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7,16(3):33~36

A cta A gr icultur ae Bor eali occidental is Sinica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邱 刚1,李引乾1*,芮亚培1,曹光荣1,

荆娜娜1,许登攀1,王 亮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林州市畜牧局,河南林州市 456550)

摘 要: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出粒径范围在1~100nm的纳米银颗粒,以电镜进行表征,进行纳米银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药效学试验。试验证明纳米银颗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安全无毒,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3种病原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关键词:纳米银;安全性试验;稳定性试验;M IC;M BC

中图分类号:S8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1389(2007)03 0033 04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Nanometer Silver and Its Pharmacy

QIU Gang1,LI Yin qian1*,REI Ya pei1,CAO Guang rong1,

JING Na na1,XU Deng pan1and WANG Liang2

(1.College of An imal S ci Tech,Northw est A&F Un iversity,Yangling S haanxi 712100,China;

2.L inzhou Lives tock Bu reau,Linzhou H e nan 456550,Chin a)

Abstract:T o produce nanom eter silver w ith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y,secur ity and stablility.Chem i cal reduction metho d w as applied.Prepare process:T he spherical nano meter silver w as pr epared w ith Ag NO3,N H3!H2O and H2O2under the existence of surfactant Po lyvinylpyrro lidone(PV P).?T he pr oduct w as observed by T ransmission Electron M icroscope(TEM).T o determine the antibac terial effect of nanometer silver to E.coli,Stap hy lococcus,Strep tococcus,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vitro was car ried out.T he test o f stability w as done in ro om and norm al atm ospher e.T he test o f acute to xicity on chicken is conducted to ev aluate the security of nano meter silv er.The w ell crystallized nanometer silv er w ith even size could be produced by co ntro lling the reaction conditions.Further m ore,the nanom eter silver has hig h antibacter ial pro perty and bio 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Nanometer silv er;Preparation;Security test;Stability test;Pharm acy

纳米银(Nanometer silv er)是指粒径位于1 ~100nm之间的银簇,也称为超微银粒子,由几个到几十个银原子团聚在一起所形成。纳米银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以其独特的抗菌机理,完全没有耐药性及其它毒副作用的优势,有望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新一代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药物。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1.1.1 仪器 磁力加热搅拌器(国华79 1型),烘箱,培养箱,SZ 93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 JEM123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天平,超净工作台(AIRT ECH),光学显微镜。

1.1.2 试剂硝酸银(天津市天感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30%过氧化氢(西安化学试剂厂),聚乙烯吡咯烷酮K30(西安富力化学厂),均为分析

*收稿日期:2006 09 01 修回日期:2006 12 08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

作者简介:邱 刚(1981-),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兽医药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李引乾。

纯;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琼脂,犊牛血清;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土霉素。

1.1.3 菌种和试验动物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菌种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微生物实验室提供;3~10日龄健康雏鸡及健康成年大耳白兔均购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农场。

1.2 方法

1.2.1 纳米银的制备与表征 配制0.1mo l/L 的硝酸银溶液20m L,滴入适量28%的浓氨水搅拌至澄明,不断搅拌并稍加热,向溶液中加入0.35g的PVP(Polyv inylpyr rolido ne,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使其溶解,在冰浴状态下缓慢滴加20mL30%的H2O2于Ag(NH3)2+溶液中,剧烈搅拌至无气体放出,得含纳米银的悬浊液。离心或长时间沉淀并真空干燥可得纳米银粉[1~3]。用透射电镜可以观察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

1.2.2 安全性试验[4] LD50的测定:采用序贯法估算LD50及其可信限。分别进行2000mg/kg 剂量水平的限度试验和5000mg/kg剂量水平的限度试验。2000mg/kg剂量水平的限度试验将纳米银混悬液通过灌胃给予1只雏鸡,未出现死亡,依次将纳米银混悬液给予另外4只雏鸡。5000mg/kg剂量水平的限度试验将纳米银混悬液给予1只雏鸡,该动物存活,将受试物给予另外2只雏鸡。这2只雏鸡都存活。

