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需要与满足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正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经验论的观点是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两种。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区别在于对感觉来源的回答不同。所以,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本题考查人类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原因。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最根本的表现在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之为自己服务。A项根本就没能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为人与动物都是依赖自然的:B项是与题干的同语反复,没能够真正说清“统治”的内涵;C项虽然是很重要的,但还不是人类能够“统治”自然的根本原因。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

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表征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点的一个基本命题。由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法去观察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即互为条件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及现象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特点,随着条件的消失,该事物趋于灭亡。因此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又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不可动摇的、绝对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事物及其现象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必须要一切以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表明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

“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要明确“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的含义,它强调一切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作为过程存在的,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

\x05B.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

\x05C.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x05D.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事物

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始终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因而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在这里价值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价格则是偶然性的东西,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D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B.本质决定现象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定形式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怎样辨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并由此体现出认识过程的唯物主义性质.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如果没有理性认识,那么最多只能产生动物式的被动感知,而不会有人的真正感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D )

A.主体决定客体

B.客体反映主体

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 C )

A.自然属性

B.认识属性C.社会属性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

(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主体所使用的工具和实践作用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D )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A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解释: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 )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认识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表现:生产力的表现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构成要素: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C )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

人们只能根据前一阶段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其它历史条件开始新的生产活动,创造更高的生产力。这些经济条件和其它历史条件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的意识也无法改变的。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所以说生产力是客观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 )

A.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D )

A.一定历史阶段上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D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观念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 C )

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B.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D.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因而( )等,均是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国体的基本内容。

A.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

B.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

C.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如何

D.国家机构如何组织和运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实质表现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因此,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宪法学中国体的基本内容。

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 A )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

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前者是原因,后面二个是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D )

A.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的总和

B.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总和

C.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由什么来决定?通过什么来判断?

人是会死的,但是人类社会是永存的.那么从人类社会的角度,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可以永恒的那一条属性,就是你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也就是人的价值.

而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你的社会贡献,其实可以等同于你对人们的贡献.有的时候不需要创造劳动价值,仅仅一句表达关怀的话,就能给别人带来很大贡献.那么这种贡献如何衡量

呢?你对人们的贡献的大小,其实基本上可以通过人们对你的尊重程度来得到反映.也就是说你的价值可以通过你的社会关系来判断.“价值”“贡献”都是抽象的,而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能够切实体会的到的,相对来说它是现实的.

所以说“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A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D.他们的天赋条件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因此,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将一直贯穿于这个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旦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被废止,则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方式较为灵活,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会随着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存在脱离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不存在脱离经济体制而存在的纯粹的经济制度。

第二,经济体制不仅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而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在战争中的国家往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

第三,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什么说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其中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风险机制等。而其它三个机制最后都是通过价格反映出来,可以说都是围绕价格为核心来调节市场,所以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区分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B )

A.劳动力属于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B.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

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一只羊= 一把石斧中(C )

A.石斧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同时又是一般等价物

B.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C.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D.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者的劳动是

A.私人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解析] 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随着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在生产中的改变,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在新产品中再现。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多少,转移多少,不发生价值增殖,C正确。抽象劳动是创造而不是转移价值的劳动,D不正确。A、B 是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两重性,与题意不符合,也不能选。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作用的货币职能是

A.流通手段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

答案解析: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如社会上缺乏金属货币,它会再进入流通,能起到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

A.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论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D. 剩余价值理论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最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都是由(使用价值)

社会财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之劳动产品。

社会财富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指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社会财富包括自然资源、劳动产品和知识技术产品等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两个基本属性。

某肉食加工厂与某养猪大户签订合同,约定以现行市场价格加上一定的价格预期涨幅购买该养猪大户饲养的优良种猪,并于一年后结付所有款项。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C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D.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即出现赊购的现象。赊购以后到约定的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生产资料成为商品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

分析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自由人,是自己劳动的的所有者;劳动者没有其他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

(3)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有价值

(4)劳动力买卖的特点:劳动力是特殊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赊销----劳动力价值的让渡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生产中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来创造剩余价值;表面上的平等自由,实际上的剥削。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

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重要特征是?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有( )

A.从再生产过程来看,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所花费的货币是劳动者自己生产的

B.工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资本家

C.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是为资本再生产劳动力,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不断继续下去

D.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工人的消费(D )

A.纯属于消费过程而与生产过程无关

B.纯粹是工人自己的事而与资本家无关

C.是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要求D.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

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如何区别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

三者的区别在于:

①对资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技术构成是从物质形态方面来考察,资本价值构成是从价值形态方面来考察,资本有机构成则是从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关系来考察。

②内容不同,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是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

资本价值构成是资本有机构成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

A.考察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分类问题

B.考察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问题

C.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Ⅰv+m>Ⅱc是( D )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

考察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是( A )

A.考察个别资本运动的顺利进行的条件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变化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

A.生产的绝对过剩B.生产的相对过剩

C.固定资本的更新D.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B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级差地租:由于耕种较优等土地(高于劣等地的各级土地)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土地的等级差别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以土地有限性为前提的经营垄断才是它产生的原因。由于土地的经营垄断的存在,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不得不由劣等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这样,较优等地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便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分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前者以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距离市场或交通线远近不同为条件;后者以对土地的连续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为条件。

