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曾琴修改稿)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问题及其对策

(曾琴修改稿)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

问题及其对策

曾琴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摘要: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已建立了不同程度的伙伴合作关系,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伙伴合作关系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就合作现状来看,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合作关系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合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确保合作成效的对策,对于加强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师范院校;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研究

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建立,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改革。“伙伴合作关系是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实体为了某一共同目标,基于平等的地位而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一种关系。”[1] 两者的结合,是推进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受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影响,国内教育者致力于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受政治经济、教育体制、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提高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的有效性,推进教师教育发展,本文将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关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建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合作的必要性

1、促进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共同提升

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他们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正如美国古德莱德教授曾这样描述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与之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成平等的伙伴。”[2] 伙伴合作将使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

作者简介:曾琴(1966—)女,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编号:TER 2010—018)部分研究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

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教育智慧的缺失及其策略研

究”(编号:TER 2010—011)部分研究成果。

教师共同提升,通过合作双方零距离的接触,将双方引入到了一个持续、开放变革的教育理念中,师范院校的研究者从农村中小学获得鲜活的实践知识与研究素材,从真实的经验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统整自己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师范院校研究者的理论素养资源,不断改变传统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观念。有研究表明,“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建立,形成了教育、教学、科研、学习合一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双方的文化融合与共同发展。”[3]

2、是新课改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新程改赋予了许多新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想把新的教育观点和理念消化、吸收,单靠自身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要靠理论工作者的引领指导。笔者在一些农村中学了解到:很多校长、教师普遍认识到了新课改的价值,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偏繁、偏难、偏旧的状况,深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对于怎样实施新课程改革还有很多凝问,不知如何改,迫切希望相关专家的指导。因此,与师范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究新课程,有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推动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合作的可行性

1、合作基础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已有很长一段时期。最早是19世纪末杜威创办的实验学校,蕴涵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之后各国相继出现了大、中、小合作模式,其中以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和英国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最为典型。国外对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4]国内自1922年学制改革借鉴国外经验以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了某种合作关系,寻求合作共生。合作研究至今在不断的发展,不少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加强了大中小联系;合作范围不断的扩大,如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科研等方面都纳入了合作计划;合作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形式,一些教师发展学校已在各地相继建立或正在逐步建立,这为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合作优势

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有许多优势。首先,师范院校人才和资源优势:教师和学生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以及探究反思精神,具有从高度、深度、广度看问题的能力,前瞻能力较强,能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信息来源广泛,图书

资料、科研成果丰富,实验设备齐全;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优势: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第一战线,对农村环境有着较深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很多源于真实生活的素材,能感知真实情景、能对客观现实问题做出较为客观、公正、准确的判断,其教育教学方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他们在实践中能充分认识到知识竞争时代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5] 。第三,环境优势:师范院校教师的研究基地从实验室转移到了农村中小学实践基地,他们从抽象语境中的理解者而成为真实情境中的实践者,其研究更加真实可靠;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师范院校进修、培训等,改变其生存环境。

二、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关系正逐步发展,但由于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办学宗旨不同,导致合作出现一些问题。

(一)伙伴双方关系不平等

伙伴关系的基石是平等、合作,双方应处于平等地位,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但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关系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师范院校研究者总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理论知识功底不深,在合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独断行为,把自己放在领导和权威的指导者位置,处于主动地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师范院校教师的依赖性太强,在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地位的不平等,在合作中,师范院校研究者常常以专家的身份来到农村中小学,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在日常工作安排上和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呼来唤去,自认为是理论权威,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当作教育对象,不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利;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内心深处还是想得到专家的指点,但又觉得这些专家表现出高傲的姿态,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合作信心。由关系不平等而造成了关系的不和谐,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融合。

(二)师范院校研究者深入农村中小学实地研究力度不强

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伙伴合作要取得实效性,师范院校的研究者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深入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实践看,我国师范院校研究者深入农村中小学实地研究力度不强,有调查显示:师范院校研究者有的是通过QQ聊天、邮件等形式与农村中小学取得联系;有的为了承诺约定或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到农村中小学开展一些工作,如内江师范学院有时选派一些教师、学生到内江市东兴区平坦乡中心学校、内江市四合乡中小学,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调查了解当地教师的思想动态,教育教学情况。但由于深入这

