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RRSV病毒病

PRRSV病毒病

PRRSV病毒病
PRRSV病毒病

【病原学】

内有一个呈20面体对称的具有电子致密性的核衣壳。

ORF: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段无终止序列打断的碱基序列,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

如84,同时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和去垢剂敏感。

病毒有核衣壳蛋白(N)和两种主要囊膜蛋白(M和GP5)、4种次要囊膜蛋白(GP2、GP3、GP4、及E)以及两种大分子非结构蛋白(NSP1、NSP2)组成。

结构蛋白由ORF2~ORF7编码,非机构蛋白由ORF1a和ORF1b编码,其中GP5普遍认为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最易发生变异。

其中核衣壳蛋白(N)主要由ORF7编码,非糖基化蛋白(M)主要由ORF6编码,两者为该病毒的优势蛋白,即在所有毒株间相对保守,可作为血清学诊断的靶抗原。

病史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蓝耳病均属美洲株,两者的毒株都会造成感染猪群免疫抑制和机体抗病力下降,后者病毒部分基因缺乏后,成为变异株,致病性增强,杀伤力加大。

经典蓝耳病病毒表现为对仔猪呼吸系统和母猪繁殖系统有较强的致病力。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表现为对呼吸系统、繁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均有强的致病力。

2006年夏秋季节,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爆发以高热、厌食、结膜炎、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后肢无力、摇摆不定等神经症状的高死亡率的“高热病”,后经实验室分离鉴定证实为PRRSV 的变异毒株,命名为高致病性蓝耳病。

传播途径

因此,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经呼吸道感染,更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PRRSV具有高度的感染性,通过眼或鼻接种10个或更少的病毒粒子即可引起猪发病。

临床症状

强度呼吸而出现喘沟

病理概括

发病机理及特点

PRRSV可在猪的单核细胞一巨噬细胞系统如猪肺泡巨噬细胞( PAMs)、外周单核细胞、肺间质巨噬细胞中复制,其中PAMs最为敏感。

PRRSV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后,首先进入肺泡上皮细胞在其内大量复制并促其增生,很快

便进入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刺激其肿大、活化、增生和坏死脱落。随着病情发展,大面积的肺泡毛细血管受到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因此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和皮肤发绀。

PRRSV在肺泡巨噬细胞大量复制后,随着细胞的崩溃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结果导致病毒血症的形成及全身淋巴结的感染,随着病毒在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结等处的大量增殖,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造成肺、淋巴结的损伤。主要呈现特征性间质性肺炎和淋巴结的轻度或中度肿大,造成猪的免疫抑制,易诱发细菌性继发感染,机体终因心衰、肺衰、免疫功能丧失而死亡。

1、病毒分离与鉴定

病猪的肺、死胎儿的肠和腹水、母猪血液和粪便等可用于病毒的分离。病料经处理后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PAM)或CL262l和MAl04细胞单层,于35℃吸附24 h.加含4%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7d,观察CPE。每份盲传一代,出现CPE并能被特异性的抗血清中和的样品即为PRRSV。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具有抗原用量少、节省材料。能自动显示结果、诊断速度快.在进行大规模检测中经济方便等优点,是一种便于普及的好方法.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好.许多国家已将此法作为监测和诊断PRRS的常规方法。

3、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

目前已建立多种扩增PRRSV基因的RT—PCR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临诊检测。通过该法还可区分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样品。尤其是对细胞有毒性而不能进行病毒分离的样品、已灭活的样品、已被PRRSV特异性抗体中和的样品和病毒含量不高的样品等.RT—PCR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检测方法。黄娟等[10]在国内首次建立了PRRSV实时PCR 检测方法.提高了PCR检测的灵敏度(敏感性比常规RT—PCR高100倍)。在PRRSV的早期检测、预防控制、进出境检疫及基础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4、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

张萍等报道用地高锌标记的PRRSV N蛋白基因的cDNA制备特异性探针。用原位杂交(ISH)检测甲醛固定的石蜡组织切片。其优点是在感染早期和后期均能检出PRRSV的RNA。该法在感染早期和后期均能检出PRRSV的RNA,并且快速、特异、敏感,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抗原定位。

