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文/路淑英

摘要:苏格拉底开创性地把“认识你自己”这句茂言作为哲学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的转变。近代哲学把“认识你自己”纳入认识论的层面,提升到主体性的高度,确立了人的理性或精神本质。一些现代哲学家尽管独辟澳径,从非理性角度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但人的生存困境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越发突出,因此“认识你自己”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终结。

关键词:认识你自己;哲学命题;人的本质

认识你自己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墙壁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认识你自己”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思考和关注,是哲学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哲学发展的两个重要转变,为以后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首先,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的转变。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之前,关于人的自我认识主要是通过神话这一形式来表现。如古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和那喀索斯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借神话来表现对自身的认识和关注。从“斯芬克斯之谜”这一神话的寓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人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由神提出的。人如果自己无法认识和把握自己,则只有受神的摆布和奴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必须经过自我认识的阶段才能成熟。当“认识你自己”由苏格拉底视为哲学的原则,则实现了人认识自己的一次飞跃。黑格尔对此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说“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菲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1黑格尔认为,“认识你自己”并不是对人的特殊性的认识,而是人的思维的普遍,苏格拉底要用这样一种精神法则来代替神,“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另一种新的神,不是雅典人过去一向相信的神”。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这一一命题首先在于实现了认识主体由神到人的转变,说明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说明了人对自身命运的自觉把握。这样的自觉把握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也说明了同样的观点。希罗多德的《历史》已不像荷马的史诗所描写的,神是社会活动的主角,人只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是认为,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力量、机智和勇敢,战争已经让希腊人认识到或者成为奴隶,或者获得自由,决定性的是人自己的努力。

其次,实现了哲学研究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又是古希腊城邦社会现实需要的反映。哲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外物的惊异,包括从小现象逐步发展到对日月星辰以及宇宙生成这样的大事件的惊异,因此对物质本原的探索就成为哲学发展的必然。哲学发端于令人困惑的问题,对人自身的惊异和思考说明人们的思维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人们认识到在一切引起惊异的事物中,人自身才是最惊奇的。同时,对人自身的思考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时雅典城邦制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对统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是正义、幸福、善恶?自以为知道答案的人其实反映了他们的无知,原来以为正确和不变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风俗需重新审视。在苏格拉底之前,已有哲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问题,如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在苏格拉底看来,他们并没有对人自身究竟是什么做出明确回答。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心灵,是自我。因为对世界本原的真正的探究不是要找出某一物质的本原,而是要发现那个使万物井然有序存在的基本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善。善不能通过对外在自然的探究而获得,只能通过对人本身的认识来求证。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的本意就在于通过对人性的探索督促当时的雅典人追求高尚的生活,进行批判性的思维。他认为邪恶源自无知,源自人们不去探究自身行为的原因。苏格拉底精辟地指出“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总是无知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苏格拉底之后“认识你自己”成为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主题。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

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命题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以各种不同方式体现出来。如果说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在于实现哲学世界观由神学观向人学观的转变,那么近代哲学则把“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提升到认识论的高度,把人的自我抬高到主体性的层面。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其重要性在于他打破了经院哲学对理性的禁锢,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通过“我思故我在”的命题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受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原理。”3笛卡尔这一命题,通过理性的“思”确立了“自我”的本质,“我思”是笛卡尔哲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一切存在的依据。实体或存在经由“我思”建立了关联,“我”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的法则”而确立,这种对“自我”的确认将哲学思维的触角由外部世界引向了人本身,对此,黑格尔给予极高的评价“从笛卡尔起,我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可以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4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认为,哲学是关于知识基本原则的科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而所谓知识学实际上是一部意识发生史。因此,他认为哲学要谈的不是外面的东西,而是自己。他由此构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他所说的自我,不是个别人的经验意识,而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是绝对自我的普遍的自我意识,是先验的自我。自我是凭自身而存在的,是自己把自己设定起来。凭着这种纯粹的自我设定,自我才存在。自我是第一性的,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所赖以成为可能的那种东西,它不需要其他东西作为自己的根据。因此,自我是最高的、绝对的东西,又是能动的东西,它既能设定自己,又能设定他物。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思想,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

