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女性文化与和谐社会

中国女性文化与和谐社会

中国女性文化与和谐社会
中国女性文化与和谐社会

主题:中国女性文化与和谐社会

主讲:张昌余(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特聘教授,知名文化策划专家)

一、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谈女性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系辞传》)

“一阻一阳之谓道。“(《易.传》)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语)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

易经之易:简易、便易、(易经:与时谐行,即现在所提的“与时俱进”)、不易(不能再变,永远地达到)

二、从中国文字的构建谈女性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1、《汉语大字典》:以“男”为偏旁的字仅七个,而从“女”旁的字则近一千。《新华字典》集字不到一万,从“女”旁的字近一百,而由“男”字组合成的字则屈指可数。“甥”、“舅”、“嬲”。

2、从字义的褒贬看,以“女”旁结构成的字,虽有少数带贬义,但运用频率极高的,如“安”、“好”、“娇”、“姣”、“妙”、“妥”等皆从“女”旁。

3、连绵词中的如“妩媚”、“婀娜”、“娉婷”、“婵娟”、“婆娑”、“婵媛”、“嫦娥”、“妊娠”、“妖冶”、“妖娆”等都以“女”字符号构成。

三、从中国文学艺术谈女性在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1、原始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女娲、羲和、嫘祖、瑶姬、嫫母、玄女、素女、精卫、娥皇、女英、涂山氏等

2、历代文化界女名人:卫夫人、班昭、蔡琰、卓文君、薛涛、朱淑真、李清照、花蕊夫人、浣花夫人等

3、宗教文化中的观音变相

英雄难过美人关。撒切尔与武则天比较。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奉献的女人,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必定有几个扯皮的女人。

了不起的一些民族,它们的神话是文化的土壤和源头,文化是在神话的激励下产生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如今能不能依托高科技实现?神话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

羲和,中国的太阳女神,生了十个太阳。羲和有着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

任何神话必须“物化”,即物象化、物质化、物流化,才会产生价值。

大城市病,中国的城市化是上了西方的当,中国过份城市化产生很多的问题。每天有三百个自然村消亡。普京把四百万人口迁出莫斯科,而中国却还不断地向城市集聚。

素女:古代传说中的神女,她与黄帝同时。素女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黄帝的侍女,也有说是黄帝的性学老师。极有可能是二者合一:性学老师也可以是侍女。在中国文学史上,素女的形象被定位为古代第一位操琴女乐师。

《诗经》是最美的书籍,刻画了女性的形象和情感。

成都的几大美女,市委《敢为人先》。成都创造了中国经济史上很多的第一。唐:前蜀,宰相韦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逐风流。

四、女性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江山美饪赋(张昌余):

天府天堂同乐赋(张昌余):

汉:银汉(银河)为之源;华夏:华,服饰华美,夏,即“大”。地域广大,服饰华美,因此称“华夏”。

安康,大巴山与汉水孕育出的美丽城市。江山美饪大酒楼。

武则天:第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否定了门阀制度的人,完善了科举制度,开科取仕。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根源即在于此。以诗歌取仕,而不是靠八股文,不受任何拘泥。用人的气度。中国唯一一个被人们认可的女帝王。骆宾王《讨武曌檄》,武则天知晓后不仅不生气,反而非常欣赏骆宾王的才气。唐代的边境处理得非常好,经济上,上承“贞观之治”,下续“开元盛世”。在文化史上,走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巅峰,“混元文化时代”由武则天开创。中外文化、南北文化、儒仕文化,揉合起来,不否定,不排斥。连武则天的死也死得英明,留无字碑,任后人评说。

老柏亭前悲吕布

四大名著的读法:三国演义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是说的假话。要明白三国的故事,要读《三国志》;金瓶梅是说黄话;红楼梦是说梦话;水浒传说醉话。

怨妇词:帘下去卜郎归卦,到天明不见人儿转回家,怪玉郎莫得一点知心话,欲罢就去吧;敛吾愁只能把口哑,论交情素无叉;这皂白不能不分耶,忍分离好似心中插了刀一把;恨抛别撒得奴手软力又乏,细思量,这男人的口与心都是假。(本词暗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地提出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且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表现。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社会的根基,也是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效法的榜样。从绝对的、根源的意义上分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际上处于一种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基础。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建立的载体和基础。我们所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主体应当是指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实践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正是由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需要,才产生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都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分析探讨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选择途径。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现代化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概念界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复苏,在对我国政治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始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从中国的现实角度探讨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问题。1(一)政治发展 1.国外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界定及评价 政治发展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被西方政治学者界定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变迁的历史过程。” 美国政治学家派伊指出政治发展包括三种要素:第一,公民角色发展变化,从臣属地位转变为对社会有贡献。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参与的扩张,对平等原则逐渐增加敏感性,及对普遍法律逐渐接受。第二,政治系统能力增强,政令能贯彻深入地方层级,控制人民之间的争端,应付及满足人民需求。第三,政体组织结构的分化、功能欲趋转化,及各种制度和组织之间的整合。21963年,派伊在总 1

