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泌体的生理及免疫功能——关于外泌体你不得不知的事(二)

外泌体的生理及免疫功能——关于外泌体你不得不知的事(二)

外泌体的生理及免疫功能——关于外泌体你不得不知的事(二)
外泌体的生理及免疫功能——关于外泌体你不得不知的事(二)

外泌体的生理及免疫功能——关于外泌体你不得不知的事(二)

导语: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资运输、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等基本生命过程,这些复杂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体内爱岗敬业的“邮递员”们,外泌体就是其中之一。上次小编介绍了外泌体的发现和基本结构,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外泌体在机体内的功能。

外泌体的生理功能

外泌体的脂质膜可保护其内容物免受体液中酶的损害,从而将其作为生理和病理信息传递给受体细胞,其最具特色的生理作用是其具有多种促凝、抗凝和纤溶特性。

尿液中的外泌体富含抗微生物蛋白和多肽以及细菌和病毒受体,另外还含有组织因子(TF),表明尿液外泌体具有先天的免疫效应,可以促进凝血和止血,从而减少失血并降低微生物通过尿道和尿道上皮细胞进入人体的风险。

唾液中的外泌体主要来自上皮细胞和粒细胞,含有TF和CD26,可能是人类和动物舔出血伤口以促进凝血和随后的伤口愈合过程的重要原因。脑脊液中的外泌体可通过隔离Aβ寡聚物来中和体内淀粉样β蛋白(Aβ)的突触可塑性破坏活性。血浆产生的外泌体中的蛋白质和RNA含量以及外泌体数量会因病理状态而改变。粪便中含有细菌性外泌体具有局部和全身促炎作用,另外发现外泌体还参与关节炎症、肝稳态、胚胎发育、组织修复、骨钙化等生理过程。

外泌体有着独特的糖模式,富含高度甘露糖基化的抗原决定簇,包括复杂的N-聚糖、N-乙酰乳糖胺、唾液酸化和岩藻糖基化的抗原决定簇,研究发现外泌体和凋亡小体之

间的糖基化不同。有研究报道了在包括卵巢癌、经典半乳糖血症和多囊肾等病理状况下外泌体糖基化模式的变化,证明了糖基化在外泌体病理生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外泌体存在许多不同的多糖结合蛋白。例如活化血小板释放的外泌体表面上的CD62可使外泌体通过经典的PSGL-1配体途径与靶细胞结合。B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富含α2,3唾液酸,可结合巨噬细胞上的唾液酸粘附素(CD169,Siglec1)。膀胱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带有半乳凝素-1和半乳凝素-3。糖基化模式在外泌体分选和靶向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受体细胞摄取外泌体时,硫酸肝素蛋白聚糖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此过程可被肝素抑制。

体液中的外泌体;图自:参考文献

免疫系统中的外泌体

外泌体以旁分泌信使的形式作用于先天免疫系统,主要为促炎介质。所有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均可作为APC抗原的来源,由宿主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可携带抗原,指示该器官或组织存在感染、发炎或功能异常,这些外泌体可以根据需要诱导免疫原性或耐受性应答。外泌体上的整合素和粘附分子及其脂质含量可能会促进它们与受体细胞质膜的附着和融合,通过外泌体携带到APC的抗原可用于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T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可以靶向许多不同的细胞类型,从而引起从免疫激活到免疫抑制的多种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中的外泌体;图自:参考文献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外泌体表面的生物标记作为某些疾病的分子诊断标记,例如CD63在恶性肿瘤的外泌体内显著上升,外泌体CD81在C型肝炎患者中显著上升,可能与炎症和肝纤维化有关。此外,源自肿瘤外泌体的miRs的独特特征引起了研究人员极大的兴趣,可用作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外泌体的发现丰富了真核细胞通讯网络,加深了我们对机体生理、病理的理解,不仅为疾病治疗提供了安全的早诊的标记物,也为靶向治疗开创了新策略,还能为未来载药系统开启一条新思路。

作者:李卓勍

威斯腾生物转化研究院项目部产业分析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师从Istvan Toth院士,擅长新型疫苗开发、溶瘤病毒的研究、分子诊断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Yá?ez-MóM, Siljander PR, Andreu Z, et al.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J Extracell Vesicles. 2015;4:27066. Published 2015 May 14. doi:10.3402/jev.v4.27066

