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辅导一(3)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辅导一(3)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辅导一(3)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辅导一(3)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辅导一

一《孙武》

1.主旨

本篇是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传记。文章通过孙武在吴国操练宫女的故事, 一

方面赞扬了孙武超人的胆识和才能;同时也讽刺了吴王的傲慢和无能。本文的主旨亦是通过孙子训练女兵的故事, 表现出了孙武作为一位军事家的胆识和才能。

2.艺术特色

(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同时, 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司马迁在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史记》传记的主要特点, 这个特点在《孙武》一文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2) 选材独辟蹊径, 作者避开了对激烈战争场面的记述和描写, 专写孙子对宫庭女子的训练, 可谓别开生面。

(3) 叙事曲折, 起伏跌宕, 产生了诱人的戏剧效果。操练宫中美女, 宫女却视军令为儿戏;欲斩二姬, 吴王却要收回成命。孙子大功告成, 吴王却徒好其言。一波三折, 荡气回肠。

(4) 注重细节。

(5) 善用衬笔。

(6) 虚实相映。

(7) 运用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3.熟读全文分析文章中是如何运用衬笔手法的

衬笔的灵活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次衬主, 以反衬正。这主要体现在以吴王阖庐、爱姬、宫女等次要角色衬托孙子这一主要角色;以吴王之刁, 衬孙子之实;以宫女之娇纵, 衬孙子之纪律严明, 军法无情;以吴王之“王徒好其言”, 衬孙子之“能用其实”。正反、主次的相互衬托, 把这一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二是开篇写进见的对象是吴王阖庐, 显示了孙子的胸有成竹。这是比肩之衬。

三是写操练的对象是阖庐的爱姬与宫女, 预示着冲突的必然。这是情势之势。

四是写操练的过程 , 几经较量 , 甚至斩爱姬肃军纪。表现出孙子的精干、严明、果决的个性特征。这是强弱之衬或者说是实强与虚强之衬。

五是写操练结果, 即“虽赴水火犹可也”, 并以破楚、入邹为烘托渲染, 更是胜出他人一筹。这是以效果作衬。

孙武的形象在以吴王阖庐、爱姬、宫女以及伐楚入邹等人物和情节的比衬烘托中树立起来。既突出了孙武作为一名军事家的风度与气概, 也使得所有人物形象均夺目生辉。

4.词语辨析

(1)“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中“而”的意思 ?

一般来说, “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作连词、代词和语气词。这里是用作代词, 代替说话的对方。可译作“你”、“你的”、“你们的”。确切的翻译应当是“你们的”一一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和左手、右手、后背吗 ?

现代汉语中常用作“而是”、“而且”, 因此翻译时要遵从古代的用法。

(2)“约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将之罪也”中“约束”的意思 ?

“约束”在古汉语中一般解释为“控制”、”管束” 04 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限制使不越出范围。语义接近的词语有“限制”、“管理”、“管制”等。这里结合具体的语境, 我们解释为“纪律”。

(3)“吴王从台上观, 见且斩爱姬, 大骇”中“且”的意思?

提示:

一般来说,“且”在古汉语中既可作连词, 也可作副词用。作连词时, 既可连接前后两项, 表示二者之间的并列关系, 又可表示进层或选择关系;作副词时,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状态。

现代汉语中的“且”也有两种用法, 一是作连词, 一是作副词。与之相接近的词语有“而且”、“况且”、“暂且”、“将要”。

这里作“将要”讲。

(4)“王徒好其言, 不能用其实”中“徒”的意思 ?

一般来说, “徒”作为虚词, 在古汉语中是副词, 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时, 可解释为“空”、“白白地”;表示仅仅限于某种情况或范围时, 可解释为“仅仅”、“仅”、“但”、“只”等。

现代汉语中的“徒”, 作副词时也可解释为“空的”、“白白地”、“仅仅”等。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这里应解释为“仅仅”。

(5)“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 卒以为将”中“卒”的意思?

