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土壤的保护

小学科学土壤的保护

小学科学土壤的保护
小学科学土壤的保护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土壤的保护

教学设计班级:

三年级课题:

土壤的保护学校:

新桥小学学科:

科学 1、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3、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认识人类行为对土壤的影响;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4、意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感激土壤并且能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2、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内容分析:

本课是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研究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课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人类行为对土壤的破坏。

由此启发学生为保护土壤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2)学生分析:

基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土壤里的物质,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以及周围的土壤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1 / 5

又因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家住城镇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有电脑,有照相机,能上网,会拍摄。

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家住农村的孩子,能与土壤零距离接触,具备采集到土壤样品、调查访问的条件。

这些因素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有利保障。

人数:

教时:

日期:

月日执教:

姜美玲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1 、谈话: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

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生:

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

植物.. 生:

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动物生:

还可以居住人。

生:

---------------------------------------------------------------最新资料推荐------------------------------------------------------ 制作砖瓦、陶器。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填写好书本第 65 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保护土壤,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二、欣赏课文插图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植物生长北方窑洞鼹鼠的家制作陶器 1 、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对比模拟实验 1 、谈话:

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4、教师小结 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之间互相补充。

小组合作,做对比模拟实验。

2、学习小组交流

3、在全班交流道土壤是人类和动

3 / 5

植物共同的家园。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对比模拟实验四、交流讨论 6、提问:

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7、小结:

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1、谈话:

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5、谈话: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生:

我把垃圾丢在路边,风一吹,垃圾到了地里。

生:

---------------------------------------------------------------最新资料推荐------------------------------------------------------ 我把废电池扔到地里。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五、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土壤的保护

5 / 5

【2019年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认为实验将会怎样做?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初上科学课还不到一个学期,实验方法的习得以及实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给学生明确研究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预想实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心理准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师:(出示实验装置图片)现在,如果点燃三支蜡烛,再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饮料瓶,分别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猜一猜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被瓶子罩住的蜡烛会熄灭,小瓶子内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小瓶子内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 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4.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5.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6.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教师讲述】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

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教师提问】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步骤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 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有重量吗》| 教科版

7.空气有重量吗 一、教材分析: 《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共分三个板块,包括四项活动: 第一板块:用简易小天平进行实验,感知空气有重量,包括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设计实验并制作小天平来测量空气的重量。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第二板块: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证明空气有重量。 教材表现为活动三: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第三板块:单元小结。 教材表现为活动四:对固体.液体.气体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填写对照表。 可以看出,教材是按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由现象向量化本质的脉络进行编写的,层次分明清晰,符合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 二、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空气有重量吗,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原有想法。活动二是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活动三是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活动四是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填写石头、水和空气三种物质的对比表,其实是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基本属性的对比。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五、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两个气球,透明胶,一根杠杆尺,记录表。 演示实验材料: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一个托盘天平,一盒砝码,一个皮球,放气针,两枚回形针。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1.(出示一个空瓶)这个瓶里有什么? 2.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怎样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请大家思考几分钟。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2空气有质量吗教案新版苏教版

2空气有质量吗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质量,但是质量很小。 2.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设计简单实验,并能够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对现象进行解释。 3.形成尊重客观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质量,但是质量很小。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质量。 ◆课前准备 两个气球,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准备两个矿泉水瓶,一瓶装满水,一瓶装满空气。提问学生,瓶子分别装的是什么。回答好这个问题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左右手各拿一个矿泉水瓶。 【教师提问】你的左手和右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一只手感觉比较重,另一只手感觉比较轻。 【教师提问】为什们同学会出现这种感觉呢? 【学生回答】一只手感觉比较重是因为瓶子里装了水,水比较重。 【教师提问】轻的瓶子里的空气难道就没有重量吗?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空气和空气有重量吗?黑板上板书今天的课题。 一、空气有重量吗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一块石头,一瓶水都是有重量的,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现在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如果有,你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没有,你的理由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两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建立自己的猜想。学生七嘴八舌来回答【教师活动】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老师觉得空气就像水、石头一样是有重量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呢有的。当学生说出可以用秤称一下后,教师提出疑问,我们身边现在没有秤,可不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做一杆秤。 教师演示如何用桌上的细绳、木棍做一杆秤。 通过课前的准备快速的组装好简易小天平,两端用细绳系好,将小夹子拴在细绳上。

