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_浸润式_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_浸润式_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_浸润式_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_浸润式_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郑 岩,姜 宁

Ξ

(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摘 要:“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者努力创设互动性、参与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浸泡”在英汉双语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双语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双语师资专业的复合化、双语教学方式的互动化以及双语课程建设的系列化等途径,使高校“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构建。

关键词:高校;英汉双语教学;“浸润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5)01-0104-02

Study on the mode of“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 G Yan,J IAN G Ning

(College of Tourism,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can be defined as a sort of teaching mode with which educators,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human-oriented beings centred,try their dest to build an interactional and participator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make students immersed in it so as to imperceptib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pplying English.By means of the cyberizing of bilingual education resources,compounding of bilingual teacher profession,interacting of bilingual education pattern and serializing of bilingual course construction,the 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 can b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 ey w ords:college and university;bilingual education;immersion programme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强。我国加入WTO之后,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步入与世界接轨的知识型社会,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国际交流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迎接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和科学的态度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熟悉国际交往的规则,掌握地道流利的外语,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为宗旨的双语教学无疑是培养既有中国意识又有国际视野的新世纪人才的最佳载体,本文就“浸润式”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作一理论层面上的探讨。

一、

“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英国著名的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Bilingual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双语教学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用外语上课”,它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双语教学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者努力创设互动性、参

与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浸泡”在英汉双语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浸润”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浸”是“润”的前提,“润”是“浸”的结果,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浸”为主导,以学生的“润”为主体,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或手段,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方面,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具有双重性,其一是使学生获取学科前沿最新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学习国外原版教材来掌握本课程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阅读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英语文献资料,而且还能够用英语以口语和书面的形式、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处理和交流与本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英汉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从“用英语表达知识”过渡到“用英语学会知识”,从“用英语学会知识”过渡到“用英语思维知识”。“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丰富、英语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强调学生中外文化的交融、综合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视野的“双语人才”————双语兼通、文理

第26卷 第1期2005年2月

大连大学学报

J OUR NA L OF DA LI AN U NI VE RSITY

Vol.26No.1

Feb.2005

Ξ收稿日期:2004-11-20

 作者简介:郑 岩(1967-),男,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创新型人才,既有民族精神又有世界意识的国际型人才。这是双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

“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11双语教学形式网络化

丰富翔实的双语教学资源是“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的基础。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环境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天然大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积极创设耳濡目染的英语视听环境和交际环境,将英语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学生的第二语言。比如,鼓励学生用英语发通知、写标语、办板报、广播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日常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英文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教师应该广泛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授课,也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参考材料。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双语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总之,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教学资料、Internet能够构成立体化、网络化的双语教学形式,使学生“沉浸”在丰润浓郁的双语教学氛围之中,达到全天候、多角化教育的目的。

21双语师资专业复合化

英汉双语教学目的的双重性,要求双语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师资格认定上,英汉双语教师应该是本专业骨干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词语概念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识。英汉双语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适应。因此,双语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成为能够熟练运用英汉双语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师。高校之间应该为双语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切磋教学方法与艺术的机会,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经验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信息共享和人员共享。所以,没有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双语师资队伍专业的复合化,教师“浸”的主导功能才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31双语教学方式互动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的主渠道。双语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英语交际的良师益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发挥春风化雨般“浸”的作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自由、活跃的学习气氛,创建认真严谨的学术空气,建立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例如,在《中国旅游主要客源国概况》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先行组织者(preorganizer)、案例教学(case study)、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用英语来思考、陈述、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发挥“润”的功能,自己预习、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所获得的不论是学科知识还是英文的信息量都大大超过了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可谓“浸”“润”兼备,相得益彰。

如何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浸润式”英语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可以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而采用综合几次课业成绩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课业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课后作业。首先,它要求学生以英文形式来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其次,课业的内容要注重实际操作性,即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实际操作等方法获取课业中所需要的部分资料,通过完成课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开放式、互动化的教学方式是发挥学生“润”的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41双语课程建设系列化

