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术失范的社会学解读

学术失范的社会学解读

学术失范的社会学解读
学术失范的社会学解读

学术失范的社会学解读

——以失范理论为视角

作者:秦乃思

来源:学术批评网

来源日期:2009-4-7

本站发布时间:2009-4-7 9:14:05

阅读量:220次

一、引言

学术自古以来即是一项神圣的志业。梁治平先生引用《韦伯斯特第三版国际大辞典》的定义指出:“学术不仅指专科的学问或知识,也指学者的品质与特性。在此意义上,这个词可以被用来指‘真诚追求真理所包含的一切活动和态度。’”[1]而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理应“本能地要求进一步发展科学,特别是发展他们所选定的那部分科学。”[2]但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学术领域的抄袭、剽窃、不实署名、伪注等学术失范、学术不端问题愈演愈烈,如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案、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抄袭案层出不穷,并且被曝光的还只是“冰山一角”。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而且贬低了本应高尚的学者形象,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有鉴于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共同体内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学术失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如方流芳教授的《学术剽窃和法律内外的对策》、何毓琦教授的《中国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实例》等,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学术失范的著述,有江新华先生的《学术何以示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从文本上说,江先生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状况是比较到位的,但因其研究主题的的限制,故主要是从道德层面对大学中学术失范的状况进行分析,尚缺乏宏观建构;另外,在运用默顿的理论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本文从越轨社会学中的失范理论入手,对学术失范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层面上进行分析。

二、从失范到学术失范——对学术失范的成因和控制对策分析

(一)失范理论

“失范”(anomie或anomy)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和亵渎神灵。失范作为一种社会学上考察的概念,首先是一种越轨行为,“并不只是指个体行为,它也涉及群体的活动。”[3]第一个在学术上提出失范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他在两个不同意义上使用了失范的概念:在《社会分工论》中,“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新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4]而在《自杀论》中,失范却又表现为“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5]

继涂尔干之后,对失范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阐发的是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他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失范理论进行研究,并于1964年将anomie与 anomia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区分,即作为个体的失范与作为社会系统的失范。[6]此外,美国社会学家迈克依威尔与索罗尔从心理学入手对失范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目前学术失范状况

对学术失范现象的状况,目前比较权威的表述是由杨玉圣先生总结出来的六个方面:其一,缺乏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意识。其二,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其三,缺乏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其四,自说自话,难以与国际学术接轨。其五,低水平重复与学术“泡沫化”。其六,学术道德败坏,其中不断泛滥的抄袭剽窃浪潮最为令人头疼。[7]此外,学术规范大讨论的主要发起人邓正来先生也做出过类似的分类[8],梁治平先生更是从“文化失范”的层面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表述[9]。但是,这几位先生主要是从现象方面进行的总结,笔者以为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性质上的分类:即将学术失范分为伦理性失范、规则性失范和创造性失范。所谓伦理性学术失范是指的如抄袭、剽窃等在任何一个社会时期都当然属于越轨行为的学术失范,规则性学术失范[10]是指诸如注释体例、引得规则等并不关乎原则与学者良心的失范,创造性学术失范则指是一种有益的失范,它反而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前文中提到涂尔干是第一个提出失范理论的学者,但是他第一次运用失范这个概念,却并不是在他那本著名的《社会分工论中》,而是在1887年对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迪奥(Jean Marie Guyau)所著的《未来的无宗教》一书的书评中[11]。而在迪奥看来,“失范是一种有创造力的新生事物,是对僵死的观念的一种挑战……anomie不是一种邪恶的东西,也不是当代社会中的一种疾病,anomie是一种非常好的性质。”[12]所以,失范在迪奥那里成为了伦理进步的标志和道德价值的体现,是个人自治的必然后果,也是个人自由的解放。[13]虽然迪奥并不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提出失范的概念,但是他对失范的阐释即可以作为创造性失范的一种注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目前中国大陆学界的学术失范状况而言,以伦理性和规则性的失范为主的学术失范已经呈现越来越难遏制的趋势,矫枉过正已成为必要的手段,下文分析的学术失范亦特指这两种失范情况。

(三)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1、以群体理论对学术失范的诠释

在用失范理论分析学术失范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先使用“群体”这一概念进行一种前提性的分析。“无论是高等教育界还是学术界都不应是乱世江湖,学者也不是乌合之众。”14这种观点的提出,本身恐怕就已经说明学术界以及学者有成为乱世江湖和乌合之众的危险,表明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学界现状的“再现”。群体理论的大师勒庞在他那本著名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

