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应激讲义

应激讲义

应激讲义
应激讲义

应激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通常认为“应激”是selye 1936引入生物医学领域,但目前的资料表明,著名生物学家Cannon,W.B 1914提出“应急”emergency理论时,就曾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great emotional stress 及“瞬时应激”stress of moment 的概念。(李心天医学心理学)

1925年,cannon首先使用“应激”一词,来描述个体在实验条件下暴露于寒冷、缺氧和失血中出现的战斗-逃跑反应(fight-flight reaction)。并认为“搏斗或逃跑”反应是种“紧急反应”,是自主神经调节机体内环境,适应新环境,保持“内稳态”的过程。

Cannon1930-1932年,提出内环境稳定学说,其“内稳态”指由于体内存存在着明显的、复杂的缓冲系统和反馈机制,在交感神经系统发生障碍之后,体内可产生一种促使个体恢复稳定状态的持续性倾向。

1936年Selye提出应激(Stress),意为反应;并另创应激源

( Stressor )一词以示区别,意为能足以引起机体内稳态变化的较强烈的刺激。并把应激源持续存在或有害刺激会引起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与体征,称之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Selye曾将警戒期独立为急性应激引起的“一般警戒反应”general alarm reaction;与GAS相对应,对身体的某一部分刺激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称局限性适应综合征;local adaptation syndrome 张理义

应激stress:在心理学文献中三含义:应激源;应激本身;对应激的心理生理反应。车文博

应激概念模式conceptional models of stress 是关于应激本质的理论概括。应激的刺激模式;应激的反应模式;应激的心身模式;应激的认知评价模式;应激的生物化学模式;应激的相互作用模式;应激的保护性反应模式应激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onal model of stress 1976拉扎勒斯Lazarus,R,S,认为应激源向机体提出应对和适应要求时,如这种要求超出机体的适应能力或难以承受,机体才体验到应激。机体对情境和事件的感受、认知评价是引起应激反应的中介因素。

应激心身模式psychosomatic model of stress 亚历山大等提出,基本假设是:应激源在身体的一个系统所造成的“应变”可以影响其他系统,甚至导致其他系统的病变。该模式认为,在应激模式中,心理反应应先于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是由心理反应引起的;情绪状态的急剧变化导致了身体的生理变化,接着又造成内脏器官的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损毁。许多人认为,应激反应中,情绪状态、身体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都是主要成分,他们同时发生而不是相继出现。

应激保护性反应模式:protective reaction pattern model of stress:沃尔夫Wolff,H,G提出,认为机体受到某一方面的威胁时,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保护身体不受损害。优点是指出心理社会刺激物也引起应激反应。忽视了中介因素如人格结构的重要调节作用。(车)

现代应激概念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李心天应激反应的表现与过程:

应激状态下动物的常见表现有:①搏斗fight或逃跑flight,机体在遇到挑战或危机的情况下,常产生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和交感神经兴奋的现象,这利于机体战斗或逃避,是维持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方式;②保守(conservation)与退缩(withdrawal),蜷缩、不动、木僵、假死等;③转换动作(displacement movement)、刻板动作及古怪动作:刻板动作是反抗挣扎无效到顺从少动过渡的表现,有缓解应激状态的作用。Mason1993认为刻板重复动作是作为目的受阻,缺少新异的替代性刺激,尚有剩余精力需要在活动中释放的表现。(张理义)

应激生理反应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tress

坎农cannon以“搏斗fight或逃跑flight”反应来概括急性应激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并认为其核心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激活

selye的(GAS)认为反应的核心是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

警觉反应期:休克期(N 、肌张力血压↓,心率↑)→抗休克期

↑↓

阻抗耐受(抵抗)期:全身防御机制的水平高于正常,适应最佳期

↑↓

衰(耗)竭期:如刺激超强且持续存在,适应手段、应激资源渐趋匮乏、衰竭,慢性疾病、死亡期然而至。

应激过程中,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使一种普遍现象,使机体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抵抗力降低。

生理反应更多地与机体警觉度相关(arousal level)和应对行为相关,较少与心理感受不适的程度(distress or suffering level)相关。研究发现,应激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变化指标与心理变化指标之间缺乏高相关。张理义?Cannon及selye的早期理论专注外源性因素可激活植物神经系统与内分泌

系统,从而强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相对忽略其它客观存在的激素系统和内在的心理过程。Mason1968和lazarus1966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因素引进应激学说,并突出认知评价这一心理中介因素的重要性。

