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4章(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卷

第1—4章(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卷

第1—4章(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卷
第1—4章(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卷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试卷(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B.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的植物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2.下列基因型中哪一项是纯合体()

A.BbDD B.CcDd C.EERr D.AAbb

3.基因型为AaBB的父亲和基因型为Aabb的母亲婚配,其子女基因型一定不会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4.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纯合的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子二代中出现纯合的绿色圆粒豌豆的几率是()

A.1/4 B.3/16 C.1/16 D.3/4

5.下列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6.在10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子和10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如果全部受精,能形成受精卵的数目是()

A.5个B.10个C.20个D.40个

7.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A.第一次分裂结束B.第二次分裂结束C.着丝点分裂D.联会

8.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

A.姐妹染色单体分开B.同源染色体分开

C.分离开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D.染色体恢复成染色质细丝9.在洋葱根尖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于()

A.线粒体和叶绿体B.细胞核和叶绿体C.染色体和核糖体D.染色体和线粒体

10.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转化成S型的转化因子是()A.荚膜B.蛋白质C.R型的RNA D.S型的DNA

11.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12.子女像父母是因为()

A.父母把各种性状传给了女子B.父母把细胞核传给了子女

C.父母把染色体传给了子女D.父母自己的DNA复制了一份给子女

13.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分别位于()

A.DNA和信使RNA上B.DNA和转运RNA上

C.信使RNA和转运RNA D.染色体和基因上14.已知一段信使RNA有30个碱基,其中A+G有12个,那么转录成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含有多少个C+T?()

A.12 B.18 C.24 D.30

15.造成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

A.缺少酪氨酸B.缺少控制合成酪氨酸的基因

C.缺少黑色素D.缺少控制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

16.某基因有碱基1200个,则它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所具有的氨基酸的数目为A.100个B.200个C.300个D.400个

17.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则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多少个碱基()

A.17 B.51 C.153 D.306

18.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复制、转录、翻译分别形成()A.DNA、RNA、多肽B.DNA、RNA、氨基酸C.RNA、DNA、氨基酸D.脱氧核苷酸、核苷酸、多肽

19.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由于下列哪项决定的()A.主链上的五碳糖与磷酸排列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C.双螺旋结构D.成分中的糖的种类20.DNA分子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

A.染色体数目具有稳定性B.碱基对的排列方式不同C.两条脱氧核苷酸的主链稳定不变D.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21.DNA分子的解旋发生在()

A.只发生在转录过程中B.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C.在翻译过程中D.在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发生

22.关于基因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基因位于DNA分子上B.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成对存在

C.基因中含有遗传密码D.基因是由四个脱氧核苷酸组成

23.下列有关DNA、基因、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C.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直线排列D.细胞内的DNA都在染色体上

24.组成核酸的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和核苷酸种类分别是()A.1、2、5、8 B.1、1、5、2 C.1、2、8、8 D.1、2、5、2

25.下列物质中不起遗传物质作用的物质是()

A.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酸C.脱氧核糖核酸D.基因

26.转运RNA的功能是()

A.合成特定的氨基酸B.转运特定的氨基酸

C.决定多肽链的结构D.识别遗传信息

27.下列与多倍体形成有关的是()

A.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C.个别染色体增加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8.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健壮,果穗大、子粒多,

这些植株可能是( ) A .单倍体 B .二倍体

C

D .杂交种

29.下列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新品种的是( ) A.耐寒的小黑麦 B.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

C.太空椒

D.试管牛

30.人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A .精子细胞 B .卵细胞 C .口腔上皮细胞

D .极体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3分)DNA 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分

别是 、

、 、 和脱氧核苷酸。

32.(2分)孟德尔从生物的性状出发,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基因的 和基因的 。

33.(5分)右图所示为某雌性动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图,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正联会。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属 分裂的 时期,细胞中有 个四分体。 (2)该细胞全部分裂完成后,可形成 个子细胞。 (3)所形成的子细胞名称是 。

34.(6分)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 和r 控制的。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据图表分析作答:

(1)根据组合 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的是 。

(2)组合 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 (3)组合 为测交实验。

(4)D 组合中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 和 。 35.(5分)右图为核苷酸的分子结构简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①代表 ;③代表 。

(2)若右图是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则②代表 。

(3)若6000个脱氧核苷酸分子聚合成的DNA 片段中有胸腺嘧啶800个,则

此DNA 片段有 个胞嘧啶。该DNA 分子片段连续复制两次,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个。

36.(10分)一只卷毛雌狗A 和一只卷毛雄狗B 交配,生了一只直毛雌狗和一

只卷毛雄狗(卷毛、直毛这对相对性状由H 、h 基因控制)。请分析回答:

(1)卷毛、直毛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 。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子代中,卷毛狗的基因型是 ;直毛狗的基因型号

是 。

(3

)若子代中的卷毛雄狗与一只直毛雌狗交配,预计它们生一只直毛狗的概

率为。

37.(8分)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是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是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的两个品种,经杂交后得到F1,F1自交后得F2。请回答:

(1)上述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属于。

(2)F2中共有种基因型,其中最理想的基因型是。

(3)在3200株F2中,理论上计算符合生产要求的有株。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试卷(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32.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33.(1)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2

(2)4,

(3)卵细胞和极体

34.(1)C 圆

(2)B

(3)D

(4)Rr rr

35.(1)磷酸基团含氮碱基(2)核糖

(3)2200,2400

36.(1)卷毛,常

(2)HH或Hh,hh

(3)1/3

37.(1)杂交育种

(2)9,ddTT

(3)2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 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 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 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 波德平原、东欧平原 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 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 冲积平原、 三角洲出山口 中下游、 河口(入海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 一般而言:背斜适合储油气,建隧道,向斜是储水构造 二、断块山 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一般而言:大型工程选址应该避开断层。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和喷涌出来的岩浆物在流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锥形物,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推荐)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 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 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 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 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 (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第四章属于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边界—细胞膜不仅是将细胞内外隔开的屏障,也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呢?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样吗?这与细胞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章教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本章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形成;有助于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个方面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两节,分别从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三个方面讲述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本课是第一节,主要讲述被动运输,本节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2.1 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2.1.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内容。“被动运输”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水进出细胞的原理,主要通

必修二化学第二章 导学案

2.1.1 化学能与热能(一) 导学案 【学习目标】2min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3.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提高节能意识。 【指导自学】6min 1.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合作探究】20min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吗?(课本P32 思考与交流) 2.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并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教师点拨】5min 1. 2H→H2中的能量变化,说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说明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因素。 【课堂小结】2min 【当堂检测】10min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 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方式: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有些却进行得十分缓慢。 4.主要方式: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地壳运动的分类: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6.水平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7.垂直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8.地位比较: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9.举例:水平运动的例子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安第斯山脉等;垂直运动的例子有台湾海峡等。 10.意义: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4.风化作用的意义: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作用的意义: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6.侵蚀地貌简介:分为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等;其中海水侵蚀地貌分布在岩石海岸,波浪侵蚀岩壁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如大洋路;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如绒布冰川、北美五大湖区。 7.搬运作用的概念: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8.搬运作用的意义: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9.堆积地貌简介: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分为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等;如在沙质海岸形成沙滩(海水堆积地貌)、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地貌)。 10.总的趋势: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即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2.循环过程:岩浆在岩石圈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侵入型岩浆岩)或喷出地表(喷出型岩浆岩)冷凝形成岩浆岩;岩浆岩被破坏形成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以及生成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这样循环下去。

