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试纠错宁津德城

考试纠错宁津德城

一、德城

T(1)教师资格证

快讯:教师资格证每5年一注册2年考核不合格撤销资格

快讯:教师资格证每5年一注册 2年考核不合格撤销资格

教师资格证每5年一注册 2年考核不合格撤销资格今后教师资格证要每5年注册一次。昨天,教育部下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两个文件,明确了教师资格的考试办法以及注册管理办法。同时出台的还有《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再度引起社会对师德问题的广泛关注。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

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其中笔试一般在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一般在每年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试主要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进行。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3种情形注册不合格

现在教师资格为终身有效,新的规定是实施后,教师资格将实行定期注册,取得教师资格,初次聘用为教师的,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之日起60日内,申请首次注册。经首次注册后,每5年应申请一次定期注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对象为公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在编在岗教师。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暂缓注册:注册有效期内未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师培训学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等量学分;中止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一学期以上,但经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病休、产假等情形除外;一个注册周期内任何一年年度考核不合格。暂缓注册者达到定期注册条件后,可重新申请定期注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注册不合格: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影响恶劣;一个定期注册周期内连续两年以上(含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依法被撤销或丧失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不收取教师和学校任何费用。

T(2)——.师德建设工作考核实行百分制。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85分以上为优秀,60至8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有举报师德问题不核查,学校师德考核就不合格。

T(3).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

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T(4).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

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2、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3、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4、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四、敏锐的时代意识

要更新教育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

〔感: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繁重的、高智能、艺术性的劳动。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有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那么我们对教师提一级工资、带薪休假的怨气就会烟消云散了!〕

T(4)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犯错误?

教师应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拿一个本子记下来,隔一段时间看看,进行总结,并反省,

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偶尔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谨慎敬业认真的态度

T(5)气质类型

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分辨自己是哪一种?

人的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目前,心理学家们普通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心理学界对之四种气质是这样解释的:

胆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冷淡市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

抑郁质相当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

T(6)

A

T(7)谁被毛泽东赞扬具有“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高贵品质的教育家?

A:徐特立B:蔡元培C:陶行知D鲁迅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徐特立

徐特立从1941年春至1943年冬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他在自然科学院工作和生活作风方面的平凡事迹,亦足以体现毛泽东初到延安之时对他的评价:“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全部含义。

当时徐特立住地在延安城北的杨家岭,而自然科学院则在延安城南,相距15华里。由于他还担任中宣部副部长,经常要到中央和边区各机关开会。学校为他配备了一匹温顺的战马,可他很少骑乘,总是步行。后来,他索性将马送学院总务科拉磨去了。1941年夏,延河上的石桥被水冲断了,冬季水埋河畔,到处是白花花的冰凌。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学生马兴惠从中央医院返校时巧遇院长,便结伴而行。到河畔后徐特立正准备脱鞋袜,马兴惠说了声:“徐老我背你。”便不容分说抱起老院长向河里走去。徐特立挣扎着大喊不需这样,直到上岸了他还严厉批评小马说:“我能过河,不要硬抱嘛!”挨了批评的小马一路上沉默无话。这种无声的行走倒使徐院长自责起。他笑着对小马说:“河水这么凉,要你抱着我过河,谢谢了!”

延安自然科学院亟需各理工科老师,尤其是缺乏教高等数学的教师。徐特立为此跑了不少路程,最后终于打问到联防司令部部队有一位名叫孙鸿儒的同志学识很高,阐长数学,他便亲自找到肖劲光了解情况,硬是把他请到学院。可是,对从抗大分配来的贺敬之同学,他则相反,做了许多工作让小贺走出了自然科学院。原来,贺敬之是来自四川的流亡学生,他理化基础知识很差,但是,贺敬之在学校文艺组活动中却显露出非凡的天赋,他的一首《小兰姑娘》受到萧三、吴伯萧的指导并发表于《中国文艺》刊物。徐特立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与李群林等同志交换个人意见,他们一致认为:虽然科学院学生奇缺,但贺敬之更适合搞文化艺术事业,不能强求他从事科技研究而断送其前程,一切都要从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他便直接与当时延安著名的鲁迅艺术学院联系,向周扬竭力推荐了贺敬之。一个月后贺敬之便转到鲁艺文学院文学系学习了。他很快便与丁毅共同执笔,在延安集体创作出了现代歌剧《白毛女》,此后他的佳作更是如泉涌之水,接连不断。实践证明徐老的舍痛割爱、外校荐贤,的确是栽培了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一棵参天大树。