“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持之以恒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的英汉双语教学就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目前有些学校用英汉双语课替代原来的专业英语课,而且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英汉双语课。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商榷。学生适应英汉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英汉双语课程学习,学生对阅读英文专业文章刚刚适应,不仅消除了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而且学习兴趣大增。这时候,学校如果不继续开设英汉双语课程,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降低,以前的教学效果就会付诸东流。因此,英汉双语教学应该具有连贯性,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阶段,每门课都应该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向前推进一步,使学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英汉双语教育。如果师资力量允许,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每学期开设一门英汉双语课。同时,由于同一专业的学生所学的各门专业课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学校应该鼓励那些未承担英汉双语教学任务、英语基础和水平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专业术语的对应英文术语。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英汉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从而保证“浸润式”双语教学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吕良环.谈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的在职英语培训[J].全球教育展

望,2001,(11)1

[2]方俊明.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J].心理

科学,2001,(5)1

[3]何全旭,等.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2,(3)1

[4]李萍,等.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3)1

[5]张培.双语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2,(3)1

[6]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4)1

[7]彭先进,等.双语教学必须规范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3,

(3).

[8]CUMMINS J.Immersion Education for the Millennium:What We

Have Learned from30Years of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Immersion[EB/LO].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14372364.html,.

[9]MORA J.Dueling Models of Dual Language Instruc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program implementation guide[J].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20011

501

第1期 郑 岩等:高校“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第六章 体育教学模式

第六章体育教学模式 第一节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导入:请学生回答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采取了那种教学形式?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 (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引进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4个基本阶段,这个教学过程反映在体育课上就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练习和课课练等)----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它也被称为“三段制”或“四段制”教学程序。上述这种教学程序比较能够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利于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传授和运动技能习得,并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身体锻炼,因此这种模式从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一段时期一直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一种惯例性的教学程序,以至于有人称这种教学程序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或“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传习式”与“师徒式”有什么区别?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的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法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非常活跃,最终形成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潮。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成为最热的研究课题,广大体育教师依据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结合面前的体育教学问

题,不断寻求新的体育教程和体育教法,对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构思、实验和理论总结,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报告层出不穷。

(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当前,中国体育教学的目标(为什么教的问题)业已明确,概括地说就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是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教材(用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教多少)的问题、方法(怎么教)的问题等等则是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中的问题,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以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承上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略的问题,因此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2.有利于简化教学问题 模式的研究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排除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抓住事物主要的、本质的部分进行研究。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简化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将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因素突出出来,便于我们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概括的观察、总结和模仿。 教师:请举例说明简化教学? 3.有利于体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涉及的教学因素非常广泛,包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从体育教学理论上来看,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从动态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从体育教学实际上看,体育教学模式既是体育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体育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

