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媒介产业的三重危机

媒介产业的三重危机

媒介产业的三重危机
媒介产业的三重危机

【摘要】自从网络媒体特别是手机媒体出现和走红以来,传统媒介产业的危机感就一直如影随形。可是大部分人所谓的危机都是指媒介的危机,也就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的出现才导致了传统媒介产业的危机。实际上,媒介产业的危机不仅仅来自媒介信息终端形态的变化,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新媒体的经营和管理层面,而根子上是来自媒体从业人员(包括领导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缺陷。如果对后两种危机视而不见,甚至把媒介危机当作媒体危机和媒体从业者危机的挡箭牌,那么任何一种危机都难以去除,而且会严重影响媒介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媒介产业;媒介危机;媒体危机;媒体人危机

互联网的普及渗透和技术的发展迭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现有的传播媒体格局,全球的新旧媒体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冰与火的变革与洗礼。“动荡”成了描绘或概括当下全球媒介产业态势最恰当的词汇。

新的市场态势下,一些传统媒体求新求变,一些媒体失落悲观,更有一些媒体将自身发展遇到的危机简单地归结为媒介变迁的结果,试图把新媒介、新技术当作万能的救命稻草。而近年来众多的实践案例表明,新媒介并不一定能拯救传统媒体于水火之中,采用全新互联网模式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等于吃了长生不老之药。事实上,媒介产业是涉及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市场拓展、人才运营等方方面面要素的系统性集群,要找寻媒介产业的发展新出路,必须结合这些要素,对媒介产业所面临的危机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避免盲目跟风。笔者认为,媒介产业目前面临三重危机:媒介的危机、媒体的危机和媒体人的危机。如果把当下的危机主要归之于媒介变迁的层面,而忽视媒体经营管理和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两个方面隐藏的危机,则当然不可能找到危机的源头,更找不到危机应对的方法。

一、媒介的危机

媒介是人类赖以传递信息和交流的介质。媒介的特质建构了人类交往互动的方式和社会生活形态,人类社会的形态与特质反过来也影响了人们对媒介的需求和选择。纵向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媒介变迁的历史。从口语表达到文字记载,从笨重的石器、竹简到轻便的莎草纸,从大规模印刷的报纸到瞬间千里传递信息的收音机、电视机,再到当今发展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媒介已经从信息的载体向社会生活的载体甚至工作、创造的载体转变。

(一)媒介形态变迁带来的危机

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必然会创造出一个相应的新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时间序列上较后产生的媒介天然地对先前产生的媒介构成威胁与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媒介在媒介形态、功能和体验方面的升级进阶,契合受众日益多元、细化的需求。人们接受并习惯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全新体验之后,必然会逐渐形成对新媒介的偏好和选择,从而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新旧媒介形态嬗变的过程中,有的被大浪淘沙,有的“适者生存”。比如,作为一种古老的媒介形式,书籍虽然已经存在了至少2000年,但是,仍然经受住了报纸、广播、电视等新媒介的轮番冲击。而碑帖、竹简、帛书等媒介,则逐渐走进了历史博物馆或退居社会的一隅。

(二)媒介功能变迁带来的危机

如果说媒介的危机主要来自信息载体或终端硬件的变化,那么,媒体的危机则主要来自媒体的“软件”。这个“软件”主要包括媒体的组织结构、媒体的经营理念、媒体的经营模式、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和策略。作为经营媒介的专业组织,媒体和其他任何组织机构一样,从创办的那天起,就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在新媒体这个外在威胁因素产生之前,受地区资源禀赋、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手段、资本运营模式、人才质量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

统媒体的发展状况就存在规模大小不一、贫富强弱各异的状况。也就是说,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危机。危机不是新事物,更不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带来的。

(一)管理体制和机制僵化导致的危机

我国的传媒组织基本上是有限商业化的国有媒体,过去主要采用分行业、分区域的行政管理模式,因此大多呈现小规模、区域性、政策性垄断的特征。随着媒介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深入,传统媒体纷纷开始跨媒介经营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起众多横跨不同媒介业务和区域市场的传媒集团。国内许多报业集团都在名称中加入了“传媒”二字,以期实现向全媒体方向的转型,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青报业传媒集团等。然而在这股传统媒体转型的浪潮下,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可以实现华丽转身。事实上,许多传统媒体不过是在原有的体制和机制模式下添加了新媒介的传播渠道,整体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经营方式依然延续传统的套路。这种所谓的转型往往投入巨大而成效寥寥。许多传统媒体在传统市场上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叠床架屋的机构设置和繁复不堪的管理程序使媒体的内部经营成本极大化,市场的灵敏度降到了无以复加的低位。很多媒体生产的内容质量长期难以提升,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质量低劣。没有优良的制度,何来优良的产品?逻辑如此简单,可是很多媒体在寻找危机原因的时候,很少想到是制度(体制与机制)出了问题。

(二)经营模式单一和缺乏创新导致的危机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生存危机的两个重要表现就是受众的流失与广告份额的大幅缩减。以国内为例,中国互联网广告的增幅和总量已经超过电视媒体,2015年互联网广告的总体营收规模已经达到2093亿元,而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是1072亿元。[6]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传统媒体老大的业绩构成如此强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媒体自身经营模式的局限。如创收渠道单一,整体资本运作能力较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非常薄弱。许多传统媒体不但固守单一的内容经营,营销手段也停留在单一的传统广告层面。毫无疑问,与新媒体通常采用的线上线下协调配合的整合营销与上下游产业链的积极拓展相比较,传统媒体在经营模式上还需要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当然,在经营管理危机面前,传统媒体也不乏成功者。湖南卫视把娱乐节目做成了庞大的娱乐产业。湖北垄上传媒集团结合自身服务“三农”的定位探索出了“频道+公司”的线上线下整合运作模式,开创了全新的媒体经营发展“垄上模式”。垄上频道的第一个阶段是做农业节目,第二个阶段是做农业咨询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做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业机械在内的农副产品营销,实现了从做节目到做产业的“三级跳”,使得多元业务的营收远远超过了节目自身的广告收入。但是,并不是每一家传统媒体都意识到或者能够做到这种全产业链经营的必要性。大多数媒体仍然处于单纯的、多年不变的内容制作和营销模式之中不能自拔。在很多节目的质量和创新难以突破而又没有新的思路和经营模式的状况下,危机自然加深加重了。

