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吟诵”与“素读”的音声关联性及其阅读方式的嬗变

“吟诵”与“素读”的音声关联性及其阅读方式的嬗变

“吟诵”与“素读”的音声关联性及其阅读方式的嬗变
“吟诵”与“素读”的音声关联性及其阅读方式的嬗变

○刘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摘要] 古代东亚地区通行的读书方法“吟诵/素读”对于揭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文本解读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指出“吟诵/素读”二者在文化传播上的可对比性,再从“读音及文本对象”、“声调性”、“唱诵性”、“传情性”等四方面阐述二者的音声共性,分析得到“吟诵/素读”同源同步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延伸探讨了从“音读到默读”的阅读方式变迁问题。

[关键词] 汉文;乐音性;转读;音读

中图分类号: H 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8-0102-02

考察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历史,往往仅能凭借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却鲜有可资参照的实物,这是由文化传播的社会人文特性决定的。然而,在古代中国和日本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的读书方法——“中华吟诵”(即吟诵调,主要表现为私塾调)以及一种古代日本人用来学习中国经籍文本的方法——“素读”,却在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堪称研究古代东亚地区汉文传播过程的“活化石”。

一、可比性:“吟诵/素读”的研究意义

“吟诵/素读”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首先,“吟诵/素读”均是特殊的汉文教育方法,它们在汉文传播中依附于典籍得到顺带传播,既关乎语言学习因素,又带有音乐艺术因素。其次,“吟诵/素读”自中日文化交流初期就一直存在,而那些曾经和它共同存在的汉文传播要素,如传播人、语言接触情景、汉文教学方法等,都早已消失。再次,“吟诵/素读”作为汉文教育方法,处在佛教与儒学的交叉层面上,牵扯文化层面因素较多,且在其流变过程中,涉及从南亚至东北亚的广阔地理空间。最后,“吟诵/素读”并不具有语言学意义,但是在汉文传播历史中长期存在,并受到特别重视。研究二者的传播关联性对揭示古代东亚地区汉文传播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似性:“吟诵/素读”的音声共性

虽然“吟诵/素读”分处华夏及日本两地,但却享有许多相似性,二者至少在读音及文本对象、声调性、唱诵性、传情性等四方面拥有共同属性。

(一)读音与文本对象

所谓素读,即采用汉音诵读经典原文,而“吟诵”,自然也是采用汉语言。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采用的“汉音”均具有时代性,“素读”的方法从飞鸟时代始,至少持续到明治时代,绵延时间超过千年,但采用素读读音仅有成熟定型的“吴音”、“汉音”、“宋音”三种,“吟诵”同样须讲究古代读音,如在吟诵古文古诗时,需要“破读”,而不能采用现世的普通话。

江户时代幕府臣僚培训机构昌平校导入了以“素读吟味”和“学问吟味”为主的定期考试制度,考试内容是来自朱子学的四书五经孝经一类儒学典籍,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等。“素读”是当时儒家教育的实存形式,既是普遍性的教育学习,又可作为儒学素质的考量标准。“素读吟味”采用典籍同样也是“吟诵”的基本素材。

(二)声调性

(三)唱诵性

“唱诵性”可说是“吟诵/素读”最显著的乐音特点。“吟诵/素读”二者都要求学习者从小熟读经书并达到背诵的目的,有所谓“背书调子”的说法,讲究曲调的抑扬顿挫。古代在“吟诵”时皆依循一定的声调节奏,私塾里的诵读则要通过拖长声音等方法展现这种乐音特点。吟诵名家陈以鸿先生谈到“吟诵”时说道:“有时候大家集体诵读,就像大合唱一样。我记得他(唐尧夫)吟诵有时候会奇峰突起,有时会一个音唱地很高,一下子上去然后又下来,非常好听……听起来很舒服。”

“素读”的教学则是熟读四书五经,要求学生重复很多遍来记诵,发出声音正确地读,不断地重复念,而不用理解其意义。在江户时代的素读实践中,学习“素读”的是小学生,称为“素读生”,而大一点的学生则称为“讲义生”。“素读生”年龄小,理解力差而记忆力强,其学习方式是不讲解文义,只进行诵读。