一般来说, “卒”作为虚词, 在古汉语中既可作是副词, 也可以作名词。作副词时, 表示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后, 最终出现了某种结果。可解释为“终于”、“最后”、“最终”等。

现代汉语延续这种用法, 常解释为“完毕”、“结束”、“终于”、“到底”等。

这里解释为“最终”。

5.课文翻译

孙武是齐国人。以兵法进见吴国国王阖庐。阖庐说:“你的十三篇兵法, 我都看过了, 可以用来小试一下练练兵吗?”回答说:“可以。”阖庐又问:“可以用妇人来试试吗?”孙武回答:“可以。”于是吴王允许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 用吴

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分任队长, 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向她们下令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 ?”妇人回答说:“知道。”孙武说:“向前, 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向左, 看左手方向;向右, 看右手方向;向后, 就看背对的方向。”妇人说:“是。”军法纪律已经宣布完了, 于是又设立起军中的刑具, 然后又三番五次地讲解纪律。于是才击鼓传令让她们向右看, 宫女们放声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明确, 申述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在心, 这是将帅的罪过。”于是又三番五次地宣讲纪律命令而后击鼓传令向左, 宫女们仍旧大笑不止。孙武说:“纪律不明确, 申述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在心, 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明确了却不依照法令去做, 这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说着就预备将左右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从台上看到自己的两个爱姬将被斩首, 大为惊骇。赶忙派遣使者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您能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 吃东西都没有味道, 希望不要斩杀她们。”孙武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 将在军, 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把两个队长斩首示众。任用下一名为队长, 于是又击鼓发令。宫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符合军令要求, 没有再敢出声嬉笑的了。于是孙武派遣使者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 大王您可以下来校阅, 只要是您想要用到她们的地方, 即使要她们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说:“你算了, 回屋吧, 我不想下去看。”孙武说:“大王您仅仅是喜好兵法的言辞, 并不能把它们用到实处。”从此阖庐知道孙武能用兵, 最后终于用他为将。后来吴国往西破了强大的楚国, 攻入邹都;往北威震齐、晋两国, 名声显扬于诸侯国间;实在是受到孙武兵法的赐予。

二《忆刘半农君》

1.内容概述

《忆刘半农君》是鲁迅为悼念刘半农逝世而写的一篇记人的散文。刘半农“五四”时期曾和鲁迅等一起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 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倡导者和重要作家之一, 虽然后来意气消沉, 逐渐失去对旧文化的战斗精神, 但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是有建树有影响的人物。刘半农逝世, 文化界许多知名人士都深为哀悼, 鲁迅也著文悼念。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看人论事都极为深刻和独到, 他对刘半农的一生, 不溢美, 不掩瑜, 从大处着眼论其是非, 从细处落墨写其为人;评价公允, 感情深挚。他的褒贬爱憎, 都联结着社会的血肉, 包蕴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跳动着现实的战斗的脉搏。

2.主旨

鲁迅先生通过对刘半农的回忆, 从新文化建设的高度对刘半农的一生, 作了严正和通达的评价, 突出了刘半农前半生的建树和贡献以及前后性格的变化, 表达了对亡友赞誉和痛惜的感情, 同时也有力地捍卫了新文化运动。

3.写作特点

一是开篇独特, 既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又布局了全文的结构。

二是以记述为主, 截取典型的片断材料, 并辅以议论。

三是文笔简约凝重, 墨淡而情浓。

4.词语辨析

(1)“但那是十多年前, 单是提倡新式标点, 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娘', 恨不得‘食肉寝皮 ' 的时候, 所以的确是‘大仗'”中“若丧考妣”、“食肉寝皮”各是什么意思 ?

若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和着急, 含有贬义。考批, 父死曰考,母死曰跳。

食肉寝皮: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晋国州绰对齐庄公说:“然二子者, 譬于禽兽, 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二子”指齐国的殖绰和郭最, 他们曾被州绰俘虏过。

(2)“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 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 事后, 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 ‘驷不及舌 ', 也没有法子”中“驷不及舌”的意思 ?

驷不及舌:语出《论语·颜渊》, 据朱蕉《集注》:“言出于舌, 驷马不能追之。”意思是言已出口, 驷马也追不及。驷马, 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3)“近几年, 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 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中“要津”的意思 ?

