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_以校园流行语为例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_以校园流行语为例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_以校园流行语为例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_以校园流行语为例

2011年第26卷 第8期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1-07-03

作者简介:秦祖宣(1981-),男,四川资阳人,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一、导言

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西方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马林诺夫斯基为首的英国人类学派,强调语言与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另一派是莱维·思特劳斯为代表的法国学派,强调语言与文化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产物,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平洪1999)。两派不同之处在于:一派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社会现实性,而另一派则强调其心理性。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联系的,都承认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国内学者也有持类似观点的。顾嘉祖(2002:123)认为,“文化作为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之间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不仅决定着语言指称的内容和方式,还规定着人们的语言观念。”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息息相关;语言不仅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陈光磊1992)。顾嘉祖强调文化对语言的本源性和决定性,而陈光磊则不仅看到了文化对语言的本源性和决定性而且还观察到了二者之间的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文化本身就包括语言。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决定语言,语言表达并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本文以校园流行语为例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校园流行语

校园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校园并为师生所喜爱的特殊语言。它具有排他性,它不是或至少部分不是为社会其他非校内成员所能共有和理解。如“学习文件”是指“上自习”,“枪手”是指“代考者”,“520”是指“我爱你”,“白菜”是指“漂亮女孩”。生活在校外的人往往很难理解这些语言的意义。

1.校园流行语的表现

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小至日常学习生活,大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诸多功能,如传递信息功能、人际功能、情感功能、行事功能等(胡壮麟2001:11-16)。我们收集了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校园流行语,现根据其来源做一下简单介绍。

(1)校园流行语主要来自电视新闻、广播、电影、报纸、杂志等颇为流行的大众媒体。例如用“海归”来指代那些从海外学成归来并拿到学位的留学生;在娱乐性电视节目和报刊杂志上出现频率极高的“粉丝”一词也不时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对话中:其它来自大众媒体典型的流行语还有“海选”、“拉票”、“白领”、“我是流氓我怕谁”。

(2)一些方言和行业用语逐渐走出其过去的狭小的使用空间为社会接受和使用,作为具有“好奇心强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特征的学生是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认识和获取新词汇的机会,过去被冠之以“鸟语”的一些广东话如今不知不

觉走入校园了,比如说“打的”、“买单”、“拍拖”、“搞定”、“爽”、“泡妞”、“搭档”等等;“雄起”和“麻烦”等词则明显具有四川话的风味;工业术语“包装”也在校园流行语里流下了烙印,如“包装明星”、“人体包装”;而来自炒股的一些术语如“绩优股”和“垃圾股”则分别用来指理想的恋爱对象和令人不满意的恋爱对象;生物学上的术语“恐龙”被用作丑女的委婉语。

(3)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网络流行语。我们称经常上网的人“网虫”,互联网也能使素昧谋面的人“一‘键’钟情”,发现彼此“兼容”,然后“一网情深”;两个人在网上聊“QQ”和“裸视”;为了提高交流的速度,经常使用数字来表达一句较长的话语,如“886”(拜拜了)、“8147”(不要生气)。

(4)来自外来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民族间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这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语言是文化的编码系统”(张维鼎2002:3),这种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地投射在我们的母语上。例如,“托福”、“GRE”、“酷”、“做秀”、“脱口秀”。这些都无不反映出外来文化的对本族语的影响。

(5)赋予旧词新的意义。“天才”是“天生的蠢才”,“神童”是“神经病儿童”,“偶像”是令人呕吐的对象,“养眼睛”就是看美女,“油条”变成“花心”之意。这种旧词新解的现象体现了当代学生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2.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校园流行语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语的流行性、及时性、来源广泛性、产生和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外,还有它特有的知识性和谐趣性特征(杨文全2003)。知识性就是说校园流行语反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如“哈姆雷特”(指那些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死机(计算机术语,指一时语塞无话可说)、“卡哇依”(源于日语,表“可爱”之意)、“楼兰”(进入梦乡)、“酷”(来源于英文“cool”)。可见,校园流行语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如通过谐音的语音手段将汉语中“寒流”转化为“韩流”(由韩国传来的时尚潮流);通过加模仿的语法手段来创造新词,由“白痴”创造出“花痴”、“自习痴”、“睡痴”;由“酒吧”到“网吧”、“书吧”、“茶吧”。

