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宁汉字构形学

王宁汉字构形学

王宁汉字构形学
王宁汉字构形学

汉字构形学

前言……………………………………………………………………

第一讲汉字的性质………………………………………………

第二讲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

第三讲构形与构意………………………………………………

第四讲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

第五讲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

第六讲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

第七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上)…………………………………

第八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下)…………………………………

第九讲汉字的构形属性与构意讲解……………………………

第十讲汉字构形的共时相关关系………………………………

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

第十二讲汉字构形系统……………………………………………

第十三讲汉字构形规律与汉字教学………………………………

前言

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些年,

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为了考验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是否平易,能不能被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接受,1995年,我应《中国教育报》的约稿,用一整年的时间,在语言文字版连载了汉字构形学讲座,同时把汉字构形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引进了由我主编的北京市小学教师自学考试的教材《汉字汉语基础》,在此过程中,我收到了许许多多中小学老师的来信,帮助我进一步把汉字构形学的基础原理完善和进一步通俗化。在2000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和香港召开的2000年国际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把《汉字构形学讲座》略作修改,配合我所作的《汉字教学原理和各类教学方法的阶段适应性及评估》的发言,印给老师们征求意见。在得到意见反馈后,我对《汉字构形学讲座》作了修改补充,把它印出来,以便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这本《汉字构形学讲座》的小册子,是在《中国教育报》连载的十二讲基础上多次修改补充的,希望用最少的篇幅把在识字教学里能用和比较好用的部分凝缩起来讲一讲,因此,我第一追求的是简要和平易,而不追求高深。汉字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哪些属于最基础的,很难把握。要简要,就容易挂一漏万;要平易,就难以透彻。还有许多问题,只有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一书出版时再涉及了。

感谢在基础教学第一线的许多老师,他们从1995年至今,一直在帮助我把汉字构形学和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并且告诉我哪些内容还需要增补,使这个讲座从《中国教育报》的2。1万字增加到现在的4。7万字。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引发更多的人重视汉字学基础理论的探讨,重视汉字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王宁

2001.9

第一讲汉字的性质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计算机,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讨论汉字构形问题,首先要明确汉字的性质,因为,不同性质的文字,构形的依据是不同的,维系字与字关系的纽带也不同,分析它们个体构形与构形系统的方法也会完全不同。不明确汉字的性质,就无法讨论汉字的构形问题。讨论文字的性质要依据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第二,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有些文字——比如汉字——还有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历史,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要看这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考察汉字的性质,应当考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两周金文、秦代小篆,直至隶变、楷化,从古至今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是否有变化的趋势。

第三,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

根据第一个原则,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我们在这里引用索绪尔的说法,是因为在根本原则上,他和我们的想法一致:他把世界上的文字

*《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50—51页)其中“有时是字母的”一句,引自高译原文,应作“有时是由字母表示的音素的”理解。“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一句,高名凯原译为“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伍铁平根据法语原文校正。本处引用根据伍校改正。

体系分为两个大类,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出发的。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拿汉字和英文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二者构形依据的不同。例如,英语book直接拼出了意义为“书”的这个词的声音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汉语“册”则用皮纬穿竹简的形态表达了它所记录的书册一词的意义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就两种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而言,它们既是语言的载体,音与义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两大要素,当然同时记录了语言的音与义,表音文字绝非只记录音而与义无关,表意文字也不是只记录义而“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在记录语言的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区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一样,它的符号都是“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只是他们连接词的纽带有的是语音,有的是意义而已。为了不把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和它构形的依据混淆,更准确的称谓应当说,英文是拼音文字,汉字是构意文字。

有些理论认为,世界文字发展要经历表形(象形)、表意、表音三个阶段,从这个理论出发,它们认为表意文字处于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必然要继续发展为拼音文字。这个说法首先是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事实,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并不一定都经历三个阶段,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例如非洲的古埃及文字,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都经历过由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些表意文字很快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变得不可释读了,它们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是就发展趋势而言,向表音发展是其趋势。汉字也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延续图画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是表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了内部调整,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象汉字一样的表意文字还有不少,它们虽然没有汉字这么长的发展历史,但也绝不是“三阶段论”所能概括的。我们主张“世界文字发展两种趋势”论,不同意“三阶段论”的观点。

根据第二个原则,我们需要讨论汉字在漫长岁月的不间断发展变化中,是

否一直属于表意文字,是否有向表音体系发展的趋势。

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汉字常要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总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砲”本从“石”,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从“火”的“炮”。“快”在唐宋本有从“马”的俗字,写作“駃”,交通发达后,马不再代表最佳速度,就由表示“快感”的意义“快”引申了等等。再如,当原初构形的意图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意功能。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韮”,会意或形声字已经有了相关的义符再度累加的如“捋”、“援”、“歌”等。这些都说明,汉字总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即时互相转化(口语被记录,则转化为书面语;书面语被读出或唱诵,则转化为口语),在此过程中,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生了一批同音借用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戚”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舍弃”字,“介”的本意是“甲介”而借作“疆介”字等等。但是,表意的汉字群体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异”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写作“慼”、“捨”、“界”等,再度义化。正因为如此,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形声字是以义符为纲,并利用声符作为别词手段的。

第三,汉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辩认。就书写而言,人们终是希望符号简单易写;而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丰满易识。然而越简化,就越易丢掉信息,给识别带来困难;追求信息量大、区别度大,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度,给记录增加负担。二者的要求是矛盾的。汉字就在这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调节字形的杠杆是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总是不断减少构件与笔画,来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但是,这种简化一般是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的。汉字在第一次规范的时候作过一次有意识的省减,这就是从大篆到小篆的省减,这次省减主要是省去多余

的部件。例如:

大篆很多从礜的字,小篆都改从辫

大篆“集”作亮,小篆作谅

大篆“流”作骀,小篆作骁

大篆“涉”作骅,小篆作骈

这是一次人为的自觉简化。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隶变,是一次自发的简化,简化的力度很大,但是,汉代碑刻的隶书文字经过归纳整理后,表意性尚存的占91%左右,马王堆出土帛书传抄上古典籍的隶书文字,保留表意性的占89%以上。现代汉字形声字已达90%以上,义符的表义能度也较好地保留下来。这些都表明,在历史上,汉字不论怎么简化,都不会把应有的意义信息全部舍弃,决定简化程度的下限,一般是汉字表意特性的保留。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汉字向表音发展的趋势,只看到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事实。

根据第三个原则,我们需要考察汉字不同类型的符号是否都能列入表意体系。其中特别需要论证的,是带有示音构件的形声字是否仍然可以在表意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早期形声字主要有三个来源:

强化形声字。象形字构成以后,由于识别的需要,为它增加一定的信息。有的增加声音信息,如象形字“星”加“生”,象形字“雞”加“奚”等。这种用声音来强化象形字的方式,很快就没有能产量,不再用来构字了。另一种强化形声字,就是前面所说的,象形字的象物性淡化以后,加表义构件强化它的意义类别从而使原字转化为声符的形声字。

分化形声字。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借义分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假借字与本字共用一字,加表义构件将它们分化。例如:

“房舍”与“舍弃”因假借共用一字,加“扌”作“捨”,表示“舍弃”。

“亲戚”和“悲戚”因假借共用一字,加“心”作“慼”表示“悲戚”等。

第二种,广义分化,早期一个字表示的意义比较宽泛,后来为了区别,分别加表义构件或另改表义构件分化为意义指向更具体的字。例如:“介”——加表义构件分化为“界”、“紒”等字。

“和”——改表义构件分化为“盉”、“龢”等字。

第三种,引义分化,当字所记录的词引申出新的意义时,加或改表义构件分化出新字。例如:

“止”由“脚”的意思引申为出“停止”义,“脚”义改写为“趾”,再引申为“地点”义,分化出“址”。

“窄”由“狭迫”义引申出“压迫”义,分化出“榨”。

“化”由“变化”义引申出“差错”义,分化出“讹”。

类化形声字。形声字的格局形成后,有些本来不是形声字的字,受同类字的影响也加上了义符。例如,“示”部形声字形成后,“禮”、“福”等字因类化而加义符“示”。

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结果。用加声符来强化象形字的方法所以很快就不再使用,正是因为这种做法没有增加意义信息,与表意文字的性质不相适应。而其它几类形声字,所增加的都是意义信息,声符是因为加义符被动转化而成的。所以,形声字是以义符为纲的。