如果5000m g/kg剂量水平的限度试验有3只或3只以上动物存活,则LD50大于5000mg/ kg。

最大耐受量试验(Max imal to lerance dose, MT D):即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预试验:取10只雏鸡进行预试,禁食不禁水10h,灌胃给予纳米银混悬液10000m g/kg,观察雏鸡给药后反应及死亡情况。?最大耐受量测定:20只雏鸡以纳米银混悬液灌胃3次,每次间隔4h。给药容量均为10000m g/kg体重,连续7d观察雏鸡的一般表现和死亡情况。#黏膜刺激性试验:采用家兔滴眼法,以10m g/m L、1mg/mL纳米银混悬液分别滴入4只健康成年家兔左眼睑内,右眼滴入生理盐水为对照,观察1、24、48、72 h和第4天、第7天的反应,依此判定结果。

1.2.3 稳定性试验 将制备好的纳米银在常温放置30d,60d,90d,观察其分散性是否发生变化,以纳米银粒子的平均粒径作为判断指标。1.2.4 药效学试验 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测定[5]。将纳米银配成1mg/mL浓度的混悬液。对照药物环丙沙星、土霉素以0.1mol/L盐酸溶解后配制成1mg/mL 的浓度,甲砜霉素配制成1mg/m L浓度。?每种药物各作一排试管,分别测定对3种细菌,即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MIC。每排9支试管,每管加肉汤1m L,第1管加药液1m L,依次作倍比稀释至第7管,其浓度分别为0.50 mg/mL、0.25mg/mL、0.125mg/mL、0.0625 mg/mL、0.03125m g/m L、0.015625m g/m L、0.0078125m g/m L。第8管作为细菌对照,第9管作药液(1mg/mL)对照,第1~8管每管加菌液0.1mL(105~106CFU),37?培养24h,每管再取0.1mL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37?再培养24h,计算菌落数。每次试验重复3次。#最小杀菌浓度(M BC)和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结果判定:最小杀菌浓度(M BC)的结果判定:判定方法用试验管药液与对照管和细菌对照管比较,观察液体清亮的培养管,并在平板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小于5个或无菌落生长的药液最小稀释倍数为最小杀菌浓度(MBC)。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结果判定:判定方法采用最小杀菌浓度管(M BC)的前一管,即1/2倍于M BC的浓度,抑制肉眼可见生长的试验管,并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只有少量细菌菌落生长的药液最大稀释倍数为最低抑菌浓度(MIC)。

2 结果与分析

2.1 纳米银的表征

以下为纳米银成品的TEM,其粒径基本在20~30nm之间,分散良好。图1a和图1b为同一批次的不同样品,粒径均小于50nm,无可见聚集现象。

2.2 安全性试验

2.2.1 LD50的测定结果 2000mg/kg剂量水平的限度试验:将受试物给予1只动物,未出现死亡。依次将受试物给予另外4只动物,也未出现死亡。

5000m g/kg剂量水平的限度试验:将受试物给予1只动物,未出现死亡。依次将受试物给予另外2只动物,也未出现死亡。

因为有3只或3只以上动物存活,则LD50大于5000mg/kg。

!