最新鸡的常见疾病

鸡的常见疾病 1、鸡新城疫(ND) 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鸡、死鸡。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减食或停食,口鼻中蓄积多量粘液,呼吸困难,常发出咕噜声,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动作失调。剖检可见腺胃粘膜乳头有出血点、出血斑或溃疡,小肠粘膜集结腺肿大、出血,胸腺、小胸肌、直肠、盲肠、扁桃体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本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深埋消毒。 2、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具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和死亡,病鸡精神萎顿,无食欲,排软便或白色水样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 防治:①搞好疫苗免疫;②对发病初期鸡群迅速注射高免蛋黄液;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3、马立克氏病(MD) 马立克氏病为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鸡,其易感性随日龄的增长而降低,病鸡和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来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病鸡羽毛而传播。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神经型:腿麻痹,呈“劈叉”姿势,翅膀下垂,虹膜混浊,消瘦,可见坐骨神经或翅神经肿大,横纹消失。②肿瘤型:皮肤形成结节或内脏器官如肝、肾、心脏等处有肿瘤,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突然死亡。 防治:①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对种蛋、初生雏、育雏舍进行消毒;②对一日龄雏鸡认真做好接种疫苗工作,种鸡雏最好注射二价或三价疫苗。 4、传染性支气管炎(IB)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在广东小范围试用效果良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2006年5~12月,该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业部随后组织专家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活疫苗研制等科技攻关,证实疫情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2008年以来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今年7月,农业部兽医局决定在广东等6省,对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吉林元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进行小范围试用和效果评价试验。我省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厂家的活疫苗免疫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免疫安全性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小范围试验情况 试验用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由上述4个厂家提供。试验前,撕掉疫苗标签,分别用A、B、C、D编号代替进行盲样试验。为顺利开展这项试验工作,我所(中心)组织制定了《广东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使用和效果评价方案》,选择惠州、江门市的9个猪场的560头猪,组成12个试验组,分本底调查、试验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一)本底调查阶段(6月30日至7月18日)。 试验前,对参试猪场的饲养规模、猪的品种、饲养管理、猪群健康状况、蓝耳病疫苗免疫背景、疫病发生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并对参试猪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9个参试猪场存栏生猪50~13225头,猪群生长状况良好,未发生猪蓝耳病等疫病,其中,有7个猪场的能繁母猪和3个猪场的仔猪曾注射猪蓝耳病普通株弱毒疫苗。参试猪的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0~92%之间,有4个场6份血清样品检出猪蓝耳病普通株病毒,但均未检出高致性猪蓝耳病病毒。 (二)试验评估阶段(7月20日至9月20日)。 1.小范围免疫试验。为符合养猪生产实际情况,每种疫苗分别选择管理水平有一定差异的1个场规模较大和1个规模较小的猪场进行一次性免疫试验。每场接种50头猪,其中,25头作为免疫对照,25头跟踪采样并用法国LSI公司试剂监测免疫效果。结果显示,4个厂家活疫苗的抗 —1—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包装标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险标签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制冷剂: 请勿自行打开 如有破损、渗漏或遗失 请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运输登记表 收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送样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联系电话: 3、外包装放置方向标识 注:在航空运输时,包装标记、标签以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第五部分第二章及第三章的相关规定为准。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申请单位: 联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

填表说明 1、按申请表的格式,如实地逐项填写。 2、申请表填写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3、填写此表前,请认真阅读有关法规及管理规定。未按要求申报的, 将不予受理。 4、病原微生物分类及名称、运输包装分类见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5、申请表可从卫生部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13924797.html,) 下载。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 承诺书 本人确认本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运输过程中要求采取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正确盛放在主容器内,主容器要求无菌、不透水、防泄漏。主容器可以采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漏封口,如热封、带缘的塞子或金属卷边封口。主容器外面要包裹有足够的样本吸收材料,一旦有泄漏可以将所有样本完全吸收。主容器的表面贴上标签,标明标本类别、编号、名称、样本量等信息。 3、辅助容器是在主容器之外的结实、防水和防泄漏的第二层容器,它的作用是包装及保护主容器。多个主容器装入一个辅助容器时,必须将它们分别包裹,防止彼此接触,并在多个主容器外面衬以足够的吸收材料。相关文件(例如样品数量表格、危险性申明、信件、样品鉴定资料、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应该放入一个防水的袋中,并贴在辅助容器的外面。 4、辅助容器必须用适当的衬垫材料固定在外包装内,在运输过程中使其免受外界影响,如破损、浸水等。 5、在使用冰、干冰或其他冷冻剂进行冷藏运输时,冷冻剂必须放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之间,内部要有支撑物固定,当冰或干冰消耗以后,仍可以把辅助容器固定在原位置上。如使用冰,外包装必须不透水。如果使用干冰,外包装必须能够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压力增加造成容器破裂。在使用冷冻剂的温度下,主容器和辅助容器必须能保持良好性能,在冷冻剂消耗完以后,仍能承受运输中的温度和压力。

