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1、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氏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氏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弗洛伊德的梦论

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他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讲,“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

弗氏认为,梦经历四个过程,即第一个过程是凝缩作用;第二个过程是转移作用;第三个过程是戏剧化作用,即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把思想翻译成视觉意象的作用;第四个过程是润饰作用。他说,“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改译成的形式。”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弗氏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它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弗氏认为,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弗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其思想更是坎坷不平。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弗氏思想亦如此。他把无意识的作用过分夸大,说它支配着整个人的全部活动,这是错误的。弗氏还过于强调人的本能,认为性力是人作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而且整个人类的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本能冲动决定的,这是反理性主义的。

尽管如此,但我们仍有理由说,弗氏仍然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无意识的研究在文化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弗氏的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有意义。弗氏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探索的道路,变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成为现代关于无意识问题最流行的派别之一,即精神分析流派。同时,弗氏思想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它对心理学的影响,后人将会永远记住弗氏的名字。

2、埃里克森的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从7岁到12岁,儿童进入社会,开始意识到社会提出的任务;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从12岁到18岁,青少年要自觉地与成年人处于相同地位;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即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完满的意识,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从18岁至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人期,个体进入了繁殖时期。“繁殖”(generation)一词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含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事业成功,发展任务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第八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要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他们的侧重点应着眼于保住自己的潜能,以维持个体生存和进行智慧斗争;发展的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避免失望情绪,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天年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都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第一,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不仅考虑到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而且强调了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埃里克森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第三,埃里克森的理论阐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3、教育要遵循活动性原则、自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

皮亚杰提出的这三条原则的主要涵义如下。

活动性原则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理解是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的,智力发展就是事物不断地同化于活动本身与那些同化的图式适应客观事物本身的调节之间的平衡。具体的活动是活动,抽象的思考也是活动,而且是对智力的建构起更重要作用的活动。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人关于外在事物的经验与关于他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皮亚杰在强调教学中的游戏因素、视听教学等的同时,还强调每门课的教学要为儿童的探讨性活

动和发现性活动创造条件,使这种活动与一定的知识体系相联系。皮亚杰还要求把发展儿童集体的社会生活放在重要地位。他指出,儿童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他们彼此的交流,有利于培养批判的态度,有利于养成客观地进行推理思考的行为方式,从不自觉地把外界同化到自我转化为相互理解,从而摆脱自我中心。

自发性原则自发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是相互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映,而是儿童把环境刺激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行为,因此,儿童的主体活动和运算方式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儿童的自发性学习能激发创造意识,使儿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学习,通过“发现”去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规律,这样的“发现”才能产生深刻的理解。根据这条原则,皮亚杰要求不要过早地把儿童将来能够自己去发现的东西教给他们,这样才能不扼杀他们的创造性。

冲突性原则这条原则把情感力量介入到智力活动中。皮亚杰认为,提供给儿童的学习材料既要与儿童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颖性,这样才能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学习。冲突性原则也就是“适度新颖原则”,他认为,能引起儿童兴趣和好奇心的事物,不完全取决于该事物本身,主体的经验在此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既不会对他很熟悉的东西感兴趣,也不会对太陌生的东西感兴趣,只有具有适度新颖性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

4、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简评

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衡量学习中的具体与抽象、初级与高级学习等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人类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要忽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由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人类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未必如此。学生既可以从实践,从学习具体经验开始,也可以从学习间接经验、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而且,