外泌体与肿瘤转移——【国自然标书写作】

外泌体与肿瘤转移 外泌体(exosome)是由细胞内多囊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的一类直径约为30-100nm的膜性囊泡,其分布和来源广泛,可由多种细胞所分泌1, 2。且其内容物丰富,携带有蛋白、脂质和核酸等,参与了如免疫应答、抗原提呈、胞间通讯、蛋白质和RNA 转运等多种生理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工具3, 4。 尽管外泌体可由多种细胞类型分泌,但其数量和内容物的种类与母细胞的生理状况息息相关。研究表明,病理条件下的细胞(如肿瘤细胞)释放外泌体的水平显著增加,且外泌体的内容物组分较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有所不同,这不仅强调了母细胞对外泌体内容物的靶向精密调节,也暗示了其在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 6。例如,暴露于低氧环境中的乳腺癌细胞通过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一定程度地上调了外泌体的分泌量;而低氧条件下的鳞状细胞癌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中含有更高水平的与血管生成相关的蛋白7, 8。 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外泌体与肿瘤的发生和恶化有关,其能够调控免疫功能,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和侵袭转移,甚至直接作用于其他肿瘤或非肿瘤细胞,从而影响细胞或组织的命运5。如当肿瘤外泌体与初始活化的T细胞共培养时,发现其能下调CD3ξ、JAK3的表达并介导Fas/FasL驱使的CD8+T细胞凋亡,反映出肿瘤外泌体的免疫抑制特性9。而且,肿瘤细胞外泌体介导了VEGF和CXCR4信号通路的调控,从而增强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10。研究发现,外泌体通过其特定内容物能够介导肿瘤细胞迁移,如所包含的MMP-2具有降解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的作用11;黑色素瘤细胞的外泌体载有MET受体酪氨酸激酶,当其转移至骨髓细胞中可促进肿瘤的转移12;而体外实验发现,外泌体影响了肿瘤细胞的定向迁移13;其所包含的异常高水平microRNAs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14-16。另一方面,由 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价值探讨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价值探讨 发表时间:2015-12-24T13:40:55.3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作者:王小敏 [导读] 冷水江市中医医院妇产科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检测可作为临床筛查高危妊娠孕妇的筛查标准,对产妇的及时治疗、顺利分娩具有重要作用。 冷水江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湖南娄底 4175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妊高症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来我院接受妊高症治疗的患者46例作为试验组,其中21例轻度妊高症患者,15例中度妊高症患者,10例重度妊高症患者。选择同时期身体指标正常的46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试验组中的中度、重度妊高症患者分娩前后的平均P-选择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F1+2(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重度妊高症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中度、轻度妊高症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PAP(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试验组患者的PAP水平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抗凝血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检测可作为临床筛查高危妊娠孕妇的筛查标准,对产妇的及时治疗、顺利分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妊高症;血浆止凝血分子;应用价值 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妊高症的发病率为9.4%[1]。妊高症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引起孕产妇、围生儿发病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本文通过研究妊高症患者血浆中的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情况,了解妊高症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以期在妊高症患者出现血栓倾向时能采取及时有效的评估以及预后判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来我院接受妊高症治疗的患者46例作为试验组,其中21例轻度妊高症患者,15例中度妊高症患者,10例重度妊高症患者。选择同时期身体指标正常的46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平均年龄29.6±3.1岁;平均孕周为39.4±4.2周;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28.9±3.5岁;平均孕周为37.5±3.2周。两组产妇的孕周、年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对照组产妇分娩前、分娩后3h空腹抽血,试验组患者在患者治疗前、分娩后3h空腹抽血,采用柠檬酸三钠1:9抗凝,以3000r/min、温度保持在4°C离心抗凝15min后取上层血浆。采用5%依地酸二钠溶液,以1:9抗凝比例测定P-选择素;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F1+2、D-二聚体、PAP。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妊高症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并发症,妊高症常伴有严重止凝血机制紊乱,因妊高症的发病原因不明确,预防妊高症的发生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妊高症疾病的变化规律、出血性并发症以及血栓的监测,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将P-选择素、抗凝血酶活性、F1+2、D-二聚体、PAP等可作为临床监测指标。抗凝血酶是一种血浆抑制物中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的减少可以作为妊高症的前期诊断指标,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抗凝血酶活性下降超过30%,则产妇有血栓的危险。P-选择素存在于血浆中或血小板表面,Yoneyama[3]等研究发现,P-选择素在妊高症患者中的水平升高明显,血小板的活性

第三章 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

第三章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 一、学习目标 掌握分子生物标志物、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及分类;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多态性的类型。 熟悉转录产物分子生物标志物;线粒体DNA分子生物标志物;循环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 了解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分子生物标志物 是生物标志物的一种类型,是指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核酸、蛋白质(多肽)、代谢产物等生物分子。 (二)DNA分子标志物 1. 基于基因突变的分子标志物包括点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RNA加工突变)、插入/缺失突变(包括移码突变)和动态突变等。点突变也称为碱基置换,是指单个碱基的改变,在引起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点突变中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RNA加工突变以及发生在调控区的突变等。插入/缺失突变分为小片段和大片段插入/缺失,小片段突变指的是在1~60个碱基范围内的改变,而大片段的插入/缺失甚至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检测到。动态突变是指三核苷酸的重复次数可随着世代交替的传递而呈现逐代递增的累加突变效应的突变形式。

