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现的故事

发现的故事

发现的故事
发现的故事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1、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答: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所以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作为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及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王老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必要的支持,我认为他的做法是非常恰当的。

2、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

答:合理之处:比较合适,这个活动其实就是学生“整合应用”的过程,是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以有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的过程。这样小的分组,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巩固”,避免了大组中有同学没有事情做的现象。发“奖品”不如改为“小红旗”或“小星星”更激起学生的荣誉感。

不合理之处:王老师的分组不太合适,因为每个小组2人,这样的活动分组降低了本堂课的教学效率,且讨论不够充分。分组应以4人至6人一组较好,同时注意优、中、差的分配,这样能在每一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更好地展开交流和讨论,互助互动。另外,最好各小组选用相同大小的圆锥,便于小组之间的比较评价。

3、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呢?

答:方法一: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且有机会回答。对于较难的问题,好学生想到了,不要急于让他回答,再给点时间让反应慢的学生也再思考一下;对于简单的问题,多把机会给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使他有自信;

方法二: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理分组,各组内应该有好、中、差成员,给各个成员明确分工,学习能力强的为组长,负责指导与辅导,表达能力好的负责发表小组观点,较差的可以负责动手操作或者记录等方面事情,这样,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做,而不是旁观者。最后实施小组评价,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所做事情对小组成绩的影响。

方法三:采用“兵带兵”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树立“教人家就是教自己”的观念,在评价上进行捆绑评价,就会让所有学生动起来。

4、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否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呢?如果不是,你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这节课王老师的主导地位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生学习。王老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

a、课堂的领导者作用——确立讨论的主题,把握课堂发展的方向;

b、学生的学习督促者——在学生进行探究时,巡视课堂,发现差生表现不佳,他起到鼓励督促的作用;

c、学生辅导者的作用——在学生遇到疑问时,他在旁边提醒引导,如提醒展开圆锥、还有怎样求扇形的角等。

5、你认为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答:优点:非常重视让学生自主发现,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善于观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点拨,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选择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能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可以改进的地方:

a 课堂导入建议创立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比较能够顺理成章地想到课本少了“圆锥表面积公式”。

b 模具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空间感立体感的培养,如果使用能拆卸的模具或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展示。

c 建议将小组人数增加到4-6人,由小组长带领探究,各小组合作完成相关数据的测量后,进行结果对照,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找出原因,纠正错误,统一答案;

d组内分工应明确。如后面的巩固练习,最好指明组内哪个成员进行测量与记录,哪个进行相关计算。避免出现只有少数几个聪明的学生在积极地发言的现象。

e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测验方式来评价外,还应重视过程性评价,随时收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过程性资料,如学生的发言情况、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