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

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

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

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

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

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 uò)思厥先祖父(j ué)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 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 2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 是()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 ..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 ..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 3

词作名词。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

《六国论》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六国论【1】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3】,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5】,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6】,何哉?与嬴【7】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9】连却之。洎【10】牧以谗诛,邯郸为郡【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12】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5】,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此文为苏洵论文章《权书》中的第八篇。苏洵对北宋屈辱苟安的政策十分不满,于嘉佑元年(1056)写下此文。文章以古讽今,告诫统治者如果像六国那样贪图苟安,必然会像六国那样最终走向覆亡。 【2】赂秦:贿赂秦国 【3】互丧:相继灭亡。 【4】独完:独自保全。 【5】思厥先祖父:厥,其,指六国之国君。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开国之君。 【6】迁灭:灭亡。古时一个国家破灭后,其传国重器都会被迁走,故称为“迁灭”。 【7】与嬴:帮助秦国。与,帮助。嬴,这里指秦国,因秦王姓嬴,故以“嬴”指代秦国。 【8】“至丹”两句: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未能成功,反而激起秦王的大怒,发兵伐燕,次年攻下燕都。燕王喜逃往辽东,杀太子丹以平息秦愤,公元前222年,燕为秦所灭。事见《史记·燕世家》及《史记·刺客列传》。 【9】李牧:赵国名将,封武安君。 【10】洎:等到。 【11】邯郸为郡:邯郸变成秦国一个郡。邯郸,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当时是赵国国都。

中职《六国论》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六六国论 复习指导: 1.作者:北宋散文家_____,字_____,号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_____、_____并称“三苏”。著有《嘉祐集》。 2.本文是一篇政论文,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借古讽今,旨在分析六国失败之原因,来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应该积极抵抗。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奉之弥.繁(mí)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如弃草芥.(jiè)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小则获邑.(yì)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 ..,暴霜露,斩荆棘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 ..孤危 ..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百倍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论 答案版

《六国论》练习 【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B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C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 ③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慧和力量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⑤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可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相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定数,指命运)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完,保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始速祸焉(招致) 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连词) 洎牧以谗诛(等到,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 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秦伯说,与郑人盟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其实 ..(祖辈父辈) ..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 B.①然后 ..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 ..(被灭亡) C.①而犹有可以 ..孤危(智商) ..不赂而胜之之势(能因为)②可谓智力 D.①至于 ..(先例、旧事) ..颠覆(以致)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D.火尚足以明.也 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例:李牧连却.之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 ..不赂秦 C.日.削月割 D.外连衡而斗.诸侯 5.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说明不当的一项()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 B.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D.其势弱于秦(被动句) 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①破灭之道.也(原因)②六国互.丧(彼此) B.①率.赂秦耶(全都)②固.不在战矣(原本) C.①暴.霜露(暴露)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D.①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②与.嬴而不助五国(给予) 7.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始速.祸焉(加速)②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B.①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②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C.①诚.不得已(实在)②革灭殆.尽之际(全都) D.①则胜负之数.(命运)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 8.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A.洎牧以.谗诛 B.苟以.天下之大 C.至丹以.荆卿为计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选出下列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士兵们不好,仗没有打好】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多达百倍】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抗秦的功效】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结局也许不是轻易就能确定的】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六国论》的作者是北宋的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B.《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宋王朝 不要屈服于辽和西夏,一味纳绢输币以求苟安,应当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C.《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其作者分别是贾谊、欧阳修、苏洵。 D.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7题(34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 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 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 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 【答案】D 【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 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D.率.赂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 【答案】D 【解析】率:全都,一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有远略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答案】C 【解析】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六国论》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六国论 (选自宋·苏辙《栾城集》)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洎(j i )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 a n ) 奉之弥(mi )繁 B. 弊在赂(丨U )秦 弃之如草芥(ji e ) 率(丨心)赂秦耶 C . 暴(bdo )霜露 革灭殆(d a )尽之际 小则获邑(y i ) D . 胜负之数(sh u ) 思厥(ju e )先祖父 与(y n )嬴而不助五国也 2. 下面每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同步达纲练习」 ③④⑤ D. A. ①②③ B. )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选岀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④⑤⑥ C. ①③⑥ (3. A. B. C. D. 4. A. C. 5. )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 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①⑤⑨C.⑥⑦⑧ D. A. ①③⑤B.②④⑦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之所以为圣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 B. C.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意义也不同 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 子活也。我国士也,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为天下惜死;子, 愈寒甚, 不肖人也, 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曰: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 国 论》 练 习 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弊在赂 秦(lu c )思厥先祖父(ju e ) 抱薪救火(x in ) B. 暴霜露(b co ) 如弃草芥(ji ? 胜负之数(sh M C. 燕赵之君(y cn )洎牧以谗诛(j 1)倘与秦相较(t en g ) D. 为国者(w 可 革灭殆尽(d C ) 日削月割(xu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六国破灭,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六国论》阅读答案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C.胜负之数数:次数 D.始速祸焉速:招致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 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句式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翻译)。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翻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句式翻译),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翻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字音字形 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大全(含答案)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 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2.《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13.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 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7.《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