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14721509.html,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作者:陆志红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第10期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为学生提供所用的学习材料,它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媒体。但是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照搬教材进行教学,无疑会给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不利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理解教材设计意图中的深层次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唤醒他们的思维灵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回归简约———寻求深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这样说,有“有效思维”才会有“有效教学”。而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精简教学环节,减少无关干扰,让课堂变得简约而高效。而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教师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例如,张齐华老师从课前谈话说年龄开始,通过让学生说自己、爸爸、老师的年龄,抽象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再从未知数如何变成已知数着手,明确必须已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又出示三组关系:老师的年龄比学生大20多岁;老师的年龄减去30岁比学生的年龄还要小;老师的年龄减去25岁正好和学生的年龄相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建立起的等量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得出方程这一概念。张老师紧紧围绕学生思维素材、思维方向、思维目标的一致性来展开整段教学,简洁明快,对教材的处理“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实现了简约与深刻的有机融合。

二、变静为动———彰显活力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例如,贲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自编练习题,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其中最激烈、最精彩的一场交流就源自学生无意的一道改编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边长分别是5米和8米,一条边上的高是4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最初的目的是把一道图形题改为文字题,但就是因为没有了图形,这道题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这条高既可以是长为5米的底上的高,也可以是长为8米的底上的高。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想到高在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doc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就应追寻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期待与儿童的精神相遇。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老师要学会拒绝个人的精彩,淡化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学会删繁就简。 现在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更要求删繁就简,通过课文的整合,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达到以简胜繁的教学效果。别指望你的一堂课中什么都能顾及到,什么都能训练到,要学会突出重点、难点,虽然这样会让人感觉课并不完美,但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要让课堂真“动”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课堂都动起来,可这种动是假动,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如牵线的木偶一般处在“被运动”状态。而且多数是优生“代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学习内容

所触动。课堂动起来要“动”的真实、有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这种“动”应当是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主要是思维的“动”和情感的“动”。课标中也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习需求”和“进取精神”而自觉积极的行为,我们应追求那种静态呈现的“内动”。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知识方法才不会是“授受”的,而是“习得”的。我们要经常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智慧的交锋实现的。 四、课堂教学力求平淡、真实。 平淡即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本真语文。很多教师总是追求新式花样,总是安排各种表演活动,孰不知自己在忙着“创新”时已离语文很远了。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三个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创意”,竟让学生把那个会唱歌孩子母亲说的话给唱出来了,还配上了拉丁舞。好好的语言不引导孩子去读,去感悟,搞些花架子,真觉得不伦不类。我们要学会以学定教,让课“常态”化,让问题暴露,再去解决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语文,才露语文本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是否真实、朴实、扎实。我们应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14721509.html,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作者:何水仙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小学数学追求“本真课堂”,是出于对简单、有趣的课堂的渴望小学数学课堂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没有办法培养思考的能力。也感受不到发掘新知的乐趣。而追求本真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有运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融入到生活里去,让学生学会思考,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追求本真课堂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以及充分挖掘数学背后的自然,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愉快、思辨、自由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数学;本真课堂;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2-0122-01 所谓“本真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利合理利用实物、科技等道具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体会课堂原生态。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过去很受欢迎的公开课变得金玉其外,道具豪华,语言幽默,设计感十足。但是学习效果却呈现相反的态势,学生都装作积极的样子,但是时刻准备的都是拍摄效果而不是课堂内涵。这正是近些年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的缩影。结合课堂实践,我们能够迫切的看到改革教学方法、呼唤本真课堂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做到简化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1.运用工具展现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符合学生的天性,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不吃力的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盒子,先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然后教师再给里面灌进去水或者沙子,询问学生里面有多少水/沙子。然后一起测量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600立方厘米就是这个盒子的容积。最终得出结论:体积大于容积,容积是从盒子本身测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整个盒子的长宽高相乘。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测量一下周围长方体物品的容积。比如冰箱、和奶瓶。最终让学生自己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只是利用了普通的生活物品,用非常简单的讨论——归纳的数学方法完成了教学。过程简洁高效,既能够节约时间,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正是本真课堂所追求的简约。 2.培养自由轻松的课环境

