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子课件

老子课件

老子课件
老子课件

老子

一.老子其人其书。

其人:

1.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縣厲郷曲仁里人也,姓李氏,索隱曰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名耳,字聃,索隱曰按:許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陽,非正也。然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正義曰聃,耳漫無輪也。神仙傳云:「外字曰聃。」按:字,號也。疑老子耳漫無輪,故世號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義曰朱韜玉札及神仙傳云:「老子,楚國苦縣瀨郷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脣,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時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內篇云:「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迺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夢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經云:「李母晝夜見五色珠,大如彈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張君相云:「老子者是號,非名。老,考也。子,孳也。考教衆理,達成聖孳,乃孳生萬理,善化濟物無遺也。

藏室之史:索隱曰按: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又張蒼傳「老子為柱下史」,蓋即藏室之柱下,因以為官名。

正義曰藏,在浪反。

1.其姓氏问题:

姓李为何称老子?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

高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名:聃,耳曼也《说文》

段注: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

2.其具体生卒年不可考,概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年长。《史记》

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3.老子到底是谁?

《史记》: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乆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徐廣曰:「實百一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现代学者一般以为,可能的确有个叫老的人,年长于孔子。但《老子》一书晚于孔子很久。可能在名家之后,因为书中讨论“无名”的概念,讨论无名,须先讨论过“名”。但《老子》一书也的确有老子的原话,可能是老子后学的作品。其弟子据其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约在《墨子》之后,《庄子》之前。

二..《老子》思想简介:

清魏源《老子本义》“老子救世之书”.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对以“礼乐“为代表的文明的态度,儒道对比:

儒家:肯定,继承,发扬。

道家:否定,批评,抛弃。

《老子》主要思想

提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辨证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2.政治学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儒家:圣人治国勤政

道家:圣人治国无为

治大国如烹小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3.处世思想少私寡欲,知止知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甚愛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三.《老子》一书的影响及版本,注本问题:

《老子》一书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庄周受其影响著《庄子》,老庄学派为先秦重要思想.《史记》所谓“道家者流”。申不害,韩非受其影响。

秦汉之际:《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等均有引用老子的篇章。

东汉时。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六朝时,奉《老子》为经典,与《庄子》相配成玄学。

唐代:唐太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最为圣典,尊称《道德真经》

宋元明清: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理学。

《老子》影响巨大,注本众多。

1.现通行版本:王弼《老子注》河上公《老子章句》

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

2.帛书《老子》:

3.郭店楚简《老子》:

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经整理编定为十六篇。楚简《老子》分为三组,抄录在不同的竹简上,整理者将三组简文分别称为《老子》甲、乙、丙。简文不分上下篇(“道经”与“德经”),亦不分章,其次序与现传本章序有较大差异,文字也有不少出入。简文全部加起来,约相当于现代本文字的五分之二。

楚简《老了》是现在所能看到的《老子》最早抄本。它属于与通行传世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不同的第三个文本系统,也是年代迄今所见最古老原始的一个系统。

文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老子》第二章

字词:

1.恶:“丑,劣”与“美,好”相对。

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传昭公二十八年》

2.善:

《说文》善,吉也。从从羊。此与美同意。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曰“尽美矣,未尽善也!”

高亨:美恶以物言,善不善以事言.。

3.有无相生:

4.难易相成: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63章

4.长短相形:一本作:“较”

刘师培:

5.倾:

7.音声相和:课文注释不确。

音: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礼记乐记》

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8.前后

9.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3章

9.万物作焉而不辞

作:

辞:

10.为而不恃:

11.功成而弗居:

居:

注意:押韵。

二:《老子》十一章

1.辐:輪轑lao3也。《说》

2.毂:輻所凑也。《说文>》

3. 共拱古今字。

4.埏埴

埏:河上公注:和也。

埴:黏土也。从土直聲。

《釋名释地》土黃而細密曰埴。埴腻也,黏如脂之腻也。

4.户牖:

5.室:

6

三《老子》第七十七章

1.张弓:

张:施弓弦也。从弓長聲。

夫工人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韩非外储说左上》

檠:校正弓弩的器具。

一张一弛:

2.抑:《說文》按也。从反印。,俗从手。

3.补:完衣也。从衣甫聲。

4.《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

5.奉:

6.贤:多才也。

段注:多財也。財各本作才。今正。賢本多財之偁。引伸之凡多皆曰賢。人偁賢能,因習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

四《老子》第八十章

1.小国寡民:

2. 伯,《說文·人部》:“長也。从人白聲。”

《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引申:段注:凡爲長者皆曰伯。五侯九伯。

与“霸”古今字:

《左僖十九年》:“諸侯無伯(後作霸)。”

通:佰。二字同音,为帮母,铎部。

3.不远徙:

4.舆:車輿也。从車舁聲。

5.乘:金文甲骨文

5.甘美安乐:意动用法。

庄子

一:其人其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甞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寓,寄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索隱曰詆,訐也。詆音邸。訿音紫。謂詆訐毀訾孔子也。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言莊子雜篇庚桑楚已下,皆空設言語,無有實事也。然善屬書離辭,正義曰屬音燭。離辭猶分析其辭句也。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剽猶攻擊也。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索隱曰洸洋音汪羊二音,又音晃養。亦有本作「瀁」字。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孔孟,孔子与孟子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两人的成就都非常高。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并称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被后人尊称为孔孟。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评价都极高,也因此才会有圣人、亚圣这些称呼的存在。两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为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

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 (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 孔子知识小档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老子强调“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孔子和老子在人生态度上相比,孔子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严格按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行,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要求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实现拯救无道现实的理想。老子则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并施之于人生,为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无穷财富。同时两人又各有局限性,孔子重集体、社会利益则不免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老子重个性发展则不免淡化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二战争观念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贤哲们虽然讨厌战争,但生活其中,为现实环境之所趋,莫不相继致力解决之道。有关战争和战争准备等军事问题是他们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孔子和老子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谈及军事的话题很多,内容也很广泛。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相同的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十分强调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贤人教育人民多年才能作战,倘不教育人们,训练人民,一旦国家遇有战事,仓促把人们送往前线,那只能是白白送死。在治军问题上,孔子主张治军以礼。反对“不教而战”,除了“六艺”中的射、御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外,孔子更重视对军队的道德教育。因为,军队是培养勇士的地方,“勇”是士兵的基本品质之一,而一个人的勇敢源自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勇主要是来自于对“义”的

孔子与老子教案

《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对孔子、老子政治思想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 设问法、讨论法、创设情景启发法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孔子三千弟子的图片,然后引用近代学者夏曾佑的一段话,他曾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讲授新课]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小档案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子诞辰五十五周年庆典、德国和韩国所立孔子的塑像、世界看孔子、当代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课程标准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了解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老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和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变;老子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思想体系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方面,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1、图片和热点人物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仅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3、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4、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导入新课】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诚信、责任、道义、和爱心的缺失已渐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甚至一个危险的陷阱。在制约着我们的现在,在威胁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重新祭起祖国传统文化的法宝,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吧!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血管里流的是华族的血,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一同拿起《论语》,拿起《孟子》,拿起《老子》《庄子》,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选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思想的方式吧! 朋友,让我们重新捧起经书吧!去亲近我们祖先的思想智慧,去寻找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去培养千万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的龙的传人,让他们能担负复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去振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先进的人们在行动,上海、北京等地已办起了读经班。欧洲文艺复兴曾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西方文明找到一条发展的道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业 题目: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学号: 20121105635 姓名:胡玉霞 2014年 11 月 16 日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姓名:胡玉霞学号:20121105635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一、摘要 孔子与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隐退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总体而言,就不同之处来说,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而相同之处,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他们都提出了优良的民本思想,譬如孔子的富民、平均主义思想,老子的均平思想。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消极的地方,负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最终都为后来极端专制的体制所利用,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克己复礼 不同点 (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他曾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统治者自身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并不否认刑政之于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但是,刑与政也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的道德良善。所以他把道德的良善视为政治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主张“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善良最有效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理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颁布制定以后,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其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二)政治哲学基础不同 孔子的哲学基础是“仁”和“礼”,即借助伦理道德与政治道德的规范,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仁”的概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爱,相互帮助。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二是“克己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

