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永安市旅游自然资源概况

永安市旅游自然资源概况

永安市旅游自然资源概况
永安市旅游自然资源概况

永安市旅游自然资源概况

永安,位于闽中偏西,明景泰3年(1452)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城镇与农村人口各一半。经济实力排榜全省十强县第8位。

永安,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0%,四面环山,海拨14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闽江上游主要干流之一九龙溪流经永安,自古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永安是一个绿的海洋、绿的世界。

永安,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降雨量1569毫米,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3.2%,农民人均毛竹面积5亩,居全国之首。动物资源405种,国家一级保护的7种,二级保护的41种。永安是南方典型的“绿色植物基因库”和天然的氧吧。

永安的山、永安的水和永安的气候造就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国笋竹之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源洞——石林(其中桃源洞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省级自然保护区紫云山和正在开发的大丰山等。

一、桃源洞风景区

桃源洞风景区位于永安市城北9公里205国道旁,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分别由桃源洞、百丈岩、栟榈山、栟榈潭四大景区组成。景区共有百余处名胜古迹,其中自然景观60余处,人文景观40余处,分布在沙溪河的两岸。

1、桃源洞

桃源洞因盛产栟榈树,古有栟榈山之称。风景区起始于唐代,五代后晋年间建有寺庙,明代风景区得到较大发展。南宋宰相李纲和左正言邓肃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都曾在此驻足并留有诗句。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05年)当地安砂人两郡司马陈源湛捐资建有亭、台、楼、阁十余处。景区有“世外桃源”仙境之美故取名为桃源洞,并在入口处120米高的赤壁上刻有“桃源洞口”四个大字,从此桃源洞名闻遐尔。桃源洞景区面积0.75平方公里,有景点20余。最为著名的有:桃源洞口、锁洞桥、观音大仕殿、一线天、飞来石、跨虹桥、望象台、阆风台、三寨门等,其中“一线天”堪称全国之冠,只见悬崖裂出一缝,直透山体,全长127米,高68米,宽仅盈尺,只容一人侧身而过。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赞道:“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未曾见若此大而逼、远而整者。”

2、栟榈山

栟榈山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源洞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沙溪河西岸,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该景区历史悠久,为桃源洞风景区的起源。早在唐代就有头陀僧结草访庐于此,现还保存头陀墓。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40年)建有栟榈寺。明嘉靖30年(公元1551年)建有栟榈书院。其自然景观使徐霞客赞叹:“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石突兀,既而直逼而下,则突兀者转参差,为崩削。俱盘互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见。”区内修竹湾静谧幽雅、古风犹存;栟榈山山峰峻峭、岩壁巍峨。主要景点有:石头城、走马岩、降仙台、大峡谷等。

3、百丈岩

百丈岩位于桃源洞的南部,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因山峰峻拔、悬崖百丈而得名。著名景点有马氏仙姑庙、钟鼓峰、姑嫂峰、剑门关等20余处,马氏仙姑庙是景区最著名的人文景观,马氏仙姑原名马五娘,因为她救世济人,从而闻名八闽,为马氏信仰流派的发源地。百丈岩与桃源洞之内有一桃花涧,全长7公里,俗称“东南情侣漂”,为永安市旅游拳头产品。乘坐皮筏艇从铜盘村顺流而下,体验小涧两侧青山若屏、山环水绕的意境,感受惊、险、奇、趣的欢乐,令游人流连忘返,全长近300米的“水上一线天”令人惊叹不已。刚开发的

桃花涧栈道,与自然景观溶为一体,体现了“道上游人道下舟,闲情胜似画中游”的诗情画意。

4、栟榈潭

栟榈潭为沙溪河自南向北经桃源洞形成水域而得名。2001年3月,桃源洞下游贡川电站关闸蓄水,在桃源洞风景区形成的水面浏览区由原来的6公里增加到17公里,总面积6348亩,平均水深6米。形成十里平湖,碧波浩渺,山光水色的神奇水上世界。主要景点有:摩崖石刻“乾坤清气”,为明代永安第一位知县李如鸿手笔;天柱峰直插云霄,壁上刻有“凌霄劈秀”四个字,系明代天启年郡司马陶崇政所提。

二、鳞隐石林风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鳞隐石林位于永安市西北部13公里处的大湖镇境内。景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由鳞隐石林、洪云山石林、十八洞等景区组成。景区内耸立着石芽、石锥、石柱、石笋400余座,最高达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为华东独有,全国第二。

景区开发于明代,《延平府志》中记有:“大湖有山,峭壁峻增,峰峦耸秀······”有“八景”之说。鳞隐石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9年),由大湖太学士赖翘千、赖允两兄弟开发,历时六年,建有亭、台、楼、阁和鳞隐书院。“鳞隐”取“天故隐其迹”之意,又因石芽表皮呈鱼鳞片状,故而得名。1984年政府开始开发鳞隐石林风景区。