蓝耳病症状

蓝耳病症状,怎样治疗蓝耳病? 1、高致病性蓝耳病一般最早3-4月在部分猪群中缓慢流行,6月至9月为爆发期,10月底至12月初结束,在这个时候需要密切注意猪群的动向。 2、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临床诊断,一般以下面这样分期更有利于蓝耳病的早期临床确诊,抓住时机治疗,更准确的认识蓝耳病。 I期. 无症状期,此期以单纯性的蓝耳病毒感染为主,当猪群出现食欲减退的病猪,体温在40-41度以上时,立即对食欲和行动无明显改变的所有假定健康猪群进行体温监测,当发现达40度或40度以上的体温的部分猪时,可以确定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早期诊断特有特 征。其二,平时留心观察当一头或极少部分猪在没有喝水,吃食时,猪鼻腔流流一滴一滴的清水样鼻涕,表示高致病性蓝耳病已传到了你的猪场。这时就要每天对猪群进行体温监 测,当体温达40度,当天就开始用第一次药。今天发热的明天就不检查,今天不发热明天就接着体温监测,直到体温升高为止。 II期. 临床期,此期以蓝耳病毒、其它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为特征,一般体温升高3-5天后 从无症状发展到此期,表现食欲减退,废绝,咳嗽症状逐渐加重,鼻涕增多,鼻筒周围粘结较多的污物,进一步发展流脓性鼻液,部分猪表现腹式呼吸,皮肤潮红,眼脸水肿等特征。以便秘为主征,排算盘子大小硬深色粪球。以腹泻型为主征,以顽固性拉稀,口渴症状突出。严重部分出现耳、颈等身体其他部位发紫。后期部分猪出现不可逆转的呕吐,抽搐转圈等神经症状。母猪产死胎及弱仔猪出生以死亡告终。此期特点病情发展迅猛,各器官细胞形态结构形态结构破坏严重,生理机能出现严重障碍。 3、高致病性蓝耳病特异治疗 用药最佳时机:1.以通过每天体温监测达40度发热的猪当天用药。 2.对母猪以减食或体温升高任意一项为用药指征,因为有部分发病母猪早期体温无变化仅 表现减食,在病情恶化时体温才升高。 3对流一滴一滴清水样鼻涕或食欲明显减退的猪,体温没有升高,应先用三天药,如果在 三天用药期体温升高了的就将五天一个疗程用完。如果体温没有升起来,用完三天就停下来,等体温监测回升再用三天药就可以了。 药物使用:一般神奇蓝尔康40克以适量温水调匀灌服为主,每日一次。母猪每日80克。或者以拌料为辅。因为灌服药量准确到位,避免猪对药物拒食或猪本身的绝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灌药同时注射青霉素每公斤6至9万单位,用庆大霉素每10公斤5万单位溶解。每天一次,连续用药5-7天,原则不少于5天。

鸡病理剖检顺序及常见病变说明

鸡病理剖检顺序及常见病变说明 一、外部检查 (一)营养状况 肥胖(胸肌丰厚)----最急性传染病,急性中毒病,中暑。 消瘦(胸肌菲薄,龙骨明显可见)----慢性传染病,慢性寄生虫病,慢性中毒病,蛋白质缺乏症,跛行,失明。 (二)头部 冠暗紫色---鸡新城疫,禽出败,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黑头病。 冠苍白---卡氏白细胞虫病,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马立克氏病,啄伤或切嘴流血不止,肝破裂,蛋白质缺乏症。 肉髯水肿---传染性鼻炎,慢性禽出败,禽流感,绿脓杆菌病。 面水肿---传染性鼻炎,禽流感。 眼炎(包括结膜炎,角膜炎和全眼球炎)(早期结膜充血,流眼水,眼角有泡沫,眼皮肿胀,严重者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或豆渣样物,角膜混浊,前房蓄脓)---霉形体,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感冒,曲霉菌病,大肠杆菌病,氨气刺激,眼型鸡痘,维生素A缺乏症。 灰眼(虹膜色素消失变成灰色)---眼型马立克氏病。

