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陵怀古-王安石

金陵怀古-王安石

金陵怀古-王安石
金陵怀古-王安石

桂枝

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3.背诵整首词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幻灯片(自制)

2.录音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诵一遍。

(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师问:“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色?”

生答:“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师问:“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词中有告诉吗?”

生答:“晚秋(深秋)、天气萧索。”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生答:“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板书)

师说:“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生答:“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师讲:“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3.互动交流(下片)

师问:“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是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

师问:“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作者已于词中告诉我们了,是那一句?”

生答:“繁华竞逐”

师说:“对了,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师问:“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解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这一句?”

生答:“后世之人登上高处,只会空叹什么荣耀与耻辱!”

师问:“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

生答:“没有?”

师问:“何以见得呢?作者有告诉吗?”

生答:“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师问:“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生答:“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师说:“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师说:“好的,大家对下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一起来根据黑板的是的图示把下片试着背诵一下。”

4.互动交流(拓展、提高)

师问:“学完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头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系起来。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师总结说:“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

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作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

师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时就到这儿。在座的同学还话要说的,请将自己的看法形成文章,以随笔的形式交到老师这儿。让我们的思想继续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

师说:“最后,我们一块将整首词背诵一次,注意词中感情的把握!”

师说:“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六.板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半山春晚即事》①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1] 注释: 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 晚:即晚春,暮春。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 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2] 译文: 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 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 晚年退居江宁, 并于元丰年间 (1078—1085) 营建半山园, 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 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

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 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 “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 没有这个“酬”字, 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 诗人的达观, 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 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 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 静谧, 在葱茏的深处, 园屋隐约可见。 这两句写静, 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 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 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 拄杖独行。 两者虽是一静一动, 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 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 抬头看去, 原是北山一鸟, 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 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 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 于言外。前人评价说:“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高步瀛《唐宋诗举 要》)[3] [王安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古诗词阅读《桂枝香·金陵怀古》 优秀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就“阅读与鉴赏”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二、教学设想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堂走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步串讲,采用深入诵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 最后,这首词能够在众多怀古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在立意和识见上,高瞻远瞩,寄意深远。所以,我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大视野、大境界。为此,我设计了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阅读,体会对自我价值的关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同思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②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教学难点: 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他就是王安石。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前言】《半山春晚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生活环境的幽静美丽和退居后的安舒闲逸,脱去常人惜花伤春的窠臼,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庭园的种种佳景,尤其末二句则在宁静、喜悦感受的抒写中,又隐约地透露了世罕知音的淡淡哀愁。【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⑵春风:一作“晚风”。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⑷翳翳:树阴浓暗的样子。陂路:湖岸,塘堤。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⑹床敷: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⑺杖屦: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⑻北山:即钟山。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翻译】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

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 过许多。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 更有生意。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时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为六朝古都所在。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阕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登高望

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的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登临指登山临水,送目是远望的意思,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

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试题一: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由此联想到陶潜《桃花源记》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参考答案 是春末或夏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题区间是首联。从“暖草如积”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 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一步证明 了这一点。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英缤纷”同意同境。“落英”也解释 为“盛开的花”。) 试题二 (1)简析首联“暖”和“晴”的表达效果。 (2)二三联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 (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

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 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 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2)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 赏析 此诗描绘山村春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 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 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 气氛。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手写此诗。诗题一名《即事》。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一、作者介绍(吴汝煜)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

苏教版必修二《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刘艺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3.背诵整首词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幻灯片(自制) 2.录音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

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师问:“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色?” 生答:“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师问:“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词中有告诉吗?” 生答:“晚秋(深秋)、天气萧索。”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生答:“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板书) 师说:“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生答:“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师讲:“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关于小斋即事的理解与赏析

一、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二、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这道题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全诗主旨而作的一个铺垫。?怜琴?一般人都是喜爱琴的音声,?爱棋?一般人都是喜欢爱用它来娱乐、角逐,但作者却不,他在第一联中明确表示,他?怜琴?是因为它的?弦直?,他?爱棋?是爱它的?局方?,即爱棋盘的方正。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在不音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一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上一题的铺垫,使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个了解,再加上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决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赏析: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