鳞隐石林有三大特色,一是地上石林,地下溶洞;二是怪石林立,拟人状物,有若天然动物园;三是植被丰富,被誉为天然盆景园。景区主要景点有四十余处,石猴抱桃、黑熊护笋、八戒照镜、石龟探洞、霸王别姬、老虎扑石、玉兔望月等,景点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1986年5月4日,项南同志视察后曾赞赏说:“福建石林,东南奇景,好生开发,天下闻名。”

三、天宝岩

天宝岩总面积11015余公顷,位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过渡带,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永安市境内,包括天斗山和九龙壁景区,海拨14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6座,主峰达1604.8米。2003年6月,天宝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宝岩不仅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之一。据统计,保护区内有各种动植物640余科3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南方红豆杉、钟萼木、金钱豹和黄腹角雉等12种。

天宝岩最具特色的当属20公顷的长苞铁杉林、40公顷的猴头杜鹃林和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这些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国内罕见,对研究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对天宝岩植被的保护可追溯到200年前。早在清乾隆47年和清嘉庆11年,在区内的本畲、沟墩坪、香木林和林后四处就立有四块禁伐碑,以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这在我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少见。

春赏花笋、夏观竹林、秋品红叶、冬领霜雪。尤其是春夏之交宿雨过后的天宝岩极顶,清晨每每出现“七彩光环”,这种奇异景象就是民间所传说的“佛光”。电视台和摄影家数次拍摄到的“佛光”奇景,增添了天宝岩神秘的色彩和诱人的魅力。

四、紫云山

紫云山位于永安市的西南部30公里处,毗邻漳平市,205国道在山脚下通过,有水泥道路通往景区。紫云山海拔1600多米,为永安市第二高峰,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素以云雾、怪石、奇松、花海著称,旅游区面积4000多亩,景区内青竹如海、怪石嶙峋、古木参天、

百花争艳、云涌山动,主要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二级保护的三尖杉、长苞铁杉及柳杉、猴头杜鹃等,4—5月份颜色各异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是花的海洋,是摄影家创作的天堂。这里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以及黑狗熊、穿山甲、娃娃鱼、山羊和野生猴群。旅游区内文化品位深厚,有百年老庙、渊远流长的历史人文典故,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五、大丰山

大丰山海拔1706米,为境内最高山峰,距城区92公里,毗邻清流县。大丰山耸入云霄,以奇险称著。大丰山植被层次清晰明显,山脚下满是青青的翠竹,原始、多姿的古树灌木,山顶上可眺望勃勃生机的南方大草原和宛如像刀斧削劈的矮松。登大丰山,晨曦望日出,黄昏观晚霞,晨昏变化蔚为壮观。明万历吏部尚书裴应章诗云:“倚杖危峰上,烟霞嶂九重。逶迤盘古道,绝胜引仙踪。露滴晴天雨,云低半岭松。蓬莱何处是?天际一声钟”。据《清流县志》记载:“宋淳熙年间始有刘道士率徒五六人,带粮十日,诛荆斩棘而上,行六日至山顶,结炉修炼于山上,自此名山荒径始拓,后欧阳大一又养真修道于此,并在丰山得道成仙。乡人祀之极灵。传说福州有个贾商慕名而来大丰山祈求生意,于是夜梦一人端石头擦米。道士解曰:擦即磨,石磨磨米,将闹粮荒。商人据此遂囤粮万石,大发其财。从此,大丰山欧阳真仙显灵的名气大振,香客倍增。大丰山主要景观有:仙人斩妖石、化身岩、拦牛石、仙人洗足、香炉峰、迎客松、羊牯栋、顺真道院等。春季,登上三千八百阶的山脊石阶,两边山流叮咚,山花浪漫,百鸟争鸣,古木森森,有时还能遇见猿猴,让你疲劳尽失,是度假休闲、登山健体、进香拜佛的旅游胜地。

六、笋竹之乡

永安是中国笋竹之乡、我国竹子的重要产区,竹林面积5.12万公顷,人均拥有量位居全国之首。

永安乡土竹种15属76种,是全国拥有乡土竹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县(市)。永安不仅盛产毛竹,还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中小径竹。进入新世纪,福建(永安)毛竹现代科技园区的建设,强化了竹林各项丰产培育措施,推动了无公害竹笋产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永安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无公害竹笋产品生产基地县(市)。2002年以来,永安每年举办一届“笋竹旅游节”,这是具有全国影响的笋竹产品交易盛会,也是永安笋竹文化和民俗展示的一次盛会。

永安,竹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00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永安人就竹尽其用,编织各种竹工艺品,烤制笋干,并将笋竹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京城各地,素有“闽西八大干”之美誉的永安笋干蜚声海内外。明清以来,永安是我国东南最大的笋干批发市场,古老的“笋帮公栈”旧址可以见证350多年前永安笋竹业的兴盛和繁荣。当年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地的笋商云集这个我国最早的笋业公会,讨论笋干行情,确定笋干价格,影响波及全国笋干业。

