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申请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原名广州培桂中学,兴建于1934年。知名将领白崇禧、老教育家马君武、语言学大师王力等曾担任董事长或校长。建校之初,以“为振兴中华而作育英才”为宗旨,以“勤朴诚悫”为校训,倡导“德智体美群”五育并进。虽然校舍设备简陋,但是以“校风正,师资高,学绩优”享誉民间。1953年,学校改名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近年来,十六中人坚持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提出把16中办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的目标,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三自”教育模式及“两个合力、三大网络”为特征的德育新体系,倡导“乐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和“勤奋、扎实、灵活、创造”的学风,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风格与特色,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内处于领先位置,从普通中学到被誉为“民间重点”,实现了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现在,学校高中部有30个教学班,在校高中生1564人。有专任教师98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3人,学历达标率100%。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劳动模范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南粤教坛新秀3人,广东省优秀班主任1人,市优秀教师19人,省市“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4人,市骨干教师5人,市十佳青年物理教师1人,市十佳青年数学教师2人,市优秀音乐教师1人,市“百佳”美术教师1人,区教育新星3人,区十佳青年英语教师2人。省市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入库评委10人,中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入库评委17人,市、区教研会理事、中心组成员、特约教研员共40人。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培训的教师(含在读)29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果丰硕,在全国、

省、市的学科、艺术、体育等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叶永泉为广东省英语高考状元,叶永泉等5名学生先后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姚羽蒙在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李宇辉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硕博连读资格,李鸿斌获得浙江大学保送生资格现在攻读博士学位。

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广东省优秀家长示范学校、广州市先进集体、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州市文明示范校园、广州市学校民主管理星级考核三星级单位(最高等级)和广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连续十四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估一等奖。

一.明确教学理念,理清发展思路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髓与灵魂。教学理念,是办学理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近年来,十六中紧紧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脉搏,顺应国际教育个性化的潮流,积极、主动地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自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学校集思广益,不断总结、提高,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的办学基本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接着,学校又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注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教育内涵,提出了学校的教学理念。

●我校的办学基本指导思想是:“整体优化、为国育人”和“以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办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教育模式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

●教学理念是:“夯实基础、自主探究、促进发展。”

●办学的具体目标:

1.以实施“三自”(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教育为主线,

构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

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完善课程建设,形成教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未来发展的教学模式,形成“启发、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特色(启发——注重培养思维能力;互动——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实现课堂和课本的拓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3.坚持科研先导,形成“全员参与,整合促进”的教育科研模式,实现以科研促质量的目标。

4.坚持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完善“两个合力”、“三大网络”,创造新的德育工作内容和途径。

我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理念,体现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要求。“夯实基础”是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基础形成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必须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必修课程的开设,确保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自主探究、促进发展”包括教师与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环境。我校鼓励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营造各具特色的课堂。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自身不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促使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让学生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学校与教师工作的价值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求发展的意识。

为了让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认

真落实,我们通过标语牌、宣传栏、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广大教职工对两个理念做到“心领会之、身践行之”。

二.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是影响和决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以“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为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观念新、师德风尚好、教育理论和知识技能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主要措施有:

1.加强师德建设,倡导高尚职业道德

多年来,我校坚持倡导并努力实践“十六中人精神”——敬业爱生的奉献精神、学习互助的合作精神、钻研拼搏的进取精神、探究开拓的创新精神、自求发展的自主精神,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目标。

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热爱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热爱”活动,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三服务”活动,进行了“情系十六中,奋斗乐无穷”、“师表形象、模范作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走进学生的心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等师德教育系列,在教职员工中形成了“事业第一、学校第一、学生第一”的良好风气。

2.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坚持“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结合”、“校本教研与完善学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校本,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开展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和运行机制。

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更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才能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建立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调控、自我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学校——科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系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独特效能,在实践中形成“四定两有三互助”的集体教研制度,并每学期检查科组和备课组的教

研情况。“四定”:即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两有”:一有主讲人发言准备,二有经验教训总结;“三互助”:一是互相听课,二是互相交流信息资料,三是互相提出教学参考意见。三年来,备课组注重加强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和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讨,重视民主、平等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情感动力的培养,教师之间做到互助、合作、共享,形成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积极的团队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

