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耳部解剖及生理

耳部解剖及生理

耳部解剖及生理
耳部解剖及生理

教案首页

教案续页1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耳部应用解剖

耳部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Ear 颞骨的解剖Anatomy of Temporal Bone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外耳包括耳郭及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内耳包括骨迷路及膜迷路,膜迷路藏于骨迷路内,分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中耳和内耳皆位于颞骨内(图1)。 图1 图2 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它为一复合骨块,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组成。其上方与顶骨相连接;前方与蝶骨和颧骨相连接;后方与枕骨相连接(图2)。 (一)鳞部 鳞部位于颞骨前上部,形似鱼鳞,有内、外两面及后上、前下二缘。外面光滑略外凸(图3)。有颞肌附着,表面有浅细的颞中动脉沟,内面呈凹面,为大脑颞叶所在区(图4)。有大脑沟回的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鳞部下方是颧突及其前后根,颧突后根接颧突上缘,向后延伸为颞线,颞线常作为估计颅中窝硬脑膜平面的标志。颧突后根与外耳道后壁之间有外耳道上三角,内含有许多小孔,故称此区为筛区。外耳道后上方有高1mm、长5mm条状或三角形突起,称外耳道后上棘。外耳道后上棘和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解剖标志。颧突前根接颧突下缘,有圆形隆起,为关节结节。

图3 图4 (二)鼓部 鼓部位于岩部之外,鳞部之下,乳突部之前,为一“U”形骨板,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鼓部的前下面形成下颌凹的后壁。鼓部内侧端有一小沟,名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入沟内,鼓膜附着于 图5

此。鼓部前上缘内侧与岩部形成岩鼓裂,外侧与鳞部形成鼓鳞裂。在鼓鳞裂后的鼓部外侧骨质形成外耳道后上棘。鼓部后上缘与乳突部形成鼓乳裂,成人此裂多已闭合,而儿童多留有痕迹。茎突自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有茎突舌骨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肌附着。在茎突根部的稍后方有面神经通过的茎乳孔。婴幼儿的乳突因乳突尚未发育,位置很浅,施行耳后切口时不应向下延伸,以免伤及面神经(图5)。 (三)乳突部 位于颞骨鳞部后下方,呈一锥形突起。外面有一不恒定的孔,名乳突孔,有乳突导血管穿过,乳突尖内侧有深沟名为乳突切迹,二腹肌后腹起于此处。切迹内侧有一浅沟,枕动脉由此经过。乳突内侧面形成颅后窝的一部分,面向小脑,内侧面有一弯曲的深沟名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内。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其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房发育程度不同而异,正常人乙状沟前壁距外耳道后壁约为14mm,有2%~5%的人乙状沟前壁前移与外耳道后壁融合,约有8.7%的人乙状沟骨壁凸人乳突腔。因此术前应仔细阅读X线摄片,确定有无乙状沟前移而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图6)。 图6 (四)岩部 为一长形的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在枕骨与蝶骨之间。它有一底、一尖端、三个面和三个缘,听觉和平衡器官均位于其内。岩部的底与颞骨鳞部和乳突部融合,尖端向内前方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基底部之间,有颈动脉管内口穿过,并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 1.前面:主要为岩部前面,组成颅中凹的一部分,与鳞部的脑面以骨缝相连。其中部有上半规管形成的弓状隆起,其外侧稍凹,为鼓室盖。弓状隆起的内侧有两个小沟与锥体长轴平行,外侧是岩浅小神经沟,内侧是岩浅大神经沟,两沟向后延伸达面神经管裂孔。两沟的前内近岩尖处有一浅凹,名三叉神经压迹,为半月神经节所在处(图7)。 图7

耳部-颞骨轴位(水平位)HRCT解剖

耳部-颞骨轴位(水平位)HRCT解剖 (图文) 耳部疾病的诊断除了临床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外,影像学检查越来越成为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CT、MR I 的普及,耳和颞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耳和侧颅底临床常规的辅助诊断项目。 CT对骨和钙化组织显影清晰,可兼顾骨与软组织的显示,在一般耳部疾病的应用中价值较高。MR I 可多轴向成像以提供全面观察;可避免骨质干扰骨管腔内细小软组织结构的显示,而且对软组织特性反映较好,故常用于耳、内听道、侧颅底肿瘤的软组织病变检查。CT观察骨结构以骨算法扫描最为清晰,如用普通扫描则应加骨窗(扩大窗宽,提高窗平)显示,以利观察细小骨质改变。 耳部CT常用轴位和冠位,本期重点介绍耳部轴位CT检查。 耳部轴位又称水平位,病人仰卧,取听-毗线,于外耳孔上方10mm 处,可用130KV、100MA、3-6S、1-3MM 层厚和间距用骨质窗位条件,往下连续扫描,要求扫完整个岩锥。横断面CT对于外耳道前后壁、中耳前后内外壁、听小骨、内耳道前后壁、内耳迷路、面神经膝部和垂直段、乙状窦、静脉孔及颈动脉管等结构显示较清楚。由于头位的关系,显示的结构有时二侧不对称,需要以同一平面进行对比。这里仅就典型的层面进行讨论。