34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16卷

故该试验结果判定为LD 50>5000m g/kg 。2.2.2 最大耐受量测定结果 给予5日龄雏鸡灌胃纳米银混悬液,24h 最大耐受量30g/kg ,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000倍。

给药后7d 内雏鸡情况良好,皮毛光泽,饮食正常,7d 内给药组雏鸡无一例死亡。处死剖检观察给药组20只雏鸡的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未观察到异常变化。

2.2.3 黏膜刺激性试验结果 未出现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和流泪等反应。2.3 稳定性试验

图2a 、2b 、2c 分别为30d,60d,90d 的

TEM ,可以看出纳米银经30d,60d,90d 的常温常压放置后分散性良好,无团聚现象,粒径仍然保

持在20~30nm 之间。2.4 药效学试验

体外抑菌试验可见纳米银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 IC 、MBC 与环丙沙星相当,对链球菌的MIC 、M BC 则分别为0.25和0.5mg/mL,高于环丙沙星和甲砜霉素,低于土霉素(表1)

图1 纳米银透射电镜图(%150000)Fig.1 The TEM of nanometer silver(%150

000)

a.常温常压放置30d(%150000)preservation in room and normal atmosph ere 30days

b.常温常压放置60d(%120000)preservation in room and normal atmosph ere 60days

c.常温常压放置90d(%250000)preservation in room an d norm al atm osphere 60days

图2 纳米银透射电镜图Fig.2 The TEM of nanometer silver

表1 最小杀菌浓度(MBC )和最低抑菌浓度(MIC )

Table1

Determination of M IC and MBC

/(mg !mL -1)

供试菌种

Pathogenic b acteria 纳米银

Nan om eter silver M BC M IC 土霉素Terramycin M BC M IC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M BC M IC 甲砜霉素Thiamph enicol M BC M IC 大肠杆菌E.c ol i

0.1250.06250.500.250.1250.06250.250.125金黄色葡萄球菌S taph ylococcu s 0.06250.0312510.500.06250.31250.500.25

!

35!3期 邱 刚等: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

3 讨论

本试验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因为不需要较高的温度,粒径可控性比较好。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结果显示,所得的产品粒径分布范围均小于50nm,且非常均匀,分散性良好。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具有可靠性和直观性。

序贯法测定LD50,分为限度试验和主试验。限度试验主要用于有资料提示受试物毒性可能较小的情况。纳米银混悬液的急性毒性反应极轻,雏鸡灌胃给药无法准确测得其LD50。急性毒性研究发现,纳米银混悬液的最大耐受量为30000 mg/kg,按体重计算,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000倍。在此剂量,未观察到雏鸡死亡和其它明显急性毒性反应。提示纳米银的最大耐受量大,较为安全。

稳定性试验发现,在常温常压下放置90d未见聚集,电镜检测分散良好,表明在90d内纳米银的稳定性良好。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纳米银的MIC和M BC,以临床较常用的3种药物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土霉素为对照药物,结果显示纳米银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低浓度能够有效杀死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临床应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彭子飞,汪国忠,张立德,等.用银氨配离子还原法制备纳米

银[J].材料研究学报,1997,11(1):104~106.

[2] 段春芳,周静芳.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J].化学研究,

2003,14(3):18~20.

[3] Rodriguez S an chez L,Blanco M C.Electrochemical s ynthes 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J].Jou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0,104(41):9683~9688.

[4] 祝寿芬.现代毒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

版社,2001,12(2):70~76.

[5] 何月英,宁玲忠,曾德年.二甲脂和富马酸抗菌药对常见病

原菌的作用效果试验[J].湖南畜牧兽医,2005,(2):4~6.

(上接第22页)

[12] 钱 云,师蔚群,朱猛进,等.共培养系统的体细胞类型和状

态对猪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02,22

(3):299~302.

[13] 张志平,张君涛,安志兴,等.牛胚胎体外培养体系的优化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6):7

~10.

[14] 李光鹏,赖学良,李子义,等.影响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

重要因素[J].中国兽医学报,1998,18(2):196~198. [15] M attson B A,Ros enblum I Y,S mith R M,et al.Au tora

diographic evid ence for insu lin and insulin like growth fac

tor bin ding to early m ou se embry os[J].Diabetes,1998,37:

585.[16] 白照岱,刘凯,邴录军.胰岛素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

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04,13(5):286~290.