从教育的功能上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仍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相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1.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70诞辰庆祝大会上公然谢绝对他的潜意识的发现者的尊称,并说“在我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 1895年,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他们对歇斯底里的观点开始从纯医学生理学角度转向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角度,歇斯底里的无意识原因首次以精神分析的面目出现。 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提出了潜意识理论。 1915年,在《无意识》一书中,弗洛伊德详细介绍了他的潜意识概念 弗洛伊德在早期按心理地形学的方法(定位模式)(topographical model),将人的精神结构划分为意识(Cs)、前意识(具有变成意识的可能)(Pcs/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cs) ①凡是无意识的,就是未知的 “意识居于一个巨大的、不为人所知的、看来很晦暗的王国的表层” “无论何种心理历程,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时又无从直接觉知,我们即称此种心理历程为潜意识。” ②“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的” 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的描述中,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潜意识,潜意识的想法只有通过审查,才能变成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潜意识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它不存在理性经验的成分。 “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性爱与文明》” “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意识之为意识,只是一时的现象”(——《精神分析纲要》)。 “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只能像感官感觉外部世界一样去知觉它”(——《无意识》)。 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只承认意识的心理学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明显依赖于意识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现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断顺序的阶段上”(——《精神分析纲要》)。 “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梦一样。心理学所能支配的仅仅是关于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资料,这种资料已经在任何方面都被证明不足以探测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提示其相互联系以至认识其失调状态的决定因素的”(——《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强调,③潜意识主要来自于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那些备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因此,它往往是个人的、经验的,并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被压抑的“性欲”有关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本能冲动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它们被迫滞留在潜意识中,这是由压抑促成的。压抑是一种活动,它积极地、着力地反对不可接受的想法进入意识,是一种动力行为,而非关闭行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目前,整个世界的文化,已经进入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百花齐放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是21世纪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大势所趋,也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发展的开始,必将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第二个“轴心时代”。突破它,将引领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产生宗教、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一系列历史性革命。 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它将人本身的科学发展,上升到科学高度的起点。因此,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今后一百年内,心理学如果不提到弗洛伊德,就不叫心理学。弗洛伊德是岂今为止,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它发现了人类最深层次心理活动规律。 没有他,就没有心理学的今天。他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可概括为,人类大部分意识都是潜意识的化身,意识来源于潜意识的需要,并变化形式,经过前意识的审查,最终变化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分析,人类形成的大部分意识都是虚构和妄想,都是自身无法做主的自然过程,潜意识是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人类自身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抛开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和逻辑,人类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潜在的动力。并且,他把其称为生物的死亡本能,生的本能,等等。对本能的性质,弗洛伊德将其形容为不分善恶的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没有任何原则的生物需要。人类意识来自于本能,并把他化装成人类可以接受的、符合道德的理性显现,以及伴随理性的行为活动。 对人类自信心的三次致命打击:一次是哥伯尼日心学说,打破了地球是宇宙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与神经症的病人时发现,通过催眠暗示和宣泄法让病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的经历、体验和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或将产生症状的原因谈出来后,症状就消失了。由此,他认识到被压抑的潜意识中未满足的冲动和情感,遭受过的创伤及未解决的冲突才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于是,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指出产生症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没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理论很贴近于这一事实,弗洛伊德作为一名临床精神病治疗师,发现并创造了一系列对于人类进步有着极重大意义的理论学说,开发并且丰富了心理学领域。其中关于“潜意识”理论的提出与确立,被赞誉为可与发现新大陆相媲美。其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弗洛伊德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其思想观念更是睿智深刻。在这里仅对“潜意识”理论进行极浅的讨论,并对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心理形式表现作简要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是可以回想起来的感知部分;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潜在思维表现,它包括个人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排挤至人本身无法意识到的领域

内。虽然不为人所意识到,它们却并未被彻底排挤出心理范围。而是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追求满足。这是关于潜意识理论的基础认知。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文艺心理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与潜意识理论相关的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角的恋母情结及最后的弑父娶母,是其潜意识中本能的欲望操控着一切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能够很深刻的解释这一切的文学现象。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 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开始着手说起,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氏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氏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再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开辟新路,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 影片《盗梦空间》自上映以来,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票房居高,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然而,作为一部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影片,很多影评家及文学研究者将光聚集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这部电影将潜藏在人性中最神秘的潜意识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面对潜意识,这个貌似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概念,玄妙的让人难以捉摸。 迄今为止, 对潜意识的研究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即使对潜意识的概念也很难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而潜意识产生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更少。潜意识是无自我知觉的主观现象。弗洛伊德的体系告诉我们,所谓的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理论中,就提出将心理生活分为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而潜意识则与之相反,不能为