我们还特别重视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教师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思考。教学前的反思,能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与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其中的“课后反思”又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我们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后反思:第一,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能有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第二,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第三,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第四,审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此外,学校还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或相关课程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形成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开设教师信息技术等校本培训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水平;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为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平台和载体;针对教师的实际,开展参与研修、合作研修、互动研修、分层研修、主题研修、反思研修、探究研修、读书研修、案例研修等多种校本研修,探索符合新课程与教师需求的教研形式和规律,改进教师活动的组织方式与策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3.培养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学校制定《十六中名师、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十六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十六中高、中、初级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目标要求》,实施校内名师工程,启动十六中学科带头人的评比,确定了一批师德修养好、理论基础好、工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分别提出了示范、研究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采取请专家讲课辅导、外出学习交流、参加省市培训、主持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积累等方式,为骨干教师的成长铺设了道路。

学校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实行目标制,要求青年教师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为目标,修炼内功,提升素养;二是实行带师制,让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三是实行培训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学历进修、理论研讨、学术交流和观摩学习;四是充分信任,放手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中挑重担,在实践中锻炼;五是奖励制,建立教育科研档案,与考核、评优、晋职挂钩。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十六中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方案》。

近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化学科组被评为“广东省首届优秀科组”,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地理、音乐科组分别被评为“广州市中学先进科组”;英语科、地理科被评为“广州市高中课程改革工作评比”先进科组;高三英语备课组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备课组”。

杨霞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州市劳动模范;郭丽虹被评为广州市“三八”红旗手;陈志红被评为广州市职工岗位女能手;刘虹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郭小华被评为广州市高中十佳物理教师;程绮卿被评为广州市优秀音乐教师;陈挺通被评为广州市“百佳”美术教师;刘国辉、刘虹、柯文莉、张洪海、黄伟清被评为广州市骨干教师;康毅文、谭建华被评为东山区十佳青年英语教师。在区组织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我校邓耀华老师获特等奖,程绮卿、陈国雄老师获一等奖,马淑建、蔡薇老师获二等奖。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发展必须走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道路。我校坚持以人为

本,遵循学校管理的方向性、整体性、民主性、平等性、程序性、有效性、能动性、发展性的原则,落实“增强法律意识,实行依法治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落实岗位职责,实行层级管理;发动群众参与,实行民主管理;及时调控反馈,实行有序管理;根据教师特点,注重情感管理;探索发展评价,注重激励管理;善于辨证思维,注重有效管理”的管理思路,建立了具有十六中特色的科学的民主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建设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实施“四级教学管理”。建立校长室—教导处—科级组—备课组四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职责,责任分工到人。每个年级学校任命一位校级领导或中层行政领导作为下级领导和下科组领导,强化级组管理和科组管理。实行教学常规级组化管理、教育科研科组化管理,保证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我校组织干部、教职工讨论制订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做到依法办学,有章可循,用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先后制定了《十六中学校管理制度》、《十六中教学管理制度》、《十六中教学工作常规要求》等。学校注重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了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职工工作业绩评估机制,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干部、教师的工作态度、表现、水平和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地考核与评价,使干部和教师既看到自己的付出,又肯定他人的努力;既看到成绩,又找到差距。通过评价与奖励,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3.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和谐校园。我校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领导班子把严格要求和人文关怀相结合,打造和谐共存的学校文化。积极倡导同事之间的彼此尊重,合作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促进、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让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和实现学校的愿景而共同努力。

四.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1.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的整合,其中,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我校提出了“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开发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逐步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目标,采用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2004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初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没有现成的课件,甚至没有相应的配套练习。为了顺利推进新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各学科科组长参加的课程委员会,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指导教师一是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资源,二是恰当用好网络媒体资源,三是依靠市、区教研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四是挖掘学生、家长以及共建单位的背景资源。在总结2002年以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学生研究性课程学习手册》,制订了高一级拓展性课程方案。2004年10月制订了《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中课程设置及选修课指导意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选修课方案》,全面开设必修、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重点抓好任意性选修课程的开设,落实教材、时间、地点、授课教师人选,以及教学评价与管理。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的课程指导意见,依据学校实际,2005年9月制订《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中远期课程发展规划》、《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三级课程实施规划》、《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划》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学校还从课程目标、教师专长、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研究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制订课程开发计划,2006年10月形成《走进物理》等17册校本课程教材,

编印了课程改革专刊《探究与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自主探究实践创新》。

活动课是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十六中早在80年代就把活动课作为开发学生潜力、发展学生特长的突破口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形成了学科竞赛辅导课程、知识拓展讲座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活动课程。建立了广泛的实践基地网络,与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省博物馆、广州东山电车总站等八个单位签定了共建协议,还有众多定期不定点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搭建实践、锻炼的大舞台。

