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2002-2004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2002-2004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2002-2004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2002-2004

2002年(上)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传播学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论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性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B.议程设置论

C.“魔弹”论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B.葛兰西

C.霍夫兰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B.霍克海默

C.施拉姆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B.霍夫兰的把关研究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B.编码

C.编码和译码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讯息

C.冷、热媒介之分D.全球一村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论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A.康德B.施拉姆

C.申农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

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B.一次性

C.延迟性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C.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D.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

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单向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向性B.双向直线性

C.单向循环性D.双向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B.操控

C.施控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B.抽样调查法

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B.肯定

C.否定D.批判

23.能完整地对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流通形式加以概括的提法是

A.互动对话式B.点对面

C.点对点D.电子对话式

24.刊登广告所施的传播影响是

A.自由选择的B.任意性的

C.有意图的D.强制性的

25.涉及心理过程的实验,要在隔音室中进行,以消除外界之光与声等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这个实验中光与声是A.自变量B.因变量

C.无关变量D.实验对象

26.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学派是由

A.欧洲学者创立的B.亚洲学者创立的

C.美国学者创立的D.非洲学者创立的

27.网络传播的新动态之一是

A.“拉”技术的出现B.“拉”技术的深化

C.“推”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D.“推”技术代替拉技术

28.小组讨论或座谈会属于

A.组织传播B.人际传播

C.社会传播D.群体传播

29.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是

A.历史比较法B.内容分析法

C.逻辑归纳法D.客观描述法

30.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拉斯韦尔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

C.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D.德福勒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

31.如果消费者对某些广告的大肆宣传已感到厌烦时广告仍然继续“狂轰滥炸”,其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现象说明了A.信息超量的后果B.信息低量的后果

C.大众传播的麻醉性功能失调D.广告的功能失

E.调信息流量的控制失调

32.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大功能,它们分别是

A.环境监测B.文化传播

C.社会发展D.社会协调

E.娱乐

33.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组织包括

A.地方电视台B.广告公司

C.报业集团D.音像出版社

E.电影制片厂

34.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A.传播是一个静态的过程B.传播是一动态的过程

C.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D.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封闭

E.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

35.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

A.区域性B.不同个性

C.共同性D.社会性

E.全球性

三、名词解释

36.非语言符号37.休眠效果38.传播单位39.大众传播

四、简答题

40.意见领袖有哪些主要特点?41.传播的控制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42.大众传播出现功能失调的原因是什么?43.与报刊、电视相比,广播的优势有哪些?

44.英尼斯有关传播媒介的偏倚性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

45.论述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传播流程”研究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46.试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报道为例,说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要点。

答案

1.A

2.D

3.A

4.B

5.D

6.D

7.A

8.D

9.D 10.C 11.B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C 19.D 20.C 21.B 22.B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B 30.C 31.ACDE 32.ABD 33.ABCDE 34.BCE 35.CD

2003年4月全国高教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得福勒模式中突出并加入了()

A.受众一词;B。传播者的概念;C.反馈的机能;D。媒介的概念;

2、在数字化时代,经济竞争的关键是()

A.信息竞争;B。设备竞争;C.能源竞争;D。物质资料竞争;

3、问卷回收率最高的问卷发放方式是()

A.报刊问卷发放;B。邮寄发放;C.访员发放;D。电话发放;

4、受众在信息自选时,所谓“选择性接触”是指()

A.理解;B。注意;C。记忆;D。吸收;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众对媒介的议题的经验越是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B.受众对媒介的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C.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D.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小,受媒介影响越大;

6、网络时代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管理中遇到的全新问题是

A.不良信息内容的国际性流传;B。“黑客”现象;C.“垃圾”信息的流传;D。版权纠纷;

7、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引申出一个重要思想是

A.传播单位;B。反馈;C。双向循环;D。符号解读;

8、认为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的报刊理论是

A.极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权力媒介理论;

9、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

A。认识连贯论;B。认知不和谐论C。实用论;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10、受众给报社、电台、电视台写信或打电话表达他们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这些充分表明受众是