个体当时直接感知。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又可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不允许的,一种是可以达到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时刻在寻求发泄和满足,进入意识。但在进入意识的通路中,它们必须要经过“检验”或“稽查”。前意识即是属于潜意识中通过了检查可以进入意识的部分,而潜意识则是在检查时遭到拒绝而受到压抑的部分。 潜意识的内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也不断地被修正。在早期,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被压抑的东西,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邪恶的、阴暗的东西。其中尤其以对性的作用的强调为突出,认为性本能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但在后期,弗洛伊德指出:“无意识与被压抑的东西并不一致,所有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无意识的。这仍然是正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无意识都是被压抑的。” 弗洛伊德理论在提出之始,其惊骇之处在于他否定了人们通常认为的意识是心理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的观点,而提出许多直接感知以外的潜意识的内容才是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和个性心理的主要动力。弗洛伊德承认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存在。但他认为在心理结构中,相对而言,潜意识是主要的,潜意识的内容要比意识的内容丰富得多,潜意识的力量也比意识的力量强大。意识派生于潜意识,是为了使潜意识中的内容和欲望能够得到发泄和满足的中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潜意识服务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目的即在于疏泄潜意识中的能量,因此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不断将潜意识的内容引入意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一反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把人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它们分别处于精神活动的表层、中间层和最底层。他打了一个比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犹如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识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人的精神生活的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又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弗洛伊德认为科学的研究就是要透过人的精神生活的表层,揭示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原初基础。 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注意中心部分,包括感性、意志和思想等精神活动,属于片断的、零碎的、暂时的东西,始终处于捉摸不定的状态,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前意识是意识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属于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还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领域去,即可以再次复现或被回忆,是来自意识的东西如想法、印象等暂时储存的地方,从本质上说,它属于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学概括为两个基本命题,即潜意识和本能或欲望。如果说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那么本能论就是潜意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说他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论出或猜测出精神装置究竟是怎样构成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他发现,离开本能冲动,就无从揭示潜意识的秘密,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本能,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的一种先天状态,就像一条河,总是沿着特定的河道在奔流。它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或是来自身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来自某种感觉器官的心理刺激。它与外部刺激具有不同的心理效应,本能刺激主要是由机体内部需求状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一种固定的力,只能依靠适当地改变内部的刺激状况来对付或解除这种冲击和力量;而外部刺激往往是躯体以外的个别冲击,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只能靠个别的相应的行动方式来加以排除。 任何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对象和动力能量。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和冲动,一种需要和冲动表现在人体的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而这一兴奋过程就必定要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如饥饿的生理状态,它是体内肠胃器官的兴奋所释放的能量激活了饥饿本能,这样就促使人产生获取食物的行动。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该本能的根源,即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本能除了最终目的之外,还有其他的从属目的,从属目的必须先于最终目的的实现。如饥饿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消除饥饿的需要状态,而在消除之前,为了满足饥欲,并不是选择什么东西都可以,而必须找到可食的东西,并把食物送到嘴里,这一切都是消除饥饿这一最终目的之外的从属目的。本能的对象指本能行为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或采取的手段。本能对象可能是自身,也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物或事件,并且是不固定的,本能可以利用许多不同对象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本能的动量指本能所具有的力或强度,其大小由本能拥有的多少来决定。如饥饿越厉害,对精神所产生的冲动就会越强烈。