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精神现象学》是一部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伟大著作。“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他指出,“精神哲学”是最高的学问,因为它是研究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学问。在精神哲学阶段,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是经过三个环节实现的,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中 精神认识到了自己和对象、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认识到自己是万事万物的原则和真理,而万事万物不过是自己的表现,所以它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来认识自己,艺术用感性直观来认识自己,宗教以信仰和表象来认识自己,哲学则以概念来认识自己。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源泉,实际上,黑格尔要说明的是,人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

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主题虽然与传统哲学不同,但同样把认识人自身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19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心理学的许多发现,解开了人类生理及心理结构的许多谜团,反映在哲学上,则是人们对理性主义原则产生了怀疑和批判,理性王国的破产导致以理性为自我认识基础的人的“失落”和“无家可归”,于是寻找人类新的精神家园,认识真实的自我,便成为19世纪下半叶哲学的主题。一些思想家把目光从理性视角转向人的心灵深处去探寻人的存在。他们以非理性的本能、欲望、冲动为基础来认识

人的本性,企图以此来找到真实的自我。

叔本华称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人的求生的欲望决定了人的存在。尼采则将“酒神”和非理性的本能冲动看作人性的最深刻体现,人的一切皆可由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来决定,生命和本能冲动来自人的生命本身,它是属于人的内部的潜能,而不是外在的权力。法国生命哲学代表人物柏格森认为,人是无法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方法来描绘的,只有通过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来把握。通过直觉,可以感觉到人的生命是盲目的冲动,是欲望,是一股绵延不断的生命流。生命是由非理性的本能决定的,人生的一切价值和意义是在本能的驱动下完成的。宇宙最根本的实在不是精神或物质,而是一种永不停息、持续不断的生命冲动,又称“绵延”(Duration)人是一股不息的生命之流,这种生命冲动不能通过理性来认识,只能靠直觉领悟。弗洛伊德则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不是理性的意识,而是无意识的性本能。从弗洛伊德的一系列著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力图从人类自身—从其现实的但却不被自身的意识和理智,也不被社会的风习、道德所认可的,因而也是遭抵抗的心灵深处的欲望、情绪、冲动出发,揭示人的本质及其一切文化行为,并且认为人类及其一切文化行为都根源于其内心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内驱力——冲动和欲望。

“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西方社会在19世纪以后,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丰盈的物质生活,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造福人类,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人又被一种异己的力量、一种无形的物的力量束缚着,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物统治人”,“自我消失”、“自我异化”等困境。现代西方哲学家更是从深层次剖析了这些现象。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认为,在西方的社会制度下,人们都被一种错误的文化所蒙蔽。这种文化信仰把个人的自由建立在一种外在的整体事业中,似乎只有每个人都应遵从一种确定不移的合乎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其结果却是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被压抑了,出现了被常人牵着走”的“欺骗王国”。

海德格尔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自己不能独立自主地存在总是处在他人的号令之下受他人的摆布,这时人便不再是本真的自己,人失去了独立的个性和自由。他写道“这样的共处同在把本己的此在消解在‘他人的’在的方式中。而各具差别和突出之处的他人则更是消失不见了。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的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评判,我们就怎样阅读评判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5这说明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总是受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社会舆论、法律规定的牵制,特别是受到既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制约。这些东西给人以压力,使人就范,夺去人的个性,使人失去自己的人格。在这种状态下人不是作为有个性的、独立人格的人,而是融化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在这种状态中生活,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性,人是以非本真的或非独立状态的方式而存在的。

克尔凯戈尔和海德格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的描述,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在普遍化的社会交往中最终失去了自身,变得麻木不仁这一严重事实。可以说,这种批判和揭示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自己”。

由于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由于人性自身的弱点更增加了认识自己的困难。就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言,自然科学对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只是揭示了人的生理结构。虽然科学的探究已深人到精微的基因结构,虽然哲学的发展已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展开论证,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社会科学如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千年来所揭示的也只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经验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不可能揭示人的存在的全部领域。同时,人性的弱点也使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真实的一