(四)传情性

传情性指的是“吟诵/素读”过程中伴有感情的传达,具体而言包括诵读者对文本内容蕴藏感情的共鸣以及诵读过程中的感情抒发两种方式。

就吟诵而言,“因声求气”可视为感情共鸣的一种吟诵方式。周振甫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指出:“因声求气,就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气盛言宜,又通过对气盛言宜的体会来体会作者的情愈,‘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合于无间’。”叶圣陶亦有此种见解:“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吟者吟诵音调性突出的诗歌文体的过程中能抒发内心情感,如吟诵名家文怀沙先生擅吟长短句式交错的古体诗,吟诵时自由舒展,感情丰沛,恽正平先生的吟诵舒缓,能够在悠长的音中抒发情感。

古代日本人对“素读”的“传情性”尤为看重,并提高到锤炼灵魂的高度。汉文典籍的“素读”法被认为是把日常性的语言与精神性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并渗透到人灵魂之中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反复诵读文本词句的声响和节奏,通过诵读文章的声响和对音调律动形态的感知,把汉语的形式刻印在幼小灵魂里。虽然幼小时不解其意,但汉籍里的儒学思想经由素读的形式传递到学习者心中,能够起到“锻炼魂魄,塑造人格”的作用。

三、关联性:吟诵与素读同源产生、同步发展

由上可知,“吟诵/素读”同是诵读汉文经典的读书方法、教育方法,拥有许多共同特点。实际上,考察产生与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吟诵/素读”有着同源同步的关系。“同源”指的是二者共同起源于佛经吟唱调,“同步”指的是随着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吟诵/素读”保持着共存同步发展的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日本的“素读”法实则为中华“吟诵”的变体。胡适曾在其《白话文学史》中提出一条断论:“读书念出调子来,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而是受了印度的影响。”确如胡适先生所言,吟诵与佛教活动的音调方式密切相关。佛教极重视唱诵方法,印度佛教有所谓“声明”之学,传入中土以后,开始用汉音转读梵语经典。《金光明经玄义》有言:“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据考证,佛教唱导不但导致了“愿疏、唱赞”等纯粹宣教形式,也导致了说唱艺术的大发展,包括“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等在内的文艺形式相继产生,唱导甚至间接催生了诗律、戏剧、话本小说等的产生,寺院由此成为了重要的求知及教育场所。在诵唱音调通行、可唱文本盛行、寺院成为教育重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诵唱”的基本宣教方法也进入到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范畴,成为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日本学者Nakata研究了发生在寺庙中的佛经学习情境,学生跟随教学导师逐字逐句地诵读汉文,学生须先背诵经文,然后再进行意义讲释。这种看似荒唐的汉文学习方法却是日本人学习汉文经典的有效方法,他推测“素读”很可能是在佛教入日的大环境下对佛经学习仪式的模仿。从语言学习上看,传入日本的佛经是用汉文写成的,日本僧侣要阅读佛经,只能直接用汉文去诵读。从学习程序上看,发生在日本汉学塾的从素读、会读到轮讲、讲释的系统化学习方式,与佛教先诵记再讲座的教习方式甚为吻合。再者,在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的唐代,日本派遣的僧侣——学问僧,数量远比“留学生”要多,他们归国后在寺院讲授佛经的同时必须讲解汉学,由此寺院不但是佛门弟子修道的地方,也是文化的中心,还是教育的中心,被称为“学问所”。江户时代“素读”法提倡者贝原益轩所谓“读书三到”的原则来源于朱熹的思想方法,而后者则直接受到佛教“朝暮课诵”、“熟诵佛经”的影响。

四、延伸探讨:阅读方式的变迁——从音读到默读

“吟诵/素读”的存在与消失,不是孤立的“教育方法”问题,实际上反映了阅读方式的变迁,

即从“吟诵/素读”这种“音读”法到现代不出声的“默读”法的变化过程。日本学者前田爱首先从对素读的研究中延伸出了对读者阅读方式的关注,在其名作《从音读到默读》中提到,“现代小说一般是一个人默读的,但偶遇到年迈老人用一种奇怪的抑扬顿挫音读报纸的情景,不禁让人料想这种默读的读书习惯普遍化为时尚前,不过才两代、三代吧。”这种揣测是准确的,在中国的音读发展历史上,即便在近代的民国末期,“吟诵”这种音读法也广为流行,彼时无论文理工商的各类大学者,在其幼年时均受过“吟诵”四书五经的儒学熏陶,也因此打下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国学功底,而“吟诵”的消失也不过百年。