心理应激过程:

应激的情绪性体验与反应:医学心理学对焦虑和抑郁关注较多,还有恐惧、愤怒、敌意、自怜、过度依赖和失助感。

认知性应激反应:“灾难化”catastrophizing过度强调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是常见。①两重评价说(Lazarus)Ⅰ.原发性评价(primary appraisal)Selye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见车)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Ⅰ.应激源的预期性(predictability)Ⅱ.对应激源的控制(control)精神应激状态的临床表现:

意识状态:警觉性增高、对刺激敏感

注意:分心、难于集中、易出差错

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匆忙决定、思维混乱

情感活动:不稳定、易激惹

动作行为:不安、震颤等

其它: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口干、头晕头痛等

嗜酒、服镇静剂等增多

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指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有人将应激源归类为生理的、心里的、社会的、文化的,但按Mason的观点,所有的应激源都包含着共同的心理组分——被觉察到的威胁。(一).人类应激源的通常分类:

①.(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尤其是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 ,多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应激所诱发。为定量、定性衡量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美)Holmes和Rahe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调查后,将日常生活变故life crisis编制成社会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以测定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定量,将配偶死亡的生活事件单位定为100,再计算出其他生活事件单位。一般认为心理上的丧失感(feeling of loss)对健康危害最大,居丧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追踪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关研究表明,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及意外事故的影响更大,鳏居可抑制机体的免疫能力。该表开创了生活事件定量研究的途径。我国学者郑延平、杨德森1983、张明园1987等先后编制了适合国情的生活事件量表已在国内广泛使用

②日常生活中的困扰(hassles of daily life)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2311562.html,zarus等(1981)将日常烦恼带来的苦恼称为困扰(hasseles)或微应激源(microstresso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2311562.html,zarus等(1985)发现,困扰受人的自我价值影响很大,许多人最为困扰的是工作、家庭及人际关系。③工作相关的应激(work-related stressor)④环境应激源

(二)、人类免疫研究分类:herbert及cohen在心理应激免疫研究中发现:1.按应激源的数量散在发生的(单一的)客观事件应激源;对一段时间框架内的事件作累积评定。

2.按作用时间急性实验室应激源(研究性,持续时间﹤30分钟)

如心理作业;短期自然应激源(持续数天到一个月);长期自然应激源(一个月以上)。李心天

Fortier1966及其他学者提出:神经性应激源,全身性或躯体性应激源

应激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外部物质环境;个体的内环境;心理社会环境张理义

大量研究表明,应激源的共同特点中最重要的是:超负荷(overload)、冲突和不可控制。(车文博88)

中介机制,决定应激强度和类型的因素:

生活事件本身、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质(举例)、遗传

Lazarus,R.S.主要提出对应激反应的调整因素,强调了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种的中介作用,把应激看成“相互依赖变量的系统”和高度个体化的过程。

武尔福克、理查德生woolofolk,richardson的认知评价模式:认为应激反应乃是个体对情境或事件认知评价的结果,人们感受和评价事物的方式、赋予应激源的意义,决定着应激反应的发生和程度。(车)

介于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起调节作用的因素,称中介因素。对于心理社会性应激源,这些中介因素至少包括下述方面:1刺激物或心理社会性事件对当

事者的意义:2个体处理事件和它所造成的心理应激源的应对能力:3环境因素:4个体的心身组成特点:(车)

应对能力的差异;人格特征的差异;其他因素:素质脆弱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现已公认,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 或A型行为模式是易发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个体对刺激的判断可能有三种:与个体的安宁不相干,良好的对自身有积极意义,应激的。应激的觉察可细分为三种:损害-丧失,威胁和挑战。挑战的消极性最小,积极性最高。

应付机制

应对行为coping behavior 拉扎勒斯《心理应激语应对过程》中将人类的应对行为分四类:倒退;否认;迟钝无力inertia:几经尝试解决问题失败,进入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失助状态,似临床抑郁症;问题解决应对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不影响应激源,称为情绪集中性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或减轻法(palliative method),如Ⅰ.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防御机制是Freud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成分之一,Freud将防御机制视为逃避由性或攻击性趋力引起的焦虑及其它负性情感的一种方法。应激研究者常引用否认(denial)和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Ⅱ.重新评价情境(reappraising the situation)或认知性再评价(cognitive reappraisal)

