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嫦娥一号”的长途跋涉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的长途跋涉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的长途跋涉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的长途跋涉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的长途跋涉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原理

西南大学物理学院高忠明

虽然我国“嫦娥一号”的探月轨道与上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飞船的轨道有很大不同(见下图),但二者运行时所遵循的物理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本文就其运行过程以及其所遵从的一些物理原理给予简单分析,以飨读者。

图1“嫦娥一号”的探月轨道示意图

一、“嫦娥一号”的探月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

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第二次变轨。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3)第三次变轨。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卫星。实行这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3.实现绕地、月转移

31日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17时28分“嫦娥一号”在48小时周期轨道上运行1圈后,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只进行了一次中途修正,就直飞月球捕获点。

4.环绕月球运行

(1)第一次制动。11月5日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月球捕获卫星,卫星成功进入12小时绕月椭圆轨道。这次制动的目的是,降低“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速度,以防逃逸月球。

(2)第二次制动。11月6日11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

(3)第三次制动。11月7日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度8617公里的椭圆轨道,成功调整到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圆形轨道,从而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至此,“嫦娥一号”经过长途跋涉,耗时13天14小时30分钟终于成为月球的一颗“人造卫星”。

5.返回地球过程

(1)飞离月球过程当“嫦娥一号”完成绕月计划计划后,需要脱离月球的束缚,返回地球。这时就可以再次点燃发动机,给“嫦娥一号”加速,提高其绕月环绕高度,直至脱离月球的吸引,奔向地球。

(2)飞向地球过程在“嫦娥一号”飞向地球的过程中也需要调整其飞行速度,改变其航向,直至被地球俘获,继而成为地球的一颗“人造卫星”。

(3)返回地球过程在“嫦娥一号”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继续实施变轨,降低绕行速度,选择适当位置二、“嫦娥一号”飞行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的整个飞行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

问题,这里不可能一一列出,现就其中的主要物理原理分析如下。

1.升空过程中的物理原理

在“长三甲”运载火箭将“,最后在发动机制动及降落伞的作用下安全着陆到地球。

2. 环绕地、月运行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在环绕地、月运行过程中,分别以地球与月球所施加的万有吸引力为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飞行的高度不同,其运行的速度不同。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即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在近地、月点运行的速度快,而在远地、月点运行的速度慢(即卫星离地、月的距离越远其运行的速度就越小)。在“嫦娥一号”数次变轨(绕地、月)的过程中,由于其距离地、月表面的高度不同,其绕行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3.绕地、月转移(由“绕地”向“绕月”转移和由“绕月”向“绕地”转移)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由于地球与月球的质量相差甚远,卫星要实现地、月之间的转移,就需要改变其运行的速度,否则就无法逃脱地球或月球的吸引。

4.着陆地球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要实现卫星着陆地球,就要其运动速度小于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小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因此,在卫星装备着陆时需要进一步地降低运动速度。而在其下落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其运动速度会不断增大,若不采取措施,落地的速度就会很大。因此,在其下落过程中又要采取降速的措施,即通过制动以及降落伞为返回的卫星减速,以便安全着陆。在“登月车”着陆月球时,原理大致相同。

当然,关于“嫦娥一号”的实际探月过程,要比我们这里分析的复杂得多。这是因为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未考虑地球和月球的自传以及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事实上,“嫦娥一号”的运行过程涉及到的是三体(地球、月球、卫星)问题,而不是我们这里予以简化的两体(卫星与地球或月球与卫星)问题。虽然三体运动问题的实际情况要比两体的复杂许多,但无论哪种情况,所遵从的基本物理原理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虽然探月工程是一项很高端的前沿科技问题,但其中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并不太深奥,其中的一些力学原理在我们中学物理中就已经学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能体会到,严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么浩大的工程,只要某个细节出错,就会毁于一旦,任何一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团结就是力量!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期中测试试题两套(河南省内乡县、晋江市三民中学)上科版

1.水是最珍贵的资源,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并联系实际提出一个问题或写出与水有关的物理概念(或物理量)(只少写出两个):。2.物态变化中都吸热过程是,都放热的过程是。