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15]

对于群体的特点,勒庞一针见血地指出:“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

[16]“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者,本不应沦为群体无意识影响下的个体,但在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渐渐迷失了自我。以法学界而言,各种各样的法学会本应是学者共同体与自治组织,但目前却有异化成为一种官僚性质的机构的危险。本来,只要“一个人占据某种位置、拥有一定的财富或头衔,仅仅这些事实,就能使他享有名望,不管他本人多么没有价值”,[17]而“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18]如果“学者领袖”的名望不是得自学术的评价而是取决于他所在的经过政治化的“位置”,那么学阀和学术霸权的出现与强化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学者一旦丧失基本的人格或者屈从于学术霸权,不仅作为学者个人的学术失范难以避免,甚至整个学术界的群体失范也成为了必然而不是偶然。所以,学者阶层要想避免沦为乌合之众的命运,能否“为学问而学问”,实现真正的学术自治、学术自主是其关键所在。

2、以涂尔干、默顿的失范理论对学术失范的解读

按照涂尔干的失范理论的解释:“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而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取而代之。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19]如果说,涂尔干的理论可以解释自“文革”结束乃至1949年以来因学术传统的断裂而造成的学术失范现象的话(这里主要指的是规则性失范),那么,在经过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学术规范的大讨论、在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学术规范已经基本在学界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不仅规则性失范屡见不鲜,而且伦理性失范也变得层出不穷,这恐怕就不是规则匮乏的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的偏离与规则内化的失败。

根据默顿的功能主义的失范理论,失范可以分为社会解组和越轨行为,其中越轨行为是明显地背离了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相关的规范行为。默顿将越轨行为进一步区分为“‘非遵从行为’(nonconforming behavior)和‘违规行为’(aberrant behavior)。”[20]在默顿语境下的非遵从行为即类似于学术失范领域中的创造性失范行为,而违规行为属于一种伦理性的失范行为,规则性失范则视情况分属上述两种分类的一种。为什么在现实中选择违规行为的失范者越来越多呢?默顿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工业社会中,“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取成功。”[21]于是,在默顿看来,“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的一种副产品”。[22]默顿的分析中没有引入道德的因素,而是仅仅立足于一种社会现实的考量。的确,作为从事其他一般职业的群体,对于其越轨行为更多地应抱有一种同情的态度,但对于学者这一特殊的知识阶层而言,则不应让所谓“社会大环境”成为自己学术失范的辩护词——尽管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费希特早已经发出过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学者从这最后方面看,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23]

对于学术失范的控制机制,一方面必须考虑到上述社会性的因素,其核心即在于必须对于现行的学术评价标准——学者的“成功”标准进行根本性的强有力的改革,不能以学者发

表论文或者专著的多寡来决定学者的学术水平和教职晋升,而应当以学者研究成果的质量为依归,并且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尽量做到“机会平等”——例如有些期刊对稿件进行的双向匿名评审机制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诚如苏力先生提出的那样,每一个学者都应当扪心自问:“什么是你的贡献?”遵守学术规范是每一个学者做学问的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大前提,又谈何贡献?最后,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术失范的控制还必须谈到大学的影响与作用。

3、对于学术失范问题的一个实证性分析

前文对于学术失范问题的研究范式立足于由理论入手进行演绎推理,但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更注重实证的归纳研究。是故,笔者即专门针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学生进行了一个特殊随机抽样调查。

作为未来学者的可能人选,大学生对于学术规范的认识对于以后学术界的学术失范状况会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本次调查即针对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四个年级的50名学生(涉及八个不同的院系和四个不同的年级,但并非平均抽调)。调查很简单仅设计了两个问题,在回答关于“你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规定吗”的问题时,有三名学生表示“非常了解”,19名学生表示自己“知道一些”,28名学生回答“基本不了解”;在回答关于“你在写论文时会遵守学术规范吗”的问题时,没有学生表示会严格遵守,7名学生回答会“大概注意一下”,15名学生表示“基本不考虑”(这个问题由在上一个问题时回答“非常了解”或是“知道一些”的学生回答)。