面。英语“个性”一词为personality,而它的拉丁语词源是persona。Persona一词既有“性格”之意,也有“面具”之意。个性或者性格与面具本来是两个对立的方面,但却源出一词,这其实真正道破了人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性格或个性也只是显示给外人的表面的东西,人们也往往只从这些外在的东西来认识人。这样形成的对人的认识总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部,因此,由人性而引出的很多问题无法有一个可靠的答案。另外,人的内在的心理又是如此深邃和奥妙,始终在深深吸引着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人的内在本质,不断激发哲学家探索的欲望。

认识自我源于实现自我的需要。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由社会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的要求。实现自我的重要条件就在于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必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条件,是人生大智慧的最高表现。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你自己,可以获得智慧和安宁。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 宇宙论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宇宙论 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据古希腊史学家艾修斯记载,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这个无限者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初物质,本身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因为本原若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有穷有尽,有边有际,那就成为“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种种限制,就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本原了。阿那克西曼德海认为,无限者自身虽没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但从无限者的运动中,通过运动,分离出一些具有固定性质或固定形态的对立物。首先分离出来的对立物是冷和热、湿和干。对立物分离出来之后就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冷而湿的东西由于较重而凝聚在中心,热而干的东西由于较轻而散布于外围,了一个火球,把冷而湿的东西围在里面,一部分贝烤干成为地,未干的部分就是水,水又蒸发而成为云或气。由于气的膨胀,那包围在外面的整个火球也就破裂为许多像车轮一样的火环,火环上具有孔道,从这些火环上的孔道所显现出来的火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天体绕地而旋转,地像一个圆柱体,悬浮于宇宙的中心,永久保持平稳而不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宇宙起源说。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种的由来。他认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人则是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的。总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以及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宇宙起源说和人类起源说,初步揭示了“无限”这个哲学范畴的意义,包含着与传统宗教观念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根据古代文献资料,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或者本原,而大地则像一个圆盘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解释说,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是万物的本原,也许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或是因为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泰勒斯可能从古代神话中吸取材料。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海神夫妇是创世的父母,而且诸神在发誓时都指着斯底克斯河水。这个命题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经验的观察和理性的思维来考察世界万物的起源,而不用传统的神话谱系解说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企图用物质来阐述世界的统一性,正如恩格斯指出,原始的唯物主义“在自己萌芽时期九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九在水里去寻找。”(《自然辩证法》第164页)泰勒斯的这个命题虽然是朴素的、直观的,然而它毕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真正诞生。 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或就是不存在。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亦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一。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

[经典]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 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 例一:(2000年全国高考政治卷第34题) 云南省地处边长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少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原理。同学们要注意材料的两个中心:第一,该省领导对本省的分析,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第二,根据本省状况制定发展战略,体现了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5分)(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4分) 注: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39题) 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高考哲学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1题的正确答案是B。2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几篇经典的哲学文章

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 郦全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近年来,知识、理性和行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这项研究的升温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日益不确定的环境和未来时,迫切需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行动和把握自己前途的愿望,而采用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式,则有利于将这些传统上主要由哲学研究的问题引向深入和具体,从而获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答案。目前,涉及这项研究的学科主要包括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心智哲学、逻辑学、对策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经济学等,并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公开发表。① 不过,笔者注意到,在这项研究中,一个学术上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方面却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视,那就是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的研究者并未意识到或不承认科学知识与常识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因而在考察知识、理性与行动的关系时通常笼统地用常识来代表所有知识。然而,科学知识与常识虽然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或具有共性,但前者并非是后者的简单延伸,事实上在许多方面超越于后者。结果,与常识相比,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新的特性。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有人试图仅仅运用常识来达到一个深奥的科学目标时,他的行动将不会是理性的;与此相对照,在个人的日常行动中,如果只需凭借常识就足以达到目标,而有人却偏偏要用复杂