孔子与老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和老子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记忆孔子、老子的一些名言,大致理解孔子的“仁”“礼”、老子的“道”的思想内涵。 2.理解孔子由凡人入“圣”的过程,并与知识链接的文字介绍相印证。 3.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个性形成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教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课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孔子的思想的各个方面,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本课的第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图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对孔子和老子思想进行评价。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掌握基础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孔子的仁爱思想,体会道家的哲学思想,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岳麓版教材的体例,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已具备,这些为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深刻的体会。通过探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预习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探究题目,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电影《孔子》片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南怀瑾在《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一文中有这样的话“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的创始人——孔子与老子。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展示图片(孔子图像、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曾修《诗》、《书》,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

孔子与老子 说起孔子和老子,我就想到高中上课时历史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话说那时候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一次孔子去拜谒老子,询问老子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他的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这时候,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眼前灵光乍现,连夸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那么,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张开嘴让孔子看他牙齿,意在告诉孔子: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孔子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这个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也有体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河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前方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这不是和人的舌头一样的道理吗?其实,在听这个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和老子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因为他们一个是讲究入世的儒家,一个是讲究出世的道家,两者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阅读面的增广,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发现他们除了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外,还有着不少相同点。下面就来先讲讲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上都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谐共处。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仁”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孔子重积德,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时候的人们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他的这种思想被现代人所推崇,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他的这种“仁”的思想。 老子同样这样认为,不仅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要讲究一种和谐。而他的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治国问题 老子和孔子都生活于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时代,他们面对的都是衰微的周王朝,并且统治秩序日益败坏,诸侯之间争战不休,统治者荒淫无道,对百姓横征暴敛,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样同样的时代背景使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产生了同一个治国思想,那就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实现天下安治,这是他们的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政,这是他积极入世的思想,要以天下为己任。对于如何安邦治国,如何为政,孔子有其独到的见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认为消除动乱、实现安治最重要的是正名。在孔子看来,社会动乱无序,正是因为乱了名分,没了秩序,所以要“正名”,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只有先做到“修身”,才有可能使得国家安定,统治者更应如此。 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那么老子的思想不是“无为”吗?其实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毫无所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虽然老子和孔子治国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实现国家的安定统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正是如此的没有纷扰的吗? 3、天人关系 孔子和老子都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信念。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体,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人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自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天、地、人一体化。要知道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若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所以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应该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我们要懂得尊重自然。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阐述了这个观点。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牛素娴 孔子和老子,一儒家一道家,我国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对我们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影响可谓深远,可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么,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于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一为楚国人,一为鲁国人。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 一说,孔子与老子是师生关系。《庄子》中曾多出记载,孔子与老子就思想问题的问答。但有关学者分析,是庄子假借两位前贤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实孔子与老子并非师生。但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确实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史记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

老子”一事。老子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儒家的后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但记载也仅限于此。 一说两人为好友。理由是孔子看望老子,老子非常高兴,亲自乘牛去迎接,孔子见了老子,也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若不要好,怎么会如此热情、亲密?个人认为理由不够充分,因为既是好友,交往必定有一定频率,也应该有更多的记载。但除此,再也找不到更多史料支撑。更多的还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至于为何要问,个人认为,并非二人是师友关系,而是因为老子在洛邑工作,担任周王室的礼仪典籍管理,孔要了解周礼,向老子询问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他是道家,抑或儒家,这叫为我所用。老子对周礼的了解丰于孔,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也不得不向老子询问。另:关于老子的时期,可参阅钱穆著《庄老通辨》,相当精辟;关于老对孔的不满,可阅读鲁迅《出关》,虽是小说,也有一定有价值。 所以,孔子与老子非师非友,顶多算是各持思想主张的人进行过学术交流,且两人观点有很大分歧,如: 孔子主张:“‘悠悠万事,克已复礼’。只有恢复了周礼,天下才能大治”这说明孔子竭力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 孔子说:“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高中历史(一)孔子与老子