有人说,永安的笋干业孕育了我国航空技术,此言不无道理。中国航空先驱李宝悛就是出生于永安贡川镇洋峰村的笋商家庭,其家族长期在上海经营笋干生意,才有资本供他求学深造,接受新式教育。李宝悛被全闽师范学堂选送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飞行技术,回国后靠他家族提供的大量资金,和上海、江浙一带永安笋帮人的资助,1912年他在南京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飞机,成为中国历史上制造并驾驶飞机的第一人。

七、国家地质公园

永安,由于地球的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构造成融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花岗岩地貌为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主要园区的丹霞地貌桃源洞和喀斯特地貌鳞隐石林同时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属全国独有。

在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时,园区成半封闭式海洋,快速沉积了近2000余米巨厚层状细碎屑复理石建造,地壳时有升降变化,但总体是上升趋势。在奥陶纪过来(距今4.38亿年),因加里东运动的作用,使海水退去,园区上升为陆地,结束了地槽沉积历史。

在古生代晚泥盆时,园区开始发生拗陷,从西南方向开始新的海侵。后又逐渐隆起,形成了滨海相粗碎屑岩为主的上泥盆统天瓦岽组和下石炭统林地组。

在古生代中石炭纪初,由于地壳运动,园区一度露出海面,随后又被海水淹没,形成三明-永安-上杭海湾。此时海洋生物大量繁衍,沉积了中石炭-下二叠统的石灰岩。早二叠纪中期地壳运动的影响,园区开始向西南海退,海水变浅,时而海退,时而海进。此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沉积了富含煤层的童子岩组。至早二叠纪末,园区彻底脱离海侵,成为陆地。

在中生代三叠世末发生地壳运动,使园区地层进一步发生褶皱、断裂、变质。

在中生代早侏罗纪时,由于断裂的交汇部位形成一些断陷盆地,相继沉积了梨山组、漳平组河湖相的碎屑沉积物。中晚侏罗纪间,构造作用强烈,园区受SE向地应力作用,产生了推覆构造。沿断裂带的火山喷发,形成了下渡组火山岩。晚侏罗纪晚期,太平洋板块东移,园区出现了相对平静期,地壳深部物质重融,形成再生岩浆。晚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初,受地壳运动影响,一些长期活动的主要断裂相继发生再次活动,形成了断块式内陆盆地。

在新生代第三纪时,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园区以抬升为主,伴有间歇性下降,表现出侵蚀-构造作用为主,堆积作用为次,由此塑造了园区的现今地貌轮廓,形成了丹霞、岩溶地貌景观。

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园区为桃源洞景区和石林景区。桃源洞景区主要由晚白垩系赤石群组红色砂砾岩、砾岩组成。在NE、NW向二组垂直节理控制下,经流水侵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外营力作用,形成了雄伟的山峰,长城似的岩墙,高大的岩柱、岩堡,陡直的赤壁丹崖、惊险的曲流狭谷等。这些崖壁、岩峰、岩墙、岩柱、岩堡、溶槽、岩壁流痕、圆形洞、扁洞等形成了现在景区的自然地貌景观。石林景区主要地质景观仍是岩溶石林地貌。红土石林最具特色,鲜艳的红地毯上,独具匠心地布置着各种动物的雕塑,是一处永恒的雕塑展;地下有水平溶洞、落水洞、暗河、长廊及各类化学沉积形态。化学沉积的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舌、石剑、石瀑布、石旗、石梯田、石钟、石葡萄、石葫芦、石花瓶、石幔等。坡脚下有岩溶大泉(俗称生命活水)出露。这些都构造了现有的地貌景观。

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

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 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当代经济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我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厚,如何充分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我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我区地理位置优越,有着发展旅游业的独特条件。一是自然景观独特。南部萌山风景旅游开发区自然景观特色鲜明,是我市开发较早的风景旅游区。东部的马鞍山森林公园,不但林木环翠,更有董永墓、董永祠、槐荫书院的旧址遗存。张周路沿线的花卉苗木长廊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二是人文景观众多。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周村有许多珍贵的史迹,古建筑景观资源为周边县、市所少有。周村大街古商业城的明清建筑群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萌芽活的见证和中国古建筑活的博物馆群”。魁星阁、千佛阁、汇龙桥、

王村邴灵公庙、北郊石氏庄园、新街状元府、反袁护国军司令部等历史遗迹,构成了周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三是文化底蕴深厚。周村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称的蒲松龄在王村西铺的毕府教书年,在此完成了《聊斋志异》的书稿。周村还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乡。一代名吏李化熙、曲迁乔、刘鸿训、毕自严等都是周村热土所孕育。周村区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是我国独有剧种五音戏的发祥地。四是旅游产品丰富。周村烧饼、王村醋等周村名小吃,美誉大江南北,极大地丰富了周村美食文化的内涵。周村丝绸、兰雁牛仔服等全国闻名。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在机构、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很大支持,相继成立了周村区文化旅游局、周村大街保护开发办公室等旅游工作机构,并根据形势需要,认真调整工作布局,把旅游资源开发、景点管理、旅游规划等作为旅游工作的突破口,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管理逐渐步入正轨,产业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全区旅游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目前,我区有较大规模旅游景点处,星级饭店家,旅游定点企业家,旅行社处,从业人员近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旅游景点、星级饭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10级) 总学时:7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32学时; 其它(放假):6学时 独立实践学时:10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 (一)性质与任务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介绍和讲解中国旅游区划及各区域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上年目的: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意识;全面认识和掌握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掌握人文旅游资源;学会设计相关旅游线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的分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熟悉我国旅游交通网线;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填绘;熟悉我国高速公路线;掌握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熟悉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掌握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旅游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旅游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二、主要内容及其教学要求 第1章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2.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求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第2章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概况