前田爱进一步把这种“抑扬顿挫”的音读方式分为两种,一类是作为传达手段或理解补助手段的“朗读”,再一类是为体会文章的韵律而朗朗诵读的“朗诵”,后者既出现在南宋杨与立《幽居》诗“柴门阒寂少人过,尽日观书口自哦”里,也出现在私塾的读书声里。无独有偶,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变:从朗读到默读,从公开阅读到私下阅读,从缓慢的精读到快速的泛读,这常被称为18世纪“阅读革命”的问题。可见,从出声到默念的阅读方式是人类阅读变迁的普遍规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描写春天小兴安的片段,完成练习。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积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观赏)自己(应映)在水里的影子,,。 132.给括号里用的恰当的词画上“”。 133.文段中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的词语是_____,我还能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134.这段话依次写了春天里的这些景物:_____________。 135.在溪边散步的小鹿还会有那些举动?请在原文后的横线上续写两个。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魔法师的帽子(节选) 他们回到家,小木民矮子精吹三声长口哨,把大家叫来。(这三声长口哨表示出了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 大家从四面八方跑来,围着那个旋紧盖子的瓦罐。 “你们在里面放着什么?”小吸吸问。 “一只蚁狮,”小木民矮子精神气地说,“一只凶狠的真正蚁狮,我们把他给逮住了!” “真了不起,朋友!”斯诺尔克小妞佩服地说。 “我想现在得把他倒到帽子里去了。”斯诺尔克小子说。 “那他就会跟我一样变成另一样东西。”小木民矮子精说。 “能不能请你们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赫木伦干脆地问道。 “我上回变样,就因为我躲在这顶帽子里,”小木民矮子精解释说,“我们想出来了。现在我们要证实一下,看看蚁狮是不是也变成别的东西。” “可……可他一定要变成另一种东西,”小吸吸大叫,“就怕他变成比蚁狮更危险的东西,一分钟就把咱们大伙儿给吃掉。”

他们心惊胆战地看着瓦罐,听着里面闷着的沙沙声。 “噢!”斯诺尔克小妞叫了一声,脸都吓灰了。 小嗅嗅提议,变的时候大伙儿得躲在桌子底下,同时在帽子上压一本大书。“做实验总得冒险,”他说,“现在马上把他倒到帽子里去。” 小吸吸马上钻到桌子底下,小木民矮子精、小嗅嗅和赫木伦把瓦罐倒过来举在帽子上面,斯诺尔克小子快手快脚地旋开罐盖。蚁狮连沙一起落到帽子里去了,说时迟那时快,斯诺尔克小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一厚本外文字典压在帽子上。接着他们全都钻到桌子底下等着。 (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不同于平常。________ (2)形容非常害怕。________ (3)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________ 2.大家商量把蚁狮倒入帽子,害怕发生的事情是() A.蚁狮会变成更凶猛的东西,把大伙儿吃掉。 B.蚁狮会逃走。 C.蚁狮会把帽子咬破。 3.用横线画出描写大家把蚁狮倒入帽子时的表现的语句。 4.蚁狮落到帽子里后,请你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麻雀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中透明的网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4097784.html,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作者:林海莉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07期 摘要:“读图”时代里,网络技术环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势必给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观念、取向、方法上的一系列挑战。如何应对挑战,重要的是正确把握“读图”与“读文”的关系,围绕阅读教学的具体任务、具体内容、具体对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读图;读文;阅读教学;对话 一、问题缘起 海德格尔在19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预言,诚如是,现代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于是乎,“视觉化”的阅读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图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这都毋庸置疑。值得警惕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防止两种极端做法,一是以图像阅读替代文本阅读,一是以文本阅读来棒杀图像阅读。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和颠覆性的“革命”举措,在语文课堂里屡见不鲜。君不见,“时尚音画PK文字想象”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审美素养的人都知道,给我们想象最大的是文字,其次是抽象画,再次是实物(照片)。文学作品的意境解读是不能坐实的。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读图”与“读文”的关系。阅读教学应该允许多元阅读方式共生并存,我们应该研究“读图”与“读文”的利弊,围绕阅读教学的具体任务、具体内容、具体对象,基于理性的分析,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下面,我结合《观舞记》的教学,谈谈这一关系的处理。 二、“读图”与“读文”:共生并存,主次有别 网络技术环境下,视听多媒体方式已成为普遍的文化触摸方式,图文并茂、视听并陈已经成为今天感受世界的基本方式。学生喜欢“读图”,是因为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但“读图”解放了我们的视野,却未必能解放我们的心灵。文字的隽永性决定了“读文”乃是“读”的灵魂,文是对图的透视,文的深度是图无法达到的。当印刷本的教材依然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载体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題,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 来谏者 B.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 来谏者