中英基础教育比较

《日本教育》从多个视角论述了日本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力图全面且客观地认识中日两国教育的异同,由此探索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之途径 中英基础教育比较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对比 由于在与教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的政治、 经济、 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显著 的差异, 中英两国的基础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 在课程 设置、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 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对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的知识技 能传授;形成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设置了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 课程标准, 国家进行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 课程内容结构严谨, 具有很强的系 统性和逻辑性。 英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 是发展学生的兴趣、 个 性和潜能,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个人的发展。 一.课程设置的比较 由于中国实行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 形成了统一、 完整的教育管理体 制。 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 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中国基础教 育明确规定了国家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等,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 政机关颁发的课程 (教学) 计划规定的, 课程设置是从属于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 的, 为实现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服务; 受到各种门类的教学大纲、 纲要以及课程 标准的制约。 很长时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同一个教学计划里是单 一的, 全国同类学校, 在同一个时期里都按统一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 并且所设 置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学科课程, 甚至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于所有的学 生都是相同的。 中国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问题虽然被提到了课程改革的 日程, 但是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特征不突 出。 虽然英国也有 《国家教学大纲》 , 但英国基础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 《国 家教学大纲》 规定了各年级、 各学科教学所需达到的标准, 平时教师就根据国家 规定的标准, 进行教学。 然而, 全国大致有一百多种不同版本的各年级教材和教 辅图书,国家不规定学校使用哪一种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由学校教师自行选用,学生不要购买教科书, 教科书所有学生公用;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魄,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课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大学初级阶段选修体育课.而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最终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健康状况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趋于稳定,在这阶段加强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然而,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忽视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家对理论文化知识的偏执追求,把体育锻炼当成小事,长期如此,就形成了忽视逃避体育锻炼的情况,进入大学以后,难免依旧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并且,高校体育教育大多继续沿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一环.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不够,热情较低一项针对大学男女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的频次非常低,对体育课更是提不起兴趣来,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调查显示,慢跑是大学男女生都比较经常选择的体育运动,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60%,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次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平时 比较偏爱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而没有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多种体育技能,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不够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但很少有人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里健康及社会性健康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这表明,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停留在技能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这可能是受我国偏重竞技体育的影响.其实,体育是一种文化,不但在学校,在社会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如此,加强体育锻炼时对生命的一种尊重.由此可见,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传播. 另外,大学生对课堂上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比较不满,他们大都希望学习一些对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比较有用的运动,比如健身操、国标舞、网球、台球等等,对传统的体育项目热情则比较低.1.2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1.2.1 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放到学生教育的次要位 置,高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不足,导致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不足.高校在体育教学上,大都沿用传统的技能训练的观念,只专注于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而没有注意到对体育文化的宣传.这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观念,将体育锻炼看成是短期投入,只要成绩合格就可以,而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其实是一项长期工作,是终身都要养成的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孙殿恩 (德州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也 备受关注.当前,我们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希望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期望,培养出更加优秀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68-03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168--

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双语教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双语教学模式 本文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角度入手,来讨论双语教学模式。在总结出影响双语教学因素的同时,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标签: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教师学生母语外语第二语言 0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资金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技术、管理机制,聘用外国教师授课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它对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我国培养国际型人才起着独特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领域里出现。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向多元化。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优势是具备较强的外语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也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显着特色。对于我院而言,入学时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是十分理想,如何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适应不同形式的双语教学的需要,消化吸收原版的专业课教材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双语教学的界定 1.1双语现象。双语教学源自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是指个人或某一团体具备应用两种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及外在特征。双语现象有许多类型。从语言学角度看,双语现象的成因主要是接触,即指操不同语言的人经常交流而引起的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双语现象必然产生于能够经常接触双语的环境里,这种环境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用英语和法语,英美华侨家庭说汉语和英语。 1.2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指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授知识性的科目。教育过程中使用的两种语言一种是学生的母语,另——种则是第二语言或学习的目的语(外语)。双语教育是通过双语教学去实施的。《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词条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q of content subiects”。我国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之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来进行学科教学,通常指的是英、汉两种语言。通过教学媒介语或称为第二语言来传授学科知识,这样不但使学生更好的学好专业,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能力。在双语教学中,教师除应具备能够使用标准、流利的外语(英语)进行知识讲解的能力外,在必要时使用汉语,以免因语言滞后造成理解困难。同时,使用肢体语言及其他非语言行为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避免由于使用纯外语语言产生的困惑或误解。所谓的“保持型双语教学”是指,儿童上学之初使用家