徐特立到任的前两年,是国民党对边区实行残酷经济封锁的岁月,学院起初是砖头木头垒桌凳,锅烟糊墙染黑板,吃的是黑豆再加山药蛋,困难重重。徐特立召集全校师生开会,他对大伙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要革命,不吃饭当然不行。但我们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不是物质的奴隶,而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的主人。我们梦寐以求的是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早日求得民族的解放。因此,即使物质条件极端困难,我们也不会散伙屈服,也决不会消极等待,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去克服千难万险,把我们的学校办好!”

作为一院之长,徐特立身体力行,勇跃参加开荒种地、加工器材各项劳动,不顾年迈坐在纺车前纺毛线,整个学院纺毛线的任务完成的最好。学院师生日渐增多,住宿随之紧张起来,按规定徐特立院长自然应是独住一孔窑洞,可他硬是拉着青年教师张凌光、沈哲民三个住一个窑,睡一个炕铺,共用一盏油灯办公。还与张凌光经常讨论编改教材、改进教

学的问题,共同研究微积分等高等数学难题,给沈哲民辅导哲学、历史知识,一直到夜深人静,真可谓是“惟当同心人,可与论金铁”!

1942年秋冬,延安暴雨成灾,南关低洼处的大戏台和许多小瓦房被水冲垮,道路陷塌,平时给各机关运粮的骡马车此时被洪水所阻,全校断了粮食。他们只好动员附近的老乡从地里掰青苞谷棒子送到学院,以此既使老百姓预交当年公粮,又解决了师生们的吃饭问题。玉米棒子煮熟后,徐特立和大家一同啃咬起来,但他人老牙少,啃起来很费劲。他一边嚼着玉米豆,一边还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就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法宝。有了它,大家前进的道路才会不断拓宽,这一点,大家永远不能丢掉。”其实,学校还为院领导四处筹集到了一点粮食,他却让侄女徐乾把分配给自个的馒头送给有病的学生了。

徐特立66岁生日之际,学生们用陕北红枣串起来一个鲜艳夺目的大“寿”字,挂在科学馆的墙壁上,并准备了一些当地产的花生、红枣和煮土豆等茶点,相拥着他们的老院长,一个个地朗诵起来了自个早已准备好的祝词。当有的同学称赞他是“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时,他立即插话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他借机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了许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的道理,鼓励同学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多学知识,成为专家,担当新中国建设者的重任,把庆贺生日的活动变为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徐特立院长经常教导他的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说:“世界观不仅解决科学体系问题,统帅知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方向、路线问题,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俭可助廉,廉可守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就可以使我们得到世界观的转变的巨大收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座标和前进方向。”

在老院长的带动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投入到校办实习工厂的研发产品中去,投入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中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回了可观的资金、物资,终于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1943年,边区政府第72次会议决定,将延安自然科学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校址迁往桥儿沟。此后,新任院长有陈康白、李强等。一直到1944年5月14日,延大才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徐特立要回中宣部去了,要与和他朝夕相处的师生们分手了。临别之时,他给同学们谆谆告诫了“五字赠言”:“学(不断学习)、问(不懂就问)、思(凡事多思考)、辨(辨别是非)、行(身体力行)”!

