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2

(第一?二章)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1.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2.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

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

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

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另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定性特征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科学主义思潮: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能够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

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应该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

二、分析题

1、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

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

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

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

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

标,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和内容。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要求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2、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

叫“未经检验的生活”和已经检验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答: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

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

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知识难题要求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第三?四章)

一、简答题:1、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

答:决定论承认世界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免于被决定的,我的行为是建

立在我的选择的基础上的,但我的选择本身又是建立在以前的选择的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处在他人的制约之下,我们的自由就一定是受到限制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选择和决定有绝对自由的权力,借助非决定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意志的自由,同时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无原因的。

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弱决定论则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

2、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地位?

答:经验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理性

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理性在人认识中无疑具

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可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而逻辑是保证推理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

经验: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来自感觉经验的,

它通过感知、内省和知觉等几种形式来获得外部或内部对象的经验。

二、论述题:1、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答:“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是”是语言的逻辑界

限,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

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

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限,能够清楚明白。

“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

“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认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

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

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它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但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人们依

靠领会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

解“在者”的存在。

“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三种不同内容: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它指向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

2、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同。

答:理想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就是逻辑分析。要彻底消除哲学由于模糊而造成的混乱,就必须建立以现代逻辑为基础的理想的人工语言,而要建立这样的理想语言,就必须确定这种语言的哲学意义或认识意义。他们普遍认可意义的可证实原则。

日常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所以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他们普遍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改造日常语言的做法,强调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由此提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

三、论述题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休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答:“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

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实为终极目标的概念论哲

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概念论哲学中,科学真理就是由逻辑组织起来的关于事实

的知识,它靠的是概念及其体系。以“是论”为根基的西方概念论哲学固然因其和科学的密切关系而被人称

许,但进入21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出现了科技异化所造成的战争威胁、能源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全球问题,人们开始

认识到,这种概念论哲学也有它的弊端。

“在论”同样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在的角度来理解being ,也就是返回事物本身,也就是不再以是者还是非是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标准,而认为在者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在者之在的更大意义在于其精神性的或价值性的作用。正是有此在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我们才能超越是者所构筑的逻辑经验世界,而突入到非逻辑非经验的世界,也就是回归到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它的作用:一是重新理清存在的地

基,一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事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

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道论”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对一切既不执着与无也不执着于有,就是人生

你分析一下这庸的意思,,并谈谓的看法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请

答: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 知识,“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致死后;“自明诚”是说,首先 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二者 殊途同归。

儒家的理想是“穷理”与“尽性”的统一,但是,求仁与求知是不统一的,这样,儒 家历史上就出 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第一位, 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依据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到求知;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 求知的途径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即物而穷理,然后再通向道德。这两派 都曾以激烈的言辞相互攻击,再加上后来受到争夺道统正传的意识形态干 扰,从而增加了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 3,4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之间的关系? 答:“是”与“应当”关系复杂,这种关系最早是由休谟提出来的,休谟认为,人的言语 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如果把道德看作依据于理智,就会 引起一些非常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在这儿是就是“理智”,应当则相当于“情感”。

2、 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答:在伦理学的行为理论领域,非结果论是与结果论对立的另一种理论。所谓非结果论是 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由于事实是与动机联系

在一起的,道 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 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 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 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最有影响的非结果论理论,一般都是那种很好地范畴化了 的、以建议性的方式出现的关于人的行为规则的理 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各种不同的 非结果论的理论的话,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和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 种最为重要的代表性理论。 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 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处于人的自觉的 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

二、论述题

1、如何区分利已主义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已主 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着哪些基本的理论弱 点? 答: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结果论的组成形式,利己主义相信,如果人们要想达到道 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的;而功利主义则主张,,如 果我们要想达到道德,我们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 的。

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在于它会在深层上侵蚀被我们大多 数人认可,且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深为依赖的共同的道德观,即以公 平、公正为基 础的道德原则,而这种道德原则是任何道德决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依据。而大多数 伦理学家都相信,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基 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任何现 实可行的道德体系,都不能不把他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视野,或至少将对他人利益考虑作 为自己理论框架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 们旧吧考察的视角转道带有“利他”色彩 的功利主义上来。

理论弱点:第一,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可能在实践中被彻底贯彻?第二,功利主义对幸 福、愉快等功利量化理解也是有问题的,第三,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本身在逻 辑上也有模糊之处。

2、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你主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 还是主持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

答: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出于人的自觉 的一种善的行为,他们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关键是看它的动机,

而不是看它的 结果。功利主义则坚持,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 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 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 追求的最高境 界。老子的道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宇宙论和本题论的角度看,道是宇宙万物

的创生者。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终极本质或者自然规律。它的意 义:拒

绝绝对存在而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 存在物都是

平 无,即存在本身具有某种缝隙或者分存在的特性,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 和逍遥山水的心态;三、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

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是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 想。