关于双语教学

三、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师队伍无法满足双语教学需求。 许多教师专业不对口,汉语好的教师不是数学专业,专业术语表述不准确,教学方法达不到要求,有些是数学教师,但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差,科学学科“双语”教师缺乏。教师汉语水平等级与实际教学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2、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在新疆,各民族聚居化程度高,我市多数的少数民族中小学都是自成一体的独立的组织机构,从学校领导到教师清一色是本民族人,学生在学校每周除了4~5学时的汉语课外,几乎就封闭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里,与汉语没有任何接触,没有实践的机会。另外,汉语课按学制要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这时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错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期,学习汉语就比较费力且形成的错误发音习惯已经固化,不易改变了。 3、双语教学模式一的汉语水平达不到学习其他学科的要求。我市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一教学,其中汉语教材无法满足其他学科的要求。 4、学前双语教学质量偏低,尤其是农村学前双语教育质量无法和小学阶段要求衔接。 四、今后的设想 1、多渠道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 汉语教材和教师是双语教学最关键的两大因素,有了好的教材,还需要有好的教师去教,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想开办汉语教师培训班,把在内地经过专门培养的、起码是语言表达过关的人充实到汉语教师的岗位上,尤其是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岗位上,为双语班配备业务精的汉语骨干教师授课,使汉语教学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的质量双差问题。以促进双语的教学质量。 2、改革现行学校民族教育制度 单纯的民族语言环境,极不利于学校的汉语教育。我们将进一步步实行民汉合校体制,更好地促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 3、克服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作法,踏踏实实地进行双语教学。 在“双语”教学中,要防止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现象,不要平时用维语上,有人听课用汉语上,实

对构建小学数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对构建小学数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10-10T12:29:26.3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作者:张风芹[导读] 山东省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264500 现阶段,小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成效极为显著,将该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本文主要就构建小学数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做了简要的分析。随着对构建小学数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深入度不断提升,经研究发现,该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就是要实现因材施教,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难度有规律的提升。 一、对课程进行分层 对课程进行分层是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的关键工作环节。课程分层的精准度会直接影响到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对于课程的分层。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准确有效地分析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本学期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由浅入深地将数学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时,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减法、折线统计图。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不依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可先讲解简单的图形知识,之后再讲解因数分数类知识点。 二、对学生进行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应用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期间必须要准确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分层,而该项分层工作同样也是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应用成效的必要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实际分层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从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数学基础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划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学生细致地划分为A组,B组以及C组。A组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较高,可以设置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B组学生学习能力中等,可以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C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可以设置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实际讲解折线统计图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A组学生设置“自行寻找素材,并依照素材画出与之相匹配的折线统计图”;对于B组学生,教师设置具体的素材,并引导学生依照该素材进行折线统计图的编制;对于C组学生,教师首先要鼓励其进行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并告知其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设置出具体的题目,并将折线统计图设置一半,让C组学生完成未完成的图形绘制任务。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小学数学当中有效的应用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该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对于构建小学数学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用措施,进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征求意见稿) 一、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般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其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学须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 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学习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操作程序 流程:导入激趣—建立表象—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总结评价 (一)导入激趣 作为课的开始部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必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入手,寻找切入点。 低年级,运用游戏法或创设简单情景,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运用一些情景道具,如身上的小饰物,活动器材的装饰,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情景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中年级,运用创设情景和直接导入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创设比赛,童话或者战斗场面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跳高跳远等技术性比较强的项目则采用直接导入法,出示分解图,展示动作全过程。 高年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通过问题情景,语言描述一个比赛场景,带领学生回忆比赛,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到本课学习的一个内容,或通过一个标准的动作示范,向学生展示体育的“美”,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 (二)建立表象 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影响,通过图示,分解示范,帮学生建立初步印象,展示图片后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指导学生看身体形态和动作的要点,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分解动作的练习,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动作,能对动作进行模仿,从分解动作到串联动作