些学校的时间较短,(一般一次半天或一天左右),对农村中小学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的调控、教学时间的安排、师生关系的调节等无法及时发现,只是履行了一种走下去的形式而已。又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别差异,个体认识水平和思考方式、个人情感以及动机需要等的不同,他们在和师范院校研究者交流时,其表述、表达有时会出现一些偏差,过于扩大或缩小事实,改变事实的真实性,从而出现因师范院校研究者缺乏直接的观察、接触,而对农村中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亮点的捕捉和思考显得不够深入,导致合作伙伴关系难于充分发挥其效用的结果。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合作缺乏主动性,支持热情不高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农村的实际场景有着很深的感性认识,在判断现实关系及直觉实践结果等方面较为优势。但在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师范院校教师的霸权行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隐藏自己真实想法,对合作持怀疑态度,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受升学率的影响,只认识到主要任务是抓好学生的知识教学,提高学生成绩,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把教育工作看着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认为如果自己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是有条件进行自我发展的,根本没有必要合作,合作纯粹是一种人才物的浪费;甚至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伙伴合作产生误解,认为合作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师范院校的研究者为了个人利益,利用农村中小学广阔天地,搞研究、课题等。他们意识不到合作的深刻意义,更不相信合作会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专业水平提高,必须依靠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经验积累。因此,对合作漠不关心,置身合作之外,对合作缺乏主动性,支持热情不断消退。

三、推进我国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有效合作伙伴关系的对策

鉴于我国当前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创建民主氛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要建立成功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平等尊重关系。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构成和谐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前提。在伙伴关系中,如果师范院校教师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关系不平等,那么在这种不平等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平等交流的,也不会有平等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的探讨。在这种关系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只是成为纯粹的知识接收器。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应具有的各种能力的更高要求,必须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

状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必须彼此承认对方的特点,在平等基础上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自愿合作模式。师范院校研究者要摆脱“权威”心态,正确定位,以平等谦虚的态度与农村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听取和接纳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表现合作的诚意;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关系建立的内在价值,消除对师范院校研究者的误解,只有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双方合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形成群体合力。

(二)强化师范院校研究者深入农村中小学实证研究的力度

师范院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科组成与农村中小学组成合作小组,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农村中小学的需求和意愿开设专题讲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新课程、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培训,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进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策略。同时,师范院校的研究者还要长期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课堂,通过提问、咨询、讨论等多种策略,观察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等一切教学动态,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思改进教学。例如,“华南师大教育管理系的一位教师长期担任东莞某中学的专家,每周在该校指导1~2天,指导期间住在该校,对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议,对学校的现实问题做出诊断。”[6]

(三)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合作的主动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主动参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资源进行教师职后培训,开放教师职后培训,让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介入教师职后培训,给以理论的指导。在合作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要由原来的“被研究者”变成研究的主体,消除紧张与不安的心理,紧密配合师范院校的研究者,主动为师范院校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空间,教学实践基地, 与师范院校研究者一起, 组织实施中小学的教研专题活动,实现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的走进师范院校课堂、研究室进行培训,增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例如,2010年国家启动的“国培计划”

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创造了一个进入大学培训的好机会,农村中小学教师就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培训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曾琴,李静.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构建的思考[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于学友.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中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15).

[4] 宋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背景、必要性及内涵[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S2).

[5] 金南彪,吴传刚. 农村中小学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共生愿景建构[J] .大众文艺,2011(15).

[6] 彭虹斌,袁慧芳.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困境、原因与对策集美大学学报,2011,(2)

作者简介:曾琴(1966—)女,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编号:TER 2010—018)部分研究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教育智慧的缺失及其策略研究”(编号:TER 2010—011)部分研究成果。

电话:136******** E-mail: Zengqin1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3527950.html,

地址: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邮编:6410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