这个调查可以结合其他证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给老师“打分”,影响老师职务和薪水式的评价机制在大学的普遍推行,很多老师(尤其是选修课)对于学生的课程论文(或者读书报告)的标准很低,对于抄袭、剽窃等等严重的学术失范问题不闻不问,在很多情况下那些认真遵循学术规范的学生相比那些抄袭他人论文的学生反而得分要低(因为抄袭的往往是水平比较高的学者的现成作品),这就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长此以往,大学生这个学者的摇篮所出产的“学者”究竟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恪守学术规范、诚实做学问呢?另外,根据《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状况》[24]可知,大学生在论文抄袭与考试作弊方面的伦理失范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在学术失范的背后,其实是大学的异化。大学本应是“一个将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25]但现在的大学的学术自由受到限制,教授治校更是成为一个遥远的梦,学术屈从于政治、经济乃至普罗大众。要有效地遏制学术失范,就必须还大学以本来面目,正如雅斯贝尔斯强调的那样:“在大学的势力范围之内,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之外,它不尊崇任何权威;而对于真理,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去寻求,但另一方面,谁都不能说自己手中所掌握的真理是十全十美、无以复加的”。[26]他还指出:“大学旨在寻求真理和人类的进步,它的目的是代表人类品性的精华。Humanitas(人文)是它的命脉所在,不管这个词多么经常并且多么深刻地改变着它的含义。”[27]

江新华先生指出,大学学术道德失范[28]的直接根源是学术制度供给不足,间接根源是社会制度的缺陷,因此要彻底改变大学的学术道德失范状况,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私

利公益原则、德行有用原则、公正性原则。”[29]这不失为控制学术失范在大学漫延的一条有益的途径,但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三、结语——让学术的归学术

本文笔者通过从失范理论入手,对目前非常严重的学术失范现象进行了分析,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找出“失范背后的失范”。通过对学术交流组织、学术评价机制、学者个人修养、大学等四个途径的阐述,期望能够由此找出可以使学术失范得到有效控制的方法,让学术的归学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常常陷入“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的怪圈,往往一个单一的因素害于其他所有的因素。[30]所以,上述的四点必须同时进行,最为根本的一点是使每一个有志于学术的人具有学者的独立人格,最为有效的一点是彻底变革目前的学术交流机制。毋庸置疑,每一条路径都是充满困难的,但是,每一个有志于学术的人如果都可以从自己做起,诚实做学问,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标准自律,与外在的学术规范建设相呼应,则难者亦易矣。

哲学家费希特指出:“就学者的使命来说,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31]无论是现在研究学问的学者,还是未来学者候选的大学生,你们真的做到了吗?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注释:

[1]梁治平:《学术?思想?“文化霸权”》,载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2][德]费希特著:《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页。

[3][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刘琛等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4]渠敬东著:《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5]同上。

[6]R. Merton.Anomie, Anomia and Social Interaction //MarshallB. Clinard.Anomie

and Deviant Behavior.NewYork:Free Press, 1964:226-228.本材料的取得与翻译得自马皑先生的帮助,谨此表示谢意。

[7]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载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第263—267页。

[8]详见邓正来:《序言: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载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第3页。

[9]详见梁治平:《学术?思想?“文化霸权”》,载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集》,第58页。

[10]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伦理”本身即是一种规则,但是本文中的“规则性学术失范”则抽离了伦理的涵义;而笔者提出的“创造性失范”,则在很大程度上与科学社会学中的“范式转换”具有相同涵义。——笔者注。

[11]朱力著:《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2]同上,第16—17页。

[13]同上,第17页。

[14]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5][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6]同上,第29页。

[17]同上,第135页。

[18]同上,第137页。

[19][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刘琛等校,第198页。

[20][美]罗伯特?默顿著:《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2页。

[21][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译,刘琛、张建中校译,第198页。

[22]同上。

[23][德]费希特著:《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第45页。

[24]见本文附录,另详细可参见江新华著:《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2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邱立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2页。

[26]同上,第85页。

[27]同上,第190页。

[28]这里江新华先生的“学术道德失范”即略同于笔者提出的作为伦理性失范的学术失范。

[29]详见江新华著:《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第310页—311页。

[30]王人博著:《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31][德]费希特著:《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第43页。

评论 (0)

电邮推荐

打印

加入收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1. 《环球时报》对民主的恐惧

2. 警惕“广场政治”

3. 美女与政治的那点事

4. 从我亲历的几件事看康生

5. 鹤岗矿难,成都自焚,番禺公投

6. 萧功秦:从千年文明史看中国大转型

7. 景凯旋:“中国模式”的前景

8. 党内轮流坐庄可保民族平等?