(三)媒介经营管理人才流失导致的危机

媒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表面上在于内容的质量,实际上在于人才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决定了媒体组织的活力与实力。媒介的更新、内容的盗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传统媒体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仅中央电视台就有王涛、王建宏、崔永元、李咏、王志、张泉灵、郎永淳、赵普等一大批名嘴离开央视。这些重量级人物离开老东家后,相当一部分投入了新媒体的怀抱。[7]很多人一直在争论到底是“互联网+电视”还是“电视+互联网”,其实,不管是哪一方,如果不“+优秀人才”,谁都难成巧妇。除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外,传统媒体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生力量的短缺。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1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新闻记者队伍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0岁以下的26440人,占12.70%;30~40岁的84523人,占40.61%,40岁以下者总共占53.31%;而回顾2006年的同类数据则发现,40岁以下者有113381人,占61%。[8]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年轻人比例下降,此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后备力量和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除了传统媒体体制管

理的僵化和衙门作风外,资源利益分配与奖惩机制的不合理以及升迁通道的狭窄都是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是优秀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人才闲置和浪费以及错位现象严重。相比之下,新媒体用人机制的灵活性、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和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等,对传统媒体的精英来说,自然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机制的一死一活,薪酬的一低一高,体验的一旧一新,人心的向背和人才的流向也就不言自明了。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最大危机是制度质量低劣和活力不足。

三、媒体人的危机

媒介的技术和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翻新,媒体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讨论媒介变迁带来的危机和媒体经营管理落后面临的各种危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忽视另外一个层面的危机,即媒体人自身存在的危机。诚然,媒体人在传统媒体经营衰落的大环境下,很容易产生对自身前途担忧的危机感。然而,如果认为这种危机只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与内因无关,那就真是危机不可避免了。事实上,对于传统媒体的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危机来自于自身能力的不足。

需要做的是反求诸己,正视自身思想、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从不断提升自身条件入手,将自己打造成与传媒产业发展大环境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一)全新竞争环境下的观念危机

对于许多习惯传统媒体思维和运作方式的从业人员来说,新媒介和新媒体无疑都是新生事物。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之后的仔细打量,再到后来的膜拜与恐惧,这是大多数传统媒体人对待新媒介、新媒体的标准化心路历程。对传统媒体人来说,最大的危机莫过于观念陈旧带来的危机。这突出地表现为固守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垄断心态。在行业垄断、地域垄断和政策垄断的三重保护之下,无论是传统的报纸还是传统的电视媒体,都自认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保险柜里锁着的那张营业执照无异于一张市场的“免死牌”。可是,在新媒介、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之下,媒介垄断、内容垄断、渠道垄断、受众垄断、广告垄断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倒下或即将倒下。以视频媒体为例,现在的视频媒体可不再是电视媒体的代名词,而是一分为五,从巨幕电影到一般的电影,从电视机到网络视频再到手机视频,巨、大、中、小、微,都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传统媒体人在观念上如果不能实现从垄断向共享的转变、从依靠政府之手到依靠市场之脚、从独占市场和利益到与对手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转变,不但无法守住自己的传统“阵地”,而且会逐渐被信息的消费者和市场边缘化,直至被淘汰。传统媒体人观念的危机一方面来自陈旧与固化,另一方面也来自盲目跟风,以为只要和互联网或“互联网+”扯上关系,就能起死回生、柳暗花明。事实上,如果经营的思维和战略策略仍然停留在传统理念和模式上,依旧秉持单向传播时期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而忽视用户或受众群体的感受,媒体人的危机就永远不会解除。只有媒体人实现心态、姿态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信息宣传者到信息市场服务者的过渡转变,传统媒体人才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二)传统体制“安乐窝”下的能力危机

新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复杂,对媒体人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原来的编辑、记者、制片人、编导和主持人只要干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算完成任务,甚至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今天的新媒介和新媒体需要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即能够汲取传统媒体的价值、理念,同时又具有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新媒体整合传播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当前,很多媒体人在传统媒体式微的态势下感受到的真实危机其实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这种危机一定程度上源自传统媒体僵化体制的桎梏。过于平稳、安逸的工作模式使得这些媒体人沉浸和固守在自己的安乐小窝中,全然忽视了外部传媒产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因此,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原有的素质和能力(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以期能不断满足媒介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和提出的新要求。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媒介技术的迭代效应和新媒体功能的不断演进,一定会让传统媒体从陌生到熟悉,从抗拒到欢迎。传统媒介或媒体一定会让位于更新的媒介和媒体,这是历史发展、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逻辑与必然。当然,从历史上看,也不乏一些传统媒介在新媒介主导的传播体系中通过与新元素和新传播体系的融合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成功地化危为机。如广播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播客,由于可以完美地嵌入上下班时间的地铁或者汽车里,因而重新成为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能做的并不是永垂不朽,而是在科学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主客观危机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上述三重危机认清把准,对症下药,以主动开放的姿态拥抱新媒介、新媒体,创新思维,取长补短,从而推动中国媒介产业整体的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2]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m].林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12-13.

[3]任琦.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j]中国记者,2015(6):118-119.