要津:指冲要的渡口, 泛指水陆交通要道, 这里比喻显耍的地位。

三《大围巾》

1.故事梗概

一个寒冷的冬季。妈妈罗莎怀抱着的小玛格达, 大女儿丝蒂拉, 忍受着难耐的饥饿, 向着命运的尽头一一法西斯集中营一一漂泊, 跋涉。只有包裹着小玛格达的那条大围巾, 维系着她们之间的联系。母亲的乳头已经枯干, 小玛格达吸吮的只是大围巾上的乳香, 丝蒂拉饥肠辘辘却享受不到大围巾的温暖和母乳的香味。就这样, 她们进了集中营。她们的身体因缺乏食物而变得轻如鸿毛。罗莎用大围巾掩护着玛格达, 不让敌人发现;小玛格达也越来越离不开那条大围巾, 她把它当成怀中的婴儿, 当成心爱的宝贝和小妹妹, 不许任何人摸它。然而, 危险正一步步地向她们逼近。

有一天丝蒂拉抢走了那条围巾, 把玛格达置于了死地。丝蒂拉对此的唯一解释是: “我感到冷。”

为了找回那条大围巾, 玛格达爬出营房, 进入屋前列队点名的广场。阳光下, 小玛格达发出了一声长啸一一“妈妈妈……呀!”罗莎手忙脚乱, 不知如何是好。她一把掀起大围巾, 飞步往外跑。她听到了电网间那幽灵般的响声, 她用力挥舞又抖动着大围巾。大围巾在晨风中高扬。玛格达发现了大围巾, 正伸出她细校般的臂转向大围巾。可是, 正当这时, 法西斯举起了这小生命, 直奔电网而去。电网发出鸣响, 四面八方响着狂叫:“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呀 !”

玛格达突然被抛向了空中, 一下子被扔进了电网, 钢柱上立即发出疯狂的咆哮……此时, 罗莎唯一能做的便是拾起玛格达的大围巾, 用它来堵住嘴, 把狼一样的干嚎往肚里吞咽, 吸干玛格达留下的津液。

2.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罗莎母女三人在走向纳粹集中营途中及;在集中营里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集中营里无辜的犹太人所经历的残酷无告的生活。

3.写作特点

这篇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再简单不过了。可它不知震撼了多少读者的心。这是由于作品的真实。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加工, 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感受就格外深刻。这正是艺术真实的魅力所在。我们仿佛也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感受到寒冷与饥饿, 感受到在那种特殊境遇下亲人之间的冷漠, 感受到人性的扭曲, 感受到死亡的威胁, 感受到法西斯的残酷与生存在魔

掌中无辜生命的艰难与绝望。

这艺术的真实, 具体表现在那种特定境遇中人物造型的真实, 情境描写的真实,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在这里, 人性与母爱, 兽性与残忍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这一切, 又都是围绕着一条大围巾展开的。一条大围巾结构了全局, 牵动着全局, 也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绪。这简洁而又触目惊心的构思, 正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关键。至于那细腻的笔触, 气氛的渲染, 意境的营造, 更是其艺术魅力的具体体现。一条围巾竟同一家三口的亲情与性命等值, 这是怎样的悲剧 ? !

作者笔触细腻, 情感丰富, 笔下的人物和场景都有着很强的立体感。真实、生动, 极富于感染力。

5.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

(1) 小说的主线: 大围巾一一玛格达生命的唯一依靠;失去大围巾玛格达也就失去了生命。

(2) 小说的复线: 有两条, 一条是法西斯屠杀了寻找大围巾的小玛格达;另一条是姐姐丝蒂拉与她的亲妹妹小玛格达围绕大围巾所展开的矛盾。

(3) 小说总的结构: 罗莎母女三人走向集中营, 进入集中营直至玛格达的死 ( 后一部分又可分为集中营内的生活及玛格达的死 ) 。

(4) 小说的构思: 直接写母女三人之间的矛盾一一小玛格达对母亲与大围巾的依赖 ( 这是一种生命的依赖 );母亲罗莎对女儿的爱而无助, 对玛格达的无助, 对丝蒂拉的无助 ( 对丝蒂拉性格扭曲变形只能洞察而无力帮助, 无法诱导 );丝蒂拉因玛格达夺去了本应属于她的爱和依赖, 产生出对玛格达越来越强烈的怨愤和嫉妒直到攫取大围巾并间接地害了自己的妹妹;而把法西斯的残暴放在背景中去写一一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大背景;放在远景中去写一一屠杀的场面。整篇小说的大部分场景中没有法西斯出现 , 但法西斯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 无时无刻不让读者感到恐惧, 危险就在身边, 时时都会发生, 这一切都揪着读者的心。小说的构思可谓新颖独特。

(5) 氛围的营造: 营造出母女之间在集中营生死线上挣扎的整体氛围。当罗莎为营救小玛格达从正蜷缩在大围巾里睡着的丝蒂拉身上, “一把掀起大围巾, 飞步往外跑一一她已体轻如气流, 完全能随风飞回斗兽场”时, 作者有一段景物描写:

有了太阳和热量才有截然不同的生命;才有若天里蝴蝶的生命。室外的阳光静悄悄地柔和又亲切。铁丝网外的远处, 青青的草坪上点缀着金色的蒲公英和浓郁的紫罗兰;再往远去, 一直到那不可及的地方高大的莹苹怒放着桶红色的花冠。

这一段景物描写很了不起 : 这不仅是作者的文笔优美 , 而且体现了艺术的节奏。一种大的起落, 一种真实的曲折。静与动、快与慢、美与丑, 都在这里得到成功的体现。这里:一是写了对“阳光”与“生命”的渴望;

二是写了阳光的“柔和”、“亲切”;

三是由近及远地写了铁丝网外的远处“青青的草坪上点缀着金色的蒲公英和浓郁的紫罗兰”以及“再往远去, 一直到那不可及的地方高大的宣草怒放着桶红色的花冠”。这是集中营内人们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这里的描写, 看似闲笔, 却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与集中营内那“地上的屎尿, 层层泥泞的粪土”, “臭污水”, “尘烟和油腻”等, 形成了强烈反差;与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境遇形成了强烈反差;与奔向希望的小玛格达即将遭遇到的厄运形成强烈的反差。

氛围营造运用了多种手法。

作者先写罗莎的听觉感受:

一好像听见铁丝网上电流的嗡嗡响;丝蒂拉怪妈妈只是幻忽而已。但是罗莎明明听到电网间的响声: 一种混浊不清的耳中呜咽。她愈怒躲开电网, 那凄厉的声音愈涌向耳边。哀号是如此的逼真, 激越地, 呜响着, 怎能叫她不相信这是幽灵之声呢。这一响声催促她快把围巾高举;快快挥动大围巾, 用刀地挥舞使它随风飘扬。

再写罗莎的动作和视觉感受:

罗莎果真高举着它, 挥舞又抖动, 使它在晨风中高扬。已跑远的玛格达居然从气爱似的肚皮土伸出她细枝般的胳臂转向大围巾。可是她已被人举土肩头, 但却不是朝着罗莎和围巾的方向。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才巳玛格达送得越来越远, 直至她在尘埃中缩成一个小黑点。那人头土的钢盔,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远远看起来真像是一只高脚酒杯。戴钢盔的是个全身, 茎黑的骨牌形的人, 足踏高筒靴, 他直奔电网而去。

接着写罗莎的综合感受:

电网中的声音又开始呜响了, 这次是四面八方响着的狂叫: “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呀!”( 以上是听觉 ) 此刻的玛格达离开罗莎有多远呀, 她已穿过整个广场, 越过十几排营房, 完全被送到营房的后头去了!( 以上是视觉 ) 她不过是扑向灯火的一只小小的飞域。( 以上是心理 )

最后写人物命运的结局:

玛格达忽然被抛向空中, 整个身子毫不费力地被高高扬起。从远处看去简直像一只小蝴蝶画出一条银色的弧线。正当玛格达软毛蓬松的圆脑袋仰向空中, 笔杆子腿和气鼓肚子, 夹在左右挥动的知胳臂中, 她一下子被扔进电网, 钢拉上立即发出疯狂的咆哮, 召唤那个做母亲的狂奔起来, 直向玛格达落入电网的地方冲去。

作者如此细腻地写出小玛格达惨死于法西斯强盗手下的慢镜头, 目的是把这种惨绝人寰、令人触目惊心的屠杀一个无辜婴儿的真相展示出来, 揭露出来, 撕开来看他们的真实嘴脸。

再写罗莎在亲眼目睹女儿惨遭法西斯匪徒杀害时的表现:

可是罗莎没有听从这一冲动的呼唤。她呆呆地站着不动, 她知道只要她胆敢移动一步, 子弹就立即会向她射来;只要她胆敢收处小玛格达的尸骸, 子弹就会向她飞来;她心中不断升起的母狼般的嚎叫一旦冒出胸膛, 子弹就会向她飞来;她惟一能做的便是拾起玛格达的大围巾, 用它来堵住嘴, 把狼一样的干嚎往肚里吞咽, 深深地吮吸着孩子在国巾中留下的肉桂和银杏儿香的唾沫。罗莎饥渴地可吸的时候。