9. 周有光老先生《朝闻道集》日前出版

10. 民主到来之前,我们该如何生活?

?毛新宇:“吃研究爷爷思想这碗饭”

?宁夏副主席李堂堂落马疑云

?成都一女企业家楼顶自焚,阻止暴力拆迁

?执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

?韩寒:城市让生活更糟糕

?记住恩格斯说的93个字

?周瑞金:权贵资本主义的危机

?“无产阶级高官的儿子”是个什么角色

?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宣言

?我在秦城监狱监管的特殊人物

?

顾旺炎:“话语权”就是“传播权”

?制度应有基本的伦理道德底线

?中国很需要所谓的“广场政治”

?“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我们要怎么追求民主?

?胆小草民:学校要做民主的堡垒

?江湖雀语:今日新闻说气紧

?鹤岗矿难,成都自焚,番禺公投

?迪拜梦的幻灭能给我们一些什么警醒?

?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精彩模式”

更多>>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 一、指导语 下面的语句是关于网络行为表现的陈述,请仔细阅读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评定,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从不; 2=偶尔; 3=通常;4= 总是. 二、测验项目 编号项目从不偶尔通常总是 1 匿名发布不实消息 1 2 3 4 2 下载或使用盗版软件 1 2 3 4 3 利用网络复制传播音乐 1 2 3 4 4 下载未经授权的音乐或视频 1 2 3 4 5 发表诽谤性言论 1 2 3 4 6 恶意灌水或刷屏 1 2 3 4 7 在即时聊天中强迫他人语音或视频 1 2 3 4 8 发表不当言论 ( 如发言曾被网管删除) 1 2 3 4 9 匿名在网上辱骂他人 1 2 3 4 10 下载资料拼凑论文 ( 包括课程论文) 1 2 3 4 11 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不注明 ( 包括课 1 2 3 4 程论文) 12 做作业时从网上抄答案 1 2 3 4 13 上课时用手机上网或聊 1 2 3 4 14 网络黑客 1 2 3 4 15 在网上偷看过别人的邮件 1 2 3 4 16 欺骗网友 1 2 3 4 17 浏览色情图片!视频或小说 1 2 3 4 注: 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包含条目1、5、6、8、9、14、15、16; 网络学习失范行为包含条目10、11、12、13; 网络侵权失范行为包含条目2、3、4、17. 三、评分计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首先按被试的受教育程度、性别、专业将样本平均分为两个样本,对样本1(n=491)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494)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使用AMOS17.0对样本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题总相关为项目区分度指标,结果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9至0.62之间,均P<0.01。17个项目分布在 3个因子上,因子1包含9个项目,命名为网络言论失范;因子2包含4个项目,命名为网络学习失范;因子3包含4个项目,命名为网络侵权失范。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量表的初始问卷采用4级评分:1=从不,2=偶尔,3=通常,4=总是。 四、信效度分析 1.信度 (1)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3个因子的系数依次为0.84、0.74、0.73。3个分量表得分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19至0.48之间,3个分量表得分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4、0.75、0.82(均P<0.01)。 (2)重测信度: 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3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2、0.86、0.78。 2.效度

