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文化研究:构建现代生活的多元图景

城市文化研究:构建现代生活的多元图景

城市文化研究:构建现代生活的多元图景
城市文化研究:构建现代生活的多元图景

安居在城市

——城市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这是茅盾的小说《子夜》开头对上海的描写,这一段文字以强烈的压迫感和场景的急速转换展示了都市的冲击力——工业文明的成果壅集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物质的刺激燃烧着人们的欲望,街头驶过的电车、夜色中的洋房和闪耀的霓虹灯构成了上海的文化符号,它们呈现出现代都市浮华而躁动的摩登景象。这样的图像形成了直观的城市印象,将具有个性的城市特征以具象化的方式凸现出来,构成了我们观察一座城市的独特视角——城市物质表征与特定文化形态之间的张力激活了城市的灵魂。

解读城市文化

就城市的发展史而言,“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大量事实证明,城市是特定文化形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每一座城市的兴起与延续都依赖于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城市的差异性也必然地通过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出来。

一般说来,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习得的各种思想观念与技巧,以及由此创造出的文明成果;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从城市文化的角度而言,广义的文化概念同时兼顾了物质、精神、制度的不同层面,更加符合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现实表现。

1、城市文化的内涵

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城市文化是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景象;它不是单个人的认识,也不是多数人对城市文化个别要素的认识,而是作为整体的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城市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经济、环境、历史、技术、地理、地域、民族都是形成城市文化的基础。

因此,城市文化表现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包括了城市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

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形态,它所指的是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物质形式,即城市布局、自然环境、建筑、道路、住宅、市政设施和商业设施等具体的物化形象。这一类形象总是能够体现出城市文化最为直观、生动的风貌,从而引发大众对城市文化特征的体验和联想。城市的制度文化则是以社会制度与规范为表征的文化形态,具体表现为城市的家庭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对市民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及其实施过程。精神文化是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信仰等方式存在的深层文化形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规范和支配市民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

2、城市文化的特征。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城市文化呈现出开放性、集聚性、辐射性、地域性的特征。

相对于稳定、封闭的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人口的流动、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流通渠道的开放扩大了城市的文化格局、文化视野以及异质文化的兼容性,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血缘、地域、职业、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限制,表现出在主流文化形态主导下相对多元杂糅的文化生态。

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与它的开放性,不仅使人口、财富、技术从周边地区向城市迁移,也形成了文化的集聚。城市文化的集聚性表现为: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带来了文化精英的流动和集聚,不同的思想观念与文化成果在城市的广阔舞台上相互碰撞、融合,造就了更加多元、活跃的文化氛围;城市同时也是各种文化资源的集聚地,这包括由博物馆、剧院、艺术馆、学校等城市文化机构与设施组成的物态资源,以及以历史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性资源,事实上正是文化资源的集聚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基础与底蕴。

城市文化不仅具有集聚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辐射性的特征。简言之,城市文化的集聚增强了城市的文化中心地位,随着文化优势的确立,文化以城市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和扩张,形成了共享核心价值的文化圈。

城市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它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城市文化总是会体现出地理空间的差异性,从而造成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彰显出地域差异的地域性构成了城市认同感的来源,也是城市个性形成的首要原因。

3、城市文化的研究对象

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以来,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一直就是研究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锋、城市发展的趋同性与地域文化差异性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而消费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也将更为丰富的文化现象投放在大众的视野内,由此为城市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对城市文化的研究跨越了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涉及城市文化比较研究、文化现象研究、文化心理研究、文化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研究、文化史研究、市民社会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课题。从类型上看,城市文化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建筑文化、公共文化、科技文化、自然文化、制度文化等;按文化发展的时空顺序划分,又可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民族文化与舶来文化等;按性质划分,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按形态划分,则有城市的物质文化、市民的行为文化和城市的精神文化;按社会分工领域划分,城市文化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企业文化、法制文化等。

城市文化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密切相关,从整体上说,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一意义上,城市文化研究的兴起,是人们在工业与后工业语境下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积极回应。