这是无声的语言 ( 完全是形体语言 ), 是心理描写,一句话, 似乎也没有一点反抗, 然而一切都在无声之中, 是艺术的真实。没说此处无声胜有声。

结构上也呼应了全篇。

留给读者的是小玛格达的“妈妈呀——”的撕心裂肺的、绝望的喊叫和罗莎积蓄在内心深处如火山就要喷发的狂怒和极度的悲哀。

细节描写处处可见。无论是场面、景物、人物细节, 每一处都无不撞击着心灵。

阅读、欣赏这样的作品, 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法西斯的仇恨, 也同时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由此, 我们也可以领会小说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懂得语言表现力的重要。

四《哈姆雷特》 ( 第二幕第一场 )

1.剧情概述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王子为麻痹奸王,不得不伪装疯癫, 暗中寻找时机, 此举, 引起奸王怀疑。奸王安排王子的情人奥菲丽娅继续窥探, 波澜再起。在此幕中, 哈姆雷特的独白, 显示了主人公非同一般的内心痛苦, 即到底是“生存还是毁灭”的精神搏斗, 它一直被公认为是“莎文”中最精彩的篇章。

2. 艺术特点

首先,在广阔的背景上, 深揭时代本质。莎士比亚思想敏锐, 视野广阔, 它善于把哈姆雷特所置身的环境开得宽阔, 对各种矛盾挖得深透, 给我们描绘了整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 揭示出历史的本质。

其次,从矛盾斗争的动态中, 展示人物性格。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置身于广阔背景上 , 让各种社会势力永无休止地冲击主人公, 逼他思想, 催他行动, 使其性格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矛盾斗争的动态中去形成、去发展, 使之每一步都有坚实的客观依据。

最后,丰富而生动的情节。莎士比亚是创造戏剧性情节的大师, 他擅用双条或多条线索的立体交叉展开剧情, 加大戏剧的容量。

3.名词解释

(1)莎士比亚 (1564 ~ 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 人文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 他有三十七部剧作流传下来, 其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亨利四世》以及被誉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奥塞罗》、《李耳王》、《麦克白》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都以情节的丰富性、语言的生动性而“超越时代”, 成为不可企及的戏剧典范。莎士比亚的创作标志着近代戏剧的成熟。

(2)文艺复兴:指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所发起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此运动十四世纪由意大利发源, 十五世纪波及全欧, 十六世纪在法国和西班牙取得巨大成就, 十七世纪初在英国达到高峰。它的核心内容是以人权反神权, 抬人贬神, 为资产阶级登场大造舆论。恩格斯指出:“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它带来科学、文化、思想的巨大飞跃。

(3)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 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抬人贬神, 即以人权反神权;以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以理性、以知识反蒙昧主义;以现世主义反对来世主义。另外, 它力倡中央集权, 反对封建割据。以宣扬人文主义为内容的文学, 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学, 它是欧洲资产阶级近代文学光辉的新起点, 取得辉煌成就。出现了但丁、薄伽丘、塞万提斯、拉伯雷、莎士比亚等一系列文学巨匠。

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摘要:大学语文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实际课时安排的有限性,形成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为突破困境,很多教师和学校不谋而合,寻找出一条有效路径——大学语文教学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应及时适应形式所需,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编写配套教材,建设网络课堂,改革考试方式。笔者带领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专题化;课程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新学科、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随着各学科的日益交叉与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日益精细和特色化,越来越多的新课程走进大学课堂。推陈出新本是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有了新课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老课程。作为“老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被边缘似乎也在情理。单从课时上来讲,纷纷从原来的三四周时减为2周时。大学语文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一方面大学语文要传播古今中外无数经典名篇,所谓“语文真大”;另一方面是越来越被压缩的课时,又所谓“我真小”①。为解决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应时而生,即用一个专题带多篇课文的教学形式,以打通古今,融合中外,增加课堂容量。 一、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正逐渐成为大学语文界共识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全国各地类似这种提法的不乏其人,也有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和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最早应该是徐中玉先生编写的《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思想②,以及王步高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思想[1],其共同的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课堂通过多渠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信息量的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教材的大容量,上百篇美文,若还像如中学两课时学习一篇文章的做法,已远远满足不了大学课堂的需求了,“徐中玉教授终于在此阶段突破了所谓‘少而精’的传统观念,让课本相对较‘大’而‘深‘。这样一来,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使各种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得。同时将之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老师有很大选择空间,不必都教,也不指望学生百分之百掌握,但希望这个教材时时取读,总有所得”[2],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了教材的创造性融合,创造了“以文学史带文选”、“以作家带文选”、“以专题带文选”等的教学模式[3],或“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的割断和时间的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4],以实现一堂课学习多篇课文,加大课堂容量的教学目的。随之,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进而发展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十分必要。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大学实用语文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篇一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加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特做总结如下: 一、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标"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结合课文的思想性和典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的资料,同桌或小组合作试着自己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做学习的主人。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受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了解了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德育教育;培养了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意,并能正确书写;认识7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养成了积累语言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词语,含意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联系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正确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预习要求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领会一些词语的意思,提高阅读的速度,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了作者观察事物方法和表达的方法。同时还养成了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说话有礼貌,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并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能试着修改自己习作。养成较好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在今后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为自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强化建设阶段情况报告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强化建设阶段情况报告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立项,通过两年的建设,在网站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活动、教案试题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现将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申报,获准为泰山科技学院精品课程项目立项建设;2009年7月出版《大学语文》教材,2009年12月网站建设完成,所有材料上网。2009年申报并获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为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立项;强化了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该课程以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课程特色承载了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能。 二、强化建设阶段成果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开设大学语文以来,我们一共使用了五六个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有的很好,但容量太大,容量大了,学生的课时又有限;有的教材在内容上与中学教材重复过多,重复多了,学生学起来又没兴趣;有的教材仅是文选本,篇与篇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被学生戏称为高四