当形声字的声义结合的格局形成后,也有一些字是由一个义符和一个音符合成的,这种形声字也是以义符为纲,以音符作为区别手段的。

正因为汉字的声符不需要准确标音,没有引读作用,所以,汉字才能超时代,超方言。也是因为汉字的表音机制很不完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才是十分重要的。如前所述,汉字的形声字虽然有很大比例,但形声字的声符本来就是用近似的声音来起别词作用的,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声符对形声字的直接标音作用更加弱化。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音符号来协助标音,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弥补表意汉字不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

汉字的表意性质确定了,我们便可以知道,汉字构形的分析,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都是要考虑到意义因素的,是要把形义统一起来的,所以,它只能使用适合汉语与汉字的方法,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它可以参考,但难以完全照搬。

第二讲汉字学与汉字构形学

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并存的、代表着两种发展趋势的文字系统,它们各有其特点,又各有其发展规律,而汉字又是表意文字的代表;所以,研究汉字的构形特点和使用规律,不仅是中国文字学的课题,而且是世界文字学的课题。

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建立起的一门学科,从汉代的“小学”算起,

这门学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支:

1.汉字构形学。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就汉字的发展历史来说,不同历史阶段的汉字构形具有各自的特色,而汉字构形学要能涵盖各阶段汉字构形的诸多现象,为研究各阶段汉字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汉字形义学与汉字构形学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这种研究从理论上说,是要抓住汉字因语素的意义而构形的特点,总结出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达到确定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这一目的。从实践说,是要借助字形的分析来探讨古代文献的词义,为古书阅读和古籍整理提供语言释读的依据。

汉字构形学与汉字形义学是一项工作的两个方面。前者借助于意义,探讨的中心是形体,所以属于汉字学范畴;后者借助于字形,探讨的中心是意义,所以属于训诂学或文献词义学范畴。

2.汉字字体学。汉字字体指不同时代、不同用途(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不同书写工具(笔、刀等)、不同书写方法(笔写、刀刻、范铸等)、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汉字字体在今文字阶段形成了正规字体和变异字体的差异。一般把隶书、楷书称作正规字体,行书、草书称作变异字体。变异字体的结构是对正规字体结构有系统的变异,因此,它们的构形系统依附正规字体而存在。研究汉字字体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探讨变异字体——行书和草书结构的变异规律,是汉字字体学的任务。

3.汉字字源学。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也叫字源,这是汉字字源学的任务。字源学是研究探讨形源的规律和汉字最初构形方式的学科。

汉字字用学与汉字字源学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个体字符造出后,并不是永远用来记录原初造字时所依据的那个词或词素,它的记录职能时有变化。字用学就是研究在具体的言语作品里汉字字符记录词和词素时职能的分化和转移的。

汉字字源学探讨原初字形,属于汉字学范畴,字用学探讨汉字记录汉语的实际职能,属于训诂学或文献词义学范畴。

4.汉字文化学。这种研究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宏观的,即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然后把它的整体,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巨系统下,来观察它与其它文化事象的关系,这是宏观汉字文化学;另一方面则是微观的,

即要研究汉字个体字符构形和总体构形系统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加以揭示,这是微观汉字文化学。总之,汉字文化学是在作为文化事象的汉字与其它文化事象的互证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汉字构形学是描写的,那么,汉字文化学则是解释的:它要从历史文化和客观环境出发,对汉字个体字符构形的状态及其原因加以解释,同时对汉字构形总体系统及其演变的历史所以如此作出回答。

汉字学这四个分支的内容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而汉字构形学则是其它三个分支的枢纽和基础。这是因为,通常所说的汉字三要素形、音、义,音和义都是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由汉语那儿承袭来的,只有字形是汉字的本体。不论研究汉字的字源、字用、风格和他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都必须先把汉字的构形规律搞清楚。

历代的汉字学,包括汉字形义学、汉字字用学、汉字文化学、古汉字考释学、汉字形体演变学……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真正的、具有科学理论体系的汉字学基础理论,至今并未完善;这是因为,对汉字本体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汉字的本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它的音与义来源于汉语,字形才是它的本体。在中国,把字形作为汉字的中心来探讨,从理论上研究其内在的规律,必须首先克服传统汉字观造成的两种固有的积习。这两种积习,都是早期汉字研究的实用目的带来的。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称作“小学”,因“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这一制度而得名。它的目的开始是起点很低的识字教学,两汉经今古文斗争以后,因古文经学家的推崇,一下子上升为考证、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也就是讲解古代书面文献的工具,而有了崇高的地位。汉字所以能成为解读古书、考证古义的依据,不仅因为它具有记录汉语的功能,还因为它始终是表意文字系统,据义而构形,从字形上可以探求词的本义,以本义推导引伸义,再加上语音的因素找到本字而辨明假借义。由词义而句意,由句意而章旨,由章旨而知文献所传播的思想。这种十分明确的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造成了“小学”固有的形、音、义互求的传统方法,而这种方法必然是以义为出发点又以义为落脚点的。“六书”是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构形模式的凡例与法则,但是,“六书”的前四书虽勉强可以涵盖《说文》小篆的构形类型,后二书却与构形没有直接关系。细究“六书”的意图,很大成份是着眼在探求形中的意(造字意图)和义(构字所依据的词义)。只有兼从“释字之法”而不是单从“造字之法”的角度,也就是汉字形义学的角度,才能准确理解“六书”。而通过造字意图来探求词义,已经跨越到语言学范

畴,并非单纯的汉字本体研究了。“字”在“小学”家心目中常常是“词”的同义语。正是因为他们忽略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相对的独立价值,才经常弄得“字”与“词”混淆,文字学与训诂学划不清界线。

同样由于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小学”家对汉字的关注一般是以个体为对象的。汉代及此后纂集的“小学”专书,大多以音、义为纲来订编则,以形为纲的《说文解字》尽管包含着十分宝贵的构形系统的思想,但是由于使用他的人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太强烈了,后代人对它的应用,多数都着眼在对单个汉字的考据;而对它的评价,自然也以它提供的每个形体与意义考证的效果为标准,较少注重书中包含的构形系统思想。后代《说文》一类的字书在理论的自觉性上比之《说文》远远不如,绝大多数只是袭用《说文》的框架来罗列字形——而且是不同历史层面的字形——因而很难看出汉字形体所具有的系统性。

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传统文字学在研究上以形附属于义、着重个体而忽略总体的习惯,便无形之中成为这种本体研究的障碍。加之历代字书都不区分字形的历史层面,提供不出一批经过整理的系统字料,创建科学的汉字构形学便更加难以起步。没有一套能够分析汉字构形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可操作方法,有关汉字的许多争议问题便不易取得共识,汉字史的研究也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传统文字学并非完全没有认识到研究汉字总体的重要性,字书对字的类聚本身就表现出“小学”家认识汉字总体的愿望。而且,任何单字的考证都必须借助大量相关字形作为参照,考据家不可能没有总体与个体关系的意识;但是,传统文字学仍然不能完成创建汉字构形学的任务。这是因为,古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未能给它提供分析总体字形内部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因而面对三千多年不断变化又不断积淀的数万汉字,他们难以由纷繁之中见其规律。

近现代文字学的许多专家对汉字理论的研究,为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出土文字的自觉考证和古文字学的建立,不但使汉字构形的规律逐步得到了多方的印证,而且使文字断代的观念得到了强化。从甲骨文到秦篆历代古文字大量形体的实际面貌,隶变以后汉字形体演变的复杂事实,都对传统“六书”提出了挑战,进一步说明了“六书”仅对秦代规范的小篆是适合的,但是它无法覆盖历代的汉字构形。为了使汉字构形的类型划分能够切合古文字的实际,一些文字学家提出了“三书”说,但是,“三书”说对古文字说来过于笼统,对今文字说来又不完全切合,始终未能将“六书”替代下来。“六书”明显的局限性,增加了进一步总结汉字构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从新的角度来看“六书”,又使我们产生了以下的看法:“六书”本来是以秦代规范的小篆为基础总结

出的汉字结构分析模式,它所以能统帅汉字构形分析几千年,主要是它的“结构—功能”分析法适合表意文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传统“六书”不应当抛弃,而应当为汉字构形学的总结提供一种合理的思路。