[17] 安志兴,李雪峰,郭继彤,等.牛早期胚胎在不同培养液中体

外发育比较[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4):88~91. [18] Sum mers M C,M cGinns L K,Law itts J A,et al.IVF of

mous e ova in a simplex optimized medium su pplem ented

w ith amin o acida[J].Hu man Reproduction,2000,15(8):

1791~1801.

[19] Krish er R L,Lan e M,Bavis ter B D.Developmental C om

petence and M etabolism of Bovine Embry os Cultu red in

Semi Defined and Defined Cultur e M edia[J].Biology of Re

production,1999,60:1345~1352.

!

36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16卷

药效研究

药效学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指对其药理作用的观测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内容包括: (一)观测生理机能的改变。如新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还是抑制;对心肌收缩力或胃肠道运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对血管或支气管是扩张还是收缩等。 (二)测定生化指标的变化,如血糖、电解质;生理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环磷苷浓度的改变等。 (三)观测组织形态学变化,如血细胞大小、甲状腺大小、肾上腺皮质萎缩等。 二、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主要达到二个目的:一是确定药物的治疗作用,二是确定药物的一般药理作用,为新药临床试验提供可靠依据。 三、基础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讲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所谓综合法是指在整体动物身上进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综合参与下考察药物作用,根据实验动物情况不同,可分为正常动物法和实验治疗法。所谓分析法是指采用离体脏器,例如离体肠管、离体心脏、血管、子宫及离体神经肌肉制备等,单一地考察药物对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还包括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一)整体动物实验一般应用小鼠、大鼠、兔、猫、猴、狗,根据不同情况可用正常动物、麻醉动物、病理模型动物。 1.观察药物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最常用正常动物。如将动物的行为进行分级,对用药组和对照组动物进行细心观察,并按分级法打分,求出平均数,进行显著性测验,从而可判定新药是中枢抑制作用还是中枢兴奋作用。用转棒法观察动物的协调运动,是测定新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和对骨骼肌松弛张作用的最简单而经典的方法。观察药物对记忆力的影响,以及测定药物的依赖性实验都是用正常动物。 2.观测药物对疾病的疗效,则常用病理模型动物。 (1)研究抗精神病药:常用去水吗啡造成大白鼠舔、嗅、咬等定向行为,从而观测新药的安定作用。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年来,国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过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 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编者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编:王广基 副主编:晓东,柳晓泉 编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广基、晓东、西敬、劲、柳晓泉

容提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 的参考书. 1 目录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物膜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第三节药物的吸收 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第四节药物的分布 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

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第二节中药药效学特点 中药防治疾病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平衡。其基本药效与其他化学药物一样,都是通过调节机体功能,补充机体不足,或杀灭病原体而发挥作用。但是由于传统中药包括及其组成方剂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有与一般化学药物研究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值得我们中药新药研究药效学时注意: 一.中药药效学研究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注意结合中药功效设计药理试验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1、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2) 2、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2) 3、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 4、治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5) 5、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6) 6、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7) 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8) 8、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9) 9、治疗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0、治疗泄泻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1、治疗胃脘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2) 13、治疗吐血、黑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3) 14、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4) 15、补肾壮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6、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7、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6) 18、治疗水肿证(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19、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20、治疗外科疮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8) 21、治疗腰腿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9) 22、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0) 23、治疗血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1) 24、抗疟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5、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6、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4) 27、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5) 28、治疗中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6) 29、治疗风温肺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8) 30、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1、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2、治疗肝郁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0) 33、治疗肝胃不和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4、治疗胃热证、胃阴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5、治疗痞满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6、治疗肝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7、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3) 38、安胎保婴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4) 39、调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5) 40、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6) 41、治疗慢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7)