十种体育教学模式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此模式也经常被称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理论为基础,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单元设计是以某一项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以一定难度的到达标准来判断单元规模的,多采用中大型单元,单元内的排列主要以技术的难易度不顺序。教学课的设计以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对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有人也称这种教学过程为“三段制”教学过程。 操作程序:经教师引导后,学生明确了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形成视觉表象,进行模仿练习和表象练习,再经过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建立动觉表象和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动作技能,在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馈的作用。 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引发动机——明确目标——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总结评价。 师生关系:总体来看,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支配作用,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由教师设定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学生依赖于老师,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活动。 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按体育学科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体育技术技能,也能保持较高的教学效率。 缺点在于: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较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易做到区别对待,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法。 教学条件:该模式运用效果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体育基础、教学法方法手段、学生的身体条件等五个因素。 3、具体案例:如:教师进行初一男生跨栏跑教学,单元由5课时组成,内容按课题难度依次排列;每次上课先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再进行专项的准备活动,然后进行对跨栏技术要领的讲解。随后是练习与中间讲解,最后进行技能学习情况总结和放松活动后下课。 二、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在国内外的快乐体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思想是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遵循运动情感变化规律来设计单元和教学课的。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由于运动的乐趣来源于多方面,因此使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途径也比较多样,类似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多。但其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有时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这类教学模式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与传统学习过程的比较:传统的学习过程:在进行学习过程之前,先有了一个为使某种运动达到一定水平的目标,而这一学习过程的终点则是达到某种水平的运动,然后再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它。 进行指导使某项运动达到某种水平——分解这项运动,分成A1、A2、A3三个部分(分成部分来学习就较容易)——学习A1,然后学习A2,再学习A3,最后统一,A始学习完成。 方法1:A1——A2——A3——A1 A2 A3 方法2:A1——A`——A2——A``——A3——A```。

第一讲双语教育概述(DOC)

《双语教育》讲义 教学进度安排: 1.双语教育概述(1) ●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 ●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双语教学活动的建构(1)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评价 ●小学双语教学常用课堂用语(1) 3.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课例分析及实践(4) ●小学数学教学专业词汇 ●课例分析 ●教学实践 4.小学科学双语教学课例分析及实践(5) ●小学科学教学专业词汇 ●课例分析 ●教学实践 5. 小学艺体学科双语教学课例分析及实践(6) ●小学艺体学科教学专业词汇 ●课例分析 ●教学实践 参考书目: 1.《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王斌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双语教学纵横谈》,赵慧,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数学双语教学手册》(小学),龚德辉,苏晨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双语教师手册:中小学英语口语手册》,黄建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5.《双语教师手册:小学数学与科学分册》,黄建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第一讲双语教育概述 一、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 1、双语教育的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外语 ●第一语言:通常等同于本族语或母语,指一个人从小就从父母或周围正常的 社会环境中自然习得的并用于交际目的的语言。准确地说,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母语mother language 指本民族的语言(native language)或一个语系中作为其他语言共同起源语的语言(parent language),如拉丁语被认为是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所有罗曼语的母语。 ●第二语言:国内的另外一种语言,与第一语言相对,一般是在掌握母语之后 通过学习或者习得而掌握的一种语言。第二语言往往具有官方地位,是所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第二语言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以外,还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得或习得。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是中文(普通话)。在闽语区、粤语区、客语区、吴语区等区域的老一辈居民多以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一部分新生代则改用普通话为第一语言。香港的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第二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对他们来说国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而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各族语言和外省家乡话是他们的母语。而台湾年轻一代的人口中,因为大多数是在国语环境下成长,因此国语变成他们的第一语言(即是母语),而本来应该是母语的台湾话、客家话、原住民各族语言和外省家乡话等,就变成第二语言或者不再使用。2014年为止台湾人的第二语言,主要是以英语为多,另外台湾历史上曾受到日本统治,因此一些老人和部分年轻人会以日语为第二语言。 ●外语:一个国家本族语以外的语言,并不是在国内用于交际的语言。学习外 语的目的是与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往。 (2)、双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界定 ●双语:bilingual ——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 ——teaching academic content in two languages, in a native and secondary language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each languag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gram model. 双语教育就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实现在教育内容和语言发展方面目标的系统性教育,它应包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校园环境、师生交往等全部学校教育活动,以及外部环境、国家政策、经济因素等方面。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 instruction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clude: a) 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 program. b) 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五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五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问题引入,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1、以旧带新的导入。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联系生活实例的导入。日常生活中包含很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如讲“解三角形”时能够这样导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 3、提问,质疑的导入。“一石激起千重浪”,就是演艺术,在平静湖水中激起波澜,那就是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负数”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4、设置悬念的导入。好奇心理人皆有之,探求结果人皆可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兴趣,就是“设置悬念”。 5、“开门见山”的导入。上课不绕圈子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主要的问题研究之上。 6、趣味性实验的导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法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 7、实际应用的导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搜索如果在教学中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必须吸引学生,使学生学习精力集中,兴趣盎然。但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带着求知目标投入到学习中,必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在数学学习中,挖掘生活素材,能够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实践和体验,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难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利用生活现象建模意识。 三、对照教材,探索新知 问题引入实行探究是学生获得新知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问题引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可见,探究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实行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不但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知识传授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珍视探究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形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提升,在“探究”中创新。本文从模式建构的角度探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四、强化训练,剖析释疑 根据课堂内容筛选经典有代表性的题目,以达到精讲多练的效果。 五、调用知识,回归应用 比如提出问题:租船活动。教师设置活动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回答。