我校从2001年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校本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不断进行实践、思考与完善。在实践中形成了高一“班级确定主题下自由选题”和高二“学科背景下自由选题”的研究性课程操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级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科任老师资源,调动班级学生进行研究性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班级的特色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理科的《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创设无限的空间》、生物科的《利用植物根尖微核技术检测工业废水水质的研究》、化学科的《利用化学方法去除口香糖污染的实验》等分别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物理科的《火箭的制作与发射》、语文科的“体验情感,走进经典,走进经济”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分别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一、二等奖,《利用化学方法去除口香糖污染的实验》还荣获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提名奖。历史科把学习的课堂搬到博物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影响,《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新快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曾分别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报道,香港的教育界同行也慕名前来学习交流。今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心城市第四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协作会”上,我校王勇主任的专题发言“探究、参与、成长、成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获得广泛的反响。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体育)获国家级奖170项,省级奖89项,市级奖473项,区级奖224项,合计共956项。

2.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的中心环节。十六中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举措”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实施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利用学校的德育优势,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加强了突出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主要体现在:

突出一个中心——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启发、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两个风气——教风、学风,以严谨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落实“两风两习惯”;

实施“三自”模式——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

贯彻四个原则——突出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的整体性、主体性、操作性和循序性;

处理五个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加强思想教育的关系、打好基础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抓好六个环节——预习准备、课堂探究、课后训练、收集整理、总结

归纳、拓展提高;

养成七个习惯——阅读、观察、思考、质疑、实践、训练、归类;

培养八种能力——阅读识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最终形成了“把质量的目标管理落实到学科教研组,把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把质量管理的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促进了十六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3.完善教学设施,提供物质保障

近几年来,通过政府拨款、学校自筹等途径,投入近6000多万元,对校园重新规划改造,同时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配置符合省规定标准的实验室、专用功能场室,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校有200米环形跑道(附设130米直跑道)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室内乒乓球馆和游泳馆各1个,篮球场5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4个,体育场所和设施有足够的时间开放给学生。我校图书馆面积合计达1400多平方米,阅览室每周开放40个小时以上。我校是越秀区唯一的一所“广州‘教育e时代’实验学校”,建有1000M主干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现代办公管理系统,所有教室、实验室和学科功能室均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完善的设备设施,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五.实施“科研兴校”,提供发展动力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兴校”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我校在1985年建立教育科研室,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日趋完善,形成学校、科组、教师三级科研课题系统和“全员参与,整合促进”的科研模式,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式,让教学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智慧,使师生在研究中共同成长,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科研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教育科研制度已成为学校管理制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科研选题立项、教研学习、检查评估、成果管理、表彰奖励等项制度。

第二,做好科研课题的选题指导工作。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问题意识”,应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疑问和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记录的习惯,把在不同情景中发生的教育事实,系统地加以记录;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参与团队研究(科组或备课组的课题小组),提高研究能力;鼓励教师之间互助、合作、共享,形成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积极的团队关系。

第三,把好科研课题的立项关。每学期初,学校教育科研室(现为教导处)下发《科研课题申报表》,老师们以个人或备课组的名义申报研究课题,经学校评审论证将通过的课题公布,并下发《课题研究计划表》,建立课题档案,进行过程管理。

第四,适时指导。教育科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由于实践者——教师往往在理论上的欠缺,教师们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疑惑时,需要专家和同行的指导。为此,近年学校教研室先后邀请了市现代教科所熊少严所长、市教研室黄宪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冯旭初等专家来校开设教科研专题讲座。我校的教育科研室在实践者与同行专家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确保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水平性。

第五,检查评估制度化。学校领导、教研室和教导处的负责人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和参加科组或备课组的研讨活动,一方面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给予教师具体的帮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六,建立有效的表彰奖励机制。为了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最大可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校制定了《教育科研奖励方案》,大力表彰和奖励科研成果参加全国、省、市和区级教育主管部门评比获奖的教师,从制度上唤起教师的科研热情,保障科研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科研课题研究,如从“三自教育”模式与办学特色探索的结合点上积极承担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评为子课题研究先进

学校,于2005年结题并正式出版了研究成果《实施“三自”教育,促进自主发展》,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校还成为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实验学校,我校的子课题是“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我校近期申报的国家基础教育“十一五”重点课题《启发、互动、探究主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获得立项,我校是主课题学校。此外,学校还十分重视校本课题的研究,如2004学年开始进行校本科研课题《优质课的生成研究》,2006年进一步深化为《有效教学研究》,已取得一批成果。

课题研究给教师带来了学习和提高的契机,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新课程的实施,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经过学校大力推进,教改科研成果丰硕:

(1)“启发、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建立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各学科针对学科特点,开展课型研究,组织课例研讨,在课型特征、教学目标、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与实践,经过几年的探索,构建了以“启发、互动、探究”为核心的学科教学新模式,各学科构建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令人赏心悦目:

语文科“自读——拓展”教学模式,数学科“发现——探究”模式,英语科“情景创设”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物理科“四环节”教学模式,化学科“四步法”教学模式,政治科“开放式”教学模式,历史科“互动式”教学,地理科“互动探究式”,生物科“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音乐和美术科的“和谐模式”,体育与健康的“体验成功”模式等等。

在我校编辑出版的《第八届教育年会论文集》中,收录了各学科精选出来的部分课型实验研究论文。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建立

我校提出的“三自”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即表现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求发展。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自求发展,就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

努力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民主、平等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情感动力的培养,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3)教育科研成绩斐然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广州市和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广州市和区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英语科、地理科被评为“广州市高中课程改革工作评比”先进科组;物理、地理、化学、政治科组均被评为越秀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优秀科组;张白虹老师被评为“广州市中学英语高中课程改革先进个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市级教学公开课的有梁晓敏、杨霞、王勇等25位教师。近三年全校教师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在国家级、省、市、区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区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的分别有28篇、35篇、60篇和71篇,合计有204篇。

六.创新德育体系,促进自主发展

我校德育工作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一条主线”、“三个重点”、“四个结合”,在德育观念上讲究创新务实,德育目标上注重分层推进,德育内容上突出时代特征,德育方法上以疏导、践行为主。

“一条主线”是: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主线。

“三个重点”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以大力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诚信教育为重点。

“四个结合”是:把贯彻《意见》和德育骨干队伍建设相结合,把贯彻《意见》和学习执行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相结合,把贯彻《意见》和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相结合,把贯彻《意见》和创新德育工作载体相结合。

1.德育工作一体化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强化大德育的观念,充分发挥“两个合力”、“三大网络”的作用。两个合力:微观上说是指校内各种力量(领导、教师、职工、班级、团队、学生会、各科教学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宏观

上说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目标一致的立体式“合力”。“三大网络”,即建立家庭教育网络、实践基地网络、社会保护网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一致,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积极创设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努力构建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共同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2.德育活动序列化

我校贴近时代的脉搏,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开展各年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设计实施策略及管理评价的德育改革,形成各年级思想教育主题和目标递进层次。围绕教育主题,各年级制订系列班课、班会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人格的自我塑造。

3.德育研究课题化

我校针对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探索出一条以课题研究推动德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做到德育工作课题化,开展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两个合力、三大网络德育途径的深化研究与实验”、“在中学生中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研究”、“青少年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团体心理辅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深化实验与研究”等课题实验,在实践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多次被评为实验优秀单位和优秀实验学校,多篇论文获奖。学校编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系列班课汇编》等四册书,其中《传美?扬善?育人》一书被总课题组和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

七.教育教学效果显著,社会影响广泛深远

我校坚持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精神和能力,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示范辐射作用。

1.德育工作影响广泛

鉴于我校的德育特色与示范作用,2004年9月1日,广东省教育厅、

省文明办在我校举办“传承文明——广东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进行了“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演讲比赛,开展公民道德漫画、传统美德格言书法现场创作及签名活动,组织了包括学生、家长、社会成功人士和老师代表参加的“诚信与成功”大家谈论坛活动,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等省市领导到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天广东各大媒体也作了相应的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十六中德育工作在社会的影响。

2.教学业绩成效显著

学校已连续十四年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评估一等奖,5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名校均有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2007年届高三,由于当年招生期间学校全面开展校园基建工程,校园学习环境较恶劣,入学分大大低于同类学校,生源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和老师没有失去信心,作为十六中人,我们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实现目标,三年来,师生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2007年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评估一等奖。其中杨晓菲同学总分669分,获得广州市文科类总分第三名,越秀区高考总分第一名。

3.传播先进理念和经验

我校坚持与部分兄弟学校定期进行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和对口指导,如我校与番禺石楼中学签定帮扶协议,我校骨干教师多次送教下乡,并接受石楼中学毕业班骨干教师来校连续听课和参加备课组教研一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学校还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校本教研、教师培训等方面为其他学校教师、骨干、后备干部的学习与实践提供支持。我校为区内兄弟学校输送了四位校级干部,为市教研室输送了两名教研员,为区教研室输送了三名教研员,接受番禺区八个中学的8名校长、主任到我校挂职。我校杨霞副校长应邀到番禺、东莞等地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张洪海、李庆园、杨向阳、程绮卿等多位老师到惠东等外地介绍学校新课

程教学经验。

近三年,学校先后接待了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香港教育学院、丹东市教育局考察团、廊坊市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等国内外十几个教育代表团来校听课交流,传播了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教学经验。

八.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创造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的空间。

2.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畏难的情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学习和培训,把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持续学习、持续更新观念的过程。

十六中风雨兼程七十三载,学校不断探索奋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十六中人将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现代教育新的辉煌!

