII机制,海外机构可以使用在离岸市场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中国境内的资本市场。 易纲称:“如果我们能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对于此次给予美国2500亿元的RQFII额度,易纲表示,中方高度评价美方小组和中方有关市场合作,将共同推进人民币业务在北美开展。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驱动的过程,市场对人民币业务有需

求,货物贸易与对手方用人民币清算更方便,节约交易成本,用人民币投资可以节约有关企业的财务成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一宣布各种评论涌现,尤其是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从中美南海争端,中国的美元储备贬值,汇率争端,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等方面认为:中国不应该给予美方25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甚至有网友认为我们为什么要给美国钱,这是在讨好美国。 那么该不该给美国RQFII额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 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RQFII额度究竟是什么意思?给予2500亿的额度有什么依据?此举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一、RQFII是什么意思? 所谓RQFII,就是境外机构获批额度后,可募集境外人民币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国国内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债市等。 QFII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经过证监会的审核之后,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外管局允许的额度内将外汇换成人民币进行境 内投资。 RQFII中,R就是人民币的意思,就是以人民币为单位进行结算的。RQFII是人民币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比QFII少,也称小QFII,是境外机构用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的制度。

2018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的热点问题咨询

2018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的热点 问题咨询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终于有时间来说说金融硕士的复习经验啦,一些主要的学习方法已经在东北财经大学考研接力——写在复试之前这篇帖子以及继峰的帖子当中说的比较清楚。因为今年金融学综合参考书有所变动,所以今天重点谈谈专业课。 东财金融硕士总体介绍: 招生人数:2012年,计划招生35人,保送8人,过复试线16人,实际招生53人。 分数线:参照国家线,即340分. 考试科目:431金融学综合,东财指定参考书一共三本 大家注意买书的时候,不要买错版本。 复习建议: 第一遍先把书通读一遍,遇到不会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可以百度,也可以向他人咨询,在这里我说一下,这三本书的结构都很清楚,层次较为分明,但要注意国际金融学,这本书编不是很好,里面有一些错误,还有几章讲的很乱,看起来比较纠结,比如那个汇率的决定理论,大家一定要仔细,并且要耐心。当然时间要掌握好,不要太慢,因为大家时间有限,也不能太快,太快了保证不了质量。 第二遍重点掌握书的结构,并开始记忆。因为好多东西都需要记,一定要系统的记,这样才不能忘,尤其到10月份以后,专业课三本书需要背,政治也要背,英语也要背,但是脑子只有一个,如果不扎实的记忆,很容易混淆甚至遗忘。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二遍结束后,一本书有多少章,分别讲述的什么,每章各节的构成以及每节当中的主要问题你都应该能复述出来。这一遍会扒你一层皮,是最艰苦的。 第三遍主要是完善第二遍的成果,尽可能的扎实的记忆,完善对课本的掌握,查漏补缺。如果前三遍都达到了效果,以后你只需要翻课本加深记忆以及强化结构即可。 补充两点: 1.合理的利用时间,体系很重要,如果在你脑海中形成了对专业课的系统记忆,你就会发现,原来记专业课是这么的容易,所以当你在去食堂、回家的路上,甚至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脑海中回顾下专业课某一章的内容,刚开始可能不大适应,但是习惯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效率很高,很实用。 2.多看些与专业课相关的财经新闻,例如,央行实施的一些货币政策、经济数据的公布等等。提升自己的层次,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迟早有一天你会用上,最起码是考试那天,并且,我们学的是金融,如果对身边的经济现象都不清楚的话将来有什么竞争力? 总之,扎实的知识积累以及专业知识的储备会使你从考试当中脱颖而出,无招胜有招,大家加油! 不罗嗦,直接奔入主题,前一部分主要写与金融硕士有关的问题,后一部分主要说下复习要点。 问题汇总: 1、专业硕士描述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

国际金融案例

第一章外汇与汇率 1.1 格林斯潘 “美国总统跺跺脚,打颤的不过是白宫;可格林斯潘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格林斯潘在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影响。有着“经济沙皇”、“美元总统”、“金融教父”诸多称号的格林斯潘,一直是美国财经界呼风唤雨的人物。 艾伦.格林斯潘在美国经济界树立了神话般的威望,他成了美国经济的总舵手,是美国经济稳定的象征,他自1987年8月出任联邦储备局主席,至今已掌管联储局18年。2006年1月,79岁的他卸任美联储主席,结束他在美联储的“统治”。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 格林斯潘在任期内带领美国经济度过的难关包括股市崩盘、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经济衰退、若干企业丑闻以及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造成的数次股市动荡。美国经济在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环境下快速成长,时间长达十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作为制定美国货币政策的灵魂人物,格林斯潘功不可没。专家分析认为,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功抑制通货膨胀。 格林斯潘一直紧盯着美国的通货膨胀,只要有关经济指标呈现过热态势,他就会作出调高利率的暗示,为股市降温。通过利率的调节作用,他成功地在美国经济不断扩张的状态下驯服了“通胀”这头猛虎,树立了央行反通胀的信誉。 货币政策灵活有效。 格林斯潘成功驾驭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他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经济模型和理论,而是加以灵活运用。主张升息时他会使用威克塞尔模式,需要降息时又会抬出凯恩斯理论。他通过三种手段稳定货币体制:公开市场运作、调整贴现率和调整法定准备金。他交替使用调息周期,成功地为美国这一庞大经济体保驾护航。 准确把握经济数据。 在前美联储经济学家眼中,没有人比格林斯潘更能读懂一大堆纷繁复杂的经济统计数据。他总是能够从看似不相干的零碎数据中整合出完整的经济全景。20世纪90年代,格林斯潘预感到生产力的增长已属结构性,但这从统计数字根本观察不出来。他看到通胀增速开始减缓,因此他顶住来自美联储内外的升息压力以降低经济增速,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风险管理手法独到。 格林斯潘在货币政策中引入风险管理概念,强调必须考虑整体经济的风险,对风险进行量化,计算相关成本,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货币政策。针对20世纪90年代末技术和网络股泡沫以及眼下潜在的房市泡沫风险,他的管理办法是以静制动,任由泡沫自行膨胀至破裂,然后收拾残局。世纪之交股市泡沫破裂,美国公众的收入及财富双双收缩,虽成为格林斯潘在任期内最受争议的问题,但他在风险管理与泡沫管理的取舍问题上适度妥协,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夹杂些许对格林斯潘的质疑。《纽约时报》经济问题专栏作家克鲁格曼、美国经济学家库特纳等批评格林斯潘涉足政治,支持共和党保守派的主张,支持布什总统的减税政策,从而使富人获得更大利益。他们认为,美国当前低利率与巨额赤字和外债并存的现状将给美国经济埋下深重隐忧。他们批评格林斯潘将主观判断置于硬性规则之上的做法,指责他过度放纵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经济泡沫不断增长,库特纳甚至认为当前美国内的经济问题是格林斯潘一手造成的。 然而,上述质疑并不能掩盖18年来格林斯潘给美联储带来的光环。曾担任美联储副主席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布林德认为,格林斯潘当之无愧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央行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