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精品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精品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精品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精品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开课学期:1

学时/学分:60/3 (其中实验学时:14)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专业:地质学、地理科学、测绘工程

选用教材:吴泰然何国琦等编著,《普通地质学》,2003.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汪新文等,地球科学概论,1999,地质出版社。

2、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1999,地质出版社。

3、张宝政、陈琦,地质学原理,1983,地质出版社。

4、李亚美等,地质学基础,1994,地质出版社。

5、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6、夏邦栋等,普通地质学,1995,地质出版社。

执笔人:叶茂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课程的目的是以新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为出发点,采用宏观人——地系统论和行星地球观,使学生对地球各层圈的特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特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球表层和人类的影响有所了解。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下内容:现代宇宙形成的基本论点及事实根据;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假说及证据;地球物质组成和地质记年方法;地球层圈结构和地球物理性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以及风化、风、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岩石特征和岩浆、变质、构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动力系统;地球科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地球科学概论》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46)

绪论 2

一什么是地球科学

二地球科学的特点和工作方法

三地球科学的分科

四为什么要学习地球科学

第一章宇宙、太阳系和地球 2一宇宙

二银河系与太阳系

三地球

第二章地质年代 2 一化石

二地层

三地质年代

第三章大气圈 2 一大气圈的作用

二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三大气圈的分层

四大气圈的物质转换

五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

第四章风化作用与风的地质作用 2 一风化作用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三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四风的地质作用

第五章生物圈 2一生物圈的组成

二生物圈的演化

第六章水圈 10 一水圈的构成

二海洋

三地面流水

四地下水

五冰川

第七章矿物 2 一地球中的元素

二矿物的概念

三矿物的晶体结构和形态

四矿物的物理性质

五常见矿物

第八章岩浆活动和岩浆岩 2 一岩浆和岩浆活动

二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三岩浆岩的产状

四常见岩浆岩

第九章沉积作用和沉积岩 2 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二沉积岩的类型

三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四常见沉积岩

第十章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2 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类型

二变质岩的矿物特征

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四常见变质岩

第十一章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 4 一构造运动的方式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三应力和岩石变形

四断裂构造

五褶皱构造

第十二章地震和地球内部层圈 2 一地震

二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三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

第十三章地磁与重力 2 一地磁场

二古地磁

三地磁场的成因

四地球的重力

五重力均衡

六重力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地球的动力系统 4 一大陆漂移

二海底扩张

三板块构造

第十五章地球系统科学 2 一地球系统科学

二地球动力系统

三开放的地球系统

四地球层圈间的强相互作用

五不可逆的进化

六均变与灾变

七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第十六章人与资源 2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二土地资源

三矿产资源

四水资源

五大气资源

六生物资源

七海洋资源

八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实验:

1.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课是配合《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初步认识几种最常见的矿物、岩石;学习地质剖面图和地质图的阅读方法。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巩固课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着重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训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完成矿物岩石标本鉴定的验证性实验,根据图件分析完成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性试验。具体内容和顺序如下:

①通过综合图件,分析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

②通过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观察,初步掌握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认识最常见矿物。

③学习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认识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④学习肉眼鉴定沉积岩的方法,认识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⑤学习肉眼鉴定变质岩的方法,认识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⑥学会阅读地质剖面图和地质图,掌握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分析方法。

3.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地质学原理实习指导书吉林大学

五、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备注:

下面是赠送的企业管理名句100,欢迎欣

赏!!!!!!

关于企业管理的名言名句

5、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6、全世界没一个质量差、光靠价格便宜的产品能够长久地存活下来。——华硕总经理徐世明

7、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8、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管理学者詹姆斯·柯林斯