它主张有生于

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

三、分析题

1、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

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擀面杖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而死。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理由?答:所谓自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人对生命的权利这一事实暗示着,他们有使用某种必要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这种对生命的权利是一种强制意义上的法律权

利,即是一种可以通过物理来保卫它的权利。我们对自卫道德正当性的判断,应该建立于两个重要的基点上:第一,自卫的目的必须是制止攻击;第二,死亡必须是间接的。根据

上述理由,我们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

2、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支持把动物的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植物或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但它们的生命形式吸是被动地,或者说是本能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并不能在自觉的、有意识的状态

下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所以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境遇比之无生命的机器人也好不到哪里。所以虽有动物权利这种观念,我们提倡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但真正做起

来是很难的。

人类既是有行为和行动能力的人,又是有生命的,还是有自觉的、主动的生命意识的,所以,人类是在明确的生存目的支配下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概念,发展出自己的首先行为的。很明显,人之作为人,他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而理性讲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人类一直都在野蛮与文明这两个要么摧毁我们自己要么发展起我们自己的两极中艰难地行进。“什么是生命?人类意味着什么?我

们会允许科学家干预进化过程吗?我们该如何定义死亡?谁来决定什么样的生命值得生存下去?”诸如此类问题,都要求我们人类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全部理性、道德和评价能力来

评估和对待。

人是不可能像动物那样生存的。如果一个人想要依靠自己的本能来存活,那么,死亡对于他就绝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人的生存只有在他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过程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

所以,动物作为一种有生命存在的物体,它们的权利也应该被提升与人类权利一样看待,不然,它们将面临着绝种,面临着失去生存。而随着它们的灭绝,人类的消亡也为期不远了。

(第六?七章)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客观论和主观论?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

答: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

主观论则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观与美的关系:主观论证性——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相对论证性——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非认知性论证——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等同于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

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答:后现代哲学主要是以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

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性哲学,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为基础

和中

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后现代哲学,通常采用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持反对现代性哲

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二、论述题

1、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

答:艺术表现认为事物的美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我们的感官无关,艺术表现论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形式有:模仿——诗歌、戏剧、绘画、

雕塑、舞蹈和音乐被归结为同一类事物的原因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模仿”;表现——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模仿原则创作出来的,它的意义是由作

品向我们显示了的。

艺术表达;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之交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艺术哲学观察的视角转向主体自身,寻求对主体的审美体验作出新的探究和解释的趋势,艺术表达论者认为艺术表达

的形式有:表达——一件东西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感情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指示——一个东西拥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属

性,并且它与另外一个东西发生联系时所起的象征作用;隐喻——用来指示隐藏在字面意思后面的艺术作品做具有的某种属人特性的概念。

2、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答:儒学三期说:牟宗三将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期,在他看来,儒学三期的划分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人合一而

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

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是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 儒学三统说: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对于三统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个简短的说明:“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

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容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三、分析题

1、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请欣赏这幅画,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艺术诠释问题的争论,往往都由对文学作品的诠释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一般而言,在艺术哲学中,文本阅读所引起的诠释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作

者的传记资料能否成为赞成或反对一种给定的诠释的合法证据?第二,当我们谈到某种诠释的时候,是否就应该把这种诠释看作是关于作品的唯一正确诠释?

海德格尔认为是凡高本人赋予了那双“农鞋”的意义。虽然“农鞋”本身是很普通的,但是它一经和作者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就挣脱了“鞋”的定义所赋予它的外壳,成为欢乐、

痛苦、爱恨,一切一切的表征。凡高是一名世界级的伟大画家,他的画在他生前并不被重视,死后才得到世人的重视。

《农鞋》一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反映了当时剥削阶级对农民阶级等社会下等阶层的剥削和压迫。

《农鞋》一画又是凡高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极为强烈的控诉,也是作为社会低下阶层追求生活、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生动体现。

就这幅画作来说,作者凡高的感受,和海德格尔的解释肯定不完全一致,但这些解释不都是有意思的吗?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同意多元论的解释观的。

2、新儒学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到底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为什么?答: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梁漱

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诸先生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

儒学之精神价值的宏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

①就历史影响来说,梁漱溟主要是一位儒学的实践家,或者说是一位实践意义上的儒家。

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正是梁漱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借鉴西方哲学(不要是伯格森的

生命哲学)来阐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并以接续“斯文”、担当“道统”的文化使命感首倡儒学的复兴,其预言和思想也许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这里所彰显的恰恰是中国儒学不

竭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此外,梁漱溟还通过切实的行动(“乡村建设实验”)进行了复兴儒学的尝试,并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介入中国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在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大陆全民性的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依然坚持为孔子辩护且声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由此所体现的中国儒者的救世热情和人格典范,无疑应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弘扬。

②熊十力的哲学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揭示本心、仁体即内在即超越、即存有即活动的特性,

以打通天与人、知与行、存有与道德的界限,从而引导人们依靠内在本性之自我觉悟,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