[4]任琦.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新闻媒体报告《2015》评析.[j]中国记者,2015(6):118-119.

[5]祝华新,潘宇峰,陈晓冉.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 一、为什么学习本课程 曾经有企业家感叹:在当今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的力量对比之下,企业永远处于弱势。的确如此,随着新闻媒体和监管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可能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灾难。奔驰、三菱、东芝笔记本都因为不能正确处理消费者的投诉而大吃苦头;而三株、恒升笔记本更是在与消费者的争斗中由如日中天走向衰败。 媒体是危机爆发的途径,同时也是危机控制的关键。媒体是典型的双刃剑,挥舞得好,可以击退危机的侵袭;挥舞得滥,则会伤害自身,更深地陷入危机。 本课程从“如何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媒体”来进行探讨,既有丰厚的理论,又有实操的方法,更有精彩的案例解析(本课程根据课程需要,穿插有二十个案例) 二、通过本课程您将学习到: 1.危机公关“十面埋伏”攻略 2.危机公关的原则 3.危机公关的方法、步骤和技巧 三、谁应该学习本课程: .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危机官(危机管理小组组长)、新闻发言人; .公关部经理、客户服务部经理及其它中高层管理人员; .客户服务一线人员及市场一线人员 四、培训方式: 专题演讲、案例讨论、互动问答 五、讲师简介 游昌乔 北京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级讲师,基业长青企业营销顾问公司总经理。鹰派品牌管理理论和鹰派品牌塑造段论的创导者,危机管理6C管理理念和5S应对原则的创导者。被业界和媒体誉为“品牌管理第1左派”、“中国危机管理第人”。年来不懈跟踪研究多家跨国企业及中国本土多家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运作,从品牌管理和危机管理的角度探索企业基业长青的奥秘。 曾经担任中美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中国院院长,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中央财大、对外经贸大的特聘教授,曾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哈佛商学院与全球第一财经媒体联手打造的高端财经对话节目《决策》,阿里巴巴、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特聘专家,《销售与市场》、《财经时报》、《销售与管理》、《南方都市报营销周刊》、《新营销》、《中

危机公关处理、操作流程、预警机制

危机公关的处理、操作流程、预警机制 一危机公关的处理 一、定义 危机:危机(crisis)韦氏大字典诠释为:「一件事的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又可阐释为「生死存亡的关头」和「关键的刹那」,可能好转,可能恶化。由此可知,「危机」是在一段不稳定的时间,与不安定的状况下,急迫需要做出决定性而有效的措施,所以危机处理往往存在於一念之间。达尔文说:「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用危机处理的角度思考〝适者〞是指能够面对危机,解决危机,最後能够继续生存下来的主体,「不适者」正是那些无法适应危机挑战而被淘汰的主体。 危机公关: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具体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二、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 2、真诚沟通原则 3、速度第一原则 4、系统运行原则 5、权威证实原则 三、怎样应对危机 1、冷静应对 企业要从媒体和记者的角度考虑,就能够以较为理性的方式对待这些负面报道 2、分析形势 a)与该记者和所属媒体关系怎样 b)从哪些角度指出报道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从“公众利益”的角度,从“平衡”原则 的角度 c)除了正面回应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 3、采取行动 a)要求撤消或更正 b)要求刊登后续报道 c)要求道歉

d)要求存档 e)要求亲自阐述己方的立场和观点 4、与合适的人进行沟通 a)先与记者本人进行交谈 b)如有必要再逐级联系 c)联系其他媒体 d)直接影响公众 5、提供有说服力的新闻稿 a)与本部门的负责人、顾问和专家协商,确定并保持同样的口径 b)多提供正面的事实和根据,尽可能不要批驳已有的负面报道 c)不要在新闻中流露对记者和媒体的不满 d)如果合适的话,呼吁公众采取行动支持(签名、打电话到媒体) e)始终记住你的目的是传递准确的信息,而不是与记者争是非 6、后续的措施 a)要建立舆情监测机制,一旦发现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要及时做出反应 b)对于那些发表过负面报道的记者,不要采取不理的态度 c)主动向记者和媒体提供新闻源 d)确定一些“第三方” 四、危机处理的步骤与程序 步骤: 1、危机,正确认识危机 认识到危机的到来 辨别危机的种类 确定处理方向 2、掌握危机的趋势与结构 从危机的: 程度性、破坏性、复杂性、动态性、扩散性、结构性、六方面分析与研判 3、了解危机所处阶段,争取在最好的时期处理危机 程序: 1、危机的确认、危机的衡量、危机的决策、危机处理的实施、处理结果的考核 2、成立危机处理专案组、收集危机资讯、诊断危机、确认决策方案、重点处理、寻求援助、 切实掌握全局处理危机 3、检讨与评估、记录与传承、复原与提升、预防、避免

企业危机应对策略

企业危机应对策略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媒体质疑危机给企业带来伤害的典型案例分析;处理危机的3个原则;处理危机的5个步骤;危机模拟处理,对企业危机应对策略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受着各类媒体的关注、相对于突发的政治、经济事件引发的危机,媒体质疑危机出现的可能性高、影响面广、产生的危害大。许多企业因为没能很好地处理媒体的质疑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受损、市场萎缩,更有的企业因此一蹶不振,最后倒闭、由于现代媒体特有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造成的伤害大的特点,使得媒体质疑危机爆发的速度非常快、富士康公司在应对此次媒体质疑危机时就能够掌 握主动权,并能成功地渡过此次危机,恢复富士康公司以往的形象,保住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的各种失误往往被媒体放大从而面临很大的危机。