鼻炎(鼻孔可挤出稀薄或浓稠鼻液)---传染性鼻炎,霉形体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感冒。 眶下窦炎(窦肿,早期有粘液,后期有豆渣样物)---传染性鼻炎,霉形体病,禽流感。 痘疹(冠、肉垂、眼皮、嘴角出现结节状痘疹,后期形成暗褐色痂)——鸡痘。 哈氏腺出血----病毒性疾病如新城疫、禽流感。 (三)皮肤及皮下 腹部皮下出血水肿(腹部皮肤呈紫色,皮下水肿,剪开时流出稍粘稠的蓝色液体)---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 皮炎(局部皮肤呈紫红色,羽毛易脱落,皮肤表面光滑肿胀,皮下有血水样渗出物)---葡萄球菌病。 寄生虫感染(翅膀和腿内侧,胸肌两侧皮肤出现绿豆大半球形痘疹病灶,周围隆起,中间凹陷,中央有一小红点即幼虫)---新勋恙螨。 肿瘤(颈、躯干和腿部毛囊肿大、形成大小不一的较硬结节,切面呈灰白色)---皮肤型马立克氏病。 外伤(背部,尾部、翅膀、脚趾等处出现伤口)---啄癖。 皮肤或趾部有肿块,形成血瘤,碰破后血流不止-----传染性贫血、白血病(俗称血管瘤)

病毒复制

北京大学医学部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病毒复制
The replication of virus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 邹清华
zouqinghua@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13924797.html, 医学微生物学 精品课程
Medical Microbiology Excellent Curriculum
复制周期
1、吸附 2、穿入 3、脱壳 4、生物
合成 5、组装 6、释放
病毒单周期生长曲线
病毒的复制
复制(replication) 病毒在细胞内由病毒基因组引导合成病毒核 酸、蛋白质及其它病毒结构成分,在宿主细胞 质内或核内装配成熟,释放到细胞外的增殖方 式。
复制周期 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放, 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
? 复制早期:识别、吸附、穿入、脱壳。 ? 复制晚期:生物合成、装配、病毒包膜
芽生和释放。
? 隐蔽期:病毒脱壳后进入复制的生物合成阶段,此时电镜 法在细胞内查不到完整病毒颗粒,血清学方法测不到病毒 的抗原,也没有感染性,称为隐蔽期(Eclipse period)。
? 潜隐期:从病毒进入细胞至释放子代病毒前,细胞外无感 染性病毒存在,此段时间称为潜隐期(latent period)。
病毒的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了改变。 宿主细胞缺少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能量等条件。 以上两方面因素使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不能在细 胞内完成增殖的全过程或不能装配出有感染性的 病毒体。
伪病毒颗粒 (pseudovirion)
病毒衣壳包裹一段宿主细胞的DNA形成的病毒颗粒。

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条例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 理规定 颁布单位: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45号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已于2005年11月2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的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管理工作。《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为A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以及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按照本规定进行运输管

理。 第四条运输第三条规定的菌(毒)种或样本(以下统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运输。 第五条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教学、科研、菌(毒)种保藏以及生物制品生产的单位,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第六条申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运输前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一)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接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以下简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 (四)本规定第七条第(二)、(三)项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复印件); (五)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 (六)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接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实验室; (三)取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菌(毒)种或样本保藏、生物制品生产等的批准文件。 第八条在固定的申请单位和接收单位之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以申请多次运输。多次运输的有效期为6个月;期满后需要继续运输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第九条申请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埃博拉病毒调查报告

埃博拉病毒调查报告 篇一:埃博拉试卷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试卷 本试题满分100分,单选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多选题15题,每题4分,共6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 埃博拉病毒目前公认的具备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A 接触传播 B 气溶胶传播 C 性传播 D 以上都是 2.埃博拉出血热发病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无明显季节性 3. 埃博拉出血热最长潜伏期为 A 10天 B 21天 C 42天 D 8天 4. 医疗机构发现留观或疑似埃博拉病例后,应当 A 立即隔离,组织院内专家会诊治

疗、并同时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B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划定专门隔离病房,指定人数较少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治病例 C 立即隔离,专家会诊后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D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等待疾控中心处理 5. 各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中的“埃博拉出血热”。 A 2小时其他类别传染病 B 6小时乙类 C 12小时丙类 D 2小时甲类 6. 飞机上出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可以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是 A 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B 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