图1.-图4.显示岩尖部和上半规管。图5.起出现内听道。 图6.出现耳蜗顶旋,同时在内听道外侧有一通向上鼓室的通道,是面神经迷路段。内听道的听神经到达耳蜗为止,前庭神经止于前庭和半规管,唯有面神经向鼓室方向延伸,形成面神经迷路段。

图7.的重要结构为面神经出迷路段后有一膨大区,为膝状神经节,由此向前有一分支为岩大浅神经,向后为面神经鼓室段,此结构呈“T”型,垂直于岩大浅神经和面神经鼓室段的是面神经迷路段。前庭和后半规管在此层面出现,同时出现颈内动脉的升段。 图8.为典型的前庭层面。在上鼓室出现锤砧关节,呈冰淇淋(Ice-cream)样结构,前端似冰淇淋的是锤骨头,后方似蛋桶状的为砧骨体。耳蜗内侧可见面神经鼓室段。在后半规管的内侧有一与之平行的裂隙,为前庭导水管,一般不超过1.5mm 宽。在较大的前庭腔后外侧,有与之相通的半弧形的水平半规管腔。 图9.耳蜗中旋出现。颈内动脉管水平部初现,面神经鼓室段向后延伸至水平半规管。 图10.在面神经鼓室段的外侧可见有小的隆起为匙突。同一平面出现开放的面神经外膝部,又称锥曲部,由于骨壁薄,呈向鼓室的开放状,文献报道此处面神经的自然裸露率达17~37%。后鼓室显示内侧的鼓

耳部CT解剖

耳部-颞骨轴位(水平位)HRCT解剖(图文) 耳部疾病的诊断除了临床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外,影像学检查越来越成为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C T、MRI 的普及,耳和颞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耳和侧颅底临床常规的辅助诊断项目。 CT 对骨和钙化组织显影清晰,可兼顾骨与软组织的显示,在一般耳部疾病的应用中价值较高。MRI可多轴向成像以提供全面观察;可避免骨质干扰骨管腔内细小软组织结构的显示,而且对软组织特性反映较好,故常用于耳、内听道、侧颅底肿瘤的软组织病变检查。CT 观察骨结构以骨算法扫描最为清晰,如用普通扫描则应加骨窗(扩大窗宽,提高窗平)显示,以利观察细小骨质改变。 耳部CT 常用轴位和冠位,本期重点介绍耳部轴位CT 检查。 耳部轴位又称水平位,病人仰卧,取听-毗线,于外耳孔上方10mm 处,可用130KV、100MA、3-6S、1-3MM 层厚和间距用骨质窗位条件,往下连续扫描,要求扫完整个岩锥。横断面CT 对于外耳道前后壁、中耳前后内外壁、听小骨、内耳道前后壁、内耳迷路、面神经膝部和垂直段、乙状窦、静脉孔及颈动脉管等结构显示较清楚。由于头位的关系,显示的结构有时二侧不对称,需要以同一平面进行对比。这里仅就典型的层面进行讨论。

图1.-图4.显示岩尖部和上半规管。图5.起出现内听道。 图6.出现耳蜗顶旋,同时在内听道外侧有一通向上鼓室的通道,是面神经迷路段。内听道的听神经到达耳蜗为止,前庭神经止于前庭和半规管,唯有面神经向鼓室方向延伸,形成面神经迷路段。

图7.的重要结构为面神经出迷路段后有一膨大区,为膝状神经节,由此向前有一分支为岩大浅神经,向后为面神经鼓室段,此结构呈“T”型,垂直于岩大浅神经和面神经鼓室段的是面神经迷路段。前庭和后半规管在此层面出现,同时出现颈内动脉的升段。图8.为典型的前庭层面。在上鼓室出现锤砧关节,呈冰淇淋(Ice-cream)样结构,前端似冰淇淋的是锤骨头,后方似蛋桶状的为砧骨体。耳蜗内侧可见面神经鼓室段。在后半规管的内侧有一与之平行的裂隙,为前庭导水管,一般不超过1.5mm 宽。在较大的前庭腔后外侧,有与之相通的半弧形的水平半规管腔。 图9.耳蜗中旋出现。颈内动脉管水平部初现,面神经鼓室段向后延伸至水平半规管。 图10.在面神经鼓室段的外侧可见有小的隆起为匙突。同一平面出现开放的面神经外膝部,又称锥曲部,由于骨壁薄,呈向鼓室的开放状,文献报道此处面神经的自然裸露率达17~37%。后鼓室显示内侧的鼓室窦(sinus tympani)和外侧的面隐窝(facial recess)。鼓室内锤骨柄和砧骨长突可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