有赖于估计证据的分量以及将消极评价转为积极的能力。集中思考积极方面可以分散对消极面的注意;积极的评价产生积极情绪状态;增加个体对威胁情境的控制能力。

Ⅲ.减轻紧张(tension reduction)A.镇静剂的应用:B.体力锻炼(physical exercise):是一项减轻应激的有效技术。C.松弛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或称为深度松弛(deep relaxation),是生理唤起连续体的一端。它包括进行性松弛(progressive relaxation)催眠、冥想(meditation)和气功。

第二类是直接指向应激源的,称为问题集中性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如事先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

Ⅰ.事先应对(anticipatory coping)

A.获得信息(gain information)

B.建立一种行动规划(developing a plan and action)想象预演或实际角色扮演

C.自我调制(self-monitoring)

Ⅱ.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给予信息及指导;给予关怀、影响和教育;提供鼓励与保证

应激接种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SIT

认知行为疗法,麦生保meichenbaum,D,1975提出,由机能训练和其后的练习组合成。基本原理:病人经过训练可以对付强度较小的应激,鼓励病人面对应激情境,然后对付比较强烈的刺激。治疗分三期:教育期;演练期;应用期。

应激阻抗者stress-resistant individuals 三大人格特点:致力commitment、控制control、挑战challenge。

应对技能干预coping skill interventions 即应激技巧干预:借助隐蔽示范法和自助程序来教会病人通过放松训练、焦虑处理训练和应激免疫法,培育应对各种应激场合的能力。其理论和方法来自于认知行为治疗和问题解决干预法。共同特点:强调并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认知中介因素在个人问题行为发生中的作用;训练病人学会对自己的思想活动实施自我监测;对病人的问题解决基本原则的训练;为病人示范应有的或适应性的“自我陈述”;让病人实际地演练这些适应性的自我陈述语;上述方法、技巧由治疗场所向实际生活过度或学习迁移。

应对技巧训练coping skills training 1971年,戈特夫雷德Goldfried,M,R认为,来访者能够通过想象逐渐增强的威胁性事件并尝试应对焦虑的方法,调节自身的焦虑反应。

总之,应对方法可分为减轻个体对事件反应的缓和法及改变应激性情境的直接法。多数人在应激下自发采用应对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常用的8种应对方法的顺序为:①直接作用,即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6%);②接受,即束手无策,承受已发生的问题(30%);③分散注意力,去想或做别的事(27%);④重新确定情况,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25%);⑤疏泄,发泄由问题引起的情绪,以减轻紧张/焦虑或挫折(25%);⑥寻求社会支持,从家人、亲人、同事寻求支持(15%);⑦松弛(17%)⑧宗教,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6%)。

s t r e s s引起:心身疾病、应激相关障碍、精神疾病

决定这些障碍发生、发展的因素:

生活事件本身、社会文化背景

人格特质(举例)

遗传

应激相关障碍:(临床表现是重点,了解治疗和概念)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stressreaction)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ICD-10诊断标准如下[7]:A.病人必须曾暴露于刺激事件和情境(短期或长期),该事件和情境具有特别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可使每一个经历者普遍感到痛苦。B.必须有应激原(stressor)再现(reliv-ing)的症状,如应激原插入性(intrusive)的闪念(flashbacks)、生动的记忆、重复的梦境,或者当暴露于与应激原类似或相关的情境时再度体验到痛苦。C.病人暴露于类似或相关的情境时,表现出明确和主动的回避(avoidance)症状。该症状在暴露于应激原之前不存在。D.必须具有下述症状之一:(1)不能回忆起暴露于应激原时期的部分或全部重要事件。(2)心理敏感度和警觉性(arousal)持续增高(暴露于应激原之前不存在),表现为下述任意两项症状: (a)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b)情绪不稳或易怒(c)注意力难以集中(d)过度警觉(hypervigilance) (e)过度的惊跳反应(startleresponse)

作为一个诊断类别,PTSD始见于1980年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 1994年出版的DSMⅣ[1]从事件本身和事件引