三、校园流行语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富有浓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气氛,体现学校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的价值。其主体是学生,客体是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和物质生活,包括课堂上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和课外的许多形式不同的实践等。

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作为校园文化的编码,它同时也体现了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校园流行语为例

秦祖宣

(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2)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校园流行语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表现,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从校园流行语可以窥见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校园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1)08-0040-01

(下转第42页)

2011年第26卷 第8期

程 佳:刻意曲解与语用误解的比较分析

美好,美好的生活就是享受~是不是啊?说全了他,现场直播呢!来~

小品中赵本山捐款时因为疏忽,把他和亲家的三万块钱都捐出去了,但是却不愿意在媒体面前吐露这个秘密,可是他的亲家却很生气,因此在接受采访时,没有好脸色,而且用“没好”来表示心中的不满。赵本山怕媒体刨根问底,立即用“美好”来解释“没好”,刻意曲解了他亲家想要表达的词语意思。

除了利用语音手段中的谐音之外,还有不少喜剧作品颠倒词语中汉字的读音,把原来的词刻意曲解为另外一个词。小品《不差钱》中就充分利用了这一语音策略:

小沈阳:我知道大爷不差钱,我的意思毕老师好容易来一回,咱吃喝不能在乎钱,大爷,你看我岁数小,但我总结了,人的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的时候一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哈喔~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哈喔~

毕福剑:小伙子,精辟。

赵本山:精辟啥,他是屁精!

小沈阳扮演的服务员想让赵本山点菜不那么扣,就打了个比方来形容人生的短暂,而毕福剑对这个比喻大加赞赏,并称其“精辟”。赵本山对这个比喻十分不满,就颠倒了两个汉字的位置,说小沈阳是“屁精”,刻意曲解了“精辟”的含义。

2.语用手段

间接语用行为是一种言外行为通过另一种言外行为的表达方式间接实现的语用行为,也叫间接言外行为。要理解间接语用行为需通过字面意义再推断出实际意义。在喜剧小品中,听话人往往明白说话人的间接言外行为,但却刻意曲解,得出与交际对方意图大相径庭的意思。例如小品《卖车》中的一个片段:范伟:我是天天找,月月找,足足找了你一年呐!

赵本山:别激动,我们做好事儿从来是不留名的。

三、结语

本文对刻意曲解和语用误解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总结喜剧小品这一艺术形式中出现的刻意曲解和误解的片段,让大家更加细致地了解两者的发生机制和运行机制。无论是刻意曲解还是语用误解,都会给我们交际带来一定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尽量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以避免误解的发生。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曲解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有时能够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诙谐幽默,但是有些哗众取宠的刻意曲解也会让交际对方很反感,甚至恼怒。参考文献:

[1]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3).

[2]刘艳秋.语用误解与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2006(01).

[3]夏小萍.喜剧小品中误解的语用研究[J].怀化学院学

报,2008(05).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and pragmatic misunderstanding

Cheng Jia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12101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and pragmatic misunderstanding, classifies the corpuses of sketch comedies at great length and provides detailed explanations of each corpus in order to classify this two phenomenon elaborately.

Key words: comedy;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pragmatic misunderstanding; compare

[责任编辑:毛国涛]

国青年的社会文化心态:创新精神与独立性格;寻求社会认同的群众聚合心理;宣泄压抑、轻松戏谑的玩笑心理;全球背景下强烈的世界关怀和问题意识(刘文佳2006)。

我们认为在这里还应该加上好奇、叛逆、和浮躁的心理。其实好奇的心理与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往往正是出于好奇的心理才导致新的语言形式和词汇的发明。反语的运用就表现了大学生的叛逆性格,例如:说某人“不是人”,不是在骂对方而是在赞叹对方具有像神一样超凡的能力;情人甲对乙说:“我恨死你了”,其实是在说我“爱”死你了。这种对反语运用的青睐映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马春华2005)。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反语的使用也是大学生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而他们正是通过语言手段来寻求这一种身份性格特征的认同。换言之,反语体现了学生的叛逆性格,没有这种叛逆的性格就不会有这些反语的出现,而这正是文化影响、决定语言的具体体现。一些宣泄感情的感叹词表现了学生浮躁性格。心情稍微不好就说“我‘郁闷’‘惨了’”;心情稍有不顺我快“崩溃”了;某人行为稍微有点不合常理就叫“变态”。这种词汇都极具夸张之能事,把小事说大,放大事物本身的程度。这种夸张修辞的盛行反映了校园文化还存在浮躁的一面,这种浮躁乃是一个浮噪社会文化心理入侵和影响校园文化的结果。可见,社会文化对校园流行语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四、结语