最新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关系;简单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运用: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一、化学能与热能(关键熟记哪些类型的反应吸热或放热) 2.常见的放热反应: -------------------------------------------------------------- 3.常见的吸热反应: ------------------------------------------------------------------------------------------------ 【自我评价】 1.在反应H2 + Cl2=2HCl中,已知H-H键能为436kJ,Cl-Cl键能为243kJ,H-Cl键能为431kJ,判断该反应是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吸收183 kJ热量 D.放出183 kJ热量 2、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2Q1 + Q2 > 4Q3 B、2Q1 + Q2 < 4Q3 C、Q1 + Q2 < Q3 D、Q1 + Q2 = Q3 二、化学能与电能 铜与锌用导线连接起来一起插入稀硫酸溶液中,由于活泼性 大于,所以锌片电子,电子由流 向,电流由流向;有电流通过,形 成原电池。此原电池中,为负极,发生__________ 反应(“氧化”或“还原”) 为正极,发生反 应(“氧化”或“还原”) 【自我评价】 1.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Mg B.Fe C.Al D.Cu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 ) A.不变B先变大后变小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题型3 利用原电池电极判断金属性强弱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的为( )

必修1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 第一节硅 自然界中硅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没有游离态的硅 二氧化硅的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1、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或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生成的硅酸钠黏性比较大,故盛装碱溶液的玻璃试剂瓶不能使用玻璃塞,而要使用橡胶塞 SiO2+CaO=CaSiO3 2、氢氟酸是唯一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的酸 SiO2+4HF=SiF4↑+H2O 氢氟酸会腐蚀玻璃,可用来雕刻玻璃,盛装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而要使用塑料瓶。

二氧化硅的应用:制光导纤维、硅、玻璃、工艺品(石英,水晶、玛瑙) 硅酸的制备:Na2SiO3+2HCl=2NaCl+H2SiO3↓ 硅酸为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固体,酸性比碳酸弱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有白色的硅酸生成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硅酸脱水后制得硅胶,可作干燥剂 硅酸钠的水溶液称为水玻璃,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粘胶剂。 注意:水玻璃(即硅酸钠溶液)在空气中易与CO2反应生成H2SiO3而变质,故应密封保存 硅酸盐的用途:制陶瓷、玻璃、水泥

单质硅:性质: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常温下稳定 制法: 常温下可与碱溶液、HF 反应Si +2NaOH +H 2O==Na 2SiO 3+2H 2↑ Si +4HF =SiF 4+2H 2 用途: 半导体材料、光电池(计算机芯片、半导体晶体 管、)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的存在:在自然界氯主要存在于海水中,主 要以Cl- 形式存在。 2、氯气的物理性质: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黄绿 色的气体, SiO 2 + 2C ==== Si + 2CO ↑ 电炉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经典导学案)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1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1.判断或预测物质的性质 例如锌和铁都是金属单质,已知它们均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与某些酸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等。又知铝也是金属单质,则铝也应具有锌、铁等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 2.寻找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物质 例如在①磷酸(H3PO4)、②氢氧化镁[Mg(OH)2]、③氧化钙(CaO)、④氯气(Cl2)、⑤氢溴酸(HBr)等物质中,具有酸的通性的是①⑤。 3.对物质进行鉴别 例如选择化学试剂鉴别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BaCl2溶液、KNO3溶液、Ca(OH)2溶液时,可先按酸、碱性的差异利用石蕊溶液将它们分为三类,然后再分组鉴别。 序号分类依据物质 ①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显酸性) 稀硫酸、稀盐酸 ②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显碱性) NaOH溶液、Ca(OH)2溶液 ③石蕊溶液无明显现象(显中性) BaCl2溶液、KNO3溶液 【例1】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BaCl2、Na2CO3、NaCl、NaOH的性质,对于如何研究,他们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 方案Ⅰ: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方案Ⅱ:将它们按照钠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1)根据方案Ⅰ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发现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于是将Na2CO3与NaOH都划分为碱类,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方案Ⅱ两组物质间任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认为,还可以根据是否含有钠元素将上述五种物质