北京大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测试

B 自觉的约束机制 C 政治上的要求 D 道德上的强迫机制 正确 2. 以下说法符合“学术失范”定义的是。 A 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 B 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 C 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仸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 D 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风气。 正确 3. 只有遵守学术规范,才能在学术共同体中得到认可,如果违反了学术规范,就会。 A 面临监禁 B 触犯法律 C 受到否定 D 受到警告 正确 4. 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以下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是。 A 滥用科研资源,用科研资源谋取不当利益,严重浪费科研资源。 B 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 C 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申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故意隐瞒。 D 以上选项都是。 错误,正确答案为D 5.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 在研究计划和实施过程中非有意的错误。 C 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 B 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和失误。 D 与科研活动无关的错误等行为。 正确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A 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B 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 C 窃取他人的研究计划和学术思想据为己有。 D 把领导署为第一作者。 正确 7. 以下哪项不属于项目实施中应遵守的规范。 A 遵守项目下达(或资助)单位的有关规定。 B 为得出某种主观期望的结论而捏造、篡改、拼凑引用资料。 C 科研工作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协作。 D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接受学术界的检验。 正确 8. 以下关于“引文规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引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来源。 B 引文原则上应使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但转引他人成果,可以不注明转引出处。 C 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 D 引用时应尊重文献的原意,不可断章取义。 正确 9. 下列关于“引用”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 间接引用时在正文或注释行文时明确向读者显示其为引用。 B 掩盖转引,将转引标注为直接引用。 C 引用译著中文版却标注原文版。 D 论文中复述导师尚未发表的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时加人学生本人的个人意见。正确 10. 学术论文中“适当引用”的法律规定:《著作权法》第27条指出,“适当引用”是指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可以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以下做法中不属于适当引用的是。 A 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B 所引用部分构成引用人作品的实质部分。 C 引用时不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D 引用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正确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社会失范(anomie)字面意义为没有或失去社会规范。在社会学中,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的本质上的分歧。关于社会失范的两种主要理论,是由迪尔克姆和默顿提出来的。迪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这样,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迪尔克姆还把失范与现代社会的病态相联系。例如,他在《自杀论》一书特别研究了失范型的自杀。失范型自杀就是在社会规范对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时,人们陷入矛盾状态之中而容易引起的一种自杀。社会越是失范,自杀率就越高。他认为,无论是经济萧条时期还是经济繁荣时期,自杀事件都会有所增加,因为上述两个时期均置人们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原有的准则和规范失去了作用,生活变得漫无目的,自杀便容易发生。默顿修正了迪尔克姆的心理学假设,他将失范的含义由无规范更改为规范冲突。在他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分析中,他认为,社会价值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分离和文化所规定的目标同意欲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化的合法手段之间的分离,是造成人类不幸的原因。当人们不能用合法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时,失范就产生了。但人们也可以通过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造反等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 [摘要]自从网络出现之后,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隐蔽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浏览不良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网络知识侵权: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问题: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互联网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课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调查发现,当前大?W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浏览不良信息 网络是一个缩小的地球,现实生活中有的一切,网络社会中都有。在网络中,除了有大量健康和有用的信息外,还有大量不良信息,包括:反动、迷信、庸俗、色情、凶杀、恐怖等。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造成了极大威胁,甚至使一些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研究表明,有高达60%左右的大学生,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

从而深陷其中。 2、恶意攻击他人 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在网络中言论可以极端自由,因此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就在网络中造谣中伤,肆意的侮辱、诽谤他人,给别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人在网上出口成脏,任意谩骂;还有个别人通过技术移花接木,制做散布对他人不利的图片、在BBS、贴吧和虚拟社区中散布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对他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利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大肆捏造虚假消息,大量散布反党反社会的过激言行,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3、网络知识侵权 在互联网这个存贮数据资料的宝库。我们想获得的任何资料几乎都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检索找到。互联网未经允许的随意上传、存储和任意下载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通讯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更易受到侵害。工业时代的著作权,由于传播载体是有形的,需要专门的工厂进行生产,因此能够通过海关、交通、工商等传统部门,运用法律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但是随着网络网络的出现,以及网络独特的“数字化”信息方式,著作权体系的地域空间概念被完全打破,大量的文字、图像、音乐、电影等均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实

试述学术道德失范论文的范文

试述学术道德失范论文范文 试述学术道德失范论文范文导读: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基于人文社会学科角度下的现状分析 摘要:研究生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通从人文社会学科这一角度出发,总结出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剽窃、研究数据造假和借助挂靠基金课题提升发表机会三大问题,并且对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制度和主观因素方面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学术不端一、引言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质量可以说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投入的不断增大,高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从表 1 我们可以得到2004 年至2011 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状况,2004 年研究生培养机构(包含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769 家,2011 年为755 家,整个8 年间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但同时从研究生招生人数我们可以看到2004 研究生招生数为326286 人,2011 年为560168 人,8 年间增长了71.68%。 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激增的状况。 但学术成果繁荣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道德失范在研究生中蔓延,研究生对待学术态度表现出一种浮躁的状态。 表004—2011 年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情况数量年份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研究生培养机构769 766 767 795 796 796 797 755 普通高校454 450 450 479 479 481 481 481 科研机构315 316 317 316 317 315 316 274 研究生招生数(人)326286 364831 397925 418612 446422 510953 538177 560168 普通高校教师(万人)85.8 96.58 107.6 116.83 123.74 129.52 134.31 139.26 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整理所得 在本文,学术道德失范采用江新华教授于2009 年提出的概念 1 ,指学术研究人员用不