汉字构形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给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它指导我们把中国古代“小学”中的朴素的辨证方法和从自然科学中总结出的系统论思想加以比照,上升为理论,再参考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适合汉语的合理原则,构建出分析汉字构形体系的可操作方法。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贮存并整理了秦代“书同文”后统一的、经过简化的篆字,这批篆字中的主要部分,首先被收入小学识字课本,字形上经过严格的规范。其它扩展部分收入的字形,也经过编著者许慎的优选。就资料而言,极为可贵的是,许慎对《说文解字》的编排及对汉字的处理,已经表现出十分明确的系统论思想,在他的思想基础上略加整理便可看出,在小篆阶段,汉字构形系统已经成熟。

20世纪初,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g)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他给“系统”下的定义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在语言学领域,索绪尔首先把系统论的思想用于共时的语言学,提出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方法。美国的结构语言学发展了描写的语言分析方法*,欧洲结构语言学形成了功能的和语符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原则,都可以帮助我们,把传统文字学本来就有的系统思想,进一步提升为操作性较强的汉字构形学。

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在构形上必然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在共时历史层面上的汉字总体,应当有自己的构形元素,这些元素应当有自己的组合层次与组合模式,因而,汉字的个体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乱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个体字符的考据只有在整个系统中找到它应有的位置,才能被认为是可信的和合理的。仅仅探讨汉字个体字符的形体变化不能称作汉字史。只有在弄清个体字符形体变化的基础上,考查出汉字构形系统的总体演变规律,并且对这种演变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作出符合历史的解释,才能称为汉字史。汉字构形学应当为各个历史层面上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和历时层面上汉字构形不同系统的比较服务,为

*爱德华·萨皮尔1921年出版的《语言论》和伦纳德·布卢姆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为奠基之作。

**以N·特鲁别兹克伊和雅各布森为代表的布拉格“功能”学派,以L·叶姆列夫为代表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的完善和理论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之建立基础的理论与可操作的方法。描写是解释的前提,比较又是探讨演变规律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这种汉字构形学的建立,会使汉字学与汉字史都进一步科学化。

汉字构形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汉字构形学的基本方法是对共时平面上的汉字存在的形式加以描写,所以,它属于共时的描写汉字学。它不涉及汉字的诸多复杂现象,只是对有关汉字的基本概念和描写汉字构形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加以说明,所以它属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个层面。

处于共时层面上的汉字是杂乱无章的还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这是一个并未经过验证的问题。要想验证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必须保证字料的共时。这些字料还必须属于同一体制。而验证的方法则是将这个共时的构形系统描写出来。

它应当为各个历史层面上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和历时层面上汉字构形不同系统的比较服务,为之建立基础的理论与可操作的方法。描写是解释的前提,比较又是探讨演变规律的必要条件,所以,汉字构形学在汉字学四个分支中必然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它三个分支都要在它的基础上建立。

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是以汉字构形系统的存在为条件的。它的任务应当是:第一、第一、认识汉字构形的种种现象的实质,为其设置术

语;

第二、第二、提出整理汉字的可操作方法,特别是由大量异

写字与异构字中优选出代表字作为信息代码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第三、提出用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制的汉字为字料,

描写汉字构形系统的方法;

第四、第四、提出对不同历史层面的构形系统进行比较的可

操作方法;

第五、第五、在树立系统的观念后,提出对个体字符的分析、

考证及相关关系的比较方法。

汉字构形学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第一,第一,它是探讨汉字史的必要前提。汉字史不是个体

字符演变情况的简单相加,仅仅探讨汉字个体字符的形体变化不能称作汉字史。只有在弄清个体字符形体变化的基础上,考查出汉字构形系统的总体演变规律,并且对这种演变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作出符合历史的解释,才能称为汉字史。汉字构形学既然为各个历史层面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和历时汉字构形系统的比较提供了合乎汉字实际的可操作方法,它自然是使汉字史进一步科学化的前提。

例如,我们用系统的汉字分析方法分别对甲骨文已释字、《说文》小篆全部和秦简文字抽样进行构件分析后,可以得到以下数据:1380个甲骨文可分析出基础构件412个,每个基础构件平均构字3.35个,而《说文》9431个正篆(许慎《说文》应有小篆9353个,现代通行的陈昌治单行本实有9431个)只分析出基础构件367个,平均构字25.5个;与小篆同时的秦简文字1778个分析出基础构件279个,平均构字也只有6.4个,几乎是甲骨文的一倍。这一事实说明了汉字发展史上的两个普遍规律:首先,汉字构形的严密程度,是逐步提高的;其次,社会通行的汉字如不加以整理,很难直接看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只有经过整理,构形的系统性才能全面显现。

第二,第二,汉字的整理、汇集和规范,都需要符合汉字构

形的规律,历史上整理、汇集和规范汉字的经验也都需要上升为理论,更加理性化,汉字构形学应当能应用到汉字的整理、汇集和规范工作中,使其更有理可寻。例如,我们运用系统的构形方法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可以统计出以下基本数字:《说文》小篆最多的结构层次达到8层,如果把每个字按理据依层次切分到底,9431个正篆所切出的各级构件去重後是9681个。也就是说,只有250个是正篆以外的。而这250个正篆以外的构件,在第一次拆分时已经得到了243个,只有7个是在2-5层得到的。拆分所得到的各级构件,累积起来达到279561个之多,而遗存的非字构件居然这样少,《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的严密性,已经得到了最好的证实。

第三,第三,古今文字的考据,凡是可以称为确证的考的,

都是遵循汉字构形规律的结果,考据家的证据来自他们掌握和寻求的第一手材料,而他们的思路,也就是考据的逻辑,则来自他们对汉字系统和演变规律的把握,汉字构形学应当从成功的古文字考据的思路中总结出规律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帮助初学者从看懂别人的考据,到学会自己考据,使自己学习文字考据时少走弯路。

第四,第四,汉字构形学不是只能用到一些比较高深的研究

领域,而且对汉字的基础教育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我们要想为计算机设计一种适合中小学用的编码,一般要采用形、音结合的原则,这就需要对每个汉字进行构件的拆分。这种拆分必须与中小学教师对汉字的讲解一致,而中小学教师对汉字的讲解又必须是科学的、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的,而不是凭主观臆断随意联想。因为汉字是个符号系统,随意拆分,胡乱讲解,不但违反汉字的实际,还会扰乱它的系统,使它更加难记难学。例如,有人把“饿”解释为“我吃食物因为饿”,那么,“俄”、“蛾”、“鹅”怎么办?其中的构件“我”还能讲出第一人称

“我”的意思来吗?讲汉字,讲错了一个,就会弄乱一片。构件拆分也有如何拆分和如何归纳更合理的问题。例如:“悲”上面的“非”与“韭”上面的“非”是否可以拆出来归纳到一起呢?这些问题,只有对汉字构形规律有所了解,用以指导对汉字的科学分析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所以,汉字构形学是一门既有高深理论价值又完全适用于普及应用的科学。

第三讲构形与构意

根据考察和推论,汉字正式起源大约在6000年以前。汉字的存在切切实实被证实,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距今也有3600年。几十个世纪以来,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一个字的形体,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从总体看,汉字并没发生性质的变化,它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是保持着的。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造意是文字学的概念。例如:“初”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造字理据。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

造字理据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例如,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着直绘物象来构形的,例如:

例A(见后附,下同):甲骨文“天”,直绘正面人形,突出人的头部,表示头顶。例B:金文“目”,画一只眼睛。例C:甲骨文的“祝”,画一个伸手向木表祝祷的人;例D:甲骨文的“福”,画一个丰满的粮仓,表示有福;例E:金文“初”,画上衣的形象和一把裁衣的刀,表示制衣的开始。例F:甲骨文的“因”,画人睡在席子上,表示茵席。例G:甲骨文“沫(音hui)”,画水点、用手洗脸的人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脸。例H:甲骨文“洗”,画水点、人的脚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脚。例I:甲骨文“浴”,画水点、人的身体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澡。例J:甲骨文“客”象人走入屋中开口说话。

例A 例B 例C 例D 例E

癊 皊 癪

例F 例G 例H 例I 例J

可以看出,在以上汉字的构形里,不但单个的形体是直观物象的描写,就是形体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直观关系的。

汉字在发展中,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古文字的象物性逐渐淡化,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来反映词义了。但是,因为一批具有意义的基本字符已经形成,它们可以直接把意义信息带到字形里。例如:

“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亮”等带入字形:

晶、明、星……中的“日”有“亮”的意义;

晚、昏、昧、时、晨……中的“日”有“时”的意义;

旦、莫……中的“日”仍具“太阳”的意义。

字符与构件象物性淡化,由表形转化为表意的现象,称为“义化”。义化以后的构件组成新字时,有的还保留着物象关系,请看下列小篆:

苗 草长在田地上,构形时草在田上;

益 水由器皿中流溢出来,构形时水纹横着在皿上;

析 用斧子从旁斫木。斤在木旁;

牢 牛被拴在牢圈里,牛在宀下。

而大部分已不保留原来的物象关系了,可以考虑字形的整齐、美观来安置构件。如:

解 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了手,意义信息足够说明“解剖”义; 祝 人张口向神祈祷,人、口在示旁,不是物象的组合;

酒 酒坛子装酒水,但表示酒水的“氵”并不放在表示酒坛的“酉”里面; 以上两种组合方式,前者叫形合,它们是物象组合的遗存;后者叫义合,它们只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或连缀来表意。但它们的字形都是可以分析的。

最常见的汉字构形方式是半意半声。拿果木来说:

“桃”、“柚”、“梅”、“棠”、“梨”,都用“木”来表示它们是木本结果的植物。而“兆”、“由”、“每”、“尚”、“利”则用近似的声音来对这些果木名称加以区别。汉字的声符作用不只在标音,而且用不着和所构的字读音完全一致,它们是一种区别手段,通过这些声符,可以在许多同类词里,区别出这个字是指称哪个词的。“桃”和“兆”并不同音,但人们可以由于“兆”与“桃”声音的近似而确定它不是棠、梨、柚、梅而是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说明汉字表意性质的主要依据,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因为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所以,说明一个汉字的形体必须包括构形和构意这两个部分。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而构意则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

有些书上把由字形分析出的意义称作“本义”,其实,前人所说的本义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构意(造意),这属于文字学的概念,是结合语言意义分析字形构造意图的;另一个我们称作实义,是从文字构形意图推导出词或词素的某一个义项,设置这个概念是用来区别引申义和假借义的,所以是文献词义学的概念。我们一般把后一个概念称作本义,前一个文字学的概念称作构意。早在汉代的《说文解字》里,“构意”这个概念就已经使用了。《说文解字》把用同一个构件体现同一个意图称作“同意”,使用“意”而不使用“义”来称说,正是对文字学的构意和训诂学的本义的一种区分。

通过构意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汉字构形的另一个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早期汉字大多是采用形合的方式组成的,这种组合需要采用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来反映事物的关系。且看上面提到的甲骨文的“洗”、“浴”、“沫”三个字。为了描写出人在器皿中洗脚、洗澡、洗脸的情境,在组字时,器皿一定放在下面,被洗的手脚应放在器皿中,而用手洗脸的人则应放在器皿边上,脸又要放在器皿近上方。这样组合,完全体现了事物的本来情境。这样组构的字,一定是一个两维的平面,而不能是线性的。所以,在古文字时代,方块汉字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当汉字发展到义合组字和义音组字后,由于整体构形已经经过了一番规整,当然也就要保持上下、左右的两维方形。因此可以说,方块汉字正是汉字的表意性必然带来的特点。

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事实看,完整的构意并不是在汉字的原初构形时就普遍存在的,甲骨文是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汉字,但甲骨文的字形并不都具有可解释性,也有少数只是抽象的可区别符号,要与后代文字对应后才能识别。在早期的古文字中,有一部分汉字难以解释,我们称作“构意不明”,而不认为它们没有构意。

汉字以秦代统一文字前后通行的古隶(秦隶)和整理规范过的小篆为过渡带,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隶变开始,汉字的构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也有少部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1理据重构:形体因书写而变异不能与意义统一时,在使用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例如:

“射”甲文时代象一只手持弓箭,是合体象形字,小篆作“射”,弓形变成“身”箭形变成了义化构件“矢”,会以身体射箭的意思。又作“如”,把表示手的“又”变成了“寸”,在小篆里,凡是具有法度意义的行为,字从“又”的都变“寸”,射箭与礼仪规范有关,所以“又”变“寸”。

有些早期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本来形义不统一,不具有构意,在演变的过程中,反而由于形体变异而有了构意。例如:

在甲骨文时代,“东”是借与之声音相同、义为“口袋”的“橐”字来表示的,小篆经过变异,重构了从“日”在“木”中的“东”字,这个重构的理据经过一个时期的流传,为大家所接受,在系统中固定下来。

这些重构的理据依附于演变了的形体,形义仍然是统一的,但与原初的形与义已经不同,从字源的推求出发,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讹变”。在汉字构形学里,我们不采用这个术语。我们认为:“讹变”是用原始状态来衡量后代的构形与构意,“讹”意为“错误”,理据重构属于汉字正常的演变,演变后的构形与构意属于另一个共时层面,存于另一个构形系统之中,应当把它放到新的构形系统中来衡量,不能因为它与此前的构形不同而认为是“错讹”。

2理据部分丧失:在字体演变中,有些字部分构件发生了无理变异(也叫构件的记号化),构意看不清了,但还有一部分仍保留理据。比如:“监”的形体来源于甲骨文(下例A),本来是用一个人俯身在装水的盆里看自己的面容来表示古代的镜子,引申为“察视”之意。小篆变“目”为“臣”,把人形卧倒,盆中表示水的一点组合到卧人下面,结果,上半部完全丧失理据,只有下部的“皿”还能联想到古代以盆水为镜子的构意。

3理据完全丧失:还有一部分汉字,在字形随字体的演变中,由于构件的无理变异或构件的粘合,在视觉上完全失去了构意。无理变异的,例如:“朋”在甲骨文里是用一挂两向的玉串或贝串来表示一种货币,所以有“朋比”的意思。小篆做僚,改用凤凰的形象,取其群飞而以“朋党”为本义。隶楷则变异为两个“月”,形分为二,实为独体,完全看不出理据了。

“要”甲骨文象一个人叉腰站立之形,小篆形体变异,理据重构为从“交”得声的形声字,隶楷从“西”从“女”,也是形分为二,实为独体,完全丧失理据。

“执”,甲骨文象一人的两手被铐在刑具里,楷书经过几番变异,构意完全失去了。

部件粘合的,例如:

“更”,小篆作更本从又、从卜组成眷、丙声,楷书粘合,失去构意,成为

粘合式的新独体字,原来的构意也看不到了。

从共时描写的角度,后期汉字的构形分析必须依据他们自身的形体状况,所以,理据重构的字不必认为是“错讹”,而应看作是发展,按照重构以后的构意来拆分字形。局部丧失理据的字中不能分析的部分,不可强行分析这些构件的功能。全部丧失理据的字,更要终止分析,不可依形拆分。例如,“要”仍可看作独体字,不可拆成“西”、“女”,“执”要停止拆分,不可拆成“幸”、“丸”,“更”要处理成粘合型独体字,更不能再拆。

但是在讲解后两部分字时,可以参考原初构形的状态和形体演变的情况,经过溯源,再行讲解。例如:

甲骨文、金文的“受”分别作“”、“”,是用上下两手受授承盘来会“交付”与“接受”之意,同时“舟”又有示音作用。发展到小篆,形体作“受”,

上面一只手略有变形,中间的“舟”简化为“冖”,下面一只手不变。经过追溯,“受”的构意就清楚了。

“兼”和“共”两字,通过它们的楷书形体,我们已无由知道它们何以有“兼得”、“共同”之义。追溯到小篆,可以知道“兼”的篆文写作“兼”,两个“禾”,中间用“又”(表示手)一把抓,所以有兼得、兼并的意思。共,《说文》小篆作“共”,下面是两只手,上面的“廿”还是很难解释,再看它的重文,也就是古文,作“鉴”,上面也是两只相对的手,四只手一起,表示“共同”、“一齐”的意义。楷书把“嫁”都变成了“廾”或“”,除“共”外,“艰”变成了“弄”,“柬”变成了“兵”,“肩”变成了“异”等等,都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尽”字的繁体字“尽”构意难明,甲骨文的字形作

,从皿从手持棒,象在器皿中以棒拨余火的状态,表示灰烬;战国文字稍有变异;小篆因手持短棒与手持毛笔的“聿”字相近,因而从战国文字改为从“聿”从“八”;隶书又将下部改为“火(灬)”,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正确了解它的构意,必须追溯到甲骨文了。