我校对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自评97.5分,已经达到“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的标准,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敬请各位专家、领导予以评估。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因此,我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然后探讨了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自我管理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所有的竞争都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人及其知识能力真正成为社会运作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资本和创造生产力的第一资源[1]。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各种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责任。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越发注重挖掘人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人生观、社会观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群体,学习压力较大,追求功利,要求学习的内容“有用”,但是有时会显得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2]。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做好管理育人工作。 1、“以人为本”的内涵。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要从社会性的角度去激发人的首创精神,并最终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首创性。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3]。这就要求: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其次要尊重人的需要,把人当作人,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再次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实现人的更大价值。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益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改变。譬如: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 就拿去年来说吧!我校的许多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补贴······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

演讲稿:以德育为先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以德育为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理念我的学校演讲稿 郭店镇五里堡完全小学李三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每个热爱教育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理想校园。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地去实践。去年根据工作需要,我欣然接受组织的委派到五里堡小学任职。面对现实,我深感到差距之明显,责任之重大,但我们不气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校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实践探索,确立我校的发展目标,即:以德育为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一代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相对滞后,日常行为习惯问题较大。基于这一点,我们多次召开班子会和全体教师会并达成共识,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重中之重,并结合学生实际按照“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多层次”的原则,着重抓好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从进校、打扫卫生、课前准备、上课、下课、活动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为了落实好常规,我们成立了少先队监督岗,对各班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有付出就有收获,短短的一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身上的变化:每天早上,来到校门口,呈现在面前的是学生挥舞着扫把在认真地清扫树叶,就连一年级的孩子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当在校园里碰到路过的孩子,他们会停下来向你行一个队礼说一句老师好;有一片纸屑就要随风落到地上了,马上有一个孩子快步上前捡了起来。每到这时候,

就是我们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候,因为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下优劣。我相信随着养成教育的逐步深入,我们农村的孩子也会有城市孩子的风范与气质。 除了文明礼仪,我常常想怎样才能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对,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各方面的书,让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因此,我们很快制定了书香校园建设方案,并把它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这项活动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响应,全体老师一起努力,编印了诵读经典校本教材,接着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古诗词诵读、抄写活动。每天晨读时间,经典名句名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淌,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都有一个孩子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经典诵读汇报会上,同学们或朗诵、或演讲、或表演,充分展现着国学经典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喜悦和收获。 各位领导,同事们,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如何赋予每一个生命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能力……这取决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确切地说,取决于教师,取决于课堂。 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求老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做到“四多”,即多给学生思维的自由、多给学生学习的期望、多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多给学生赞赏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上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现在我们的课堂座位发生了改变,教室里学生相对而坐,

健康与幸福课程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健康与幸福课程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编者按:健康与幸福是一对孪生兄弟。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是人们无限的憧憬和追求。健康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个体的身体健康,一切无从谈起,幸福也就失去了根基。为了实现让闵行的孩子健康与幸福的目标,闵行教育局从2012-2013 学年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用《健康与幸福》教材,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拼搏,实现心中梦想。不仅如此,教师也在授课过程中受益匪浅。因此,本刊特别策划“闵行区健康与幸福教育的实践探索”专题,对闵行区教育局局长进行了专访,还邀请了一线教研员、学校撰文阐述,以让更多的教育者借鉴和参考。 1. 当初您是如何发现《健康与幸福》这套教材的?这套教材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入闵行的中小学校课堂中? 王浩:很偶然的一次机缘,我在书店发现了这套读物,它刚刚问世,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题 目――“健康与幸福” ,很吸引我。首页“致中国读者”、“译校者寄语”的一席话,跟我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没有什么知识会比健康的知识更重要了,因为如果没有健康知识,那任何的人生目标都将无法顺利实现”。 2012 年3 月,我委托区教育学院组织专家充分调研。调研得

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校长们认为,这门课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到目前为上,我们有35 所中小学,300 多位教师,上万名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正在进行持续的探索和实践。 我之所以想把这门课程引入闵行的中小学课堂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基于教育任务。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进一步诠释“立德树人” 内涵的同时,提出了通过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推进并深化我国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基于教育责任。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管理者,我有责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当下学生的生存现状、健康素养,有义务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存、发展、交往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其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可以相信,健康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中小学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是基于教育观念。这是一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课程,教材的“十项生活技能”为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它充分诠释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理念,回答了《纲要》中最核