心理学之赏析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赏析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没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理论很贴近于这一事实,弗洛伊德作为一名临床精神病治疗师,发现并创造了一系列对于人类进步有着极重大意义的理论学说,开发并且丰富了心理学领域。其中关于“潜意识”理论的提出与确立,被赞誉为可与发现新大陆相媲美。其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弗洛伊德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其思想观念更是睿智深刻。在这里仅对“潜意识”理论进行极浅的讨论,并对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心理形式表现作简要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是可以回想起来的感知部分;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潜在思维表现,它包括个人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排挤至人本身无法意识到的领域内。虽然不为人所意识到,它们却并未被彻底排挤出心理范围。而是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追求满足。这是关于潜意识理论的基础认知。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文艺心理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与潜意识理论相关的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角的恋母情结及最后的弑父娶母,是其潜意识中本能的欲望操控着一切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能够很深刻的解释这一切的文学现象。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 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开始着手说起,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

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形成人的行为的真正因素大多是无意识的。他相信随着人类的成长,许多欲望遭到了压制。然而这些欲望既无法消除,也无法百分之百的被控制,他们会出现在梦里,无意的话语中或意念活动中,或最终反映在心理中。 因此,弗罗伊德认为人一个人不可能真正了解其受激励的真正动机。如果一个民营企业家来北大读书,他也许会称自己的动机是“充电”,是学习知识以便更好的经营企业。但进一步分析的话,他来北大可能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才华,即自己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现代儒商;还可能是为了广交朋友,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网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可能是为了圆心中的燕园梦,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等等。 弗氏动机理论在营销学方面的主要代表者是狄克特(E.DICHTER),他专门研究如何以潜意识动机来解释购买者行为类型和购买者决策,他称他的研究为动机研究,该技术包括了文字联想法、句子完成法、图象解释法和角色扮演法。动机研究者在研究消费者思想中那些与特定购买活动有关的动机时,得出了一些有趣但很有启发意义的结论: 老年消费者不愿吃果脯是因为他们看起来皱皱巴巴的,让人联想起病态和老年; 妇女所以喜欢食用植物油,而不喜欢食用动物油,是因为后者会引起一种残杀动物的罪恶感。尽管动机研究者会有不寻常的结论,它仍然是一种营销者深入理解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工具。怀孕的妇女为什么不愿看暴力影片,原因是会引起一种残杀生命的罪恶感。 [编辑]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的运用事项 将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运用到营销实践中,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别被消费者表面的言行所迷惑。例如,当前保健品的价格为什么偏高,包装为什么那么考究,那是因为保健品的购买者主要不是为了自用,而是为了送礼,送礼当然得讲究面子,讲究包装了。再如,某工厂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遭到老工人反对,说原设备仍然可用,为何要花重金购买新设备呢?真是一群“败家子”。初一听好象他们很为工厂着想似的,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恐惧新机器进来后,他们在工厂原有的地位会动摇,搞不好还有下岗的危险。怎样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真实的需要呢?一要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二要重视理论的学习,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编辑]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运用案例[1] 把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应用到市场营销中,即:探究顾客的“无意识需求”,并将此作为指导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一个根据。笔者认为,这种应用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努力发现人们的“无意识需求”,并据以推出能够满足顾客此种需求的特定产品; 第二层次:设法消除人们对产品的“无意识的抵触”心理,消除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障碍,为产品的市场拓展打开通道; 第三层次:改变人们的次级价值观和某些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或习惯(向传统和习惯的次文化价值观挑战),以开拓产品市场。 弗氏动机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这三个层次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讲,一层比一层深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G09药剂班赖伟龙98号[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 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获得很大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大胆猜想的验证,对丰富和提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核心———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而无意识(潜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其心理学说理论的核心,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弗洛伊德说:“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这种对心理动力学的洞察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术语和描述,我们称之为前意识,而把潜意识一词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我们有了三个术语,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通过自己的研究,否定了“心理即意识的”这一心理学传统的观念。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和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还有前意识,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则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的中介机制,是一种可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无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无意识,使无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前意识的功能主要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无意识)被它控制,不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 ,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摘要 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无意识最重要。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在整个的心理过程中,无意识有着比意识更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 一、无意识的内容和特点 在人清醒的状态下,无意识的内容也经常改头换面地冲破阻力,到意识层面上来表演。由于它的干扰,人们常常会产生各种“错失”行为,如口误、笔误、遗忘等。此外,精神病患者的想法、艺术的象征性作品以及儿童思维的某些方面,都显现着无意识的内容。 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 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无意识的特点: (一)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如性本能、自我保存本能、死的本能等。 (二)各种本能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初始活动,只知满足,无否定性。 (三)无时间性。 (四)以心理实在代替外部实在。 二、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 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 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 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 其存在。 无意识作为人的动力基础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无意识冲动总是力求得到满足而上升到意识领域。 三、无意识理论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潜意识 正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8 页)