发的情绪反应两个方面来定义创伤性应激源。在症状方面,满足诊断需存在:(1)持续性的重现创伤体验,5条中至少1条;(2)持续性的回避与整体情感反应麻木,7条中至少3条;(3)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5条中至少2条。病程方面要求上述3类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严重程度上,症状带来明显的主观痛苦或社会功能受损。DSMⅣ将PTSD分为三型:急性型(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型(病程3个月或更长)、迟发型(创伤性事件发生6个月之后才出现症状)。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CCMD 3)[2]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替换了CCMD 2 R的延迟性应激障碍,在症状标准方面与DSMⅣ大致对应,需注意一点,时间标准不尽相同。

3PTSD的诊断

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天灾人祸3.2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恶梦;③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3.3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①易激惹;②入睡困难;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3.4 回避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至少有下列2项: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到达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对亲人变得冷淡,不愿与人交往;④兴趣爱好的范围变窄;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上述症状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发生,符合症状至少已有3个月。暴露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治疗;药物治疗

PTSD的最显明特征是患者总是处于创伤经历重现和极力摆脱与创伤有关回忆的冲突中

PTSD的症状被划分为三部分,即①重复体验性症状(reexperiencingsymptoms);②回避性症状(avoidancesymptoms);③警觉性增高症状(hyperarousalsymptoms)本组疾病的发生与剧烈的精神(心理)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存在的困难,处境等因素直接有关。自然灾害发发生;严重生活事件;战争场面;隔绝状态。根据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和延迟性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环境调整及生活指导;

药物治疗:改善接触,保证良好睡眠,减轻焦虑、烦躁不安。常用抗焦虑药或催眠剂;宜小剂量,不可长期用。

acute stress reaction 急性心因性反应

短暂性精神障碍

由极度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引起(通常一小时之内发病)

主要临床特征: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病程短:一般一周内症状缓解,特别是在离开创伤性环境之后症状迅速消失。

预后较好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应激源和症状表现,在内容之间的密切相关,时间上紧密联系;在消除应激因素或改变环境,病情迅速缓解,病程不超过一周。

与急性脑病、躁郁症、癔症鉴别。

delayed psychogenic reaction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多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或忧伤。

潜伏期一般为几日到数月,半年以上者罕见。

临床表现: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创伤性梦境或恶梦;不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环境无任何反应;快感缺失;回避对既往创伤处境或活动的回忆,害怕和避免想起创伤大心情;自发性高警觉状态state of autonomic hyper-arousal with hyper-vigilance 惊跳反应 startle reaction 增高和失眠;可伴发焦虑或抑郁情绪,少数有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

病程波动,大多患者可恢复,少数可呈慢性病程,出现持久人格改变。adjustment disorder适应障碍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和个体素质(个性缺陷、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应付方式生硬单调、个体遭遇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大状态)共同作用

可辨认的应激源事件发生3月内发生情绪、行为症状

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情绪症状:抑郁、迟缓、烦躁不安等

适应不良行为:社会功能退缩

生理功能混乱:sleep、weight、ect

病期:持续至少一月、但不长于6个月

DSM-Ⅳ根据突出症状分为六种亚型:以抑郁心境为主的适应性障碍;以焦虑为主的适应性障碍;具有焦虑和抑郁心境的适应性障碍;以品行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情绪和品行障碍共同存在的适应障碍;非特异性适应障碍;

有考虑人格因素的影响。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人格特质对心理应激反应有重要的制约作用[10]。人格特质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从而影响心理应激反应。期待将来的研究能对人格因素有

感受应激原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HPA)兴奋性提高,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水平升高,从而动员储能,适应环境。适当应激反应有利于机体度过短期恶劣环境,保存生命,但若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HPA轴功能持续亢进,使机体长期处于高水平的GC中,即使是生理性的应激反应,对机体也将十分不利。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强烈身心应激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使机体出现正常衰老过程加速、学习记忆障碍、应激性精神紊乱、痴呆、抑郁症、免疫力低下等多系统疾患,这些疾患的严重程度无一不是与HPA轴持续亢进、血中GC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电子教案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产生 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完整版)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_PCL-C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 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下表中的问题和症状是人们通常对一些紧张生活经历的反应。请仔细阅个月内打扰您的程度,在右框选择打分。

得分:检查者:

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评分标准参考值范围为38~47 17-37分:无明显PTSD症状 38-49分: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 50-85分:有较明显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结果非诊断性,仅供参考) 介绍:PTSD检查表平时版(The PTSD 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是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心行为科学分部于1994年11月根据DSM一W制定的,由17项条目组成的PTSD症状调查表。中文译文是由姜潮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张杰教授和美国PTSD研究中心经过多次中英文双译于2003年7月完成。PCL一C量表是专为评价普通人在平时生活(与战争相对而言)中遭遇创伤后的体验而设计的。它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被问题和抱怨打扰程度打分,分5个等级,1“一点也不”、2“有一点”、3“中度的”、4“相当程度的”、5“极度的”。可分为4个因素,分别为:警觉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创伤经历反复重现反应;社会功能缺失反应。累计各项的总分(17一85),分数越高,代表PTSD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此表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提供一个连续的评分,是一个多纬度观察PTSD的工具,可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对PTSD主要症状更详尽的描述,还可在临床研究中作为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的工具。在美国,PCL-C量表常作为PTSD症状诊断和干预或治疗PTSD的效果评价量表。 经研究PCL-C中文版具有较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五讲心理应激 一、总论 (一)塞里的应激学说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期。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 1.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是心理应激。 3.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4.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 ⑴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⑵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⑶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⑷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⑸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5.心理应激理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教育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⑴在医学认识论方面: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 ⑵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在预防医学方面:“系统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 6.应激系统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应激系统模型及其基本法则在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压力管理和家庭婚姻咨询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⑴应激系统模型与临床心理咨询:首先根据系统模型,对患者的心身问题以及相关因素作出三级评估。第一层次的评估分析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心身症状情况;第二层次评估进一步分析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程度,确定应激各因素在“问题”中的地位以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层次评估分析人格特点(特别是观念方面的人格特点),如求全、完美主义倾向。然后,在系统模型的评估基础上,以系统论与整体观的水平作出干预决策,可以决定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指导、系统心理治疗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九章应激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九章应激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九章应激。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9)、简述题(6)、填空题(3)。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九章应激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及机制 第三节应激与疾病 第四节病理性应激的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掌握:(1)应激的概念和生理病理意义(2)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和意义(3)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熟悉:(1)应激原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分类(2)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的概念(3)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器官功能变化。 了解:(1)应激时的其他神经内分泌反应(2)细胞应激、热休克蛋白、氧化应激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9) 1、应激: 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或应激反应。 2、应激原: 是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 3、全身适应综合征: 是指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4、应激性溃疡: 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及大手术、重病或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表现为粘膜糜烂、浅表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发生穿孔。 5、急性心因性反应: 是指在急剧而强烈的心理社会应激原作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所引起的功能性精神障碍。 6、适应障碍: 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心理应激或困难处境,加上患者本人脆弱的心理特点及人格缺陷而产生的以抑郁、焦虑、烦燥等情感障碍为主,伴有社会适应不良,学习及工作能力下降,与周围接触减少等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 7、热休克反应: 是指生物体在热刺激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以热休克蛋白生成增多为特征的反应,也称热应激。 8、氧化应激: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得心理状况可能就是健康得,也可能就是不健康得,那么就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与决定着一个人得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得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得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得因素,对人得心理健康有很大得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得失误与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得内部,个人得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得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得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得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得能力,就会对人得健康构成严重得威胁,导致心身疾病得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与“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就是由于身体与心理得双重影响所导致得,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得影响与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都就是生活中得客观存在,都就是难以避免得。谁都会遇到不顺心得事,谁都会有自己得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得成份越大而分母上得成分越小得话,一个人得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得消极得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得比重,提高个体得自信心,提高个体得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得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得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得“压力”转化为积极得动力。“自信心”就是一个人重要得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得能力也就越强,她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得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就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得她人在精神上得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得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得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得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得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与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得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得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得家庭,那么当她遇到心理压力得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得支持与依靠。此外,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得人,提供及时而有力得帮助,提供必要得心理营养,提高机体得“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对个体得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得产生 心理应激就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得一种必然得存在,从大得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得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得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得压力与负担。从小得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得冲击与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得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您自己得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得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得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得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与奈维德1983年在她们合作得专著:《适应与成长:生活得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得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得生理疼痛、生病或者就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得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得情绪低落与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得气质或性格所造成得长时期抑郁与焦虑。(4)遭受挫折:

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应激与心理应激的概念,进而认识心理应激对于个体生活特别是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文章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简单说明了现象与产生原因,并在文末给出了本研学小组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字:应激心理应激健康心理应激问题人格特质认知方式应对方式正文: 随着时代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这些80、90后的大学生群体,因为我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进入大学,我们接触到了更为专业的知识,接触到了多彩多样的生活元素,认识到了五湖四海的同学,那么我们的心理状态在怎么发展呢?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遇到了哪些心理问题,又是如何反应的呢?通过对于心理应激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引发应激的因素我们则称作应激原。应激原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或局限性适应综合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心理应激(mental stress)是指个体因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造成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反应。心理应激又包括情绪应激(emotion stress)和精神应激(spirit stress)。情绪应激源是引起恐惧、喜悦、焦虑、生气等感觉。例如,跳降落伞、演讲应激、考试应激。精神应激源则需要更多合理的认知过程而缺乏强烈的情绪成分。例如,Stroop颜色—词汇冲突测验、心算等。 二、心理应激的影响 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促使心身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 近期研究发现,持久、过强的紧张、焦虑、愤怒情绪,可使交感-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而产生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而持久、过强的失助、失望、压抑、孤独、抑郁则使副交感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障碍而产生哮喘、溃疡病、皮肤病、肿瘤等。 2 如果没有应激,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无聊的厌倦感,导致不健康的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心理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数日至6个月内所出现的个体延迟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再度体验创伤、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也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Wilfred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此病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临床表现 1. 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 2.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 3. 持续回避表现为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迟钝。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指在可以辨认的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个体对该应激源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行为,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临床表现 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以抑郁心境为主者表现为情绪不高,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可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诊断 ①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如移民、出国、退休、入伍等)精神障碍始于事件后3个月内。

第3章 心理应激

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 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 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 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 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10.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I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以上均是 11.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作的:() II A 情绪调节 B 认识和行为努力 C 潜意识中的防御 D 求助活动 12.关于应对概念的错误叙述是:() II A 应对的涵义是多维度的 B 应对与多种应激因素有相关性 C 应对保护个体免受应激损害的作用 D 应对活动涉及应激全过程