校园流行语体现和反映了校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从校园流行语可以窥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决定语言,语言表达并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

参考文献:

[1]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杨文全,许艳辉.试论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

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5]马春华.从校园流行语的修辞格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J].山峡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campus buzzword as example

Qin Zu-xuan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campus buzzwords, and the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from the buzzwords in the campus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campus buzzword

[责任编辑:毛国涛](上接第40页)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流行语-2019年文档资料

如今的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 , 尤其在 流行语方 面, 现在中学生的流行语 ,无不展示了他们青春的气息。 关于当代 中学生中风靡的流行语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这个问题 , 曾有过激 烈的讨论 ,赞成者认为中学生流行语是粗糙、 简陋的 ,是有强大生 命力的 , 是一种毛胚的通俗语言。它是一种想到的、自然的情感 流露,是一种创造力的展示。教师没必要去封杀 , 而应顺其自然 , 稍加引导 ,就能促成向良性方向发展 ; 反对者认为学生使用流行 语本身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结果 , 在 学校里要封杀流行语 ,以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 如何正确 去看待这一问题呢 ? 中学生好奇、追求创新的心理。当代中学生喜欢张扬个性 凡事都不喜欢落入俗套 , 喜欢追求与众不同。 在口头流行语方面 , 他们也不满足于仅仅跟随着他人 ,或许在“灵感”的推动下 , 他 们创造了许多新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口头流行语 , 并且在日常的 交流和谈论中不时地挂在嘴边 , 来增加自己语言的色彩和感染 力。这些流行语反映了当今一些中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并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了当代中学生在生活、 学习压力下的无奈和 自嘲心理 , 体现了张扬个性的一面。 如何应对中 学生的流行语 中学生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 , 它的丰富多彩迎合了 , 他们

其实,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 叛逆期的他们尽量不让别

人进入他们的隐秘的世界 , 流行语是他们“小世界” 的特殊语 言, 里面肯定要有一些代表着超出字面的意思的 , 多角度折射出 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定语言 , 这些语言带给他们快乐和伴随他 们成长 , 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部分。这些 语言是他们特定年龄阶段个性的语言 , 谁也无法抗拒的。 学生们的智慧 ,体现了学生们的创造模仿能力 , 丰富了多采的校 园文化 , 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 当代中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 不能很好地判断事物的对错 , 而且, 对自己言行的控制力也较差 , 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 引导学生避免庸俗的模仿、 杜绝粗 鲁的脏话 ;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养的提高 ; 引导 学生展现中学生的个性特色和青春风采。与其高高在上的排斥、 封杀 ,不如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体恤“生”情。 面, 笔者着重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中学生的流行 语: 1. 应对中学生流行语的常规方法。 针对中学生流行语的种种 特点,为了让中学生以健康心态吸收周围文化的营养 , 促进中学 生健康成长 , 可采取引导、堵截等策略 : 通过提供中学生“推荐书目”、“推荐影视” , 引导学生读 经典著作 ,看健康节目和电视剧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不健康的流行语进行拦截 , 以相关 的制度拒之校门之外。中学生流行语中不可否认确有一些消极的东西 , 但它展示了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谭楠 对外汉语专业3班 摘要:本文试图用社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观点,对当前大学校园中的流行语现象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期了解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而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促成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社会方言;言语快感;社会转型 〇引言 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这个社会语言学的新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学者布赖特(W·Bright)的《社会语言学》中,大致意思是说:语言是一个变量,社会也是个变量;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②所以,正像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指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③。 0.2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这一现象上。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流行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或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认为,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因此,未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不仅要掌握语音是、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 有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re o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等等。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