A。信息接受者;B。信息到达的目的地C。信息的主动寻觅者;D。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11、在大街上,对经过某一电线杆的行人进行抽样,每隔10个人抽取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属于

A.偶遇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简单随机抽样;D。定额抽样

12、在麦克卢汉的笔下,与电视一起被划归为“冷媒介”的还有()

A.电话;B。电报C。无线电广播D。无声电影

13、卡尔∙霍夫兰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取得的研究成果是()

A.对劝服态度改变的研究B。对舆论调查方法的改进 C.对创建信息理论的贡献D。对战争宣传的分析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

A.社会心理过程;B。理性过程C.感性过程;D。选择过程

15、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中的第二阶段是指()

A.新闻采集B。新闻策划C。新闻翻译 D。新闻加工

16、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物葛兰西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

A.物化B。文化霸权C。阶级意识D。批判

17、大众传播的“整合”功能,指的是()

A.社会协调功能;B。雷达功能C.娱乐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

18、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又被称做()

A.符号解读;B。符号化C。发信 D。解释者

19、以“单一型”影响力为主的意见领袖通常出现在()

A。传统社会B。农村社会C。边远社会D。现代都市社会

20、决定自我传播活跃程度的是人脑信息库的()

A.外存信息量B。社会信息量C.内储信息量D。网络信息量

21、构筑企业文化的传播层次是()

A.组织传播 B。大众传播C。群体传播D。人际传播

22、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

A.流行文化B。通俗文化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

23、怀特的把关研究提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 ()

A.把关信息B。把关过滤信息C.冗余信息D。有效信息

24、在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忽略了(

A.认知阶段 B。态度阶段 C 。行动阶段 D。累积阶段

25、传媒对外来的不健康的文化放任自流,这种功能失调可归于()

A.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 B。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C.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D。娱乐的功能失调

26、“典型调查”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D。方便抽样

27、麦克卢汉把人类文明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曾借助英尼斯的()

A.传播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的观点B.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倚的观点

C.传播是历史运转的轴心的观点D.新的传媒开创了人类交往新形式的观点

28、集中反映个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的是()

A.自我传播B。亲身传播C。人际传播 D。群体传播

29、我国目前已正式制定的有关传播内容的法律是()

A.《新闻法》 B。《出版法》 C。《传播法》 D。《广告发》

30、大众传播最为显露的功能是()

A.说服功能B。雷达功能 C。娱乐功能 D。社会动员功能

二、多选(每小题2分,共10分)

31、超出人们意愿的大众传播影响属于()

A。隐性功能B。显形功能C。功能失调 D。正功能E。虚化的媒介环境

32、信息科学主要包含()

A.信息论 B。控制论 C。系统论 D。数学 E。统计学

3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

A.混杂性 B。集中性 C。广泛性 D。分散性 E。隐匿性

34、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

A.自下而上 B。交叉 C。横向 D。自上而下 E。纵向

35、传播主体(传播者)包括()

A.编辑 B。记者C。电视台 D。电台 E。电影制片厂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非随机抽样 3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38、法兰克福学派39、“黑客”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简述梅罗维茨关于独特的行为需要独特的情境的观点。41、传播学对传播内容的研究有哪些一般性结论?

42、什么是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43、受众研究中有哪几种主要的理论见解?

44、培养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试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46、试举出实例说明大众传播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

答案

1.C

2.A

3.C

4.B

5.B

6.B

7.A

8.C

9.D 10.D 11.B 12.A 13.A 14.A 15.D 16.B 17.A 18.B 19.D 20.C 21.A 22.C 23.B 24.A 25.A 26.C 27.B 28.A 29.D 30.C 31.AE 32.ABCDE 33.ACDE 34.ACD 35.ABCDE

2004年4月全国高教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 )

A.卢卡奇

B.葛兰西

C.哈贝马斯

D.马尔库塞

2.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 )

A.认识连贯论

B.认知不和谐论

C.实用论

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

3.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 )