西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分析

西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分析 摘要:西藏的饮食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具有较高的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关键词:饮食文化、经济、旅游、西藏、开发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西藏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名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产品多样而又绿色健康,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西藏是一座文化名城,独特的高海拔自然风景每年都吸引了很多人来此游玩,其中,这里的饮食文化也是别具一格,风味独到。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采用诸如盘中敬餐、手递敬餐、餐巾敬餐、自主餐等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现代在家庭和集体的庆宴上,一般也像汉式餐,摆热菜、冷菜、汤、主食及零食。其中牛羊肉、酥油、糌粑、茶这四种是最常见的食物,每顿并不是特别丰盛但是很实在简单,藏族人民都离不开它们。这里还是佛教胜地,佛教信仰深深烙印在藏族人的骨子里,他们继承了仁爱仁慈之心,关爱生灵又对自身欲望充满不屑,这样,西藏的饮食文化就极其简单。 西藏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整年的寒冷不利于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主食类的食品比较匮乏,大部分的食品多是肉类和乳品类。当然了既然这里有居民那定会存有抵抗恶劣气候的作物,青稞就是西藏特有的农作物,在艰苦的环境下历经岁月的抗争,坚强的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了为广大牧民提供食物。其中糌粑就是由它制成的便携式食物,制作简单,口味特别,我们可以用手将酥油茶、奶渣搅合在一起,用手抓着糌粑吃,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吃法会让初来乍到的游客感到茫然无知不知所措,但是当你真的动手抓着咽入腹中时,特殊的香味便刺激着你的味蕾,忍不住去赞美它。 另外,藏族对牛羊肉特别喜爱,但这不是因为这两种动物的肉是多么的好吃,只是藏族人民在肉食食物方面禁忌颇多,马作为他们的交通工具是禁吃的,许多海鲜类食品也是禁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藏族人民的影响多么的深刻。在吃牛羊肉的方式上一般采用风干后再吃,风干肉肉质口感极佳,质地松脆,醇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近些年来,红色旅游的异军突起,对中国的旅游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使老区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更加鲜明,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了红色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红色旅游现状问题发展策略

Abstract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 Red Tourist" developed so fast and made a great change in China’s tourist market. Through the“Red Tourist”,We can offectivety protect and make us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 cutural heritage and make tourist brand, and combine enviromental resources with historic resources of human. Developing the "Red Tourist" contributes to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olopment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condition of China’s “Red Tourist”and bring up some problems, and then propose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the Red Trip; Status; Problem; Development Strategy

旅游资源概况重点

1.掌握理解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等相关概念。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旅游资源:指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其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前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旅游产品: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自然旅游资源: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天然形成的旅游资源,是可以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它寓于自然界的一定空间位置、特定的形成条件和历史演变阶段。 人文旅游资源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 包括五大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居住类、陵墓类、园林类、社会风情类。 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都称为水体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间物质制度和精神习俗。 2.掌握旅游的特征和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一)旅游的特征1. 异地性 2. 暂时性 (二)旅游者行为的特征1. 消费攀高 2. 道德感弱化 3. 文化

干涉 4. 物质摄取 3.理解掌握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具有形态美,可以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 (二)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 (三)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 4.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1. 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榫卯”结合——“斗拱” 2. 优美的艺术造型 如祈年殿;鸱尾(吻)、走兽,等等 3. 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如中轴线对称;曲折多变 4. 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如琉璃瓦、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5. 丰富的雕塑装饰 如石窟寺的雕塑; 6. 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 5.理解并掌握民俗风情的旅游功能。 (一)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激励大家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可以满足旅游者猎奇心理和丰富知识的需要 (三)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交流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4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

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4,总学分为4。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开设。 2、3 课程目标 A、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知识,分析、讲解旅游景点的文化特点。 (2)能够运用宗教文化知识,在宗教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布局、宗教著名景观,能够辨别佛像所在的位置、名称。 (3)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分析古代建筑的基本情况、辨别古建筑的等级、建筑物的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 (4)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分析旅游园林景点的构景要素与构景手段。 B、知识目标 (1)熟悉华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2)了解东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东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3)熟悉华东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东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4)了解华中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中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5)了解华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 题目:西藏旅游发展现状的论文 (张亚辉)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姓名:贡桑顿旦 学号:091411217 2012年10月30