的科学理论,则他的行动也就不那么理性了。由此引出的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为:在什么条件下,一个行动者基于科学知识的行动是理性的?笔者将主要从哲学的视角就这一问题作些探究。 一基于知识的理性行动 探究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首先需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行动和理性等概念进行必要的阐释和界定。 传统上,知识被定义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即,“一个人知道某事P,当且仅当(1)她相信它,(2)它是真的,并且(3)她的信念得到辩护”。 ②而在当代认识论中,这个定义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废弃。拒绝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哲学家盖梯尔(E. Gettie)所提供的反例表明,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信念并不一定就是知识。③常识也告诉我们,知道什么与相信什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个信念,但并不相信它,反之亦然。例如,我知道“人死后灵魂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并不相信它,而我可以相信“存在着外星生命”,但却并不知道。因此,用信念来定义知识并不恰当。拒绝上述定义的另一个理由是,将知识仅仅理解为命题性信念显得过于狭窄。事实上,对于一个认知者或行动者来说,获取技能性知识和亲知同样必要甚至更为基本。④鉴于运用信念和真等概念定义知识遇到的困难以及单纯考虑命题性知识的局限,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来阐释知识概念。一条可行的进路是将知识与认知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因为动态地看,知识恰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当我们知觉、思考、操作或评价某个对象时,我们就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熟悉”,是因为人们多少都知道一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至少承认其对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说“陌生”,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其根本立场、基本原理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实就是其思想体系和思想路线。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就其内部的理解而言,在整体认识上主要有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如同自然科学般精确的知识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定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第二国际的“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是此种偏向的代表。另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顺势应变的方法,没有确定的思想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变动和开放,但忽略了其立场和基本观点的确定、公开及不可违背,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偏离。第二国际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方法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也是其基本原理的表达;它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因此,从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然而正是在这些众所周知的重大命题上,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一、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首要的基本命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44页)邓小平甚至把这一命题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等同于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 水是世界的本原 观众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最伟大的人万物皆数与美是和谐 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存在是惟一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同类相知与异类相知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无物存在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一切都是必然的 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我正在说谎 我宁可疯狂也不愿快乐 知识即回忆 国家是大写的人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神是不动的推动者 人是政治的动物 现实源于潜能 美德是一种中道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 从自然中产生的正义是一种彼此有利的协定按照自然生活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智慧是哲学的女王 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是不存在的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我思故我在 凡在理解中的无一不先在感觉之中 自然从来不飞跃 人天生都是平等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人是机器 习惯乃人生的伟大指导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 宇宙是一条无穷因果关系的锁链 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创造一个宇宙 人为自然立法 人是目的 道德即自由的自律 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 实体即主体 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才起飞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理性的狡计 真理是具体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 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上帝乃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01.世界的本原问题 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在哲学中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这是哲学的永恒课题。因为,自从人有自我意识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种倾向,即希望找到一个东西一劳永逸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世界。于是,本体论就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自然物质。比如,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数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是心灵的抽象了。到柏拉图提出“理念”之后,西方关于本体问题的探讨达到了最高峰。正如怀特海所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转而兴起了反“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的浪潮,其实质就是要取消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0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上一个哲学问题的变种。在西方的哲学家看来,惟有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其他则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为此,西方的“本体论”也被称之为“存在论”。对人而言,惟有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而感觉,面对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觉对非存在的把握则是意见。真理会带我们进入征途,而意见则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比如,一个苹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眼睛看到的红色,鼻子闻到的香味,嘴巴尝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实的。而惟有“苹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实的。因为“苹果”的概念是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而现实中的“这个苹果”,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也许,我们在某一天会看到一个青色的苹果,会吃到一个酸酸的苹果…… 就这样,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真理和意见之间,存在和非存在之间,就有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欲的传统也正是由此肇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门尼德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能被思维的与能存在的,其实是一回事情。” 03.“逻各斯”的三位一体问题 存在只能显示在思维里,惟有思维才能把握存在。但把二者联接在一起的则是语言。语言是什么样的语言?是概念化的语言。于是,思维、存在、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就成了三位一体的东西。因为所谓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抽象,而抽象则意味着把“相同”的东西和“不相同”的东西绝对地割裂开,把“相同”的归为一类,把“不相同”的归为一类,然后再在二者之间划定界限。比如,“苹果”之所以能和“梨”区别开来,是因为称之为“苹果”的那些东西肯定具有共同的东西,而这些共同的东西肯定是“梨”所没有的。因此,概念必然意味要界定内涵和外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正因为此,西方的语言是很清晰的,讨论一个问题必须要先弄清楚概念,表达意思必须要清楚,而且表达式多为“XX是XX”。 这就是“逻各斯”的原本含义。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这个词原本的含义是“话语”(语言),而赫拉克利特则用它来表示“说出来的道理”(存在)。但就逻各斯是人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又被理解为“理性”和“思维”。 04.|经验和超验的关系问题