语文。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尽可能做到因势利导,贴近学生需求,编写并出版了《大学语文》一书。 1、教材编写的原则 教材撰写既要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还要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吸收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精华。在指导思想上,首先是尽可能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历史性与现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较完美的结合。其次是融合文体结构模式、文学史结构模式和人文精神结构模式编排原则。再是重树“大语文”视角,视语文为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视语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视作品具有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引导学生全方位、多侧面地去领会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深刻蕴涵以及体悟人生哲理。最后是建立便于学生自学的平台,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终极目标。 教材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地合理定位。人为贬低和无限拔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就其性质来看,虽说是公共基础课,但它有读书明理的功能。读书明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所谓“读书明理”指的是读文学书,明做人之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学既是中国人作为启蒙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课,也是中国文人进入仕途的必修课的原因所在。文学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佐证。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在编撰教材时相应增加一些历代优秀的文学篇目,也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周萍)

大学语文教案 周萍 2007年7月修订 目录 教学大纲 讲义 绪论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周萍) 一、蒹葭(《诗经》) 二、涉江(屈原) 三、短歌行(其一)(曹操)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六、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七、长恨歌(白居易) 八、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理论专题: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周萍) 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十、山园小梅(林逋) 十一、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十二、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十三、长相思(纳兰性德) 十四、雨巷(戴望舒) 十五、毛泽东词二首(毛泽东)

十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十七、回答(北岛) 理论专题:诗歌的人文关怀(周萍) 十八、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十九、苏秦佩六国相印(《战国策》) 二十、论语·学而(《论语》) 二十一、秋水(庄子) 二十二、学记三则(《学记》) 二十三、谏逐客书(李斯) 二十四、垓下之围(司马迁) 二十五、朋党论(欧阳修) 二十六、谈读书(朱光潜) 二十七、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三十、论快乐(钱钟书) 理论专题:文学与人生(周萍) 三十一、席方平(蒲松龄) 三十二、宝玉挨打(曹雪芹) 三十三、离婚(鲁迅) 三十四、沉沦(郁达夫) 三十五、风筝飘带(王蒙) 理论专题:文学与审美(周萍) 三十六、长亭送别(王实甫) 三十七、游园(汤显祖) 三十八、屈原(郭沫若) 三十九、茶馆(老舍) 理论专题:戏剧与中国传统文化(周萍)综合练习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政治与行政学院、文法学院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为继续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其主要任务是: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绪论: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意义、方法。 第一编诗歌 诗歌概述:了解诗歌的产生与发展、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欣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创作。 1、《蒹葭》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 大学的同学们,大家学习了一学期的语文知识,知道如何总结?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1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如果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为了应试而不得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压力了。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的,在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习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一是象征。 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学习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重要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

