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下历史第6课学案(2016学年版)

七下历史第6课学案(2016学年版)

七下历史第6课学案(2016学年版)
七下历史第6课学案(2016学年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北宋建立和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学习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学习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影响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后周大将发动陈桥兵变,时间年,改国号为,史称北宋,建立者是(宋太祖),都城在。

2.结束分裂: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民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_____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军事方面:

①首先解除___________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___________;

③他还经常调换军队__________,定期换防。

行政方面:

② 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还设立多重机构,

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大权。

②在地方,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____________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还取消_________收税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_______、提升_______地位的政策,使文臣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_______行军布阵。

④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增加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地位。

3.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

__________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__和社会的安定。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代谚语

(1)这则谚语反映了北宋时期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政策在宋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知识建构

2

2016年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选项A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说课稿

部编七上第1课说课稿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 上节课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历史一级在初中阶段怎样学好历史。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背诵朝代歌?我们有同学会背诵了吗? 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中国历史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史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本学期我们将会学到的内容。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下学习将会学到。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学习,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一段: 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最早的人类,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想象的到吗?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动画片段。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古代人类是动画中这样形象吗? 嗯,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有谁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是或者不是呢?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古人类是这个样子? 嗯,好,我听到有同学说,化石可以证明。那我们现在就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化石研究,来看看我们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吧。 下面让我们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通过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什么: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那首先,给到大家3分钟的时间,通过查找第一课的内容,将括号中的内容在书上找到并划记下来,这是本节课的一些重点内容。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括号中的内容分别是?我请人来回答。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已经发现的考古证据有(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考古学家推断出,他们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被发现的地址是(背景西南周口店龙骨山)。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华厨在K (北?υ 有Hl 轻司 BtilIn Qi huαzl Oimlir ι? Co.JLtd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12题,48分)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罡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罡孔子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星因为儔学 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五经秤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偉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沒 有背离,所以Ei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臥D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 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 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 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 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 在此 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 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 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2016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年全国二卷高考历史试题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

人教版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和答案(最新整理)

人教版 2016 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到答题卡里,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 1.581 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人是 A.杨广B.杨坚C.刘邦D.杨勇 2 隋朝建立后,都城定在 A.长安B.洛阳C.江都D.涿郡3.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中心是在A.长安B.江都C.余杭D.洛阳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5.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6.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武则天B.杨坚C.李世民D.慈禧 7.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 A.隋B.周C.唐D.宋 8.“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人物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9.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表明他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善于用人D.提倡节俭 10.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1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12.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13.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词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你知道唐朝时期著名的陶器和瓷器有哪些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设计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 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朝统一的原因、统一的作用和开凿运河的原因及作用、隋短期而亡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式导入 上册历史我们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情况和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朝代更替情况表: 明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我国历史经过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那么是谁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呢? 明确: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隋唐。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和统一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 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从残片文字可判断),经文用三种字体刻写,说明当时文字的使用非常混乱,这打破了秦汉以来文字统一的局面;汉字发展史上历经多次文字规范化运动,如秦朝的“书同文”、汉代的汉字规范、唐代的正字运动等,中央政府在汉字规范活动中扮演组织者与调控者的角色,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参见王瑞英:《试论政府在历代汉字规范中的作用及其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统一文字,唐朝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使用的混乱现象,再次兴起大规模的正字运动,其中,《干禄字书》《九经文字》等字书,从音、形、义等方面来规范汉字,说明了当时正字内容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唐代正字运动不仅对当时的汉字规范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也是深远的(参见曾新:《唐代正字运动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所以,题干材料所提经文用三种字体刻写,正好说明了文字使用的混乱,加上当时战乱、割据的局面,割据政权也无力进行正字运动,A可排除。 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正好是先后出现的字体,符合汉字演变的历程,B正确。

先秦古文、小篆到汉代,人多不识,称为“古文”(即上古的、古代的文字),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即当代的、当时的文字)。到三国时期,流行的仍然是隶书,社会一般大众不认识的先秦古文、小篆不可能流行,认识、使用这些“古文”的只是少数专家、少数场合,C可排除。 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商朝的甲骨文。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经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通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了。D可排除。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 汉代察举制是推荐、考试、试用三者相结合,唐代科举是自由投考、考试相结合。察举制推荐的范围也非常广,包括官、民,唐代科举制报考资格也有限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考试是它们的共同环节和关键环节,察举和科举的科目都非常多,理论上都能够选拔优秀官吏,但官吏的优秀与否,决定因素不是考试能力的高低,只能说察举和科举都能选拔到一些优秀人才。科举制沿用至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官员事功能力多遭非议。总之,科举制与汉代察举制相比,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官吏的优秀与否与考试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A可排除。 考试的局限就在于不能鉴别道德水平,B可排除。 世家子弟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C可排除。 科举制是自由投考,政权的开放程度更高,更多的平民子弟可以通过读书、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示范效应、导向效应更强,从而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D正确。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__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___为都城,_________就是隋文帝。 2._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___,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大趁势。 4.隋文帝采取巩固的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王朝,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趁势。 5.隋朝在诸多方面有所发展,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___________,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____________,而这条运河的开通者是____________。 6.开通大运河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__,南至 ___________,全长两千多公里。四个组成部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五条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运河 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①够利用已有的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是在已经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基础上开凿的。 第六第七题图片 8.科举制的创建者是____________,科举制的确立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 被______________垄断。创立(隋朝)①隋文帝用___________的方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 隋炀帝设立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的正式确立。完善(唐朝)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则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完善(宋朝)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_名额,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权利,扩大了______________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科举制一直维持了____________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_____________,忽视_____________,也阻碍了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___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_____________,使人民___________,终于导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炀帝好大喜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________________,只是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还_______________,迫使大量农民________,当__________,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

