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学校教育在人性塑造中的价值与局限

论学校教育在人性塑造中的价值与局限

论学校教育在人性塑造中的价值与局限
论学校教育在人性塑造中的价值与局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4887718.html,

论学校教育在人性塑造中的价值与局限

作者:曾本友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10期

多数人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一般认为,人性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就是指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特点,即作为自然人的形态、本能等。这是学校教育难以改变的,多数情况下只能顺其自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教育环境。人的社会属性,亦即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的阶级性、人的能动性等。这方面正是学校教育可以大显身手之所在,也是学校教育塑造学生人性的价值所在。

一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塑造中的价值

1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形成中的理论导向价值

人性的产生是一个价值问题,人性在通过人的行为由内向外涌现时存在着价值导向。人的价值观念是影响人性产生、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力量,而教育的真意恰在于价值引导。教育是投射、蕴涵着教育者主观精神的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育的价值导向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教育的自我价值导向,引导人性向个人主义的方向发展;一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导向,引导人性向集体主义的方向发展。单方面强调这两种教育价值导向,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表现在:一是人的需要过度扩张,威胁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结果虚妄了人性。二是合理正当的人性需要受到社会不合理、不正当的限制与压抑,结果扭曲了人性。前者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有所抬头,后者在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教育中有所体现,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学生个性乃至自然人性的压抑。显然,这两种对立状况都不能体现理想教育价值引导的本意。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原则应以社会为依归,使教育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宽容性,尊重并尽可能提供合理人性需要得以实现和满足的条件。就学校教育而言,为了学生健康人性的发展应该在以下方面予以引导:引导学生现有的需要,积极投身到为民族、国家和个人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新的需要,不断使自己在品德、潜能、智慧、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学生确定合理满足生活和精神需要的手段、方式等,为学生人性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做好具体可行的导航。

2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塑造中的现实价值

女职工读书笔记

女职工读书笔记 【篇一:女职工读书心得】 女职工读书心得 近期,我院工会在女职工中开展了“读一本好书,以提升自身素质,奉献企业为目标”活动,为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电测量所工会组织了 本所女职工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下面是我们小组读“魅力女人”一书的感想。每个女人都渴望完美,渴望幸福快乐地过一生,完 美的女人,一生中有太多追求,但是有魅力的女人是懂得取舍的女人,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女人一生应该拥有自己的 人生梦想,梦想就像黑夜里一盏明灯,一弯新月;又像是岁月里的 一缕清风、一滴露珠、一丝细雨,有梦想的女人是美丽的。女人要 拥有自己的事业,有事业的女人才会自信、自立。工作不仅给女人 带来成就、充实、满足和快乐,而且还带给女人尊严、责任和安全,这是任何别的事物不能替代的。经过职场的历练而性格成熟的女人,更能经得起人生的大起大落。女人还应拥有几个亲如姐妹的好朋友,分享心事、宣泄苦乐。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遇到,彼此认识、了解,实在是缘份,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所以应该珍惜!那到底什么才是朋友呢?当你孤独、寂寞时,可以陪伴你;当 你快乐、得意时,可以与你分享;当你烦闷时,可以听你倾诉;当 你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你伤心时,可以抚慰你。朋友能够彼此 敞开心扉,彼此相互信任。所以,每一个女人,在漫长的一生中, 一定要拥有几个亲如姐妹的好朋友。女人要学会宽容,不要为小事 计较。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 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你便能明白很 多道理。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饶恕别人,不 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能够与他人 和睦相处。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就是拥有一颗善良、真 诚的心。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另外,书中还教我们如何学做一个快乐的女人、学会如何装扮 自己、修炼气质、提升格调等等。这些知识都是让女人们如何变得 更美丽、更有魅力!所以,读一本好书就像打开了一把智慧之门, 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心灵的碰撞。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