我们在经过溯源探讨构意的时侯,只要找到能反映造字意图的那个字形从而使形义统一就可以了,这个字形可能是甲骨文,可能是金文,也可能是小篆,不一定非要找到最早的字形不可。象上面的“兼”字,我们找到小篆就已经可以知

道构意了,而“受”字要找到甲骨文、金文才能知道构意。

用不具备构意或失去构意的字形来任意杜撰构意,叫做望形生义,对维护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和汉字的科学应用是有害的。前面说过,即使是古汉字,也不是每一个字都能直接分析构意,少数难以分析构意的汉字,宁可存疑,也不要乱讲。

第四讲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

线条(甲文、篆文)、铸迹(金文)、笔画(隶书、楷书)是汉字的书写(包括刻、铸)元素。汉字发展到楷书,笔画已经定型,变为可以称说、可以论序、可以计数的书写单位。

笔画写成以后的样式,称作笔形。笔画按笔形来定名称说。楷书的基本笔形有横(无曲、无折、无断的左右平放的笔画)、竖(无曲、无折、无断的上下直放的笔画)、撇(向左下的斜笔)、捺(向右下的斜笔)、提(向右上的斜笔)、折(方向变化的连笔)、点(不足构成横、竖、撇、捺、提的小断笔)几类。

笔形的分类可粗可细,要看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检索、排序则宜粗。例如现代辞书只归纳为横、竖、撇、点、折五种笔形。如果为了教授书法或描述写法则宜细。例如点可以细分为撇点、提点、顿点等。折也可以按方式、方向和顺序进行更细的描述。

楷书的笔画起落固定,动态的实现与写成的样式一致,所以可以计数。这在笔画没有定型的古文字阶段是难以做到的。试比较:

果果果果

甲文的“果”与小篆的“果”从已实现的形体上难以看出书写时的起落与顺序,不易计算线条的数量,只有隶书和楷书可以把笔顺和笔数确定下来。

笔顺是在用毛笔书写的时代前人写字的经验总结,其中有相当的灵活性和个人习惯性,本来没有绝对的规则可言。特别是对书写熟练者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先写哪一笔并不会绝对影响写字的准确和美观。规范笔顺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给汉字排序,以便检字。对于初学者来说,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于把汉字写得方正、整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前人总结的笔顺规则大体有以下几条:先上後下(江),先左後右(河),先横后竖(木),先中后旁(小),正连反断(匹),折不过三(凸、乃)等。国家语委已经制订了笔顺规范,对于写字来说,把规则与具体字的笔顺结合起来教学,比死记每个字的笔顺,更容易把握一些。

汉字的构形单位是构件(也称部件)。当一个形体被用来构造其它的字,成为所构字的一部分时,我们称之为所构字的构件。如“日、木”是“杲”的构件,“木”是“森”的构件,“亻、列”是“例”的构件。

我们把汉字进行拆分,拆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单元,这些最小单元就是汉字的

基础构形元素,我们称之为形素。例如:“诺”、“器”两字:

诺艹器口

若犬

右口

口口

“诺”是层层拆分的,“器”是一次性拆分,它们同样都拆到不能再拆的程度,现出了形素。一般说来,汉字的构形和构意是统一的,这些形素在形体上是

表示右手,它不能再拆成一和丿,因为这两个笔画在形体上已没有相对独立性,而且也不具有示音、表义、表形和区别的构意功能了。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常会有不同的构形形素。例如:小篆的“诺”字与前面所举的现代简化字“诺”就有所区别:

言讠

诺口屮

若屮

简化字与小篆比较可以看出,现代汉字的拆分和体现构意不如古文字细,这是因为从小篆发展到隶书、楷书有一个简化过程,除了笔画的省简外,还因为书

识字写字教学讲座稿

识字写字教学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 总目标: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第一学段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其他学段略) 二、教材特点 1拼音、识字、阅读同时起步。 本套教材采用拼音、识字、阅读同时起步的编排体例,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使识字提早起步,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2多种途径识字。 识字教学多途径进行:一是坚持在阅读中随文识字,通过学生与汉字反复见面,多读多识;二是吸收各识字流派的有益经验,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社会生活环境等集中进行多元识字;三是鼓励学生学习识字方法,掌握汉字规律,自主识字,多识、快识。 3坚持识写分步进行。

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认识”和“认识并会写”两种不同的要求,识写分开,多识少写,逐步达到识写统一。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第一学段课本是汉字注音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随文识字,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通过阅读,让汉字反复重现,达到识字的目的。本套教材采用拼音与识字、拼音与阅读同时进行的编排体例,以识字带拼音、以拼音带阅读和识字的双向互动方式,为阅读中识字创造了条件。阅读中识字一般可采用以下的环节:一是读课文时,要先借助拼音熟读课文,然后再看汉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再看拼音;二是在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中,结合词语和上下文理解字义;三是巩固练习时落实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落实要认识的字,读准并记住字音即可,在熟读课文无意识记的基础上,可采用在文中找字、组词、读卡片的方式进行,同时指导学生书写要求写的字。阅读中随文识字,把拼音和汉字对应起来,发挥学生无意识记的作用,通过反复阅读记住要认识的字,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扩大识字量。 2.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 语文是母语教育。小学生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已从不同渠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积累,为以后的识字、阅读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熟识的语言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套教材按着这样的理念,集中安排了多元识字课,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二》中姓氏和学校标牌上的字、《识字三》房间物品的名称、《识字四》水果的名称、《识字五》文具的名称、《识字六》商标和路牌等名称以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七)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七)名词解释 1.文字 2.意音文字 3.音节文字 4.音位文字 5.语素文字 6.意符音符文字 7.六书 8.字符 9.音符 10.意符 11.记号 12.孤离性 13.隶变 14.谚文 15.假名 16.喃字 17.规范汉字 18.不规范汉字 19.拼音三原则、 20.现代汉字 21.现代汉字学 22.五笔字型 23.八笔字型 24.高频趋减 25.部件 26.部首 27.偏旁 28.笔顺 29.笔画 30.文字学部首 31.检字法部首 32.字型 33.轻声 34.儿化 35.亦声 36.右文说 37.本义 38.高频字 39.汉字效用递减率 40.常用字笔画趋件率 41.字序 42.音节汉字字母分层序列法

43.分散识字 44.集中识字 45.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问答题 1.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为什么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汉字为什么可以不分词连写。 4.分析汉字的性质 5.怎样看待汉字优点和汉字的缺点。 6.汉字熵值高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7.为什么语言需求是文字发展的内因,社会需求是文字发展的外因。 8.汉字如何更加适应汉语。 9.怎样看待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10.举例说明汉字文化功能的表现。 11.为什么说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汉字对东亚文化的同一性产生过哪些影响。 13.简述汉字文化圈内汉字的使用情况。 14.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 15.你怎么看待汉字优越论和汉字落后论。 16.部首法的现状和解决的问题。 17.为什么对汉字简化应持谨慎态度。汉字的前途 18.什么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学。 19.简述汉字字体演变。 20.简述拼音三原则 21.如何看待"识繁写简" 22.汉字最本质的特征是记录观念而不是记录语言,你怎么分析。 23.整理字型做过哪些工作 24.什么是"高频趋减"。原因何在。 25.为什么汉字笔画在9--12画之间。 26.《汉字部件规范》拆分原则。 27."万码奔腾"现象的原因。 28.文字学部首与检字法部首的区别。 29.用'六书"分析现代汉字合适吗?遇到的障碍。 30.距离说明什么是多音同义字,什么是多音多义字。 31.如何统计形声字表音功能。 32.举例说明字的造义和实义的关系 33.举例说明造字假借和用字假借的区别。 34.为什么拼音文字没有字典,我们既有字典又有词典。 35.举例说明形声字声旁的示源功能。 36.汉字总量为什么越来越多。 37.如何区分常用字和通用字。 38.汉字在对外教学中的地位。 39.你如何看待拼音转换法。 40.你如何看待中文信息处理双轨制。