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潍坊市育才学校 戴效军 邮编:261031 电话:2111809 信箱:dxjsyfdyr@

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新课程改革已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但是,新课改到底“新”在何处?“改”向何方? 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新课改的重要方面,因为目前我们的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但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还是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现实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远离形式主义 无庸讳言,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上往往只是一味在形式上求新求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1、片面强调人文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地理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正。 但是,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课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正像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的那样:“所谓‘两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 2、刻意追求新异热闹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刻意标新立异。教师认为该学生这种见解很有创意,赞不绝口,大加鼓励。这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果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各种观点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统一认识。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课本的价值取向,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再者,有些教师在实行新课改中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热闹),他们的地理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教师反复让学生上台表演,不少学生由于是第一次上台表演,故此动作语言难免僵硬,以至引来笑声一片,可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指导表演……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全然忘却体会感悟。这岂不是对课本的亵渎? 二、讲求对话实效 “对话”是现今步入课程改革行列的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与新课程相关的核心概念。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正如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所说的:“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相互的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发表时间:2018-05-17T11:52:31.36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作者:徐鹏 [导读]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 陕西省蓝田县玉山中学710505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 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本色。究竟怎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摒弃虚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本真”,回归“原生态”。 一、摒弃浮华的教学方式,还语文课堂“实”的本色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千改万改不能抛弃“双基”,千变万变,变不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追求所谓的潮流模式,而踏踏实实搞教学,扎扎实实培养能力。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真正做到返璞归真,把一些比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时机有选择性地、有节制性地派上用场,未尝不是对时下盛行的各种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有益补充。 二、摒弃无度的课件演示,还语文教学“读”的本色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并深受教师们的青睐。我们并不反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运用不当很容易把语文课引入一个新的误区。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实在精当。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死水一潭。 三、摒弃虚伪的激励,还课堂评价“真”的本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激励性评价。但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励性的评价变得虚伪了许多。 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们,可能变得越来越浮躁,是非辨别的标准也会有所混淆。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课堂评价不仅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本色”课堂评价不应只是一片赞扬声,也应有否定和纠正。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应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学生在教师客观、适宜的评价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并非让语文教学“打道回府”,回归到“灌输式”、“满堂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构建高效、本色的语文课堂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精湛解读,并藉此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师应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言语感悟和表达中的人,是健康美好言语生命的呈现者。 语文教学,师生直面文本,用自己的言语生命体验、领悟生命创造的真谛,去观照、陶冶、唤醒、点化新的言语生命,不期而然引发言语生命的自悟和顿悟的美好经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把语文课堂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三重境界就是对课堂潜质不断挖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学生有“学习潜力”,教师有“教学潜能”,语文课堂有“期待效应”,这都使语文教育潜质的开发成为可能,为开拓语言教育的新视野奠定基础。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梦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书底的厚度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勤奋读书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乐于反思令我们拾遗补缺速成长——勤练“内功”,让我们专业提升;勤练“内功”,让我们聚沙成塔;勤练“内功”,令我们走进文本内核,实现艺术的取舍;勤练“内功”,令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展现教师应有的智慧和魅力。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为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升,我们就得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回归到朴素的原生态。