经典哲学情感语录

经典哲学情感语录 导读:情感语录经典哲学情感语录 1、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2、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3、美好的东西,不属于那些守株待兔的家伙。美好的东西,属于那些拼命工作和从不放弃的人。 4、感情有时候,总是很讽刺。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天晴便各自散了。 5、懦弱与固执去医院心脏科看病……懦弱说:“我少了颗坚定的心。”固执说:“我则是心硬化。 6、想念是茧,层层叠叠。爱是利剑,能够突破一切。所有的离别,其实都是爱的考验,为了破茧成蝶。 7、白岩松: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的90%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在90%的平淡中度过。 8、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的诗。我们把它们砍下来造纸,让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空洞记录下来。 9、如果你真正的爱上了一个人,你会发现,最终你想要的,只是他能快乐。哪怕,不是与你。

10、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微笑着面对折磨,永远积极的生活,这才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 11、人走过了心并不一定能走过,人坐下了心并不一定能坐下,人走安静心并不一定能安静。 12、“低头的稻穗,昂头的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果实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的老高。 13、别人怎么说,我都不介意。用尽了全力,只为在一起。别问我爱不爱你,爱久见人心。 14、感觉累的时候,也许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发现到达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度。 15、萎败的花一簇簇,残缺的月一轮轮。时光就在不经意间划过指尖,一转身,楼外的断雁已是天涯咫尺又难寄曾经。不知夜半时候,又是谁在断桥处为你写诗。为你,奏一曲相思梦。 16、即使生气,也会装作淡定;即使不开心,也会努力微笑;即使悲伤,也只是偷偷的;即使在乎,也不会解释太多。 17、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个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全身是弱点,这就是知己闺蜜。 18、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你或者选择说出来,或者装作不知道,万不要欲言又止。有时候留给别人的伤害,选择沉默比选择坦白要痛很多。 19、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

欧洲文明史大纲中各章思考题

目录 第一章希腊文明 (2) 1、希腊文明有哪些特点 (2) 2、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与弊(P11) (2) 3、希腊文明在哪些方面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4、希腊文明的历史是如何体现其人本主义精神的 (3) 第二章罗马文明 (4) 1、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P23) (4) 2、罗马共和国大规模军事征服取得成功的原因。(P21) (4) 3、罗马共和国是如何向帝制转变的。(P21) (4) 4、在罗马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罗马文明的规则性。(?) (4) 5、罗马文明都有哪些特点。(P24) (4) 第三章中世纪的基督文明 (4) 1、简述政教之争。(P35) (4) 2、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 3、分析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的地位和作用。 (5) 第四章文艺复兴 (5) 1、比较欧洲主要国家的封建制度 (5) 2、分析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体现其人文主义精神的。 (6) 3、分析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条件及意义(P37) (6) 4、分析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6) 第五章启蒙时代 (7) 1、分析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7) 2、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8) 第六章工业文明 (8)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原因。(P48) (8) 2、简述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P45) (8) 3、分析由于德国的崛起给欧洲局势带来的巨大影响。(P45) (8)

