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播音素质

播音素质

主持人入门级技巧一、主持入门篇
※ 主持人的功能:串场(承上启下.例如:若上一出戏剧为歌仔戏,就可点出歌仔戏几个笑点,再引出下一剧目的特色)、笑果、互动、介绍、暖场
、场控(负责处理突发状况、掌控流程)、应变(例如:若台下人太high,可利用音效、灯光将注意力拉回台上)
二、主持面面观
※ 司仪也是主持人的一种
※ 正式─观众好接受,性质较一致
注意事项:眼睛需平视、扫场,腰要打直,站姿应多注意.
※ 非正式─用多元化的包装,采用较活泼的方式.
※ 会议的主持─应注意规则的遵守、气氛的掌控及立场的公正性

三、平日的锻炼
※ 台风、站姿、手饰、视线、扫场、小动作
※ 个人风格:段句、速度
※ 声音
正音:咬字要清楚
断句:注意速度、节奏
power:情绪的表达
※ 不偏台、不背台
※ 表情、肢体─夸张但不做作
※ 主持稿:不黄不黑、不伤人
四、功力的提升
※ 人:观众(身分、背景)
※ 事:目的、气氛、特色
※ 时:适活动、适疲倦
※ 地:地板、阶梯、露天
※ 物:麦克风、其它资源
※ 了解节目内容,随机活泼
五、主持的实战
※ 拿麦克风以不是惯用手的那只为主
※ 男生可以将手放于腹部或背后
※ 男生可以将手放于腹部或背后
※ 女生角要交叉站重心要平均
※ 当两个主持人同时在场上时以靠内侧的手拿麦克风
※ 把握机会,多练习
播音主持基本技巧
吸气练习:

到花园闻花香,寻找沁人心脾的感觉
到食堂闻饭菜香,收入肺底的感觉
向上抬重的物体,腰、小腹用力之处
呼气练习
吹蜡烛,让火焰尽可能小而又不离开
用词典纠正语言错误
感受的综合:
形象感受、集体抽象感受、时空感受、逻辑感受
练气、练声、发声、吐字、语言训练、感受稿件、情感发出、内在语、寻找向人说话的感觉
重音确定(是体现句子核心的意思)
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主要的说明,修饰词语表示判断的关键词语,主要的数量词
重音表达手法:一、长字音 二、提高声调 三、加大音量
停顿
语句波形
句子的节拍
造成语气变化的呼吸变化,来源于真情实感的变化
认识节奏
闻声而知人

主持人体态语言的“要”与“宝”
体态语言指的是用表情、动作和姿式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正是通过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蹙一展、一举手、一投足表露出来的。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现在请看》节目著名主持人默罗在1948年两党代表大会的报道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风格和

个性,一举成名。后来的七年中,在《现在请看》中他用那为人们所熟悉的深沉而又富有说服力的声音,严肃的表情和庄重的举止,为其树立了正直而富有公信力的形象,开创了“默罗时代”。央视《非常6+1》及《幸运52》的节目主持人李咏以他标志性的手势和动作、出位的发型和着装使亿万观众为之倾倒,有的观众将李咏体态语言中的一部分归纳为“搓手式”和“搬砖式”,可见体态语言在主持人整个传播过程中给观众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凤凰卫视当家花旦陈鲁豫被誉为“天生一个访谈家”,她在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温和聆听的姿态,举手投足间真挚情感的流露,她的微笑,她的泪水,她双手合十抵在下巴睁大眼睛发出“天哪”、“真好”这些感叹时的真挚表情,她给落泪的嘉宾递纸巾这样的小动作,都会清晰地印在你的脑海里,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不卑不亢、亲和而不谄媚,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有血有肉的主持人。

如何用好体态语言,让它成为主持人展现魅力的法宝,对于每一位主持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我认为有几点应格外关注。

一、“三要”

1.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

随着受众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主持人的个人素质受到空前的关注。在一些地方台的节目中,有些主持人在说到与观众互动的话题时会伸出手指对观众指指点点;当节目嘉宾回答问题出现磕绊时,主持人脸上会露出不耐烦或不屑的神情;与对方交谈时翘着二郎腿,等等。这些体态语言直接暴露出了主持人缺乏修养。一个人再刻意掩饰,都会在其举止神态上表现出他的修养。