读《道德的谱系》有感之虚无 2011103472 蔡少佳 尼采的道德批以“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为本,将道德的解构和精神的自我提升相结合,从而对于社会的道德的彻底抨击与否定,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偏激的思想,但是思想的进步总是会以这样的推动而发展。读这本书一直找不到老师所要求的为什么,直到读第三章时有了一些想法,下面我就通过禁欲主义对比尼采和叔本华的两种虚无来进行阐述。 对于其精神导师叔本华视作彻底解脱手段与终极奥义的禁欲主义,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的第三章进行了一次集中的详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该种“意志的自我取消①”的确是,而且还仍将是一种意志,即“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同为虚无主义者与意志哲学家,尼采与叔本华,这两个在思想上紧密相关的人,如若深究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逻辑根基。叔本华是在严密的反理性论证之后将意志推向前台,认定这一杂乱无章、不可理喻、利己的冲动性的存在为唯一真实的“自在”之物,接着又通过批判意志本身、揭示其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邪恶的灾难性处境来证实生存毫无意义,进而走向被动的虚无主义,即穿越摩耶之幕,自觉自愿地对生存意志及其欲望进行残酷弃绝。而尼采论证虚无时首先批判的是意志之外的东西,束缚意志的障碍物,一直充当着彼岸世界最高价值的柏拉图主义和它所变体的基督教道德——它们给欧洲人带来了颓废主义与奴性,百害无利且在历史景观中死期已至——陈朽的价值体系被破除后,意志必将被解放,获得绝对的权力与自由,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大地的新生儿②。这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最初便旨在为意志及其欲望卸下千年的重负,重寻狂欢的酒神。由此可见,两种虚无主义实质于起点处便已分道扬镳,它们各自来自于自身的贬抑与对枷锁的拆除,于是前者不可避免地带来绝望,后者却带来激烈的恐怖与狂喜,带来“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的、流亡于荒漠的“超人”时代。 如此我们便理解二人为何对禁欲主义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了。在此我要详谈的是尼采对于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即哲学家的禁欲主义③的全面批判,叔本华哲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2015至2016学年度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外德育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课程编号:213315 学生姓名:王雪婷 学号:151311102 年级:硕马院1501 任课教师: 陈岩 提交日期:2016年6 月21日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3 周---第10 周 评阅日期:年月日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王雪婷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10030) 摘要: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可以说,德育的具体方法是二者德育思想的核心和重心,本文以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重点探析了二者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区别,并简单分析了其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杜威;德育方法;启示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德育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一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德育方法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杜威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将近2000年,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但二人的德育方法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孟子的“引而不发”与杜威的“探究、商量、讨论” “引而不发”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别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射箭那样,只做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样子而并不真正把剑射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恰到好处的中道上站立去指导别人,学习的人也才能紧紧跟随他。把这句话引申到德育方法中来,就叫做启发诱导法,即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先给教育对象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然后在关键时机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形成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 19世纪后期的美国沿袭的是殖民时期的旧教育,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教育者大多依靠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仅仅把现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杜威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道德疑难杂症, 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能靠灌输, 而要靠学生的智能, 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见解。[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杜威都主张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灌输,教育者不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采用民主的方式得出答案。 (二)孟子的“实践磨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 《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教科院1001班吴征炳2010105010155 【摘要】杜威对于道德教育的价值是极为推崇的,他曾经说过:“道德是教育最后最高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虽然杜威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值得采纳的,但是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说道德教育在杜威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不难看出杜威对于道德教育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本文就从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实施三个方面来分析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失败之处。 关键词道德教育资本主义德育目的 正文 一、杜威对道德教育的认知的失误 杜威注重德育,他认为道德是民主社会的最基本因素,而且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否定了马克思只把经济看 成是决定性因素,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多面,经常变化 没规律可循,在某一时期A起主导作用,在另一时期B起 主导作用,依据他的解释,当前民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就 是道德。他说专制政治离不开压制,民主和道德不可分割,以美国为例,他认为美国的民主社会不是物质的,而是道 德的。杜威曾主张: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够代替道德给民 主社会更多支持,道德是民主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宝贵的因 素。

杜威认为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枢纽,他极力否认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的观点,认为革命完全是暴力的不合理的做法,而道德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才是合理的做法,通过道德的约束可以避免发生暴力事件,从而达到用暴力手段所达到的相同的效果。杜威主张必须采用同道德相符合的方法,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是假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不采用暴力的手段,世界大战能够结束吗?或许能结束,可结果就是世界沦为法西斯统治,民主道德更不复存在。他认为当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只顾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殊不知只有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谋求社会的进步,在矛盾斗争中取得进步。杜威为了解决他所谓的那些社会问题,极力呼吁把道德进行改造,从而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不难看出,杜威提出道德重要的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上的,把整个社会的构成和发展归功于道德是不正确的,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存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曾明确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有怎么样的社会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并不是道德观念的作用,恰恰相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道德观念的产生和改变。可能有点夸大了共产主义,只有当社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凭借人们的道德来决定社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这种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作业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能克服旧课程和教材的弊端。他指出,“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生活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于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向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同时在个人方面能反映儿童关于动作表现和做某事的愿望和需要,是关于建设的和创造的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这些形式的重要意义是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二)?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