第一章希腊文明 1、希腊文明有哪些特点 (一)、城邦制度发达 (二)、工商航海业发达 (三)、民主政治发达 (四)、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和理性的特征 2、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与弊(P11) 3、希腊文明在哪些方面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纵观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不同城邦的公民在自由、民主的空气下, 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努力创造, 由此涌现了无数的天才, 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神话、政治学、建筑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并不断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与吸收, 逐步使古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文明中所倡导的哲学观、历史观、伦理道德观、社会与国家学说, 都对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古希腊宗教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 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 神话是宗教的核心。 首先, 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 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 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 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 二、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 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 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 “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三、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开创性影响 史诗和悲剧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两颗明珠, 光耀夺目。 《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 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 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除了史诗, 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出现公元前5世纪雅典时期的悲剧。当时雅典先后涌现出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是第一位重要的悲剧诗人,有“悲剧之父”之称,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 据说, 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演出时的布景、舞蹈、高底靴和轻飘鲜明的服装, 都是埃斯库罗斯首先采用而流传至今的。 索福克勒斯是三大悲剧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在他的著作里突破了抒情诗式的悲剧形式, 诗歌队退到台外, 减少合唱的作用, 加强了戏剧的作用, 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善。 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 命运实际上已是人物自身的性格, 所以他的悲剧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以此表现发生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的可悲事件。由于这一特点,欧里庇得斯被认为是开创西方家庭问题剧的第一人。 四、自然科学成就是西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方面, 泰勒斯证明了许多几何学命题,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人, 该定理也因此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点

摘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将一些共性的东西分离出来,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比如,“水果”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蔬菜”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以“物质”、“存在”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而哲学作为追根究底之学,其意义正在于它要摆脱感觉经验的束缚,进入一个超越经验的层次,提供对普遍性的整体把握。正因为如此,哲学在经验抽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其本质。这种更高度的抽象所达到的,就是用“物质”来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一切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的事物;用“存在(有)”来概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一切可言说对象的状态。而“物质”、“存在”这样的概念,因为它们本身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所以才能代表在“无限”意义上的抽象。同样的抽象也表现在哲学其他概念,如运动、时间空间、质和量、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在哲学的理论叙述中,基本的概念、范畴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典型的如“运动和静止”、“现象和本质”、“历史和逻辑”等;这种通过概念之间的横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理论特征表明,哲学的抽象始终是一种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并不是一种无所节制、随心所欲、脱离现实的想象和臆造。 二、哲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度理论抽象层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谓的批判,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对象的揭示、

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名著选读课期末考试答案(吴根友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与“殇子”含义相近的一项是()。(1.0分)1.0分 ?A、 失去母亲的小孩 ? ?B、 失去父亲的小孩 ? ?C、 刚出生就夭折的小孩 ? ?D、 悲伤的小孩 ?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福”指的是()。(1.0分)1.0分 ?A、 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 ?B、 福、禄、寿、喜、慈

? ?C、 貌、言、视、听、思 ? ?D、 财、官、寿、禄、才 ?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知行合一”这一概念是由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1.0分)1.0分 ?A、 王夫之 ? ?B、 朱熹 ? ?C、 顾炎武 ? ?D、 王阳明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乾卦“用九”的爻辞为()。(1.0分)

0.0分 ?A、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B、 潜龙勿用 ? ?C、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D、 见群龙无首,吉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B 5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哲学家是()。(1.0分)1.0分 ?A、 卢梭 ? ?B、 康德 ? ?C、 马克思 ?

?D、 费尔巴哈 ?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庄周梦蝶”故事中的“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中的“蘧蘧然”形容的是以下哪种状态? ()(1.0分) 1.0分 ?A、 高兴的样子 ? ?B、 惊疑的样子 ? ?C、 失落的样子 ? ?D、 心有不甘的样子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关于《周易》,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0分) 1.0分 ?A、 为孔子所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改变世界的三大哲学命题