校园网络流行语

校园网络流行语 资料荟萃 2009-08-14 2201 5d56b7b40100ednj 校园网络流行语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社团内部,人们之间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这样,各种言语社团就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义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校园流行语就是社会方言的一种。 校园隐语作为松散社会群体隐语,它的缔造者是学生,是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所使用的有意不让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本文通过分析校园隐语的特点透析校园隐语产生的各种机制。 一、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1.?旧词?别解 这是校园流行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利用原有词语的能指,偷梁换柱,给予新的所指。新旧语词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产生极大偏离。例如[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特困生]对学生中特别爱睡觉者的戏称; [留学生]留过级的学生; [特色]特别好色; [可爱]指可怜得没人爱; [天才]指天生蠢才; [活该]指活着应该; [偶像]指呕吐的对象; [耐看]指要耐着性子看; [不错]指长成这样不是你的错; [讨厌]指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善良]指善变又没天良; [贤惠]指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 [如花似玉]指如花椒似芋头; [大虾]大侠; [斑竹]版主。 2.?劲?词狂用 这里的?劲?取用于?劲舞?的?劲?,代表性的构词语素有?爆? ?超??狂??乱??贼?等等。透着一股?热、辣、爽?的味道来凸现自身的情感。例如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谈大学校园流行语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谈大学校园流行语 发表时间:2012-04-18T16:29:38.633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苏会英[导读]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流行于大学生口语交际中未经规范化的一种语言现象。苏会英 (内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南安阳 456300) 摘要:本文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流行语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讨论了其产生和存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认为大学校园流行语在丰富校园话语和汉语词汇的同时,部分词语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规范使用语言,从而推动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表现形式;特点;规范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流行于大学生口语交际中未经规范化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一定的社会元素在大学生言语中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表征。本文将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浅谈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表现形式、特点、影响及其规范等问题。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表现形式 大学校园流行语涉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具体有以下几种: 1.旧词新义。有意利用原有词语的所指,对旧有的词语作新的解释,也就是修辞上的别解格。比如:“善良”别解为“丧尽天良”, “黄昏恋”别解为“大学快毕业了开始谈恋爱”,“金刚钻”别解为“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等等。 2.缩略语。将原来较复杂的语言进行简化,用缩略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有汉字缩略和英文缩略。比如汉字缩略:“蛋白质”是“笨蛋+白痴+神经质”, “特困生”指特别爱睡觉的学生,等等;英文缩略语:BF(boy friend),GF(girl friend),等等。 3.仿拟。仿拟有仿词、仿句和仿篇三种形式。仿词是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的新词新语。比如:“校草”仿“校花”,“烟酒生”仿“研究生”等。仿句指仿照某一名言警句或某句流行歌词而造出的新句。比如:“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 “该出游时就出游,潇潇洒洒走九州”等。仿篇是对现成的诗词歌赋或篇章的仿拟,或仿语言,或仿结构,或仿内容。比如:仿《陋室铭》的《新陋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厮守寝室,难忍孤清。麻将打得好,扑克翻得勤。谈笑有恋人,往来在舞厅。可以谈谈情,倾股经。无书声之乱耳,无温课之劳形。课余就挣钱,摆摊夜不停。学子云:混张文凭。” 4.谐音借字。这是谐音借字是利用语音形同或相近的字或词来取得言语表达含蓄、幽默的效果,有文字谐音和数字谐音。比如文字谐音:“早恋”指早晨锻炼,“ 大喜之日”指要洗很多衣服的日子;数字谐音:584是我发誓,1798是一起走吧,等等。 5.利用专业术语。比如:用“病毒”指害群之马,“黑洞”指神秘不可知的东西,“内存”指人的知识水平,等。 6. 中英文并用。在汉语表达中加入英语,比如:“I 服了you”,“太sorry 了”。在大学中还流传着一首中西合璧的歌谣:“人生本该hap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试pass,拿到文凭goaway。” 7.使用灰色调词语。大学校园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反映了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状况的不满,对自身前途的忧虑、困惑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比如:“烦着呢、晕、不爽、去死吧、切、靠、变态”等等,这些负面词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今大学生的亚健康心理。 二、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大学校园流行语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语的流行性、通俗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鲜明的个性特征: 1.新颖别致、幽默风趣。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的群体,他们创造并使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语言,新颖别致、幽默风趣。比如称爱睡觉的同学为“教皇”;别解旧词,如,“孔雀开屏(自作多情)”等。他们将这些词语偷梁换柱,既亲切、新奇,又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2.知识性强。知识性具体表现在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仿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和使用多种修辞格等方面。他们将通俗与高雅相结合,体现了独有的语言气质。 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处于时代前沿的莘莘学子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与急切的追求,随着新理论、新知识和新现象的不断涌现,大学校园流行语总是流露出时代的气息。 4.负面词语的大量使用。据有关专家的调查表明,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负面词语占50%以上。这些词语含有讽刺、挖苦、取笑意味。比如“变态、恶心、晕死、有没有搞错”等等。 三、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影响及其规范 大学校园流行语丰富了校园话语和汉语词汇,但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汉语规范性的破坏等负面影响。 从积极方面的影响来说,校园流行语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增加了校园生活中对话的情趣。此外,一些品味较高的流行语还能丰富汉语词汇,而且以其超强的生存力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大学校园流行语,既不能强行禁止,也不能听之任之。语言本身具有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功能,规范应该按照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这类词语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那它们自然会被大众所接受,约定俗成地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反之,则自然会被淘汰。至于那些负面词语,其问题不在于词语本身,而在于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风貌。从这一点上说,规范大学生校园流行语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创造并使用健康、积极、规范的校园流行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推动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健康发展。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校园流行语反映大学生社会需求