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业支持着西藏经济的发展 神秘的西藏,一个对许多都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壮观而美丽的雪域风光,危耸的雪峰,恢私的自然造化,旷廖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名族风景多彩的名族文化。我们知道面对这么多的旅游风景资源,作为一个藏族青年的我们应该尽情努力地将旅游业作为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旅游业是西藏的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外来的朋友欣赏仙境般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重要的是同时也可以旅游风景资源作为西藏经济的发展支柱, 西藏旅游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西藏旅游发展的突飞猛进已经为足进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进西藏那个经济结构审计的优势产业,成为西藏经济跨越性支柱。随着歌手韩红歌曲《天路》里唱的那条天路—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火热期。西藏现在是中国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风光优美,人文风情特好,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就让我先向你作一个西藏旅游发展状况介绍吧! 拓展西藏旅游发展的战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两条覆盖全自治区的旅游轴带。这两条旅游发展轴带涵盖了西藏众多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其中包括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阿里神山圣湖和盐井等。以“世界屋脊”和“神奇西藏”为旅游特色的西藏,拥有典型、系统和完整的高原自然资源和藏文化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目前,西藏旅游界正在从旅游战略规划和产品规划等方面着手,力促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走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旅游发展之路。 摘要: 西藏旅游全新发展:雪域高原的西藏旅游业充满独特魅力,近几年来无数中外旅游者

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文章来自方圆水木规划设计院转载请注明 一.红色旅游的意义2004年以来,红色旅游项目在我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蓬勃升起。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游客学习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增加旅游阅历;同时红色旅游也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更是有助于打破老区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造就秀美山川。 二.红色旅游的现状 1.红色旅游景区多为橱窗展示类,展品多为革命时期的文件和工作、生活等有纪念意义的用品。旅游活动形式较单一,普遍缺少娱乐性和消遣性,对旅客吸引力不足,旅客参与程度极为有限。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但是由于形式单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且游客群单一,多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群体,其消费购买能力有限,影响红色旅游地区的受益效果。 2. 很多红色旅游的景区开发,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专注突出其政治色彩和以往的政治因素。这使游客难免会产生脱

离感,难以融入其中。应在景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到,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景区的建设,使景区拥有浓重的文化氛围。这样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也对当地文化、艺术的传承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3.红色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个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景区是否能够拥有大量客源以及良好口碑的决定因素。红色旅游景区多在甘肃、延安等较为偏远的山区,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的顺畅,便成为了这些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必要条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一大“瓶颈”,直接影响到了红色旅游景区和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快、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如何保持红色旅游长远发展 1.多方合作,规范红色旅游产业格局。在全国红色旅游兴起的大势下,各地方应该将自己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发展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联系起来,做到整体的统筹规划,避免各地方红色旅游景区的雷同发展,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竞争力。使各地区的红色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特色,和特立品牌,获得长远发展。 2.丰富红色旅游内涵。目前,我国国内的红色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内容单一、乏味,景区观赏价值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促使经济效益低,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想要改变红色旅游景区的现状,就要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要在景区建设中更多的体现当地历史、文化价值,着重突出当地特色、民俗,促进多元化游客类型的形成,提高景区的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3.加强红色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高祖时置县,以“胡服骑射”着称的战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就埋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灵丘因此而得名。境内文物名胜众多,自然景观迷人,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文物古迹。 1、赵武灵王墓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武灵王之墓,灵丘也因此而得名。它原位于灵丘县城西,现在随着县城的扩张,已经处于中心地带新华西街了。原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现保护面积10900平方米,墓冢巍峨,碑石林立,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以及一代英君赵武灵王生平的重要历史文物。现在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修建于唐代天宝元年的曲回寺石佛冢群。位于独峪乡曲回寺村,又称哭回寺。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记载,该寺为五台山佛寺下院。开元二十一年由北京的大禅师“慧感”奉诏创建,“旨赐曲回山寺”,并且在建寺十年后,从天宝元年开始至天宝十一年间,雕刻了大批花岗石佛像,修筑360座佛塔,埋于曲回寺方圆几十里的地下,其规模宏大实为罕见。目前已查明43座石佛冢,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寺院辽、金、元、明历代均有较大规模重修,清代依旧维持,最后于1939年被侵华日军焚毁。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觉山寺,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又称普照寺,北魏皇家寺院。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是孝文帝拓跋宏为报母恩而敕建的。该寺历代屡有重修,时至五代,战火连绵,觉山寺开始衰落,庙宇毁败,辽代又重加修葺。明天启六年(1626)灵丘