大卫休谟读书笔记

大卫休谟论说文集卷二——论道德与文学 读书总结: 大卫.休谟(1711----1776): 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休谟主张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美学。休谟哲学的两大思想支柱是:“经验论”和“人性论”,主张:“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美学贡献主要是,在继承经验派传统的基础上,着重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标准”,因为这正是休谟最关心的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考察休谟的美的本质论:休谟认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其效果的根源即“人心的特殊构造”。他的这个基本观点,在其《怀疑论者》和《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都做了阐述。另一方面,在美的本质方面,他的思想观念又确实存在着矛盾,在《怀疑论者》中,休谟进一步提出,快感是一种内外协调的结果,而“美”的评价又是“快感”的结果,那样,这种观点就不全同于美的主观论。 关于美的本质,休谟有两种重要的观点:一,效用说:产生美感的原因,除了对象的性质外,还在于对象与他的所有者以及它的效用。“美”分为来自感觉和来自想象两种,感觉的美是由感官直接接受的,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想象的美则起源于对象形式所引起的对象的便利和效用观念的联想,这就必然涉及内容意义。此论点是对于苏格拉底“美的效用”说的进一步发展。二,同情说:所谓“同情”就是借助想象而产生的对那个对象的人情绪的一种体会,或者说同感,对象之

所以能引起快感,往往由于他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利益。 休谟关于审美趣味的观点,主要集中于《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企图通过分析审美趣味的差异去寻找普遍的原则,分析了正确的审美趣味需要的条件和造成趣味差异的原因。 休谟的美学思想是以她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是根据对人性的分析和研究来回答各种美学问题。他的名著《人性论》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第二三卷主要涉及美学及伦理学。个人十分欣赏休谟行文清晰的逻辑性,读书笔记遵循休谟的论述逻辑框架,加入个人理解。 分篇笔记: 一:论趣味的敏锐与激情的敏感 Ⅰ:1,某些人拥有,激情的敏感①:即对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极为敏感;即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虽然没有人能够完全具有稳重的性格而不受情绪的干扰,但是激情的敏感往往会造成更多冲动的错误 2,还有些人拥有,敏锐的趣味②:对于美丑十分敏感,理解为对于艺术的细节和品评具有更多的天赋,能在艺术中感受更多的趣味和更加强烈的痛苦。 Ⅱ:人们都更渴望拥有②敏锐的趣味,而抑制①敏感的激情→为了矫正激情的敏感:需要我们培养更高级,更雅致的趣味→培养趣味会提高对于温和的,令人愉悦的激情的感知力,而让我们的内心不为那些较粗野,较剧烈的情绪所动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 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 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他强调道德教育一方面使儿童的品德及品德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正如他在《教育哲学》中提出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作者晚年皈依马克思,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来建构自己的新美学体系的一次尝试,因此从朱光潜个人美学思想发展来看也是最重要的。为大家带来了《谈美书简》,欢迎大家参阅。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书中,老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也算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在《谈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美学,原生活,贴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其实,冥思细想,美无处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传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国画、笔酣墨饱的书法、国之精髓的京剧、名扬四海的瓷器工艺……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文学美,就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中间许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更是成为了美的代表。《巴黎圣母院》中年轻貌美的吉卜赛女郎在危急时刻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给他救命之水。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后屡救吉卜赛女郎,为她报仇雪恨。你能说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与海》中穷困交加的圣地亚哥终日与海为伴,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奋战两昼夜,并击退啦鲨鱼无数次的攻击,虽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美的代表吗?还有《弱种子也要发芽》里的老农,得知“我”的孩子听力受损,看到他把弱种子抛弃很难过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让它们“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农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能说不美吗?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人性、心理与教育

人性、心理与教育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古南永撰 概括地看,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与潜能,二是后天环境的教化、感染、学习与修养。有人侧重外在环境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偏重主体内在的禀赋,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中国传统人性论与教育观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循道之谓教”。 明代学者薛瑄(公元1398~1464):“论性是学问大本原,知此则天下之理可明矣”(薛瑄《读书续录》卷六),“圣人之所以教,贤者之所以学,性而已”。(薛瑄《读书录》卷三)“教本于道,道本于性,性本于命,命者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也。”(薛瑄《读书录》卷一) 1、孔子的多面论述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2、孟子的性善论与存心养性说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3、荀子的性恶论与化性起伪说 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4、告子等的性无善恶论与环境决定论 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孟子?告子上》) 苏轼“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苏轼文集》卷四《杨雄论》) 5、董仲舒、朱熹等的性二元论与扬善抑恶论 汉代杨雄(BC53~AD18):“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杨雄《法言?修身》) 董仲舒认为人性具有贪仁两性:“人之诚,有贪有仁。贪仁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朱熹用“理”取代了董仲舒的“天”,以之为万物本源。“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读大纪》)。理