结各派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把政治发展概括为十种不同的含义,即政治发展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具有工业化社会的典型政治结构;政治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存在和运转;行政和政治的发展:大众的流动和参与;民主制的建立;稳定以及有秩序的变化;动员与权利;多维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方面。3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系统对国内或国企还击的变迁所作的反应,特别是对政权建立、参与和分配等环境挑战所作的反应。4”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政治发展:“一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指人们的政治结构的分化。即政治角色的变化,趋于专门化或自主化。这种角色分化和结构分化,不仅仅是指新一类角色和旧一类角色的变化,同时也是不同角色之间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上的变化。三是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意指政治体系不断扩大其政策作为,政治能力得以不断提升。5”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此之后,许多学者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研究,从政治变革、革新、发展到政治现代化,针对政治发展这一含义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可谓是众说不一。 亨廷顿是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利的理性化,即有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各样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政治功能的分化以及发展各种具有专门只能的机构;社会性政治参与。6 2.国内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界定及评价 国内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滞后于国外。在参照和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层面上,国内学者进行一些突破性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台湾学者陈鸿瑜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政治系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其结构渐趋于分化,组织渐趋于制度化,人民的动员、参与和支持渐趋于增强,社会渐 3 4 5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平凡之中见和谐】 和谐社会演讲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平凡之中见和谐】和谐社会演讲平凡之中见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个字,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人是构成社会的分子,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努力为创建和谐机关做贡献,就是在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和谐是一种平凡,赋予着我们对待工作的责任,彰显着领导的人格魅力,蕴含着诚信友爱的同志关系。一个人作为构成社会的一份子,从成人开始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生活上,作为儿女,要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作为父母,要承担起养育儿女的责任;在工作中,作为领导,要承担统率和决策的责任;作为职工,要承担完成自身工作的职责。和谐是一种责任,平凡到就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和谐是一种品格,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领悟;他是领导能力与人格魅力相依相融的最佳契合;他是同事之间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收获。和谐是一次考验,他站在个人与集体、感性与理性、道德与私欲的天平

上,测量我们战胜自己的勇气。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性的伟大在于他的社会性。诚然,人在社会中的竞争,比起动物界生存的弱肉强食,多的不是智慧和强悍,而更多的是理性和文明。立足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面对现实生活残酷的竞争,升学、就业、加薪、竞聘、提职等等。在我们付出努力,结果成功亦或是失败的同时,正是在完成着一道道人生的课题,经受着一次次人性的考验。请让我们都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每当有这样的时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选择了维护大局还是满足私欲?当需要自己站在公平、正义的天平上,做一颗砝码时,我们选择了客观理性的无私还是主观感性的偏袒?是啊,就是在许多这样的时候,我们经受着人格与道德无声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里,我们一次次地战胜自我,因为即使在竞争中失败,那也只是暂时的失去,而得到的却是厚积薄发的竞争力。和谐是一股温暖,那就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跌倒的扶起,一声诚恳的歉意。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有趣的推算,里面说到按照人口和时间比例来计算,人与人之间能够成为同事关系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而在人的一生有效的时间里,大约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和单位同事一起度过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很幸运能在一千万的茫茫人海中和大家相识,并将同各位一起度过我一半的人生时光。所以,珍惜这样的相逢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把他送给你的周围的每一个人,你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请不要紧紧关闭你的心扉,轻松地敞开自己,你会发觉对方并没有敌意,我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最新在如今这个政治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

