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90后网络各种门事件的思考―基于社会解组理论为视角

关于90后网络各种门事件的思考―基于社会解组理论为视角

关于90后网络各种门事件的思考―基于社会解组理论为视角
关于90后网络各种门事件的思考―基于社会解组理论为视角

关于90后网络各种门事件的思考―基于社

会解组理论为视角

论文导读::社会解组理论的概念界定。关于90后网络各种门事件的思考―基于社会解组理论为视角。论文关键词:90后青年思考,社会解组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一提90后,大家的最初的反映和评价似乎都带有贬义的。自私自利,不懂事儿,不懂得感恩,追求新潮和刺激。90后这个词已经被时代赋予了太多的标签。没有希望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往往用到他们的身上。这也难怪,在2009年里网络上刮起了一股疯狂搜索有关90后各种门视频的旋风。点击率和下载量直线上升,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冯仰妍“破处门”,慈溪职高“摸奶门”,广东开平“性虐门”,富二代烧钱“点烟门”,上海打人“熊姐门”等。无论是自愿上传,还是被其他人偷拍传到网络上的,看到视频中一些90后的所作所为,其内容大多数涉及到色情,暴力,甚至已触犯法律。我们无不为之痛心。在一味地批评甚至谴责90后这些违背社会道德,伦理道德甚至涉及到违法的事情。同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审视一下当前我们的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家长教育有没有真正做到为90后青年人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社会解组理论的概念界定

社会解组相对于社会解体来说是社会运行破坏程度比较轻度的,也是我们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社会解组是指虽然社会中出现松散,离析

的现象,但仍然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这种社会状态称之为社会解组。[1]p363

对于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来说,失范和文化冲突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社会解组的表现形式。现在时下网络上流行的90后各种门视频事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就是由于现行的社会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各种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共同存在,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发生着剧烈的碰撞,导致其长期处于矛盾,抉择,焦虑中,完全不清楚应该遵循哪一套社会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源于社会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取得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文化领域,外来文化不断对我们原来固有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提出挑战,我们以前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控制力度大大减弱论文格式范文。可以说快速,准确发现和把握社会解组现象,多于我们预防和解决网络90后各种门事件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 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或多或少发生着改变。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文化冲突。特别是文化方面,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西方一些思想逐渐冲击着我们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两种相对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同时存在,90后的青年无法分辨其中的对错是非。加之不良的思想文化像有关色情,暴力,非伦理的电影和电子书通过

网络和手机传播。青年人特别是90后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而且也愿意去接受它,而他们正是利用90后这些弱点,逐渐腐化和影响我们90后这一代的思想。

最近国内网络出现一种怪现象,一些因各种搞怪夸张的表演而迅速蹿红的人,犀利哥,凤姐无不影响现在90后这些怀揣着明星梦的人,也想通过自己的搞怪或者无厘头的表演通过网络来提高自己的人气。娱乐圈最近也发生一些明星的个人隐私被公布到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某香港男明星的艳照门事件,内地“兽兽门”事件。这些现象也会对90后产生不良的后果,因为90后的年龄段追星现象依然很普遍,对于明星的崇拜,甚至明星的一言一行都会被90后年轻人争相模仿。

2.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和90后法律意识薄弱

伴随着社会剧烈变迁,以前的应试教育制度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但是现行的素质教育又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旧的体系,其结果影响人们不知该遵循新,旧哪种行为标准。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很多年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探讨一下在素质教育这个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危机。虽然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转变成由各省可以自主命题。一些国内著名的高校享有自主招生的权力。但是高考的录取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分数这一客观的条件仍是录取与否的首要因素。因此各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利用大量时间补习文化课,学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精力很少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学生更是对其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说说教材的编写。以人教版必修的教材为例,全书四个单元,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少之又少。涉

及到的内容也是以宏观方面入手,要以人民服务为中心,以集体利益为原则,坚持八荣八耻等。只是机械地罗列政策方针,并没有说明其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