课时跟踪检测(一)孔子与老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且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C.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 D.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主张维护等级秩序,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解析:选D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3.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 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前期的问礼,孔子都处在一种学习的心态,此时的孔子,人生经验尚不丰富,思想也没成熟,直到第三次问礼。 第三次问礼,老子已经告老还乡,此时孔子四十岁。孔子想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因此想拜托老子,老子拒绝了。老子认为所有大爱仁义,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私。此时,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分歧。 第四次问礼,孔子已经五十岁。老子的思想已经超脱世间的束缚,而孔子依旧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奔波。老子认为,强求这个世界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运行或者改变,不如出世,看着这个世界改变,自己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构 建知识体系;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用 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各派思想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一、孔子的学说 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1)核心思想:“仁”和“礼”,要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内容:“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遵循“忠恕”之道。 “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正名”实现“礼”。 ②评价:“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礼”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的一面。 (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独立思考。 3.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拓展]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1.北京奥运会前,季羡林教授曾对张艺谋说:我建议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提示孔子提出“仁”,创立了儒学,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2.据下幅有关孔子所招学生的卡片,回答问题: 卡片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理念?有何重要作用? 提示理念:有教无类。 作用: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

孔子和老子习题集锦

孔子和老子习题集锦一、孔子 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香港孔教学院悬挂 的《孔子游历图》 新加坡中学教材里 的《孔子行教图》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2.下列对右图中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4.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5.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

A.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 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 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7.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8.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尊王贱霸" D、"法不阿贵" 9.德庆孔庙是广东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德庆孔庙,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A.《春秋》 B .《尚书》 C .《论语》 D .《道德经》 10.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11.孔子认为“仁”的最基本的含义是 A.爱人 B 忠恕 C 仁政 D 克己复礼 12.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 A.礼貌 B 礼器 C 法律 D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13.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 A.克己复礼 B 忠恕 C 未知生,焉知死 D 有教无类 14.下列对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正确的是

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 摘要:作为中国先贤的老子与孔子,两人在为政思想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老子从“道法自然”中,得到了“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而孔子则从人伦礼乐出发,提出“礼治”与“德治”的为政思想。与此同时,两人的为政思想又有共同之处。本文就孔子和老子两人的为政思想,从对统治者自身要求的不同、对百姓的教化的不同以及两者的共同点,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仁;礼治;德治;无为而治 同样是生活在周朝末年这样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贤在为政思想上却是截然不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张积极“入世”,为政要“有为”,强调“礼治”和“德治”;而老子,这一道家的始祖,则是推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两种迥异的为政思想,在对君主本身的要求以及对百姓的教化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体现。与此同时,老子和孔子为政思想又有相同之处。 一、在对君主要求的比较 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这样的为政思想源于他对礼乐文明的维护,符合儒家思想“仁”的本质。周朝末年,诸侯称霸、问鼎中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交替的时代:旧的奴隶制制度即将瓦解,新的封建制正呼之欲出。孔子一直在努力为恢复周朝制度,尤其是周礼而奋斗。在《论语》第三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觉得如果能够将周礼恢复,那么就能使天下安定,他曾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孔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遵循礼仪制度,要以礼为政,不能像季氏一样逾越礼制,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外,孔子要求君主要有德行,要做到“为政以德”,在社会中做出一个好的表率,即“政者正也”,这样才能“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论语》中,孔子就这样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充分强调了君王自身德行端正的重要。孔子的德治,源于其爱民利民的仁义思想。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仅以刑罚来治理国家,最多也只能达到“民免而无耻”的效果;而只有用道德来规范百姓,才能够“有耻且格”,达到民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天下大治的效果。孔子礼治、德治的为政思想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安稳与发展。 与孔子提倡的礼治、德治不同,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要求君主要遵循自然规则。这样的思想,源于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老子就有“无,名天地之始”的言论。可见在老子的观点中,“无”是世间万物的根源,是一种极其伟大、足以创生任何事物的力量。这样的“无”并非现在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没有”的意思。“无”的思想在为政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所谓“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去做的意思,而是一种以“为无为”来达到“无不治”的伟大作为。正如老子自己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应该学习道的思想,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可以肆意妄为。正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样最终才能达到“取天下常以无事”的效果。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朝初年就为统治者所推崇,汉高祖刘邦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就是典型代表。这样的政策,在汉初刚刚经历过大乱后的休养生息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在对百姓教化的比较 从总体上来说,孔子认为对百姓教化最重要的是“仁”。在孔子的观点中,仁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很多人知道,《弟子规》中前几句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出自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外,孔子还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明要做学问,必须得首先做到仁德,否则的话就算将学问学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