科学概论复习大纲【详细】

第一章 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现代科学的结构: (1)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担负着探索新领域,发现新元素,创造新化合物,发展新原理等重大理论任务。 (2)技术科学:技术科学是在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某类技术的特殊的规律,并解决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科学,技术科学的任务是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 (3)工程科学:工程科学具体研究你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 2.现代技术的结构 (1)实验技术:是为了科学认识,而探索自然客体所采用的技术,包括力学实验技术,物理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生物实验技术。 (2)基本技术:按照人工自然过程的四种基本形式,基本技术也可以分为四类:广义的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生物技术。 (3)产业技术:从技术与产业的关系,特别是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考虑,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速化 (1)科学技术自身的加速发展 (2)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周期缩短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 (1)科学和技术自身发展的综合 (2)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3)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4)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 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化(出过一次论述) (1)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社会化 (2)科学技术活动过程社会化 (3)科学技术功能的社会化 第二节大科学与高技术 1.大科学:大科学主要是指,在按指数规律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科学已经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有计划的进行研究的事业。 2.曼哈顿工程是大科学的标志性事件。 3.高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技术群。 4.高技术的基本特征:(1)高智力(2)高渗透(3)高投入(4)高风险(5)高竞争(6)高效益(7)高战略 5.高技术领域包括:(1)电子信息技术(2)新材料技术(3)新能源技术(4)生物技术(5)海洋技术(6)空间技术 6.高技术产业:是指把生产过程和产品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产业,它是一种技术密集度高,技术创新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节约资源,并能对相关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1301001 课程名称:地球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学分: 4 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球概论》是地球系统科学基本物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它是对全球概括性论述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内容首先是天文学,其次是物理学;地球的天文学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概论》起着为其它学科开路的作用,在《地球概论》以后,地理专业还有一系列地理课程。《地球概论》的任务,首先在于为所有这些课程提供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提供同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的天文知识。 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所在。因此,作为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师地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地球概论》课程也是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的。 同时,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关于天体和宇宙的知识在内,都是人类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相联系的。因此,《地球概论》的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方面,在科学普及宣传方面,起着有益的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地球概论》的教学力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有关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地球和天体运动的客观事实,揭示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过程。 《地球概论》的教学力求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务使教学内容符合高师地理系地理专业和其它专业以及中学地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天文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注意适可而止。 《地球概论》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历法和时间的知识,日、月食的知识。 《地球概论》的课外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技能,即认识主要星座,并且在其中识别行星,使用学校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面和行星,从而使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带好中学的第二

系统科学概论(课件整理)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对系统输出量不断地进行测量并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比较产生偏差信号,按偏差实现控制。 闭环控制又称为反馈控制;闭环控制系统并不直接测量干扰来实施控制,而是根据干扰引起的偏差信息来实施控制,它对干扰处理的方式是通过偏差信息间接的获得的,是一种后处理的方式。 优点:适应面广控制原理简单,易于把握既能应付有规律的干扰,也能应付无规律的干扰 缺点:不能防患于未然 组合控制系统 由预处理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组合而成(补小图) 2>根据控制目的分类 第三节基本控制方式 一、反馈控制 1、反馈控制的定义及其结构 定义:反馈控制就是用反馈的方法使被控量的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对输入值进行修正以达到被控量和目标值一致的控制目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反馈控制中的反馈实际上是负反馈,通常我们把负反馈简称反馈。 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反馈控制系统为了实现反馈控制,需要有几个部分组成,下图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主要构成元件和信息传递的方块图。 (自己画图) 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而言,这些元件未必都是完全的,而且各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也不是十分明确的。

2、反馈控制的局限性 反馈控制的优点:只依据施控结果与给定目标的偏差信息来进行调节和控制,而不必事先考察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和测量干扰的大小、强弱,从而给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局限性: 1>反馈过时 一方面是指检测装置没有及时的检测出被控量值的变化信息并及时传递造成调节和控制过时; 另一方面是控制器没有及时地依据偏差信息来实施调节和控制,从而造成的系统沿其偏差方向运行一段时间,增大偏差,降低系统稳定性。 反馈过时所造成的后果——积重难返。与其相对应的是反馈及时,就是一旦被控量偏离目标被反馈装置及时检测出来并及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则及时地处理此信息并利用它及时地加以调节和控制。 2〉正反馈效应 负反馈效应的获得取决于施控主体对偏差的性质和方向的判断的准确与否,调节措施得当与否。如果对偏差的性质及方向判断方误,把正向偏差判断为负向的;或把负向偏差判断为正向的;或者虽则对偏差的判断准确,但采取了不得当的调节措施,反其道而行之,都会强化或扩大偏差,加剧系统的不稳定,这就是正反馈效应。 造成正反馈效应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反馈信息失真;第三,比较器不可靠;第三,调节装置变质。 3〉反馈过度或反馈不足 所谓反馈过度就是调节装置获得偏差信息后每次都做出了过头的调节,这样虽然消除了原来的偏差,却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偏离了目标值产生了新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矫枉过正。 反馈不足则是调节装置获得偏差信息后,每次做出的调节都太弱了,虽然对偏差有所克服,但不足以完全消除偏差4〉偏差运行惯性 指施控系统及时地实施适度的反馈调节措施后,被控系统具有沿偏差方向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和距离而并不马上恢复给定状态的性质。 5〉反馈滞后性 任何偏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会经过一个潜行阶段。在偏差运行的潜行阶段,偏差并没有明显地使被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偏离目标值,这样就检测不到偏差,所以也就不能及时地依据偏差实施反馈控制,从而引起控制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反馈控制不能防患于未然,把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2、实施反馈控制的原则 及时性原则反馈过时 适度性原则反馈过度或不足 准确性原则正反馈效应 随机性原则随机应变能力 前馈-反馈互补原则反馈滞后性 二、稳定控制 1、稳定控制的定义及类型 稳定控制是指系统的输出保持稳定的一类控制。 说明:系统的输出实际上是指的被控量; 保持稳定就是指被控量与目标值保持—致,使被控量稳定在某一稳定状态所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稳定控制的目标值为恒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由以上说明可以看出,稳定控制实际上就是定值控制,同时稳定控制的控制机制是反馈,通过反馈来实现其输出值得稳定,所以它