古诗钟山即事翻译赏析

古诗钟山即事翻译赏析 《钟山即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前言】 《钟山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反映的是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注释】 ⑴钟山:紫金山,今江苏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写,有感于当前事物 ⑵涧水:山涧流水 ⑶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⑷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⑸幽:幽静,幽闲 【翻译】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真是太幽静了。 【赏析】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

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对这样的改写,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王籍是用反衬。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这样写,寓静于闹,更富有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

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 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 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 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 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 无存,冷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 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 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

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 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 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 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 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 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 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 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 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 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7即事即景感怀诗

即事即景感怀诗鉴赏 【复习要点】 1、了解即事即景感怀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即事即景感怀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一、概念: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或眼前景物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思想内容 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情深意长的劝勉,游历山水的感悟等。 三、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想象与联想、烘托与渲染等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考查重点 分析诗歌即时即景而引发的所思所感所想,鉴赏诗作刻画的形象,区辨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赏析炼字炼意所在。 【方法点拨】 1.从关键信息入手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信息包括命题给出的注释,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字词,承载情感的意象,题干中透露的信息等,它们往往成为把握诗意的切入点。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①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陂(bēi):池塘。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③床敷(fū):床铺。 结合诗意,简析诗歌借助哪些景或事,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答案】诗歌描摹了半山的春天,有花落后树枝叶茂送来的绿茵,有春鸟飞过留下的悦耳鸣声,我或小憩,或踏青,表达了诗人闲居半山的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选材与思想感情间的关联。诗歌标题给出的信息有时间和地点,春天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愉悦欢快,也可能是惜春伤感。前两句描写了春花虽然凋落,但“红瘦”换来的是“绿肥”。由此我可以在这样一个春末的季节,或休憩,或踏青,就连春鸟送来的也是悦耳的 1

司马光个人资料

司马光个人资料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者:王安石加入日期:14-05-27 《半山春晚即事》①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1] 注释 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2] 译文 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 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王安石简介

简介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编辑本段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

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编辑本段变法历程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公元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人,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诗词赏析教学文案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诗词赏析

精品资料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诗词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ZUI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注释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即事王安石阅读赏析

即事王安石阅读赏析 即事,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叙述诗,从对这首诗即事王安石 赏析,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原文: 即事 作者: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 纵横一川水, 静憩鸡鸣午, 归来向人说, 即事王安石 阅读答案 : 1.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由此联想到陶潜《桃花源记 》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 2.“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是春末或夏初。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答题区间是首联。 从“暖草如积” 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一 步证明了这一点。 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 “花更繁”与“落 英缤纷”同意同境。“落英”也解释为“盛开的花”。) 2.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3.运用了世外桃源 (桃花源) 的典故, 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 (向 往)。 即事王安石 中心思想:
山晴花更繁。 高下数家村。 荒寻犬吠昏。 疑是武陵源。
1/6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 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 生活的向往之情。 即事王安石 注音: jìng nuǎn cǎo rú jī , shān qíng huā gèng fán 。 zòng héng yī chuān shuǐ , gāo xià shù jiā cūn 。 jìng qì jī míng wǔ , huāng xún quǎn fèi hūn 。 guī lái xiàng rén shuō , yí shì wǔ líng yuán 。 翻译:无 即事王安石 字词解释: 憩:休息 即事王安石 赏析: (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 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 景象, 正因为阳光朗照, 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 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 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2)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 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 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 径暖径暖草如积①,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 ②,荒寻犬吠昏③。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④。 [注释] ①径:小路。草如 积:形容花草繁茂。 ②静憩(qi 气):安静地休息。 ③荒寻:犹言寻幽。 ④武 陵源:指陶潜在《桃花源记》小描写的武陵人发现的世外桃源。武陵:在今湖南 常德县。 译文; 幽幽曲径道上长满了浓密柔软的青草,朗朗晴空下的山上花儿 开得更显繁密。 不管到处都有那一川碧水, , 站在高高的山上望到下面数个村落。 安静休息之时鸡报鸣时值正午, 在广阔的地方听到狗吠也就到了黄昏。 回来后说 给大家听, 都猜想是不是武陵源 赏析此诗描绘山村春景。 山明水曲, 草盛花繁, 村舍疏稀, 鸡犬相闻, 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环境幽美如画, “纵横”、 “高下”。 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 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 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气氛。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
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