2. 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分子标志物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小卫星和卫星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是第一代DNA分子标记;小卫星和微卫星多态性是属于第二代的DNA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拷贝数变异指的是基因组中较大的DNA片段发生了拷贝数的变化,可以涉及一个基因,也可以是连续的几个基因,相当于染色体的某个区域发生了复制或缺失的改变。

妇科肿瘤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1), 1-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1791699.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1791699.html,/10.12677/acm.2019.91001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Gynecological Tumor Related Tumor Markers Min Wang, Guoqing Zhu, Yilang Zhou, Song Luo, Mei Jiang, Jing Xu*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9th, 2018; accepted: Dec. 31st, 2018; published: Jan. 7th, 2019 Abstract The three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of gynecology include cervical cancer, endometrial cancer, and ovarian cancer. At present, the early screening methods and methods for gynecological ma-lignant tumors are not mature enough, and most patients are already in the late stage of malignant tumors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Early diagnosis of gynecologic tumors is essential, and timely di-agnosis will not only delay the optimal treatment period but will even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common gynecological tu-mor-related tumor markers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 Tumor Markers, Ovarian Cancer, Cervical Cancer, Endometrial Cancer 妇科肿瘤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王敏,朱国庆,周义浪,罗松,蒋梅,徐静*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9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31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7日 摘要 妇科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目前临床上对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手段*通讯作者。

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二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志物 1. 分子生物标志物:指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核酸、蛋白质、代谢产物等生物分子,是生物标志物的一种类型。 2. 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3. 基因组:是一个细胞或一种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包括基因和非编码DNA。 4. 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 1)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大小一般在106—107碱基对之间; 2)原核生物的类核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组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没有核膜将其与细胞质隔开在蛋白质的协助下,以一定的形式盘曲,折叠包装起来,形成类核; 3)原核生物的操纵子结构: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大多数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排列于染色体上。结构基因同其上游的调控区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共同组成了一个基因表达单位,即操纵子结构; 4)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无内含子成分,多数是单拷贝基因,基因与基因之间有重复序列存在; 5)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这类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相同,但基因结构不完全相同;6)含有可移动DNA序列:可移动的DNA序列通过不同的转移方式发生基因重组,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5. 质粒:指细菌细胞染色体以外,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6. 人类基因组包括细胞核内的核基因组(3X109bp)和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16569bp),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非编码序列和重复序列; 7. 小卫星DNA:由10—100bp组成的重复单位重复几十到几百甚至几千次,形成的1—5bp 的短DNA,又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 8. 微卫星DNA:核心序列为1—6bp,可以重复上百次,又称短串联重复; 9. 多基因家族: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 10. 多态性:当某种变异相对常见,在群体中的频率高于1%时,则称为多态性,频率低于

外泌体细胞间信号交流的媒介生物标志物细胞治疗的载体

外泌体:细胞间信号交流的媒介,生物标志物,细胞治疗的载体13The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is online at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SCs )的作用机制以旁分泌为主,被广泛用于各种人类疾病的治疗试验。还未证明存在能够充分介导MSCs 作用的因子。然而,外泌体,即由包括MSCs 在内的许多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是MSCs 功效的极佳候选载体。外泌体可运输和传递大量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还能修饰细胞和器官功能。此外,外泌体的核心功能是作为胞内交流的媒介,它们越来越被认同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预示。且外泌体有可能作为基因载体和给药载体被用于临床。这篇文章回顾了外泌体的生物学发生、其分子构成以及它们作为胞内交流信使发挥的作用,关注它们作为干细胞治疗治疗性载体的潜能。 This article’s doi: 10.1146/annurev-physiol-021014-071641 Copyright c 2015 by Annual Reviews. All rights reserved