安居:城市文化研究的意义

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提出:“只有作为整体,作为一种人类的住处,城市才有意义”。他对“人类的住处”的强调,阐明了城市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即城市首先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居住形态,甚至可以这样说,居住与生活是城市之于人类的全部意义所在。

但现代城市又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矛盾统一体,有学者指出:“城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全世界面对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一方面,城市是人类聚居和创造公共财富的基地,另一方面,城市又是贫穷、社会分化、污染、交通堵塞的渊薮。人们认识到,城市可能是主要问题之源,但也可能是解决世界上某些最复杂、最紧迫的问题的关键。”人如何安居在城市,正是城市文化研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城市文化因此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即城市不仅要提供个人居住与生活的物质场所,更要为人们的心灵找到一个栖居之处。

城市文化研究实质上是对城市生活图景及其范式的再现和阐释,并由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文化上的预期与规划,无论是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研究,还是对宏观城市理论与城市史的研究,都最终指向了对人类安居环境的构建。

从城市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城市文化研究的意义是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城市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创造力、凝聚力、核心价值与集体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当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现实凸显了城市文化研究的价值。这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城市文化的个性被消弭,直接表现为建筑与城市格局的趋同性、生活方式的趋同性和流行文化的趋同性。于是,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建筑与布局遮蔽了城市的风格,消费文化用千篇一律的物质表象清空了生活的丰厚内涵,层出不穷的选秀占据了媒体最多的篇幅和公众最炽烈的视线,异质的城市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同化的危机,作为城市灵魂的文化差异性愈发淡薄,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生活随着文化内涵的逐渐衰减而显得浮躁空泛。

面对这样的文化困境,城市文化研究就是要通过对城市文化特质的分析梳理,发掘不同城市的文化内涵,还原城市与文化的个性,从而对现代化进程进行文化观照和理性思考,促进人文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城市文化研究从文化的视野考察人类的生存状态,为城市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城市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尽管这一研究纵贯了人类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但其立足点依然停留在当下,停留在现代人在城市中呈现出的生存状态上。现代城市的两重性为城市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和挑战,在文明的魅惑下,人的归宿在何方一直是哲人们不胜纷扰的难题,城市文化研究也在试图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寻找一条通向人类自由安居的道路。

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图3组成模块分析Fig.3Moduleanalysis图4空间分析 Fig.4Spatialanalysis (5)学生生活区.一条大学城的主干道使生活区与教学区脱离,学生生活区可以面对社会开放.单独管理,形成社会化的产业。学生生活区的公共设施在大学城内可以集约共享,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资源利用与运作的效率。生活区的空间规划与教学区形成强烈的对比.内部形式细腻,丰富.变化多。 4.2.2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规划 通过大学城环形路的组织,整个校园外部空间形态被分为内外两层.首先,教学区.对外交流与运动区按照构成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一层次空间.学院组团按照组团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二层次空间。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轴线空间将校园中心区划分成尺寸不同的地块。建筑布置于各个地块中,学院组团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同时又充分尊重了各个单元的自主性,让它们自发而整体地应对校园空间的动态变化。 (1)开放型线型空间模式——以有机连接.有机形态的开敞空间为主体。在方案中,以有机形态的开敞流线空间为主体,作为校园空间的主轴线,同时两条不同主题的流线空间与主轴线垂直相交,形成开放型线型空间模式.开放空间构架将校园内的主要地标串联在一起,形成校园强烈的可识别性以及景观特征(图4)。 (2)多元化的网络模式——网络化的交往空间。本设计方案运用不同尺度的廊作为建筑群体平面构图的基本要素,将各个学院当作由。门”。堂”“廊”组成的庭院,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条件具体处理成闭合或开放.不同层次的庭院空间,是正格与变格并存的设计理念的产物。这些大小 凰5空间网络分析 Fig.5Spatialnetworkanalysis 不等的庭院空间按一定轴线排列所形成的线型空 间,是对天津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里”空间的 模拟和诠释。方案中形成的一系列层次的公共的 开放空间和半私密的开放空间与交通空间和功能 模糊的廊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网络 模式(图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金广君.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介述【J】.国外城市 规划,2001.(2). 5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 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04. 4【El】芦原叉信.外部空间设计【M】.伊培桐,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汤纪敏.美国校园一瞥[J】.世界建筑,1980, (2). 6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1,(1). 7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 法【J】.城市规划,2002,(5). 8高箕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 学报,2000,(6). 65 孽l岽 瞳l替 汁I)I;} 小 岈I辫 薰I 斟l 海l 造l 盏l 万方数据