校园流行语反映大学生社会需求 160728013梁聪 摘要校园流行语投射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及其感受往往与其价值观和基本生活信念相互作用,而两者又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状况的认知和情绪,进而通过社会行为直观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流行语大学生社会需求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他们挑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信息高度网络化的今天网络不仅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并以网络为平台生成的流行语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校园生活学习、交际的记录者,校园流行语犹如镜子一样概括的反映出大学生的普遍心态。本文通过对流行语进行剖析和探究来解释大学生对当代社会心态问题的反映。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流行语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流行语是大学生对现实生活和当时精神面貌的反映,随着改 革开放浪潮的不断加深加快。大学生在接受改革开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心态越来越理智与成熟,并能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根据近几年流行语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正顺向正面的社会心态。“以人为本”的兴起和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使大学生群体对自身价值和个体诉求的意识增强,如关于物价的词语“苹什么”、积极主动加入民族建设和国家改革的词语“有权不可任性”、“经济新常态”等。 (二)负面影响 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逆向负面社会心态的流行语不可避免的会对大学生群体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带来挑战。平庸鄙俗、急功近利“去死吧”、“神经病”、“土豪”、“没事,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doc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 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 作。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在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便不能撇开文字。现在和钱 币相关的字,像财、货、贡、赈、贷、赊、买(買)、卖(賣)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何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行。又如当初造字时“纸”字何以从纟(糸)呢?那是因为在蔡伦没 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还有“笔(筆)”字,从“竹”从“聿”,《说文解字》解释说:“聿,所以书也。”就是说,聿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秦汉时期,笔杆大多是用竹子做的, 所以又加了竹字头。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现在姑且舍去几个文化较高的族语不谈,单从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少数部族的语言里找几个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针婆”,云南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做“买女人”。从这两个语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 买卖婚姻的遗迹。当我们调查文化较低的族语时,遇到抽象一点的语词,像代表动作或状态一类的词,往往比调查看得见指得着的东西困难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们的造词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 比方说,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发怒”做“血滚” ,“欺负”叫“看傻”,“伤心”叫“心冷” ,这几个词的构成,多少都和这些动作或状态的 心理情景有关。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也容易发生许多神意的揣测。例如,福贡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黄马吃水” ,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 日食叫太阳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所谓“借字”就 是一国语言里所糅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 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言和本地的意义造成 新词。就像纯音译的:软椅叫沙发(sofa ), 咖啡 coffee 、可可 cococa、