介绍 间充质干细胞或基质细胞(MSCs )是多能成体干细胞,它们能自我更新并分化成间充系,如肌肉、骨、脂肪和软骨,以及非间充系,如神经元和角质形成细胞。然而,在体内可能除了形成骨和软骨之外,MSCs 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的情 况都很少见。有几个研究证实,在临床前模型体内施用MSCs 可减轻疾 病,但这些细胞很快在48h 内被清除。细胞分化和直接组织修复对 MSCs 的有益功能贡献最少,旁分泌和免疫调节通路才是MSCs 的主要 体内作用机制。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对于许多有炎症基础的复杂疾病 是一种新颖而充满前景的治疗方法,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并能 够靶向作用于理想器官功能所需的几个细胞通路。随着人们认识到干细 胞在器官中的保留从不能超过几小时到不能超过几天,很多研究者包括 我们组使用适宜MSCs 生长的培养基证实了MSCs 在心脏、肺、肾或神 经元损伤(1-5)模型中的细胞保护作用。人们早已发现MSCs 释放旁 分泌因子,其中包括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如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基质源性因子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以及白介 素1受体拮抗因子,它们可促进血管新生和保护细胞免受由局部缺血、 缺氧和其他损伤(6-12)引起的组织炎症。意料之中的是,当将某一生 长因子单独用于治疗时,没有任何生长因子被显示或是被预料能够有效 治疗组织损伤和逆转通常由复杂多因素通路功能紊乱所致的人类疾病。 将这些因子传递至正确的细胞类型和部位,同时保持其稳定和生物效 力,是关键限制因素。然而,在膜性囊泡内大量生长因子的运输和传递 可免于降解,且通过识别膜受体有助于将生长因子传递给靶细胞。 最近,外泌体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它是一种膜结构囊状物,包括 MSCs 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可产生,它被释放进入培养基,并 有可能是细胞间交流的关键信使(见参考文献13)。外泌体是几组分 泌小泡中的一组,其他还包括核外颗粒体和凋亡小体,前者是大体积 膜性囊泡,直接从质膜中吐出,后者由临死的细胞释放。外泌体具有 脂质双层结构,可根据其大小和组成进行区分。外泌体的直径为30- 100nM ,而核外颗粒体的直径为50-1,000nM ,凋亡小体为50- MSC:间充质干细胞 MVB: 多囊泡体 miRNA: microRNA

2020外泌体miRNA研究进展及诊断价值

2020外泌体miRNA研究进展及诊断价值 恶性肿瘤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2018年全球约有1 819万肿瘤新增病例以及960万肿瘤死亡病例[1]。在我国, 恶性肿瘤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大多数恶性肿瘤早期一般无特异性表现, 并且多数恶性肿瘤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故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治疗费用至关重要[3]。病理活检诊断是恶性肿瘤的金标准, 但因其有创性, 患者需承担较大的风险, 如出血、刺激肿瘤进展、转移等。现有的体液生物标志物, 如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 但对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而体液中循环肿瘤细胞和游离细胞DNA 虽然可以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发生、发展, 但是其在体液中丰度较低, 不是微创恶性肿瘤诊断的良好生物标志物[4]。因此, 找到具有特异性强和敏感性高的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作为非侵入性诊断指标至关重要, 而近年来, 外泌体微小RNA(microRNA, miRNA)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并进入体液或细胞外环境的小囊泡。这些囊泡可以从供体传递到受体细胞中, 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关键作用。外泌体的内容物有不同的组分, 例如DNA、RNA、脂质和蛋白质, 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胞的代谢、癌变、凋亡等。miRNA是外泌体内容

物中的一种, 参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过程, 如癌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肿瘤的转移[5]。由于外泌体miRNA的特性, 是恶性肿瘤诊断中极具潜力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之一。本文对外泌体miRNA 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外泌体miRNA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优势与劣势作一综述。 1 外泌体miRNA及其提取方法 1.1 miRNA与外泌体miRNA 外泌体在1983年被Pan等首先发现并命名[6], 其膜是由脂质双层结构组成, 直径为30~150 nm。外泌体可由多种细胞分泌, 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 并且在人体内大多体液中都可以发现外泌体的存在, 如尿液、血浆、血清、唾液、脑脊液、腹腔积液和细胞培养上清液等[7]。外泌体也是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手段之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供体细胞可以将遗传物质通过外泌体的“运输”功能转移到靶细胞, 并对靶细胞进行精确调节, 而在病理情况下, 非正常细胞也可以将其包含的病毒、miRNA和癌基因等物质转移至正常状态的细胞中, 从而导致正常细胞被感染、病变或者癌变。由于miRNA在基因表达中重要的调节作用, 所以外泌体miRNA也被广泛研究, 2007年VALADI等[8]首先发现了外泌体中存在miRNA, 并且可以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发挥相关的作用。到目前为止, 在外泌体中已发现2 838种miRNA,

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二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志物 1、分子生物标志物:指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核酸、蛋白质、代谢产物等生物分子,就是生物标志物的一种类型。 2、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与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就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3、基因组:就是一个细胞或一种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包括基因与非编码DNA。 4、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 1)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大小一般在106—107碱基对之间; 2)原核生物的类核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组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没有核膜将其与细胞质隔开在蛋白质的协助下,以一定的形式盘曲,折叠包装起来,形成类核; 3)原核生物的操纵子结构: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大多数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排列于染色体上。结构基因同其上游的调控区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共同组成了一个基因表达单位,即操纵子结构; 4)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无内含子成分,多数就是单拷贝基因,基因与基因之间有重复序列存在; 5)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这类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相同,但基因结构不完全相同; 6)含有可移动DNA序列:可移动的DNA序列通过不同的转移方式发生基因重组,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5、质粒:指细菌细胞染色体以外,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6、人类基因组包括细胞核内的核基因组(3X109bp)与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16569bp),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非编码序列与重复序列; 7、小卫星DNA:由10—100bp组成的重复单位重复几十到几百甚至几千次,形成的1—5bp 的短DNA,又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 8、微卫星DNA:核心序列为1—6bp,可以重复上百次,又称短串联重复; 9、多基因家族: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与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 10、多态性:当某种变异相对常见,在群体中的频率高于1%时,则称为多态性,频率低于1%的