2.要对节目内容有超强的领悟力

如果之前对所要表达的内容一知半解,那么即便你说得天花乱坠、手舞足蹈,也只会让观众感觉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节目内容没有好好的领悟,容易导致主持人在节目中严重跑题。

3.要对节目定位心中有数

你所主持的节目类型决定了在节目中你该使用什么样的体态语言。别人洒脱的举止未必适合你的个性、你的节目,自己的某些漂亮举止也未必在每一个节目场合都适合。离开节目定位的体态语言会由于不得体而影响传播效果。像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一般以沉稳、严谨、简洁为主;综艺节目主持人以热情、活跃、较大幅度的体态语言为多;服务类节目主持人亲切、轻松、和善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少儿节目主持人以他们明朗、活泼的体态语言缩短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试想,将李咏的体态语言放到新闻节目中去,那会是怎样可笑而又怪诞的画面。同样,若将水均

益的体态语言放到“超女”的主持现场,你一定会觉得整个节目太过严肃,让人快乐不起来。对节目形态的把我会让你分清场合,用好体态语言。

二、“三忌”

1.忌“程式化”

有些主持人在节目中无论说什么,都会隔一会儿抬一下手,隔一会儿又点一下头,并如此反复。这样已成定式的体态语言会让整档节目死气沉沉,让主持人看起来呆若木鸡,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记得崔永元第一次做《实话实说》时,两手总是抱在胸前,这种定格式的动作不但使他看起来呆滞,也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自我防卫的错觉。在以后的节目里,崔永元纠正了这一姿态,变得更加自如。

2.忌“妄动”。

主持人的体态语言该不该用、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才会让人看起来比较舒服自然,这是要经过思考的,切不可不假思索地随性乱动。记得主持新闻节目不久,有观众曾来信指出“你在播时政新闻时手上的动作太多了,我觉得很不严肃”。这位观众说的非常有道理,时政新闻要求主持人庄重、严谨,不可妄动,过多地使用体态语言适得其反。许多初上镜的主持人在使用体态语言时没有仔细斟酌,或眉毛乱挑,给人感觉轻佻;或双手下垂晃来晃去,让人觉得很不自在;更有甚者频频地变换手的位置,给人紧张而不安定的感觉。主持人在使用体态语言的时候,切不可毫无目的地随意乱用、频繁使用,以免影响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更有损于主持人的自身形象。[FS:PAGE]

3.忌“小动作”。

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不同于一般人,在方寸之间的空间里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被无限地放大。所以他/她必须是准确到位、落落大方、正气端庄的。比如有的主持人在主持综艺节目时会下意识地把玩话筒;有的处在思考状态时会不停地用手抓脑袋;有的在播报新闻时胳膊会左右摆动不时地打着节拍;还有的出现失误时会吐舌头,这些小动作都是在屏幕上不该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应该承认,作为一个自然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但作为主持人,只要你出现在观众面前就必须以极大的克制力去掉这些小动作,展现给大家最美好的一面。

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从生理上讲,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存在一个“姿态族”,从整体看全身的动作是协调的、相互照应的、十分自然的,才能具有美感。从心理上讲,神形兼备、有超强感染力的体态语言来自主持人的内心修养、对人对事的真诚以及责任感。内外兼修的体态语言才是最完美的无声语言。

话语关联与主持人多元功能的实现
 

——以江苏卫视《人间》为例

中国电视正在兴起新一轮谈话类节目浪潮,与《实话实说》、《面对面》等公共话题类谈话节目不同,这波浪潮表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以事件为轴心,平民成为谈话事件的主角。比较著名的节目有: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家园》、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南京电视台的《有请当事人》。

这些栏目以当事人讲述真实故事为主线,以主持人访谈主持为形式,主持人甚至退居配角位置。节目每次都要面对具体事件,主持人除控制话语交际进程之外,还要通过访谈把故事清楚展现给观众,与当事人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对当事人进行精神抚慰和疏导。主持人的功能因此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主持人的话语体现出来。

本文选择2007年创收视新高的江苏卫视事件类栏目《人间》为研究对象,试图运用语用学中关于话语交际的关联理论,分析主持人在这类节目中所承担的多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如何实现。