美育与语文教学

美育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9-17T14:31:38.7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总第316期作者:张韵[导读] 学校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学校是审美教育最集中最重要的场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语文课教学教师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其审美情趣。关键词:学校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在学校这片知识的净土上,审美教育是最集中、最重要的场所,美育需要不住的进行浇灌、培育,学校的审美教育对于一名学生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虽然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审美,而是传授知识,但在整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无不包含着审美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应体现在语文课堂中。首先、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做到语言美。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学生与教材的关系,这中间应该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且,教师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除了必须做到讲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之外,还要通过适当的文学性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来渲染课堂的整体气氛,努力通过教学带学生步入到美的情景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投身于美的文学氛围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欣赏到美,感受到美,愉悦其心灵,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审美,丰富其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 中存在的美。语文教材中往往涉及到许多体裁不一的篇章,如情调高雅的散文、生动情节的小说、精悍短小的诗歌、严谨论证某观点道理的议论文等多为名家名篇,情文并茂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分析讲解每一篇课文的同时,教师则需要把自己的教学情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种语言要求精炼、简洁、鲜明、生动。教材的精髓与精炼优美的语言的完美统一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深抓住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语文知识教育并能留下永久印象。其次,融情感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内容大多是内容与形式兼美的经典篇章。其中有古代的英雄好汉、现代的仁人志士,西方光怪陆高的人生图画,东方淳厚的乡土民情,这是一部富有感情特征的人类的文化史、心灵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无论现实生活中的美还是艺术作品中的美都能使人为之感动、并产生美好的情感。语文教学可以在引领学生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欣赏,从中受到熏陶。此外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如电脑、影音质料等技术手段,加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感染学生,为学生创建一个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情景,《雨巷》《再别康桥》教学,可以通过著名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及诗情画意的视频,使学生非常愉快的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并产生美的行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动听的音乐、壮丽的山河、精美的图画、感染的情景。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美感能力,去体会和感受,这种美感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审美能力及教学活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制约着学生的审美质量,因此教师除了自身必须具备审美能力之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潜移默化地把美的教育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美的言行,从而培养学生美的行为,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第四、要努力引导学生创造美。学生们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深深地体味作品的内蕴,欣赏其中的优秀部分,从中吸取精华。对审美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就要努力引导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去发现美、去创造美。把学到的写作手法及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创造美的语言,让学生从写作的对象上去获得创造的美感,以逐渐增强学生的独立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获得自信。比如:学过朱自清的《绿)这篇散文之后,让学生独立分析其写作特点,指出这优美的篇章究竟妙在何处,今后在写作方面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精华,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归纳、经常练习,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写作上的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欣赏到了作品中所写到的大自然之美,陶治了情操。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审美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促进审美的心理活动,从而在审美中体验得更深刻、更强烈,在阅读课文时,要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份量,争取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这样,我们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而是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和审美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郑磊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2008。 [2]李爱明学知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2010。 [3]王洪四川师范大学论文《情趣化的语文阅读教学》.2007。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这时的他才18岁。我现在已经19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26岁时初步完成的,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的“人的科学”。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一

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这里边就存在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杜威教育哲学(习题)讲解

1、约翰·杜威是( )国哲学家、教育家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2、杜威 1916年出版( ) A 、《民主主义与教育》 B 、《经验与教育》 C 、《人的问题》 D 、《逻辑理论研究》 3、( )是陶行知倡导的教学方法。 A 、生活即教育 B 、社会即学校 C 、教学做合一 4、道德探究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它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而且表现在它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这一标准被杜威称为( ) A 、生活 B 、生长 C 、教育 5、杜威被誉为美国( )主义哲学的家长 A 、经验主义 B 、实用主义 C 、唯理主义