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23T11:36:03.8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20期作者:孙艳 [导读] 通过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可实现对恶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保障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的技术的进步,对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 【摘要】通过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可实现对恶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保障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的技术的进步,对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临床应用 一、研究背景 外泌体是一种多细胞分泌并将蛋白质、非编码RNA、微小RNA和DNA、脂质物等包裹的膜性囊泡。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外泌体在进行细胞间的通讯、肿瘤治疗、修复损伤组织和诊断疾病以及肿瘤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来源不同的外泌体其所携带的内容也不相同,对其进行分析将其中具有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筛选出来,有利于促进疾病诊断和研究发展的进步。通常可在脑脊液、乳汁、唾液、尿液和血液中检查出外泌体。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外泌体分离、分析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了更多的分子标志物。通过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可对恶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提高诊断和判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外泌体 外泌体可以称之为胞外体,最初是多泡体借助膜内陷包裹物质所形成的,在多泡体和细胞膜进行融合时被释放到外面,其粒径通常在30纳米至120纳米之间,其中包含细胞中的部分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是一种呈蝶形的膜性囊泡。外泌体可从造血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肿瘤细胞和神经细胞等中被分泌出来,可从尿液、血液、唾液、脑脊液和乳汁等体液中检测出来。不同的细胞其中含的物质不相同,因此分泌的外泌体内容物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外泌体中寻找具有特异性组织的分子标志物,并将正常状态下的和疾病状态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对临床中诊断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且发展前景广阔。 三、外泌体的提取和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最为常见的对外泌体进行提取的方法有商品化试剂盒、磁珠分选、超速离心、蔗糖碘克沙醇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通过选取四种提取方法进行外泌体的提取,并将提取后的外泌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通过蔗糖碘克沙醇密度梯度离心进行提取的外泌体,含有的脂质污染最少,而通过磁珠分选法进行提取的外泌体特异性最高、得率最低。某学者选择了多路复用微射流装置,利用电压的调节捕获表面带有电子的纳米粒子,从而实现外泌体纯度的提高。在临床中应用应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如标本的数量、来源,并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等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提取。外泌体中常聚友膜融合蛋白、CD抗原、热休克蛋白、多泡体等、以及和脂质相关的蛋白质、核酸等。来源于不同细胞的外泌体其内部的成分也不相同,检出这部分成分为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支持。通常可通过二维电泳、免疫电镜、蛋白质芯片等方法对蛋白质进行检测。 四、外泌体的内标志物和疾病的诊断 1.血液外泌体内标志物 可通过血液标本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病理情况进行反映,以往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特异性、灵敏度等相对较低,在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方法缺乏有效性。部分学者对外泌体等新的血清标志物进行研究,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血清外泌体中miR373的表达量比乳腺腔内乳腺癌的患者的表达量高,ER隐形乳腺癌的患者其血清外泌体中的miR373的表达量比ER阳性的患者的表达量要高,与肿瘤抗原相比,其更具有特异性。外国某学者利用免疫沉淀反应,通过人体的小肠、结肠的特异性表达蛋白GPA33抗体,对肠道来源外泌体进行捕获,利用芯片进行筛选,并发现其与乳腺癌耐药性基因呈现负相关的miR328被该外泌体包裹,并对乳腺癌细胞中的miR328含量进行有效的反映,从而为乳腺癌耐药基因的评估、以及后续服用相关药物提供有力的指导。 2.尿液外泌体内标志物 尿液标本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功能检测,但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标本容易变质,常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尿液取材容易且含有相对于细胞和尿蛋白来说性质更稳定的外泌体,给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测提供了更好的手段。某学者发现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AGS)患者尿液外泌体中miR-26a含量增加。某学者发现用庆大霉素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诱导形成肾损伤,5 d后血浆肌酐升高,第7天出现多尿和尿比重失调现象,而由肾小球集合管通过外泌体分泌到尿液中的水通道蛋白AQP2在肾损伤第1天即可检测到明显增高,到第7天才下降,其变化早于机体肾功能紊乱症状的出现。另一学者也发现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诱导形成大鼠肾损伤,和正常组比较,第5天损伤组尿液外泌体中的胱抑素mR-NA表达量增高7.5倍。尿液外泌体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前列腺抗原(PSA)作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志物已经30多年,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能满足诊断需求,尿液外泌体中生物学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能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走出这一困境,外国一学者发现前列腺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AGR2(主要由腺体分泌)的剪接体SV-G和SV-H表达量和良性肿瘤患者存在区别,且ROC曲线远优于检测血清PSA含量。Wang等通过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及ELISA等方法检测到Flotillin2、Rab3B、LAMTOR1等蛋白在前列腺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人,且特异性可达90%以上。因此,尿液外泌体不仅能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还可能在无创情况下为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3.脑脊液外泌体内标志物 脑脊液是目前能够微创获取的最能反应神经系统状况的标本,研究发现脑脊液中也能提取外泌体。学者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外泌体中的蛋白质转运受体如受体相关蛋白6(LRP6)、热休克因子-1(HSF1)、抑制因素1(REST)明显低于健康人,揭示了AD患者神经退行性变化的原因,是一个预测AD进展的指标。某学者发现AD脑脊液外泌体中磷酸化tau蛋白含量上调,反映了病情进展及预后。外泌体在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外泌体含有的α-synuclein、LRRK2等蛋白是导致β-amyloid前体生成的重要蛋白质,若能对外泌体中该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是预测帕金森病进展的重要手段。对于AD和帕金森病的鉴别,另一学者提出通过比