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

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培养一流人才,要以服务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分析了培养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与内涵,并结合当前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探讨了培养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法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在双一流方案中,培养一流人才成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明确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因此,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立足长远,着眼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发展观,最初作为关注生态和环境的概念提出来,逐渐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量源泉和决定性因素。 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与严峻挑战,每个人必须有能力不断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同时,必须有能力参与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塑造能力的黄金时期,只有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主动。 2.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的示范性作用,着力培养未来能够引领行业进步的领军人才和支撑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撑,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高等教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法 案例1一年级《拍皮球》师:小朋友们动脑想一想拍皮球除了这种方法(单手拍),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生1:有!我可以用左手拍!生2:可以从胯下拍!师:好,还有这么多的方法啊,那同学们自己去想一想,玩一玩,看谁的玩法最有趣,好吗?生:好!师:解散!(学生一边动脑,一边动手去尝试……)在这节课上,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出了十余种拍皮球的方法:球跳两次拍、左手拍、走着拍、跑着拍、胯下拍、闭着眼睛拍等。案例2五年级《动感健美操》教师在讲解和练习健美操基本步伐后,和学生一起练习一套“梦幻篮球”韵律操。师:同学们,健美操可以和其他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创编出各种韵律操。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体育运动可以和健美操结合在一起呢?生1:乒乓球生2:拳击生3:跳绳师: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和健美操结合在一起,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项体育运动进行一次健美操创编(四节,每节八个八拍)。同学们可以选出自己组的领操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组的舞蹈内容排一下队形。一会儿我们分组展示!(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听音乐开始创编,教师巡视指导)四组学生都创编出了自己的健美操,内容十分丰富:男同学的“搏击操”,女同学的“绳操”等。队形从圆

形到三角形、直线形,正是在这样一堂生动的体育课上,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良好的启发。 (二)情景教学法 案例四年级《障碍接力跑》在教学时,教师将“障碍接力跑”改名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穿过大森林”(标志杆)“走过独木桥”(体操凳)、“翻过大雪山”(跳箱)、“到达目的地”(接力区和终点)等几个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创新,去设计“送信”的路线(设置障碍的顺序及位置)使学生在练习时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影响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针对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故事中的情景激发其创新意识。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昌盛街道中心刘淼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课程以学生为本内涵意义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注重了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这些都是忽略了学生“学”的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内因根据与动力,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处于被动局面。本次课改确立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其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追求社会的进步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因此,作为社会组成部门的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将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更深的认识到“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想“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包涵以下以几方面: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2、“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和统一起来;三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最终使人成为自由王国里的公民。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试教育的倾向使部分学校在教育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能力、道德品质、人生、世界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此,“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更应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让游戏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

让游戏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加浙江安吉安米吉儿游戏研究中心“游戏课程化”成 果展示暨研讨活动有感 (2019年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应该成为3—6岁幼儿在园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深入学习先进工作经验,打造园本化的游戏特色和游戏课程,让幼儿终身发展,10月29—31日,我中心一行8人参加了浙江安吉安米吉儿游戏研究中心“游戏课程化”成果展示暨研讨活动,现就活动的所见所感所思综述如下。 一、学习所见 第一站:台州玉环市金色童年幼儿园。浙江省一级幼儿园,“安吉游戏”实践园,民办,24个班级,收费标准为每月2000—2200元。教学全盘采用“安吉游戏”模式,户外分区20