校园流行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校园流行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流行语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校园,流行语,话题,校园,流行语,所谓,就是,指在,定时间,,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三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话题28:校园流行语 所谓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使用的语言。每个生活群体,都有自己专用的流行语。如四川、重庆足球迷的“雄起”。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肯定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流行语。它们或有特殊的意义,或与众不同,或是自己发明创造的它们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个图画、符号这些流行语,幽默、风趣、机智,反映了学校生活的一个侧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请以“校园流行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精彩构思]? 1、我们的“老板” 从校园流行语之一“老板”入手,写一篇记叙文。 老板者,老班班主任也。几乎每个班的班主任都整天给我们学生施压,恨不得榨出我们所有的油水,这不像资本家老板还能像谁?我们班的班主任也不例外,你看明天就要过周末了,他布置一大堆习题不说,还让我们珍惜时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真是“老板”呀! 2、“英雄”不“酷” 采有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好酷哇”和“真心英雄”两个校园流行语的对话,表现中学生容易受社会事物影响的特点。 酷:真大哥好!您不在家歇着跑到学校来干嘛。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roduction Since human being appeared ,all kinds of languages came into being bir by bit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cultures, varieties of cultures grew ,too .What we can not deny is that there is a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imately related. Both phenomena are unique to humans and have therefore been the subject of a great deal of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ven memetic study. Language, of course, is determined by culture, 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is true is now under debate. The converse is also true to some degree: 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language - or rather, by the replicators that created both, memes. ●Language as Determined by Culture Early anthropologists, following the theory that words determine thought, believed that language and its structure were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existed. This was a logical extension of what is termed 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which views the human mind as an indefinitely malleable structure capable of absorbing any sort of culture without constraints from genetic or neurological factors. In this vein, anthropologist Verne Ray conducted a study in the 1950's, giving color samples to different American Indian tribes and asking them to give the names of the colors. He concluded that the spectrum we see as "green", "yellow", etc. was an entirely arbitrary division, and each culture divided the spectrum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the divisions seen between colors are a consequence of the language we learn, and do not correspond to divisions in the natural world. A similar hypothesis is upheld in the extremely popular meme of Eskimo words for snow - common stories vary from fifty to upwards of two hundred. Extreme cultural relativism of this type has now been clearly refuted. Eskimos use at most twelve different words for snow, which is not many more than English speakers and should be expected since they exist in a cold climate. The color-relativity hypothesis has now been completely debunked by more careful,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hich show a remarkabl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cultures divide the spectrum. Of course, there ar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ally does determine language, or at least certain facets thereof. Obviously, the ancient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radios, televisions, or computers because these items were simply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same vein, uncivilized tribes living in Europe in the time of the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tribunes, praetors, or any other trapping of Roman government because Roman law was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e. Our culture does, sometimes, restrict what we can think about efficiently in our own language. For example, some languages have only three color terms equivalent to black, white, and red; a native speaker of this language would have a difficult time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purple" efficiently. Some languages are also more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浅析校园流行语