A.控制革命的观点

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

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

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

4.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

A.面访记录法

B.心理实验法

C.实地调查法

D.内容分析法

5.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

A.李普曼

B.卢因

C.盖洛普

D.拉斯韦尔

6.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

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

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D.娱乐功能失调

7.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 )

A.《米老鼠与唐老鸭》

B.《猫和老鼠》

C.《芝麻街》

D.《汤姆历险记》

8.互联网是( )

A.单一型媒介

B.复合型媒介

C.第三媒介

D.传统媒介

9.传播活动是一种( )

A.客观现象

B.主观现象

C.心理现象

D.社会现象

10.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 )

A.地区

B.门户

C.门区

D.枢纽

11.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12.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增插静态图像

B.注意扩版

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D.模仿报纸的做法

1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

A.社会政治结构

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教育结构

D.社会文化结构

1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 )

A.耶鲁学派

B.哥伦比亚学派

C.传统学派

D.批判学派

1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

A.微观效果

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

D.潜在效果

16.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 )

A.新闻性信息

B.娱乐性信息

C.消息性信息

D.维持性信息

17.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

A.社会动员

B.社会规范

C.环境监测

D.社会协调

18.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19.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

A.区别很大

B.完全相同

C.各不相同

D.有重合之处

20.“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霍尔

B.萨尔瓦焦

C.贝尔

D.罗杰斯

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

A.社会分类论

B.个人差异论

C.社会分化论

D.社会关系论

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

A.字迹清晰

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

D.画面清晰

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 )

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

D.商业文化

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

A.有难度的

B.敏感性的

C.容易回答的

D.反映主要情况的

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

B.多向传递

C.单向流动

D.循环往复

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

A.霍夫兰学说

B.功能主义

C.信息论

D.法兰克福学派

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

A.满足信息需求

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

D.交往的需要

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

A.人际传播

B.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

D.网络传播

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 )

A.规范化

B.合法化

C.合理化

D.标准化

30.“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 )

A.传递性

B.扩散性

C.扩充性

D.共享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大众传播中,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 )

A.及时的

B.有限的

C.滞后的

D.大量的

E.真实的

3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

A.缺乏亲切感

B.传播距离有限

C.不利于信息的保存

D.传播范围有限

E.表达不自然

33.巴斯的把关模式中,“双重行动”是指( )

A.新闻加工

B.新闻编辑

C.新闻策划

D.新闻报道

E.新闻采集

34.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有( )

A.等距随机抽样

B.判断抽样

C.整群抽样

D.雪球抽样

E.多阶段抽样

35.格伯纳将大众传播比喻为现代社会的( )

A.故事讲解员

B.熔炉

C.文化武器

D.镜子

E.看不见的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参照群体37.意见领袖38.简单随机抽样39.信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什么是阿特休尔有关控制研究的基本观点? 41.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

42.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43.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44.新闻与非新闻信息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从施控与受控的传播理论角度,说明我国报业集团建立的重要意义。

46.试析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产生冲击的原因。

答案

1.B

2.D

3.A

4.A

5.C

6.C

7.C

8.B

9.D 10.C 11.D 12.C 13.B 14.D 15.A 16.B 17.C 18.D 19.D 20.A 21.B 22.C 23.C 24.C 25.C 26.D 27.B 28.A 29.B 30.B 31.BC 32.BCD 33.AE 34.BD 35.ABC

2004年7月全国高教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一般认为,传播理论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 )。

A.20世纪1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2.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

A.《解放社会矛盾》

B.《人民的选择》

C.《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D.《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3.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什么概念?( )

A.大众传播

B.社会传播

C.把关人

D.二级传播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

A.传者

B.媒介

C.效果

D.技巧

5.控制实验法的突出特点是( )。

A.没有变化

B.设计控制

C.取自自然

D.就地实验

6.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是下列哪项的具体表现( )。\

A.同功异构

B.一构多功

C.同功同构

D.多功多构

7.下列哪项传播功能不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 )

A.重申社会准则

B.授予地位

C.协调社会

D.麻醉精神

8.一般来说,“控制研究”研究的是传播五W中的哪一项?( )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说