3三峡之秋练习题及答案

3.《三峡之秋》课时练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上拼音。 阙()湍()涧()曦() 啸()溯()漱()嶂() 襄()奔()属()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峡()峭()消() 陕()悄()梢() 胧()陡()峰() 拢()徒()锋()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山岩()的果实()地摇曳 ()的青光()的光辉()的岩石 四、读课文,再填空。 课文是按顺序记述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照样子,写出带“丽”字的词。 例:明净的美(明丽) 雄壮的美()鲜艳的美()灿烂的美() 清秀的美()异常的美()光彩的美()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反问) 1.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2.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寂静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6.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七、阅读答题。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2.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4)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 3.从文中找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仿的语句。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2)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那么怎样让学生去“读”,理解文本内容、处理获取的信息、准确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给每个语文教师留下了一个难题。要想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我们必须从“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1 快速阅读扫除障碍 阅读中用最少的时间,达到对文章的基本理解,使阅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初识文章的框架,从而达到统摄全篇,驾驭整体的目的。阅读时如果有什么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标记,继续往下读。在书的空白处记下我不同意或者质疑的东西。通常等读到文章结尾,之前的许多问题如果作者已经作答了,那就用自己的方法标记或者圈阅。 2 复读熟读品出味道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书读了上百遍后,其中的奥秘才会领悟。所以,不管是要把教师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还是学生把课文中的真谛化为自己的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读来完成,当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最后真正读懂了课文,就会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例如,在教《唯一的听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那个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白痴的“我”,虽然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我”也十分沮丧,但拉小提琴的决心并没有改变。当“我”到树林里练习拉琴时,有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且天天来听“我”拉琴,还时不时地夸“我”拉的不错,让我找回了自信,最后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了。“我”的成功来源于那位老妇人,来源于那位老妇人善意的谎言。与此同时,学生还感悟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均来自两种不同的力量——那就是批评与鼓励,有了老妇人的称赞,才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有了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3 精读细读呈现画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阅读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朗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有羞愧,有悔恨,比挨打挨罵还难受。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等语句,伯父与“我”的画面呈现在了眼前。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思议练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思、议、练"相结合 阅读教学既是识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基础的工程.因此,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众多的语文教师为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会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注意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上,逐步摸索“读书.思考.议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思.议.练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强调把“熟读.精思”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我把课堂教学等程序一般分为初读,细读,议论,练习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读课文. 初读阶段就是对课文进行预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是: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大体结构.初读课文,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提纲要注意从课文的整体着眼,不宜太细,可适当留点余地.例如,<<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预习提纲,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会“庙.务.葛”等14个生字的字形义.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悬崖崎岖山涧屹立 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惊天动地 全神贯注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完成这些题目,就必须读课文,查资料,进行思考.学生通过一番初步的阅读,思考,扫除了学习课文的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五环节,我注意抓好两点:一是教师要设计好思考题;二是学生根据思考题细读课文.思考题要体现本课教学目的及单元训练重点,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设计思考题还要注意与预习提纲相衔接,避免脱节和重复.我教<<狼牙山五壮士>>,设计了这样几道思考题: 1.<<狼牙山五壮士>> 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 士“壮”在哪里?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编一个简要的复述提纲,然后按提纲 复述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思考问题,把熟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课文内容就会有进一步的更全面的理解. 第三阶段:议论课文. 在学生个人钻研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议论课文的环节.先小组议论(小组以前后桌4人为宜),小组议论是围绕思考题来进行的.议论时同学们发表自己对思考题的见解,同理也将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议论.议论时,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可以归纳起来;有些问题意见不一,允许保留,待全班议论时再议.在小组议论的基础上,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全班讨论.学生发表意见要求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 (1)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中学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 孙雄飞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唤醒学生的审美直觉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知道内容,调动多种感官以声释义,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客观、具体的形象,形成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尽快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这个阶段主要的审美活动有概读、认读、美读。通过概读,明确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主要环境怎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大脑里浮现出有关的审美画面,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根据课题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认读,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词句,教师要借助相关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用形象传神的语言、动作把真实的形象再现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认真地体味作者的感情,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强烈地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增强美读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体验探究,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对文本的形象情节、意念意境等加以认识,使之与自己的心灵融合,达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主要审美活动有“移情”、“换形”、“入境”。通过“移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得到陶冶,思想上受到启迪。教师要设法把课文中的情融会到学生的身上。比如教学《沁园春·雪》,在吟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时,就要扣住一个“望”字,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味词中所创造的宏大开阔的意境,想