纳米银的制备与应用前景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健08应化0814131030 摘要:纳米材料是由纳米粒子组成的固体材料,自80时代纳米材料的概念形成后,这种材料就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金属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贵金属金、银、铜为代表,其中纳米银的研究结果最多,本文主要参阅了中外09~11年的9篇纳米银的制备与应用相关文献筛选总结,并简述了近年来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关键词:纳米银粒子制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应用 引言 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粒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介于原子、分子和宏观物质之间。随着对各种纳米粒子的不断深入研究,促进了纳米粒子在制药业、纺织业、物理、化学、农业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纳米银粒子是纳米粒子的一种。在各种金属纳米粒子中,纳米银粒子自从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这不仅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光学特性,机械特性和催化特性,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性、生物兼容性和表面易修饰等优点。因此,纳米银粒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纳米材料,可以用作照相制版、生物医用材料、化工的催化剂、陶瓷材料、导电浆料、污水处理、建筑材料、润滑剂、光吸收材料、涂料、传感器、高性能电极材料等。 纳米银粒子的制备方法有很多,人们借鉴已有的制备方法,已制备出各种粒径和结构的纳米银粒子,如球形纳米银粒子、纳米银块体材料、树状纳米银、银纳米管、银纳米带、银纳米链、银纳米立方体、银纳米双凌锥、银纳米线、银纳米三棱柱、银纳米片、银纳米盘等结构,如下图列出的几种:

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

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处理方法,定量描述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体内的药物位置、数量、疗效和时间之间关系的科学。目前常用于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1)以某一成分为代表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它适用于化学成分比较明确的制剂;(2)生物药效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和效量半衰期法。在本研究中,牡丹皮为组方中的君药,丹皮酚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因此,以血药浓度法测定血浆中代表成分丹皮酚的含量,并测定对豚鼠冠脉流量的增加百分率以考察其综合药效,从而将二者结合来考察通栓救心缓释微丸的体内药动学过程。 1.血药浓度法药物动力学研究将原料药粉按处方比例混合装胶囊作为参比制剂,受试与参比制剂的服用量均相当于丹皮酚500mg。采用健康家犬进行交叉实验,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药一时曲线如图9-30所示。根据所测血药浓度结果,得到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23. 08%。 2.生物效应法药物动力学研究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实验具体方法‘3:为:取豚鼠( 300~350g),雌雄兼用;击头处死后迅速取出心脏,按Langendoff法制备离体心脏,以氧饱和的任洛氏液(任洛氏液的配制: NaCl 9g, KCl o.42g, NaHC()30.Sg, CaCl2 o.24g,葡萄糖lg,加蒸馏水至1 000ml)恒温、恒压灌流,待稳定后,从灌流系统中注入各组血清Iml,测定给药后5分钟内每分冠脉流量,计算给药后流量的最大增加百分 率,剂量一效应曲线、时间一效应曲线分别如图9-31、9-32所示,药动学参数结果见表9-11。

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湖南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工1103 姓名吴飞学号201106010305 课程论文题目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课程名称学科前沿讲座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老师签名 日期:2014 年10 月11 日