二、宁津

T(1)教育最早遵循自然的教育家是谁?(古希腊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是谁)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学说,开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之先河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赫拉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D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最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做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T(2).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正确答案:良好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

(

论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布鲁纳认为,如何组织学科内容是教学论中迫切需要解决出的一个问题。布鲁纳强调说:“任何概念或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以认识的形式来理解它。”在他看来,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和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

于是,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例如,化学中的“键”、数学中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在他看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应该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

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是表现方式的适应性原则。这里指学科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学习模式相适应。二是表现方式的经济性原则。这是指任何学科内容都应该按最经济的原则进行排列,在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学习的前提下合理地简约。三是表现方式有效性原则。这是指经过简约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

布鲁纳认为,按照反映知识领域基础结构的方式来设计课程,需要对那个领域有极其根本的理解。他强调说:“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

按照布鲁纳的设想,一门学科不仅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弄清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结构。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T(3)

什么叫顺应迁移,同化迁移,顺向迁移?三者之间怎么区分?

顺应迁移和顺向迁移是否一样?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既是同化迁移又是顺向迁移吗? 如果是,那么同化和顺向迁移好像是一个概念了,对吗?

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

同化性迁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如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概念组成,现在要学习鳗鱼,把它纳入“鱼”的原有结构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获得了鳗鱼这一新概念的意义。平时所讲的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2.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

3.顺应迁移既包含顺向迁移也包含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4.而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

5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如1.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2.对网络、战争、游戏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形成网络战争游戏的新概念。3.对知识和技能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如1.把蜂鸣器和水壶组合在一起,成为蜂鸣器报警水壶,2.把眼镜片放入眼睛中,形成新产品既隐形眼镜。

可以看出,通过重组性迁移,不仅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用范围,还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1.从学习迁移的【方向】来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如1.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再如2.先对普通心理学的学习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逆向迁移可以使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在条件具备时敢于突破学习范围的限制,向新的、更高水平的领域进军。这不仅会拓展我们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旧有知识的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是相互联系、密切进行的。

迁移还有正、负之分,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如果 1.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之为正迁移,2.起到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称之为负迁移。学习时,我们不仅要期望顺向正迁移,而且还要期望逆向正迁移。在过去,我们往往重视顺向迁移,而忽视逆向迁移,显然这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逆向迁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你看到了:分类的原因不一样的。1.按【内在心理机制】,把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按【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附:学习迁移的其他分类方式: 按【不同学习的相互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如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等都是正迁移。

正迁移,通常表现为: 1、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2、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3、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等情况。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习者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在数学负数运算时错误使用正数的规则等;学会骑三轮车会对学习骑自行车产生消极影响。这些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作用均属于负迁移。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学习新旧知识,掌握先后方法的相互影响之中。1、旧知识的干扰旧知识的干扰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作用,

旧知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过程中: 1)干扰新知识技能的领会。如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开始不容易领会计算法则,往往产生不去对齐小数点而去对齐末位数的错误。这是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时所掌握的“个位数对齐”知识,在这里干扰了学生对“小数点对齐”这一法则的领会。

2)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巩固。旧知识技能的“惯性”,影响了新知识技能的巩固。如学生领会了小数分数互化知识,懂得了混合计算中有些小数可以化分数,有些分数可以化小数,但在巩固练习时,遇到之类的计算,有的学生受乘法分配律消极影响,把它写成了,这样计算就很繁了。

3)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应用。2、先前方法的干扰先前掌握的方法对后面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阻碍新知识技能的掌握。3、新知识的干扰新学习的知识技能反过来也会影响旧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应用。这就是所谓“学了后面,糊了前面”。例如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在去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有的学生竟然用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分别相加减。 4、后继方法的干扰学习者后面掌握的方法,也会干扰前面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如学生学习了复杂分数应用题,掌握了一定解题方法后,再去解答前面简单分数应用题却出现了错误。

根据不同的表现,可以把负迁移概括为三种类型: 1)、顺向负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如上面列举的表现1和2。2)、逆向负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上面所说的表现3和4。3)、混向负迁移:即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既有顺向负迁移的存在,又发生了逆向负迁移。