由梦到潜意识_通过梦境分析浅谈弗洛伊德潜意识概念

通过梦境分析浅谈弗洛伊德潜意识概念 陈潇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通过对一位来访者的梦的分析,阐述弗洛伊德的有关潜意识概念。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根本原因。潜意识通过梦、失误、诙谐等形式涌动,通过专业的精神分析方可完全意识到。但是在释梦的时候,应该多倾听来访者自己对于梦中事物的解释。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梦;潜意识 潜意识的概念在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基于催眠疗法的实验和对梦的解析而提出之前,许多哲学家就有所提及。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由人的以性欲为主导的原始的本能动机所组成,为社会道德、法律、宗教所不容,往往被意识领域拒绝接纳;梦、过失、神经病等都是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活动。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把本我愿望压抑了,它们并非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由“显梦”

四、谈潜意识之概念 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而弗洛伊德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并且行为的原因和意识层面人为的“原因”关系极微。弗洛伊德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土道”,在其《梦的解析》一书中,发展最初的心理拓扑学,论证潜意识的存在。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本文开篇所述,潜意识是与意识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由压抑理论得来,而压抑提供了潜意识的原型,但并不是说潜意识都是压抑的。弗洛伊德并不认为潜意识是一个被动的容纳场所,储存那些痛苦的记忆和经验,而是原动的,有其自身的动力,它会以各种衍生物来表现自己,通常的形式是精神病、梦、过失、诙谐等。这种动力是精神活动的动力,也是本能活动的源头、性冲动和情感经历的起源。 从描述意义上看,潜意识又可区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能用通常方法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前意识较潜意识更接近意识。尽管如此,在动力学意义上,潜意识只有一个。如果把人格比喻为一座大海上的冰山,露于水面之上的则为意识,在水面处上卜浮动的部分为人的前意识,水面之卜的则为无意识部分,前意识可以通过风浪的作用偶尔露出水面,即进入意识之中,而水卜的那部分是无法显露于水面之上的,即作为人的无意识只能通过梦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形态,从而把人的另一部分自我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梦正是通过凝缩、转移和象征的主要运作方式呈现内心的潜意识。 (责仟编辑:吴鹏辉)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1、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氏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氏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弗洛伊德的梦论 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他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讲,“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 弗氏认为,梦经历四个过程,即第一个过程是凝缩作用;第二个过程是转移作用;第三个过程是戏剧化作用,即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把思想翻译成视觉意象的作用;第四个过程是润饰作用。他说,“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改译成的形式。”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弗氏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它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弗氏认为,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弗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其思想更是坎坷不平。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弗氏思想亦如此。他把无意识的作用过分夸大,说它支配着整个人的全部活动,这是错误的。弗氏还过于强调人的本能,认为性力是人作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而且整个人类的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本能冲动决定的,这是反理性主义的。 尽管如此,但我们仍有理由说,弗氏仍然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无意识的研究在文化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弗氏的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有意义。弗氏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探索的道路,变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成为现代关于无意识问题最流行的派别之一,即精神分析流派。同时,弗氏思想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它对心理学的影响,后人将会永远记住弗氏的名字。 2、埃里克森的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