通过上文提到的90后各种门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事件都触犯到我国的法律,特别是上海“熊姐打人门”事件,就因为别人抢了其男朋友,对另一女生大打出手,撕扯头发并用脚踹其肚子,行为令人发指。一项对全国十个省市未成年犯罪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2]明我们90后法律意识十分薄弱。除了我们教育在这方面做的不够之外,法律宣传力度不够也是产生因素之一,纵观我们的校园,教科书,甚至学生所居住的小区很少甚至没有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而这一块正是90后青年最需要补习的常识。

3. 家庭结构,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

影响社会解组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组织化程度的高低,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容易出现失范行为,也就是没有现存的社会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人对于婚姻以及家庭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离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困难,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出现对其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中,如果经历过不幸的事件或境遇,并造成严重的创伤性体验,也会对他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个性产生恶劣影响。[3]p10

溺爱孩子是现代家长的主要教育方式,这也难怪自计划生育政策颁布以来,每个家庭都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自然成为父母,家中长

辈的心头肉。打不得,骂不得,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家长都无条件的满足。长此以往,家长在家中的权威性越来越降低,孩子的自主权空前高涨,逐渐形成了家长越来越难以管教自己孩子的怪现象。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因为上一辈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现在还是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没有人能够给他们一些建议论文格式范文。过分溺爱90后的孩子会产生不良的人生观,表现为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眼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个人或小群体利益时至高无上的,任何妨碍他们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规范,都是对他们的限制。[4]

3.自身生理发育的提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之现代社会对于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高度认可。90后的营养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随之而来的是其生理发育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性发育的提前。青年人对性渐渐产生了好奇,但是受其文化的束缚,我们往往回避有关性的问题,青年人对性有一种神秘感。而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强烈的叛逆心理。你越是隐瞒,他们偏要采取各种途径去了解。而往往他们选择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如通过色情网站,黄色书籍等。面对这个新奇而又神秘的领域,他们更愿意去尝试去偷尝禁果。更有甚者把自己的性爱照片,视频传到网上公开炫耀。浙江慈溪职高“摸奶门”事件,一个女生在课桌上竟然坦胸露乳,任凭班级男生肆意抚摸。事情发生后,她还在其博客上公开解释自己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班级的团结。其可笑的言论令广大网友费解。

4.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又称之为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灯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非正式社会群体。今这个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特别对于城市居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过度,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孩子没有了小伙伴一起玩耍。于是他们不得不在学校,居住小区等公共场所寻找同龄人,同辈群体的影响对青少年是巨大的。也是90后青年社会化过程重要环节。特别是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影响,同龄人之间会讨论各种时下较为流行的话题,如:电视选秀节目,最新流行元素等。还有他们会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非正式组织,像大学中各种社团。在他们的组织中会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大家必须遵守。团结对外,省略语,口号等。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特征。而一些不良的亚文化对90后青年影响是巨大的。前一阵在网上轰动的“破处门”起因竟是一高中青年人追求非主流,而他们认为处女并不是非主流,于是该女生为了怕同学们嘲笑,证明自己也很非主流,于是雇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并拍摄成视频传到网上,其行为让人感到惊讶。

四.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国家应大力度整顿网络和手机传播自拍或色情信息

据专家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5]一些受利益驱使的团伙办起了色情网站,甚至有些就是90后自拍的视频,只要打开网页,青年人很容易进入该网站,其恶劣影响之大不可估量。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开始打击任何利用网络和手机等传播有关淫秽活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其打

击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特别是引入群众举报有奖的方式,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安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自7月16日以来,警方先后关闭淫秽色情网站多大1125家。对于那些自拍或偷拍涉及色情,暴力等内容的视频,一经发现,对其视频屏蔽,同时追究上传者应有的法律责任,总之从源头切除其网络,手机等不良信息的传播,还我们90后青年人一个干净的舆论环境。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是公众意愿在网络上的延伸。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研判不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之间建立无缝隙、灵敏、高效的切换不对接机制。必须在主导、引导、疏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斱面改进工作斱法,高度重规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所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戒不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不可控性、互劢性不即时性、丰富性不多元性、隐匿性不外显性、情绪化不非理性、个性化不群体极性化等特点。网络舆情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构成了现实挑戓。 加强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政府应搭建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传播的平台,以自由传播为原则,限制传播为例外,实现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劢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共识意见的达成,帮劣化解危机。 第一,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以应急管理政务内网、应急管理政务外网、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网及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应急管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的办公环境。 第二,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减少信息沟通环节和信息噪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遏制谣言存在的空间,帮劣公众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仸度。