象毛泽东那独立雪原之上指点江山傲视群雄的高大形象,领略毛主席那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气魄。“换形”,也就是通过联想、想象,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移植到学生的脑海中,与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表象进行融合,把课文中描写的客观形象幻化为完整统一、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入境”,就是要指导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中意境。通过“入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深读课文,精耕细作,引导学生积极鉴赏美 在这个阶段的美读,应该是指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点为抓手,对阅读文本作深入的探究;运用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技巧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对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具体来讲,这个部分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首先,作者是怎样刻画形象的?这样描绘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课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的构思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再次,文章的表现形式(如章法、技法、语言)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换一种形式效果会怎样?如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教师应该使学生弄清写景、抒情融会贯通的好处,还要认真体会文中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从而认识词中外在的语言美与内在的意蕴美高度统一的特色,体察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四、悟读课文,延伸拓展,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美 美读课文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温故知新,升华提高,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对美的感受、理解转化为对美的创造。在多次的吟咏涵味后,美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很深的印迹;而且,通过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加工处理,这样带有学生自己的主观色彩、饱含着学生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

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千年一叹读韩愈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千年一叹读韩愈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千年一叹读韩愈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

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全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全面) 一、课内阅读。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一(______________)结实一(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引出下文 C.承上启下 3.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点来写的。 4.本段描写了种形态的龙。在文中用“﹏﹏﹏”画出来。 5.我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仿写一句话。 ______ 二、课外阅读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器轰鸣。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古今往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不读、不背、不记是学不好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和驾空分析还大量存在,学生读不通畅、读不出味道、写不出内容,这是多年来“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造成的“讲”,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抑制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又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阅读课应该上成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阅读课上成读书课,是不是一堂课多读几遍,甚至恢复以前私塾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不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 读通。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环节,志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教材,理解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这个环节,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通读课文两部分内容。 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没多大的关系。其实,教师精彩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的范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要读出轻重缓急,以语调渲染弱者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读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这样,出现在学生脑中的是亲眼见到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保护小麻雀的情景。当然老师范读时,学生不只是欣赏地听,还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讲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教师 范读中,学生还要对不会读的字、词作记号,以便读后质疑。学生读通课文,以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进行。一般来讲,读通有以下三方面要求:(1)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生字和多音字。(2)读顺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3)读通课文,大致理解作者思路和课文大意。 通过对课文的范读欣赏、自由通读,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课文整体内容和整体结构的认识,为学习课文各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 1、目标明确,体现朗读层次性 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还可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一篇课文,大致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清楚,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初读课文,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把课文“读通”;精读课文,要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把课文“读懂”;熟读课文,要让学生回归整体,把课文“读美”。 2、淡化技巧,强调情感的体验 指导感情朗读,不能做纯技巧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轻点,哪里要读重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到文本的情感之前,这些指导都是徒劳的。因为语音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相一致的,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或途径,让学生感悟更多,体验更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来了,再来指导点拨一下语速快慢、语气等等就水到渠成了。 3、慎用齐读,尊重个体独特性 齐读虽然能起到以优促“弱”、以优辅“弱”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朗读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建构、自我输入输出的过程,别人的体验并不能也无法代替自己的体验。文本语言化作学生的个体言语表达输出绝不会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辞”的。基于这样的理解,

指导读书应慎用、少用整齐划一的齐读,有助于学生个体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 如《四季》一课中写雪人的句子,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调皮,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开心,也有的同学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自豪。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样是有感情朗读,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但都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4、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如导语设疑、借助多媒体、表演读、赛读等。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也可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5、大胆取舍,用时间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