三年级科学《保护土壤》教学案例.doc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保护》案例 一、教学H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3、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4、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牛活产牛的不利影响。 5、培养学牛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实验屮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挂图、泥土、草皮、水壶、长方形塑料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帅讲述: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是亿万个牛命的母亲,它无私 的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可我们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伤害到这位伟大的母亲。(2)多媒体课件出示:黄河的录像。 让同学们猜想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汇报。 (二)实验探究: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是不是像大家所猜想的那样,是因为没有了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的保护,水土流失造成黃河水变黃了。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真的能够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吗?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來进一步研究。 (1)师拿出为每组准备的材料:

两只塑料盆、两块木板、木板斜放在盆里、一块木板放带草皮的土、一块木板放一把散土、两只喷壶。(喷壶屮放适量水)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法。 (3)各小组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完毕,各小组交流。 (5)几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 学牛解释为: %1两个木块一个横着放、一个竖着放,高度不一样。 %1两个喷壶放得一个高一个低,是不对的,应放得一样高。 %1两个喷壶的水流出的不一样多。而且一个流得快,一个流得慢,是不对的。 %1除有草无草不一样外,其它条件都应当一样。 (6)学牛再次实验并修改实验报告单。 (7)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有草的一盒土少、水清。 无草的一盒土多、水混。 (8)教师总结:从实验结果屮你知道了什么? 学牛答岀:

认识空气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思想: 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活动1:找空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活动2: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土壤的保护

3.4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试验。 3.知道人类的破坏土壤的行为有哪些。 4.意识到保护土壤及环境的重要性,愿意为保护土壤出一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土流失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的草皮,水、自制喷壶或烧杯、砖块、2个大的托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盆花,漂亮吗?如果我把花从土壤里拔出,请问:花还会存活吗?师:对,不能,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同样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也离不开土壤,那我们就应该保护土壤,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土壤保护的话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经验进行探讨: ①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直接提供给我们人类?

1/4 ⑵土壤里的哪些被动物们利用了? ③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 ④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 小组讨论: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选择喜欢的问题分小组讨论。 交流并汇报结果 多媒体显示插图,介绍窑洞和鼹鼠。 小结: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也正是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活动一:了解一些土壤荒漠化的原因 学生看图片,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学生发表各种意见或猜测。 教师活动:补充土地荒漠化的资料: 3.活动二:实验:了解植被对土壤蓄水能力的作用 提出问题: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猜想假设: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没有变化/变小/变大) 制定方案:小组实验方案与器具材料准备:泥土、草皮、水壶。 温馨提示:①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都要一样,不同的是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草皮。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

三年级上册科学 12认识空气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年级上 科学 水和空气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水和空气”单元共7课。 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 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标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同测量工具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即使用同一种工具,测量单位不同,操作方法不同,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也会认识到,液体的体积在测量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 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空气内容的第1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 在第7课中,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3.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4.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1.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2.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保护土壤》优质教案

7.保护土壤 一.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 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 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二.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分努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材料: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经常会出现暴风劲吹、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景象。这种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鄂尔多斯沙尘暴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鄂尔多斯沙漠化的现实情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土壤流失的危害,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爱惜土壤的热情] 2.是的,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板书课题:保护土壤)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土壤对人类的贡献 (1)这地球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那么想一想,地球上的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呢? (2)(出示课件图片)描述生活中土壤带给人类、动物、植物的贡献。 (3)师:大地就像一位母亲,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为有了它,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时,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2.关注土壤现实状况,引发问题,引导思考 (1)出示课本插图,思考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土壤资源正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壤退化等。而土壤流失还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荒芜、环境恶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1.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 进行汇报。

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 土壤的保护丨

《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土壤保护的措施。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并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能力目标: (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3、环境目标: (1)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2)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能提出一条以上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教学重点 1、利用模拟试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1)大自然一角——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影像资料。 (2)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3)黄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影像资料。 2、小组实验用具(每组一份):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2块砖块、2个大的托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看大自然一角——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影像资料。 师: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我们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充满着勃勃生机。感谢这默默无闻肥厚的土壤吧,我们的大地母亲,是您承载着生命和希望!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土壤对于生命是那么的重要,我们要加倍爱护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板书课题:7土壤的保护) 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又会有那些感受呢? 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 (1)学生看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一定会被震撼,老师可适时简单讲述母亲河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空气有重量吗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 空气有一定的质量是物质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前面的几课中,学生学习了几种不同的物质,而且对空气也是其中一种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会认识到一些因素会影响到天平的测量效果。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全面的了解空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猜谜 师:课件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活动2【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教师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这是石头,这是一瓶?另一瓶是? 生:学生回答。(预设:水;空气或者空瓶) 师:石头和水有重量吗? 生:学生积极回答。(预设:有) 师:那我们的空气有没有重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空气有重量吗? 师:板书“空气有重量吗” 师:石头你们如何知道它有重量? 生:学生回答。(预设:用手垫一下,用称称量等等)