6、“杜威学校”是杜威在()大学任教时创办的。 A、密歇根大学 B、明尼苏达大学 C、芝加哥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7、格林和杜威都同意在经验方面,()负有建构性和综合性的角色。 A、理念 B、理智 C、理性 8、与传统的认识论不同,新的认识论是基于() A、牛顿的经典物理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9、杜威学校里十三岁孩子们的四项作业中()包含有讨论南非战争的内容。 A、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历史 B、摄影术和科学研究活动 C、俱乐部会所的设计 D、时事讨论 10、1898年杜威发表了()一文,第一次具体阐发了其儿童生长阶段的观点。 A、《大学初等学校工作计划总纲》 B、《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

C 、《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和方法》 1、杜威认为哲学上的直觉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在( )的二元论基础上。 A 、心灵与肉体 B 、经验与直观 C 、事实与价值 D 、理性与科学 2、道德探究成功的表现( ) A 、道德探究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 B 、道德探究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 3、民主主义教育的目标( ) A 、发展个性的智能 B 、养成共业的习惯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主张包括( ) A 、生活即教育 B 、社会即教校 C 、教学做合一 5、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 ) A 、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 B 、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 C 、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2-12-02 德育管理论文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苏楠(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就对当时及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其理论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精辟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今天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实用主义;德育思想;重要启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立和倡导,并通过长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构筑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被视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难得的佳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来,褒贬不一,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在美国甚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短语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作为整个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杜威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到中国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胡适认为,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

心得体会:《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最新)

心得体会:《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最新) 《共产党宣言》首次完整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极其重要。它是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首份纲领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进行了结合。列宁说:“它极透彻鲜明地叙述新的世界观、辩证法、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及其创造共产主义社会革命使命的学说”。 阅读中,我经常被感染,充满革命的激情与斗争的冲动。它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贯彻“每个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及产生的社会结构,是其政治精神的历史之基础”这一思想。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剖析社会生活和普遍现象,是哲学的高峰,更是加强感染力的高明手段。以民众生活的例子阐述观点,感染读者而凝聚共识。 宣言文本,首先要以其阶级为支撑,以实践支持。二要口号响亮,“共产主义者同盟”要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明确自身目标与阶级性质。三是与传统观念决裂。马恩指出资产阶级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共产主义更革命。四

是提出目标任务。《宣言》强调根本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五是核心线索明晰。《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运动始终存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用唯物史观来看,资产阶级有其历史使命,即最剧烈最快地推动社会发展。“资产阶级除非让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始终革命,否则就无法生存。”资产阶级的时代不同以往之处就在于生产在变革,社会关系在动荡,不稳定和变革始终存在。从此,人类社会或是迈上新台阶,或是原地踏步。“一切的固定都不复存在,一切的神圣均被亵渎。人们必须冷静对待生活地位和社会关系”,被迫抓紧时间及时行乐,同时在不安全和恐惧感中生活,也就使一切变得浮躁而极端,使静心生活极为困难。也许就是这不断向前的历史的客观存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必将失去其幸福。 虽然无产阶级的发展经历不同阶段,但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始终存在。由个别斗争,到阶级间的一般斗争;由独立斗争到团结起来共同斗争;由经济领域斗争到政治领域,成立政党。“只有无产阶级才真正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是最具前途之阶级。以往阶级只要权利和利益,而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在于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_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

2002年7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y,2002 第4期J o urnal of N anjing N or mal U niv er sity(Socia l Science)N o.4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 ——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 班 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 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反映了新世纪德育 的走向。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在对待人的态度、方式上由物化走向 人化,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走向解放;德育本体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与教育和人 的生活整体融合。 关键词:德育;德育理念;德育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2)04-0073-08 新世纪的德育(本文主要指道德教育)走向如何,与社会转型有关,与我们具有怎样的德育理念,怎样进行德育改革有关。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对德育现代化或现代德育的理念,可能有多种理解,我认为其主要特征,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或者说它的根本精神就是以道德主体(儿童)的德性发展为本,走向主体-发展性的德育。这是现代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早在上个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呼吁。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W·F·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等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从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优秀的校长们领导的学校德育改革,就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他们以更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这种精神:“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东洲小学许新海,2001)。“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华士小学吴辰,2001)等。而这也正反映了新世纪德育的走向,即德育人性化的走向。本文试从不同的侧面,结合我国学校德育实际来说明其问题。 一、从物化走向人化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既往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施行非人的“教育”,其主要表现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的规训与约束,非人道的体罚和虐待;把人作为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肢解人的整体 收稿日期:2002-05-08 作者简介:班华(1935-),男,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精选试题】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