第三,提高政府善用网络新媒体的技能,避免“瓦釜效应”。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觃律,主劢接近和善用新媒体,借劣舆情监控系统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 主劢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所谓“朝议无黄钟,遂使街谈尽瓦釜”,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商业利益驱使戒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最终导致大众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应该建立和完善网民丼报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对网络新媒体传播加以监督。充分发挥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微博的出现,使得个人成为信息发布不社交网络的个体终端,微博的传播衍生出裂变性、主劢性、即时性的特征。微博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通道。近年来,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网络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言人也遍地开花,微博成为应急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政府要善用微博,不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规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 图:《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2.0系统》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及其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3年第6期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及其意义 周 沛 〔摘要〕 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工作中构建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是发挥和提升社区工作调动社区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有力措施。社会支持网络有其特定的结构和互助互济功能,对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对于专业性社区工作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支持网络;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3)06-0092-05 在当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过程中,社区工作正逐步介入社区并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认同。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①在协调社区关系、整合社会资源上的功能还不完善,因而其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还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本文试图就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这一在社区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实务做一概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社区工作中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涌向社区;老龄社会的来临,老年人的照顾与医疗健康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层次性,致使不少社区成员成为低收入阶层,加上疾病等原因,使得社区的贫困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民工大量涌向城镇,在为城市社区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其面临的实际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面对此类社会问题,社会各界一直给予高度关注,“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等纷纷付诸实施。但是,仅仅靠这种临时性的、完成政治任务的方式还很难有效地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缺乏能够协调各方面关系、有效调动社区资源的组织和手段,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性与互助互济性还不够。换言之,没有引入专业性的社区工作机制,忽视了社会支持网络在解决社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工作是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 ①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一起,构成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 〔作者简介〕周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C A.《实证哲学教程》孔德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D.《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D A.《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科塞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A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韦伯 D.符号社会学米德、布鲁默、戈夫曼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A A.康有为 B.梁启超 浙00034# 社会学概论试题第1 页共8 页

C.章太炎《社会学》 D.谭嗣同《仁学》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A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B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C P89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A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D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B P97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C P105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C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浙00034# 社会学概论试题第2 页共8 页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通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 近年来,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不规范、不正确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事件的公正处置和善后,给单位、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为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减少和消除舆情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巩固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积极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类市场主体、政府机关都应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一、预案建立范围和响应原则 一般预案适用于规范、指导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已经或者知晓即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传播,可能引起公众普遍关注,进而损害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形象或影响社会稳定且涉及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如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都应建立专项舆情应对预案。 响应原则是:舆情应对要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协作配合、讲求方法的原则,迅速掌握动态,及时准确反应,保障公众安全,适度公开透明,尽力控制风险。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置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并设副组长1-2名,由分管对外宣传和重点领域的分管领导

担任。同时领导小组下设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成员由业务部门、宣传报道、后勤保障等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总体负责舆情危机处置工作;查清事件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决定舆情危机处置各项具体措施;对事件处置进行评估、总结,提出对事件当事人的处理意见。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牵头组织收集、汇总舆情信息并进行研判、分析和评估,及时向领导、相关部门、上级机关通报网上舆情;加强与当地宣传部门和相关媒体的联络,分析舆情信息发展的趋势,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处置建议;与新闻媒体沟通,如有媒体采访,由办公室统一协调,业务部门工作积极配合、协助;审核并统一发布以单位名义发布的调查信息;根据需要通报网 上评论引导信息,组织和协调针对性网上评论工作;组织开展舆情应对业务培训。对舆情危机及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展开相关调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初步结论,对涉及舆情危机处置提供法律支持。 其他相关部门职责: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能的舆情,快速开展调查(督查),做好源头化解工作;提出处置建议和发布的答复内容,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根据需要及时研究并提出引导口径,组织开展网上评论。 舆情监测员的职责:尽早发现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有效处置和正确引导的关键,各单位应建立网络监测员队伍,配合做好媒体、论坛的网上巡查,发现舆论并在其他平台上或更大范围扩散的,及时