地球概论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阐述宇宙中各种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同地球环境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习其它地球科学的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的知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地球概论》的学习,掌握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它们对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掌握一般天象的形成原理和观测一般天象的基本技能,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方式 讲授及视频资料演示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课后作业20%,讨论10%,考勤10%) 2.考题设计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都是考题的重点,试题覆盖到每一章,适当的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二、本文 第一章地球坐标与天球坐标 教学要点: 地理坐标、天球坐标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理坐标(2学时)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地球上的方向和距离;经度和纬度;地理坐标。 第二节天球坐标(6学时) 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了解四大天球坐标系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考核要求:

1.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相关概念(理解) 2.经度、纬度和各种坐标系的内涵及地理意义(掌握) 3.各种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区别(了解)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要点: 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恒星和星系(4+2学时) 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多普勒效应;恒星的亮度和光度;恒星的多样性;恒星的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河外星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4+2学时) 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太阳大气;太阳活动;太阳系的发现和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彗星、流星和流星体;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4+2学时) 月球的距离和大小;月球表面;地月系的绕转;月相和朔望月。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演示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宇宙环境。 考核要求: 1.恒星、恒星的亮度和光度、银河与银河系、太阳活动、月相和朔望月(识记) 2.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恒星的多样性、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地月系的绕转(理解) 3.恒星物理性状及其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了解)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 教学要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证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地球自转的后果;地球公转及其证明,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地球公转的后果。 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407209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目的: 《世界地理》这门课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获得世界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热爱中学地理教学的思想,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以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开设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第六学期 二、先修课程: 《地图学》、地貌学》、《气候与气象学》、《地质学》、《土壤与生物》、《水文学》、《地球概论》、《人文地理学》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二)、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考试笔答闭卷。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102学时.,讲授102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海陆分布大势 1、全球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洲界线 二、陆地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2、海底地形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 1、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说 3、板块构造说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节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一、气候的时空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 三、风灾与水旱灾害 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五、沙漠化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其分界线 2、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学生掌握要点]: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作业]:画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示意图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学生掌握要点]:主要陆地自然带 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 一、海洋的分布 二、洋流系统 (一)、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二)、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时数]:6学时 [重点、难点]: 1、洋流的分类与成因 2、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学生掌握要点]: 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作业]:画出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图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