大学生军训自我鉴定 12天的大学军训结束了,在此时不明白该说最后结束还是就这样结束!军训充满辛苦与欢笑疲惫与快乐。军训中我期盼着结束,可结束了,时间是那样的快让人还没有品味够军训的色彩。 军训好像又让我回到了一段艰苦的高三生活。早上6点起床出操就像高中时候6点起床训练。一天的大多时间都是在训练让人没多少空闲时间,晚上10点半熄灯就像高中时的时间。12天的军训让我更深的体会累苦乐坚强团结认真专心。很高兴和教官同学们共同度过这十来天。虽然一天军训很苦很累很疲惫但是我们同样有欢声笑语,晚上我们的拉歌声音同样洪亮对手只能向我们认输~我们的教官能够形容他很牛所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排就是那么出色。军训时他能够让我们严肃到每人不敢吭声但是他同样能够让我们每人充满欢笑声。 3号我们进行了实弹射击,我们排是打第一所以我们5点20就起床,的确有点早但是这也是命令我们务必服从。我们学校到靶场要坐1个多小时的车,坐在军车上自我好像感觉到自我是一名军人那样的充满自豪感!高中时军训我们也得打过一次实弹射击,没想到大学还能打,真觉得自我有点幸运~~~似乎大学的实弹射击好像有更多的体会。因为我是第一排打的而且我响了第一枪~这似乎也没什么,但是自我的觉得还是有点快乐! 5号晚学校举办了军训文艺晚会汇演。6号下午5点多举行了我们军训阅兵仪式,也就是我们的军训就在仪式结束时结束。很遗憾的是我没能参加~不是我被淘汰在要去参加阅兵的时候我们那排突然多了个人把我给积了出来因为我排在二排的倒数第一教官只能把我被积出来的叫了出来。12天的艰苦我努力的坚持了下来。早上的阅兵预演我都参加了为什么下午就多了一个人~想起来真有点遗憾!! 结束啦!12天我认真了我坚持了我也收获了!最后的阅兵不是我的错~既然都结束了为什么还去争执。军训给我带来的都会有用。 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军训是我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课程,相信也是影响我们人生旅程的一次特殊历练。 也许大家在初中高中阶段,对军训有过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体验,但真正经历大学军训后,你们可能恍然间有一番全新的感受,一旦融入,连寻常平淡无奇的学习和生活都变的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在如今这个政治稳定和谐发展的社会,我们很难去想像那些鏖战沙场,兵戈相交,甚至来不及备置灵柩而马革裹尸的军人战士们,有着怎样的非凡气质与逼人气魄,我们只能循借着九年前那次举国关注的阅兵仪式,去思忖,去揣度,去好好欣赏甚至去享受军人们伟岸奇崛的飒爽英姿,那种无人能及的风采,毫不留情的博得许多人的不绝赞词与虔诚膜拜!

和谐社会演讲稿1500字

和谐社会演讲稿150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谐社会的蓝天下,浇铸大写的 人! 早在几千年前,孔圣人就曾提倡“君子和而不同S孟夫子则 讲究“天人合一S近代孙文先生竭其一生力求“天下大同二现如今,英明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掌舵人审吋度势,应时而动,提出了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寥寥28字, 囊括了国 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和谐是一种平凡,赋予我们对待工作的责任,彰显着领导的人格 魅力,蕴含着诚信友爱的同志关系;和谐是一次考验,他站在个人与集 体、感性与理性、道德与私欲的天平上,测量我们战胜自己的勇气;和 谐是一种品格,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领悟,是领导能力与人 格魅力相依相融的最佳契合,是同事之间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收获; 和谐是一股暖流,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跌倒时的搀 扶,一声诚恳的感谢。音乐和谐,使人身心愉快;社会和谐,成就千秋 伟业;机关和谐,筑就事业辉煌。 作为…名刚进入单位不久的年轻人,我深深了解先辈们为我们写

下的辉煌历史,也深深地崇敬和珍惜着这份工作。有人说它枯燥,但我知道单调的工作,是滋养社会和谐发展的源泉;有人说它平淡,可我明白,人事人才工作需要这样的平凡。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染色体,他懒惰,他狭隘,他自私自利, 他不思进取,由此我们可能会放松自己: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饮一杯清茶,看几篇稿件,玩几把游戏,沿袭老套的模式,忘却了自己可以飞翔的翅膀,安然享受前人的成果,沉溺于某种安逸和颓废中慢慢衰老。但是,人又是一个多面体,他智慧,他勤奋,他积极向上,他热情奔放,把这些能量凝聚在一起,勇于付出就可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两种人性,生发两种态度,两种态度唤起两种人生,两种人生又会换来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人立而凡事举”,此时此刻,鲁迅先生的话在我的耳旁怦然响起;冥冥中又传来泰戈尔的呼唤:“人啊,请亮出心中的明灯! 让我们彼此沟通,我们要共同确定-些事情,我们要共同抗拒- 些事情,我们要共同坚持一些事情,我们要共同努力去做一些事情,我们仍旧坚定相信自己。”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事干部,要有不断学习的紧迫感,特别是要注重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开发培训工作,与我是一个新的学习空间,我深感自己的业务知识还相对欠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还有待进 -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多向处室和局里同事们请教,增强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丰富人格内涵。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及时学习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测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 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潘岳发布时间:2006-08-07 06:00光明日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一、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基本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二、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两条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反对人与人