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__结合磁器口的单栋建筑与城市片段的关系 小结:建筑是组成社会空间以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城市是社会空间及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是一个建筑的载体;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细胞。 建筑依附城市而建,城市源于建筑而成,没有建筑的规划就没有城市的布局。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最具象的表象就是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建筑。 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何为“城市”?从我国文字的定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所以说,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何为“建筑”?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建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人为的环境,提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生活起居、交谈休息、用餐、购物、上课、科研、开会、就诊、看书阅览、观看演出、体育活动以及车间劳动等等,都在建筑空间中进行。建筑首先须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造建筑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个时候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采集的经济生活,当时的居住方式主要是穴居,树居等。有了人类的相对固定的居住点,必然会产生居住的构筑物也就是房子。房子是人类最早创建的建筑。人类建造房子,就如同鸟筑巢,鼠挖洞一样,似乎完全是与生具有的本能。 建筑的生成形成片段,片段的连接进而成为城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的力量是相对弱小的,要想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动物,集体生活是最好的选择。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地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集聚就是建筑的集聚,这就为城市的产生提供的先决条件。通过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我们认识到,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居民点遗址中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超向大房子。不同的建筑形式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有意无意的形成了有秩序的小建筑群。建筑通过人得意识逐渐的组合而形成有序的群体空间。实际上城市在某中意义上来说就是建筑的集聚。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是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传说中夏代就已“筑成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有剩余产品即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起初的交换是不固定的,后来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固定的交换场所,这就是“市”,也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商业手工业。建筑也随着功能上的需要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就有来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分,并发展了贮藏空间。不同形式的建筑聚集在一起并形成群体,城市真正的产生了。建筑是城市的重要元素,建筑先于城市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北京市顺义区都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2)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2) 2.顺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融合文明 (4) 二、顺义都市文化的人文传统 (6) 1.顺义的商业文化:集商聚义 (6) 2.市井文化:厚德载物 (7) 3.红色文化:不屈抗争 (8) 三、顺义都市文化的当代进展 (9) 1.绿色生态文化:健康宜居 (9) 2.群众节庆文化:和谐民生 (10) 3.企业文化:诚信进取 (11) 4.国际枢纽文化:开放包容 (12) 5.现代农业文化:秉古誉今 (13) 6.顺义啤酒饮料文化:厚积薄发 (14)

四、顺义都市精神:顺潮宾水,尚德名义 (15) 1.顺潮宾水(顺潮滨水) (16) 2.尚德明义 (16) 五、顺义都市文化进展取向 (17) 1.爱护旧城历史文化,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18) 2.新城建筑和街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19) 3.“尚德明义”之表达:公共服务和商业街区 (20) 4.“顺潮宾水”之表达:滨水生态和国际街区 (21) 5.打造居民形象,营造都市文化 (26) 结束语 (27) 前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都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都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都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无一不包容着都市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进展的必定。什么是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都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都市文化是都市那个地理行政区划与都市历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都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都市的灵魂和气质,它隐含在都市的方方面面,给予都市特有的气质,反映都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都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都市和人共同造就都市文化。都市文化是一个都市的标识,它折射出都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都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不同都市之间都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顺义都市建设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打造具有鲜亮顺义特色的顺义都市文化。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界通州区、河北三河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