3.“常娥”奔月梦,今朝变现实。下图1所示,10月24日,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由“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心发射成功。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一锥体上滚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图1,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 1.移动锥体时要轻拿轻放,切勿将锥体掉落在地上。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陀螺进动 【实验目的】: 演示旋转刚体(车轮)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进动。 【实验仪器】:陀螺进动仪 图2陀螺进动仪 【实验原理】: 陀螺转动起来具有角动量L,当其倾斜时受到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重力矩(r ×mg)作用,根据角动量原理, 其方向也垂直纸面向里。

下一时刻的角动量L+△L向斜后方,陀螺将不会倒下,而是作进动。 【实验步骤】: 用力使陀螺快速转动,将其倾斜放在支架上,放手后陀螺不仅绕其自转轴转动,而且自转轴还会绕支架旋转。这就是进动现象。 【注意事项】: 注意保护陀螺,快要停止转动时用手接住,以免掉到地上摔坏。 实验三弹性碰撞仪 【实验目的】: 1. 演示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理的理解。 2. 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 3. 使学生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性碰撞仪 图3,弹性碰撞仪

论论述“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论述“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 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郭怡君01430803班20080369 摘要: 本文通过对“嫦娥一号”奔月过程的阐述,对其中所应用的主要物理学原理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嫦娥一号”;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1. 引言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空间活动的频繁发生,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综合性学科——空间科学。它主要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的一门前沿科学,包括了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空间化学、空间地质学、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分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的深空探测又迈进了一大步。 2. “嫦娥一号”的探月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奔向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 (2)第二次变轨。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3)第三次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再次实行近地点变轨后,卫星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 3.实现绕地、月转移 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嫦娥一号”在48小时周期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摘要】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及掌握物理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从其重要性,教学方法及能力培养三方面展开论述。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学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其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准确地理解物理规律,掌握基本知识;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是高中物理新课改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是新时代课程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规律;抽象;具体;感性认知;理性认知;能力培养 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干巴巴的几句高度概括的文字,不是孤零零的几个字母、几个公式。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是学生思维深处十分复杂的心理认识过程,决不是靠教师苦口婆心的灌输即能完成的。在高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理解力、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任何“填鸭”的教学方式都只能事倍功半。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一、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出发点。高中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并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二、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与掌握规律 (一)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产生直观的印象,获得形象而具体的感性认知是良好学习的开端 在物理教学中,将概念和规律硬生生的搬出来,或从抽象的定义出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概念和规律必然收获甚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需急着将概念和规律端出来。直观具体而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主观意愿上乐于学习则事半功倍。赞科夫说:“教学法一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教材、生活、社会、实验都能为教学提供素材,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电场强度概念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带电小球在场电荷的作用下偏离的小实验。再如讲静电平衡时让学生观察一个静电屏蔽的实验。当学生遇到这种不能合理解释的现象时就会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探究意愿,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

嫦娥二号卫星

嫦娥二号卫星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发射梗概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嫦娥2号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 发射时间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空。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 嫦娥二号发射火箭残骸在10月1日19时11分坠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周围的村子。 发射准备 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飞行数据 绕月高度:100千米飞行速度:15千米/秒 由于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效果非常好,卫星运行一切正常,原计划进行的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取消。据专家介绍,轨道中途修正的目标就是把卫星在原有轨道上的速度增量拉下来,把增量控制在10米每秒以下,根据2号下午的数字来看,这个速度增量还不到1米/秒。 据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要进行三次轨道修正,由于首次修正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目标,第二次的修正就没有必要了,在今后几天要择机进行第三次修正,目的就是要把卫星调整到抵达月球100千米近月点进行制动时的速度,因而中途修正是这次关键太空“刹车”的基础。据了解,从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到抵达距月球100千米的时间大约为5天。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二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二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运行时间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透露:“实际上,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发射嫦娥一号时,为确保绕月飞行的成功,准备了两颗卫星。“如果嫦娥一号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会发射这颗备用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这颗卫星就成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的先导星了。” 孙辉先透露,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任务将持续半年。[2]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样文