写字教学讲座稿

重视识字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识字、写字 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因此课程标准规定首先是喜欢汉字,然后到第二学段的时候提出对学习孩子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识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情感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从识字量上来看,知识目标上来看,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第一学段的识字两加大,强调多识字,是为了让孩子尽早进入阅读,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大有益处。 从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看: 1、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3、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当前,由于有的教师手里没有课标,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组织识字、拼音、写字的教学。即脱离语言环境孤立识字、学拼音和写字。具体表现: (1)对只认不写的字,有的只让学生读一下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有的除了不要求写之外,其它与会写的字要求一样。举例: (2)对会写的字的音、形、义,未能“针对字的特点,各有侧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举例: (3)处理“字”意思,一般是采用组词的方式解决字的意思,也有以词解“词”的现象。不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 (4)教师的指导书写着重点不鲜明,学生的描写、仿写之后,未能得到学生与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握笔姿势、写字姿势不正确。一个字让学生组三个词,一个字写一行或半行的现象仍然存在。 举例:前面的字写得可以到后面越写越糟糕,以致有些错的。(5)识记字方法不科学,认识的字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 要上好识字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求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人的君王,代表天统治人间。古人认为:既然是代表天统治的,王应该是对天,地,人之道皆通的圣人,也由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天”字,甲骨文中上部为人的头,下部是“大”,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其字看上去特别突出了人的头部,可见“天”字的本义为头顶,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许慎认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将“一”解释为世间第一大物,并把“天”分成“一”和“大”两部分,显得形象逼真,体现着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天”是有“人”在其中的,这就更形象地说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如:“人”,《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也。”古人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他们认为人的灵性与智慧接近于天的意志,除了天地之外,世上万物,人是最有智慧和最尊贵的。“人”字表现着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理念,人与天相比,人夹于天中,人是有尊贵思想的,但也只是在天地之间,也只能与天地并称“三才”,证明了古人对“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认识,更符合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二、汉字书法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古人在创造汉字之时,用其高超的智慧,用线条将万事万物抽象成字。汉字代表着万物,也代表着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书法家将气脉注于汉字构造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汉字自身拥有生生不息的机能,汉字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媒介,让人的心灵和思维更贴近天地万物,更能领会到天地之美,天地之理。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深刻的内涵。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规范与标准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 ◆王 宁 引 言 汉字是由不同数量、不同功能的部件依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部件的数量、功能和组合方式(位置、置向、交接法),是每个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最重要的属性,汉字的信息量主要是由部件来体现的。就汉字的教学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对汉字进行讲解;就计算机形码的编制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确立码元。因此,把部件从现代汉字中拆分出来,便成为汉字字形处理的基础工作。 由于部件拆分对信息处理和汉字教学不可缺少,所以这一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中自发进行,部件拆分的结果纷纭交错、五花八门。例如一个简单的6笔“羊”字,竟有5种拆分方法:A.、十、一;B. 、;C.、;D.、一;E.羊。这5种拆分法贯穿到由“羊”组合的字里,要影响将近70个字。而且,有些系统在处理一些笔画变异形成的变体时,又出现了与“羊”不一样的拆分。例如,把“羊”整体保留下来不拆的,却把“羞”“翔”“羚”中的“”,拆成“、;把“羊”拆成“、十、一”的,却把“美”“善”“羔”上面的“”拆成“、王”。一个6笔画的常用独体字尚且如此,笔画更多一些、构形更复杂的字,就更不用说了。 部件拆分呈现如此纷纭的情况,给教学汉字和处理汉字的授、受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哪一种拆分是合理的,衡量起来也无据可依。这使大家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部件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进行部件的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必然要因而受到冲击。计算机编码中部件使用的混乱状况,必将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国际交流,干扰基础教学。可以说,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树立汉字构形规律性的思想。 在汉字构形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古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每个汉字的构形都是以来自词义的字意为依据的,是有字理可循的。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阶段,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字形仍具有理据,少部分字形构字理据虽不太明显,但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溯源分析出来。其中极少部分汉字字形与意、源发生矛盾的,又可以放到构形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共时平面上的汉字是具有内部的系统性的。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每个汉字在系统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受到前后左右相邻汉字的制约。所以,汉字构形的分析从个体看,有意义作为依据;从总体看,有系统中的前后左右关系加以制约,它是有客观规律的。部件的规 DOI:10.164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15263701.html, ki.1001-8476.1997.03.002

小学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书写培训计划

小学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书写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推进我校“教师技能大练兵”工作,进一步增强校园辐射能力,促进推 广普通话向纵深发展,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发展学校校本培训 特色。同时据此推行规范汉字的要求,以推行规范字为目标,把规范 汉字书写教育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工作目标 通过普通话宣传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以及对推广普通话重要意义的认识,形成一种自觉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并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广大师生的规范汉字书写意识 普遍增强,书写水平及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显著提高。 三、培训措施 1.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以毕元敏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其他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 小组,依托语文组二甲成员多的优势,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书写培训 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 2.培训内容

关于普通话 普通话诵读活动结合青岛市“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进一步深入 开展,具体内容有: (1)基础练习。包括必读轻声练习、双音词练习(变调练习)、平翘舌音练习、儿化音练习、常见易读错音的字词练习、综合发音(阅读)练习。 (2)综合练习。选题以国学经典诵读或者教育故事叙述为主的篇 目诵读培训。 主要措施是: (1)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以辅导教师指导与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宣传推普政策,普及语言文字知识等 活动,积极营造人人都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3)结合我校的“美丽来自书香”读书活动,开展经典文章每日一 读、朗诵大赛、注音比赛、知识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普通话。开展规范用字大检查,净化文字环境,杜绝不规范用字。 (4)自学自练为主与骨干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教师的普通话训练主要靠自己挤时间学习,自己学、自己练, 自觉的学、自觉的练,当然也离不开骨干教师的指导。各科教师必须

汉字学概论

□为什么文字会向适应语言的方向发展? 答:词的音节长短不一,词形的变化非常丰富,可是字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时候字与词之间,也就是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不协调。正是因为这种不协调,产生一种力量,促使文字向适应语言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说汉字基本与汉语相适应? 答:①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汉字区别性能好,语素,音节,汉字三位一体,充分说明了汉字记录汉语的适应性。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 ②汉字区别性能好,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汉语属于分析语,是一种有理据的语言,词义或参与构词的语义正好由汉字来体现。汉语有很多同音语素,由于汉字表意性能好,具备了分辨同音语素、同音词的能力,满足了区别同音语素、准确记录语言的需要。 □如何使汉字更加适应汉语? 答:①不断提高汉字的规范水平,随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汉字越来越适应记录现代汉语的需要。 ②随着对拼音文字和汉语的融合大众越来越能接受,我们要客观的对待文字这个问题,去规范,利用规范的办法使汉字更加适应汉语,还有就是实在不便于用汉字的地方,我们可以适当的考虑用拼音文字来代替,使拼音文字起到一个辅助汉字的功能。 □怎样看待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答:①汉字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就是汉字承载量大量的历史,非常之丰富,在十七世纪之前,世界上有一半的出版物都是汉字记录下来的。这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一笔图书财富,是汉字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 ②汉字蕴含并造就了丰富的文化,汉字除了一般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字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所造就的种种文化现象。 □为什么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答:由于文字和文化的认同,使不同方言的汉族人民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强大推动力。文字体系的改革对于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作用,负面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文字的负载功能的强弱。汉字的负载量,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负载量,是其他文字无可伦比的。因为我们使用的汉字是语素文字,它不直接表音,所以可以超越方言形成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言。 对于自源文字来说,由于有长期使用表词文字的习惯,社会基础广泛,文字的改进和变革往往采取累积的,渐近的方式,所以很难产生文字性质的突变和飞跃。对英语颁布正词法都使人左右为难,更何况是改革汉字呢?对汉字拉丁化来说,是以一种全新的音素文字取代用了几千年之久的语素文字,将会使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反应。汉字虽然古老而又年轻,它永远不会废弃。

汉字构型学讲座(北师大精品课程)01

汉字构型学讲座 前言 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为了考验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是否平易,能不能被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接受,1995年,我应《中国教育报》的约稿,用一整年的时间,在语言文字版连载了汉字构形学讲座,同时把汉字构形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引进了由我主编的北京市小学教师自学考试的教材《汉字汉语基础》,在此过程中,我收到了许许多多中小学老师的来信,帮助我进一步把汉字构形学的基础原理完善和进一步通俗化。在2000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和香港召开的2000年国际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把《汉字构形学讲座》略作修改,配合我所作的《汉字教学原理和各类教学方法的阶段适应性及评估》的发言,印给