正确反映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A.利润率B.平均利润率C.剩余价值率D.年剩余价值率

此题属于对基本概念的考查。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明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平均利润率是部门间竞争的结果;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

A.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B.垄断市场,排斥竞争对手

C.进行资本转移,争夺有利投资场所

D.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形成平均利润率的过程是资本家追逐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的过程,这都是部门竞争的手段。C选项正确。A、B、D为部门内部的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结果形成(A )

A.社会价值B.生产价格C.平均利润C.垄断价格

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商品资本的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C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C.商业资本D.借贷资本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过程即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出售商品,使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以货币形式回到他的手中,并且使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本,而是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形式。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优势

D.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别

[解析]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形成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项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C是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D项是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A。

纯粹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的源泉是(D )

A.商品价值

B.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D.剩余价值

所谓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由单纯的价值形式变化所引起的各种费用,它属于非生产性费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能由剩余价值来补偿。纯粹流通费用可以分为:买卖时间的费用、簿记的费用和货币的费用。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C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银行资本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的所有权在借贷资本所有者,而使用权在职能资本家,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

马原各题型总结

1. 名词解释(20分); 1.列宁的物质概念(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1)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2)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3)是客观存在的。 2.相对静止。(名词解释)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1)指一事物针对某一特定的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2)指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实践的定义、特征(名词解释)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4.社会存在(名词解释)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活动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5.生产关系(名词解释)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及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6.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名词解释) 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7.资本:名词解释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8.垄断(名词解释)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 命题辨析(30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和继承者解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后由各个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解释:是无产阶级的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学说。

2020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

2020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 2020考研的时间点越来越临近了,考生们复习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了,毕竟近年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是争分夺秒的状态。为了帮助到各位考生,整理了“2020考研政治: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议1 马原很难,但是毛中特则相对容易些。所以建议基础差的同学以及刚刚开始复习政治的同学们,不要一来就学习马原。一来就学马原的话,进度慢不说,如果在刷题过程中经常性正确率低下的话,很容易对政治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 所以建议先学毛中特,找找感觉,这部分的内容通俗易懂,等你们建立起自己能学好政治的自信心,再让马原虐吧。 建议2 马原题目应以理解为主,无论题目简单或是难,都要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对完答案,一定要看解析,这样会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如果是记忆型的知识点的话,自己进行标记并背下来。 建议3 马原部分进度不宜过快,学习原理的时候,要把一个原理看透了再进行下一个。在做题的时候注意结合理论来做。 如果题目中出现的理论,自己记忆比较模糊的话,最好翻书看一看,然后再结合题目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加深理解。 另外马原选择题经常有一些出题“套路”,总结一下可以归为以下七种: 1、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是经常出现的,考研政治和高考政治不一样,不是所有的绝对的话都是错误选项,一定要知道选项的逻辑错误,应该注意这样的表述:是…最基本的、依赖于、属于、只限于、源泉、谁是谁的谁等等。 如:2013.1题干是静止是( )选项C运动的普遍状态(应该是运动)、D运动的存在方式(应该是物质) 2010.17题干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选项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变化(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取决于客观事物) 2、不同的哲学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键词:气、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键词:原子、粒子 辩证唯物主义:关键词: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关键词:我、吾、心、感觉 客观唯心主义:关键词:绝对精神(观念,理念)道、理 可知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人可以认识世界,世界可知的 不可知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可知的 辩证法:关键词: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关键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注:题中只有观念,但没有说明是人的观念,还是神的、上帝或绝对精神,不能判别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只能是唯心主义。如: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上展示多样性。解析: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学习心得(总结类)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实在最开始听师兄师姐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特别无聊,于是去上课便抱着可上可不上得态度去上课。可是,去了才发现,原来上课给人的感觉和师兄师姐们讲的截然不同。老师用略带东北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结果是充满欢笑的。 当然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所以,我们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大题总结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

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马原选择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 本 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运动 D .阶级斗争也包括继承者对 千年思想家” 网评,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马原自考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1)

2010--2015年简答、论述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说明: 1、考纲修改后的非选择题部分:简答+论述。其中简答题5个,题目散布在各个章节。论述题今年改为3选2(往年是2个必答题)。其中历年来,哲学部分(一、二、三章)必有一题;政治经济学部分(四、五章)必有一题,增加的第三个选做题目很可能出自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六、七章)。论述题较之简答题,需要结合现实进行适当分析。 2、以下为近五年考过的题目摘编,考过的真题,个别的可能重复出现。黑体字部分为真题外补充的重点,没考过的知识点出题的概率可能会更大。 3、建议大家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记忆备考。 2015-9-25 绪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14年)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P46);根本理论特征P47、理论品质(p49)。 第一章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3年P61)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2年P64)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5年P74)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1年P88) 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2年P85) 简述意识的本质。(11年P92) 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3年P78)论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4年P81) 论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0年P83) 论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现实意义。(10年P95) 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理解。(本质、特点、形式、作用)P66 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P78) 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P87)。 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P96) 第二章 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2年P99)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13、10年P103)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14、10年P112) 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2年P10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