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自己还存在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为了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自己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什么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可以多读一些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会准一些。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层面,我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层面,我们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2 大学语文的课程转瞬就已宣告终结。心里真的有点遗憾,在我兴趣渐浓的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它已落幕的事实,在此我想先谈一下在这个课堂的所得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感。 我必须提出自我批评,在课堂上我的积极性确实是不高的,处于“比上极其不足,比下亦不盈余”的尴尬地位。就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设置、教案内容、教案方法和手段、教案队伍、课程特色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地性质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地必修课之一,它地性质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地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地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地一门综合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地位. 教育部高教司地文件中对大学语文课程地目地和意义做了这样地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地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地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地发展趋势,为我国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地高质量人才.”因此,我们理解地《大学语文》课程作用有以下几点: <1)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地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 <2)大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地审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3)大学语文可以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地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地要求. <4)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地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地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地理念把握职业教育地本质特征.”以培养学生表达、写作、鉴赏、独立思考、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任务地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地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地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地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地规律,充分发挥自身地特点,同时,应该使大学语文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大学语文地作用不是单纯地“职业能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

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学习任务及职业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大学语文课是我校面向本科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中国诗文的历史源流与流变; ●中国文学史; ●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文学精华; ●重庆的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 2.能力目标 ●对中国文人先贤的人格传承; ●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 QQ日志,博客等学生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 ●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的评点(如流行歌曲从罗大佑到周杰伦,影视文学 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山》,对流行文化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 ●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短信,颂红色 乐章,讲红色故事等); ●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 开展)。 (三)参考学时 32学时 (四)课程学分 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用。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力拓展中也灵活运用。 (2)引导文教学法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第1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郭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广东珠海 519087)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问题争议颇多,有“人文论”、“文学论”、“文化论”、“工 具论”等。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大学语文必须“因材施教”。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应为:面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现状,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具体需求,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把握,也要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实现这个功能目标,需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课程定位;文化素养;实用语文能力[中图分类号]H1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1-0079-05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03-01 郭海军(1964-),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 “语文”的出现,距今已近七十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学堂,从西方引进教学理念和课程教材,只以当时称作“国文”的课程来教授中国历代古文。 “五四”以后,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改设“国语”,教材多选用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口语特点鲜明。中学虽仍开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 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语文” 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却因抗战爆发而被迫终止。建国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此建议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纳并推向全国,自此,“语文”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而“大学语文”在建国前,则被称作“大一国文”或“大学国文”,20世纪50年代曾短暂恢复。 1980年8月,徐中玉、匡亚明两位先生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自此,这门课在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中,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曲折路程,有成就,也有很多未解的难题。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及教学效果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很多高校把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变为选修课,有的甚至停开。一时间,大学语文课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鉴于这种现状,《人 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媒体在2004年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 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进而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至此,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 在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 然而,大学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如何教?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对于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应不应该有所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和特色体现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显然需要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内部来寻找答案。 一、争议与问题 回顾近些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颇多争议,大都集中在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大学语文应定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 Vol.19No.1 Mar.2012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教学资料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外国语学外院2014级一班林青霞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综合性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改进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合格人才,是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摆在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没有引起学生及学校的足够重视。现如今,就业市场形式不容乐观,大多企业在招聘时只注重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然而对语文水平及语言能力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大学生在严重的就业压力面前觉得,与其把时间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来学习计算机和英语这些与他们将来的生计有着更密切,直接关系的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为了就业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投入力度。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造成“重外语,轻母语”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1)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大学语文在需要给大学生补充基础知识的时候就当作公共基础 课;在倡导推广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当作一门素质教育的 课程;在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步进行时,它又是

大学语文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不能明确,它的尴尬地 位和边缘化的状态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本身暴漏出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作用的发 挥。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 兴趣和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模式 陈旧,教材鱼龙混杂。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让我们 深刻感受到了这门课的成危机的到来。 二·深入教学改革是改善大学语文现状的根本 1·关键是要明确课程定位和建立制度保障 我们要把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作为基础课在制度上“法”定下来,只有得到制度的保障,实施素质教育这句口号,浮于表而和“走过场”。除此之外,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就会使得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容易改变,也会削弱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大学语文并非中学语文的延续,需要开辟一套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操守,更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而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凸显其人文性,把大学语文当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才能把它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根本是要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一、思维工作方面 我始终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局势。始终以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尺度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令,争夺以自己的实际举动来践行一名党员的诺言。 二、教研组工作方面 三、教学工作方面 四、遵照纪律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导教学工作的同时,严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轨制。处置好学校工作与上学深造的关联。不管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尊重领导、团结同事,能准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节约节俭、不辞辛苦、对人真挚、酷爱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融洽,处处以一名国民先生的请求来标准本人的言行,绝不松散地造就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上小结,如有不妥,敬请引导共事批驳斧正。 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下面我对本学期的个人教学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 (一)在教学工作当中,我主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协作精神 在上机练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引导优胜帮助一般学生,一般学生协助优生。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使学生之间地关系更加和谐,便于学习的交流与促进。