七级大地震,全寺庙宇全部倒塌,惟有辽代重修的砖塔仍巍然屹立。明崇祯三年(1630)重建寺庙。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行修葺,后又倾颓。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1885—1889),寺僧龙诚在本县大儒杜上化等全力支持和四乡民众资助下重建佛寺,除砖塔为辽大安六年重建外,现存庙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建筑。寺院座北向南,依山就势,寺内建筑有一井一塔七殿一堂一厅六楼二阁。布局为三条轴线,五个院落,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房屋共计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寺院西北山崖上悬一洞,称为悬钟岩舍利洞,亦称翠云洞。洞深14米,洞口宽19米,建有观音殿,面阔三间,“文革”后期被毁,2000年动工,现已修葺一新。西南突兀一山,顶置小砖塔,总高5.33米,实心,平面呈方型,背西面东,属寺院附属建筑,是晋北地区最小的砖塔。东北矗立笔架山,交错中显稳定,自然景色与古建筑相映成趣。自古被人们称为“井塔山齐——觉山寺”。属灵丘“九景”之一。 觉山寺辽代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塔位于觉山寺内,为全寺建筑中的精华。北魏创建,后倾圮,辽大安五年重建,八角密檐式,十三层,高44.23米。塔基由须弥座、平座、仰莲组成。下层束腰每面施壶门三间,内雕人物,门间雕兽面,八角为力士;上层束腰壶门内雕佛、菩萨、歌舞乐伎,门侧立侍女或飞天,门上为二龙戏珠,门间雕力士,转角金刚两侧施龙。砖雕采用剔地突起或圆雕镂刻手法,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炼,是砖雕艺术和音乐文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塔身第一层有塔室,南北为板门,东西为格扇假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室内八面存辽代壁画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明王、飞天,为壁画中的瑰宝。其上十二层均为实心,木椽砖飞,每层收分7厘米,每层每面悬铜镜,每椽每梁挂风铃。塔刹由镂空天球、相轮、宝盖、仰月、宝珠及刹杆组成。天球可转动,兼起风速风向标的作用。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浅析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浅析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摘要:扎根于云南地我,早已经深深爱上养育我地这片故土.曾 以“彩色云南”响彻于世,但我却喜欢它地另外一个名字“乌蒙山”.为什么我会更喜欢“乌蒙山”这个名字呢?因为乌蒙山就是 指整个云贵高原,更能体现云南地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云南 虽然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却以丰富地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 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云南特殊地地理位置,丰富地区域自然资源 与旅游资源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造就了云南民族特色,在这片 土地上生活着25个大家庭.我深爱家乡云南,在此浅析一下我家乡 云南地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我地家乡. 关键词:乌蒙山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0 引言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称为“彩云之南”, 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也被称为“乌蒙山”.总 面积约39万平方千M,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 面积排名第八.总人口4596万<2018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 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地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 云南省地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 而过.有8个地级市: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保山市,昭通市,丽 江市,普洱市,临沧市.8个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 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

1 地理特征 1.1 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 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特点表现为: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1.2 地貌特征 地形极为复杂,整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地横断山区,东部和 南部是云贵高原,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地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坝子湖泊不到6%. 2 自然环境 2.1 拥有丰富地自然资源 云南拥有丰富地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地美誉.植物:云南是全国植物 种类最多地省份,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 而且还有许多古老、衍生、特有地以及从国外引种地植物.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8万种,占全国总数地一半还多.拥有丰富多彩地旅游资源,宜人地气候、诗画般地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地民风民情,构成一幅美丽而动人地画卷. 2.2 有着丰富地水资源 云南地水资源有产量大,人均水平高地特点,人均拥有量是全国 平均地四倍.有六大水系和六大湖泊.地跨六大水系:长江水系,珠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所属系部:旅游艺术系 学时:30 编写执笔人: 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2013年8月10日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旅游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等课程有机地衔接,共同构成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支撑性课程。后续课程:《旅游美学》。 1.2课程基本理念 《旅游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注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导游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3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民俗文化》采用以任务驱动并参照导游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来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设计。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主要教学场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与旅游主要概念、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2)掌握中国各民族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等。 能力目标: (1)具备民俗导游能力,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并对此作出准确判断与分析; (2)能利用民族民俗相关知识进行传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具有旅游市场拓展能力; (3)具备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所需的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逻辑思维及创新的能力; (4)能灵活运用与分析民俗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能撰写个性化导游词。

河南旅游概况

河南旅游资源概况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及其开发构想》 1. 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从河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看出,河南是一个地域广大、位置居中、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强的地区。而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种类、风景特色和地区分布等方面也必然具有一些特殊性。概括讲,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具有以下特色: (1)多样性 多样性,是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特色之一。 首先,从地貌景观看,从海拔不足百米的黄淮海平原,至海拔2413.8米的河南第一高峰——老鸦岔垴,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的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 其次,从气候和旅游资源来看,河南不仅有纬向性的南北地带变化,还有因地形起伏造成的垂直立体气候效应。以避暑山水胜地来说,河南就有山地、林地、湖滨等多种气候景观类型。 第三,从生物景观来看,河南的优势就更为明显。河南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几乎全部是就生物保护而言的,无论植物或动物,旅游资源都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 第四,在风景水体方面,河南也具有除海滨风景以外的多种类型,江河、湖泊、涌泉、溪流、瀑布等,各种水景可谓应有尽有。(2)过渡性