一、从学习【结构逻辑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它是已经学习过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先后两种学习除了相似但又有不相同外,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

1学习哺乳动物概念后,把这一概念用于对不熟悉的鲸或海豚的识别;2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3.数学公式的学习对实际计算学习的影响;4.阅读报纸时能看懂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即A×B=B×A,应用于3×5=5×3的情境中等。由于这些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所以都属于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具有较高的概括水

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学习掌握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芒果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习者芒果是一种水果,就很容易掌握芒果这一概念。这种迁移就是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迁移。1、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比如,1)在概念学习中,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番茄、土豆、萝卜、芹菜”等会有助于上位概念“蔬菜”的学习;2)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老虎、狮子、牛、羊”等动物本质特征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和概括“哺乳动物”的特征;3)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等学习过程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此类迁移也常见于归纳式的学习中。

2、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1)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有助于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2)掌握了乘法法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进行加法运算;3)掌握了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可以促进对菱形的学习,其中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

二、从学习迁移【发生的方式】上看,学习迁移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非特殊迁移又称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通俗地说,特殊迁移就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相对而言,非特殊迁移产生的内在原因不像特殊迁移那么直接明了,他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自己整理:迁移:(三组)一{1.纵向迁移=垂直迁移=竖向迁移

2.横向迁移=水平迁移=顺向迁移(同一知识水平)}

二{1.正迁移:对学习有帮助的

2.逆迁移:对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三{1.具体迁移:=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2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T(4)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社会对学校教育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品质的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良好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及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使这一问题变得尤其严峻。加上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国内一些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国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乘虚而入,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嬗变,再加上独生子女居多,有的家庭结构不稳定学校的思想政治无论是是力度还是方法都变化了的情况不相适应,凡此种种,无不妨碍和影响一些学生心理的健康,有些甚至受到毒害被严重扭曲变态。从学校来说,其根本任务是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贡献的人才。而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德育的首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特别是在转化成绩低下,品质不好,心理变态的后进生工作中,品德教育更是有着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那么,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而有效地将学生的变态心理转变为健康的心理,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加强品德教育,

以下谈谈我的几种看法和做法。

一、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联系,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能知道如何做,

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从教育现状来看来社会环境对小学生有“三色污染”:一是文化宣传中的黄色污染,擦边球书刊。影视剧的色情渲染的危害就是例子;二是治安秩序中的黑色污染,一些犯罪分子的黑手伸进学校,拉学生下水;二是少数家长的灰色污染,某些家里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例:一些家长的扑克风,麻将风、电视瘾。使学生玩物丧忠,产生厌学情绪,三另外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形成了“见利就想,见钱就图”,“有钱就有一切”等错误观点。所有这一切对学生都不无影响。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思想活跃,社交面广,信息最量大,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易受到这些污染和观点的影响.要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必须摒弃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做法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重视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充实,哲理的启迪,做人的道理。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道德规范,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白己参与,亲身投入,内心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才能启发他们向高一级道德水准时发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克服那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脱节的弊端,

为此,我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在班上建起了“四栏”(时事政策宣传栏,学雷锋,学英模专栏,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专栏及书报栏)并开展“五无”(地面无纸屑,地上无痰迹,桌上无划痕,墙上无漆抹,花术无采摘)和“十要”(升旗仪式、集合列队、课堂秩序、上下楼梯、做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仪表着装等十方面的规范化要求)活动。开展的所有活动中,都指定专人记录,并在每周星期五卜午的班队活动中进行公布,然后加以评比,对表现优良者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表扬。

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德育实效从高尚的的师德中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品德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能够起到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试想,一个没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怎能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者如不尊重被教育者,又如何谈被受教育者尊重?教师没有文明礼貌和良好的卫生习生习惯谈什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从心底没有环保意识行为?谈什么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求学生做环保小卫士?……占人云:德高为师,身止为范。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当教师要求学生时,学生也在刚要求衡量教师,孩子们常以身边的老师作为道德榜样的,一个教师若在生活中,教育教学中的道德问题一旦败露给学生,他就丧火部分教育学生的道德力量。所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一旦为人师表,就要求教师要以“德”服人,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学校、班级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就不可能有真止意义上的发展,教师平时的知识传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孩子们遗忘,但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使他们终身难忘.