当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中国的当代社会正处在一种道德困境当中,这不是国家秘密,也不是有待争论的观点,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从社会转型开始以来,社会道德迅速地全线溃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原本那个有些严厉古板却也不失祥和的、崇尚“崇高”的道德社会(对此可能有人会有异议,我们稍后会讨论)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繁荣、庸俗且有些险恶的社会(对此相信不太会有人有异议)。公众的耳朵里充塞着各种道听途说来的罪恶和不道德,越来越数目巨大的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的黑煤窑和矿难、食品的不安全、“艳照门”事件等,这些事情原本离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大众传媒的兴起及其报道灾难和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的癖好,将这些间接的经验不断地带到公众的生活中,增加和扩大了公众对不道德的感受,让这种感受在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虽然由此获得的关于世界的图景有些扭曲,但并非是完全不真实的。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随时提醒着我们这一点,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遭遇缺斤少量、假冒伪劣;比如经常有骗子发来诈骗的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甚至是打来电话;比如身边身边层出不穷的情感背叛;比如在与社会部门打交道时,被公权力“打劫”;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几乎无处不在的低俗文化内容;比如每个人内心中涌动的各种欲望,已经很少有什么欲望能够引发我们强烈的道德耻感和罪感了。 有些人对此表示谴责和批评,但并不那么忧心,他们仍然拥有一种简单的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的、短暂的社会现象,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随着转型期的结束自然消失的,因为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准会随着社会物质的富裕繁荣而提高。这种朴素的逻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的确把中国社会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对当代中国的这种糟糕的道德状况,有以下词语进行过描绘,“道德滑坡”、“道德下滑”、“道德沦丧”、“道德败坏”、“道德崩溃”等等,这些词语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是笼统的,我认为只揭示了社会表层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又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是千年不遇的,是孔子建制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道德挑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道德的崩溃不仅仅发生在社会生活的表层,更发生在社会文化的深层。对中国目前的道德问题,我想至少应当分这两个层面来看。 在社会的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道德的失序,即社会的道德秩序被毁坏了,这意味着,首先,不道德不再是罕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时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恶;其次,不道德不再是刺目惊心的,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并采取一种犬儒主义的冷漠态度。很难责备大众的这样一种态度,一件“新颖”的不道德事件会给公众带来强烈的道德感受,如但当这种不道德的事情遍地开花时,麻木不可避免,除非自己就是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这是保护神经系统不遭受长时间过度刺激的心里本能,同时,也由于道德对不道德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也是人们所要逃避的;另外,当代社会的道德失序不是局部的,而是道德在社会各个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中全线溃退,是整个社会道德格局的失序。 而在文化的层面上,我们面临的是道德的失范。道德的失范是道德失序的深层次原因,

关于道德失范现象的一些思考

关于道德失范现象的一些思考 本文列举了当前我国的道德失范现象,阐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借鉴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精神的必要性及作用。指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对于人们过度物欲化导致的道德失落有着积极的规劝作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观,弘扬人民群众中优秀道德模范精神,促进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提升。 标签:道德失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模范;思考 一、道德失范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当今社会却出现一些道德日益滑坡、道德失范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2007年在山西和河南发生的黑砖窑事件,当地砖窑矿主从人贩子中购买偷运来的民工,包括许多童工,将他们关押在各个窑厂,以暴力手段强迫他们从事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不少民工致残、致死。2008年,多名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诊断出肾结石,随后在三鹿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在进行相关的调查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国内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报告,多家企业涉嫌违规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与此类似的诸如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不胜枚举。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健全的社会出现如此多违背道德良心,违反法律的事情发生,是法律失去监管和制约吗?社会在急剧转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制度不断地健全,但“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未带来“精神文明”的上升反而下降呢?我们在“硬”抓经济建设,腰包涨鼓的同时,是否人性道德良知又“软”了呢?若非如此,何以几乎到道德底线失守的地步?我们又将如何在“冲出经济洼地”的同时“构筑精神高地”呢?本文以为,这些事件事关法律制度或者社会问题,但更是道德缺位造成的。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借鉴意义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其中“道”指宇宙、社会和人生运行的内在规律;而“德”是指人德行、修为和品性。由此看出,“德”是遵循了宇宙和人生内在规律——“道”而来之。 中国古代思想家以为道德是治国安邦的根基,是国家安危、存亡的根本所在,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基本测试50题