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吴飞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纳米银具有独特的热光、电磁、催化和敏感等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金属纳来材料研究的热点.阐述了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光化学还原法!模板法!溶胶一凝胶法! 微乳液法激光烧蚀法等,列举了纳米银在化学反应!光学领域!杭菌领域和作为杭静电材料的主要应用,简述了纳米银制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纳米银合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纳米银制备方法应用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ilver Nanomaterial Wu Fei (Hunan lnstitute of Engineering,Hunan Xiangtan 411100) Abstract Silver nanomaterial,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seareh fields in the metal nanometer materials, has a wide arnge of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its unique heat , light ,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 catalysis and sensitive features .The prePartion method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chmeical reduction , photoehmeical reduction ,template , sol-gel method, microemulsion , laser ablation method and so on.Their main applications of nano-silver in chmeical reactions , optical field, anti-bacterial field and anti-static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The shortages in the fabrica -tion process of silver nanomaterial are also outlined.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synthetic techniqu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ilver nanomaterials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 silver nanoparticle,preparation,application 前言 纳米银是指粒径为1~100 nm的金属银单质,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纳米银独特的热、光、电、磁、催化和敏感等特性引起了化学、物理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兴趣,特别是一维、二维的纳米银材料,例如,单分散的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棒、纳米板材和纳米立方体等被认为在化学反应、抗菌和其它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 纳米银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川,导电率比普通银至少高20倍,因此,广泛用作催化剂材料、防静电材料、低温超导材料和生物传感器材料等阅。另外,纳米银还具有抗菌功能,可应用于医药行业。因此,研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应用较多的纳米银的合成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其应用作了简要的总结。 1纳米银的应用 纳米银粉基于其粉体粒径小,而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点多、催化活性高、熔点低、烧结性能好等优点,此外,它还保留了金属银的导电性好、抗菌性能好,电铸银颜色光亮的优点,使得纳米银粉在热、电、光、声、磁和催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1纳米银应用于催化领域 纳米银粉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和表面能高、表面活性点多、表面原子的配位情况与颗粒内部原子有很大差异,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反应选择性,可提高反应效率,因而其催化活性和选

纳米银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

Material Sciences 材料科学, 2018, 8(5), 447-45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10876972.html,/journal/m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10876972.html,/10.12677/ms.2018.85050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of Nanosilver/Polymer Composites Wenbo Li, Shuhong Sun, Yong Liu, Yan Zhu*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r. 23rd, 2018; accepted: Apr. 30th, 2018; published: May 8th, 2018 Abstract Nanosilver/polymer composites have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non-linear optical effects and optical energy conversion effects, and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an-tibacterial self-cleaning,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and so on. Previous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nanosilver/polymer composite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ts preparation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mixing nanosilver in polymer and coating nanosilver on polymer surface.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mixing nanosilver in polymers—physical blending method, in-situ method and ion exchange method, and the methods of coating nanosilver on polymer surface—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and physical-chemical combination method are respectively reviewed. Keywords Nanosilver, Polymer, Composites 纳米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 李文博,孙淑红,刘勇,朱艳*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8年3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8日 摘要 纳米银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非线性光学效应、光能转化效应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抗菌自洁、表面*通讯作者。

第三章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和稳定。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内容。 一.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一)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有效性 通过药效学研究可以初步明确新药是否有效,作用的强弱,与同类药比较在药效上的优缺点和特色,确定有无实用价值及开发前景,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确定可否进行人体试验及临床研究。 (二)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作用机制研究及配伍规律研究,可以揭示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使临床使用充分发挥药物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科学、严密、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计划。根据新药的特点、功能主治、临床实践经验及近年研究成果,合理选用试验方法,建立与临床相符的“病”“症”或“证”相似的动物模型与指标,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对天然药物及中药中提出的单一化合物不强求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 二.药效学基本要求 (一)试验负责人 应是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职称和有较高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的人员。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论判断准确。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 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研究单位 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和药理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组织管理,具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均应符合要求。 (四)实验动物 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种属、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动物等级、特殊模型动物等,均应符合试验要求。 (五)试验记录 1.记录要求:实验记录应真实、完整、详细、准确、规范,防止漏记和随意涂改,对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特殊现象应详细写明情况。描记和形态学检查应有记录图和照片。不得伪造、编造数据。记录应符合国家《药品研究实验记录暂行规定》的要求。 2.记录内容: 实验名称:每项实验首先记录课题名称及实验名称。 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实验首页应有一份详细的实验设计及方案。 实验日期:每次实验须记下年、月、日及时间。 试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数量、健康状况、提供单位、合格证,动物等级或特殊模型动物、饲养管理、试验前观察与处理,随机分组的方法。 试验用药:品种、学名、产地,提取工艺,药物含量、浓度,给药剂量与容积,给药途径、次数、时间。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处方、功能主治,生产厂家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及出厂日期,实验前预处理,有无特殊溶媒、基质、防腐剂、助溶剂、填加剂等。试验用其他药品试剂的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号等。 主要仪器及试验用品:型号、规格、性能、生产厂家及批号等。

