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广鹿乡中心小学王俊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但动手操作要讲究实效性。我结合实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一、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动手实践空间。

在既有人文关怀又有问题挑战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被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能想象到的数学逻辑与思考中,使数学课堂更有效。如《东南西北》一课,认识方向,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知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能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方向知识虽然与生活密切联系,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既抽象又模糊,特别是在指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及用东南西北描述周围的物体,是很有难度的。而且方向的知识也不能完全靠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判断、交流、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方向的认识水平。

1、从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经验入手

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我认为让学生借助太阳辨认比较好,而不能呆在教室里死记硬背。因此,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上这节课,我先提出问题:谁能说说我们怎样辨认东、南、西、北?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北斗星在北方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回忆一年级时学到的一首关于方向的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有了这些经验,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中央,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操场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物,同学们情绪高涨,一个个都抢着说。之后通过学生的讲解活动,把少数人的知识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知识。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指方向”,以加深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在这里,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2、用游戏巩固成果。

为了避免机械的记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我用游戏来巩固成果。如:向北学袋鼠跳5下,向南学鸭子走两步,向东挥挥手,向西说拜拜等。

回到教室后,我随机站在同学座位处,同学们说说我的东南西北方向座位上的同学是谁;然后指定一同学,大家说说他的东南西北方向座位上的同学是谁;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座位上的同学是谁。全班同学再全体分别转向其他三个方向,换了方向之后,指定一同学,大家说说他的东南西北方向座位上的同学是谁;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座位上的同学是谁。在游戏中,学生一遍遍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但学生学得很扎实,很轻松,也不觉得单调。这样课堂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保证。

3、把实践活动延伸

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一日活动延伸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的集合站队、出操做

操、课间活动、指导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以一个参照物来判断它的东南西北方向。学生放学回家继续进行观察判断辨别方向。在熟悉的环境中辨认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量给学生提供适合探究的问题情境。我认为有效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新教材以儿童化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从孩子的角度去看数学、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能深深吸引学生。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开展活动,动手实践时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广。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可实践因素,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动手的快乐,陶醉于动手的快乐。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围,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即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再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课前有一部分学生就能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但是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不是仅仅知道这个结论而已。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学生纷纷动手实践探究,有的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有的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有的学生折一折。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要想使课堂教学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书写、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状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认识角》一课,探究活动的摸角环节,我在信封里放入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板、圆和半圆尺。同学们咱们一起玩个游戏。想知道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①提出要求:请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从袋子里摸出带角的的物体,放在投影上,指出角。

②学生活动并展示。教师追问:你怎么确认是角?(摸时感觉尖尖的)有角吗?为什么是角?

③课堂上学生把量角器摸出来了,我提问:“半圆尺上也有角吗?为什吗?”有的学生认为量角器上有角、有的认为没有角,这样就产生了内在的矛盾冲突:到底有没有角呢?这样做的优点我认为就是产生的这个矛盾冲突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不明白时,我抓住这个时机追问“不明白是吗?我们把这个问号放在这儿,继续往下学习。”这时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我要弄明白半圆尺上到底有没有角?这样做激活学生的内在需求,如果没有这种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

发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三、通过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教师的讲解与知识的训练运用,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既动手又动脑,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既培养动手能力,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动手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需环节,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而应该认真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何而动”、“何时而动”。《认识角》一课,我注意“动手实践”要选择有效的时机。操作要想有效,学生操作不能盲目,教师的要求一定要明确。例如: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后,我让学生制作活动角。课前我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有两根直的吸管、一个弯曲带花纹的硬纸条和图钉。在操作前,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选择你需要的材料,制作一个活动的角,做好活动的角后,说说你选择了哪些材料,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由于要求提出的具体明确,每个学生都能有序的进行活动,活动积极有效。

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走向数学世界的必经之路。学生操作时引导要抓住时机,要省时高效。在学生制作好活动的角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做的角和老师做的角比一比,让学生的角比老师的角大一些、小一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角张口的变化,再指一指哪部分在变化,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力求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教师的有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等方法,让他们对角的张口变化与角的大小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有序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想操作有序,教师要做好指导。

1、操作演示法。可以是教师的示范性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比如,当学生刚开始指角时,不是很准确,我就通过示范指导学生怎样正确指一个角,让学生明确了正确指角的方法,这是教师的示范性演示。再如:比较角的大小环节,请了两组学生进行了直观的演示,这就是学生的操作演示。比如,在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角的张口,并且用手指一指,角的张口在哪,是怎样变化的。在演示中只有这样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与方法,才能使操作更有实效。

2、充分利用课件指导操作。

利用课件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生玩角之后,我说:“玩角中你发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怎样把角变大?(往两边拉,使张口变大)怎样把角变小?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到课件后,进一步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还明白了怎样使张口变大,弥补了学生操作中看不到的细节。

再如:两个角用眼睛分辨不出大小时,我这样设计:“老师的角与他的角比

哪个大?两个角用眼睛看不出来怎么办?捏住角和同位比一比谁的角大?怎么比?谁到前面比一比?

