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效课堂行为习惯法

高效课堂行为习惯法

高效课堂行为习惯法

襄阳市前进路小学六年级 1 班高效课堂行为习惯法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一、什么是习惯? 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 __。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 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这种刷牙的动作只能行为,不能叫习惯。如果你起床后连想都不想,就自动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觉得嘴里特别扭,这种刷牙就变成了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多了。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十项要求,简称“习惯养成双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1、学会倾听的习惯: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就能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要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吕望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的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如果从小就坚持反复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抓住这个好时机,逐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主要有:1.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 2.作业不独立、及时完成。3粗心大意.不仔细、不认真。 4.不积极发言,不敢举手问老师, 5.不讲卫生,扔垃圾。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爱心真情感化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是转变学生的关键。一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因此,我真心爱学生:用爱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心去纠正学生的缺点,用爱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全班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后进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我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从而促使他们尽快改正缺点。 `

二.以榜样示范教导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做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弯腰拾起;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碰到同学,主动叫上一声:“某某同学你好”;在办公室,当学生把作业本送来,老师热情地对学生说:“谢谢!”;课堂上,当学生帮老师擦干净讲台和黑板时,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声“谢谢大家”;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说:“请坐下……”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再见”“你好”等礼貌用语,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他们耳濡目染,也模仿着说起来,无论老师给学生送去什么,学生都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老师!”,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同学,问早、问好、道再见,已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口头语……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教师率先垂范,就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2.学生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又可及,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我在平时注意发现并赞赏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班队会中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等,作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以此达到示范目的。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

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活动记录内容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活动记录 班级:三年级 活动名称讲文明促新风——争做“内外兼修”的当代小学生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活动让学生自觉遵守文明公约,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活动过程纪要 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自主、自律、自觉意识为目标。以有利于指导中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认识,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将养成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以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以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生审美、学会自控、学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目标,促进教师更关注学生身心成长、更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更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达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要求。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养成开始抓起,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办好校园广播站,及时提倡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办好学校宣传栏、各班板报和四个“栏”宣传阵地,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活动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让同学们深刻了解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德对自己的诸多好处,对自己日常的不良行为也开始改善,逐渐养成了自省自律的好习惯。不作出违反校校纪校规,自觉学习和遵守校规。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自然需要的行为方式。从定义看出,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重复和练习”的结果,它形成之后,成为一种自然。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表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与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中分不开的。 一在实现班级教育目标的活动中培养行为习惯。 虽然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是儿童时期,但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很多必要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行为习惯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同学们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向和动力,而组织相应的具体活动则是班集体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重要形式。只有在班级活动中,学生才能正确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初一开学之初我就给学生们制定了学习和纪律目标,并举办了一些效果显著的活动。如格言的背诵:师生共同查询自我勉励的词句把它找出来进行比较。确定出一个最具感染力的格言定为班级格言,每天早晨上课前坐直了目视前方集中注意力边联想边背诵。同学们心潮澎湃干劲倍增对这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信心,每天进行自我暗示有利于消除懒惰情绪,这个习惯的养成为提高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刚入学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纪律卫生学习都很差,就连他的父母也对他失去了信心。格言刚开始他没有感觉出如何,后来他在格言的背诵中有了感悟,产生了激情,对学习和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物理成绩由以前的十多分增长到了六十多分,还成了班级活动的积极分子。 二榜样的示范引导每个学生健康向上。 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的。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大和古人是怎样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四、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

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师行为

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师行为 吴长刚聂立川 课堂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贯彻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合作者、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课程教学的实践同时建立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的4个联系。在这些复杂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里会发生什么?是怎样发生的?活动结果如何?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教学内容,更要及时有效地监控“学生-教学内容”这个动态过程。教师的“有效监控”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临场发挥,取决于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所以我们常说,教师是教学的向导。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师称之为有效教师呢?它的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又是什么?笔者首先对有效教师的定义作一界定。 一、有效教师的界定 有效教师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有一个逐渐完善和丰富的发展过程,从有效教学观念提出以后,对“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的回答,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最初的回答十分简单,认为好教师就是一个好人,是合乎社会理想的人中楷模,是一个好公民、好父母和好雇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人们期待教师为人诚实、工作勤奋,对人慷慨友好、体贴周到,在课堂上他们要条理清晰、训练有素、富有洞察力并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当然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但我们看到,这种理想化的教师定义不够清晰,缺乏比较客观的行为标准。后来认识逐渐深入,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雏形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限于教师的心理特征,如人格、态度、经验、能力、倾向、成就等。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取良好的教师人格特征表,因为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诉诸于知觉,所以并不适合作为定义好教师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第二,过渡阶段(20世纪60~80年代),较多地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不足之处在于三方面:其一,以行为为依据,却忽略了内在变项,如认知能力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其二,考虑教学的优劣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其三,试图客观测量教师行为,却忽视了被教学生的表现。 第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教师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增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辨别水平,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实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相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展开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理应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行文明习惯