浅析校园流行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它的语音和语法;另一方面,当社会生活出现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等急剧变化时,语言中的词语往往能极敏感地反映这些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即不断产生出一大批汉语新词汇。在这些新词语中有一部分由于广泛流行而被称为流行语。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社会上或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流行语的生命通常比较短:一般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如果几十年还在流行,那就不是流行语,而是固定语了。流行语可以分为政治流行语、社会流行语和青少年(校园)流行语三类。在校园里流行的流行语叫校园流行语。校园是社会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学生作为里面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而乐于追求时髦,乐于创造,喜欢标新立异;他们交际面广,交往频繁,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大,容易产生群体认同感。 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很广泛,如“捧场——上课”“特困生——上课时特别爱困、爱睡觉的学生”“名捕——喻指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毫不留情地抓住处理的监考老师”“花间派——喻指对感情不专一的男生”等。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广泛,但总体来说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网络用语风行。互联网自20世纪初兴起,至21世纪初,以惊人的速度遍及全球。至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伴随网络的产生,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流方式出现。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具有便捷、灵活、新颖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青少年的口语及书面语中,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如:登录、在线、聊天室等,又如网虫、网友、黑客等。这里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上的新造词:例如:”菜鸟”是指电脑水平比较差的人;“竹本一郎”是用来形容愚笨者。(2)旧词新义类新词语:如“冲浪—使用Internet服务浏览信息”这里形象地把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比喻为在大海的波浪中驾驭自如地冲浪。(3)创新的新词语:例如“美眉—妹妹”“大虾—大侠”“格格—哥哥”。这种谐音词比谐音的原词更加形象生动、俏皮亲切,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缩略新词语。缩略语的大量出现是学生们追求高效、简洁的体现。为了省时,一些英文或汉语拼音缩写语应运而生。(1)英语缩略语:校园流行缩略语很大一部分是对英语的缩略,反映出学生的英语优势。例如“BBS”指的是“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公告牌系统或称论坛”、“IT”指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2)汉语缩略语:基本是传统的拈取部分字的方法。例如编程(编制计算机程序)、招办(招生办公室)、数控(数字控制)等。这些缩略语幽默风趣、形象实用,成为校园里学生们的通用语言。 3.外来词运用广泛。所谓外来词就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校园里流行的外来词主要是指从英语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以音译、意译等方式进入学生语言。(1)音译词:就是直接模仿英语词的语音形式,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它符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本文是北京师大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在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上所作学术讲演的提纲。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据国内学者说有500多种。我没有看到关于500多种的资料和论述,大概这是基于任何一个人说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种定义所得出的数字。据国外哲学家说,现在已有20多种定义;大概这是就比较权威的著作而言,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热衷于在定义中折腾,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我想这是希望人们把精力集中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不要在定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不是“定义不可知论”。定义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出发时的认识和到达既定目标时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可能是较大的差别。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定义还是需要的。 我比较同意如下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例如婴儿涂抹的东西。 当然,任何定义都不能把定义对象囊括无余,对象的边缘也常常是模糊的。例如对于弱智者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界定?这是值得研究的。 二文化的分类 关于文化的分类,说法很多,角度也多种多样。有的学者还从教学或学习的角度又重新分类。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参考教学或学习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分类,否则类是分了,条分缕析,但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却难以遵循或自乱其例。 我把文化分为三类: 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 这是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会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这是上层建筑中的主体。 艺术虽然主要也是凭借物质显现,但是物质不是其本身。例如雕塑、绘画。 民俗无所不在。它实际是民族哲学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现。但是民俗的来源(或者说对它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多元的:自然规律、生活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政治制度、学术流派、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但是民俗的整体却不是这些来源、决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经过了民族的选择、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学观念。 宗教是超国界、超民族的。即使是外来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任何宗教当它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这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对于中国都是外来的,但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因而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袄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即使是佛教,其

有趣的中小学校园流行语

有趣的中小学校园流行语 校园流行语是指一定时期内在青少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和使用的语言。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不仅可以反映出校园文化的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中小学生与成人的社会生活有较大差别,他们的身体、心理正处于成长时期,崇尚新奇与时尚历来是中小学生的天性。这种追新求异的文化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对语言的创新,对时尚语言的追求。 一、中小学校园流行语的修辞艺术 说话本来就是一种艺术,中小学校园流行语则生动鲜明地体现了不同方面的修辞艺术。正因为修辞手法在校园流行语中恰当的运用,是中小学校园流行语呈现出简洁、新奇、形象的修辞效应,并能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流行。 从声音角度讲,中小学校园流行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押韵。 押韵“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我左青龙,右白虎,肩膀纹个米老鼠。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虽然我长得不帅,但也有人夸我左边鼻孔很偶像派。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剪刀石头布,你没穿内裤。

某某一回头,吓倒路边一头牛;默默二回头,黄河之水倒着流;某某三回头,土星火星撞地球…… 这些押韵的校园流行语,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利于流传。 从语言的联系角度讲,中小学校园流行语大量使用了仿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仿拟“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的一种说法。”仿拟可分为仿词、仿句和仿篇。仿拟能给人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新颖,平添无穷乐趣。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 菌男:仿“俊男”,指相貌丑陋的男子。 一键钟情:仿“一见钟情”,指那些在网上一见如故的人。 淑男:仿“淑女”,指性格温和,举止文雅的男子。 校草:仿“校花”,指学校里被公认为最帅气的男生。 另外,还有根据一个词仿造出一类词的情况。如仿“酒吧”造出“画吧”“书吧”“陶吧”“球吧”等;仿“白痴”造出“花痴”“睡痴”“玩痴”等。 (二)仿句,指仿照某一名言警句或某句流行歌词而造出的新句。仿篇,是对现成的诗词歌赋或篇章的仿拟。 中小学校园流行语中的仿句和仿篇也有不少,豪放的唐诗,婉约的宋词,活泼的元曲,丰富的名言警句都是他们青睐的对象。例如仿辛弃疾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