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_朱志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 朱志平 提要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在教学上与汉语不是同一的关系。汉字的本体是字形,汉字教学必须从字形出发。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说,并且与汉字习得规律密切相关,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汉字教学可资借鉴的理论。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学;汉字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要研究学习主体,即人对第二语言的认知、习得规律;它必须借鉴语言本体和语言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使之在应用的领域里进一步延伸。因为“语言学家事实上并没有为发展语言科学而对语言进行`全面的'描写”(S.Pit Co rder 1983)。从理论与教学的关系看,理论研究只涉及语言的规律,如何应用这些规律,使之为教学服务,“这个问题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同上)。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字教学不可避免,教学中也要借鉴汉字本体的研究成果,所以必须引入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汉字构形学。 一 汉字教学的特殊性 有人曾经就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情况做过对比,二者的阅读曲线呈剪刀差形分布。中国儿童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却难以阅读有生字的内容;美国儿童能阅读有生词的篇章,却不一定理解已读的内容①。二者的这种差异就是文字的差异造成的。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不传递口语信息。拼音文字可以以语音为中介达到拼读、辨识和拼写的目的,其口语与书面形式是一致的。汉字却不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王宁2000)。以笔画和部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方块字几乎完全不能直接拼读,更难以仅凭语音去辨认。这是今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在学习汉字的最初阶段既要借助于汉语拼音的帮助,又不能只停留在拼音阶段的主要原因。 汉字虽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却有自身的系统与结构规律。汉字有三个要素:形、音、义。其中,音与义属于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只有字形属于汉字本体。阅读时要通过字形来实现书面语与口语的沟通,从而达到理解。由于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字形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语言的音、义会发生变化。但语义的变化不直接影响字形,所以字形并不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汉字结构所折射的语义与今天汉字所负载的语义已经有了差别。汉字字形与其所记录的语言在变化上的这种“不同步”,形成二者在规律上的差别,使得我们只有对汉字形体及形体构成方式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捕捉到原始造义与今天汉字所记录的语义之间的

03年4月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试卷

03年4月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下列哪一组是不规范汉字 A. 信理等 B.梁礥讲 C. 惊响护 D. 头卫专 2. 下列各组汉字笔画为相离关系的是 A. 十又丰 B. 而万几 C. 丁厂万C. 三川小 3. 下列各组汉字部件为相接关系的是 A. 笔独层 B. 沐育识 C. 翼合范 D. 光单克 4. 下列各组汉字结构属于左上右包孕的是 A. 周风向 B. 匣匾匠 C. 厅庙虑 D. 闪周向 5. 下面哪组字都是多音同义字? A. 吃蒂蹈 B. 畜创提 C. 疟熟色 D. 签栖龋 6. 下面哪组字都是多音多义字?

A. 癌傍胞 B. 婢勃糙 C. 杉貉绿 D. 发读度 7. 形声字的形旁丧失表意作用的是 A. 驶驰腾 B. 骑驾驱 C. 骗骄验 D. 驯骇骚 8. 下面哪组字平均笔画最少? A. 《汉语大字典》56000多字 B. 《辞海》11000多字 C. 7000通用字 D. 3500常用字 9. 指出下列各组汉字构词能力最弱的一组 A. 民雄基 B. 大小高 C. 人水山 D. 的谁我 10. 首创检字法部首的是下列哪部辞书? A. 《说文解字》 B. 《康熙字典》 C. 《字汇》 D. 《中华大字典》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11. 不规范汉字指的是 A. 已被废除的繁体字、异体字 B. 已被废止的二简方案中的简化字

汉字构型学讲座

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 我们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具有传承关系,就等于说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构形系统中的同一个字,因此,我们把确定字与字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称作汉字的历时认同。 证明字与字之间有历史传承关系,首先需要认同它们的记词职能,也就是说,需要证实它们记录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词。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词汇系统,表面看来是一个词,其实,由于系统的变化,它们的音和义可能随着所记录的词的音义发展而有所差异。例如:“拯”在现代汉语中用于“拯救”一词,而在甲骨文里,“拯救”的“拯”写作“丞”,小篆“丞”加上“手”又作“承”。所以,历时职能的认同与形体的认同可能会产生矛盾,历时认同应以形体传承为主线。 历时汉字的传承大约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汉字经过发展,因为总的形制变化,笔法有所 不同,但构形全同,全然可以断定是同一个字。例如: 小篆的“果”用圆转线条;而楷书的“果”,形制发生 了变化,变为平笔划直了,但构形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 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楷书的“日”字,笔势上虽有差异,构形属性却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构形属性没有发生变化,构意的解释当然也不会发生变化。 (二)汉字经过发展,结构要素、结构模式和结构层 次与分布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素的样式发生了变化,直观上不象同一个字,但只要通过构形分析,便可知道它们是同一个字。例如: 前面说过的甲骨文的“(果)”,上面的果形更具象形意味,但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这种变化是发生在结构元素的内部,发生在组合的最底层。

甲、金文的“受”作,是用上下两手受付舟(承盘)来会接受之意,,发展到小篆作受,上面一只手略有变形,中间的“舟”简化为“冖”下面一只手不变。 笼统地直观看来形体变化很大,但采用形素分析法将异写的形素认同后,很容易分析出它们的形体传承关系。这类传承我们称作形体变异传承,简称变异传承。变异传承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变成后来变成结构部首的汉字。例如: 楷书写在右边的“攵”,小篆都作绢 “水”小篆在任何位置上都写作“水”,而楷书写在左 面变成“氵”。 “衣”,小篆在任何时候都写作“衣”,而楷书写在左边变成“衣补旁” ……等等。 这种变异我们称作位移变异,它的特点是,传承前的汉字是成字,传承后成为非字,只能充当构件,不能单用了。但是,含有这种变异构件的字构意没有变化,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后代书写的简化,产 生了构形属性的变化。或构形元素发生变化,例如: 金文的“射”,是以手持弓箭形,到小篆时,弓箭变成了“身”字(例A)。 甲骨文的“尽”从皿从手持涤器,象食毕洗涤器皿的形状,战国文字稍有变异。小篆因手持涤器形与手持毛笔的“聿”字相近,而从战国文字改为从“聿”从“八”又将下都改为“火”,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B)。 “更”在周代金文中上像钟形,下边从“攴”,以示用锤击钟。小篆时变为从丙声,从“攴”,到隶书时“丙”与“攴”粘合成一体,无法分析了(例C)。 例A ——射—射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写字教学讲座稿