《月迹》训练试题(含答案)

《月迹》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多积累】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niǎoniǎo() shū()忽 jí()妒面面相qù()争执()粗糙()满盈()依偎() 3、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比喻句。 例句: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4、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以下文中出现的此处不可再写) 5、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至今。嫦娥是神话中的人物,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宫,千百年来孤身一人。如果你现在登上了月宫,你

有什么话想对她说请写下来。 【语段阅读精品析】 (一)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2、本段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 ①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②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③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④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⑤“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⑥“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⑦“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⑧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⑨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 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用斜竖线将选文划分成两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 意。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小学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 新的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实行“以读为本”,要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一、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读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良好的“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严格地培养。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课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把运用当做积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深钻教材巧设问题运用积累 新课标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一,一线教师做不到每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点,明确目标,大都简单地参考教学参考书,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以应付考试;其二,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绝大多数老师眼睛重点盯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其三,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昨天,我同事上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课程《金色的鱼钩》。在拓展提升阶段,她将《妈妈的礼物》拿来与同学们分享。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配上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把孩子们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流。课后,她很满意地告诉我:“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堂课,没想到,同学们哭得那么厉害!”而我在想,好课堂的标准就是把学生上“哭”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热闹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解读文本,确立目标 ①细读文本。今天,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课前我们要独立细读文本。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在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学而不习”知识将会被堆积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将发霉腐掉。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段落。我们要用心感悟,反

长春版五年级上语文随堂练习及答案-1.2 三峡之秋

长春版五年级上语文随堂练习 1秀丽山河 三峡之秋 积水成渊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 —”) 一层.(céng chéng)一匹.(pī pǐ) 光晕.(yùn yūn)跌.倒(diē dié)充.满(cōng chōng)摇曳.(yiè yè)二、字典公公来帮忙(查字典,填空)。 “累”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在本课读(),可以组词为()。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可以组词为()、() 三、巧辨双胞胎(比一比,组成词语)。 跌()昏() 轶()混() 俏()峡() 峭()侠() 耀()烁() 戳()砾() 四、词语美容院(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山岩()的露水 ()的光辉()的深谷 ()的果实()的秋天 ()地摇曳()地流淌 五、一起唱反调(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坚硬—— ( ) 消逝—— ( ) 偶尔—— ( ) 朦胧—— ( ) 巨大—— ( ) 平静—— ( ) 显露—— ( ) 成熟—— ( ) 六、我说你猜(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清楚,模糊。 ( ) 2.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 ) 3.摇荡。 ( ) 4.消失。 ( ) 七、快乐排排队(将下列词语按顺序排列)。 1.中秋端五清明春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车运输工具公共汽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学语文教科书书语文教科书 教科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修辞面面观(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 修辞方法,并选择其中两种各说一句话)。 1.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 ) 2.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 3.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 ) 4.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 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 ) 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是感知的桥梁,可以强化学生思考、激起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并贯穿始终。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个性阅读,体会情感,读出感悟: “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读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认知。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在第三自然段的朗读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你自己的不同感受,同桌交流后展示给大家:有的同学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较重,觉得这样突出了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情景。有的同学把“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得较轻,觉得这样读出了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还有的同学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读得感情激昂,觉得这样突出了德国人高尚的境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已经把文章理解得这样透彻,我也就没有必要强求一致!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朗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也能真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悟。

2、抓住重点,品读析句,反复咀嚼: 课文的重点段落中,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例如在教《桥》一课时,讲述桥塌殉职一段是重点段,我就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运用“默读勾画——轻读品味——朗读体会”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已经读得比较“充分”了,但怎样读得更“深入”呢?我就抓住这段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段是对老汉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我抓住这一段话让学生反复咀嚼:你还知道哪些“舍己为人”的人物?并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事迹:学生通过课内外搜集资料说出了在5.12地震中映秀县9岁的小林浩,在危机时刻,不顾自己安危用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学。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的时候用身体挡住了机枪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年仅19岁的董存瑞在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由于两头桥台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7岁的王二小,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这样“读”的结果,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舍己为人”,也体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 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 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反思与对策: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 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后记:在整堂课上,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来读书。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设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会,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关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朗读的指导无须技巧性的语言点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