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I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Ⅰ卷 历史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 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基础2015,2016年考研真题

2015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 科目名称:历史学基础科目代码:640 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上的无效!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大禹曾在淮水中游的大会夏、夷诸部的邦国君长与部落首领。 A 阳城 B 阳翟 C 涂山 D 南巢 2、和他的弟子结成一个严密的团体,在他之后的领袖号称巨子。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墨子 3、李世民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是。 A 贞观 B 开元 C 天宝 D 大业 4、张居正改革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是在全国推行。 A 市易法 B 均输法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5马端临著《》是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分类通史。 A 文献通考 B 通志 C 通典 D 通鉴 6、用干支纪年法表示,公元1894年应为。 A 辛酉年 B 甲午年 C戊戌年 D 辛亥年 7、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其总理是。 A 宋教仁 B 唐绍仪 C 熊希龄 D 陆征祥 8、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29年12月在召开。 A 西柏坡 B 延安 C 古田 D 上海 9、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基本政治主张是进行 A 演进改革 B 改组国民党 C 苏维埃革命 D 平民革命 10、“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由著名史学家提出。 A 王国维 B 陈寅恪 C 顾颉刚 D 陈垣 二、名词解释(本题满分80分,每小题10分): 1、图腾崇拜 2、九品中正制 3、胡蓝之狱 4、京察和大计 5、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6、新文化运动 ---------------------------------------------------------------------------------------------------------------------------------------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纸第 1 页共 4 页

20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知识点总结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基础知识点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云南元谋人;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已经会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4.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约3万年,人工能取火。 5.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6.黄帝打败炎帝是阪泉之战。 7.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8.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通过禅让制推选出来的首领有舜、禹。 9.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0.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1.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打败,汤建立商朝,建都于亳。 12.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 1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周武王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14.为了稳定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 15.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国人暴动”。 16.公元前771年灭亡,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17..青铜器灿烂时期:商朝。 18.青铜礼器: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等级界限。 19.商朝司母戊鼎: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造型奇特:四羊方尊。 20.甲骨文,1899年清朝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假借、会意、形声等,形声是最主要的造字方法。我国有文字可考得历史从商朝开始。 21.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23.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首霸。 24.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26.战国时期战争性质:兼并战争 27.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8.商鞅变法:目的: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时间:公元前356年。 主要内容:政治:建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军事:奖励军功。 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9.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郡守李冰。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天府之国”。 30.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①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观点);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相互转化(朴素唯物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 3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提出“仁者爱人”,主张“有教无类”。 32.战国时代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33.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 34.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春秋无义战”。 35.韩非,①强调以法治国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6.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7.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秦朝;都城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8.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李斯建议)(4)军事上: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通灵渠;(5)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9.秦朝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0.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而“遇雨误期”则是直接原因。 4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2.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 43.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刘邦胜。(约法三章.鸿门宴.四面楚歌) 4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汉,都长安,史称西汉。 45.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6.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是中国第一个盛世。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北京卷,含答案)

学霸推荐学习七法 一、听视并用法 上课听和看注意力集中 一、听思并用法 上课听老师讲并思考问题 三、符号助记法 在笔记本上课本上做记号标记 四、要点记取法 重点要点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下 五、主动参与法 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的讲题互动 六、听懂新知识法 听懂老师讲的新知识并做好标记 七、目标听课法 课前预习不懂得标记下,在课堂上不会的标记点认真听讲做笔记带着求知的好奇心听课,听不明白的地方就标记下来,并且课后积极的询问并弄懂这些知识,听明白的知识点也要思考其背后的知识点,打牢基础。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文综历史试题 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2016年.doc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2016年 (总分:70.00,做题时间:180分钟) 1.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绩。(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诺曼征服及其影响。(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拉丁美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和魂洋才的时代背景。(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西洋奴隶贸易兴衰的原因、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和帝国与教皇之间的关系。(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几个二战之后新产生的史学流派,并选择一个进行评析。(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3、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 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 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 答: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会炼铜,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权力:管理封地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进行再分封。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016年历史全国卷2

2016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 .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 1974年为947.5万,1985年~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