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过渡性特点与其所处的过渡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地貌方面,河南省正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与此相对立,我国地貌风景的构成由西至东分别是山地、丘陵和平原,其过渡性不言而喻。 在气候方面,河南正处于从亚热带向暖温带、从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气候的温度适中。从旅游的角度看,河南是一个不太冷也不太热、不太干也不太湿的地区,非常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从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雨景、云雾景,或是北方地区的冰雪景,河南都兼而有之,兼具南北景观综合之美。 并且,由于地形和气候的过渡性,河南生物景观的过渡性也就自然而然了,即生物的“边缘效应”非常明显。 在我国的植物区系中,河南省处于华北植物省和华中植物省的过渡地带,兼有华北暖温带植物区系和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某些特点。伏牛山——淮河以北属华北植物区系,也兼有东北温带植物区系和西北干旱地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伏牛山——淮河以南属于华中北亚热带植物区系,也兼有东北亚热带植物区系和西部高寒植物区系成分。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植物区系成分十分复杂,除河南特有的成分外,还汇集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和黄土高原等区系的成分。

旅游自然资源练习题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基础夯实 读下列几幅景观图片,完成第1~3题。 1.形成①②③图地貌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A.玄武岩、花岗岩、砂岩 B.花岗岩、玄武岩、砂岩 C.玄武岩、砂岩、花岗岩 D.砂岩、花岗岩、玄武岩 2.形成①②③图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风化侵蚀、风化侵蚀 D.流水侵蚀、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3.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的峰林地貌成为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是() A.岩浆活动 B.有大面积的花岗岩体 C.花岗岩的球状风化过程 ,属于玄武岩;黄山怪石是花岗岩山地遭受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的结果;红色砂岩山地风化侵蚀形成丹霞地貌。武陵源名胜区中,有大面积的石英砂岩,坚硬的石英砂岩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侵蚀能够发育成峰林地貌。 2.C 3.D 4.由球状风化的花岗岩地貌、茂盛的亚热带植被和长年不断的云雾共同营造的旅游资源是() A.广东丹霞山 B.安徽黄山 D.新疆天山 ;湖南武陵源由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和喀斯特两种地貌融为一体,形成十分罕见的自然景观;新疆天山不在亚热带。

在湘南、桂东北一带,南岭山地西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潺潺流水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据此完成第5~6题。(导学号50430033) 5.材料中描述的地貌景观属于() A.火山地貌 B.花岗岩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丹霞地貌 6.构成上述地貌的物质基础是() A.片麻岩 B.砂岩 D.玄武岩 ,这些地貌景观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形成的。 6.C 新疆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区,其中包括许多独特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第7~8题。 7.在图中甲地旅游,最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示城市聚落多分布在上题四个选项中哪类地貌类型上?() B.② C.③ D.④ 7题,甲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常见的地貌景观是沙丘。第8题,塔里木盆地的城市聚落多分布于山前冲积扇上,故B项正确。 8.B 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被梁启超先生誉为“海内第一塑”的彩塑位于() A.衡山方广寺 B.平遥镇国寺 C.山东灵岩寺 D.开封相国寺 10.图中的彩塑能成为旅游资源的原因是() A.艺术高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4《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1、前言 《中国旅游地理》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范教材,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并参照旅游行业相关标准编写。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旅游工作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提升旅游服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培养把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力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普及人们旅游活动常识的义务。基于此,我们对以往《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不断吸取精华,总结、完善,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动态,结合旅游职业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编写。在整体内容选取和编排上,突出实用性、时效性、新颖性。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岗位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此门课程所学内容是众多专业课如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实务、旅游文化、导游业务等的基础知识,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现了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中 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地理环境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

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 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2设计思路 按照“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体系的中职 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 工作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区域旅游设计”的职业能力,特别 关注旅游区域资源价值与市场需求识别、旅游目的地设计、 旅游形象设计、旅游生态保护设计等进行课程项目开发,实施项目化教学。 2、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地域分异规律,能够进行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学会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同时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 2.1知识目标

红色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

红色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红色旅游就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与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统筹规划,游客单一、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要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发展,就要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 中国红色旅游旅游旅游文化 一、红色旅游的含义。 红色旅游,就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就是反映中华民族革命英烈们为保护民族、振兴中华而戮力同心、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红色旅游“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就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就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就是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就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三、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活动形式较单一、死板,吸引力不足。 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居多,这种形式既不生动又不活泼,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共鸣及互动,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尽管从内容上瞧,这些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就是高尚而积极的。但就是由于形式单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影响红色旅游的效果。且红色旅游虽然承载着宣扬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但它毕竟就是一种旅游形式,因此,除了突出其“红色” 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的一般特征,即娱乐性与消遣性,而只有充分利用更多有效而多样化的形式加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红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 很多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肤浅,未能将红色旅游的内涵与精髓深度发掘,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凸显其政治色彩,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因此,很难让游客融入其中。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与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中缺乏“精品项目”与“亮点项目”,难以“留住”游客。此外,有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特点不明显,旅游景区内或周边被一些大型现代化建筑物环绕,破坏了“红色”景观,使旅游景区整体风格不协调。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伴随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而来的还有红色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交通与通讯的畅通与发达就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