■一、语境效果预设与主持人话语关联取向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的关联性相吻合,话语交际双方总是希望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强的关联,而话语交际总是处在某一语境中,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认知效果,就必须在语境效果下增强话语交际的关联性。对于电视谈话类节目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有限时间里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因此,主持人的话语交际能否实现最大关联度就显得特别重要。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个拟态的话语交际过程,将日常生活的言语交流引入荧屏,并将这种交流本身作为节目内容和形式。《人间》没有现场观众,演播室里形成以主持人为中心的两个言语交流层:主持人与事件当事人(可能是一个以上)、主持人与场外观众。谈话现场所面临的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兼具的双重语境因素,主持人在建构话语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电视媒介这个外在语境因素,然后是各个交流层交际时具体的上下文,包括主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主持人与场外观众之间的交流(虚拟的交流,表现为主持人单向讲述)。

《人间》栏目的宗旨是展示“正在发生的事件、共同经历的情感”,通过演播室谈话与场外记录两种方式展开故事,演播室交流与场外记录片段融为一体,推动“事件正在发生”,并让观众体悟到某种情感。“正在”与“共同”成为《人间》栏目设定的整体语境,由此表现出“即时性的记录、伴随性的交流”

的特点,主持人肩负着现场访谈、叙述故事、控制话题、发掘情感等多种功能。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建构过程包括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两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同时扮演听话人和说话人两个角色。在言语交际中语境有两个基本性功能:解释性和制约性。“解释性”是对听话人而言,即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有将言语信息放在与之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处理,才能有效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内涵;“制约性”是对说话人而言,即在生成话语时,说话人必须根据语境来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表达,即主持人的话语生成受语境因素制约。

对于事件类谈话节目来说,谈话的主角是平民,谈话的主题是个性事件,话语交流的人际性更加明显。日常交际话语大量充斥着不确定性、不完整性、不明晰性,话语表征充满跳跃、变化的思维活动和内容。这种特点多少进入了事件类谈话节目中。《人间》的主持人需要在理解当事人所表达的话语的前提下追问出“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信息,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栏目定位建立与自己的话语相符合的语境,运用合适的话语生成来构建“共同经历的情感”。

■二、主持人的话语理解与事件变化的展示

《人间》每次关注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甚至有点复杂的事件,主持人对于这些事件并不具有经验,但必须通过与当事人的交流把事件信息展示清楚。而走进《人间》演播室的说话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谈话节目经验的平民,他们是事件的经历者、承受者,日常会话的缺省性充斥着谈话过程,他们往往会沉浸在某种情绪中,这样无疑会影响谈话的流利顺畅。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在话语交际中展现“正在发生的人间事件”。[FS:PAGE]

基于此,主持人对当事人话语的理解,是整个节目话语建构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主持人要学会倾听,要对主要信息反复强调,还要对模糊信息进行追问。如果理解不到位,事件信息就无法说清楚,情感也就难以深入。

1.善于倾听

倾听有助于主持人和观众“听得全”,把当事人话语的内容听完整,有效接收当事人输出的声音信号,把事件一一呈现。倾听有助于“记得住”,主持人在倾听过程中,可以理清话语思路、抓住话语要点,为进一步理解话语、提出问题打下基础。《人间》的两位主持人赵丹军和周舟,在节目中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倾听态度,这也是实践栏目宗旨的基础。

2.反复与追问

在对当事人的话语有一个初步认识后,主持人需要对话语进一步推

理和理解。当事人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明示、一种用来提供他的信息意图的证据,用来推断话语隐含意义的基础。这种话语状态可能是省略性的、模糊的。因此,主持人在理解话语时,就不得不结合语境信息,运用语用推理规则来重构当事人特定话语传达的意义。适当的反复与追问就必不可少,否则,主持人没能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场外观众也必然一头雾水。

如《人间》2007年9月27日播出的《失忆新郎》,叙述进行到新郎遭遇车祸头部受伤经医院救治苏醒时,主持人与当事人李秀芳有一段对话:

主持人:他醒过来后怎么称呼你?

李秀芳:他叫我亲爱的。

主持人:叫你亲爱的?

