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几何常用辅助线专题

初中几何常用辅助线专题

初中几何常用辅助线专题
初中几何常用辅助线专题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做法

一、三角形常见辅助线做法

方法1:有关三角形中线的题目,常将中线加倍;

含有中点的题目,常常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把结论恰当的转移 例1、如图5-1:AD 为△ABC 的中线,求证:AB +AC >2AD 。

【分析】:要证AB +AC >2AD ,由图想到: AB +BD >AD,AC +CD >AD ,所以有AB +AC + BD +CD >AD +AD =2AD ,左边比要证结论多BD +CD ,故不能直接证出此题,而由2AD 想到

要构造2AD ,即加倍中线,把所要证的线段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 证明:延长AD 至E ,使DE=AD ,连接BE ,则AE =2AD ∵AD 为△ABC 的中线 (已知) ∴BD =CD (中线定义) 在△ACD 和△EBD 中

??

???=∠=∠=)()()(辅助线的作法对顶角相等已证ED AD EDB ADC CD BD

∴△ACD ≌△EBD (SAS )

∴BE =C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ABE 中有:AB +BE >AE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AB +AC >2AD 。

例2、如图4-1:AD 为△ABC 的中线,且∠1=∠2,∠3=∠4,求证:BE +CF >EF 证明:延长ED 至M ,使DM=DE ,连接 CM ,MF 。在△BDE 和△CDM 中,

∵??

???=∠=∠=)()(1)(辅助线的作法对顶角相等中点的定义MD ED CDM CD BD ∴△BDE ≌△CDM (SAS )

又∵∠1=∠2,∠3=∠4 (已知) ∠1+∠2+∠3+∠4=180°(平角的定义) ∴∠3+∠2=90°,即:∠EDF =90°

1

4-图A

B C

D

E

F

M

123

4A

B

C

D

E 1

5-图

∴∠FDM =∠EDF =90° 在△EDF 和△MDF 中

∵??

???=∠=∠=)()()(公共边已证辅助线的作法DF DF FDM EDF MD ED

∴△EDF ≌△MDF (SAS )

∴EF =M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CMF 中,CF +CM >MF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E +CF >EF

【备注】:上题也可加倍FD ,证法同上。当涉及到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可通过延长加倍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使题中分散的条件集中。

例3、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B=CD ,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BA 、CD 的延长线分别交EF 的延长线G 、H 。求证:∠BGE=∠CHE 。

证明:连结BD ,并取BD 的中点为M ,连结ME 、MF , ∵ME 是ΔBCD 的中位线, ∴ME

CD ,∴∠MEF=∠CHE ,

∵MF 是ΔABD 的中位线, ∴MF

AB ,∴∠MFE=∠BGE ,

∵AB=CD ,∴ME=MF ,∴∠MEF=∠MFE , 从而∠BGE=∠CHE 。

方法2:含有角平分线的题目,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做垂线,或构造出全等三角形 例4、如图2-1,已知AB>AD, ∠BAC=∠FAC,CD=BC 。求证:∠ADC+∠B=180 分析:可由C 向∠BAD 的两边作垂线。近而证∠ADC 与∠B 之和为平角。

A

B

D E

F

例5、已知:如图3-1,∠BAD=∠DAC ,AB>AC,CD ⊥AD 于D ,H 是BC 中点。 求证:DH=

2

1

(AB-AC ) 【分析】:延长CD 交AB 于点E ,则可得全等三角形。问题可证。

例6、已知:如图3-2,AB=AC ,∠BAC=90 ,BD 为∠ABC 的平分线,CE ⊥BE. 求证:BD=2CE 。

【分析】:给出了角平分线给出了边上的一点作角平分线的垂线,可延长此垂线与另外一边相交,近而构造出等腰三角形。

方法3 :证明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这类题目,常采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例7、如图2-2,在△ABC 中,∠A=90 °,AB=AC ,∠ABD=∠CBD 。求证:BC=AB+AD 【分析】:截长法:在BC 上取BE=AB,连接DE,证明△ABD ≌△EBD , 则AD=DE=CE,结论可证

补短法:延长BA 到F ,使BF=BC,连接DF,证明△BCD ≌△BFD , ∠F=∠C=45°,AF=AD,结论可证

例8:已知如图6-1:在△ABC 中,AB >AC ,∠1=∠2,P 为AD 上任一点。 求证:AB -AC >PB -PC 。

【分析】:要证:AB -AC >PB -PC ,想到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证之,因为欲证的是线段之差,故用两边之差小于

A

B

C

D

N

M

P 1

6 图12图示3-1

B

D

H E

图3-2

D

A

B

E C

D

C

B

A

第三边,从而想到构造第三边AB -AC ,故可在AB 上截取AN 等于AC ,得AB -AC =BN , 再连接PN ,则PC =PN ,又在△PNB 中,PB -PN <BN ,即:AB -AC >PB -PC 。 证明:(截长法)

在AB 上截取AN =AC 连接PN , 在△APN 和△APC 中

∵??

???=∠=∠=)()(21)

(公共边已知辅助线的作法AP AP AC AN ∴△APN ≌△APC (SAS )

∴PC =PN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BPN 中,有 PB -PN <BN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BP -PC <AB -AC

证明:(补短法) 延长AC 至M ,使AM =AB ,连接PM , 在△ABP 和△AMP 中

∵ ??