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上,学生往往出现东张西望,时站时坐,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对所学知识缺乏一定的兴趣,一堂课下来,收获甚微。如何提高他们兴趣,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让每堂课学生有不同进步是我们教师应该时刻注意的问题。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表现情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情激情。一堂生动的课,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上,教师的感染力很重要,教师的声情并茂以及丰富的体态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改变课堂的不良行为习惯。 2.学习内容生活化。智障儿童思维直观具体,他们在学习和理解知识技能时,往往局限于自己经验范围之内,与知识技能相联系的具体事物和具体情境上。对他们来说,只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他们才有兴趣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课堂纪律就会好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学习生的不良行为也就减少了,课堂收获也就很大。 3.学习形式生活化。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开始,只会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在活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尤其是致力于落后学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性和目的性,而活动学习最容易及其他们的情绪活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高,不良行为习惯就少,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就能养成。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对小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5 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好的行为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 6.重视家校合作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一、贴近学生,规范行为 班主任想要培养良好的班风,一定要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日常作息时间里不断地去强化,让他们形成习惯,最后才能习惯成自然。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标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规范引导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在做这些事时,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贴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更可以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和班级活动中进行。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款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则要求想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要求。 驻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与班主任的细心教育是分不开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对教书育人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分析 新惠中学朱洪宇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入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素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因此我们深入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要素,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 课堂教学过程包含哪些要素呢?众说不一。所谓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以课程为中介的,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为此,有些教育学者认为,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也是所谓经典三要素说。此外,还有四要素说、六要素说和七要素说等。根据邵瑞珍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陈述目标、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评价,从中我们可提炼出七个教学要素。 一、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就不存在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学生这个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学生要素制约着其他教学要素功能的发挥。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管理等都要从学生这个教学客体要素、学习的主体出发,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 二、教师。教师这个要素主要指的是教师的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北师大副校长、心理学董奇

教授在关于教师素质课题研究中,强调教师的职业理想(根本动力)、知识水平(前提条件)、教育信念(心理背景)、教学监控能力(核心要素)对教师教学的作用。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衡量:1、教学行为的明确性。任务取向的明确性;2、教学行为的多样性。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的多样;3、教学行为的灵活性。主要考察教师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的监控能力;4、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对话、演示、指导、管理行为是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均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课前准备阶段的关键教学要素。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措施的设计以及教学时间和教学评估的设计。其中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是学生这个教学客体要素、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 四、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由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决定的。教学策略有三种:直接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策略和共同解决策略。直接教学策略是一种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主要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系统知识,这是目前大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环节是:导入→呈现教材(讲新课)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一节好课有许多要素,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演绎。对于教师而言,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上出一节好课的重要因素,本文就与读者共同分享10条上出好课的关键策略。 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 在教案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 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案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 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 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浅谈中学生在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高中生在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强化、长期积累而养成的定型行为,是一种心理需要。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发性,时间越久,习惯越难改变。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 那么,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做人”要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要遵守规则、讲究效益、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那么,如何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习惯呢?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在养成教育中做到人格育人 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亲其师,信其道”,做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当教师的人,一定要讲究