优秀教案化学(人教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学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 学习目标 1.学会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熟悉常见的分散系,明确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涉及强酸、强碱和盐的离子方程式及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学习过程 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 【例1】采取交叉分类法,用线条把下列物质与其所属类别连接起来。 (NH4)2CO3铵盐 (NH4)2SO4钠盐 Na2CO3碳酸盐 Na2SO4硫酸盐 【跟踪练习1】 从H、O、S、K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和表中第一栏物质类别相同的物质, 知识点2.化学反应的分类 【例2】有以下五个反应:①硫在氧气中燃烧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③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氢气还原氧化铜⑤生石灰与水反应,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有。 【跟踪练习2】 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①Fe+S FeS ②CaO+CO2CaCO3 ③Fe+CuSO4FeSO4+Cu ④2HCl+CaCO3CaCl2+H2O+CO2↑ ⑤Fe(OH)2+O2+2H2O4Fe(OH)3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知识点3.分散系的分类 【例3】日常生活里我们见到的雾、食醋、豆浆、泥浆水等,它们都是分散系。 (1)其中以气态物质作分散剂的是。 (2)其中属于胶体的是。 【跟踪练习3】 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知识点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例4】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带电荷,溶液不带电荷 B.一束光线通过溶液时没有明显现象,而通过胶体时会出现明显的光路 C.溶液中分散质可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 D.溶液长时间静置易产生浑浊,胶体长时间静置不产生浑浊 【跟踪练习4】 不能用胶体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明矾净水 B.由豆浆制成豆腐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 D.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知识点5.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 【例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O2【教师点拨】 电解质一定是本身能电离的化合物。 【跟踪练习5】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但不能导电的是() A.HCl B.Cu C.BaSO4 D.CO2 知识点6.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例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铁跟盐酸反应:Fe(OH)3+3H+Fe3++3H2O B.碳酸钙加醋酸溶液:2H++CaCO3Ca2++CO2↑+H2O C.钠跟水的反应:Na+2H2O Na++2OH-+H2↑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 O42-BaSO4↓ 【跟踪练习6】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O2+2OH-C O32-+H2O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O2+OH-HC O3- C.铁与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D.铜和稀硫酸反应:Cu+2H+Cu2++H2↑ 知识点7.离子共存 【例7】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Ag+、K+、Cl-、N O3- B.H+、S O42-、OH-、Na+ C.Ca2+、Cl-、C O32-、Na+ D.Mg2+、S O42-、H+、Cl- 【跟踪练习7】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S2-、C O32- B.HC O3-、Na+、H- C.Cu2+、Cl-、OH- D.Ba2+、OH-、N O3- 知识点8.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例8】下列反应中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3Cl2+6KOH5KCl+KClO3+3H2O

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复习过程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 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 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 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以________运动为主,以________运动为辅 知识点2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 举例说明: 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必修1第四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主备人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复习课课时安排:2课时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能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会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会运用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会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基础强化案】 Ⅰ.知识要点: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填写下表。 三、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1.全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带(如:、、造山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2.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和板块。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如图4.1

3.这些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之间的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目前的地表形态。 (1)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就会发生形成或。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互相、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①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因厚度,位置,便到之下,在它们之间形成。如: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形成或。如:台湾山脉、日本列岛等。 ②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则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在板块的内部地壳是比较的,在板块的边缘地壳却比较,多。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①带;②带。如图4.2 (5)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表4.3 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 陆块与陆块陆块与洋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图4.2 图4.1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物质分类学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 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 结合分类知识初步认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转化规律 【学习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类法的应用 【课前练习】 1. ①海水 ②蒸馏水 ③氨水 ④食盐水 ⑤汞 ⑥液溴 ⑦硝酸溶液 ⑧硝酸银 ⑨纯碱 ⑩烧碱 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2.初中学习中将元素分为了 元素和 元素;其中Na 、Mg 、Al 、Fe 、 Cu 、 Zn 等属于 元素,O 、 S 、 N 、 P 、 Cl 等属于 元素。 3、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探求新知】 一 、常见的分类方法 1. 树状分类法 含义: 例: 化合物树状分类 酸 等 化合物 碱 等 盐 等 氧化物 等 【课堂练习1】树状分类法是常用的分类法之一,请你用该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时分别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①食盐 ②红磷 ③水银 ④双氧水 ⑤生石灰 ⑥硫酸钠 ⑦硝酸 ⑦烧碱 ⑨氢气 ⑩空气 ⑾乙醇 ⑿二氧化硫 【课堂练习2】N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交叉分类法 含义: 。