???=∠=∠=)()

(21)(公共边已知辅助线的作法AP AP AM AB ∴△ABP ≌△AMP (SAS )

∴PB =PM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又∵在△PCM 中有:CM >PM -PC(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B -AC >PB -PC 。 二、梯形常用辅助线做法

通常情况下,通过做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解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至于选取哪种方法,要结合题目图形和已知条件。常见的几种辅助线的作法如下:

例1. 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 =90°,AB ∥DC ,AD =15,AB =16,BC =17. 求CD 的长.

解:过点D 作DE ∥BC 交AB 于点E.

又AB ∥CD ,所以四边形BCDE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DE =BC =17,CD =BE. 在R t △DAE 中,由勾股定理,得 AE 2=DE 2-AD 2,即AE 2=172-152=64. 所以AE =8.

所以BE =AB -AE =16-8=8. 即CD =8.

作法 图形

平移腰,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A

B

C

D E

平移对角线。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A

B

C

D

E

延长两腰,转化为三角形。

A

B

C

D E

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

A

B

C

D E F

中位线与腰中点连线。

A

B

C

D E

F

A B

C

D

A

B

C

D

E

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90°,AD=1,BC=3,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求EF的长。

解:过点E分别作AB、CD的平行线,交BC于点G、H,可得

∠EGH+∠EHG=∠B+∠C=90°

则△EGH是直角三角形

因为E、F分别是AD、BC的中点,容易证得F是GH的中点

所以)

(

2

1

2

1

CH

BG

BC

GH

EF-

-

=

=

1

)1

3(

2

1

)

(

2

1

)]

(

[

2

1

)

(

2

1

=

-

=

-

=

+

-

=

-

-

=

AD

BC

DE

AE

BC

DE

AE

BC

例3、已知:梯形ABCD中,AD//BC,AD=1,BC=4,BD=3,AC=4,求梯形ABCD的面积.解:如图,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E点.

∵AD∥BC ∴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

∴BE=BC+CE=BC+AD=4+1=5,DE=AC=4

∵在△DBE中, BD=3,DE=4,BE=5

∴∠BDE=90°.

作DH⊥BC于H,则

5

12

=

?

=

BE

ED

BD

DH

6

2

5

12

5

2

DH

BC)

(AD

ABCD

=

?

=

?

+

=

梯形

S

例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50°,∠C=80°,AD=2,BC=5,求CD的长。

解:延长BA、CD交于点E。

在△BCE中,∠B=50°,∠C=80°。

所以∠E=50°,从而BC=EC=5,同理可得AD=ED=2

所以CD=EC-ED=5-2=3

A

B

D

C E

H

例5、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DC ,∠ABC=90°,AB=2DC ,对角线AC ⊥BD ,垂足为F ,过点F 作EF//AB ,交AD 于点E ,求证:四边形ABFE 是等腰梯形。 证:过点D 作DG ⊥AB 于点G ,

则易知四边形DGBC 是矩形,所以DC=BG 。 因为AB=2DC ,所以AG=GB 。 从而DA=DB ,于是∠DAB=∠DBA 。

又EF//AB ,所以四边形ABFE 是等腰梯形。

例6、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为上底,AB>CD ,求证:BD>AC 。 证:作AE ⊥BC 于E ,作DF ⊥BC 于F ,则易知AE=DF 。 在Rt △ABE 和Rt △DCF 中,

因为AB>CD ,AE=DF 。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BE>CF 。即BF>CE 。 在Rt △BDF 和Rt △CAE 中 由勾股定理得BD>AC

例7、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DC ,O 是BC 的中点,∠AOD=90°,求证:AB +CD=AD 。 证:取AD 的中点E ,连接OE ,则易知OE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 从而OE=

2

1

(AB +CD )① 在△AOD 中,∠AOD=90°,AE=DE 所以AD OE 2

1

由①、②得AB +CD=AD 。

例8、在梯形ABCD 中,AD ∥BC , ∠BAD=900,E 是DC 上的中点,连接AE 和BE , 求证:∠AEB=2∠CBE 。

解:分别延长AE 与BC ,并交于F 点

∵∠BAD=900且AD ∥BC ∴∠FBA=1800-∠BAD=900 又∵AD ∥BC ∴∠DAE=∠F

∵∠AED=∠FEC ,DE=EC

E

D

C

B

∴△ADE ≌△FCE (AAS ) ∴ AE=FE

在△ABF 中∠FBA=900 且AE=FE ∴ BE=FE

∴ 在△FEB 中 ∠EBF=∠FEB ∠AEB=∠EBF+ ∠FEB=2∠CBE 练习

1、如图,AB=CD ,E 为BC 的中点,∠BAC=∠BCA ,求证:AD=2AE 。

2、如图,△ABC 中,BD=DC=AC ,E 是DC 的中点,求证:AD 平分∠BAE.

E D C

B A

3、如图,AC ∥BD ,EA,EB 分别平分∠CAB,∠DBA ,CD 过点E ,求证;AB =AC+BD

4、如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C ⊥BD ,AD +BC =10,DE ⊥BC 于E , 求DE 的长.

B

E

C

D

A A

B

C

D

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