cháng é y ī h à o w è ixīngjiǎnj i è
嫦 娥一号卫星简介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于 2005 年底完成了卫星初样产品的 研制和相关试验,2006 年 10 月前完成探月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 测试和各项试验,20071年已完成了产品研制,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
嫦娥一号卫星选用东三方号红卫星平台,并进行了○适 ○应 ○性 改造。其卫星本体为一个 2.22m×
1.72m×2.6m 的六面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 最大跨度可以达到 18m,重量为 2350Kg,设计工作寿命为一年,将运行在月球表面 200km 高的极月圆轨道。
1 2007 年 8 月
嫦娥一号由以下多个分系统组成。
1. 结构与机构 2. 热控制 3. 供配电i 4. 制导 5. 导航与控制
? 推进 ? 数据管理 ? 测控数传 ? 定向天线 ? 有效载荷
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其中星上有效载荷用 于完成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的保障系统。嫦娥一号将直接执行 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月壤厚度探测的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等 4 项科学任务。
中国的航天器已经达 到的距地球最远的距离为 7 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 38 万公里,而且月球以及月球
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关系非常复杂,所以嫦娥一号卫星与一 般的地球卫星有很大的不同,在轨道设计、测控、制导导航 与控制、热控和数据接收天线研制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和关键技术。
---------------------------------i 2005 年 10 月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

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

中国航天大事记(卫星、神州飞船系列-嫦娥系列)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州二号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州三号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神州四号2002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神州五号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 神州六号2005年10月12日第一艘运载两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神州七号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第一次宇航员出舱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2009年3月1日成功撞击月球。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内容摘要: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而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再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最后还要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或定量的方面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形成掌握基础知识抽象思维实验联系感性和理性本质实际阶段性 一、做好实验,丰富感性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感性认识是头脑进行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做好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规律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做好实验就显的格外重要。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有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所以实验的成功,是事半功倍地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 例如:课本上比热容的演示实验,实验器材可改装成水和煤油。煤油和水质量相同,用完全相同的洒精灯同时加热,而微小压强计中红墨水升高的高度不同,让全班同学都清楚地看到这一直观现象。通过实验使学生看到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的现象,用微小压强计代替温度计,大大加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学生清楚地看到,水的液面高度差没有煤油的显著,既升高的温度不同。煤油和水质量相同,吸热量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液体的种类不同,升高的温度就不同,这一感性认识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演示实验的成功对概念的建立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反

嫦娥一号卫星的地月转移变轨控制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Aerospace Con tro l and Applicati o n 第34卷 第1期2008年2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地月转移变轨控制 宗 红,王淑一,韩 冬,王大轶,李铁寿,张洪华,黄江川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 要:文章阐述了嫦娥一号卫星地月转移阶段(从星箭分离到进入使命轨道)的高可靠、高精度自主变轨控制方案,介绍了飞行轨道、轨控策略及控制参数优化、星上自主变轨控制的系统设计和相关参数的地面标定等,给出了在轨飞行试验的验证结果。 关键词:嫦娥一号卫星;地月转移;轨道控制;自主变轨控制中图分类号:V446 1;V4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579(2008)01 0044 07 O rbitM aneuver C on tro l duri ng C isl unar T ransfer Phase for CE 1Spacecraft Z ONG H ong ,WANG Shuy,i HAN Dong ,WANG Day ,i LI T ieshou ,Z HANG H onghua ,HUANG Ji a ngchuan (B eijing Instit u te of Control Engineering,B eijing 100080,China ) Abst ract :A high l y re liab le and accura te on board contro l syste m design sche m e is presented for the or b it m aneuvers o f CE 1spacecraft duri n g its cisl u nar transfer phase .F li g ht trajectories ,or b it transfer strateg i e s and para m eter opti m ization ,on board autono m ous m aneuver control procedures and para m eter cali b erations are addressed.Flight verification resu lts are g i v en as w e l.l K eyw ords :CE 1spacecraf;t cisl u nar transfer ;orbit contro;l autono m ous or b it m aneuver 收稿日期:2007 12 11 作者简介:宗红(1971-),女,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飞行器制导导航控制的研究工作(e ma i :l zongh @bice .org .cn)。 1 引 言 嫦娥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 18时05分04秒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一次远地点变轨和三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于10月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于11月5日准确按计划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又经过两次变轨后,她终于到达离月面200k m 的通过月球两极上空的圆形工作轨道。 嫦娥一号卫星与月球轨道交会过程中地月转移变轨控制至关重要,特别是第三次近地点加速和第一次近月点制动两次关键变轨,其控制窗口具有唯一性和短暂性,必须保证按飞行计划及时、准确地完成各次变轨控制。为此,嫦娥一号卫星采用星 上自主定姿、自主姿态控制、自主开/关变轨发动 机、自主故障检测以及快速恢复轨控的自主变轨控制方案,由地面配合进行轨控参数优化及推力标定 和加速度计标定,并采取保证变轨精度的系统设 计,出色地完成了地月转移过程中的各项轨控任务。文中所指的地月转移阶段是指从星箭分离开始到进入使命轨道的整个过程。本文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地月转移阶段的飞行轨道和变轨策略、轨道控制大系统、星上自动变轨控制的设计、变轨控制参数的计算和标定、保证变轨精度的其它措施以及飞行验证结果。 2 地月转移飞行轨道及控制要求 2.1 在地月系统中的标称飞行轨道 嫦娥一号卫星的地月转移阶段,包括调相轨道、地 44