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回归本真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2012年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鸡鸣即起,日落方息,在教室、校园和家庭之间匆匆忙忙;每一天巨细靡遗,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左右周旋。但是对于我来说,2012年的我正式加入到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又光荣的团队。 在即将踏上新岗位的今天,有幸聆听了进修学校郭老师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于要开始人生新征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郭老师用生动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异同。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郭老师的“回归本真,扶正语文教学”。正如郭老师所言语文即是语言文字。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单元的语文目标。我们经常会去把一篇课文给学生讲懂,可是这些讲的过程中有多少是语文特有的呢。这样就容易把一篇课文上成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或者是一节科学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而语文味包括“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我们需要为它固本扶正。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呢?课标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不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这个轨道,那么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所应有的味道。扶正语文教学,就是要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恢复语文所应有的本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沃土。 讲座虽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归本真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回归本真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追求数学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数学教学之法。本真的教学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现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当今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列举了数学课堂中在问题情境、实践活动与建构数学、数学应用、反思小结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部分不成熟的意见,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实现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对数学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之共同目标,从而共同回归本真数学课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关键字:数学思想本真教育高效课堂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收到改革思潮的进一步冲击,进行着又一轮的新课改。广大教师,为了“不落伍”,为了体现新的理念,部分老师挖空心思,刻意追求形式,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寓教于乐之目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异常饱满。但在光鲜的形式背后透露出浮华,浮躁,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数学思维少了、思考感悟少了。这时需要我们停下来,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扎扎实实的教,让数学课堂真正有“数学味”。随着本真教育理念的出现和推广,“花哨”的课堂形式,渐渐的受到了质疑,本真理念下的本真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反馈调谐,体现一种典型的“在场”教学。它秉承了新课程对教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互助的过程,是双方平等的交流、视野的融合、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换、真朴人性的碰撞、科学价值观共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作者:————————————————————————————————日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中学语文论文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吴广乐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奇妙的回归——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记差点下不了台的一节数学课 余姚市舜水中学沙红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互动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特征。同时,数学课堂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数学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课改中,我接受了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洗礼,下面我把一次送教下乡经历的一课案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案例描述: 一、不遗余力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 七年级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第1课时2.1轴对称图形是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是第二次上课,自己觉得胸有“轴对称”,内容也较丰富,应该是一节很容易展开的新授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作出它的对称轴,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性质。并仔细思考了预设内容: 1.收集身边的几个轴对称图形,与同学交流。 2.观察生活中见到的几个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准备课堂上交流与探究。 3.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体图形,想一想: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4.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许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事例,你认为它有什么作用? 5.分层例题,阐述分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住“读和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本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14-03 三年前,教育部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随即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笔者依托“核心素养”研究这一东风,立足一线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何为本真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教与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的、朴实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来面目,离不开扎实高效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一、明晰核心,摒弃虚浮之象 与语文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教师,经受了一

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激发了课改热情。他们用生动的课例诠释了新课程理念,演绎了新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研究与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抓住“读与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只要做到位了,相信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明确教学核心,努力摒弃虚浮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语文真正扎下根来有效发展。 (一)摒弃繁琐形式 语言实践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花里胡哨多,没有实际效果。内容多而杂,课件随意呈现是教学繁杂的体现。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海底世界》时,用了大量的词卡、图片、模型等教具,整节课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应接不暇,但收效甚微。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不抓词、不扣句,甚至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淡化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该认的不认、该读的不读、该写的不写、该练的不练、该积累的不积累,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摒弃虚假热闹 有些课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质疑的机会。还是《海底世界》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学小狗、小猫、小猪等小动物叫,一会儿

回归语文本真,促进儿童发展

回归语文本真,促进儿童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为例子,教会我们的孩子说话和写话。”斯霞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童心母爱”;于永正老师“蹲下来看孩子”,他们的立根之本都是对人的本性的关注和呵护,即自觉地对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责任,很好地诠释了“教真正的语文”的真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一致。基于“童真”语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儿童的“真思”为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真实的课堂,以教材的准确解读为起点。教材解读,要坚持“从儿童出发”,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读深读透”,某些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对教材人文意义和科学价值无限度深入挖掘,已经远远超越了儿童的“已有”,只不过是执教者的一种标榜。教学前教师应以个人的学识能力首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深刻领会其中内涵,然后蹲下身子从学生“真力”的角度反观教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勤奋》时,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理文,所以教学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这一层面上,应该从说理文的特质入手,明白这种文体的特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教者单纯的讲解文体特点,内容就会艰涩难懂,学生会学得毫无兴趣,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基于这种思考,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 1、解析“说”字,明辨文体,明白说理文有道理,有事例。 2、梳理脉络,明白道理,知道作者在写道理时通常是放在不同的位置,首尾呼应,就是为了增加说服力,而这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摆道理的方法。 3、领悟表达,学会说理:聚焦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两个事例,体会到“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 4、明白所举事例的特点:有代表性、语言简洁。 5、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个事例。 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清楚的明确了说理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学难度的设计也在学生能理解范围之内,使得说道理有理有据,感受深刻。因此,我们在准确解读教材后所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儿童所理解接受,他们和教材的对话才能顺畅淋漓,他们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对接。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和思想就不会游离,因为他们在文本中找到了和自己言语、思维、思想对话的知音、嬉乐的同伴。