面对媒体的质疑,企业应秉持快速反应、主动沟通和有过则改的原则,组建危机处理小组、稳定形势、查明真相,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渡过危机,恢复公众和顾客对企业的信任。 关键词:企业;危机;策略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受着各类媒体的关注。媒体的报道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但同时也可能使企业面临着被质疑的危机。相对于突发的政治、经济事件引发的危机,媒体质疑危机出现的可能性高、影响面广、产生的危害大。许多企业因为没能很好地处理媒体的质疑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受损、市场萎缩,更有的企业因此一蹶不振,最后倒闭。 1媒体质疑危机给企业带来伤害的典型案例分析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以一名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揭示了长期以来该集团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研究 The Strategy Research on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Based on New Media 论文作者:唐东 专业班级:网络营销121 作者学号:2012211360 完成时间:2014年6月9日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在新媒体下,企业的公关先得更加重要。本文将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从危机公关的定义开始,然后阐述危机公关的特点、,最后到如何具体的实施相应的策略来说明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blog, micro-blog, a series of New Media Forum, Micro messag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levision,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ther media with interactivity and immediacy, and sharing technology, multimedia and hypertext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w media, public relations companies to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n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and finally how to implement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 关键词:新媒体危机公关策略 Keywords: New Media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企业危机公关的处理及媒体维护 (客户版本)

危机公关的处理及媒体关系维护 一、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 2、真诚沟通原则 3、速度第一原则 4、系统运行原则 ?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企业高层应镇静自若,避免员工的焦躁或恐惧心理,减轻 员工的心理压力 ?与本部门的负责人、顾问和专家协商,确定并保持同样的口径 ?多提供正面的事实和根据,尽可能不要批驳已有的负面报道 ?不要在新闻中流露对记者和媒体的不满 ?始终记住你的目的是传递准确的信息,而不是与记者争是非 5、权威认证原则 二、处理危机的程序 1、危机的确认、危机的衡量、危机的决策 2、成立危机处理专案组、收集危机资讯、诊断危机、确认决策方案、重点处理、寻求 援助、切实掌握全局处理危机 3、检讨与评估、记录与传承、复原与提升、预防、避免 三、处理危机的具体办法 1、危机的预防 ?随时收集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 ?掌握行业信息及动态 ?研究竞争对手的现状、进行实力对比 ?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 程度做出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 ?若经销商收到因客户投诉而导致的媒体采访,应及时处理客户的问题并第一时 间通知公关公司,便于及时了解问题以及与记者沟通。 2、搜集关键词与排名 搜集网上的负面新闻,并将关键词与排名记录下来,用excel列好,最好根据搜索引

擎的不同进行划分。 3、不要点击 出现了负面新闻一定不要点击,这点一定要通知公司里的所有人,因为点击量是决定新闻源排名的一项重要因素。 4、稀释,解决负面新闻第一要点:稀释。 ?大型论坛的负面新闻可以联系站长删除 ?新闻媒体就不要联系删除了,毕竟信息传播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不要联系所 谓的“网络公关公司”删除,很容易被狠敲一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有人脉关系的新闻媒体,可沟通进行删除) 5、正面传播 ?根据收集的关键词发布相关“正面文章”,然后通过各种“新闻源平台”发布出 去,稀释网上的负面新闻,内容原创最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有计划的发布,比如20篇分一周发,不要一股脑的全部 发出去,因为新闻内容的排名和普通网页不同,越新发布的内容排名越好。还可以根据公司客户地域选择“新闻源站点”,因为相关地区的“新闻源站点”排名更有优势,比如“大豫网”对应的是河南地区。 6、辅助工作 ?除了需要花钱的站点之外,各大论坛、博客也是我们需要占领的地方,每天发10 来个站点也不会占用我们太多时间。某些权重较高的负面新闻网页,可以通过刷咱们正面新闻的点击来压下去。当负面新闻集中在3-4页之后,就可以考虑收尾报告了。 四、媒体关系维护 1、为什么要维护媒体关系 媒体是消息及舆论的传播窗口,拥有向公众传播真实社会讯息,揭穿不良行为的社会责任。对我们有利益有弊,保持良好的媒体关系能让我们早预防,早发现对我们不利的消息,为提前做出正确姿态化解危机启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关系维护原则 关系维护就像交朋友,感情的深厚是日积月累起来的,遇到事才想起这个“朋友” 势必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媒体关系的维护要从小事做起,从常态化做起。 3、如何维护媒体关系

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而越来越高,其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当前经济全球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实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还能够做到合理的规避和解决危机。如果只是重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意防范周围的危机的话,很容易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 我们应该意识到企业存在危机并不是就意味着企业失败了,甚至有时意味着机会。危机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技术、市场,还是管理、组织制度等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而要想做到企业的危机管理,对危机管理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能够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快速的做出合理的反应,及时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很可能企业的危机就会被消除,甚至化危机为转机,从危机事件中寻找到了商机,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个能够积极应对自身企业危机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1、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及意义

1.1 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 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企业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企业稳定,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的恶化,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1.2 企业危机管理的意义 无论多么的未雨绸缪,企业难免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这时有的企业能够做到迎难而上,把企业危机转化为商机,但是有的企业就会自此没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危机管理的不同。事前预防工作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是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企业的各个环节有可能出现和预先设计不同的情况,组织活动很容易受执行人员的心理、环境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一般来说,危机处理呈现阶段性变化,很多的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三阶段,也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五阶段,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被分成六阶段。笔者认为无论危机管理被分成几个阶段,本质上都属于防范与准备-控制与解决-恢复与学习三大阶段的范畴。另外,事前做好完善的规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_杨帆