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快乐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快乐教育”简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就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本人在实践中总结了“快乐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仁共勉。 1、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因此,要不置的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选的感觉,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入课堂到教师讲解,从教师示范到学生练习,都可播放音乐,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的愉悦气氛,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 2、游戏法。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但经常做一种游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新的心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游戏,可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敌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景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也提高了投掷能力。 3、巧喻法。体育课大部分在场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站在队列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去趣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则一个劲的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情况,单凭训斥,指责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接物喻理。如以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

序走的驼队作为比喻,并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和形象逼真的动作,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4、模拟法。模拟表演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教学时可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或模拟企鹅走路的样子,或模拟骑马的动作。这样,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学生就掌握了要领。 5、表现法。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将体育活动设计成生活中的原形活动。如给自行车打气、工人拿锤子打石头、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中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别感兴趣,活动中他们情绪高涨,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的加以表演,教学效果很好。 6、假想法。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体育教学不能单纯进行技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因此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如田径赛中体力不支的时候,可假想后面有人追赶,或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7、争胜法。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强法进行教学。如可模拟爬上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 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奇的刺激而兴奋起来,如果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前言 高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须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作保障,高校体育场馆其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过去的福利性、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因此,一个合理健全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对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使用寿命,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前提下,如何发挥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并让这些场馆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一个健全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1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群体的主要特征 1.1 大学生体育爱好者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层面,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期,他们对体育活动都很感兴趣,由于自身不够成熟、缺乏社会阅历等局限性。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和他们原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进入大学后所处群体的体育态度,所学专业等息息相关,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就少,项目也较单一。 1.2 教职员工体育爱好者 高校的教职员工是现代大学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特强,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比更需要精神满足,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人尚未具有主动参加锻炼的体育意识,他们的活动大多只限于轻便的晨练慢跑和徒手操等,他们中间参加体育场馆活动的以年轻人为主。对这部分人要逐步引导他们参加一些适度的、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使他们感觉到体育活动的益处和乐趣。场馆管理人员要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能言辞过激。 1.3 校外体育爱好者 每个高校都不会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它们必然和周边社区息息相关,高校体育场馆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娱乐场所,他们也给体育场馆带来了一定的收入。这部分人的数量和素质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人口越密集地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多。周边人文环境越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综合素质越高。此外场馆设施的好坏、收费的高低也是吸引他们参加活动的重要因素[2]。 2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现状 2.1 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 高校体育场馆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运动锻炼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增强高校师生的体质水平,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同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因此,过去的福利性、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让这些场地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目前已成了高校体育竞争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和体育教师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校园体育,高知识人群对体育的需求日渐增强。随着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也逐步参与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学生体育协