凝血)

1. 筛选实验: (1)血小板计数(PLT)及功能检测 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功能进一步减低。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75%患者FIB<1.5g/L,45%患者FIB<1.0g/L,或进行性下 1. 筛选实验: (1)血小板计数(PLT)及功能检测 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功能进一步减低。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75%患者FIB<1.5g/L,45%患者FIB<1.0g/L,或进行性下降。 (3)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PT>25秒或动态变化,延长率为95-100%;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延长率为86-95%。 2. 分类实验: (1)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抗原检查 肝病并发DIC时,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由于合成减少和(或)消耗增多而进一步减低。FVII:C、FV:C、FVIII:C常低于30%,此时,FVIII:C降低,VWF:AG明显增高,故VWF:AG /FVIII:C比值更加增高,这是诊断肝病DIC的重要指标之一。 (2)纤溶活性检查 I. 纤溶酶原(PLG)检查 肝病DIC时,PLG100%降低,PLG:AG常低于0.6g/L,PLG:A常低于25%。 II.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查 FDP是纤溶活性的筛选试验之一,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总水平。FDP含量常大于60mg/L,其阳性率大于90%。

III.凝血酶时间(TT)检查 TT延长率为85-98%。 (3)特异试验 I. 纤维蛋白肽A(FPA)检测 FPA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A片段,是反映凝血活性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肝病并发DIC时,血和尿FPA含量明显增高,其阳性率为95-98%。 II. D-二聚体检测 D-DIMER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产物之一,它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正常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250ug/L。肝功能衰竭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ug/L,对预测DIC 有较高价值。且按DIC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可正常,故可作为DIC患者追踪病情,考核疗效的指标。 肝病并发DIC时D-二聚体水平100%升高,其特异性较FDP为高。 III.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检测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酶水解凝血酶原后产生的273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其含量增高代表Fxa增高和FII的被活化。肝病并发DIC时血浆F1+2水平是正常人的3-5倍,阳性率高达97%。 IV.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 T) 凝血酶与抗凝血酶以1:1结合形成TA T复合物,后者是凝血酶早期生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正常人血浆中TAT主要由肝脏清除,清除速率相当快,半衰期仅2-3分钟。此外,TAT复合物也可经过内皮细胞清除。肝功能衰竭时,肝脏清除能力下降,使血浆TA T复合物水平明显升高。1988年HOEK等发现DIC患者血浆TA T复合物浓度与ATIII、因子V正相关,认为TA T复合物对DIC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诊断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9%,阳性诊断率为79%,阴性诊断率为88%。PERNAMBUCO等研究表明:TA T复合物与D-二聚体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R=0.615。P<0.001〉,提示在肝功能衰竭时凝血过程的加强和纤溶的活化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V. PAP或PIC:纤溶酶-a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是纤溶酶与a2抗纤溶酶形成的复合物,血浆含量升高反映纤溶活性的增强。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对肝病并发DIC的诊断价值。 二、肝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肿瘤衍生外泌体传递的微RNA在肿瘤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_张干