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事件 杨帆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摘要: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媒介环境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在由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而成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事件的生成范式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使得媒介事件的影响早已超出事件本身,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像网一样包裹着我们,又像空气一样如影随形,是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现实。 关键词:媒介环境、媒介事件、新媒介环境、媒介事件的两种范式 近两年里“媒介社会”可谓是多事之秋,从沸沸扬扬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几近疯狂的“杨丽娟追星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厦门总投资额达108亿的“PX”项目在市民的集体“散步”中择地改迁,而已经营业了六个年头的“故宫的星巴克”也在公众强烈的质疑声中黯然退场。陕西“华南虎事件”在网民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最终演变成一部悬疑片,赌命、年画虎、寻虎、验照,华南虎的40张数码照片和31张胶卷负片一波四折。这些事件中,处处都有网民的身影,时时都有媒体的声音。其实,消失21年的华南虎是不是真的现身远没有那么重要,媒介环境的改变,受众地位的再定义,以及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影响,才是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每一种技术都立即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呈现出前所未的有交互性,不仅使得普通人也成为建构媒介事件的重要元素,而且也使得媒介事件的影响力跨越国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 媒介环境 1、媒介环境的提出 首先触及“媒介环境”这一概念的是那位“声名赫赫开万户”的大政家李普曼。在他年轻时写的那部舆论学的开山之作《舆论学》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李普曼认为,我们的身外世界(实性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纷杂,如今人们已很难直接去感知它、把握它、理解它,诸如关税、贸易、财政预算、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都远远超出人们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因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实际上已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而脑海图景的作用就在于把臆想的秩序及联系加诸于庞杂混乱、无所适从的身外世界,变无序为有序,从而为自身提供一个“可触可见可思议”的环境。因此,所谓的脑海图景就是指经过简化的“伪环境”。 2、媒介环境的界定 研究媒介的角度不同,对媒介环境的理解也不一样,一般有三种。 A、媒介所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称之为“媒介生态环境”。生态一词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名词,它表述的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生态一词与媒介相联系,在我国,始见于1990年裘正义先生《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裘先生在文中首次明确地把大众媒介系统看成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把大众媒介群体或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理解为社会有机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机械的或者随意的过程,那么,社会生态学的许多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策略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沟通关系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企业与媒体之间关系的处理是个多元复杂、需要领导艺术的重要法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团队员工必须了解危机公关及危机事件处理中的若干法则,才能成功地进行危机管理。 1.公共关系的正确认知 公共关系的内涵与定义 哈罗博士的解释。公共关系学者哈罗博士对公关关系做出如下的解释: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离不开原有的企业管理体制,它是在管理功能之上的一种特殊管理功能。公共关系的功能是协助建立并维持机构与群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哈罗博士的这一概念基本包含了企业以及政府公共关系的全部精神。 管理职能说。任何公共关系都是一种管理的职能,是企业管理基础所附加的一种能量,也即借由评估公众的态度及公众利益,来解释一个组织的政策及措施。其中,被沟通者、群众客户市场的利益,通常作为双向传播的一个基础,其目的在于运用双向的传播,赢得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接纳,并且协助组织获得并维持有利的形象。为达成互利双赢的境界,组织必须进行长期资源的投入,而非短期的目标及规划。 可以说,管理职能说的这一解读补充了哈罗博士的不足之处。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处理危机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公共关系的最大功能,将是解决危机事件的重要关键点。 公共关系的功能 根据美国公共关系通讯,公共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报道。任何企业、政府的新闻报道,都要通过公共关系的运作来完成。 行销。严格来讲,行销部门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机构。 广告。公共关系能起到广告的作用,其既可以使某一单位更加有名,也可以使事件得到放大、缩小或消灭。 新闻代理。企业要想让事件公之于众,一般都需要公共关系部门跟媒体打交道。 游说及官说。常出现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国家中,用在法案的推动、立法的执行等方面。 公共议题的管理。例如反烟运动、环境保护等公共议题管理。 危机管理。例如消费者通过危机管理公共议题,保护自身的利益。 业务发展。公共关系作为战略部门,在整个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公共关系操作过程

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应对方法满分答案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危机管理体系的是:√ A意识体系 B运营体系 C计划体系 D预警体系 正确答案: B 2.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蜀吴联军以火攻击败,曹操违法了危机管理体系的:√ A一致的价值观 B全面原则 C集权原则 D沟通原则 正确答案: B 3. 2000年奔驰车被砸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媒体公关不到位 B企业没有主动提供消息 C企业沟通工作不到位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4. 企业在面临负面信息的曝光时可以采取的手段有:√ A保持沉默,静观事态发展 B积极和相关利益者进行沟通,批露更多的信息

C寻求权威的中立机构的支持 D以上说法都对 正确答案: D 5. 危机的系统运作不包括:√ A果断决策,迅速实施 B以热对冷、以动制静 C统一观点,稳住阵脚 D组建班子,专项负责 正确答案: B 6. 建立危机公关小组,可以做到:√ A高效率的保证 B对外口径一致的保证 C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7. 危机管理体系的全面原则中不包含:√ A危机管理的目标和业务的目标保持一致 B危机管理要覆盖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C危机管理各个岗位必须由相应的人员负责 D危机管理要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的重要工作内容正确答案: D 8. 危机管理体系中一致的价值观原则是指:√ A经营者与员工要有一致的价值观 B领导与员工要有一致的价值观

C股东与员工要有一致的价值观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9. 危机管理中,面对媒体是企业不应该做的是:√ A时刻保持企业形象 B一个声音说法 C有理有据,争取主动 D平等亲切 正确答案: C 10. 危机发生后,企业对于供应商的做法是:√ A及时坦诚地与供应商进行沟通 B对供应商的错误进行指责 C说明是供应商的责任 D与供应商对簿公堂 正确答案: A 11. 在面对危机时,企业要:√ A提倡个人英雄主义 B要有令行禁止的团队 C领导敢做敢当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12. 危机公关善后策略不包括:√ A防止再度发生 B对竞争对手同样问题进行攻击