中学化学 再探究 中学化学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中学化学再探究中学化学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公民的语言素质和外语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为了培养双语师资和探寻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长春师范学院在全国16个中小学建立了双语教学实验基地。本文结合长春师范学院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双语教学实验基地的教育实验,对中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是一所在课程上与国际接轨的双语学校。我们对该校国际部一年级EFL班开设了双语化学课,该班80%学生来自初三,20%学生来自高一,在教学中使用美国原版教材“A-Level”课程――Chemistry Made Clear。 开课前我们对学生的原有化学与英语水平进行了测试,测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卷面满分均为100分。测试结果显示,化学学科60分以上人数占55%,英语学科60分以上人数占49%,可见学生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为了开展好双语教学,我们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学生能够学好双语化学课程为目的,探索出递进式化学双语教学模式。所谓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双语课堂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双语课程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和教学实践方案,从而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该教学模式由三个实施阶段组成:渗透阶段、过渡阶段和沉浸阶段。 一、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双语化学课程初期实施。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要有一个适应、接受的过程,由于在该阶段学生的化学与英文水平较低,所以采用10%?20%的英语进行双语授课,双语板书、双语作业和双语试卷相结合。 该阶段的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充分起到激趣者的作用,在激趣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目标与信心,明确双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多开口,多交流,并且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生平介绍等。我们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关于给定论题的探讨,学生可在因特网上搜集英文化学信息从而相互交流研究成果;也可通过科学读物、最新的科技动态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升湖实验学校国际部的学生将来多数都要出国留学,有了这种内驱力,再加上教师的经常引导,他们多数很快培养了对化学双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 第二,渗透词汇。在该阶段,要有计划地渗透化学英语专业词汇,并让学生通过联想法、复习法等逐步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掌握简单的英语化学表述,能够对英文版化学教材进行阅读,但不讲语法,避免翻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中英文板书,学生课后的作业题目和考试语言也是中英文结合。 下面以Oxide(《氧化物》)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渗透阶段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确定课题、学生面临问题。教师根据词汇特点确定渗透内容,给出课题和联想点,并且进行双语板书。学生对问题做出试探性反应,此类问题若用中文回答非常简单,可让学生认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并进行举例。 第二环节,多元化渗透,学生对问题做出试探性反应并获取新信息。教师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相关化学式及中英文名称,学生针对联想点进行回忆并联想,其他同学可对前面