嫦娥一号至三号简介

嫦娥一号至嫦娥三号资料简介 嫦娥一号简介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任务“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一号”的探月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第二次变轨。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3)第三次变轨。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

如何把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如何把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高中物理难,老师和学生们都深有感触。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 理规律就需要对概念、规律的提出、建立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规律内容 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的和数字的)有清楚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理解它们在物理理论大厦中的位置,会应 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在复习前考生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应 该知道,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揭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经过长期 曲折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具有深刻的、丰富的意义,对它们的实质和意义的 理解是分层次的,在高中一、二年级学习时的理解是低层次的,在复习过程 中要努力提高一个层次。 例如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 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的概念的理解,也包括对一般、抽象的力的概念的理解,还包括力作用于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的理解等。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 来理解力的概念,我们在繁杂的力学问题中,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运动 问题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力,通过这些问题不断加深对不同性质的力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对抽象的普遍的力的概念的理解。如:物体沿斜面下滑支持力不 做功(斜面不动),这是常见的情况,但不能得出支持力总不做功的错误结论。支持力的特点是方向垂直斜面,如斜面可动,支持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 负功;静摩擦力可以使物体加速,也可以使物体减速,可以做正功、做负功、不做功,但一对静摩擦力总不做功(做功代数和为零);补充: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物理概念是形成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的必要元素,物理概念掌握得 如何,直接影响到同学们学习中学物理的效率。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物理概念,下面谈三个方面的问题。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任何一个物理概念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篇一: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总结 一:物理实验对于物理的意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 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基本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部门的诸多领域,是自然科学与 工程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 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物理学中的每一项突破都与实验密切相关。物理概念的确立,物 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确立都有赖于物理实验。 二: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的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已经进行了两个学期,在这两个学期,通过二十几个物理实验,我们对物理 学的理解和认识又更上了一步台阶。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熟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物 理实验思路和实验器材的操作,进一步稳固了对相关的定理的理解,锻炼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提高我们学习物理物理兴趣的同时,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实验研究的 基本方法,提高基本科学实验能力。它也是我们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我们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还能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主动研究的创新与探索精神、爱护公 物的优良品德”。 三:我眼中的物理实验的缺陷 1:实验目的与性质的单一性 21世纪的学科体系中,多种学科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没有一门学科能独立于其他 学科而单独生存,但是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全都是关于物理,这一单科的实验内容,很 少牵涉到其他。有些实验完全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根本不追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结合。2:实验的不及时性及实验信息的不对称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学科,在我们所学的物理内容中,更多的是关于公式定理的,这些需要及时的理解和记忆,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实验来进行。但是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学过很久以后,甚至是已经学完物理学科后进行的,这就造成我们对物理知识理解的 不及时性,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而且,我们重复科学实验伟人的实验很大程度上是得知结论后凭借少量的实验数据轻易得出相似的结论,与前人广袤的数据量不可同日而语,这就造成实验信息的不对称性, 不利于从本质上提高我们的实验能力。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doc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

高考政治复习:嫦娥一号升空 中华续写辉煌

高考政治复习:嫦娥一号升空中华续写辉 煌 哲学常识1.发展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与世界先进的飞船相比,有许多中国特色。2.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嫦娥一号”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正是这种全局观念才能使这项复杂的工程得以完成。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培养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4.人们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因此,科学创新正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飞跃。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航天工作者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他们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在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6.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国航天工程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正是广大航天工作者长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推进自主创新,这是国家履行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职能。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国探月工程发展的历史证明这一点。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综合国力,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战略措施。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航天技术方面的合作。“嫦娥一号”的成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将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发挥自己的作用。经典例题2007年10月24日下午18时,由“长征”三号甲型运载火箭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顺利升空,开始了中国人的100多万公里的奔