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作用规律和作用方式,阐明药物对机体 产生的生物效应的学科。简称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与药物结构特异性和剂量有关。选择性高的药物,药理活性 也较高,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针对性不强,不良 反应常较多。 例:强心甙对心肌细胞的兴奋作用 苯巴比妥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或称治本。 对症治疗: 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症状,或称治标。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 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 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宇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A型不良反应: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为固 有药理作用增强和持续所致。 特点:与药物的常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剂量相关反应的发生与否或者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或血药浓度的 高低直接相关。 一般能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较低。 1)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这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的结果。 2)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 但可以预知,也是应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LD50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 ●致畸胎(Teratogenesis) ●致癌(Carcinogenesis) ●致突变(Mutagenesis)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到阈浓度以下时 残存的药理效应。 ●苯巴比妥催眠→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重。也称反跳(Rebound reaction) ●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即急剧升高 5)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在药物治疗作用的基础上继发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继发性感染(二重感染) 及出血等 6)首剂效应 B型不良反应:是与固有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用药者的体质有关。 特点: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用常规毒理学方法筛选不易发现,难以预测。 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关,主要与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 发生率较低,但其死亡率较高。 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 很小量即可引起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机体接受药物(半抗原或抗原)刺激后发 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C型不良反应:非特异性反应,以疾病形式出现,如糖尿病,癌症。一 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 特点:背景发生率高,用药与反应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潜伏期长,难以用试验重复, 其发生机理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一) 药物方面: 1.正常的药理效应。 2.杂质:如青霉噻唑酸。目前的药品标准对于某些有害物质只是限度检查, 且项目有限。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纳米技术, 2012, 2, 50-57 doi:10.4236/nat.2012.2301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10876972.html,/journal/nat.html) 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silver* Haoquan Zhong#, Weijie Ye#, Xiaoying Wang?, Runcang Su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ulp & Paper Engineering, School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Email: ?xyw@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10876972.html, Received: May 28th, 2012; revised: Jun. 12th, 2012; accepted: Jun. 19th, 20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nanosilver material, including chemical reduction, physical reduction and biological reduction. In chemical reduction, the silver nitrate or silver sulfate and reducing agent react in the liquid phase, which can make the nanosilver with small size and good reproducibility. Physical reduction includes optical quantum reduction and microwave reduction, it has high efficiency and no hysteresis effects. Biological reduc-tion is the 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or natural materials for preparation of nanosilver, it shows great potential because of broad raw materials and green and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paper reviews the superior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ilver in thermal, optical, electrical, mechanical field, as well as its strong catalytic activity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At last, we prosp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nosilver. Keywords: Nanosilver; Preparation Method; Application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钟浩权#,叶伟杰#,王小英?,孙润仓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Email: ?xyw@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10876972.html, 收稿日期:2012年5月28日;修回日期:2012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12年6月19日 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还原法,物理还原法和生物还原法等。