外泌体(exosome )是一种直径为40~100 nm 的圆形单层膜结构,可由机体中的多种细胞释放,并广泛分布于唾液、血浆和乳汁等体液当中[1]。虽然外泌体的发现已有30年的历史,但直到最近其在物质信息转运中的特殊作用才逐步被揭示出来[2]。微RNA (microRNA ,miRNA )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单链RNA ,长度在18~25个核苷酸之间,主要参与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最新研究显示,miRNA 与多种人类的肿瘤相关,并且在人类肿瘤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中起重要作用。Valadi 等[3]研究发现,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含有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信使RNA (messenger RNA ,mRNA )和miRNA 。相关研究发 肿瘤衍生外泌体传递的微RNA 在肿瘤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 干1,刘彦龙1,杨艳梅2,孙梓程3,崔滨滨1 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2.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3.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 外泌体的发现,尤其是其能够介导遗传物质传递这一特性解释了诸多细胞间信息传递所不能解释的病理及生理学现象。有研究提示,外泌体所传递的微RNA (microRNA ,miRNA )可通过抑制其靶基因的转录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基于目前对肿瘤衍生外泌体介导的miRNA 在细胞间传递的研究进展,已经能够将其作为临床诊断分期或者评价预后的参考标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肿瘤衍生外泌体传递的miRNA 可能成为新的基因治疗靶点,将会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方向。[关键词] 肿瘤;微RNAs ;外泌体[中图分类号] R730.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431 (2014) 12-1161-03 Advances in the role of microRNA transported by tumor-derived exosome in tumor progression ZHANG Gan 1, LIU Yan-long 1, YANG Yan-mei 2, SUN Zi-cheng 3, CUI Bin-bin 1 1. Department of Colorectal Surgery, Af ? liated Tumor Hospital,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1,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2.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1,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3.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Mudan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Mudanjiang 157000,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he discovery of exosome which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mediating the transfer of genetic materials, can explain many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for which the classical pathway of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n not explain. Some studies found that the process of tum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can be in ? uenced by exosome-drived microRNA through inhibit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target genes. Based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intercellular transfer of microRNAs mediated by tumor-drived-exosomes, it suggests that the tumor-drived-exosome can act as a marker in diagnosis of clinical staging and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With the further progress in research, microRNA transferred by the tumor-drived-exosome may offer a new target for gene therapy and bring a new direction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umor.[KEY WORDS] Neoplasms; MicroRNAs; Exosome [TUMOR , 2014, 34 (12): 1161-1163] [基金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272704) 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D201149)Correspondence to: CUI Bin-bin (崔滨滨) E-mail: drcbb222@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1791699.html, Received 2014-06-03 Accepted 2014-08-05 现,外泌体展示了一种重要的细胞间通讯的媒介作用,这种作用在肿瘤细胞中尤为重要,从而使研究人员对外泌体的研究热情激增。目前有研究已经利用外泌体装载了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在动物体内成功实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靶向治疗[4],从而在外泌体的应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外泌体已经能在多种体液中被检测到,而且体外实验证明,肿瘤细胞的外泌体分泌量远远高于正常组织细胞[5],提示肿瘤衍生外泌体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肿瘤衍生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传递的miRNA 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1 外泌体 外泌体起源于细胞内吞系统的晚期胞内体,最初是 肿瘤2014年12月第34卷第12期 TUMOR Vol. 34, December 201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1791699.html, 1161 综述?Review DOI: 10.3781/j.issn.1000-7431.2014.55.Copyright? 2014 by TUMOR 341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生物标志物 英文名称:biomarker 定义: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环境海洋学(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生物标志物: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对于疾病研究,生物标志物一般是指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检查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能起到帮助作用。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自1994年蛋白质组概念提出,定量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心。定量蛋白质组学便是检测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组织全部表达蛋白质在量上的差别。 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定量技术也成为发现生物标志物的重要途径。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这种信号指标可以是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以是某一生化代谢过程的变化或生成异常的代谢产物或其含量,可以是某一生理活动或某一生理活性物质的异常表现,可以是个体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以是种群或群落的异常变化,可以是生态系统的异常变化。 生物标志物分类 从功能上一般分为: 接触(暴露)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exposure); 效应生物标志物

外泌体的生物特点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外泌体的生物特性及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陈利鹏 摘要:外泌体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由各类细胞释放的囊泡小体,被磷脂双分子层包裹。 里面含有蛋白和RNA等多种成分,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抗肿瘤免疫、促血管新生等生理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携带肿瘤遗传信息、调节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等效应。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利用外泌体进行疾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临床应用。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和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外泌体,肿瘤,诊断,临床应用 1 外泌体简介 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向外分泌的一种囊状小泡,直径大约40-140 nm。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1]。Johnstone在网织红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得到一种囊泡状的结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外泌体(exosome)[2]。但当时研究人员认为它只是一种细胞的废弃物。 最近几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种体液中,携带和传递重要的信号分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系统,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进程密切相关。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外泌体领域的三位科学家,使得外泌体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外泌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通讯介导细胞行为、生物标志物筛选、药物载体研发三大方向[3]。 1.1外泌体的形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能分泌细胞外小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在哺乳动物中,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尿液都能分离到EVs[4]。细胞向外分泌的膜性小囊泡有多种,包括微泡(microvesicle)、凋亡小体和外泌体。微泡是细胞胞体直接出芽,脱落后形成的细胞外囊泡,直径约50-1000 nm。凋亡小体则是细胞凋亡时产生的囊泡,一般直径在500-2000 nm。外泌体是通过细胞内体途径生成,首先是细胞内内溶酶体微粒体内陷,形成多囊泡小体(multi-vesicle body ,MVBs),在刺激作用下,多囊泡小体与细胞膜融合,然后将小体内的囊泡释放到细胞外,即为外泌体。外泌体大小均一,直径一般在40-140 nm[5]。