小度写范文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才有生命模板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才有生命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源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交流,关注学生的成长,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关键词】生活教材交流基本功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者而言,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因其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调整教学方法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才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一、回归生活捕捉美丽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提出并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的一条理论,语文教材新大纲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课堂教学,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关注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如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就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先让学生先想想家乡的秋什么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引起哪些独特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家乡的秋就在同学们的描述中形象起来。紧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边读边思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本。这样,学生在联系生活、互动交流中不但理解了文章主旨,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与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小狗包弟》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先急于进入文本,先让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养过的宠物,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也感染了我,讲述中有照顾宠物的艰辛,有小动物给生活带来的欢乐,失去宠物的伤感与失落,还有人谈到了对生命的认识。带着这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但同时,许多矫枉过正的东西也在迷惑着我们:过多过杂的教学内容、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一味迁就的评价方式……笔者听过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展示课以及竞赛课,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多”。 一、课堂容量过多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容量。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多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但有的教师为了掩盖自己对教材挖掘方面的不足,将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来上,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课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课。 二、课前准备过多 上一堂公开课,一般课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这一方面,从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精心地准备教案,到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甚至借助其他班进行试讲,验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及可操作性,就是要尽量使教学过程完美没有差错;一是学生这一方面,也得到特别重视,包括充分的课前预习,收集丰富的资料,准备精心制作的教具,就是准备好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所有这些,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而一节精彩的展示课,也渗透了老师和学生的很多心血。然而,如果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片面追求某种不切实际的课堂效果,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就完全失去了教学实践的意义。 三、课上花架子过多 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深,认为多玩几个花样儿,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好课,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而一味注重翻什么时髦的花样儿,怎样演好四十分钟的戏。结果,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少数几位“高材生”的发言听上去也很有水平,可是,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收获。这真让人遗憾:老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出的花样儿,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的课堂,竟这样没效果。细想一下,就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了——大多数学生只是老师的看客,少数“高材生”充当陪客,这样的教学,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收效甚微。 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尽早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喧嚣与流弊,严华银在这本书中提出让语文安静的观点。他建议从本源问题出发,整合力量,研究这门课程存在的“合法性”。我对于书中的一些篇章感触颇深,现略加阐述。课堂该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导入、问题引领和问题解决类的课堂已经为广大教师所公认并追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原本无可厚非,可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和解决谁的问题却值得思考。现在语文课上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教师预设的,这类问题若符合学情尚好,可大多并不如此。要学生来回答这些不符合他们需求的问题,又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课堂上自然就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可学生的问题不会凭空而来。只有事先学习了,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也只有事先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找出需要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下集中解决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这一点上说,确定“教什么”比选择“怎么教”更重要。这样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判断能力,还要储备相关知识。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存在变数,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不愿试水的原因。但这样做的确能真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也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而要能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独立备课,深入研究教材。这既是尊重学生,也是坚守“自我”。部分教师现在已经习惯了参考教参或人云亦云,唯独缺少自主思考。试想,假如教师自己都无法对教材形成完整并独到的见解,又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懂教材呢?让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才有学习的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解疑和生疑的主场,学习才有一定的效果。应该进行深度语文学习他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教授《一碗阳春面》时的具体做法。他费时两个星期,共计十余节课,带领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反复点评交流,从文章的思想、主题、典型意义和价值,更从文学的技巧、艺术,特别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传神等方面,深入挖掘。学完这课后很多同学在日记里都记录了自己阅读小说的体会,而且这种体会很深刻。他因此认为学生的收获比学习20篇其他文章要大得多。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教学课时不允许,二是自己功力不够。但量的取胜逊于质的收获。与其总是在所有的文章表象上游走,弗如走进一篇好文章的内里,进行深度学习。要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要实现深度学习,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学习的内容和方向确定以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而方法的传授更甚于内容的确定。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点评和阐释。”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效仿。他曾为朱自清的《绿》做了如下点评: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承接上文之“潭”,引出瀑布,而及梅雨潭,层次分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镶”若换成“嵌”就死板,失却了轻捷精巧的美感。)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先有耳闻,后有目睹。这是远闻近观之景。)他的点评既有精美语言的赏析,也有写作方式的点评,简约而不失深刻。试想一下,这样的例子又怎么不能告诉学生怎样写点评。学生看了老师的点评之后势必会模仿,也会学以致用。当然达到熟能生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若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受惠终生。正是源于此,人教版的教材的编写者在必修1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练习中已对师生进行提示。学生自主深度的学习可以确保学习的质量,而恰当的方法又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前提。公允地说,这本书中虽有批判之音,但却以建设为主旨,他的很多观点或做法或许会给人以启迪,也会让人获益匪浅。《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严华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3年第11期)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经受了观念上的洗礼和行动上的冲击。课改犹如一缕轻风吹皱了传统数学教学这一池“止水”。然而,课改既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课改并非“另起炉灶”,它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理性的反思,厘清传统数学教学的优缺点,在承旧纳新中走向和谐。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的和谐 在课改大背景下,追求“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不和谐。课改中不少“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在课前都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听课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反而会丢弃了教学本原的东西,这就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在“教学包装”与“教学本原”之间作出理性的思辩,即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借鉴、移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