第十组媒介事件

第十组媒介事件 Media Events 目录 一、媒介事件的研究背景 二、媒介事件的理解与发展 三、电视媒介事件 四、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 五、媒介事件的意义与价值 六、新媒介事件 七、媒介事件在当下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媒介事件的研究背景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增长,电视越来越多地对重大事件进行直播,而这些事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二、媒介事件的理解与发展 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媒介事件”(mediaevents)进行了定义,把有关“媒介事件”、“伪事件”、“新闻事件”、“奇观”等具有相似性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归纳两种理论范式。(刘自雄《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 范式一 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美国著名的历史和传播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Boorstin)所说的“伪事件”。 20世纪60年代,丹尼尔·布尔斯廷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等特征。认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用以表述的语言是“超越真伪”的,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形象:美国假事件指南》TheImage:AGuidetoPseudo-EventsinAmerica 韦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对这一现象使用过“媒介事件”的概念来表述。在《传播学概论》中认为媒介事件“主要是制造出来供传媒作报道的事件”,并且重点讨论了为各种竞选服务的媒介事件,进一步阐述了布尔斯廷的观点。 范式二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是这一思想的创始者,他在《舆论学》中提到:“人对于环境的适应是通过虚构的媒介来进行的”,我们对环境的认识是间接性的,媒介实际上为公众建构了一个由“假事实”组成的“假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李普曼认为,随着传播媒介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公众对环境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总是把我们自己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当作现实环境本身”,从而造成了“需要知道的世界”、“确实知道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三者之间的分野。 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传播学界出现了关于“媒介真实”、“符号真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郎氏夫妇做过一项题为“麦克阿瑟在芝加哥的一天”的实证研究:朝鲜战争结束后,麦克阿瑟从战场“凯旋归来”,途经芝加哥市,当局专门为他主持一个欢迎仪式,郎氏夫妇将欢迎仪式现场的情景与电视的仪式再现之间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现场观众的经验

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规划

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 在现代社会,企业同社会中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联系紧密和广泛,但由于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不同动机,存有利益的差别与矛盾,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难免出现与社会公众间的纠纷与冲突。这些纠纷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如何化解企业和公众的矛盾,平息冲突,获得社会公众的谅解是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如2007年初发生美国兰捷航空的乘客滞留事件,随后出现的大白兔奶糖的“甲醛门”、LG手机翻新机事件、娃哈哈饮用水事件、“中国制造”的一系列危机,包括“三鹿奶粉”事件等。大众传媒在这些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也是引导整个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当企业遭遇危机时,如何及时与媒体进行沟通以避免更大损失,如何通过有效公关重塑企业形象,以及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化解危机,是本文力求解的现实问题。 一、大众传媒在企业危机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作用 1.维护社会公益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促进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来协调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维护着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企业的不良生产、产品劣质、不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都会给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损失。危机一旦爆发,组织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大众媒体和一般公众皆按照自己的主观框架接触、采集危机信息,形成认知并做出判断。 此时,媒介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在媒介诸多的功能中,真实信息的传递是其本质性的功能。企业危机产生后,民众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和企业做了什么,而大众传播媒介成为获取这些信息的最有效、最权威的途径。大众传播媒介的真实报道不但能够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会成为企业不断进行自身完善的推进剂,使得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和谐地相处。 2.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构建“危机拟态环境” 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1]就危机本身而言,危机具备的冲突性、影响性和特殊性等新闻价值,就很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对组织可能造成潜在负面影响的问题,信息社会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渠道的庞大网络将一件特定地区发生、指向特定人群的事件在瞬间即可以广播到各个角落。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课程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 ——惶者生存、力挽狂澜;长袖善舞、转危为机! 培训时间:2天 培训收益: 1、危机预警从理念变革开始; 2、教授学员远离危机的陷阱; 3、掌握企业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4、协助学员建立有效的危机公关小组; 5、配合实际演练训练学员临场反应能力; 6、强化学员建立应对媒体的策略和方法; 7、从危机公关案例中学习正确的公关技巧; 8、让企业在危机面前不再犯下原则性错误。 培训对象: 企业负责人、总经理、公关部经理、企业企划部主管、各部门中高层管理者、客户服务一线人员及市场一线人员等。 培训背景: 为什么有些企业会发生危机,而有些企业却安然无恙? 在同样的危机面前,为什么有的企业可以从容自如,化危为机? 而有的企业却用沉默来回避危机,甚至面对危机手足无措,损失惨重?

媒介事件、媒介伪事件

诚意缺失的“传媒假事件” 2014-06-17 纪忠慧传播学考研必读 一、“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 “传媒假事件”概念由陈力丹等提出并界定,是指“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共关系活动”,其首要特征是“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①1961年,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形象:美国假事件指南》中首次提出了“假事件”(pseudoevent)的概念——“它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于某些人的计划、设置或者促成才出现的。它是为了满足报道和录制的要求而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它的出现是为了便利宣传工具而安排的。”②“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是为了媒体的报道而策划出来的,但前者主要是由媒体策划的,而后者则是由传媒业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策划完成的。“假事件”在中国又被称为“宣传性现象”,③有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则掩盖或扭曲事实的真相。事实一旦发生,就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的是假象事实而已。有些事件虽然也是为媒体报道而事先策划的,但没有扭曲事实的真相,可以借用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的“媒介事件”来指称。无论“传媒假事件”还是“假事件”,都混淆了真与假的界限,又称“半真实”、“暧昧的真实”。对这类事件或现象越是“忠实”报道,离事实真相就越远,记者和公众都要提高警惕。 “用茶水代替尿液送检”之所以被称为“传媒假事件”,是因为这一“事实”仅仅是为了媒体报道而人为设计的“预制”事件,在摄像机镜头的监视下,一切看上去那么具有戏剧性,结论也似乎不言而喻,但却扭曲了事实的真相。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真正的患者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谎称病状或偷偷置换送检样本,因此,正常医疗活动以“无罪推定”为原则,不仅医生要相信患者自述为真,而且相关医学检测仪器也针对特定样本而设计,不具备辨别非特定样本的功能。这样,记者原本要质疑和揭露的男科医疗问题,反而被“传媒假事件”转移了视线,没有达到原初设定的节目宗旨。 二、“传媒假事件”的诚意缺失 “传媒假事件”与“假事件”都是为了媒体的报道而量身定做,常常使事件的表象与真相之间产生错位,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因此,许多情况下可以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改革开放前,“传媒假事件”主要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为的是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实行市场化以后,随着利益机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益动机开始在“传媒假事件”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万事利为先”已经成为制造各种“假事件”的主要动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业的事业属性与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得以确立,这时,新闻传媒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不得不考虑市场效益,电视收视率、报纸发行量和网络点击率等市场化指标受到重视。这是传媒业改变过去的宣传语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重要一步,现在传媒业内部讨论最多的恰恰也是可视性、可读性。不过,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闻传媒业对市场化指标的重视早已不止于贴近受众,而是更多地指向了自身利益的考量。在每一个市场指标都意味着广告收入的逻辑面前,新闻样式与内容的选择不再像从