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不可怠慢 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有些幸存者出现了焦虑、惊恐、情绪失控、行为杂乱冲动等表现,专业上称为急性应激反应。即对于超乎寻常的意外打击,所产生的强烈心理行为表现。这种状态的起因和表现都明显,也易于得到关注和干预。而与急性应激反应相对的另外一种状态:慢性应激反应,则常常不被人重视,但其危害,有时并不亚于急性应激。 慢性应激反应,简称慢性应激。即指个体处于一种长期慢性的压力状态之中。这种压力不是某一个突发的紧急事件,而是让当事人感到无助无望的一种情境,而其结局也常常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发人深省。鲁西南某地的一位转业军人王某,几年前贷款开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由于当地很多同类的工厂都生意兴隆,所以他最初信心满满,在事业起步的时候还被选举当上了村长,可谓春风得意。可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厂子连续亏损。近百万的贷款也血本无归。更主要的是贷款中的一部分是以其同村的两个堂兄弟的名义借贷的。这样,他不仅时时要应付银行的催款,还要不时和两个兄弟、弟媳周旋。但王村长又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尽管处于窘境,但仍强颜欢笑,只是人显得老了很多。前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应邀去朋友家喝酒。在自己门前摔了一个跟头,倒在地上就没有再起来。医生诊断为猝死。 当地人为其唏嘘不已。此时,才觉察到是长期持续的压力把他压跨的。而他平时的笑容掩盖了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慢性应激的发生与处境以及当事人的个性均有关。如果有一个持续的恶劣的人际关系,如不良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都有可能让人处于慢性应激当中。而当事人的如果有好面子、要强、求全的个性,而又有压抑、回避、忍耐的特点,则更容易促使慢性应激的发生。 中原地区有一位中年男子在某企业当司机,也是一位转业军人,与妻子在同一个单位。可妻子却不能洁身自好,频频红杏出墙。而与之有染的又大多是单位的同事。有时为了打麻将的一点钱,妻子都有可能与同事在单位发生不齿之事。可这位司机考虑到孩子和家庭,一味地忍让。就是被同事说到脸上,也不回应。但其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天出差,他上楼的时候摔倒了,抢救两个小时后仍一命归西。大家都说,他是窝囊死的。 在这位司机的心里,一定累积了很多愤怒、怨恨和委屈、悲伤等负性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和表达,那么就会郁积在心里,长期压抑之后,对身心健康就会形成侵蚀。这些情绪能量对生命力有很大的破坏性,要么降低人的免疫功能,使人生病,如发生癌症、高血压、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猝死;要么消耗人的心理储备,使人的生命逐渐枯萎,不堪一击。 有位妻子,与丈夫关系不佳,两个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分居多年,形同末路。两人又在同一个单位,但对方的一些事情,自己往往比同事知道的还晚。由于彼此几乎不说话,经济界限又很分明,装修的时候,妻子都是通过工人询问丈夫买来的一些材料、饰品的价格,让工人都觉得莫名其妙。在这样充满冷战的家庭里,数年前妻子患了乳腺癌。而象这样的身心疾病,据报道与夫妻关系恶劣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时候,家不再是一个爱的港湾,而成为了一个让人受伤的地方。 为什么在慢性应激中有的人会生病呢?因为这些人在无意识中常常过度采用“压抑”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矛盾冲突中产生的不良情绪。过度压抑的结果就是,不仅抑制了愤怒、攻击等情绪行为反应,由于身心一体性,在压抑中,作为具有机体防御功能的免疫系统也同时被压抑了,这样有些病变就会在免疫监控削弱的时候发生。于是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就会悄悄降临,使当事人雪上加霜。有时甚至会发生猝死,即如上面的案例中所描述的一样。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院 学科门类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面情绪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负面情绪则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正确管理情绪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发展。本文从阐述情绪的基本概述入手,重点阐述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了情绪的功能,最后阐明如何有效管理情绪,旨在对我们心理健康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字:情绪心理健康培养调节 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生理因素,身体上许多疾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中医认为七情过于波动,或波动持续过久,可使阴阳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等等;西医认为,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过分激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过度兴奋,从而使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机能失去平衡,引起的一系列病变[1]。俗话说:“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强化情绪管理,通过进行自我安慰、学会适度宣泄、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来促进身心健康。 一情绪的基本概述 1.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情绪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1.2 情绪的特征 目前,我们处于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摘要:在人们面对外界事件的刺激时,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应激表现。在应激过程中个体会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而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人格因素可以影响其他因素如: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等因素进而影响心理应激过程。 关键词:人格因素心理应激 应激是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时,他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来应对该刺激。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映该过程。当刺激事件(应激源或生活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个体就必须调动其他资源加以应对出现各种生理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变化。如果应激强烈到个体无法承受时,心理危机就产生了。在应激条件下,有机体将产生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自动的、可预期的、无法用意识加以控制的内置反应。与此同时有机体还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确实习得的。它们依赖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知觉或解释,存在个体差异。差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姜乾金教授认为:心理刺激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或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些因素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应对方式、性别年龄等,各因素之间是互动的,均处于互为因果状态。而人格特征在心理应激系统的平衡与失衡中起到核心作用,大量关于人格特征与心理应激关系的研究都已证明这一点。 1.人格自身因素对心理应激的影响 首先人格其本身就能够直接的影响个体对心理应激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面对重大事件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有很多心理学家对人格做了深层次的研究,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它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2.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分别是外内向维度和情绪维度。 3.大五人格理论,其包括: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5个部分。上述3个代表性的观点都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于体个而言面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与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处理压力的方法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的人生,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坎坷挫折时有发生,面对种种不如意,人们常常会焦虑不安,内心体验到巨大的压力。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人都经历过。例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求职面试、亲人患病或死亡、工作变动或丧失。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度的压力总是与紧张、焦虑、挫折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会破坏人的身心平衡,造成情绪困扰,损害身心健康。临床心理学家发现,溃疡病的主要起因就是心理压力。溃疡病患者往往具有同样的特点:努力拼命工作,总是担心工作不完美,担心自己能力不够,经常体验到无助感等。癌症和心脏病的发作也与心理压力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心理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 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将这些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生活中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人们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但是,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把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剌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变质食物、酸碱剌激等,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2.心理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样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心理性压力源与其他类型压力源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中,反映了心理方面的困难。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处处可见,但为什么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耿耿于怀,区别常常源于人们内心对压力的认知。如果过分夸大压力的威胁,就会制造一种自我验证的预言:我会失败,我应付不了。长此下去,会产生所谓的长期性压力感,畏惧压力。 3.社会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个人生活的改变常常会给人带来压力。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编制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列出了43种大部分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事件。由400位不同职业、阶层、身份、年龄的人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压力大小打分,发现其中24个项目直接与家庭内人际关系的变化有关。 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若不改变原习惯,适应新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积郁成疾。例如出国留学,如果缺乏对环境改变所应有的心理准备,没有一定