三、激发兴趣,帮助后进生树立远大理想作为后进生,一般是想学而不懒于学,想改而义难于改见风使舵心理自卑而不甘于落后,生活、学习中都缺乏一种向上的动力和支柱。无疑,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是我们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必定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积极的态度,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求知欲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这时候,他们或因需要而”饥渴或因强烈追求而激动,或为了达到目的而执着。因此,也是对他们实施教育的有利时机,兴趣在后进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驱动学生获取知识,参加实践。改变臼己的积极和形成新的追求,当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时,就容易使他们的人脑产生兴奋灶,引起对学习的注意,提高思维活动力,增强学习效果。要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在教学中注意强化学习目的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明确知识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对于那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成为思想落后。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低下,不思进取的人。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不是更多地想办法克服战胜,而是想法避开。对此,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只要功大深,铁棒磨成针”的信念,同

时,还需帮助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远人理想,把学习知识利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外因和内因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刚。冈此,只有后进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在生活中有了止确的奋斗目标,才能积极地上进,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晶德时,应该时刻谨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逐步转化后进生的变态心理,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四、家庭、社会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社会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多方努力,创造环境,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家长认为孩子一口.进入了学校,就是进入了“深险柜”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往往漠不关心,放任白流,认为学生交给了老师,就是教师学校的事了。殊不知学生接触和生活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迹环境等。这些环境冈素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学生作为社会性的人,他不仅要接触家庭、学校,还是接触社会。而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对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诱感相当大,稍不加以重视,他们就极有可能走上歧路,堕落为犯罪分子,甚至成为千古罪人。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人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首先接触到的教育利一生中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教育就是家教,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家K法定的义务,义是家长的社会责任利道德责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必须贯穿丁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自觉地克服或改变自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教师-家长的示范做起,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面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以适应新时期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为建设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T4维纳归因论(详细见P37教师资格证老师整理册、自己整理的word)

T5新课改的下的观点(详细见P575山香课本、小惠给的《教师招聘考试大题集锦》有相关内容P2)

T6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答: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而言,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困难.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

2.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3. 知识经验: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必要的知识经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顺利地解决.

4.认知策略: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策略.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不仅知识结构不同,而且他们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也不同.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大量 "如果--那么"的产生式系统,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

求解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同时,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

5.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心理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充分表明了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6.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的心理特点.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功能.

7.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酝酿效应也似乎与定势有关.一个人开始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成功,走到了一条不通的死胡同后,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人就能用另外的方式来进行探索,结果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酝酿效应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使人们打破了以来不恰当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8.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启发具有很大作用.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某一事物能否充当原型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还取决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

9.情绪和动机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且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T7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丰富,其基本观点可分为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学观,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理解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一、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有在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大多数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无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鸟的起源等问题。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

具体个体之外,尽管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学习者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按照这种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虽然有些科学知识包含真理,但并非绝对正确,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较为正确的解释罢了。因此,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所获得的知识而言,(1)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由于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

形成学习者本人对事物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意味着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改造。

2.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的关注有所不同,有的关心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有的关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但他们都把学习看成是意义建构的过程,都用新旧知

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知识建构的机制。就大多数建构主义者而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就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它是个体对现实世界做出创造性的理解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的对象做出解释。

3.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

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

“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简单粗暴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灌输,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产生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不同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这些想法的由来,并引导学生丰富和纠正自己的解释。因此,建构主义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因此这些差异本身对学习者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学生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必须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构建知识的意义;(2)在构建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与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掌握内容相互联系,并对联系进行深入的思考。“联系”和“思考”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学习者能把联系和思考的过程同合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意义建构的效率就会更高、质量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之分,自我协商是指学习者自己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