2013.4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 1. 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分工 B.失衡 C.合理性 D.秩序 2.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事实 B. 社会行动 C. 社会 D. 社会关系 3.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 A. 伽达默尔 B. 瑞泽尔 C. 狄尔泰和韦伯 D. 涂尔干 4.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2012.7真题 A. 文化元素 B. 文化集丛 C. 文化特质 D. 文化模式 5. 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角色是() A.开放性角色 B.自致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表现性角色 6.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B.人的现代化 C.人的全球化 D.人的国际化 7. 暗示者通过说反话或过分夸大,对被暗示者造成相反结果反应称为() A. 直接暗示 B. 间接暗示 C. 反暗示

D. 自我暗示 8. 以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过程形态和结果形态 9.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是() A. 扩大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10. 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 A. 血缘 B. 业缘 C. 姻缘 D. 地缘 11、在组织控制中,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这一过程被称为()2010.7真题 A. 沟通控制 B. 预先控制 C. 反馈控制 D. 现场控制 12. 在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中,被称为“人本主义”和微观取向的理论是() A. 功能论 B. 冲突论 C. 互动论 D. 结构论 13.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这种劳动类型是()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体力劳动 D. 脑力劳动 14. 炫耀性消费理论是由()提出的 A. 鲍德里亚

舆情管理篇_第十八章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舆情管理篇 第十八章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第一节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第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发生火灾、瓦斯爆炸、冒顶、透水、坍塌等安全生产事故;尾矿坍塌事故;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等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暴力恐怖案件;爆炸案件;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劫持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案件;恶性刑事案件。 第五,境外涉我突发事件。主要指在境外发生的,可能对我国公民和机构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本书所介绍的事件范畴,属于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事件。此外,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一般重大(Ⅲ级)等三级。 此外,还可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罕见性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罕见性的角度来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并因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多,而使得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因此,对其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可参照先前处置经验并遵循某种规律。而有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如十年不遇或百年不遇的事件等,或是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变迁而突然爆发,而完全没有先例,因此很难提前预测、预警,一旦发生,往往令应对工作措手不及。显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说,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一些事件由于影响因素少,因素之间的作用简单,事件的不确定性低;还有一些事件的影响因素多,因素之间作用复杂,事件的不确定高。事件的不确定性越高,可供选择的情景演变路线越多,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就越难,也越难做出有效的决策对其加以控制;而事件的不确定性越低,事件发展的趋势就越明朗,也就更容易准确预测并对其加以有力控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又可以把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第二章 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第二章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了解和掌握社会问题理论中的“社会解组”理论及其分析视角。通过用对社会解组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其特点和主要理论流派观点,社会变迁与社会解组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解组理论在城市发展和家庭领域的具体实践,尝试从社会解组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并了解社会解组理论的局限和批判。 第一节社会解组 一.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视角的起源 1.背景 社会解组理论是美国社会学犯罪问题探讨最早提出的解释,许多犯罪学的教科书在讨论社会学的犯罪学解释时都从这理论开始,这理论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也成为芝加哥学派,以都市解组地区高犯罪率的现象为探讨的重心 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变化社会的回应,三大显著进程: (1)移民潮(migration), 欧洲移民和美国内部移民都遇到文化冲突 (2)城市化(urbanization), 导致越轨亚文化的增长,犯罪群体(delinquent gangs)的增加 (3)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技术的提升导致失业率增加以及日渐恶化的工作环境 2. 社会病理学的局限 社会病理学理论难以解释大范围的社会问题:从1918年之后,美国社会学更多注重概念的发展和定义,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特别注重社会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社会解组视角出现在1920年代。 二、社会解组理论 1. 社会解组是当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2. 社会解组区别于社会解体(social disintegration)。前者指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后者指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体系遭受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如封建社会解体被中华民国取代) 3.导致社会解组原因的社会学主流观点: (1)文化堕距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在文化变迁中,构成文化的各部分变化速度不一致,造成了相互间的差距和错位,由此导致社会解组。 (2)异化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在精神上与其周围世界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这是引起社会解组的重要原因。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5297496.html,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作者:徐崴威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16期 [摘要]本文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期、发展期、高峰期、反复期、衰减期五个阶段,并分析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事件要素、网民要素、媒介要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群体极化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及蝴蝶效应分析各要素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的表现及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事件为例,探究事件从突然发生至最后衰减的过程,结果显示,事件主体、网络媒体及网民对舆情的产生、发展、高涨和衰亡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马航客机失联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2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6-0-02 1 研究背景 2014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网民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的时代到来。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加,网络使用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和网络媒体日益变革,这些客观因素都对网络舆情产生了更加深刻复杂,变幻莫测的影响。微博、论坛、网络评论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兴起,网络舆情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庞大数量的中国网民已经不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信息,他们已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深度介入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事件的孕育、发展、高涨和衰减过程中。在互联网时代,即使一件微小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系统的放大,也能引起“蝴蝶效应”。 2014年3月8日凌晨0时41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以下简称“马航客机”)MH370由吉隆坡起飞,预计当天6时30分抵达北京,客机载239名乘客,包括227名乘客(2名婴儿)、12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中国乘客154名。3月8日凌晨1时20分,失联于马六甲海峡,随后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该事件被称为“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截至目前,马航客机MH370仍未找到。事件发生后,马航公司、媒体及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事故的反应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和处理过程,因此对网络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即时处理分析,不仅有助于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制止谣言的扩散,还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进展和民众心理的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效果。 2 理论基础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背景: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