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 C 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D 以上三种情形均可判定 7. 隔离观察期为自()起到第()天为止。 A 入境日期21天 B 与病例最后一次接触21天 C入境日期14天 D 离开疫区14天 8.北京市各区县疾控中心接到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报告后 A 应于2小时内赶赴现场对病例进行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B 将调查情况通报病例现住址辖区疾控中心 C 于12小时内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区县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 D 以上均是 9.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传染性的正确

土鸡常见疾病防治

土鸡常见疾病防治 土鸡苗抗病力强,一些在良种鸡易于发作的疫病,土鸡苗却很少发作。影响土鸡苗安康的主要有3种病毒病、3种细菌病和3种寄生虫病。针对土鸡苗的易发病并分离当地疫情情况,相应做好防治工作,可有效进步土鸡苗的存活率。大地一佳桑叶鸡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13924797.html, 一、3种病毒病的防治1、鸡痘:由鸡痘病毒惹起,病鸡身体各个部位可见结节,白喉型鸡痘可见口腔、食道气管粘膜溃疡或黄白色病灶。预防措施:14~21日龄用鸡痘疫苗刺种。 2、鸡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惹起,普通表现为呼吸艰难,腹泻,粪便呈绿色,肉体沉郁及神经病症,头部和面部肿大,产蛋中止等,敏感鸡群死亡率常高达90%~100%。预防措施:雏鸡7~10日龄用新城疫IV系疫苗饮水或滴鼻首免,18日龄二免,60日龄以上用新城疫I系肌肉注射; 3、传染性法氏囊炎:由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惹起,病症为病鸡排白色或浅绿色稀粪,肉体委顿,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疏松,最后极度衰竭而死,预防措施:14~21日龄用法氏囊弱毒苗饮水,水中加2%的脱脂奶粉。 二、3种细菌病的防治 1、大肠杆菌病:由埃希氏大肠杆菌惹起,小鸡表现为厌食,羽毛松乱,不爱动,最后死亡,成年鸡鸡冠萎缩,颜面发白,有的下痢。部分感染呈部分临床病症,如关节炎、眼炎以及伴有呼吸病症。预防用大肠杆菌油苗1月龄肌注,治疗用抗菌素(如卡那、新、氯、链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均有效。 2、鸡白痢:由沙门氏菌惹起,病鸡表现为肉体、食欲差,翅下垂,羽毛松乱,喜蹲伏,排黄白或绿色粪便。防治措施:用氟哌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饮水。 3、禽霍乱: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惹起,最急性型病鸡忽然死亡,急性型病鸡羽毛松乱,不吃,呼吸急促,鼻口流出有泡沫的粘液,排黄、灰或绿色稀粪,体温升至43℃~44℃,昏迷,1~3天死亡,慢性型表现关节炎、跛行、呼吸艰难等。防治措施:30日龄后用禽霍乱灭活苗肌肉注射,发病后用磺胺药,青、链霉素,红霉素治疗有效。 三、3种寄生虫病的防治 包括绦虫病、蛔虫病和球虫病。 1、鸡感染绦虫和蛔虫后,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鸡冠惨白,贫血,羽毛松乱,双翅下垂,肠炎下痢等,鸡每公斤体重用丙硫咪唑5mg可驱除这两种寄生虫。 2、半个月至3个月龄的雏鸡最易感球虫病,常表现为贫血、消瘦、下痢和粪中带血等病症,驱除球虫的药物有氯苯胍、痢特灵、球净、三字球虫粉等。

埃博拉病毒机制及防治

以埃博拉病毒为例,阐述病毒感染宿主的可能致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 致病机制: 1、病毒通过媒介突破宿主防线,入侵宿主 当易感宿主通过呼吸,饮食或者蚊虫叮咬等方式接触到病毒时,病毒便突破皮肤,呼吸道等防线进入宿主。而进入宿主后,病毒通常在离侵入部位较近的地方开始初次复制。而要想导致全身性感染,那么病毒必须能够穿过粘膜屏障并通过血流、淋巴或神经等途径播散到宿主的其他部位。 以埃病毒(EBOV)为例,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它污染物)而感染。最新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还有可能通过空气介导穿过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进入人体,随后在侵入部位复制后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并经淋巴管进入血流。 2、病毒通过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侵入细胞 病毒的表面具有病毒吸附蛋白(VAP),根据不同病毒可分为糖蛋白、衣壳蛋白、复合蛋白等。由于相应的宿主细胞膜表面具有特异性病毒受体,可被VAP 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病毒的吸附。包膜病毒的包膜同细胞膜融合是病毒穿入细胞必要条件,病毒融合蛋白的改变可影响包膜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细胞亲嗜性。 埃博拉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

