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语文高一-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一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人教版语文高一-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一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人教版语文高一-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一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人教版语文高一-示范教案 设计方案一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想必大家在初中阶段都曾学习过《孟子二章》吧?(学生肯定回答)那么请你们谈谈《孟子二章》的语言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孟子二章》的具体语句畅谈孟子的语言风格:富有气势,长于辩驳,说理层次井然)……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深入学习孟子的论说文代表作《寡人之于国也》,从中体会孟子长于辩驳,文采灿然的散文风格。(板书课题)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一、研读课文最后三节

(一)师范读,生轻声跟读,然后齐读。

方法:文章最后三节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具体而言,“七十者衣帛食肉,……,未之有也”应读出坚决的口吻,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二)学生参照文下注释,自译第一段,遇有疑难则作好相应标记,为讨论作好准备。

提示:宜抓住“数”“胜”“是”“丧”“谨”“申”等实词以及“之”“以”等虚词。(三)交流讨论,小结重要的文言现象。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思考题作讨论,并推出代表进行交流。教师应参与小组讨论,并加强现场指点,并适时地抛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合作探究

文句精讲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明确:其一,注意该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生”与“死”原本都是形容词性的,此处分别由“活着的”和“死了的”活用为“生者”和“死者”。而句中的“丧”(读作sānɡ)应为名词活用为“为动用法”,即释为“为……办丧事”。初高中教材中“为动用法”的实例并不多见。《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云:“死国可乎?”其中的“死”即为典型的“为动用法”。

其二,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这”理解,在文言文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并非用作判断动词,这一点须向学生强调清楚。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明确:其一,这是个判断句式。其中的“王道之始”并非是“主之谓”结构,“之”只是普通的结构助词,解释为“的”。其二,“始”是名词“发端”“开端”的意思,并非动词。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明确:其一,此处的“树”是名词用如动词讲,释为“种植”,“树之以桑”是个典型的介宾结构后置现象,正常语序当为“以桑树之”。其二,关于“树之以桑”中的“之”则有多种认识,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复指后面的“桑”;也有人认为是兼词,相当于“于此”(相当于“在五亩之宅”);还有人认为此处的“之”起到一种调节音节的作用,“树之以桑”就是“树以桑”。这些说法都能自圆其说,不必强求一致,但必须将这几种说法都介绍给学生,以备不虞之需。类似情况在“申之以孝悌之义”中也存在,后不赘述。另外,此处的“可以”不作古今异义讲,亦通。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明确:如何理解“鸡豚狗彘之畜”?目前学术界对此有两种基本看法:其一,认为此处的“之”是复指代词,复指前面提到的“鸡豚狗彘”,而“畜”为名词“畜养”;其二,认为这是个

宾语前置现象,“之”是提宾的标志,“畜”为动词“畜养”,这样整句可译作“畜养鸡豚狗彘”。这种例子在高中教材中也有,如后文《师说》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为此类现象的又一佐证。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明确:此处的“谨”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申”应释为“反复讲述”,“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典型的介宾结构后置现象,其训释情况一如前面的“树之以桑”。此句中的“颁”是“斑”的通假现象。“负”即为“背”,今天汉语词汇中有“背负”一词,属于同义互训,从古汉语音韵学的角度审视,上古并无轻唇音现象,通常而言,上古的轻唇音一般读作b 或p 之类的双唇音。盖言之,上古的“负”即读若“背”,“声同义近”是训诂学的基本原理。此类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弗”就是“不”等,此不赘述。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明确:其一,此句中的“然而”与今义有明显区别:它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然”训为“这样”,“而”表转折,相当于“却”,合在一起可以解释为“(已经)这样了却不能称王”,也有人认为此处的“然而”相当于后代人在文言中常用的“然则”,亦是一说。其二,“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现象,而且是宾语前置现象中非常典型的“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结构式。教师可要求学生将此种结构与“鸡豚狗彘之畜”“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两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作一比较。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明确:两个“食”用法不同,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涂”是“途”的通假现象。“非我也,岁也。”是一省略式判断句,它包含两个判断项,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明确:此句的句读稍有问题,“是何异于”是一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于”在此处是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因而此处“刺人而杀之”后的逗号最好删去。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确:此句翻译时,万不可将“假设语气”漏掉。“罪”是典型的名词用作动词,释为“归咎”“责备”或“怪罪”。

能力提升

问题探究(先小组讨论,后典型发言,教师点拨)

1.孟子是怎样具体阐述自己的“仁政”思想的?它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怎样看待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孟子的“仁政”思想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第5—6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上述七点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点内容属于“王道之始”(即行王道的前提);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上述四点内容则是讲述“王道之成”(即成王道之措施及标志)。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其房,耕有其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总之,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当代有什么启发?(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明确:(1)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要尊重自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合理利用自然,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努力倡导建设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

(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地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当前农村“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过重问题,农民生活的小康、城乡之间差距的缩小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规律总结

认识伟大的儒家文化。

1.儒家的创始人是谁?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明确: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

2.儒家的经典我们常常说到的有“四书五经”,各是哪几部?

明确:《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明确: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倡导“仁义礼智信”以达到“温良恭俭让”的境界。

4.为什么儒学又被人们称为“孔孟之道”?

明确:在孔子之后,孟子是儒家中的另一位智者,我们经常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而孟子常与孔子并称“孔孟”,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精神,又发展了儒家的思想,提出了“民本”与“仁政”的思想。后代的人将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儒学自然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了。

分析鉴赏

孟子散文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试结合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孟子作品作一分析)

提示:从孟子说理常用的手法,散文语言的特色入手分析。

明确: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并且善用人们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比如本文中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云之“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统治失政。

其三,孟子的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富有雄辩的气势,这也可从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文中略见一斑,其雄辩之特色源于其善用排比对偶句式。以第五自然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为例,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使文章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拓展探究

大家谈:透过文本,我们读出了怎样一个孟子?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然而孟子的思想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使得他的思想难以为当时大多数的奴隶主所接受,因而在现实中孟子难免四处碰壁,其理想也就当然流于理论上的探讨,进而束之高阁。甚至许多人断言,孟子苦苦营造了许多经典对话,纯粹是孟子的有意杜撰,因为以其“民贵君轻”的思想而言,是绝没有奴隶主愿意倾听接受的,更不用说穷兵黩武的梁惠王了,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课堂小结

(一)一词多义

1.数

①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

④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兵力)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ɡ)

②梁惠王曰(名词,君王,读wánɡ)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二)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⑥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⑦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形容词用作名词“生者”,“死者”;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三)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同前)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介宾结构后置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四)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作业设计

1.以“理想的乌托邦”为题,展开想象,扩写《寡人之于国也》第五、六两段,500字左右,作为课上交流的重要内容。

2.背诵课文第五、六、七段。

板书设计

治国策略治国效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尽心)——民不加多

孟子行王道,施仁政——天下之民至

习题解答

一、1.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即欲称王,必保民,行仁政。具体内容是: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以上七点,概而言之,不外是保障人民基本的生产权利,不破坏正常的生产秩序,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老百姓进行礼仪的教化,从而真正到达“王道乐土”的境界。浓缩为“保民而王”。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根本区别,前者不得治国之要领,而只是一味地做表面文章,这种小恩小惠比之邻国之政,犹如“五十步笑百步”,并无本质之区别;而孟子治国则高举“民贵君轻”的大旗,主张“施行仁政,保民而王”,这彻底体现出一种民为国本的超时代思想。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二、答案见第二课时文言现象小结“特殊结构”部分。

三、为开放性话题,不局限于某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