居住区调查问卷类型汇总

您的职业:性别: 1. 您年龄区段: A.20-35 B.35~50 C.50~60 D.60以上 2. 您每日的工作时间: A.8小时以内 B.8-10小时 C.10小时以上 3. 您的月收入区段: A.1000以下 B.1000-3000 C.3000-6000 D.6000-9000 D.9000-12000 E. 12000以上4. 请问您对现在生活地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质量(绿地,活动设施等)是否满意A.很满意 B.基本满意 C.一般 D.不能忍受 5. 请问您对现在生活地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数量(绿地,活动设施等)是否满意A.很满意 B.基本满意 C.一般 D.不能忍受 6. 请问您对现存的公共活动空间(绿地,活动设施等)使用频率 A.经常(每天或每周6次) B.有时(每周4,5次) C.偶尔(每周2,3次) D.基本不(每周1次或没有) 7. 请问您是否希望附近的小区内的活动空间(绿地,活动设施等)共享 A.希望 B.不希望 8. 请问您是否希望使用附近的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绿地,活动设施等) A.愿意 B.不愿意①觉得不方便②现在有的足够了 9. 请问您是否愿意与附近小区居民交往: A.是 B.否

您的职业:性别: 1.您的年龄区段: A.20-35 B.35~50 C.50~60 D.60以上 2.您的每日工作时间: A.8小时以内 B.8-10小时 C.10小时以上 3.您的月收入区段: A.1000以下 B.1000-3000 C.3000-6000 D.6000-9000 D.9000-12000 E. 12000以上 4.请问您当初购买这套房子时这个小区的哪一点最吸引你? A.小区价格比较适合 B.小区内部和周边环境优雅 C.小区地理位置优越 D.小区周围公共设施齐全 5.请问您对本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绿地、活动设施等)数量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挺满意的 C.一般 D.能满足基本需求 E.不满意 6.请问您对本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绿地、活动设施等)质量满意吗? A. 非常满意 B. 挺满意的 C. 一般 D. 能满足基本需求 E. 不满意 7.请问您经常使用本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绿地、活动设施等)吗? A. 经常使用,每天都过来 B. 频率挺高的,每周三次以上 C. 偶尔使用,每周一到两次左右 D. 不怎么使用,只是节假日或心情好的才过来转转 8.请问您是否愿意在不影响本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质量及本小区居民个人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与周围非本小区的居民共享这些公共空间吗? A. 这样挺好,我赞成,并且希望和周围居民有更多交流 B. 无所谓,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就好 C. 无法接受,这些是本小区的资源,不愿共享 9.请问您在平常生活中是否意识到本小区已经比较多的占用了一定的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A. 恩,在入住前已经发现 B. 在平常生活中发现到了 C. 没有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吗

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大庆博物馆 班级: 学号: 姓名:

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肌体,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综合实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大庆市重视文化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大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不断从根本上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大庆市文化概况 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年轻城市,大庆名字的由来与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有着紧密联系,几代大庆人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壮志豪情,把“北大荒”建成了美丽繁荣的城市。近年来,以“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等美誉而闻名中外的大庆,以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世人更多的瞩目。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点亮了大庆的文化光环,满载着大庆人的光荣和自豪;铁人纪念馆、博物馆、歌剧院、城市规划馆、大庆书苑等一座座软硬件齐全的公共文化场馆,积蓄了大庆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园、国际动漫城、北国之春梦幻城等一个个建设得风生水起的文化产业项目,擘画了大庆的文化腾飞。可是,从来都不缺少荣誉的大庆,也有着自己的缺憾:因为大庆建市时间短,在一些人眼里,年轻的大庆缺乏文化底蕴,缺少历史内涵。然而,大庆用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这座年轻城市从内而发的文化自信。大庆这座资源型城市,正朝着文化型城市华丽蜕变。 二、大庆博物馆 有人说,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否则就无法寻找自己的根基和灵魂。也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就看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因为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变迁发展史,能表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级。黑龙江省现有115座不同形式的博物馆,按创办的时间排序,大庆博物馆是亮相较晚的。并且,十年前的大庆博物馆,仅仅是一座默默无闻的低矮平房,没有展示场所,没有馆藏品,如何去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功能?如何去精彩、完整地展示城市历史和城市特色?这是一个需要勇气、智慧和无尽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难题,更是大庆博物馆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2008年6月18日,在大庆市开发区与歌剧院比肩而立的新馆舍正式开馆,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揭开神秘的面纱,以现代风格的红色建筑,成为现代人与远古的自然和人文对话的场所。 1、馆舍介绍 大庆博物馆,大气、凝重、古朴、浑厚、现代。位于大庆开发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高22.2米,是大庆地区惟一一座集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如果说铁人纪念馆是一部石油创业史,那么大庆博物馆则是大庆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一个浓缩。新馆运用常规陈展与当代高科技手段最佳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大庆的过去、现在、未来,展示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大庆重要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也是世人了解大庆文化的一个窗口。 大庆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为今后国内外对东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化石基础和重要的科研基地,为开展国际展示交流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大庆博物馆展厅面积8500平方米,基本陈列主要有《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大庆古代历史》和《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该馆全方位展示大庆古代、近代历史,油田开发建设史、现代化城市建设史,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草原、湿地景观及特有的珍稀兽类、禽类、昆虫等标本,展示远古时代的恐龙、东北地区特有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展示海底世界和珍稀的海洋动物。成为教育的基地、知识殿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场所。 2、馆舍调查 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三组形态各异的铸铜雕塑,彰显了动物群的气势和共融关系。巨大的环形花岗岩浮雕展现了东北第四纪古自然环境、古代人类、古动物共存的画面。环形的化石复原埋藏现场再现了第四纪地层中动物化石埋藏的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 室内设计的一些相关材料和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 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面临着新的形势。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对室内风格形成有着直 接影响。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 更高要求,对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越来越重视,室内空间形态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运用室内空间形态元素,进行合理设计值得研究。 关键词:室内设计;室内空间;形态;材料;研究 1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质、精神的高度文明,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 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设计师是为人们勾勒美好生活品质的缔造者,人们越 发重视个人的生活起居环境,就越发信任和依赖于设计师的创造,因此,这个行 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则代表了整个社会群体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审美 价值观的变化。当然现阶段,设计师也并不能完全主宰设计,就当前商业社会的 大环境而言,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许多优秀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表达与 实现。在对一个设计方案竞标的过程中,甲方往往看重竞标公司的背景实力,诸 如是否海外公司或是否国外设计师设计主案;或依据公司背后主导者权利的大小 以及社会关系的轻重来评定中标的一方,可能过于注重设计师本身的明星效应反 而忽略了脱下商业光环的设计师所具有的创造力,以及无法避开世俗的衡量标准 而注重设计作品自身所带来的生命力。 2关于室内空间形态的几个基本概念 2.1形态 “形”通常指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态”是指蕴涵在物体内 的“状态”、“情态”和“意志”,是由“形”向人传递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形态”在《辞海》中的解释就是“形状与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在 艺术设计领域中,“形态可以理解为由物体的形状、大小、空间结构、色彩、肌理和相互间的组配关系等要素,所产生的给人的一种有关物体的心理印象和精神反映。形态不仅仅有物质层面的所指,而且还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 2.2形式语言: 形式语言或设计语言是设计师或造型艺术家经常使用的词汇,其含义都是指 作者通过使用某种式样交流思想、传达意念。“形式”一词原本是亚里士多德和西 方中世纪哲学家使用过的一个哲学概念,专门用来指事物的内在结构规律。培根 后来沿用它并赋予它新的生命,他认为形式是物质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事 物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力量。就普遍意义而言,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形式是传达内容的媒介,是内容的外在显现。形式也是一种美学概念,专门从艺 术本体上研究作品的意义及表现力。形式在造型艺术中常常表现为一定的结构秩序,这种秩序是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提炼与抽象,是对其内在规律性的把握, 它在形式要素的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以及主与次、虚与实、 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美的意韵。事实上,任何一种造型艺术活动,都 是作者通过使用形式语言元素和历史上、现实中存在的视觉资源,不断创造出新 形象、新感觉的活动。 2.3视觉与形态: 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