(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等。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埃博拉病毒之所以可以感染那些细胞,是因为其包膜含有GP膜蛋白,EBOV—GP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对细胞的毒性、下调宿主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和增加病毒装配和出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蛋白还是一种天然的反干扰素诱导蛋白因子,它可以克服一系列干扰素诱导蛋白对感染细胞释放病毒的限制,从而进入细胞。 3、病毒脱去外壳,将基因组释放至细胞内,装配子代病毒 病毒本身缺乏生物复制及合成所必需的某些酶类及相关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其复制必须通过借助宿主细胞才能实现。病毒进入细胞后经脱壳释放出病毒基因组。不同的病毒,如RNA和DNA、单股和双股、节段和非节段病毒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细胞内不同部位进行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及病毒蛋白合成。最后装配成完整的子代病毒,经出芽或细胞裂解的方式释放出来。 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后,低pH依赖型细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L和B)将大量糖基化的GP 裂解成较小的中间体进而催化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GP 亚基被胞内蛋白酶切除糖基化,暴露氨基末端结构域作为胆固醇转运蛋白配体,调节GP 的膜融合作用。完全进入宿主细胞后,埃博拉病毒通过一系列机制组装,最终释放。 防治措施 1、遏制感染途径 由于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增殖的方式--- 自我复制( self replication) 当病毒进入活细胞后便发挥其生物活性。由于病毒缺少完整的酶系统,不具有合成自身成份的原料和能量,也没有核糖体,因此决定了它的专性寄生性,必须侵入易感的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复制病毒的核酸,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病毒这种增殖的方式叫做“复制(Replication)”。病毒复制的过程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五个步骤,又称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一、复制周期: (一)吸附(adsorption):病毒表面接触蛋白---- 细胞表面受体 吸附(Adsorption)是指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它是感染的起始期。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最初是偶然碰撞和静电作用,这是可逆的联结。随后的特异性吸附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一点可确定许多病毒的宿主范围,不吸附就不能引起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非灵长类细胞上没有发现此受体,而猴肾细胞、Hela细胞和人二倍体纤维母细胞上有它的受体,故脊髓来质炎病毒能感染人体鼻、咽、肠和脊髓前角细胞,引起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水磨石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是含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的糖蛋白,它与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剌突(受体连结蛋白)有特殊的亲和力,如用神经氨酸酶破坏该受体,则流感病毒不再吸附这种细胞。 此外,HIV受体为CD4;鼻病毒的受体为细胞粘附分子-1(1CAM-1);EB病毒的受体为补体受体-2(CR-2)。病毒吸附也受离子强度、pH、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研究病毒的吸附过程对了解受体组成、功能、致病机理以及探讨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二)穿入(penetration):膜融合;病毒胞饮等 穿入(Penetration)是指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开始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期。 主要有三种方式:(1)融合(Fusion),在细胞膜表面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壳进入胞浆。副粘病毒以融合方式进入,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囊膜上有融合蛋白,带有一段疏水氨基酸,介导细胞膜与病毒囊膜的融合。(2)胞饮(Viropexis),由于细胞膜内陷整个病毒被吞饮入胞内形成囊泡。胞饮是病毒穿入的常见方式,也是哺乳动物细胞本身具有一种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和激素的方式。当病毒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膜的特殊区域与病毒病毒一起内陷形成膜性囊泡,此时病毒在胞浆中仍被胞膜覆盖。某些囊膜病毒,如流感病毒借助病毒的血凝素(HA)完成脂膜间的融合,囊泡内低Ph环境使HA蛋白的三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介导病毒囊膜与囊泡膜的融合,病毒核衣壳进入胞浆。(3)直接进入,某些无囊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与受体接角后,衣壳蛋白的多肽构形发生变化并对蛋白水解酶敏感,病毒核酸可直接穿越细胞膜到细胞浆中,而大部分蛋白衣壳仍留在胞膜外,这种进入的方式较为少见。 (三)脱壳(uncoating):细胞溶酶体酶;病毒脱壳酶 穿入和脱壳是边续的过程,失去病毒体的完整性被称为“脱壳(Uncoating)”。脱壳到出现新的感染病毒之间叫“隐蔽期”。经胞饮进入细胞的病毒,衣壳可被吞噬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品运送制度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品运送制度 1、目的 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规定。 2、高致病性微生物定义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3、样本的运送 3.1运输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要求 3.2运输目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3.3容器应当密封:防水、防破损、防泄漏、耐高(低)温、耐高压。 3.4感染性及潜在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应使用三层包装系统:及螺纹帽塑料试管承装样本,随后附加中层包装以及外层包装。 3.5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有相关规定的生物危害标识、警告语、提示语。 3.6外包装的标签上还应包括以下内容:接收者姓名、电话和地址;运输者姓名、电话和地址。 3.7为保持菌(毒)种活力,运输中应尽量使菌(毒)种处于适 宜温度内。保持温度的方法是适当增加冰袋,冰袋与样本中间要用泡沫物体阻隔,以免直接接触。 3.8放置专用样本运输箱中,以免过程中受到物理性损坏。 4、样本运输人员要求 4.1具备相应的微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安全知识;熟悉所携带微生物的特性; 4.2携带便捷的联络工具,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4.3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专车护送(包含司机),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运输路线最短,时间最快。 4.4单位或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4.5承运人应当与护送人员应有防止被盗、被抢、丢失、泄露的措施。