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 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 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0

全国2008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及答案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 象是() A.社会事实 B.社会 C.社会行为 D.社会关系 3.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研究者的兴趣 4.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A.社会“是什么” B.社会“为什么” C.社会“将会怎样” D.社会“应该怎样” 5.在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中,研究者介入、接触和影响研究对象程度最深的是 ()A.问卷调查 B.社会实验 C.实地研究 D.非介入性研究 6.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情缘关系 7.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强到弱的排序,正确的是() A.习俗→道德→法律 B.习俗→法律→道德 C.法律→道德→习俗 D.道德→习俗→法律 8.不属于 ...茶文化集丛的是() 1

A.茶叶 B.做茶杯的陶土 C.沏茶方法 D.茶道 9.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G·H·米德 B.伊恩·罗伯特 C.E·弗罗姆 D.E·埃里克森 10.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 A.直接模仿 B.反模仿 C.角色扮演 D.知识积累 11.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2.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A.前台和后台 B.面具或道具 C.观众和表演者 D.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3.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 ()A.交换 B.合作 C.竞争 D.冲突 14.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15.属于社会公众利益群体的是() A.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 B.妇联 C.学生会 D.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16.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A.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B.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C.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D.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7.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 A.“生物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会说话的工具” 2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研究报告 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作者:王才丰 学号: 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 日期: 2014年5月25日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

社会学复习内容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文化堕距社会制度社区 2、集合行为社会解组社会流动交换理论 3、科层制社会化社会分层芝加哥学派 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 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2、文化堕距: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 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 3、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有关人类社会活动的那些具有普遍意义 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规范体系。任何制度都是为满足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4、社区: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 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简言之,社区就是地域化的社会或具体化的社会。 5、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 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6、社会解组: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 会体系之内。 7、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 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8、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 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民意表达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年度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 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几个基础的社交网络理论