多个,教室区角分类明显,游戏活动丰富,幼儿每天户外活动在2小时候以上,运动能力强,活泼欢乐。 第二站:温州乐清市机关幼儿园。浙江省一级幼儿园、绿色幼儿园,公办,3个园区共29个班级,收费标准为每期4130元,教职员工138人。办学条件优越,游戏设施多而齐,区角活动内容丰富,开展有序。 第三站: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妇联幼儿园。浙江省一级幼儿园、绿色幼儿园,村级集体所有,17个班级,另设“蒙氏教育”园1所、业务合作园8所。收费标准为每期8180元。教学全盘采用“Yue”游戏模式(悦、跃、越),室外设施多且丰富,幼儿游戏参与度高,积极活泼。 同时,我们还现场观摩了课堂,聆听了《游戏教育实践分享》《安吉·安米吉儿游戏—游戏的课程意义》《户外自主游戏和STEM游戏教育的实践》等专题讲座。 二、学习所感 通过实地观摩和现场学习,我认为不管是安吉游戏、STEM(S科学、T技术、E工程、M数学四个学科的融合)教育理念下开展的幼儿园游戏、“Yue”游戏(悦、跃、越),还是安吉·安米吉儿游戏,它的本质都是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化”教学让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授课时将幼儿自主游戏作为主线,使教育教学活动与游戏充分结合,形成以游戏自主化的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开展自主游戏达到主题内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幼儿在愉悦的自主游戏中自我成长、自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节选自李爽,陈丽编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理与实践指南》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关于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几个指导意见。因此,希望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好,该创设什么样的学习环境,该如何进行学习评价,等等,从这几个问题出发,我们将向教师一一阐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几个原则,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原则一:学习目标更重视能力培养,且兼顾学生的差异 教育的今天,能力培养比知识的传递变得更为重要。本书的模块1中提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比如:“21世纪技能联盟”提出的生活和职业生涯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NCREL提出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效工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以及数字时代基本素养。我国的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就如纲要所指,要进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极易被获取,而问题解决、协作、创新等能力在当今社会正变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需要学会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寻求帮助和获取资源,成为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实践者。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习目标重点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能力的培养,包括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在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谨记学习目标不再是知识的获得,能力要比知识更重要。 原则二: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有机整合学生的需求与经验 如何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合适的学习内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 ——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发展纪实 【淡入字幕。背景:江水流逝音乐:】 做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是孩子的希望 让每一个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人 都能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 是我们的梦想 ——题记 (解说) 定西市安定区公园中学座落在西岩山脚下,是定西城区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这所年轻的学校,在短短1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发展成为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安定区初级中学的龙头学校。 推出片名: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 ——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发展纪实 【引言】 (蓝天白云衬托学校校门、校园景色校奖状、奖匾特写。会议室,领导小组开会。) (配画面)【解说】 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始建于2002年,现占地总面积24937平方米,建筑面积12139平方米。 学校现设36个教学班,现有学生2548人,教职工146人。 学校先后被确立为“甘肃省教科所首批实验学校”和省、市、区妇联“示范家长学校”。“定西市语言文字示范化学校”、“定西市科普教育基地”、“西北师大附中优质生源基地”等称号。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办学理念,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德育载体,努力提升教育教研水平,着力构建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了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依法办学。 (学校教学楼、荣获的奖杯,奖牌,楼顶大字) 字幕:学校管理篇 建校以来,学校领导班子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让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开拓进取、务实奉献,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全面实施分级分组的管理模式,狠抓过程管理,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使学校管理工作更加民主、科学、高效。 字幕: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 管理模式:分级分组管理 校风: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 教风:德塑师魂、才塑新人 学风:勤奋严谨、善思乐学 (校长特写镜头、领导班子集会) (采访朱校长学校办学理念) 字幕:教师队伍建设篇 公园路中学现有教职工14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文化程度120人,专科文化程度17人;现有中学高级教师23名,中级教师63名,初级教师54名。有1名教师被评为省园丁,8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15名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9名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29名被评为区(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23名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班主任)。

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 为中心”的理念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符合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顺应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潮流,适应当前国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理念;中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指什么 (1)体育教师不能超越体育教学的功能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考虑“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时,能“为之什么”、“为之多少”。体育教学主要有健身、健心、育德、掌握运动技能、个体社会化、娱乐、竞技、培养体育实践与创新能力等功能。基于这个视角就会框定了问题研究的空间范围。 (2)学生既需要“在校期间”健康成长,也需要“离校以后”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学生“现在”和“将来”两个