埃博拉病毒简介

活性蛋白整体方案 埃博拉病毒 简介 埃博拉(英语: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当今世界上最为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其作为人畜共通病毒主要是通过患者体液传染,且致死率高达50%至90%。 结构与亚型 埃博拉病毒(EBV)为无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条状盘踞在组织细胞中。它没有细胞结构,仅有一个核酸核细胞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一旦脱去蛋白质保护外壳,就能把遗传物质注入人体细胞并复制。 EBV基因组编码7种蛋白质,其基因组排列顺序为3’-NP-VP35-VP40-GP-VP30-VP24-L-5’,其中每一种蛋白产物由一种单独的mRNA所编码:NP是主要的核衣壳蛋白质;VP30和VP35功能尚不明确,但通过与MBV比较表明,它可能参与基因复制和基因表达的调节;VP40是一种基质蛋白,参与膜成分和NP的相互作用;GP是通过转录编辑连接的两个开放读码框ORFl和ORF2编码,与毒力蛋白结构密切相关;VP24是一种小的膜蛋白,与毒力蛋白结构有关;L蛋白是一种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第三章 病毒的复制

第三章病毒的复制 第一节研究病毒复制的一般性方法 1.1建立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系统 研究病毒的常用培养系统 ①噬菌体——细胞培养系统 用该系统研究噬菌体复制的优点: 敏感的宿主细菌易于在琼脂平板上培养,其数目易于控制; 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导致细菌培养物变清亮,在合适的接种密度下很容易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噬斑,其结果容易观察; 噬菌体和细菌的增殖速度快、增殖周期短,在一定时间内可多次反复实验。 噬菌体同步感染敏感的细菌培养物—建立了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方法,弄清了噬菌体的复制循环。 ②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 目前已建立了很多细胞株,包括脊椎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株)和无脊椎动物细胞(昆虫细胞株),为研究病毒复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离体条件下,避免了机体内的控制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能近似反映动物机体内病毒的复制过程。 ③植物病毒—原生质体培养系统 高活性的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的建立,把病毒与植物机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变为病毒与植物单细胞的简单关系,提高了感染效率。 植物体的单细胞体外培养目前无法实现。在植物体外,有由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植物病毒感染植物体的感染效率要低很多。前二者都是一个病毒感染一个细胞,但是要104~106个植物病毒才能感染一个植物体。 采用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则病毒的感染效率大大提高。但是总的效率还是比噬菌体和动物病毒差。 无论是哪种培养系统,都要考虑: ①宿主细胞的敏感性与生理状态 ②注意感染复数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细胞出现裂缝,胞内的物质渗漏,使宿主细胞死亡。要尽可能做到感染复数为1,即一个对一个。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用以起始病毒感染的每个细胞所需的病毒颗粒数目。单位(PFU/cell) 1.2一步生长实验(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规律) 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再高度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避免二次吸附),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去除过量的噬菌体,也是为了避免二次吸附)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体现3个时期:①潜伏期②突破期③平稳期 潜伏期中包含有隐蔽期(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从消失到出现这段时期) 潜伏期: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的时间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附件 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几种鸡常见疾病的识别