李秀芳:他这是习惯性的,他以前就这么叫,但现在他就是个小孩子。

主持人:那就是说,他不认识你了。

李秀芳:不认识了。但他很粘我,就像孩子粘妈妈一样。

主持人:有恢复记忆的可能吗?
围绕着新郎头部受伤获救后的精神状态,主持人运用了反复和追问的对话手段,让当事人清楚道明自己的爱人失忆这个事实,当事人在追述时陷入痛心的回忆里而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观众在这段对话中不仅清楚获知新郎失忆这个信息,也可以深切体悟到李秀芳的情感变化。

在事件类节目中,主持人要谨防陷入“听祥林嫂讲阿毛故事”的语境,要构筑主持人、当事人和观众三方的“共有语境”。反复与追问让谈话双方共有语境增多,使双方相互理解,同时也便于场外观众迅速进入聆听故事的状态。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谈话时,尽可能多地攫取事件发生的关键信息点进行强调,最大限度地扩大三方语境的重叠部分。

■三、主持人的话语生成与交际意图的表达

在理解当事人话语的基础上,主持人应该建构必要的话语,或引导当事人继续顺畅讲述,或调节当事人情绪与现场气氛,或调动观众的收视期待。主持人的话语生成,是整个节目话语建构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该过程的终结阶段。在这个阶段,主持人须将事件的核心信息和内蕴情感传递给观众。如果主持人的话语生成失败了,就无法在与当事人和观众交际这两个层面上形成最佳关联,当事人随后的表达可能受阻不畅,观众则无法解码,节目所想达到的认知效果就会打折扣。

根据关联理论,主持人在生成话语时,应该从他所面临的各种语境因素着手,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寻找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表达,以期最终能从众多的刺激信号中选择出一种能够最恰当地、最有效地表达自己交际意图的刺激信号来。

1.叙述与衔接


主持人与当事人的谈话,不同于日常性的言语交际,它所涉及到的听话人不仅包括当事人,还有大量潜在的观众。这就意味着,主持人的话语生成要充分关注到观众的认知语境,必须服从节目的情节和节奏安排,要制造结构性的悬念,让观众形成收视期待。而这种话语生成,又是站在电视观众角度进行的,并能够使双方达到“互明”,即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的事实和假设在心理上能做出共同的认知推断。

在《失忆新郎》里,李秀芳叙述她在爱人车祸入院保住性命后随即寻找肇事司机的经历,段落配以影像资料:[FS:PAGE]

李秀芳(大意是):为了寻找逃逸的肇事司机追究责任,于寒冷的冬季在街头以广告图片形式寻查线索,许多市民深受感动,自发与她一起在街头呼吁。

主持人(面对镜头即虚拟观众):很多人与这个女子一起,希望她的生活开朗起来。那么,她的爱人会苏醒过来吗?

在李秀芳的叙述这个语境中,包含两个关联刺激信号:肇事司机能找到吗?爱人性命已保,但具体情况如何?主持人接下来该如何生成话语呢?从观众角度看,哪个关联最佳,即观众更希望了解哪个信息?此外,节目行文的情节安排又该如何进行?相较之下,爱人的情况应该是核心,主持人的话语应该与此构成最佳关联。但由上文语境看,“肇事司机能找到吗,她的爱人会完全康复吗”这样的话语更合适,主持人生成的“那么,她的爱人会苏醒过来吗”这句话语,衔接得就有些突兀。主持人注意到发挥叙述功能,但如果衔接到位,将更有利于推动“事件正在发生”。

2.调解与引导

在众多语境因素中,主持人必须考虑电视节目实现大众传播这样一个大语境,主持人要牢牢把握话语的发展方向,在生成话语时,要始终围绕谈话主题,这样才能生成合理的话语表达。

2007年9月21日播出的《十二岁少年替父征婚》,叙述到儿子一年来跑了好几个城市张贴征婚广告而父亲劝阻失效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我就不信天底下没有好女人。

父亲:你还顶牛,顶什么顶。

主持人:这一年来,有没有女人给你打过电话呢?

父亲:有倒是有。

父亲为儿子耽误功课而着急,为儿子替自己征婚而羞窘,儿子则牛脾气到底,父子两人在演播室出现言辞碰撞。这种碰撞多少带有日常生活交际的特点,顺其自然则会纠缠不清,观众并不很关注,构成不了有效关联。主持人及时生成的这句话,把话题转换引导到了事件主题上,也调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综观《人间》栏目,许多事件

都存在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演播室里不能任由其自然发展,主持人及时运用话语维持节目设定的语境,把当事人引向大众传播进行时这样一个话语秩序,是不可缺少的交际,而这种交际意图往往是需要明示的。参考文献:何自然,冉永平主编.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