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沈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沈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国家统计局内部信息网首页 >> 统计分析 >> 地方分析报告 >> 正文

沈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12-12-05 10:50:19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沈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坚持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相结合。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指明了沈阳投资的发展方向,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投资从扩大规模向优化结构转变、从注重速度向提高效益转变。因投资本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征,因此本文从投资的角度,对沈阳投资与转型升级的进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转型升级进程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弥补不足,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一、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主要特点

(一)投资总量不断扩大

2001年至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159.1亿元,年均增长35.2%,投资规模由2001年302.8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4560.6亿元,200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值66.7%,2008年突破3000亿大关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幅虽有所回落,但均保持20%以上。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全市投资总量仅次于成都排名第2位,比2001年排名提升10位。

(二)投资产业构成逐步改善

2001年至2011年,全市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10.5亿元,年均增长27.2%;在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升级换代的同时,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完成投资6615.4亿元,年均增长39.9%,进而带动全市第二产业投资规模逐年上升,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808.2亿元,年均增长38.1%;在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业基础上,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1379.7亿元,年均增长34.1%。按照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01年的2.8:28.4:68.9演变为2011年的1.6:34.4:64.0。

(三)投资主体格局不断调整

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投资在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2001

年至2011年国有经济累计完成投资4563.9亿元,年均增长23.4%,占全市投资比重由2001年的41.6%下降至2011年的18.3%。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和健全促进社会投资积极性有效释放,2001年至2011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经济累计完成投资4273.2亿元,年均增长35.5%,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占全市

投资比重由2001年的18.0%上升至2011年的18.4%;2001年至2011年,全市民间经济累计完成投资14322.1亿元,年均增长42.1%,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由2001年的40.4%上升至2011年的63.3%。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领域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20个行业门类中19个,并且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大行业门类投资中所占比重均达到70%以上。

(四)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张

至“十五”时期确立“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以来,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2001年至2011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6615.4亿元,年均增长39.9%,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4.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由2001年的24.4%上升至2011年的33.4%。在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张、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以机械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八大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至2011年八大优势行业累计完成投资5414.1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67.8%上升至2011年的72.3%。

(五)服务业投资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全市现代服务业呈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01年至2011年全市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1379.7亿元,年均增长34.1%。2002年至2011年全市现代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1050.6亿元,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行业分别以年均59.7%、39.8%、38.7%、35.9%的增幅快速发展,分别超出服务业平均增幅25.6、5.7、4.6、1.8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沈阳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供给方转向需求方,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最积极的需求因素,更肩负着“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重任。

(一)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投资是推动和实现经济和社会增长的基本因素,转型升级离不开持续的有效投入和适度的投资增长作为依托和保障,因此投资总量是评价各地投资实力水平最基础性的指标。如果数量的积累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很难实现从量变向质变转化。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5.7亿元,是2001年的5.0倍,年均增长19.7%;与此同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规模达到4560.6亿元,是2001年的15.1倍,年均增长35.2%,实现了经济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步增长。从投资率上看,从2001年的25.8%到2011年的77.1%,表明这一阶段全市经济增长是属于投资推动型的,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投资推动更加显著;从贡献率上看,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最终消费和净出口,2001年至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4.1%,分别超出最终消费和净出口23.5和68.1个百分点。沈阳投资的

快速发展为保证沈阳经济的起飞和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形成了高积累与经济高增长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依靠投资拉动是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基本一致

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是影响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直接的、物质性的主导因素。由图1可见,21世纪以来,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等影响,沈阳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幅度较大,如2004年投资增速达到66.7%,2009年降至22.2%,2011年又升至29.2%,最高与最低增速差达到5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相对较为平稳,同时期最高与最低增速差为10.4个百分点。

投资是一个转移行为。在从开始投入形成需求起到增加生产能力形成供给的这一段时间并不能增加国民收入,投资效应不能及时显现,因此被称为投资效应的时滞。由图1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曲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虽然波动周期基本一致,但具有明显“时滞效应”。

图1 沈阳市2001年—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关系

(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总量增长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随着企业活力的提升,沈阳市经济发展已经走在投资导向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已成为沈阳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动力,投资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总量增长。为了研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经济总量的影响,用2001年至2011年的数据(见表1),将固定资产投资定义为自变量(X),将地区生产总值定义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模拟。模型分析表明两者为线性关系,得到回归方程:

Y(地区生产总值)=786.85+1.0305X(固定资产投资)

分点,并且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要明显大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α+β<1,即两个系数相加之和小于1,便称为规模报酬递减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也就是说,按照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发展下去,单位投资和劳动力产生的经济增量会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沈阳市应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改变以往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转向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形成内生性增长。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系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因此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既要重视投资规模的变化,又要重视投资结构的变动,以此促进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

(一)投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更深入地反映各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品质,投资结构取决于产业结构的需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密切相关,是产业发展阶段成熟度的综合反映。现存的产业结构是以往投资在产业之间配置的结果,而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60.6亿元,是2001年的15.1倍,在投资总量攀升的过程中,投资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从2001年的2.8:28.4:68.9到2005年的1.8:38.2:60.0,再到2011年的1.6:34.4:64.0,经过十年的发展,虽然三次产业呈现“三、二、一”型投资结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投资绝对额增加,占比提高,第三业投资快速增长,占比略有下调。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在不断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1年的6.8:38.0:55.2到2005年的6.1:43.5:50.5,2011年演变为4.7:51.2:44.1。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结构由“三、二、一”型演变为“二、三、一”型,由此可见,在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投资结构是领先于GDP的实现,换言之,只有先行实现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产业增加值结构的优化。目前沈阳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但其投资比重却仍旧远高于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原因在于其中的一些投资项目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或参与程度较低,如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投资等,但其对整体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二)投资结构转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自“十五”时期沈阳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以来,工业投资总量增势迅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优势产业更加明晰,2011年沈阳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33.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6.1%,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工业投资已成为产业结构转变的重中之重。2001年至2011

年沈阳的优势行业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传统优势产业以外,主导行业呈现集中度高、高科技化和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沈阳工业投资的高度集中化在二十一世纪初已经初步形成,2005年八大优势产业标准得到明确定义,2005年八大优势行业的投资量占全市投资比重67.8%,至2011年达到72.3%,其中,航空航天工业制造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分别以38.0%和30.4%的年均增幅快速发展。2011年八大优势行业按照投资比重排名分别是:机械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化工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制造业。这些行业大多为重化工业,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等传统行业近几年投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工业产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化工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2011年占工业产值比重前五位的行业则分别是机械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化工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沈阳在重工业化的进程中,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加快,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对于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投资结构变动优化服务业发展质量

近年来,沈阳市第三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年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919.8亿元,是2001年的14.0倍,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2151.2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73.7%。与此同时,2011年沈阳市服务业增加值2609.8亿元,是2001年的3.0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4.1%,已成为拉动沈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1至2011年,第三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5.9%、8.3%、7.9%和7.0%。从对产出的贡献看,增加值增长较快的行业除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还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与软件业既属现代服务业又属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2011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3.5亿元,信息传输业及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47.5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9%和5.7%,两者相加,与房地产业增加值基本相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比重虽然很高,但其增加值增速反而比其他行业稍低,主要是其投资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由此可见,部分第三产业行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不强,表明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并不是刺激这些行业增长的最佳手段。

(四)投资转型是今后时期沈阳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沈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奋斗目标中提到:全市生产总值力争突破一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一千亿元。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已接近6000亿元。从深圳、广州、上海等率先进入这一发展阶段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看,当其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后,其投资率均开始有所下降,表明其经济驱动方式不再以投资拉

沈阳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除去2003年和2010年表现突出以外,其余年份表现较为平稳,从数据的走势看,“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平均值略低于“十五”时期,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略微有些回落。

3、投资弹性系数小

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一般来说,投资弹性系数越高,说明投资对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反之,投资弹性系数越低,则表明投资对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低。2011年全市投资弹性系数仅为0.42,同2001年相比下降0.23,2001年至2011年平均投资弹性系数为0.56,即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增长0.5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1。