精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0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 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

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综述? 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靳杭红,潘兴华 [摘要]各种生理和心理性的伤害刺激均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紊乱等全身性应激反应,严重或长期的应激反应可导致免疫功能抑制,诱发感染、肿瘤等疾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存在精确的相互调节关系,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各种递质和激素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而免疫细胞的各种变化也可通过各种细胞因子因子等对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调控,他们之间还存在共同的信号调控机制。针对应激诱导免疫抑制的发生机制,采取去除应激源、降低应激反应强度、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措施可有效防治应激反应诱导的免疫功能抑制。 [关键词]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抑制;调节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81-5122(2007)07-0591-04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r ess on immunity function and ther a2py measur es JIN Hang2hong,PA N Xing2hua.Depa rtment of Out2patient,Kunming General Hospital,Chendu Military District of PLA,Kunming650032,China [Abstr act]Different kind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on human results in neural system, endocrine,immunity,metabolism and other systemic disorders.Severe or continuative stress can induce inhibition of immunity function and this may be one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ect disease,tumor and other diseases. Between neural system,endocrine and immunity system there are correlation of regulating each other on cell and molecules of signal transmit level.Neural system and endocrine effect the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immunity by produce neuropeptide,neurotransmitter and hormone and immunity system also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neural and endocrine by secreting different cytokine.There are common signal molecule regulating mechanism among neural, endocrine,immunity system on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Based on the systematic reaction of the immunity suppres2sion,taking the complex measures of moving out stress stimulation,reducing the stress react level,psycho2therapy, behavior training,immunity therapy and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treat the immunity inhibition after stress. [K ey words]stress reaction;neuro2endocrine;immunity inhibition;regulating measure 应激反应是由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的定型反应,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HPA ax2is)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并伴有众多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变化。应激反应实际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性反应或自我保护机制,合适的应激反应对动员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等力量和对抗各种刺激对机体的伤害有积极意义,它是机体整体调节、反馈、适应、保护、防病、抗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过强或长期的生理(如闪光、强声、高温、冰冻、电击、震荡等)和心理(如孤独、忧伤、权力欲望、考试、工作和生活压力等)应激,均可导致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为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及一系列的呼吸、循环、运动、消化、泌尿、生殖、神经、肌肉系统之功能代谢改变等躯体功能性不适应症状,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胃肠松弛、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血糖与游离脂肪酸升高,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分解代谢加快、负氮平 作者单位:650032云南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门诊部衡,血浆中某些蛋白质的浓度升高等[2]。另一方面还可表现为持续的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出现睡眠障碍、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下降、易疲劳、慢性疼痛、情绪不稳、易激惹,有抑郁、焦虑、恐惧心境,出现强迫观念、疑病观念等[3]。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外因刺激的种类、强度、持续时间,还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构成应激性刺激的内外环境因素,可分为躯体性为主、以心理性为主及混合型三类刺激源,但机体对各种刺激诱发的应激反应机制具有相似性,均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性全身性反应,而且体内各系统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调控。强烈或持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的严重后果之一是使机体的免疫调控失衡,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体液免疫反应功能不足等系统性功能变化,结果是容易诱发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 1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传统认为,免疫系统是一个调节精细、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的实验研究报道认为,体内各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调控的关系,特别是在应激反应情况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标准 注:下述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人、青少年和6岁以上儿童。对于6岁及以下儿童,参见下述相应的诊断标准。 A. 以下述1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 1. 直接经历创伤性事件。 2. 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 3. 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性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的。 4. 反复经历或极端接触于创伤性事件的令人作呕的细节中(例如,急救员收集人体遗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 注:诊断标准A4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 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 1. 创伤性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注:6岁以上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一方面来表达。 2. 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 注:儿童可能做可怕但不能识别内容的梦: 3. 分离性反应(例如,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 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 4. 接触于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 5. 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 C. 创伤性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具有以下1项或2项情况: 1. 回避或尽量回避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 2. 回避或尽量回避能够唤起关于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的外部提示(人、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 D.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分离性遗忘症,而不是诸如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所致)。 2. 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如,“我很坏”,“没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我的整个神经系统永久性地毁坏了”)。 3. 由于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 4. 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 5. 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 6. 与他人脱离或疏远的感觉。 7. 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例如,不能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 E. 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警觉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具有以下2项(或更多)情况: 1. 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 2. 不计后果或自我毁灭的行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