生物标志物_biologicalmarker_

倍,经χ2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二项分布拟合与Edward检验均显示,扬中胃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先证者家庭成员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均衡可比的对照家庭成员,核心家系成员间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和家庭内环境因素暴露的差异有关[5,6]。 分析胃癌家族史在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资料未列出):先证者家系有胃癌家族史的比例为28134%(761/2685),对照家系胃癌家族史的比例为2170%(69/255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 =64612,P=01001;同样,胃癌病例有家族史的比例为41175%(291/697),也显著高于非胃癌对照家族史的比例11186%(539/4545),表明遗传易感性因素在胃癌发生中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应该看到,以肿瘤发病率为观察研究的终点指标,对遗传易感性作用相对较弱的散发性肿瘤而言,敏感性较低,出现一些难于解释的阴性结果,需要借助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准确判断肿瘤早期生物学表型与遗传易感性(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内外现有流行病学资料:胃癌是在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长时间、多步骤、交互作用下的结果[2,7],无论是外源性致癌物,或是机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癌物,都要通过宿主遗传易感性因素(研究比较成熟的是各种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才能最终导致癌变,因此,有必要采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阐明在致癌物代谢的各条通路中,易感基因及其多态性所起的作用[8212],我们已经利用在扬中胃癌高发区获得的环境暴露与基因多态性资料,对此进行了探讨。有关结果将另文报道。 参考文献 1李茂森,耿昌友,朱阳春,等.扬中市1991~1995年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调查研究1肿瘤,1997,17:47724781 2C orrea P1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2first American cancer s 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1Cancer Res,1992,52:6735267401 3Perera FP1Environment and cancer:who are susceptible?Science, 1997,278:1068210731 4S tadtlander CT,W aterbor JW1M olecular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1Carcinogenesis,1999,20:2195222081 5Nagase H,Ogino K,Y oshida I,et al1Family history2relat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Japan:a hospital2based case2control study1Jpn J Cancer Res,1996,87:1025210281 6La Vacchia C,Negri E,Franceschi S,et al1Family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stomach and colorectal cancer1Cancer,1992,70:502551 7T oy oshima H,Hayashi S,Hashim oto S,et al1Familial aggregation and covariation of diseases in a Japanese rural community:com paris on of stomach cancer with other diseases1Ann E pidemiol,1997,7:44624511 8K ato S,Onda M,M atsukura N,et al1G enetic polym orphisms of the cancer related gen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 fection in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patients1An age and gender matched case2control study1Cancer, 1996,77:1654216611 9K ato S,Onda M,M atsukura N,et al1Helicobacter pylori in fection and genetic polym orphisms for cancer2related genes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1 Biomed Pharmacother,1997,51:14521491 10Ng EK,Sung JJ,Ling TK,et al1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null genotype of glutathione2S2trans ferase2mu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adenocarcinoma1Cancer,1998,82:26822731 11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Research on environment2related disease1Environmental G enome Project119981 Available from:http://w w w1niehs1nih1g ov/envgenom1 12沈靖.人类基因组计划与肿瘤预防研究面临的机遇.肿瘤,2000, 20:682721 (收稿日期:2000202220) (本文编辑:邵隽一) ?名词小词典? 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 marker) 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生物标志物的确定和检测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因为这种确定和检测可被用来进行病因探讨、危险因素的评价、致病因子致病机理的研究、人群易感性评估、疾病流行规律的掌握、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和评估等。 生物标志物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基因型的特点分为表型生物标志物和基因型生物标志物,前者包括蛋白质、多肽、脂质、糖类和其他在血清和体液中可检测到的特异性分子,后者主要包括基因类型及突变型、DNA加合物、DNA多态性等;另一类是根据致病因子作用机体的过程,可划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作用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技术手段日趋先进、完善。现可用先进的核酸研究技术、蛋白质研究技术、酶学研究技术、免疫学研究技术等检测和研究生物标志物。 (方福德100005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0209219) (本文编辑:邵隽一) ? 6 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1月第35卷第1期 Chin J Prev M ed,January2001,V ol35,N o.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