学校双语教学(二类模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学校双语教学(二类模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05T16:40:48.907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陈万学[导读] 五十多年来,凉山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双语教育”更是走过了艰难的历程。陈万学(德昌县民族中学四川德昌615500) 【摘要】双语教学现状概述。彝、汉双语教学成绩下滑原因分析。改变目前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双语;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凉山教育就是民族教育。五十多年来,凉山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双语教育”更是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从1952年起,先后在各县兴办了寄宿制民族小学,这些学校除开设汉语文外,还开设了彝语文课。但是,1958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民族寄宿制在中小学中一律被取消,民族语文教学也不再有它的地位。直到1978年,彝语文又才作为一门主科先后进入中小学,首先在部分小学实验,后来逐步推广。我校二类模式彝、汉双语教学是从1984年才逐步开始的。20多年来我校彝、汉双语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全州民族寄宿制学校双语教学评比中也曾多次名列前茅,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彝汉双语兼通的民族人才,为凉山州双语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从1998年招生制度改革以后,彝、汉双语教学又一次走向了低谷。下面我就我们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我校彝、汉双语教学属“二类模式”,即以汉语文教学为主,以彝语文教学为辅。 1.双语教学现状概述 1.1各年级开设双语教学的班级数。初一年级共有12个班,其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的有5个班;初二年级共有10个班,其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的有5个班;初三年级共有8个班,其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的有4个班,另外还有小学部3个班(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开设有彝、汉双语教学。全校合计有17个班,1200人左右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彝、汉双语教学。 1.2教师配置情况。学校目前有4名双语教师,其中2人大学本科毕业,1人专科毕业,1人中师毕业;1人为专职教师,3人为兼职教师(兼任学校行政)。 1.3教材使用安排。我校从初一年级就开设彝语文课,彝语文教材的具体安排是这样的:初一年级上期为小学彝文版第九册,下期为第十册;初二年级上期为第十一册,下期为第十二册;初三年级上期为初中彝文版第一册,下期为第二册,初中三年共上完6册彝语文课本。 1.4课时安排。初中部每个班每周安排2个课时,小学部每个班安排3个课时。 1.5双语教学成绩。从2000年以后,彝、汉双语教学成绩逐步下滑,特别是近几年来,双语教学成绩下滑越来越明显。县上统测和州上统测只考几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不及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每个年级的差生几乎达50%左右,双语教学步入了历史上的最低谷。 2.彝、汉双语教学成绩下滑原因分析 2.1招生制度的改革是造成二类模式彝、汉双语教学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1998年之前中专招生还实行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政策的时候,彝语文科以50分的加试分计入中专考生的总分内,许多彝族考生就是因为有了这50分的加试分的照顾而考取了中专学校,且毕业后因为包分配而走入了各个工作单位。因此,那时候彝族学生学习彝语文的积极性很高,彝语文教学成绩也一直较好。但从1998年中专招生制度改革以后,因为中专招生不再实行统一分配,所以报考中专的人数越来越少,彝族学生学习彝语文的积极性也随之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彝语文教学成绩逐年下滑。 2.2从1998年招生制度改革后,彝语文教学就不再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因而对彝语文教学不研究不过问,统一考试少、统一评比少,特别是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从而阻碍了彝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2.3教材供应脱节,参考、练习辅助资料奇缺,教材内容编写与现实教学不相符合。此现象不利于教学研究、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 2.4彝、汉双语教学任务不具体、目标不明确。表现在教学工作随意性和盲目性较严重。教学工作时紧时松,教学质量始终徘徊不前。 2.5对彝、汉双语教学缺乏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探索。表现在教学中尚存在“断桥”、“脱节”等现象,其结果研究成果一般化,往往就教法谈教法,没有从理论上总结经验,教改实验的有效经验也无法在面上推行。 2.6教学方法单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不透,对教材的处理也较差,传授知识方法不当。解释多,而实际应用少;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与学严重脱节。 2.7中小学严重脱节。中小学双语教学衔接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小学彝语文课开设随意性大,想开就开,想开设多少开设多少,上到几册算几册,而有些地方又没有开设,从而造成中小学彝语文教学严重脱节。进入初中后彝族学生的彝语文水平层次不齐,大部分学生对彝语文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差,教师教学也十分困难。 2.8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按照双语教学的有关规定,第一类双语教学体制,初中阶段彝、汉双语课时比例应为7:6;第二类双语教学体制,初中阶段彝、汉双语课时比例应为6:7,其中彝语文课时不应少于5节。但是目前因为各种因素,彝语文课时只安排了每周2节,所以存在课文内容多,课时严重不足,而教师为了自己满工作量不得不教7、8个教学班,班级数多,还要跨年级,从而造成彝语文教学质量差,彝语文教学总体成绩严重下滑。 2.9学与用严重脱节。“学”与“用”严重脱节也是造成双语教学成绩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 许多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了彝语文以后,没有用的地方,他们知道一些彝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得不到重用,甚至找不到工作,所以他们认为学彝语文没有什么前途、没有什么好处。由于此种非常现实的“功利”因素存在,许多学生不想学彝语文,对彝语文教学不感兴趣,甚至还感到是一种多余的负担。 3.改变目前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3.1制订出与实际教学相符合的双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使双语教学有章可循、有任务可行、有方向可走。 3.2加强对彝语文教学工作的宣传,提高各阶层人们对彝语文教学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逐步统一到加强彝语文教学是提高民族素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认识上来,从而逐步克服各种消极情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