修养,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如果教师自身不健全、不和谐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试想,如果教师的思想和心理不阳光、习惯用阴冷的眼光看社会,学生怎能做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师本身自私自利,学生怎能做到无私奉献、承担责任?教师上班懒懒散散,学生怎能刻苦攻读、专心致志?教师仪表仪容不端庄、衣着不得体,学生怎能仪表端庄、朴素大方?教师备课不认真、授课不精彩,学生怎会兴趣浓厚、勤于钻研?教师上课板书混乱、潦草、甚至还有错别字,学生的书写又怎能工整规范?教师知识阅历浅显,举止粗俗,学生的素质怎能全面提高?教师做事没计划、不守规矩、工作拖拉,学生又怎能知行统一,严于律已、创先争优?教师在校园内随意吞云吐雾,学生又怎能拒绝烟害、从我做起?“有渚己而后求渚人,无渚己而后非渚人。”说明只有自己做到的,才能够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样的缺点,才有资格批评别人的缺点。教师只有自己在品德上诚实守信、善于思考,在习惯上勤俭节约、乐于学习、遵规守纪,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能时时处处成为学业生的表率。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师自己作出榜样来,让学生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要比光凭口说真切得多。所以,教师要时时审视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将“爱、实、严、勤、细”的作风切实落实到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重塑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材料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襄阳市四十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特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对孩子学习监督,学生的教育主要靠老师,主要靠课堂,所以研究制定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校教学实际,必须要做的工作。我国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严格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太可能完全照搬。我校应该立足校本、立足教师资源特色、立足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理念。先发现、分析现状和问题,鼓励各学科中理念科学、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亮点和风格,后集全校及至借专家之力全力提升、打造“成功模式”,有序地推广。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向课堂要效益,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为重要的是能弥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管的缺失,力争在课堂上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高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意义 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在这些问题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以下问题: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整体建构教学强调一开始教师要把主要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因为人的潜能是很大的。 2、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最新资料推荐------------------------------------------------------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我的班级管理新民市高级中学王海军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作为高一年级班主任的代表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汇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我交流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希望各位给以指导和批评。 今年我们迎来了 2019 级新生,这届高一新生在社会上的关注度比较高。 在大家的眼中,这批学生整体素质优秀,分数线较高,择校生比较少。 实际上,这批孩子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 私立高中来的学生比例很大,行为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等,又赶上了高中的减负,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一大挑战。 我们的年部非常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学之初的几次班主任会议上,年级领导一再强调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让本届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 因此,配合学校的管理,我在对自己班级的管理中格外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 1 / 5

至于怎样培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经常讲,反复讲,不厌其烦。 1、讲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若想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首先要让他重视起来,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才可能做好。 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不可能一开始就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要让学生重视,班主任要首先重视起来。 给他们深刻讲明并让学生牢记播种一次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行动、习惯、性格、命运四者之间,习惯是关键。 2、讲学校的各项量化细则都是为培养良好习惯的。 学生都知道是来学校学习的,但对于如何学得好就不甚明了。 在这个时候要跟学生讲明学校的量化细则正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学习,并且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 接下来,是对量化细则逐一解释,让学生明白哪一项是培养他们什么品质的,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例如,在讲跑操的口号问题时,大声喊出来可以缓解压力,对身体有好处;可以振奋你自己的精神,可以锻炼你的底气,在以后演讲的时候在声音上占据优势;可以改变自己自卑、懦弱的性格。 学生性格懦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敢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声说话、问问题,这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大声喊出来,可以喊出自己,丢弃自卑、懦弱的心里。

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新的教学理念正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体验。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他们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应该承认,这样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会取得一定效果。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有一定知识功底、探究能力较强以及成熟程度较高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那对于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探究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却往往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把握得不好。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果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势必将会严重限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事实上,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上,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现象俯拾即是。比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比如那些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比如那些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等等。我们深信,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对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

教师,为学校发展积聚力量。 3、通过系统的参与式校本研修活动,自主更新有效教学的观念,转变低效教学的行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有效教学的反思习惯,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达成高效的教学。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 1、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2、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4、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估的研究。 5、课堂有效教学的课例、案例研究。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反思课堂,提炼有效教学的要素,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调查、了解,收集问题:对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教学的问题所在,分析阻碍教学效率的成因。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明晰,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哪些环节是高效的,哪些环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提炼出对各学科共性的问题,分学科有针对性的归纳本学科的问题指向。 2、分析、规划: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炼有效教学的要素。 3、逐步推进:通过教学研究课,课后教研,反思,整改,边实践边调整策略,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整体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总结提炼:边实践边总结,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

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

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特点、要素、基本要求和存在问题等内容的分析,探讨“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效性”的问题。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教育追求的目标,教学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有效教学探索”史。“有效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关注主题。现阶段,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育改革的迫切问题。因此,研究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是谋求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营造和谐课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即是“有效的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效性”即是指“有效的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程度”。前者指向“言语行为”,后者指向“有效性”;前者指向行为本身,后者指向行为的程度。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具有目的性、针对性、预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至少包含有四个基本要素:丰富的情感、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反馈;对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要意图明确、言语精简、启发诱导和互动生成。笔者发现当前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师言语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照本宣科及班级规模偏大等,因此,本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表达明确的意图、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运用适恰的语体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学习和探索,才有可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 有效; 课堂教学; 言语行为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陈菊;彭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