改变世界的三大哲学命题 第一命题:极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 ——瓦解了整个科学大厦 极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极限粒子的形状为标准正方体,其大小为(1.61624×10^-35)^3≈4.22199×10^-105m^3;质量为:5.8898392×10^-50v(v为合成极限粒子的光子的频率)。 极限粒子是由非物质客观存在向物质客观存在(实在物质)过渡的过渡点物质存在。已知宇宙分为两种客观存在。一种是零维度的没有空间和质量的能量(子),一种是具有三维空间且含有质量的实在。前者体现为非物质的信息,后者体现为物质。按照已被证明的具有逻辑事实的质能关系式,能量和质量是可以转换的,但这两种存在具有明显的区别,如果作为零维度的能量向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在转化,那么基于逻辑推断:在从质量、空间均为“无”的能量到质量、空间均为“有”的无中生有过程中,这二者必然有一个中间点存在,使之成为前者向后者转化的过渡点,而这个过渡点必然为能量向物质转化时所可能形成的具有最小尺度的极限小物质存在。由此可判断:宇宙应该存在具有最小单元的极限小物质,这就是具有极限小空间的极限粒子。这就是极限粒子的存在的逻辑根据。极限粒子形成后,宇宙便以这种极限小的物质为单元构成中子、质子、电子、分子等基本微观粒子,然后再以基本微观粒子为基础形成宏观物质,如果宇宙起初蕴含极大能量,宇宙由此便开始通过能量向极限粒子的不断转化而不断膨胀。 极限粒子的存在具有很多方面的依据(参阅相关资料),问题在于,极限粒子的存在一旦被确认,将会对科学导致灾难性的后果——62种标准粒子模型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宇宙所有的物质(包括基本粒子以及错觉所形成的空间)不过都是由极限粒子一个个叠加而成的;四大作用力根本不存在,这只不过是极限粒子的合成和分解所造成的时空假象而已。这将意味着:完全依据标准粒子模型和四大作用力而建立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等自然科学是建立在错误理论的基础上的,极限粒子理论彻底抽空了自然科学的所有核心和基础,同时完全危机到深受自然科学影响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由此,一个小小的极限粒子彻底瓦解人类在近代三百多年以来所精心建立的科学大厦。 科学界普遍认为,62种基本粒子虽然已经发现了61种,但作为唯一没有被发现的“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如不能被证实存在的话,那就意味着标准模型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质量之源做支撑的模型存在根本性缺陷,这将使科学产生危机。虽然美国费米实验室已经发现了“上帝粒子”存在的部分证据,但仍然不足以说明问题,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分析,即使最终完全证实了“上帝粒子”的存在,那么也不能说明62标准模型是正确的,因为所谓的“上帝粒子”很可能就是极限粒子。 第二命题:信息是能量的表征。 ——统一了物质和精神、自然与社会 信息是能量的表征,其实质就是能量(子)。信息可分为主体性信息和非主体信息两种。非主体信息就是没有被生命主体所认知的自在彰显,是一般性的无序自然信息;主体性信息就是被生命主体所认知并进行序列编码的信息,是一种参与主体性因素的有序信息,有序信息实质就是能量(子)序列。

学霸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经典选读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经典选读 一、简答题 1、黑格尔哲学的哲学(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是什么?莉靖 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辩证的方法,另一个是唯心主义体系。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真理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科学认识是从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再也不能前进一步的绝对真理。社会历史也是如此,没有尽善尽美的社会,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阶段在历史上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每一个阶段相对与以后更高地发展阶段而言,又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方法是革命的。 2、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陈丹 黑格尔哲学的方法是辩证的方法。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真理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科学认识从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俞升俞高,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再也不能前进一步的绝对真理。社会历史也是如此,没有尽善尽美的社会,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阶段在历史上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每一阶段相对于以后更高的发展阶段而言,又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是革命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即“绝对观念”。“绝对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在逻辑阶段里,“绝对观念”以自己的纯粹形式发展着。当其发展到某一顶点时,就突破纯粹思维的范围而“外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阶段。当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出现时,“绝对观念”就超出自然阶段而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中,“绝对观念”体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逐渐从幕后回到台前,表现为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最终,“绝对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自我认识,又返回到了自身。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绝对观念”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了顶点。 由于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方法与唯心主义体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其结果是唯心主义的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一来,革命的辩证方法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所闷死,唯心主义的体系战胜革命的辨证方法。 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阶级根源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必然要产生出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3、简述费尔巴哈宗教观的错误是什么?细妹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所谓的“爱的宗教”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第一,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关于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联系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