论和辩论。

(四)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为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激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同时教师还必须为学习者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之可以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实验、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学习。教师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因此在教师的教学目标中至少应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好奇心、兴趣、求知欲等。(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当引导,使之朝向更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常用的引导方法包括:(1)提出适当的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3)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认识、自己去完善片面的认识,避免直接向学生进行灌输。

(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建构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境以及有关的线索,而不是知识内容的多少。学习者也正是依据这些内容不断的建构新知识,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他们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过程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1.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学习的终点。这是一种单向的教学目标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且教学与学习之间是互为促进的循环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关知识的“主题、图式和框架”,而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适用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就是围绕着上述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从中不断获得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其认知结构,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心应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重视教学活动的安排,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教学活动应该在一个丰富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行,使学习者有足够的自我建构知识的空间。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灵活地把已有经验应用到新情境中,从复杂的真实问题中建构新知识;(2)教学活动应保证学习者总是在其“最近发展区”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断和咨询,以使教学活动能最大限

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学活动应促进和接受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教师引领的教学活动不应按照自己的观念世界、经验世界、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而适应按照学生的观念世界、经验世界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促进学生的相互对话并与学生对话,放弃教给学生现成答案的教学行为。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设法使学生对错误和矛盾进行讨论,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对真理提出疑问,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

3.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理解的过程,反对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观。一般认为,传统的教学过程观是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被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能够脱离其产生的背景或特定情景而以某种抽象形式独立存在,并能在脱离实践背景的条件下被不同学习者以同样的方式理解或掌握。教学也就成为大量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其核心就是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教师的任务只是让学生学会复制这些知识,而很少给学生呈现这些知识被建构的真实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这种传统观念是过时的。因为知识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建构的,每个学习者都只能认识自己所建构的经验世界,而对外部世界我们无从知晓,即知识是主观建构的产物,不可传递。事实上不可能把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灌输到没有这种知识的学生头脑中去。教学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反省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起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和情感,教师必须以此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经验的教学情境,这些已有经验应能与新经验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二、建构性学习的特征[2]

建构主义者总结出建构性学习的六条主要特征。我们将根据各派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的研究,对五条核心特征加以阐述。

(一)积极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积极地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二)建构性学习

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并与其他信息相关联,进而使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在理解“真实”、“知识”、“交互作用”和“科学”这四种本质时,就决定了学习的建构性特征。真实的本质是指心智的表征的是“真实的”外部世界;知识的本质则强调知识是由个人构建的,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科学的本质在于伴随着人的活动过滤事物的意义。

(三)累积性学习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再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认知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四)目标指引学习

只有学习者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对学习成果的预期时,学习才可以是成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主义学习中的目标指引不是由外部目标驱动的,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的。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目标自身也成了建构和变革的一部分。

(五)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

诊断性与反思性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是否按自己设置的目标进行。显然,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断和反思进行的建构主义的评价,它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进步。这一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便使学习者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朝着专家的方向获得持续的进步。

具有所有这五条特征的学习是典型的建构主义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建构学习都必须具有上述五条核心特征。例如,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者的积极性是变化的,其水平有高低之分,活动亦可分为较为积极和较为被动的。事实上,在建构主义学习中,积极学习与比较被动的学习是可以相继进行的。

除了以上五条核心特征外,建构性学习还具备一些二级特征,如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性的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T8列提纲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组织策略)

(详见《山东省枣庄市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终极预测》P31

T9如何根据注意原则设计组织教学?

注意学生年级年纪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相互结合

T10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黑体字表述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正确。请读者自己考证。(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页。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联校侯云成提供并对本次修改负责。)

T1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或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权威地位。

定义:学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或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意义:学科课程中是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体系,如初中的物理、高中的物理直至大学的物理,实际上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学科课程易于保证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同时,学科课程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学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

弊端:第一,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二,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第四,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第五,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