完整版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2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 4 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 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 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赣州市红色旅游营销方案

赣州市红色旅游策划方案 目录 一、赣州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二、赣州红色旅游有利条件 三、赣州市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红色资源知名度不高 2、资源开发层次较低 3、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产品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 四、赣州红色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2.价格策略 3.渠道策略 4.促销策略 一、赣州红色旅游资源概况赣州,位于江西南部,又称赣南,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18万,其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靠湖南,北连本省吉安、抚州。赣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称虔州,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就有县郡建制;唐代,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宋代,赣州“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成为当时全国36大城市之一;自唐代至清末,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赣州三面环水,整个城市被章江、贡江两条江水所环抱,章贡二江在赣州合流为赣江,赣州的“赣”因此而得名。历史上许多名人雅士曾在此流连,大哲人王阳明曾在此讲学,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吟诵的也正是这里的景色,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海瑞都曾驻足赣南,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墨迹华章;岳飞、戚继光、石达开等一批名将在赣南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1994年赣州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赣州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拥有三星级以上饭店46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2家),旅行社62家,导游员14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已超万人。赣州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独具特色,资源分布率达77%,森林覆盖率达76%。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安远三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龙南九连山、崇义齐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宁都翠微峰、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上犹五指峰、大余梅关、龙南九连山、上犹陡水湖、章贡区峰山),国家4a级旅游区15处(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宝葫芦农庄、崇义阳岭、瑞金叶坪红色旅游景区、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五龙客家风情园、龙南关西新围、安远三百山、定南九曲旅游度假村、赣县客家文化城、大余丫山风景区、兴国三僚景区、石城通天寨景区、会昌汉仙岩景区、宁都翠微峰景区),国家3a级旅游区3处(于都长征第一渡、龙

以自然旅游为基础评价自然资源

以自然旅游为基础评价自然资源:以西澳中沿海岸地区为例 作者:Julianna Priskin 摘要 西澳大利亚中部海岸地区被评估和确定发展为一个以自然旅游为基础的旅游区。这个评估框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以建立一个关于这个地区吸引力水平、可进入性、公共基础设施现状和环境退化水平的框架。数据收集使用清单的方法量化特征的网站。资源评估是完成使用矩阵相关指标纳入加权技术。65个潜在旅游资源区被鉴定出来。吸引多样化的地区高,虽然资源的可进入性低,低水平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中等水平的环境退化。因此这个研究报告呈交给了政府专家并被纳入政府规划之中。本文收集了一些有关建立目的地资源评价方式的困难,以及关键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自然基础;旅游;资源评价;评估;海岸;澳大利亚 1.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和评价澳大利亚中海岸的自然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发展问题。一个特定的技术被开发来识别和评估自然观光旅游业在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旅游业在中海岸地区发展的并不好,因此,政府文件中强调有需要发展旅游业,这个地区被认为具有较大潜力发展旅游业(西澳策划委员会,1996)。这个提议说明了旅游业应该通过建立基于该地区自然和人造吸引的生态旅游者和娱乐区域活动范围,为地区经济多样化作贡献(西澳策划委员会,1996)。在不久的将来,该地区有可能经历游客需求增加以影响西澳旅游业的一般增长及完成修建位于该地区南部Lancelin和Cervantes之间的一条公路(图1.)。该地区急需制定一份将旅游收益达到最大化并且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化的计划。目前该地区资源实用的资料还很不多。因此,制定有效计划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地识别和评价其潜在发展的资源基础。 这个地区的名胜的范围可以延伸至20000平方千米,包含了几个地方政府的管辖区域。中海沿岸地区关键的特性包括独特不受破坏的陆地风景和一中稀疏的人居模式(旅游协办,1996)。该地区的保护价值非常的高,有百分之十西澳宣布的9个国家公园和将近30个自然保护区中罕见植物群散布在这个地区。该地区也天然具有一个非常大的为开发的海岸线,从北到南长达235千米,在它的海滨分布着十个小的渔村(西澳发展委员会,1996)。该地区南部到西澳省会城市Perth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从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来看,这是另一个重要优势。在2003年,随着在沿海地区新的公路的修建完工,该地区整个范围内到Perth的车程在2小时以内。 1.1.澳大利亚的自然旅游 自然旅游时世界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indbergh,Epler Wood,&Engeldrum,1998)且对澳大利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澳大利亚自然旅游的大小和增长的长期资料的可用性不高,但是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大范围的未受破坏的旅游环境是很有益于很多旅游活动的(旅游调查组织1997)。自然旅游不论是对国际还是国内都非常的重要,加之,它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旅游调查组织,1997,1999;Weaver,Faulkner,&Lawton,1998)。到现在为止,已经过去十年了,自然旅游在澳大利亚已经被预言为具有潜力的出口收入最高的行业。每年自然旅游为地方GDP贡献了百分之五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