动物科学概论

动物科学概论 结业论文 薛林媛 2012/1/1

动物科学概论 动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繁殖消化代谢等生命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动物产品。动物科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生育繁殖、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伴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启动和阶段成果的取得,人类正逐步在基因层面上认识动物遗传、发育、繁殖、代谢的分子调控规律。动物科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 专业介绍 动物科学是研究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繁殖育种、消化代谢等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上述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动物产品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多种需求。随着科学的进步,动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已从传统的畜牧业扩展到了畜禽、珍禽异兽、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的饲养、育种、繁殖、加工等各个领域,并且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的层面上深入认识动物遗传、发育、繁殖和代谢的规律。 动物科学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档肉类饮食需求,主要进行动物营养与饲养、饲料资源开发、饲料配方与饲料工艺设计,以及饲料与饲养企业管理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畜禽生产实践,你将了解兔子、小白鼠、马、牛、猪、鸡甚至猫和犬等动物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学习对其进行饲养管理、帮助它们繁殖后代等等的科学方法。近期研究生产绿色肉食品的课题非常热门。动物科学更偏重对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研究方面则需要注意统筹布局;同时希望你有爱动物的心,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21世纪,动物科学发展火热,该类专业人才奇缺以后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学习者生产实践经验积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很重要。 专业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范围上已从传统的畜牧业扩展到了水产动物、珍禽异兽、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的饲养、育种繁殖、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在研究深度上已从动物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使得人们可以在基因水平上认识动物遗传、发育、繁殖、代谢的规律。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的成功育成表明。 动物科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生育繁殖、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伴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基因组计划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球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课程编码:120130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9学时 学分数:2.5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订日期:2004年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 谢献春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根据全国高师或综合大学《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结合中学教学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参照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内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成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地外文明等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使学生理解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学习了解开展天文活动的方式、方法;掌握组织野外天象观测方法和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采用CAI课件、录象、VCD、幻灯、投影等电化设备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结合较大量的实验实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简明天文学教程》作者:余明等科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地球概论教程》作者:刘南等科学出版社 《地球概论》作者: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地球与天球 第一节地球坐标 一、地球自转与地理坐标 二、地球是的方向和距离 第二节天体与天球坐标 一、天体和天体系统:

地球科学概论概论述题大题及答案

1.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8分) 答: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其特征。地震波是由地震激发出来的弹性波,它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面波是沿地表面传播的,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意义不大。体波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又进一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P波较S 波快,S波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从地表向下大陆平均约33km处P波从7.00km/s突然增加到8.10km/s,横波也有突然的增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把莫霍面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在大约2890km深处,P波从13.6km/s突然降到7.98km/s,S波向下消失了,这个面称为古登堡面,把古登堡面之上、莫霍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称为地核。 根据地震波还可以把地球内部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次级圈层,如软流圈等。

2. 论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运动意义。(7分) 答: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它可以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类,其中不整合接触可进一步分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之间不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运动特点。 ⑴整合接触是指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它表明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 ⑵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接触),其特点是新老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但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它反映的是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然后地壳再下降接受沉积。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⑶角度不整合是指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以一定角度相交,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它反映了地壳下降接受沉积,接着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

地球概论实验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实验教学大纲 实践学时:8学时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一、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地球概论》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由于地球天文学知识比较抽象,通过适当的实验实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行星地球的部分概念和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二、实践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1、认识:天球坐标的基本知识;星空分布大势、星空变化规律和四季星空;月面特征。 2、会操作:用天球仪和转动星图等简易仪器模拟星空和求解一些实用天文学的问题;能用望远镜进行基本的天文观测,如观测月面特征。 三、实践内容 1、实践地点:教室、实验室或室外 3、内容及时间安排:

4、实践形式及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附实践内容: 实验一:天球仪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熟悉天球仪结构;了解天球的各种坐标和天体的相对位置;并学会在天球仪上求解一些天文学的问题。 (三)实验仪器 天球仪、圆规等。 (二)实验内容 观察天球仪的结构,演示天球的视运动,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问题或按已知条件在天球仪上求解问题。 (四)实验步骤 1、了解天球仪的结构。 2、天球仪的校正(包括方位校正、纬度校正和时间校正)。 3、天球仪的具体运用 (1)在天球仪上直接求解问题 ①读取恒星赤经和赤纬的近似值。 ②已知赤经和赤纬找出某恒星。 ③读取某日的太阳黄经、赤经和赤纬的近似值。

④量度两星间的角距离。 (2)按已知条件在天球仪上求解问题 ①已知日期和时间求当时当地的可见天象。 ②求已知恒星时的某恒星时角。 ③求某地某日太阳出没时刻和出没方位,上中天高度和昼夜时间长度。 实验二:星空观测 (一)实验目的 通过肉眼对星空的观测,认识天空中主要的星座和亮星及其相对位置,了解星星的分布格局,并掌握星空指示的时间、方向、变化规律和星图的用法。 (三)实验仪器 天球仪、星图、望远镜、手电筒。 (二)实验内容 1、利用星图熟悉星空分布大势,记住全天21颗亮星及其所在的星座、星区和相对位置。 2、认识四季星空,掌握星空变化规律。 3、掌握观星的基本方法 (1)利用北斗星(大熊座)观星。 (2)利用星图观星。 (3)用活动星图观星。 (4)用天球仪观星。