时代光华《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策略》课后测试答案

危机公关与媒体应对策略关闭 ?课前测试 ? ?课程学习 ? ?课程评估 ? ?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关于哈罗博士对公共关系的解释,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 B其功能是协助建立并维持机构与群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C包含了企业以及政府公共关系的全部精神 D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可以离开原有的企业管理体制 正确答案: D 2. 公共关系的功能不包括:√ A报道 B投诉 C广告 D新闻代理 正确答案: B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关系操作过程的是:√ A通过沟通告知团体目标 B制定行动和计划 C解决问题 D在沟通基础上做出具体反应

正确答案: C 4. 根据lass well理论,信息传播的要素不包括:√ A大众 B中间人 C信源 D效果 正确答案: B 5. 危机管理最重要的三类媒体不包括:√ A电视 B广播 C网络 D报纸 正确答案: B 6. 关于危机公关媒体的做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坚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B主动积极联系媒体,详细准备书面报告 C在危机事件发生一小时内,向媒体说明主要信息 D在事件发生原因没有证实以前,必须做出相关说明 正确答案: D 7. 关于企业在利用公共信息中心传播信息时的做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回答电话及电子邮件时要准确无误 B确保员工不对外宣传非企业权威的信息 C确保所有问讯都能转至信息发布中心 D尽可能多的成立信息发布中心 正确答案: D 8. 企业与媒体打交道的常见手段不包括:√

媒体事件读书笔记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其进行了定义,可概括为两种范式: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波尔斯丁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②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为“假事件”之列。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 ③这种范式下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来自于D·戴扬和E·卡滋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的解释,按照他们的观点“媒介事件”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④即是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这些事件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在他们的笔下“媒介事件”有三种主要的叙述形式,也称“脚本”,即“竞赛”、“征服”“加冕”。它们决定着每一事件内人物角色的分配以及扮演的方式。“竞赛”强调竞争双方的对抗性,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等;“加冕”则是游行,完全是仪式,如皇室婚礼、总统就职等,向观众讲述它的象征意义,引导观众按规定的思路进行意义的解读。“征服”,指人类巨大飞跃的电视直播,“征服者”通过自由意志的行为实现对已知极限的超越,以超凡魅力为结果,如宇航员登上月球,柯受良驾驶汽车飞越黄河等。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里“媒介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理解,成为特性鲜明的传播学术语。 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其1992 年出版的《媒介事件: 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提出。 《媒介事件》开书第一句话:“本书讲的是对电视的节目性收看, 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因此, 对于媒介事件而言, “电视+ 直播”是研究和叙述的原点, 从此出发, 戴扬与卡茨将媒介事件建构为一个狭义的操作化概念, 即直接界定为重大事件(国家级的事件) 的电视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实际上可以用“电视事件”替换。同时, 他们还将这种“特殊的电视事件”与一般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乃至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区分开来, 前者主要用来指称那些具有仪式性的电视直播事件, 它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 观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后者或以冲突为主题( “日常新闻事件”) , 或讲求偶然性与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 。媒介通过组织关于政治、体育、大人物的“节日性”收视活动, 目的是为了整合社会秩序, 巩固既定的社会规范。

危机事件中的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危机事件中的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一、危机事件中的媒体特性 1.即时传播 新闻是高度易腐的商品,陈腐的新闻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原则是“快”比“准”更重要。 2.集体关注 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总会来个自发式的“总动员”,记者相互打听有相互保密,四处搜寻“知情人”和“爆料者”。 3.煽情抢眼球 极度依赖网络,密切关注竞争媒体的报道角度;往往会高估和夸大事件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力图抓住“令人震惊的画面”从而对受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逐级深入 从“发生了什么”到“怎样发生的”,再到“为什么发生”,趋向先“新闻”、后“调查”、再“评论”,采访是从了解到质疑再到拷问。 5.关注负面信息 突发事件的采访就是质疑,质疑又往往变成了问罪。很多当家的媒体老总审看记者的来稿时,是以是否挖出问题为好坏标准,这在报道基层单位和企业的突发事件中尤为明显。 6.新老媒体相互借力 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积极呼应;而传统媒体又开始与商业网站建立“伙伴式”合作关系,重大的调查报道正式见报前发给网站编辑,请其在首页转载,用最快速度制造“媒介事件”。 7.追求独家新闻 不少媒体有一种“排他性”倾向:一条新闻如果其他媒体已经刊播了,就不再采用。也就是说,在似乎媒体一边道的情势下,会有媒体在寻求唱反调的机会。 二、危机事件的新闻传播策略 (一)抢第一时间发声 在事件刚刚发生、外界还不知道有关信息时,当事单位就发布第一批信息,成为唯一的“信息源”,让记者抢发第一篇稿子就是出自当事单位发布的新闻稿。 1.快报事实,慎报成因 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已认定的简要信息,重在交代新闻事件的四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而对于“如何”、“为什么”可先不作交代,以后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再作后续发布。 成因报道一定要慎之又慎:发布稿中多客观少主观,让事实和证据说话。 2.做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即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对危机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定性,并承担起舆论导向责任。 (二)只用一种声音说话 1.如何理解口径 口径是指对于某个话题事先准备好的表述,它确定了对于某个新闻事件的表述基础。 口径=预想的记者提问+统一的答案 2.口径准备的思路 以危机事件为例—— 损失情况; 危机目前的发展态势; 当事单位介入危机的情况;

