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齐红娥

谈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齐红娥

谈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齐红娥
谈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齐红娥

谈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齐红娥

发表时间:2012-07-06T09:07:50.30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齐红娥[导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齐红娥/河北省大名县大街乡沙堤小学【摘要】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关键词】思品教学开放式实践体会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实行了适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同时根据思品课内容确定教育主题,引入观点,拉开序幕,提出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纵向沟通,就是围绕教育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分解内化,加深理解,体验情感。横向沟通,小学各学科协调配合拓展主题教育思想,深挖内涵,深化主题。发展沟通,通过以上各条教育途径相互联系,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品行并及时得到反馈,进而强化主题教育,促进学生品行深入发展。思品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几年来,经过我们对小学思品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一)增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在生活中开展的品德教育,其主题与素材来源于道德主体当下的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同样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即使学习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也要与学生的生活寻求结合点,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思想品德旧教材选的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3、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

(二)促进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们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易于把握的内容,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台前转到了幕后。

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这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深受广大高年级学生欢迎。由此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老师只不过是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

课程是为了生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学习,道德学习过程必定内在于社会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二、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将课本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从课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正如鲁洁教授所说,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因此,新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学中,我们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