看屏幕演示他们比的方法(顶点与顶点重合,下边与下边重合,比另一边,看哪个角张口大)用这个方法同桌比一比角的大小。继续看课件演示(两个角其中一个角两边变长,另一个角两边变短)看后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跟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的操作演示更加清晰,更直观,更科学,更有效,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的绽放。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让我们的实践活动少些“随意”,多些思辨、内化,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的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动手实践如何有效一直是我们教学中要潜心研究的问题。让我们用好“做数学”——动手实践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小学数学中的手脑并用、动手实践

小学数学中的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扬中市永胜中心小学 212217 相红珍 摘要: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他提出教学中要手脑并用,注重实践。一、“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动手活动的时机。二、“动手实践” 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和学合一。 三、“动手实践”要做到“因人而异”。 关键词:手脑并用注重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小学数学,特别是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动手活动的时机 “动手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需环节,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而应该认真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何而

动”、“何时而动”。 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项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对此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具体情境:小明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课堂教学中,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立即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一原理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然而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用实物(小棒或绳子)对上述结论进行检验,这种时机、这种动手操作就有些太形式化了。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知识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动手实践的时机,在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发展处组织动手实践,以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实践” 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和学合一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为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同时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在讲完课堂知识后,就趁热打铁,在全班开展小制作活动,利用实践课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准备材料、加工,一直到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结果,学生忙得热火朝天,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讲台上时,激动得手舞足蹈,我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无比自豪。要使学生学到真本领,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教育家薛石峰一直推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自我发展之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各种教材的目的性和适宜的学习领域。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的目的性的同时,还应研究该教材对学生参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

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双语部王业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我也尝试过很“蹩脚”的生生互动。这也是顾校长听过的第二节课,之后的反馈最深刻印象的是很别扭。这节课,我一直在尝试学生设疑,学生释疑。我把自己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主持人。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的差距显露无遗。孩子们的问题设置层次不同,当然回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总结了一句话:“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也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我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我应该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也许,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对我最大的感悟。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的孤立位置。我一直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把书教得多么的好,而是教会孩子做人。我认为会做人的孩子,一定会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西吉第一小学马晓娟[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的有效性应从以下角度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突出、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练习题的应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的练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对他们进行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新授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练习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新授课的练习呢?经过本人几年的研究探索,练习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

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学得比较主动,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后,针对学生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与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容易相混,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看一看:让学生任选一处观察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画一画:将你所观察到的画在作业本上; 这样的练习,既复习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又巩固了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更重要的是,将两者同时进行,使学生更清楚的明了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探索,努力提高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这些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挥,在教学实际中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从而阻碍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 一、动手实践有效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首先,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实物操作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它将为后阶段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其次,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且掌握的更熟练;最后,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动手实践有效性提高的方式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小课题方案

曙光一小三(2)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董其凤 时间:2014.9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刚步入小学校门的低段孩子来说,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自新课程实施十年以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展了较多的专题性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也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是低段孩子在老师趣味性地提问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能看到。但是在实践教学时发现,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没有精心准备的提问、只关注优等生的提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时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泼好动等等,往往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盲目跟风的回答方式。甚至有些孩子在“对的,是的,好的……”之类的回答下完成一节课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老师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哪些问题可以提、有意义,哪些问题不该提,这是我们一线老师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提问有效性,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材的重难点而设置的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找到在小学低段数学常态课中不合理的提问,并避免在以后的课堂上出现。对于能促进孩子思维、开启心智类的提问及时总结并进行推广应用,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实施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智慧,做到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通过该课题研究,总结、归纳有关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设策略、措施 1、积极参加在“影子研修阶”段期间的观课和议课,努力吸取九龙坡区优秀教师先进经验,高度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条件。从如下几个方面关注: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怎样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所有老师都在努力去探索的教学艺术。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一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普遍存在课堂空间上,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和记,甚至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学得不如忘得快,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的教与学的: 1、多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引经据典或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拓展创意思维,让学生多动脑去思考。 2、多运用比较法,排比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情境法,欣赏法等等有效的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实物或是图例范画,多种方法有比较的学习可以加深印象,有效提高理解力接受力。 3、多运用绘图的方式,演示或练习直观教学,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氛围不够灵活生动,多数教师的活动只是局限在讲台上,即便走到学生中间亦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在教室这个活动空间里,学生仍大多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空间。我的课堂是这样来做的: 1、课堂期间,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必要时可下位组成圆桌会