首先,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看谁操作快完成任务最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其次,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内容衔接,抓住重点。因此在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时更正。只有不断反思,才有不断进步。 二、学校的其它工作 除此之外,我还担任了学校“校讯通”平台数据的维护和管理,以及通过“灵武教育信息网”发布学校简讯等事项。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 任务。 三、考勤方面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 些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学校职工会议上,校长说:“姚、纪、杨, 你们三个人的水平在全市来说是最差的,不能干就卷起铺盖走人。”这句话令我一直记忆犹新和深受刺激。同时也否定了我们这一学期 的工作业绩。当然,我承认我们的水平是有限的,但是不等于我们 没有干工作。说实在的,“网络管理”是一项艰巨,也是一件让人 头疼的工作。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进步了。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 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 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 缺点,开拓前进。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 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 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 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 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一、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模式 1.各方面管理意识的优化。上述标题说的各方面是指校方管理者,教师管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一,校方管理者团队应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无论是教学组还是后勤组都要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主,更加的民主化和人文化。校方管理团队一定要起到积极的带头模范作用,进行专业的管理培训,绝对不可以业余,让他们熟悉管理的基本概念,熟悉管理的方式,并且要运用到日常管理学校中去,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其二,大学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更要加强自己的管理意识,不要上课就来下课就走,要严于教学,视学校为家,学生为自己的亲人,无论是科研活动还是日常教学中都要努力奋斗,不可得过且过,加强自己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以及管理意识,学会切切实实为了同学着想,时时刻刻为学校着想,提高敬业精神。其三,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要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便利,只有如此,学生到学校来才能觉着学校像家一样,有宾至如归感觉,才能更安心更好进行学习,才可以把学校当成家一样对待。 2.告别重理轻文思想,更加完善教学体系。虽然,如今各大高职院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也算是完善,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还是比较偏向于理工科,在某种程度这种理工科的教学体系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和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要更加完善此种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平衡文理科的调整,让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有所发展。因此,学校可以协调教育经费的分配,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的管理,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合理的让大学语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最好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一些关于语文课程的比赛,或者是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关于大学语文的活动,注重学生们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建设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和教学体系。 3.加强民主化管理,以学生为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和管理是不同于小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 ? ?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中华文化是一个浑然大圆,圆心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中文乃其半径,中文有多长,半径就有多长,圆就画得多大。但就合时顺势而言,中文不但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也是与时并进的高速公路,不但厚载了累积的文化,也能扩大应变的功能。 ——余光中一个人的语文程度,照理在中学时代就应该奠定下基础,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至少升大学之后应加以不足。所以《大学语文》一科非常重要。 学习了大学语文,我的收获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慨。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学习了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不仅是诗文,在戏曲中也常常洋溢着乐观精神,与西方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相比,我国戏曲中的善良人民哪怕死去,也会化仙变神,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读着这样的作品,我们怎会不受感染和熏陶呢?又怎么会不昂扬进取,追求崇高的生命价值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诗人们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王步高)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2009-09制订)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三、课程类型:公共课 四、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三年制) 五、学时:28学时 六、前修课程:语文 七、课程概述: 《大学语文》从浩若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精选了27个小单元,精读课文82篇,泛读课文603篇,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录形式收入,包括诗、词、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古代部分每单元还突出如山水、田园、爱情、爱国等题材,让学生点、线、面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 八、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大学语文》(高职高专本),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教学参考书: 1、《当代散文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王起等,1963年7月版;

5、《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1996年3月版; 6、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栋霖,丁帆等主编,1999年8月版; 7、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9、徐玉玲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报7月; 10、钱理群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九、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及基本思路: (一)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非中文专业就读的公共课。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作品的讲解,增加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看到人格的力量。以此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体要求体现在: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基本思路

大学语文课的总结

大学语文课的总结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研讨式教学在大学语文课中的应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大学语文课的总结,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大学语文课的总结篇一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加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特做总结如下: 一、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标“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结合课文的思想性和典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的资料,同桌或小组合作试着自己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做学习的主人。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受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了解了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德育教育;培养了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意,并能正确书写;认识

大学语文说一门课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

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X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