地球科学概论

2004级11040、61043班《地球科学概论B》期末考试试卷(A卷)一、归类题(每题2分,共8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辉长岩、张节理、千枚岩、土壤、闪长岩、高岭石、残积物、片岩、熔岩流、片麻岩、铝土矿、位移、玄武岩、褶皱、地震、糜棱岩 1.风化作用: 。 2.构造变形:。 3.岩浆作用: 。 4.变质作用: 。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深成岩体常见的产状类型有、,浅成岩体常见的产状类型 有、、和。 2.描述岩层产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3.干旱区风的地质作用通常形成的地形有(写出4个) 。 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4种元素按克拉克值由大至小排列依次为、、和。 5..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 6.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包括、、、、和。 7.岩浆岩按SiO2含量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和。 8.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特点,断层可以分为、、。 9.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有、、。 10.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三条准则是、、。 三、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辉长岩矿物成份最常见的是()。 A:石英、斜长石、辉石和黑云母,B:斜长石和辉长石, C: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D:斜长、钾长石、白云母和黑云母。 2.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高,B:低,C:有时低,有时高,D:大致相等。 3.变质作用过程中,既有原矿物的消失,又有新矿物的形成,但岩石的总体化学成份基本不变,这种变质作用的方式是()。 A:重结晶作用,B:交代作用,C:碎裂作用,D:变质结晶作用 4.早古生代可以划分为()。 A: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B: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C:包括A和B共6个纪,D: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5.植物最早在大陆上发育(登陆)的大致时间是()。 A:早古生代早期,B:早古生代末期,C:晚古生代早期,D:晚古生代末期。Choose the one answer which is best (从下列描述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6.Choose the FALSE statement The age of the sea floor(关于海底年龄描述不正确的是)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讲课讲稿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资源科学概论试题A卷答案

资源科学概论试题(A)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以及与人类社会 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2、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3、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的稀缺性的资源。如土地、 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4、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 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的或 定性的平定与估价。 5、国土资源:首先是指这个疆域范围从上空到地下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六大类;其次还有被称之为社会资源的人力资源,以及人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条件的各种设施等。 6、资源价值评估:是以资源科学、经济科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各类资源的价值来源与价值构成特点,由专门人员设计或采用相应的方法与模型估算资源的价值量的过程。 7、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资源观:指的是人们对资源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看法。 10、资源的开发决策:是在充分认识资源的特性及资源的背景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某一资源的开发利用目标,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实施最优方案并跟踪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21分) 1、在资源的分类中,按资源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按利用限度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按其性能和作用的特点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在国土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特点有有用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 2、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很多。___东___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我国第一大渔场是舟山渔场。 3、黄河流经我国的九个省区,其发源省是青海省,入海省是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4、黄河__上游____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在上游建立的大型水电站有___龙羊峡___、___刘家峡___等水电站,在中游建立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正在建设的__小浪底____水利枢纽工程。 5、我国的三大林区是___东北林区___、__西南林区____、__东地林区____。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地跨__东北____、__华北____、___西北___,规模巨大。 6、、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的总量____多____,但因我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____少____,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7、我国土地资源态势严峻,耕地整体质量下降,后备资源不足,耕地总量及相对量减少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空间日趋萎缩,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经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8、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日趋加剧、旅游景

教学内容和课堂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堂体系改革 1、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样,属于二级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核心性的基础课,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我院目前开设的四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资源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都在一年级开设本课程。和人文地理相比,自然地理的基础性更加突出一些,地理特色更加明显,区域地理也必须以自然地理为先导课程,可以说,没有自然地理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地理课程也就无所谓地理了,而只能属于脱离空间的另外的学科了。因此,自然地理学必须加强,尤其是在实验实习以及理论创新方法方面,亟待找到突破口。该课程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地位十分特殊,将其定为重点课程,有利于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专业人才。 2、原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成熟、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我院在97级以前进校的各专业学生,均以要素课的形势,先后开设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以及综合自然地理学。1998年以后,根据国家教委专业指导书的精神和随着我院教研成果《高校地理专业“大普自”课程政改方案研究》的实施,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归并,将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通过地质与地貌学、现代自然地理学两门课程组织起来,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对于环境科学和GIS、资环等专业,则统一为一门课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不易编、内容不易讲的主要原因是内容的广泛性,它涵盖部门自然地理的精华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天文学、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人们常称之为“大普自”。但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地理学的入门简介课程,否则就忽视了该课程开设的宗旨和应发挥的作用。目前内容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内容古板、枯燥,不符合新形势下培养人才之需要这种体系基本上沿袭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教材的内容编排方法,即从要素到整体而以要素为主,泛泛而论,面面俱到,追求体系上的完美无缺。而新形势下,人们更为重视的是理论的可操作性的实用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了解和解释的水平上,人们要用自然地理的技巧和知识去认识、改造甚至创建新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和促进新的生态平衡。据此,要更新内容体系。 2.2课堂讲授内容为主,实验实践课时偏少 教学大纲中规定讲授内容160课时,实验实习80课时。自然地理学实践性很强,有些观点,用语言文字描述,不如实地观察更为一