其本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变化的实质是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虽然时代不同,功利性、政治色彩不同,但教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任何时期的教学都要为教学本原服务。因此,课改不能以丧失教学效益为代价。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应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聚焦的话题。二、走进教材与重组创造的和谐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来教”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重组创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重组教材的能力,还没有真正从数学课本中“走个来回”,就开始对教材内容进行所谓“重组创造”,导致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情境创设——雾里看花;自主探索——蜻蜓点水;小组合作——浮光掠影;游戏活动——走马观花。教师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对教材内容的审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也缺乏应有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的。 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曾经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毕竟是人为编造的,过去教师

回归本真 激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回归本真激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摘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提倡探究,注重应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其技能。 【关键词】回归;全体;探究;生活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然受应试观念所钳制,生物教学背离了其基本方向,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灌输知识成为唯一目标。虽然新课改下生物教学的方向有所转变,但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却只注重形式,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发展。提倡让生物教学回归本真,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提倡探究,注重应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其技能。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更多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毕竟成绩就是教师考核、晋升等的先决条件。在这一观念的束缚下,教学中教师就力图通过自己的讲授而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对优生是

特别优待,对后进生则横眉冷对,学生变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荣誉的工具。不得不说,这种观念使生物教学背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让教育走向了只关注个别学生而忽视全体的极端。 让生物教学回归本真,就是要让生物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面对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开设生物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个别学生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生物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所服务的主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服务意识,把每一个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才能在实践中对学生一视同仁,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而从目标、过程和方法上对学生实施引导,也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也是生物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的确,教育并不是大机器生产,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具有个性化的育人工程。要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特点等,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而实施引导活动。以目标导向为例,基础差的学生目标就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目标就高一些。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目标制定中,对后进生只要求其能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即可,而对优生,不仅要求其能掌握,且要能概述。此外,如课堂中的提问、课后的练习等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如此才能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当前,教学目标游离、放羊式的课堂实践屡见不鲜,令人眼花缭乱貌似精彩的各种赛课层出不穷。不少语文教育专家感叹: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了,它如何才能回归本真呢?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文本 1、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就是要重视读书的功夫,读得认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读懂教材内容,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读”的根本地位不能变。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使无生命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可感形象。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原有的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达到语感的最高层次。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为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积淀浓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2.走进文本,还原语文原生态。关注教材本身,关注作者本意,真正走进文本,而不是关注拓展延伸,过度发挥。披文入情,读懂“文本是怎样的”;缘情得文,读懂文本“为什么会这样”。体味到文本的思想感情,体味到文本如此表达的妙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

读,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展现语文教学的朴素本色。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利用朴素的黑板,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回归留白艺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迎来“柳暗花明”。陈日亮认为“中小学实施的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基础性,不能拿终生的语文教育来代替为终生打基础的语文教育,不能用语文素养的‘将来时’来要求和评价正在‘进行时’的语文教学”,因此他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二、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生活既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三、语文教学应回归到培养学生素养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表述。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我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