对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对城市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艺术和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其协调发展正是其核心内容,本文将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及文化保护现状,探析城市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城市化;传统建筑文化;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also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emerging gradu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ally profound, modern ar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ulture protection status, and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ty development 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Keywords: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 building culture; relationship 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从古代起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中国建筑的独有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城市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文化的交融影响也更加激烈,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建筑,比如上海就是一大典型,其部分建筑具有西欧国家建筑的特点。回顾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筑历史,有想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筑。 一、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符号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当前必须去做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是现代建筑无法取代的,比如我国古代的排水设计是采用向下渗水的方式进行的,从地表大范围的向下渗透排水。现代的下水道技术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后发展而来的,一旦有一个地方的下水道堵住了其他地方就会出现积水。许多类似这样花费较大精力设计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中国实际城市环境,最终制造出新的问题。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 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 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

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 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最新小区居住环境调查问卷.优选

小区居住环境调查 您好,感谢您参与此次调查。我们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大三学生。此次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居民的居住情况,小区及周边设施和环境情况以及居民对 该区域的满意程度。为此我们设计此次调查问卷,请您在您自己认为的选项后打“√”或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答案。 性别:男( ) 女( ) 年龄:18以下( ) 18-30( ) 31-60( ) 60 以上( ) 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 高中( ) 本科及以上( ) 未受教育( ) 1、居住情况: 买房( ) 长租( ) 短租( ) 不住在这儿()(直接跳到14题) 2、工作状况: 退休( ) 上学( ) 白领( ) 务工( ) 自由职业( ) 其他 ________ 3、工作时间: 白班( ) 夜班( ) 时间不定( ) 家庭基本情况: 4、家庭人数: 单身( ) 2人( ) 3人( ) 4人( ) 5人及以上( ) 老人人数: 0人( ) 1人( ) 2人( ) 2人以上( ) 小孩人数: 0人( ) 1人( ) 2人( ) 2人以上( ) 5、家庭年收入情况: 5000以下 ( ) 5000-2w ( ) 2w-4w ( ) 4w-6w ( ) 6w-8w ( ) 8w-10w ( ) 10w以上 ( ) 6、预期家庭收入变化: 保持稳定( ) 上升( ) 下降( ) 住房建筑本身状况: 7、室内面积: 40以下( ) 40-60( ) 60-80( ) 80-100( ) 100-120 ( ) 120以上( ) 8、居住户型: _____室____厅____卫 9、已居住时间: 不到1年( ) 1-5年( ) 5-10年( ) 10-20年( ) 20年以上( ) 10、装修情况: 未装修(清水房)( ) 简装( ) 精装( ) 11、有无换房意愿? 有( ) 无( )

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大庆市文化调查报告——大庆博物馆 班级: 学号: 姓名:

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肌体,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综合实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大庆市重视文化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大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不断从根本上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大庆市文化概况 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年轻城市,大庆名字的由来与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有着紧密联系,几代大庆人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壮志豪情,把“北大荒”建成了美丽繁荣的城市。近年来,以“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等美誉而闻名中外的大庆,以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世人更多的瞩目。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点亮了大庆的文化光环,满载着大庆人的光荣和自豪;铁人纪念馆、博物馆、歌剧院、城市规划馆、大庆书苑等一座座软硬件齐全的公共文化场馆,积蓄了大庆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园、国际动漫城、北国之春梦幻城等一个个建设得风生水起的文化产业项目,擘画了大庆的文化腾飞。可是,从来都不缺少荣誉的大庆,也有着自己的缺憾:因为大庆建市时间短,在一些人眼里,年轻的大庆缺乏文化底蕴,缺少历史内涵。然而,大庆用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这座年轻城市从内而发的文化自信。大庆这座资源型城市,正朝着文化型城市华丽蜕变。 二、大庆博物馆 有人说,一座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否则就无法寻找自己的根基和灵魂。也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就看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因为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变迁发展史,能表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级。黑龙江省现有115座不同形式的博物馆,按创办的时间排序,大庆博物馆是亮相较晚的。并且,十年前的大庆博物馆,仅仅是一座默默无闻的低矮平房,没有展示场所,没有馆藏品,如何去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功能?如何去精彩、完整地展示城市历史和城市特色?这是一个需要勇气、智慧和无尽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难题,更是大庆博物馆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2008年6月18日,在大庆市开发区与歌剧院比肩而立的新馆舍正式开馆,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揭开神秘的面纱,以现代风格的红色建筑,成为现代人与远古的自然和人文对话的场所。 1、馆舍介绍 大庆博物馆,大气、凝重、古朴、浑厚、现代。位于大庆开发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高22.2米,是大庆地区惟一一座集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如果说铁人纪念馆是一部石油创业史,那么大庆博物馆则是大庆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的一个浓缩。新馆运用常规陈展与当代高科技手段最佳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大庆的过去、现在、未来,展示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大庆重要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也是世人了解大庆文化的一个窗口。 大庆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为今后国内外对东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化石基础和重要的科研基地,为开展国际展示交流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大庆博物馆展厅面积8500平方米,基本陈列主要有《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大庆古代历史》和《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该馆全方位展示大庆古代、近代历史,油田开发建设史、现代化城市建设史,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草原、湿地景观及特有的珍稀兽类、禽类、昆虫等标本,展示远古时代的恐龙、东北地区特有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展示海底世界和珍稀的海洋动物。成为教育的基地、知识殿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场所。 2、馆舍调查 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三组形态各异的铸铜雕塑,彰显了动物群的气势和共融关系。巨大的环形花岗岩浮雕展现了东北第四纪古自然环境、古代人类、古动物共存的画面。环形的化石复原埋藏现场再现了第四纪地层中动物化石埋藏的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研究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 (2012级)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学生姓名:童尚政 学生学号: 12142113 指导教师:陈峰 完成日期:2016年1月5日

建筑学专业学年论文评价表 学生姓名童尚政学号12142113 班级建筑121 学年论文题目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城市规划与设计 论文所属方向 [ ]建筑技术科学 [ ]其他 一、自我总结及论文评价 本论文在陈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构思和内容,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近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二、指导老师评语及论文评价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签名2016年月日 三、答辩记录及论文评价 记录人签名: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组长签名2016年月日 三、学年论文成绩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研究 童尚政※ 摘要:为了改变大学校园庭院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功能混乱、忽略使用者心理情感的现状,从庭院空间的概念特征出发,探讨庭院空间在大学校园内应该具有的功能与空间形态。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来将庭院分为教学区等四种庭院类型,分析其人流情况、空间布置手法与特点、尺度问题等,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此重视师生群体的心理,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空间塑造 Research on the space form of campus courtyard Tong Shangzheng Abstract:In order to change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ce design in the presence of chaos, ignore the status of psychology of users, from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tyard space of of courtyard space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and space form.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to the courtyard divides the teaching area and so on four courtyard types, analysis the stream of people, space layout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scale issues, tha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this atten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mot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 aim.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ourtyard, Spatial form, Space creating 1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受到重视的环境下,大学校园改扩建十分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却不成熟,校园建设没能考虑人的需求等原因,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而庭院作为校园内亲近自然,促进交往的重要空间也没能例外。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人的需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校园庭院空间形态,提升空间品质,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本文是对于大学校园庭院空间形态的研究,运用了查找文献、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大学校园庭院的概念特征开始,到分类汇总一些经过实地考察的大学校园庭院,总结他们的空间 ※童尚政,男,1994-02,建筑121,491061642@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3736553.html,. 指导老师:陈峰,1766197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3736553.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