科学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 1、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是(D) A、原子论和分子论 B、热力学和相对论 C、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 D、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2、近代科学技术泛指(B) A、15-19世纪的科技 B、16-19世纪的科技 C、17-19世纪的科技 D、18-19世纪的科技 3、(D)誉为药王,著《千金方》,主张医生要博学、要有高尚的品德。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华陀 D. 孙思邈 4、《论浮体》的作者是( A ) A.阿基米德 B.欧几里德 C.泰勒斯 D.亚里士多德 、 5、《天体运行论》的作者是( C ) A.开普勒 B.牛顿 C. 哥白尼 D. 亚里士多德 6、《心血循环运动论》一书的作者( B ) A.维萨里B.哈维C.塞尔维特D.达芬奇 7、被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 ) A.伽利略B.牛顿C.哥白尼 D. 开普勒 8、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者是( A ) A.开普勒B.伽利略C.牛顿 D. 哥白尼 9、化学家( D )首次人工合成尿素。 A.拉瓦锡B.普利斯特列C.舍勒D.维勒 、 10、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的作者是( A ) A.林耐B.拉马克C.施莱登D.达尔文 11、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A) A.孟德尔B.丘敬马克C.摩尔根D.德佛里斯 12、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B) A.法国B.英国C.德国D.意大利 13、( A )测定了最简单的蛋白质牛胰岛素的结构,确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结合顺序。A.桑格B.普利斯特列C.舍勒D.维勒 14、认为“基因有一种类似化学分子的稳定性”《生命是什么》的作者是(A) A.薛定谔B.海森堡C.摩尔根D.沃森 * 15、发现电子的意义在于( B ) 。 A.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 B.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 C.打开了研究分子窗口; D.证明原子核是可分的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主干课程) 二O一八年八月修订

目录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7) 《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13)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大纲 (20)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26)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32)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37)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44)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52)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57)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63)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69)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76)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83)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91) 《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96)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03)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普通天文学基础知识、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以后将要学习的课程奠定基础。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简易天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借助对日月星辰位置变化的观测,理解天体运行的状况,养成细心观察、逻辑判断、正确结论的学习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认真对待地球、呵护地球环境,建立和谐人地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科学概论简答题

精心整理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同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表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分布,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绝然的分界线。生物圈所包括的范围是以生物存在和生命活动为标准的,从现在研究现状来看,从地表以下3km 到地表以上10 多公里的高空以及深海的海底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但是生物圈中的90%以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m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200m 的水域空间内,所以这部分是生物圈的主体。生物圈中的生物分布极不平衡,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沙漠、两极地区的生物数量、种类都很少,而在气候炎热、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仅生物种类繁多,而且生物量也很大。 地质年代表中,自老而新包括哪五个代,最古老的代始于距今多少亿年?(10) 自老而新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最古老的为太古代,距今25亿年。

何谓地质作用?包括哪些成因类型?(09) 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两大类。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简述相对地质年代表确定的基本原理,并对地史进行划分(到“纪”)(07) 相对地质年代的的确定方法通常依靠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三条准则。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 比 浅海是海岸以外较平坦的浅水海域。 1.浅海的碎屑沉积。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沉积为主。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2.浅海的化学沉积。主要有碳酸盐沉积、硅质沉积、Al,Fe,Mn及海绿石沉积、磷质沉积。 含量减少,碳:其在浅海化学沉积物中占比重最大,主要由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引起海水中CO 2 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碳酸钙沉淀。形成:鲕状沉积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 硅:分两部分,一部分硅质来自大陆,以溶解硅和悬浮硅形式搬运;另一部分来自海底火山作用、海水溶解作用、生物活动。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沉淀为蛋白石,脱水至燧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