和谐社会演讲稿

和谐社会演讲稿 导读:本文是关于和谐社会演讲稿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共筑校园和谐的蓝天演讲稿】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

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 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最近,北京一群中学生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提倡环境保护的信,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朱总理在同学来信上批示说,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实令我等长辈惭愧。?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位又何尝不应该对此深刻反省呢?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 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工作内容 1、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认真做好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从源头上预防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2、信访维稳工作 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以“无缠访闹访、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为工作目标,正确引导群众采取合法、合理的正确途径解决问题,对重大信访问题及时上报镇综治办,并由各村书记、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建立稳控小组,积极协调解决、消除不良影响。 3、“严打”、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全面准确掌握本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形势,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坚决打击“种、吸、贩、制”毒情况,以及邪教组织捣乱破坏活动,对本辖区的治安、稳定形势每月进行一次排查,对排查出的治安、影响稳定隐患及时上报镇综治办,对本辖区的治安、稳定形势每季度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制定解决对策。 4、平安建设工作 认真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示范点和示范户。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5、社会治安防空体系建设 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强对街道、楼院小区巡逻,建立责任区发案登记制度。 6、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工作措施。 7、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协助学校做好对本辖区在校学生、不良行为和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本辖区留守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和矫正工作。 8、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登记、帮教、管控工作,落实就业安置各项政策,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9、安全工作 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狠抓消防安全、生产安全、道路安全、食药品安全以及群众生活安全等,加强巡逻检查,及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 10、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综治、平安建设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根据镇“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摘要:自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的蠢事。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怎样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和谐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垃圾;大气;海洋;问题;解决措施 正文部分:人与自然是我们一直逃避不了的话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更持久,更美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因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二)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措施: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

传统文化哲学分析

传统文化哲学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兵、佛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纵观中国文化史。儒家、道家、佛教主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有关和谐思想的论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一是“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和为贵”,并以“和~同”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不仅是儒家判断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而且对“和”与“同”的区分成为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前提。二是“天人合一”。孔子认为,天道寓于人道之中,天道即是人道,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达到天人相知、相通、和谐的境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从心性上解释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三是“中庸之道”。孔子首次提出“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最高美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子思提出:“君子之中庸,君子而适中”,进一步提出“中和”思想。 宋代的程颐、程颢提出“不偏之谓中,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中和、中行、中道,是儒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性本身出发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强调社会和谐的功能。通过“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最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和合”境界。儒家和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中庸、中和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谋求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一是“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家以“道”为最高法则,主张遵循道的规律,顺应自然,合乎天道。提出“天人和乐”的思想:“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是“无为而治”。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庄子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老庄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以“人为”违拗自然,是人体道、悟道、得道的和谐状态。三是。知足常乐”。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家立足于“道”本身的超越性,要求人们超越各种世俗的名利、善恶、是非观念,提出“争之无益”、“不争之德”的思想,强调淡化名利,看淡生死,复归自然,这一切都表达了道家对自然和谐境界的向往。道家和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任凌芝[摘要]政治发展意味着基本政治价值的不断实现和政治形态的前进上升,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社会生活局面的安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它们是政治生活的两个价值目标,同时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发展有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为政治发展提供条件。在步入现代化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程中,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因此为了使二者并行不悖,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进行协调。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渐进式政治改革、认真统筹利益关系、不断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和规范公民政治参与等方式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协调 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是政治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范畴。政治发展意味着基本政治价值的不断实现和政治形态的前进上升,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社会生活局面的安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二者都是人们不断致力的政治价值目标。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不是毫不相干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有时候甚至互相冲突。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如何做到政治不断发展,同时又保持政治的稳定,使这两个政治价值目标并行不悖,这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给与协调。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概念 政治发展这一概念是西方政治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上所发生的变化。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占领世界的统治权,积极向第三世界的新兴民族国家推销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模式和政治制度等。他们认为,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只有以西方的政治设计为模板,才能实现政治的不断进步,实现政治的发展。政治发展概念由此产生并不断流行起来,现已成为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和研究对象。政治发展是“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拉新独立的民族国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