1. 以下哪项不属于学术共同体的特点。 A 具有共同学术旨趣 C 是学术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B 是学术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D 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正确 2. 下列哪一项做法未违反学术规范。 A 学术水平低。 C 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 B 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D 篡改数据、文献。 正确 3. 任何研究工作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查阅前人已有的、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查新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以下关于“查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有利于研究工作的优化,可以节省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少走弯路。 B 在课题立项或是成果鉴定时要求有“查新”,并以查新结果作为该课题或成果是否具有新颖性或创新性的重要依据。 C 二十年前发表的研究成果,在不被检索发现的情况下,可以当成新的课题来立项研究或被鉴定成新的成果。 D 查新要求做到对相关研究领域有全面充分的了解,知道已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存在的问题。正确 4. 学术不端行为也称不正当的研究行为,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下列哪些现象不属于学术不端。 A 抄袭剿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C 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B 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D 论文缺乏创新。 正确 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 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 B 故意拖延对他人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 C 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

D 把对论文贡献没自己大的导师署名为第一作者。 正确 6.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A 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B 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 C 窃取他人的研究计划和学术思想据为己有。 D 把领导署为第一作者。 正确 7. 按照项目实施规范,应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研究,不得擅自变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对项目人员变动和研究计划、方案等重大修改,。 A 由项目执行人员讨论决定。 B 须事先征得项目资助单位的书面同意意见。 C 经由项目执行人员讨论决定即可确定,但仍应通知项目资助单位。 D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 正确 8. 以下关于“引文规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引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来源。 B 引文原则上应使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但转引他人成果,可以不注明转引出处。 C 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 D 引用时应尊重文献的原意,不可断章取义。 正确 9. 下列关于“引用”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 在自己的论文中使用他人研究成果中的图表和数据,并未标注图表和数据来源。 B 组合别人的成果,把字句重新排列,加些自己的叙述,直接作为自己论文的研究成果。 C 部分袭用自己已发表文章中的表述,在文中标注并列入参考文献。 D 窃取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中独创概念,定义,方法,原理,公式等据为己有。 正确 10. 以下哪项不属于合理引用的行为。 A 对未公开发表文章也需要注明来源。 B 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或者为了教学、科学研究、宗教或慈善事业以及公共文化利益的需要。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一)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一) 【内容提要】学术失范乃至腐败已成为学术界以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的传播,造成了学术的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以及学术管理中的非人本化倾向和部分知识分子特权,成为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术研究应超越技术专家治国论的研究框架,知识分子既应当成为专家又应当坚持特有的人文价值理性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技术专家治国论/学术失范/批判理性 【正文】 近些年来,学术失范乃至腐败已成为学术界以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研究,大致将其归结为“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学术机制的约束力弱化和学者道德滑坡三大原因。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是十分深刻的。笔者所思考的是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某些学术失范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表现得也很明显,而西方学者是将其放在技术专家治国论背景下加以分析的。考虑到我国社会生活结构性的变化和学术发展与国外接轨的大趋势,我认为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的传播,可能也是造成我国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在揭示学术失范、腐败与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的联系方面做一点探讨。 一、技术专家治国论及其话语 技术专家治国论或科技治国论是一种主张专家政治,由科学技术专家

或按照科学技术专家提出的原则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可以追溯到培根、圣西门和孔德,而圣西门则被西方学界视为技术专家治国论之父。技术专家治国论认为,在当今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成为新的权力基础,掌握新的智力技术的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将成为统治人物(1],p.375)。技术专家治国论被认为是开辟了一条各阶层都能接受的通往较完善的社会的道路。 学术界普遍认为,技术专家治国论的本质是依照技术的规则塑造人和社会生活,其理论基础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这是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工具理性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合理化,它正在成为一种主流意识,现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是按照技术专家治国论原则管理国家,都以追求效率、产量和经济增长为目的。 然而,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以功利目的和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工具理性孕育着内在的深刻的文化危机,它造成了现实和先天目的,真与善、科学与伦理的分裂。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成为这个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纵的深层基础(2],p.290)。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根据美国政治学家卡尔·博格斯(CarlBoggs)的分析,大致包含了专业主义、技术崇拜、学术合理化等方面的内容。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学术规范测试4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正确作答得2分,错选不得分。 1. 学术研究指在()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 A.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 B.实证精神和研究精神 C.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 正确答案:A 2. 以人类为实验对象,实验只能由具备科研资格的人员操作,如果有学生参加研究,应有相关教师负责安排和监督,以保证() A.所有研究资料的安全与保密 B.所有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C.所有实验步骤高度完善且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正确答案:C 3. 把注释集中于全文、全书或书中某一章的末尾。这种注释的形式属于()。 A.夹注 B.脚注 C.尾注 正确答案:C 4. 对首次发表的内容充实了50%或以上数据的学术论文( A.可以再次发表 B.不可以再发表 C.发表时应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A 5. 以人类为试验对象的科学研究,被试人有()试验的权利。 A.参加拒绝 B.自由参加退出 C.更改退出 正确答案:B 6. 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A 7著、编著和编都是著作权法确认的创作行为,但独创性程度不同。三者的独创性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 A.著、编著、编 B.编著、著、编 C.编、编著、著 正确答案:A