初中物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人教版)

物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一.声 1.声音的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固体>液体>气体),(2)温度(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3.影响音调的因素:振动的快慢(振动的频率) 4.影响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因素:(1)大小、(2)粗细、(3)长短、(4)松紧程度(越大、粗、长、松的物体振动越慢) 5.影响响度的因素:(1)振幅、(2)与声源的距离 6.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二.光 1.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 2.影响光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 3.光的反射定律:(1)三线共面,(2)两线异侧,(3)两角相等(方便记忆,不可作答) 4.平面镜成像规律:(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 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光的折射定律:(1)三线共面,(2)两线异侧,(3)空气中的角大(方便记忆,不可作答) 6.凸透镜成像规律: 7.凸透镜成像补充规律:(1)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2)任何情况下,若v>u,成放大的像,vf),物近像远像变大;当成虚像时(u

大学物理上实验报告(共2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勘察与测绘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辉光盘 【实验目的】: 观察平板晶体中的高压辉光放电现象。 【实验仪器】:大型闪电盘演示仪 【实验原理闪电盘是在两层玻璃盘中密封了 涂有荧光材料的玻璃珠,玻璃珠充有稀薄的 惰性气体(如氩气等)。控制器中有一块振荡 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 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 通电后,振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 由于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二产 生紫外辐射,玻璃珠上的荧光材料受到紫外 辐射激发出可见光,其颜色由玻璃珠上涂敷 的荧光材料决定。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 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实验步骤】: 1. 将闪电盘后控制器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 2. 插上220v电源,打开开关; 3. 调高电位器,观察闪电盘上图像变化,当电压超过一定域值后,盘上出现闪光; 4. 用手触摸玻璃表面,观察闪光随手指移动变化; 5. 缓慢调低电位器到闪光恰好消失,对闪电盘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岁声音的变化。 【注意事项】: 1. 闪电盘为玻璃质地,注意轻拿轻放; 2. 移动闪电盘时请勿在控制器上用力,避免控制器与盘面连接断裂; 3. 闪电盘不可悬空吊挂。 辉光球 【实验目的】 观察辉光放电现象,了解电场、电离、击穿及发光等概念。 【实验步骤】 1.将辉光球底座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 2.插上220v电源,并打开开关; 3. 调节电位器,观察辉光球的玻璃球壳内,电压超过一定域值后中心处电极之间随机产生数道辉光; 4.用手触摸玻璃球壳,观察到辉光随手指移动变化; 5.缓慢调低电位器到辉光恰好消失,对辉光球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随声音的变化。

嫦娥一号”相关英文词汇

与“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有关的词汇其它航天词汇 绕月卫星 circumlunar satellite 嫦娥1号 Chang'e-1 lunar probe; Chang'e-1 lunar satellite 月球探测卫星 lunar probe; lunar exploration satellite; lunar orbiter 发射台 launch pad 发射窗口 launch window (“发射窗口”是指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选定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范围,即允许运载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 燃料加注 fuel adding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Long March 3A launch vehicle; LM-3A launch vehicle 发射区 launch site 地月转移轨道 Earth-moon transfer orbit 现场观摩发射 watch the launch at the site 月球探测工程 moon exploration project; moon probe project 液氧 liquid oxygen 液氢 liquid hydrogen 点火 ignition 发射前的最后检查和测试 pre-launch tests 中国国家航天局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CNSA)

卫星同发射装置分离进入指定轨道:The satellite separated from the launch vehicle and entered the projected orbit; The satellite was released from the launcher upper stage and entered the projected orbit 收集月球表面数据 collect lunar surface data 拍摄和传送地球照片 capture and relay pictures of Earth 发射升空 liftoff; blastoff; take off 偏离轨道 veer off course; deviate from course 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矿物质分布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and minerals on lunar surface 地形和地表结构 topographical and surface structures 月球的重力场和环境 gravity field and environment of the moon 主力火箭 main rockets 极轨道 polar orbit 立体摄像机 stereo camera 绘制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 map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lunar surface 观测装置 observation instruments 探测器的工作寿命Chang’e-1 w ill remain in position for about one year. Chang’e-1 will orbit the moon for one year until it runs out of fuel. 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include: to acquire 3-D images of lunar surface, to analyz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协助学生形成牢固准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理解,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理解,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理解,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即使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协助学生能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实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实行科学抽象,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