9.控制研究中的“施控”主要指的是( )。

A.外界因素对传播者的控制

B.传播者对传播过程施以控制

C.传播者对被采访者的控制

D.传播机构对传播者的控制

10.一般认为,传播学中的信息指的是( )。

A.情报资料

B.消除或减少讯息不确定性的量

C.表现特质特征精神属性的东西

D.语言传播的内容

11.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指代关系是通过( )。

A.某个专家的研究认定的

B.辞典的编写确定的

C.人类约定俗成的

D.语法和逻辑的规则形成的

12.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出现于( )。

A.1865年

B.1920年

C.1936年

D.1901年

13.提出“热媒介冷媒介”区分的是( )。

A.威尔伯·施拉姆

B.哈罗德·英尼斯

C.戈夫曼

D.马歇尔·麦克鲁汉

14.说服性传播研究采用的最主要方法有( )。

A.实验心理学方法

B.个案分析法

C.抽样调查法

D.内容分析法

15.媒介印象指的是( )。

A.媒介给人的总体感觉

B.对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

C.对媒介的不同特点的认识

D.对媒介的内容是否优秀的评价

16.下列各项关于舆论权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舆论权威一般指的是职业传播者中的一员

B.舆论权威具有较大知名度,对公众有影响力

C.舆论权威一般是在长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形成的

D.“舆论权威”其实就是“意见领袖”

17.传播学“控制”研究中的“控制”一词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

A.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

B.传播者既受到外界制度等的制约,又受到自身文化等的主观制约

C.指传播学研究中都对现象用控制实验法进行研究

D.传播者一方面施控于传播过程,一方面又受控于外界各因素

18.知识沟理论假说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

A.3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19.传播学理论建构的4种类型不包括( )。

A.归纳理论

B.记录

C.机能理论

D.模式

20.研究者按照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额的抽样形式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

A.非随机抽样

B.定额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判断抽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1.下列各项中属于批判学派代表人物的有( )。

A.霍克海默

B.阿道尔诺

C.马尔库塞

D.卢因

E.哈贝马斯

22.下列属于宏观效果理论的假说的是( )。

A.两级传播说

B.知识沟假说

C.培养分析

D.议程设置说

E.使用与满足说

23.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有( )。

A.科学性

B.操作性

C.平衡性

D.综合性

E.量化性

24.下列属于控制分析中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有( )。

A.记者

B.报社

C.电影制片厂

D.电视摄像

E.通讯社

25.对信息的共享性特点理解正确的有( )。

A.信息交换双方,即传者和受者都有可以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

B.信息一旦出现,一定是被传者和受者同时拥有的

C.信息在交换或交流过程中,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接受者所接收和利用

D.信息传给了一个人,其他人的信息不会因之而减少

E.信息只有共同拥有才有价值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传播27.布里德“潜网”28.传播模式29.传播单位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介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3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32.简述信息科学对传播的影响。33.简述信息匮乏的后果。

五、论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分析我国各类大众传媒应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对策和现状。

35.分析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答案

1.D

2.C

3.C

4.D

5.B

6.B

7.AC

8.A

9.B 10.A 11.C 12.B 13.D 14.A 15.C 16.A 17.C 18.D 19.B 20.C

21.ABCE 32.BCD 33.ABDE 34.ABCDE 35.AC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 C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组织传播 C.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 B.来电、来函 C.反馈 D.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 B.传播效果 C.传播对象 D.传播发展4.控制研究是对“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 A) A.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A.卢因B.德弗勒C.施拉姆D.波特 ( B ) .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6.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B.经济控制A.政治控制 受众控制C.文化控制 D.

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7.(C)大众传播 C.人内传播 D.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D )8.下列(.申农——韦弗模式.施拉姆模式 B A D.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守门人模式C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9 D.施拉姆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A.拉斯韦尔 B. 。(C)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 B A D.施拉姆.哈罗德·拉斯韦尔C 为研究对象).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11A.社会 B.一切传播行为 C.心理 D.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 A) A.娱乐功能 文化传递功能B.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 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B)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

传播学概论重点 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