【课堂练习3】根据下图中物质及其类型之间的关系分别作出有关连线 可溶性盐 Na 2CO 3 钠盐 难溶性盐 NaHCO 3 钡盐 正 盐 Na 2 SO 4 碳酸盐 酸式盐 BaSO 4 硫酸盐 二、分类法的应用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4】结合右下图,思考a 、b 、c 、d 、e 、 f 分别可能是什么物质?并完成下列方程式。 Ca ――→①CaO ――→②Ca (OH )2――→③ 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 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1.符合右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 .K 2CO 3 B .Na 2CO 3 C .NaCl D .NaHCO 3 2.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 A .空气、硫酸铜、硫酸 B .水、空气、纯碱 C .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 .硝酸、食盐水、烧碱 3.已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只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氧化铜、氧化铁等都只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而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 (1)现有七氧化二锰、二氧化硅、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锌等5种氧化物,其中七氧化二 锰、二氧化硅、氧化锌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锌可与酸反应生成盐 A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D .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动物细胞失水皱缩; (2)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 (3)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保持原状;水分进出平衡。 4、动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细胞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5、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6、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2)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恢复原来的状态,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复原。 7、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原生质层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8、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1)内因(结构基础):原生质层具有半透性,且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2)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9、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几种现象分析: (1)mL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

高,细胞过度失水,导致死亡。 (2)KNO3等无机盐溶液:能质壁分离,并能自动复原。因为细胞能主动吸收溶液中的K+和NO3-,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渗透吸水。 (3)醋酸溶液:无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为醋酸能杀死细胞,使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盐酸、酒精溶液类似) ▲10、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①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②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而且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1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生物膜的组成: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蛋白质是生物膜功能(选择透过性)的主要承担者。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方式: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有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4、糖被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一层由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①保护、润滑;②细胞识别。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和脂质可以结合成糖脂。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学案及练习题教学内容

学案一离子反应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1、溶解性 2、电离能力 一、溶解性 需熟记的难溶物质: 碱:除四大强碱KOH,CaOH,NaOH,BaOH和NH3.H2O外,其余均为难溶物。 例如:Mg(OH)2(白沉),Fe (OH)3(红褐色沉淀),Cu(OH)2(蓝色沉淀),等等。 酸:除H2SiO3(白沉)外,其余均为可溶。 盐:AgCl,BaSO4,BaCO3,CaCO3等 二、电离(1、能否电离2、电离能力如何) 1、能否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具备电离成离子的能力) 包括:大多数的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不具备电离成离子的能力或电离能力及其微弱) 包括:酒精、蔗糖;大多数有机物都不是电解质,CO2、NH3等 单质: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不电离) 注意: (1)“或”的意思是二者有一个条件符合即可。 例如:HCl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熔融下不能导电 NaCl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 二者是否为电解质? (2)“化合物”的意思有两条:一是金属单质除外,二是混合物除外,导电的微粒必须是化合物 本身电离出来的微粒,所以酸酐、氨气都不是电解质。 例如:金属铜导电性良好,它是电解质吗? CO2和NH3的水溶液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3)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 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练习1、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 ①金属铜②固态NaCl ③CO2④H2SO4⑤石墨⑥酒精⑦KOH晶体 ⑧熔融状态的KNO3⑨葡萄糖⑩氨气(11)Na2O(12)氯化氢(13)食盐水(14) 盐酸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化镁固体之所以不导电的原因是氯化镁固体中不含阴、阳离子; B、在电流作用下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C、氯化钾固体不能导电而其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氯化钾与水发生反应产生了钾离子和氯离 子; D、氯化钾固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构成氯化钾固体的钾离子和氯离子不能自由移动,而溶于水 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自由移动的钾离子和氯离子,所以其水溶液能导电。 练习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B、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不是电解质; C、氯化氢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氯气(Cl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练习4、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稀硫酸 B.铜片 C.二氧化碳 D.熔融氯化钾 练习5、下列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2.电离能力如何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能力) (1)定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和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 特征: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 ,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