时间段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如果我们更关注学生终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与成就的话,那么其进取心、合作精神、关怀意识、创造力、意志力等往往就比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因此,必须重视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背后蕴含着的深层教育价值。基于这个视角就会框定了问题研究的时间范围。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非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进一步说明了这样的观点,提出:“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不要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清楚地解释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真正含义,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是不要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纪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如何把握好人生的这一关键时期是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罗汉小学站在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高度,主动承担了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旨在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统一思想,强化意识,为课题研究作好必要准备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英弗朗西斯·培根语)。但事实上在老师、家长、学生的思想上、行为训导上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师着力培养,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反复历练。 (一)提高认识,激发动机 1、提高学生认识。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观察、调查、访谈,把每班学习行为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织起来,向全校学生介绍经验;让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同学们从这些真人真事中深深地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搞好学习成绩的前提和保障。我校又利用班会课开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大讨论,并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还有开展“作业展览”“写字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注意习得好习惯。 2、强化教师意识。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一方面集中学习有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书籍,查阅同类课题研究资料,了解成功经验,并作好学习笔记,另一方面组织聆听市、区专家的讲座,撰写心得体会。我们还让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尝到甜头的老师交流经验,老师们听后纷纷效仿,并思考拓展,还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讨论会,老师们不仅从中获得了许多理论信息和具体作法,而且还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家都认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才有后劲,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3、转变家长认识。以前,许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他们把孩子送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如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2009-03-25 08:12:14 作者:浏览次数:1 文字大小:【大】【中】【小】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全党进行的一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洗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今年三月至八月,全省高校作为第二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单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如何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把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运用到我们个人发展上,就要求我们每个大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在知识结构上,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但知识的广博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人文知识不可忽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必要的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我们立足社会,传承知识的必备素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在学习途径上,我们更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白“一德四新”就是要对我们教师继续进行师德教育,让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和通过学习,明接受新的知识,采取新的方法,运用新的技能去教新时代的书去育新时代的人。 “新理念”,就是要我们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方法”,就是要我们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学目标。 “新技能”就是要求我们能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不断提高我们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我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德四新”,让我找准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从研究教学入手。我们知道,新课程的核心,是转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师生课堂行为和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师生课堂行为与方式变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括号内外加起来总共才有“二十个字”,可它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也就是观远方我们要终生学习,看近处,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当前的每一堂课,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课。我们要用“四个新”精心构思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用“四个新”为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提供前提保证,从而为促进课堂教学中“人”的主动发展提供前提保证。 “一德四新”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当前形式下,培养教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更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时时想着我们的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 总之,“一德四新”是挑战自我,挑战传统的挑战书。要想立足这个新时代的教育,我们能不时时更新自我吗?

以学生为本_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教师[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6)03-0003-03 邵晓枫*,廖其发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近年来,以“学生为本”(或者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本文拟对该理念内涵的研究状况作简单梳理,并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现状 综观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较少,唯一可见的相关著作是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作者对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及其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1]而相关的文章对该问题虽有所提及,但论述不深。如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就是“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 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 革的动力之本”。[3]还有人认为:“ ‘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教育本身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潜力和发展潜力,把每个人看作是一个特异的个体,而不是小集体中的一个分子、一块砖。”[4] 这些研究抓住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如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人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楚明确的认识。第二,研究不够深入。例如,虽提到要“一切为了学生”,但没有详细、深入地论述这样做的原因。第三,研究内容不全面,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如学生的主动发展问题、全体学生的发展问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关系问题等。第四,没有形成完整而严密的表述体系。 我们认为,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收稿日期]2005-11-24 * 邵晓枫,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400715 第3期2006年3月No.3Mar.2006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of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奉献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奉献 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小学 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小学奉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奉献?和?让农村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这一朴素的办学理念,坚持?有思想、善思考、勤学习、敢创新?的工作思路,在?教师成就学校,教师成就学生?的思想引领下,以人为本,围绕?培养人、依靠人?的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策略,加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把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继而促进了学生发展,为学校注入了?活水?,让师生变得博学、灵气、睿智,让校园变得诗意、高雅、灵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全区?安全示范校园?、?安全文明校园?、?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少先队红旗大队?,中卫市教育系统年终综合考核、安全卫生、综合治理、文体竞赛等荣誉数十个,初步实现了?让人人都享受一份爱,让人人都得到尊重,让人人都享有机会,让人人都有所追求,让人人都体验欢乐和成功?这一工作目标。 德育育人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该校紧扣时代特点,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全新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从细微的地方开展德育教育。从说一句文明礼貌的话,捡起一张废纸、一个食品袋,扶起一名小同学等细节入手,通过国旗下的演讲、?红领巾?广播站、集会、橱窗、展板、黑板报、壁画、知识墙报、师生画展、温馨提示语等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定期召开

家长座谈会、上门家访等形式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养成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奠定了人生的基础,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管理育人围绕办学思路,该校提出了加强精细化管理,突出重点抓实效,在创特色上做文章,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提高育人水平,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以凸现学校活力和人文气息。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贴近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益,落实教代会职权,推进校务公开,促进了学校民主建设,虚心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加强行风评议和师德师风评议工作,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通过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开展教职工大讨论活动,增进了教职工对教育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 服务育人该校大力倡导提倡?关系和谐?,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和谐、领导和教师要和谐、教师和教师骨干要和谐、新老教师要和谐、教师和学生要和谐、学生和学生要和谐、教师和家长要和谐。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教师们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学主动把爱生放在首位,树立了诚心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 教书育人(1)全力打造学习型校园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自修提高学历,全员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积极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展示自我、脱颖而出的舞台,努力培养一支理念新、善于钻研、教艺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