汉字写字教学(讲座) 砖墙中心小学夏玉珍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怎样利用苏教版教材教学生写好字》。俗话说:“字是人门面。”能写得一手好字,是给个人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因为提倡素质教育,写字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被许多老师所重视。苏教版教材编排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写一手好字。”并且在编写时非常重视这部分教材的处理,以描红、仿影入手,重视书写时正确的笔顺,被教师们所赞赏。我在执教苏教版教材时,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在写字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的尝试,下面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从描红到仿影、从仿影到临写的有利条件 教材第一册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两项对写字的有序训练。一是按笔顺在方格内描红,二是在田字格中描红,供描红的字体大,学生写起来放得开,排除了不敢写的心理障碍。在教写生字过程中,我先认真按要求在田字格中进行范写,每写一笔,都要讲清楚在田字格中的具体部位,然后让学生说说字的笔顺,进行书空;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打开课本按照笔顺在方格中描写字的每一个基本笔画,心中默记住字的基本笔顺,接下来让学生完成田字格中的描红练习。由于已经按笔顺描红了,所以见底了描红的难度,继而为独立临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生产生积极要求独立练习的需求,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用好习字册,写好习字册上的字就水到渠成了。 习字册上的字规范,笔笔到位、有笔锋,加上字体大,学生描红起来得心应手。最后独立临写,学生特别珍惜这练字的机会,临写认真、规范、成体。光写习字册,对提高写字的质量还不够,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本田字格练习本,换个本子,更加独立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写好字的兴趣,巩固了对字的间架结构的掌握,提高了写字的质量,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渐渐地,在练习本上的练习改为生字只写四遍,空一格,再组个词语,组的词必须是自己已经学过的字。这样,既练习、巩固新学的字,又体现了练字的灵活性、机动性。学生写的有兴趣、认真。从课本到习字册,从习字册再专门到练习本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写字的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听、说、读、写”既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手段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 )之一。()。 [A] 方法[B]目的[C]技巧[D]内容 2、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来划分的。 [A]语言材料的性质[B]语言材料的内容 [C]语体风格[D]语言技能 3、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基础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4、()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 [A] 口语训练[B]技能操练[C] 教材编写[D] 课堂教学 5、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 语法讲解[B]课堂教学[C] 听说训练[D] 教材编写 6、直接法的“直接”是指()。 [A] 不用书本,直接听说目的语[B]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C] 直接翻译目的语的意思[D] 直接去目的语国家学习 7、文化休克主要出现在对目的语文化适应过程的()。 [A] 观光期[B]挫折期[C] 逐渐适应期[D] 完全复原期 8、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初级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课本》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 11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来,不仅不衰,而且还将向前发展,这与汉字构造的优越性分不开。但是对汉字的构造,古今研究得还很不够。自《周礼》、班固《汉书》提及“六书”,东汉许慎对“六书”作了解释,并撰成《说文解字》一书之后,研究汉字的中外学者基本上没有超出其框格,因此始终不能使人们昭昭然。汉字到甲骨文的出现,已经是成熟的时期了。后人(如许慎等)归纳的“六书”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受缚。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面临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保留它?发展它?还是废弃它?这是非同小可的事。不深入而正确地研究汉字,了解汉字,问题是回答不了的。任意处置,要负历史的责任。本文不受传统研究方法的禁锢,以新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和观点,纵横分析,对汉字作新的认识,重新整理出汉字构形法和构词法的规律,为研究汉字开创一条新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我在《汉文字学的新认识及未来》一文中已经说明。本文进一步分析汉字的结构。我们发现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汉字成词的构造是有区别的。前人不察,多以成词的构造误作形体的构造,或两者混淆不清。为深入研究汉字,我们不仅要划清汉字的形体(单是字形)和成词(形、音、义齐全)的界线,而且要了解其构形的方法和构词的方法如何。下面我们对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1]分别进行讨论: 一、汉字的构形法 汉字的构形法,传统上以为是《说文》中所言之“六书”,其实不然。自东汉至清初,讨论“小学”者多形、音、义并言,后来大儒们逐渐将范围缩小为形体,成了“字形学”,才把“六书”看作是造字形的方法。“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法可以产生新字形,“转注”、“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形,于是便谓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这种理论,对后来影响很大。“小学”由“语言文字学”正名之后,又逐渐把“文字学”当作“字形学”了。本来“文字学”应包括形体、音韵、训诂三个支学科的,后来变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并立了。“前四书是造字之法”、“后两书是用字之法”,目前一般大学教材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都是这么讲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也有个起源:林伊《文字学概要》中说:“少数文字学家为班固‘六书’为‘造字之本’一言所误,竟将转注当作造字之法。”[2]林伊在这里已指出把“转注”当作造字之法的错误是源于“造字之本”一言。这一言中的“字”后人理解为“字形”,所以错了。其实,这个“字”,应该理解为“词”才是。古代的“字”包括形、音、义,不仅仅是“形体”,只是后来才把“字”的概念慢慢缩小为单指形体。这样来看,班固的话我们认为是不错的,是后人理解错了。那么汉字的字形是怎样构成的?仔细分析一下,它是用“母亲分合法”(我给它这个名词)构成的。方块汉字虽然多至六万有余,但最基本的笔画只是“丨”(竖)、“一”(横)、“”(点)、“”(撇)四种。稍扩大一点是|(竖)一(横)(撇)(点)(捺)(提)(折)等。甲骨文、金文最基本的笔画是:点()、直线(| 一)、曲线();小篆最基本的笔画是直线()、曲线()。我称之为“母笔”是因为它们是产生一切汉字字形之母。“母笔”有的单独可以成字,如“一”、“”等,甲、金文更多一些,以上述几种笔形通过下列构形的方法便能造出所有的汉字。下面我们先以方块汉字为例: 母笔独用:如一 | 母笔分列:如川八三小 母笔接触:如上工口正

汉字学概论试卷

附录:试题类型举例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哪一组是不规范汉字? A 答繁符 B C 通房相 D 音易刊 2.下面哪组字都是多音多义字? A 呆凿获 B 剥削血 C 吁纤斗 D 波堤储 3.形声字的形旁丧失表意作用的是 A 输载转 B 辆轨辙 C 辈较辑 D 轴轮辕 4.首创文字学部首的是下列哪部词书? A 《辞源》 A 《辞海》 C 《汉语大字典》 D 《说文解字》 5.下面哪组字平均笔画最少? A 《汉语大字典》56000多字 B 《辞海》11000多字 C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 D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 3.按照规范,笔顺为25251 的是() A 可 B 闪 C 凸 D 凹 4.部件的组合方式为左下包围的是() A边廷赶翅 B 厅庙层虑 C司可句氛 D 周风闪向 5.按照六书,用象形造字法造的字是() A 瓜果眉胃 B 母甘刃本 C 功跑矿切 D 淼磊森矗 6.下列形声字中内形外声的是() A 锦群视期 B 勇壁资警 C 辨瓣闽闻 D 疆赢颖载 7.形声字的形旁丧失表意作用的是() A 驰驱驶驾 B 验驳骄骗 C 骑驮驯骚 D 骏驹骒骡 8.形声字的声旁丧失表音作用的是() A 溶蓉榕熔 B 趟躺倘淌 C 胎抬苔枱 D 赌堵睹都 9.简化字所用的简化方法为草书楷化的是() A 车专乐书 B 伞齐齿卤 C 笔宝灶帘 D 鸡邓赵怀 10.部首为201部的是() A 《现代汉语大词典》 B 《现代汉语词典》 C 《康熙字典》 D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1.设立214部首的辞书是() A 《新华字典》 B 《汉语大词典》 C 《说文解字》 D 《字汇》 3. 按照规范,笔顺为1345的是() A 队 B 区 C 片 D 仍 4. 笔画的组合为相交关系的是() A 正月而上 B 井也力子 C 小川三心 D 丁工口刀 5. 部件的组合为相接关系的是()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题 姓名: 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对应的答题卡里。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 B 。 A.汉语和汉字 B.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C.国语和简化汉字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机关以 B 为公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汉语和汉字 B.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C.普通话和汉字 3.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 B 。 A.义务 B.权利 C.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A 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A.普通话 B.普通话、方言 C.具有一定方言特点的普通话 5.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 A 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A.汉语文课程 B.语文课程 C.各种课程 6.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 C 。 A.北京市周围的语音 B.北京市城区的语音 C.北京话的语音系统 7.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1月26日发布的《现代汉语常

用字表》包括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共 A 个。 A.3500 B.4500 C.5500 8.在我国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应以 A 为基本的用语用字。 A.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B.简化字和繁体字 C.中文和英文 9.因公共服务的需要,招牌、广告、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C 。 A.简化汉字 B.印刷体汉字 C.规范汉字 10.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异体字在以下所列的 C 中可以保留使用。 A.地名 B.人名 C.姓氏 11.数目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 C 。 A.繁体字 B.异体字 C.大写形式 12.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第 C 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A.1 B.2 C.3 13.在普通话中,“赵钱孙李”这四个字的声调排列顺序是 A 。 A.去声、阳平、阴平、上声 B.去声、阴平、阳平、上声 C.上声、阴平、阳平、去声 14.下列3个词,轻声和不轻声的意义不同的是 C 。 A.学生 B.西瓜 C.运气 15.在普通话中,下列三组词语中每个字的声母都是翘舌声母的一组是 B 。 A.成长、手术、暂时、展示 B.师生、战术、顺畅、生产 C.神舟、注释、珠算、申诉 16.在普通话中,下列三组词中所有字韵母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进行、亲近、清新、信心 B.风筝、奉承、升腾、逞能 C.轰动、冷冻、生动、工农 17.在普通话中,“发”字在下列三组词语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 A.发生、发现、开发 B.发生、发扬、理发 C.发型、发育、奋发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是 A 。 A.前仆(fù)后继 B.砖坯(pī) C.恐吓(hè)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是 B 。 A.阿(ā)罗汉 B.挨(ái)近 C.十里堡(pù) 20.在下列词语中, A 中的“恶”读作“ě”。 A.恶心 B.好恶 C.邪恶 21.汉语人名的结构是姓在前,名在后。在外事公务中用汉语拼音拼写运动员“王励勤”的姓名时, B 。 A.按西方“名在前,姓在后”的习惯,拼作Liqin Wang B.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