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应对方法课后测试

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应对方法课后测试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应对危机时,企业领导人应该具有:√ A集权作风 B集思广益作风 C与企业共进退的作风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2. 危机管理中有效扑灭公众火源的4S做法,不包括:√ A稳定媒体 B不再争辩 C道歉 D使公众满意 正确答案: A 3. 在危机发生后,企业对政府及行业政府主管部门的行动应该是:√ A取得政府及行业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B取得政府及行业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 C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帮助企业应对危机 D以上说法都对 正确答案: D 4. 2005年6月啤酒企业深陷“甲醛门”事件中,引起啤酒市场震荡的主要原因是:√ A企业没有及时坦诚地与供应商进行沟通 B企业没有及时坦诚地与经销商进行沟通 C企业没有进行危机公关一定要“卡住媒体的脖子” D以上说法都对 正确答案: C 5. 2000年奔驰车被砸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媒体公关不到位 B企业没有主动提供消息 C企业沟通工作不到位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6. 在成功地对危机进行处理后企业对媒体的态度:√ A保持联系与沟通,维护良好关系 B敬而远之 C对媒体实行高压手段,诉求媒体带来的损失 D以上说法都对 正确答案: A 7. 危机的系统运作不包括:√ A果断决策,迅速实施 B以热对冷、以动制静 C统一观点,稳住阵脚 D组建班子,专项负责 正确答案: B 8. 建立危机公关小组,可以做到:√ A高效率的保证 B对外口径一致的保证 C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9. 危机管理中,面对媒体是企业不应该做的是:√ A时刻保持企业形象 B一个声音说法 C有理有据,争取主动 D平等亲切 正确答案: C 10. 危机发生后,企业对于供应商的做法是:√ A及时坦诚地与供应商进行沟通 B对供应商的错误进行指责 C说明是供应商的责任 D与供应商对簿公堂

媒介事件解说

作者简介 伊莱休·卡茨:生于1926年,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一生却致力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为传播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他是以色列人,他在本书中反复列举萨达特出访埃及的例子)。 他的学术活动跨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并与不同学科——包括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众多学者合作。整合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取向,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凸显了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特征,而且反映了传播学研究应有的全球视野。(研究领域广泛,贴合了传播学这门交叉学科的特征) 自1992年起,他受聘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董讲座教授,同时兼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及应用社会研究所所长(现已从该大学退休),目前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博格传播学院。 卡茨是参与早期哥伦比亚传播研究而至今仍活跃于学术第一线的唯一学者,作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同事。卡茨最为让大家熟知的一个学术成果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丹尼尔·戴扬:丹尼尔?戴扬拥有人类学、比较文学、符号语言学和电影研究学位,曾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和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修读,并于罗兰?巴特(鲍德里亚)指导下取得美学博士学位。(本书因此经常出现符号学,语义学) 在一次采访中对巴特的感情:大致上我和罗兰?巴特的交往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朋友,因为我们都曾在同一疗养院治疗肺病。其二,1966年他是我的论文导师。其三,1967至1968年,他则是我的上司。他聘请我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当助理。 戴扬曾是多间大学的讲师、访问学人和教授,任教大学包括:巴黎第二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巴黎政治研究学院、奥斯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日内瓦大学。 近作包括《恐怖奇观:恐怖主义和电视》、《电视:由观众到公众》、《拥有奥运:新中国的多种叙述》。 本书成书的缘何:(《娱乐至死》1985年,2004年)(采访中对谈人:丹尼尔·戴扬、邱林川、陈韬文)。他们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关注并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媒介事件进行研究,直到1992年本书才第一次出版,2000被翻译成中文。前后研究近20年。 这本书起初是探究一种新外交手法,也就是撒达特访问耶路撒冷的媒体外交。卡茨向我挑战,建议为撒达特每天的表现作分析,以展示符号语言学可以如何应用。这一连串的记录变成一个大型计划,最后我们发展出各自的议程。卡茨认为媒体事件建构出意想不到的新受众群体,这些群体的出现吊诡地“强化”事件的影响,而非“限制”它们。在我而言,传统以来,电视在历史书写的角色一直备受议论。 本书脉络:本书脉络十分清晰,作者在前言中也已经概括出来,每一章自成一部分。 第一章介绍什么是媒介事件以及为何研究媒介事件。 第二章说明媒介事件的三种类型,即3c事件:竞赛加冕征服 第三章媒介事件的三个伙伴:组织者、媒介和观众对事件的协商过程 第四章电视在媒介事件中的表演以及对不在场观众的补偿与事件的重构 第五章家庭在媒介事件收看中的角色和观众对媒介事件的读解 第六章对媒介事件如何对现实进行影响 第七章媒介事件所产生的内外部效果 研究方法:实证方法。选取重大媒介事件进行研究(萨达特、教皇、肯尼迪、戴安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