8.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判断错误,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B 9. 超过刊物退稿时间而突然发稿形成一稿两投,责任()。 A.在作者不在刊物 B.在刊物不在作者 C.既不在刊物也不在作者 正确答案:B 10. 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是否可以将作者不同时间多次的口语实录自行综合()。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B 11. 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A.是 B.否 C.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A 12. 任何学术评价的最终主体()。 A.都是同行学术专家个人 B.不一定是同行学术专家个人 C.都应是非官方学术机构 正确答案:A 13. 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属于()行为。 A.学术失范 B.学术不端 C.学术腐败 正确答案:B 14. 科技工作者在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任务中完成的或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或名义完成的发明创造,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归()。 A.国家有关单位 B研究者本人 C.所属法人单位 正确答案:C 15. 在一种刊物上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期刊发表。这种行为()。 A.属于剽窃 B.属于一稿多投 C.符合学术规范 正确答案:C 16. 把注释的内容置于本页下端,在需要的地方用①、②之类的序号标示。这种注释的形式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 1、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王美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深感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然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大学生们出现了种种失范行为。针对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本文从多角度论述了我们当代大学出现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中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冷峻思考,我们在思考失范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中国当代大学生行为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在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在特定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真的能够适应大众化时代吗?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状况: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各种反校园行为频频出现。而就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看,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行为表现。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深深地体验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状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良性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从高考的“魔掌”中走出进入我们期盼的“天堂”——大学时,我们发现这里是自我的天地:没人再唠叨你去学习,没人再叫喊你起早,不再有成堆的卷子,不再有月考、模考、高考的压力,这里真好!但是我们又有些迷茫:不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日子,我们感到有些失落;习惯了“一切被规划式”学习模式,突然自己管理自己一部分人真的有些迷茫了。高考后学生们完全自由放任三个月之后便步入课程、生活节奏松散的大一,中学时代和大一阶段的衔接严重脱节,让我们误以为大学就是这种放羊状态。我们在误解和迷茫的状态下,选择了上网、视频、游戏、购物、恋爱让我们获得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信。我们带着侥幸的心理旷课甚至逃课,因为在大学里我们是上百人授课的规模,老师只是抽查点名。我们发现了管理的漏洞,于是我们就不停地钻空子,逃寝,考试变着花样的作弊更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攀比消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怪圈现象。在大学里学子们深受着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穿着打扮怪异,浓妆艳抹,发式一律成卷,发色多元趋势,单眼皮做出双眼皮,校园里堪称这些行为为美。更有甚者让

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赵世强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系统日益严重的学术失范,从教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术失范学术道德高校教师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剽窃、抄袭事件在新闻媒体上频频曝光。学术失范,这个让学术界既震惊又颇感羞愧和愤怒的行为名词,日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所谓学术失范,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遵守学术研究行为规则的现象。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教育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优势,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源地。然而可悲的是,目前所揭露的学术失范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统。正是这一方净土,滋生了少数弄虚作假的学术人,他们违背了道德,做上了“科研成果快速制造者”或“专著机器”,成为学术失范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下面着重分析这一现象: 一、高校教师的学术失范 古往今来,教师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却把光芒留给别人;人们把教师比作蜜蜂,只知辛勤地耕耘和付出,不求回报,却把甜蜜留给了别人。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黑夜里的导航灯,为人们指引迷津。正因如此,人们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说明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严重程度,下面仅举2个例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优秀教师王铭铭在1998年6月出版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著作《想象的异邦》中,有10万字左右抄袭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汉译本。事件曝光后,北京大学对王铭铭迅速做出处理,撤销其包括北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全部行政职务。 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杨敬安教授,曾在安徽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研究界都是赫赫有名的。然而,2001年9月,中共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在《关于给予杨静安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写道:“杨静安在截止1999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严重抄袭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