几个基础的社交网络理论 荐 120 何玺原创 | 2011/5/13 8:50 | 投票 关键字:社交网络何玺格拉姆内布拉斯加州贝肯 一、“六度分隔”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封信件随机寄给了位于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160个人,信中印有千里之外波士顿的一名普通股票经纪人的名字,米尔格拉姆在信中要求收信人将这封信通过自己的朋友寄给收信人,结果大多数人只经过了五到六个步骤,这封信就最终到达了这个股票经纪人的手中。 “六度分隔”理论奠定了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米尔格拉姆的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 二、弱关系、强关系。 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范围有限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强关系”;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较浅,然而却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关系" 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关系”,而常常是“弱关系”。“弱关系”虽然不如“强关系”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关系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重复度高。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弱关系在我们与外界交流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弱关系的作用。这些弱关系,或是熟人,都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同地方的人通过弱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弱关系的威力正在于此。 强连接关系通常表明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关系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关系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渠道。。 事实上,强弱关系并不仅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型决定,还会由六度理论的度数决定。可以理解的是:1度关系肯定要比2度关系强。此外,如果在SNS中,强弱关系还可能会根据建立关系的依据来决定,同好/同兴趣、同群组/同圈子、同应用,这类关系相对较弱,但同一类关系的交集越多关系则可能会越强。 三、贝肯数。

一次应对网络舆情的正面案例

一次应对网络舆情的正面案例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 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在利用网络引领学校工作和与家长沟通方面,还存有许多欠缺,因此,关于科学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也就无从谈起。虽然在引领学生及整个社会方面,工作做得不足,但学校教师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还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一个案例,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18日发布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考评结果显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处置“最牛团长夫人”事件中,在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度和官员问责三项指标中占据绝对高分,最终以总分24.84排名第一。

人民网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目的是为地方提供客观、科学的舆情参考数据和舆论引导建议,帮助地方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新理念、新思维处置突发事件。那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回应“最牛团长夫人”事件过程中,究竟体现出了哪些新理念、新思维呢? 第一,相关部门反应及时,回应迅速。兵团在回应这一事件中,反应迅速、及时,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克服网络困难迅速处置网民举报的诚意”:2009年10月8日,天涯社区出现举报网帖,10月10日,兵团做出回应,表示已进行调查,10月12日晚通过天涯社区宣布免去相关人员职务的决定,从作出回应到最终处理结果出台,一共只用了两天时间,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处理事件的主动权。 第二,应对过程中时刻注意信息透明公开。这既包括公布事件真相,不对网民隐瞒,也包括及时公布事件进展以及处理结果,满足网民希望了解真相、关注事件发展的要求。在应对“最牛团长夫人”事件过程中,兵团新闻办始终能够形成顺畅的信息公开渠道,从最初的表态,到中间的调查,再到最后将处理结果的文件制作成图片发在天涯社区上,使兵团方面解决这件事情的全过程都能在网络上得到反映,这在网络尚未全面开通的条件下,诚属难能可贵,也为自己应对这一事件赢得了高分。 第三,认真调查,据实问责官员。事件发生后,兵团并没有将自己放在网络上的民意监督的对立面,也没有回避问题,敷衍舆论,

学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学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提髙学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减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建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舆论环境,根据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贵州师范学院网络舆情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全校教职工生。 2.国内外各级各类网站刊发的对学校教学秩序、事业 发展、社会声誉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3.对学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相关网络媒体的信息。 二、处置流程

(一)第一时间介入 1.及时报告舆情。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涉事单位立即将舆情情况报送至校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办公室根据舆情紧急程度决定是否组织党政办、党委宣传部、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相关涉事单位等部门,收集信息形成舆情报告及时报送分管校领导、校主要领导;党政办公室根据校领导指示报上级主管单位。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URL地址;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的发布者(网名);必要时附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截图等。同时,组织力量跟踪舆情动态, 对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汇总,为校党委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2.准确研判舆情。舆情发生后,宣传部组织网络评论员加大监控力度,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其他网站是否存在类似信息以及单位时间的跟帖情况。宣传部会同党政办、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以及相关部门、学院,对网络舆情的真伪、强度、范围和影响进行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做出基本判断。舆情由党政办公室统一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必要时宣传部可同时向省、市网络宣传管理部门报告、保卫处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