几种鸡常见疾病的识别 1、病毒性疾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初期自啄肛门周围羽毛,腹泻,排水样稀粪。有的鸡身出现震颤,走路摇晃,步态不稳。后期病鸡饮食减退,两翅下垂,羽毛逆立无光泽;有的头部垂地,闭眼呈昏睡状。 鸡马立克氏病病鸡出现运动障碍,呈一侧性(或两侧性)麻痹,即呈一足伸向前方,另一足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劈叉姿势;有的病鸡还有两翅下垂,低头斜颈,步态拘谨等症状。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雏鸡多发,病雏呆钝,两眼发直,不愿走动,蹲卧;临床上以出现运动失调,不完全麻痹,两翅肌肉轻瘫及头颈部肌肉震颤等为主要症状。 鸡病毒性关节炎病鸡发育不良,跗关节明显肿胀,出现跛行或足部屈曲变形,病鸡喜坐在关节上,驱赶时才跳动;患肢不能伸张和负重,严重的患肢向外扭转,步态蹒跚。 2、细菌性疾病 禽霍乱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缩颈闭眼,羽毛松乱,厌食,拱背,头藏于两翅下,不爱走动,离群呆立作瞌睡状。有的出现腿关节肿胀,行走缓慢无力,颈出现扭转或斜颈等症状。 鸡伤寒病鸡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喜饮水,腹泻,常呆立闭目,头和两翅下垂;发生慢性腹膜炎的病鸡,呈企鹅式站立。 鸡结核病病鸡精神萎顿,体弱,消瘦,不活泼;胸部肌肉明显萎缩,胸骨变形,凸出如刀。病鸡后期羽毛蓬松,贫血,腹泻,两翅下垂;关节和骨髓发生结核的病鸡呈坐立式,出现一足或两足跛行,在紧急情况下,以一足跳行;最后因衰竭而死。 3、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病鸡精神萎顿消瘦、衰弱,羽毛蓬乱,运动失调,步态不稳,两肢无力,往往用尾支地,趾爪蜷缩。 维生素B2缺乏症病鸡衰弱,消瘦,腹泻,不愿走动;趾爪向内蜷缩,呈休息姿势,两翅下垂;两足瘫痪,用趾关节或一足行走,最后完全不能行走。 维生素E缺乏症病鸡出现运动失调、麻痹,雏鸡多发。病雏呆立,闭目或趴卧,叫声微弱;头颈向后仰或向一侧扭转,行动吃力;扑拉两翅,失去平衡呈飞舞样或两腿痉挛性抽搐,趾爪屈曲,不能站立而横卧在地,有的呈角弓反张姿势;有的病雏腿伸直,呈匍匐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 2.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 3.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3.3.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3.2疫苗应在2℃-8℃避光贮藏。 3.4疫苗使用要求 3.4.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4.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4.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置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4.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4.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5接种记录 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6接种后观察

3.6.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6.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 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接种程序 4.1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4.2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 4.3种公猪 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 5其他 5.1必须使用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该疫苗粘贴有“中国兽药质量监督”标识的“二合一”疫苗防伪标签。 5.2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使用监管,确保疫苗免疫效果。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50号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7月10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高强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及其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卫生部颁 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公布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和按照第一类、第二类管理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他未列入《名录》的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审批工作。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的审批 第五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取得卫生部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第六条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申请《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根据实验室所属法人机构的职能,合法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保藏及生物制品生产等活动,并符合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埃博拉病毒综述

“实验动物疾病学”课程论文 埃博拉病毒综述 姓名:杜开乾 学号:81120704 院系:动物医学 专业:公共卫生

埃博拉病毒 概述: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Ebora (Ebola virus) and translated Ebola virus. Is a very rare virus, in 1976 in southern Sultan and Congo (gold) (formerly Zaire) in the Ebora River region to find its existence after the lead。From the medical community's wid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Ebola" from the name. Is a generic term used to refer to a group of viruse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of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Is a can cause human and primate animals have a potent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us diseases, high mortality, in between 50% to 90%, the cause of death mainly for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ypovolemic shock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1 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