化学还原法是将硝酸银和硫酸银等银盐和适当的还原剂在液相中作用,所制得的纳米银粒度小、重现性好。物理还原方法以光量子还原法和微波还原法为主,具有高效、无滞后效应等特点。生物还原法是利用生物资源或天然材料来制备纳米银,其原料来源广泛、绿色环保、反应条件温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还综述了纳米银在热学、光学、电学、力学等方面的优越特性和其较强的催化活性以及抗菌性能,并展望了纳米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纳米银;制备方法;应用 1. 引言 纳米材料(Nanomaterial)是由尺寸范围在1~100 nm之间的纳米微粒(Nanoparticles)组成的一种材料,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纳米材料在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质。纳米银材料是21世纪新型的抗菌除臭剂研究开发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银材料包括单纯纳米级的银(Ag)单质颗粒组成的材料,以及银离子(Ag+)附载于纳米级的载体(如纳米沸石、纳米磷灰石及多聚体等)上而成的材料。近年来,纳米银的研究无论是在制备、性质还是应用都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纳米银材料现已广泛应用于陶瓷、电子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2323和31170558);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项目(2012069);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2ZZ0080)。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II) Antibiotic Pharmacodynam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0I) 1.β一内酰胺类药效学 青霉素G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该药半衰期短,最初临床常需反复多次给药,以取得临床疗效。20世纪40年代,Eagle等进行了青霉素G的药效学研究,动物试验发现给药方案中所存在的无药间歇使治愈时间延长,少量多次给药较大量较少次数给药更有效,血清2-5倍MIC浓度与杀菌作用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时间依赖性杀菌作用的概念。β-内酰胺抗生素后效应是PK/PD研究的重要相关因素,对于设计该类药物给药方案有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证明,β-内酰胺抗生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有1-3h的PAE,对各种革兰阴性菌,除碳青霉烯有最长2h的PAE 外,其余药物缺乏PAE;和其他抗生素一样,体内PAE较体外长。β-内酰胺抗生素蛋白质结合是影响其抗菌活性的另一因素。理论上抗生素进入体内后,只有游离部分发挥抗菌作用,而与蛋白质结合部分起抗生素存储作用,与游离抗生素间构成动态平衡,蛋白结合率愈高,治疗效果愈差。但研究证明,抗生素蛋白质结合率与药效在不同药物、不同细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头孢曲松蛋白质结合率95%,对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MIC值,人血清超滤物使其上升程度不如蛋白;但对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情况并非如此;上述情况推测可能与血清中含有某种促进杀灭革兰阴性菌物质有关。头孢尼西也是一种高蛋白结合的抗生素(结合率95%),体外MIC 值几何平均数为4.6mg/L,在50%血清中的MIC值可上升达27.9mg/L;治疗心内膜炎时,血药浓度达l50mg/L,但血清杀菌滴度确MIC,对治疗该部位感染有较大价值。β-内酰胺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在动物实验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Gerber等给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小鼠一次给予或分次给予替卡西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两者均可达到清除细菌的目的,但一次给药(C/MIC为20:1)并不比分次给要(C/MIC为5:1)细菌清除更快。对每一种药物、每一种细菌,T>MIC比例各不相同,如替卡西林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T>MIC 期望值分别为60%或20%,差别可能来于有无PAE。β-内酰胺类对常见敏感细菌T>MIC期值一般为碳青霉烯类20~25%,青霉素类20-35%,头孢菌素类35-55%。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PK/PD研究不断深入与丰富,以及社会对提高医疗质量减低医疗成本要求的不断高涨,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给药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间歇多次给药向持续静脉滴注转变,尤其是轻便恒量输液器的应用,使持续静脉滴注更易为临床所接受。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明,β-内酰胺抗生素能以较少的用药量与社会成本获取更好疗效。头孢他啶对大鼠革兰阴性菌感染ED50,单次给药所需剂量为持续静脉滴注的65倍,原因在于后者T>MIC的时间远较前者长。美国Hartford医院就β-内酰胺抗生素间歇给药与持续静脉滴注进行了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以每日持续静脉注射头孢呋辛1 500mg与750mg每日三次静脉注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两种方案的血稳态浓度为1 3.25±6.29mg/L,高于致病菌MIC90 2-4倍,结果两组病人总体治愈率相同,但两者用药量分别为5.9±3.2g与8.0±3.4g,日均相关费用分别为63.64±30.95与83.85±34.82美元,具有统计学差异。另一研究比较头孢他啶每日3g持续静脉滴注与2g每日三次静脉注射,合并使用每日一次妥布霉素治疗ICU肺炎,结果两

群体药代动力学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 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 南(包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群体 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他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