从投资效益指标来看,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本投入的生产效率却在降低,说明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运用,从而影响了投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十一年间沈阳固定资产投资率对现阶段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整体较好,但因为一直居高不下,同时受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以及投资结构仍不尽合理等多方因素影响,投资效果整体略有回落。若后阶段投资率继续维持走高,投资效果持续回落,在两方共同作用下将对全市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投资扩张与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近几年,国家从土地政策、信贷政策、规范项目新开工条件等方面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导致关系全局、能够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受严格的项目清理和控制新开工项目等政策措施的实施,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全市借助沈阳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的东风,一批超亿元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沈阳,但在全省范围来看,全市重大建设项目依然偏少,储备不多,尤为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具有牵动力和影响力的项目。2011年,全市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117个,完成投资768.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16.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完成投资260.9亿元;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完成投资34.9亿元。投资扩张与项目储备的矛盾在“十二五”时期将会进一步凸显。怎样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已成为影响未来全市加快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

(三)投资增长呈外延型扩张倾向

近几年,全市投资总量虽然增长较快,但多以外延型资产增量和低技术水平的投资为主,而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入则远远不足。2011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扣除房地产投资),用于外延性扩张的新建项目和扩建项目投资占城镇项目投资总额的75.4%;而代表内涵性投资的改建和技改项目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8.1%。这一倾向在工业投资中更为显著。2011年全市工业投资中,新建、扩建项目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6.4%;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仅占全市工业投资的16.0%,低于全市改建和技改占投资总额比重2.1个百分点,特别

是工业投资中最积极的和最具技术含量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

7.2%。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制约着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足

投资的技术水平,决定一个部门、行业或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与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投资回流速度的快慢及增值的多少。根据国家2006年高技术产业统计标准,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规划发展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等5大行业。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02.5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2.2%,其中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97.0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比重7.1%。2011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4%。由此可见,沈阳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投向生产领域的多,而投向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仍比较少,在低水平上重复,这极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

(五)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传统服务业投资占大头。在第三产业内部,2011年投资总量位居前列的行业是: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这些行业大多为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84.8%,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合计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仅为

7.2%。

表5 沈阳市2011年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

单位:亿元

行业投资额投资比重

(%)

新增GDP

投资效

果系数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5.8 9.1 25.2 0.0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

软件业

28.9 1.0 11.7 0.40 批发和零售业252.0 8.6 85.7 0.34 住宿和餐饮业96.9 3.3 19.0 0.20 金融业10.0 0.3 58.3 5.84 房地产业1721.6 59.0 48.1 0.0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5.5 3.6 26.6 0.2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

质勘查业

31.2 1.1 18.1 0.5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

理业

113.7 3.9 2.9 0.0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2.0 4.2 7.0 0.06

教育业47.8 1.6 11.4 0.2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

37.4 1.3 16.2 0.43

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5.1 1.9 11.0 0.2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31.9 1.1 13.5 0.42

相对新兴服务业来讲,传统服务业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从投资效果系数来看,传统服务业相较于新兴服务业差距也较大。2011年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传统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均小于0.1,即每1元投资增加的生产总值均小于0.1元,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均大于0.2。由此可见,相对于投资比重较大的传统服务业而言,新兴现代服务业对于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六、全力推进沈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建议

投资结构影响经济结构,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走向创新驱动之路,今后投资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发挥投资应有的直接导向作用,以投资的转型来促进整体经济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坚持推进产业投资结构转型,实现投资合理增长

第一产业应该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重点发挥其对其他行业影响较大的作用。比如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改变农村面貌。还要扩大对现代农业投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第二产业要保持稳定增长,重点放在调整其内部结构上,尤其是制造业的内部结构调整。特别是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投入方面要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第三产业投资应该加快发展,但是也要关注其内在结构的改善,比如房地产投资可以适度放缓,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重点发展等。同时,也要通过政府引导,使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方向一致,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坚持扩大投资不放松,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要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目标,仍然需要强有力的投资支撑。同时,也要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大起大落。项目是投资的载体,今天的项目决定明天的产业,今天的投资决定未来的发展。扩大投资,必须上项目、上规模,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引擎,让大项目挺起发展的脊梁,通过建设大项目促进大发展。以大项目带动一批产业龙头型企业入驻,形成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园区的独特景观,以此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

(三)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

版权所有:国家统计局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邮政编码:100826

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master@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4671310.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