议形式共同设计构思。 2、小组推荐亦可自我推荐,在黑板上展示个人设计构思思想。这样多是外向和平时基础较好的同学。 3、为避免以上2的问题,老师点名让同学畅所欲言发表意见见解或是创意构思。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让优秀的学生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可以充分锻炼不同性格学生的应场,解题能力。 (三)当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老师讲完课多是让学生自己练习,没有举一反三的考察学生对本次课的把握: 1、教师在和学生互动学习和巡视辅导时要做到全面掌握,掌握全体学生是否大多数对已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已经理解、掌握? 2、对本堂课的知识点理解掌握的情况和应用的熟练程度程度怎样? 3、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本课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本次课应具有的技法、技巧? 4、本次课大多数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做好以上几点,以便做到真正的全盘掌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更好的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创新创意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的创新拓展。鉴于如此我的教学是这样的: 1、提出一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构思,老师适当引导绝不固郅思想,天马行空任遨游。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平镇木棆小学:张小波 【摘要】我们要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创造思维 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黄爱华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不时被黄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感染。回来也在深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太重要了,学生都有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把一堂课上好了,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能举一反三。如果一堂课上不理想,课后再花时间来“炒冷饭”,那“味道”也就不同了。因此,如何用好40分钟,让学生学的轻松?这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往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投来不屑的眼光。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个圆的直径是6cm,求它的面积,由于题目比较简单,我叫了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上来黑板前板演。她列式为:3.14×62,刚写出算式,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3742462.html,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 作者:龚慧慧 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年第07期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动手实践,感到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不足。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改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时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成功开展动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动手实践的意义 1.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爱迪生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 经过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传统的课堂教学绝对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学生的思维难以喷发出激烈的火花。而动手实践突破了这一点,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动手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 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是好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乐”中“学”,“做”中“学”,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3.通过动手实践增强合作意识和成功意识。大部分动手实践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进行的,这一活动需要学生之间充满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友谊又不乏竞争。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并通过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实施动手实践活动 1.动手实践不能牵强附会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各类公开课、参赛课中频频亮相,好像没有这些就没有新理念、新思想,就是一堂不合格的课。然而,有的时候形式掩盖了本质,比如教师过分重视了动手实践的形式,却忽视了动手实践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思考这个教学环节真的有必要动手实践吗?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可能性”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抛硬币理解体会“可能”。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射阳县初级中学王瑞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下面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我所教的初三数学,复习时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 (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 (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常红娟 【摘要】要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增加幼儿与操作材料之间的互动,关注幼儿的“非常规”表现,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还要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评价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比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创设应结合实际。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3)情境创设应彰显特色。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上海世博会”的情境:出示参展国家统计图,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百分数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数学课堂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牌”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9 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

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新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课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创新,但在课程改革中也体现出一些流于形式的局面。如: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好地提高教学学习活动的在效性,即关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有效性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情境驱动,参与活动增加激情 一个理想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成。何谓理想的情境呢?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生般硬套地添加一些故事或卡片来描述,却忽视了宝贵的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着,这样形式化的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情节。不可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理想情境就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和激情吗?比如说:今天我们一年级学的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老师先举例说,今天是我们班级某同学生日,老师在商店里看了一些漂亮的气球(同时出示三种气球,每种气球下面分别标有:8角一个,5角一个,1元2角一个)。我想买两个气球送给今天某同学,祝贺他的生日,但是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买哪两个呢?要用多少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这我没强求有多么优美的诗句来喧染生动的故事情节,而

我借助身边同学们最感兴趣事例说明,学生对这件事情有较强探究愿望,能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情境狭义地理解为故事一些游戏,操作活动,而用了身边最感兴趣事例说明,从而用了最大限度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二、加强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相对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而言的。自主探究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知道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年龄及思维,如果学生年龄和思维都很一般,有时不能意识自己该干什么,该怎样去做。因此他们的自主探究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只有老师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的活动是有效性的,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 三、动、思结合,提高思维训练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动手操作活动既是他们认知源泉,又是思维发展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看出到做与思脱节现象,学生的活动完全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活动目的是单一的、机械的,对思维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只有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既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也是我在近几年思考最多 的难题。我接下来从以下方面。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场所。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性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因此必须而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我就此谈点个人的想法。 1、课堂准备: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在《中国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激情与梦想》一书中,有个学生家长在亲自参加集训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蹲下来做父母,因为这样父母就和孩子一样大了,看出去的天地是一样的。我对此大为认可,以为在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妨蹲下来,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样高低的地位,这样看出去的天地会比较接近学生。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2、课堂引导: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法。

张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题讲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 宝塔区东关小学 张 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 教法使教师充满了激情,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 教学方法而采用情景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 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由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由“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在 这“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 学改革的形式,出现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乱起来了”的现象。还有 的教师为了精讲精练,不钻研教材,例题不讲,习题少做,提几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就完事,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基础掌握不牢,一 考便错。还有的老师,滥用多媒体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 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是每个数学教师期待 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就教于同仁。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课程改革呼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克 服了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 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 高课程实施的效益,既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 题,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中外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 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运动,它要求 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师和学生 的教育价值追求。因此,坚持求实,追求有效,理所当然应成为我们课 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