师:水呢? 生:学生回答。(预设:把它放在瓶子里称一下等等) 师:对,我们在称量空气之前,也要先收集空气,大家有什么方法收集空气? 生:学生回答(预设:气球、瓶子、袋子等等)。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气球,我们可以吹气球来收集空气。 师: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有重量吗? 生:学生举手交流(预设:用天平称量,用手垫一垫等等)。 【设计意图】由石头、水,这两个学生可以实际看得到,摸得到的物体入手,过渡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更加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师:对,我们可以借助天平。今天,老师就教大家来制作一个简易小天平,它可以帮助我们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师:瞧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 生:学生汇报材料。(预设:铅笔,细线,大头钉,夹子等) 师:对,我们利用铁架台,铅笔,细线,大头钉,夹子可以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看看该如何制作简易小天平。 生:学生仔细阅读,寻找制作方法。 师:找到方法了吗?谁来说说看?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制作方法。 师:非常棒,下面开始制作简易小天平,完成后尝试使你的天平平衡。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 师:非常好,老师看到大家都完成了。下面在两个夹子上各夹一个气球,调节使天平平衡。 生:学生分组实验。 师:下面,把一个气球吹气,然后再夹在夹子上,动手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呢? 生:学生分组实验。 生: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预设:小天平倾斜了。) 师:小天平倾斜说明了什么? 生:学生回答。(预设:空气有重量) 【设计意图】从小天平到气球皮,再到气球里吹空气,让学生能在空气和前面事物之间先建立一个联系,循序渐进地意识到自制小天平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让学生从天平失去平衡发现气球吹气和不吹气是不一样重的,从而意识到空气也有重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1.4.土壤的保护》教案(2)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土壤的保护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土壤的组成物质和土壤的种类,知道土壤是许多生物 的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 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 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 环境意识。 本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的一个交流与运用。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 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可以是上图书馆和上 网查资料,也可以是走上社会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可以是独立完成这项任务, 也可以是和同学、父母、老师合作完成;可以是用文字记录下调查结果,也可以 用摄像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学生的这一调查过程必将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 引发学生的感慨,引起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感 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也有破坏土壤的现象,并由此 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 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 垃圾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就顺利成章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将 自己所了解到的,观察到的或者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达 成共识,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落实到实处。这样的课堂气氛民主,讨论热烈,学生 真正成了主人,他们不仅经历了调查探究的过程,并在交流中获得了展示自我的 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教师不再是照本宣读教材,执行教案,而是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讨论交流,成功地充当了 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 ●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 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基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分析】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第一节课画的气泡图等。 教师准备: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ppt,微课,板贴,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预设5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火星旅行,想不想去?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和火星吧。板贴地球和火星图片 地球和火星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什么? 预设:大气层。板贴 2.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 预设: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板贴 3.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出示火星大气情况)。我们这样可以直接去火星么?你的理由?你有什么办法?根据生成进行板贴。 预设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呼吸的氧气,温度,保护。 预设2.要用火箭,燃烧。 4.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解决这两个问题。 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设计意图:换一个陌生环境,让学生有新鲜感,利用宇航服完成大气层,呼吸等知识点的教学,缺乏氧气难以生存,可以说明空气是一种资源,在火星上属于稀缺资源。利用火箭,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二、探索研讨:系列化微课,一一突破(预设25分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7土壤的保护教科版

第7课《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四节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物质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的要求,了解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的作用,知道植被对保护土壤有作用,并如何去保护土壤。本课的教学活动由土壤对动植物的作用引入,到研究土壤的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并让学生知道人们的乱砍乱伐和无节制的使用土地等行为可能造成土壤流失,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不让土壤流失。教材由三个主要活动构成:1.了解土壤的价值,即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的作用;2.研究土壤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3.保护土壤的措施。三个活动依次递进,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土壤,在学习过程中也了解了与土壤相关的一些知识,可以说学生对于土壤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土壤的分类、土壤的成分,土壤中的营养从哪里来,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但对土壤的其他作用就不是很清楚,对于土壤流失的原因已经如何保护土壤就不知道了。本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知道土壤流失的原因,知道我们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并知道应该如何去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1.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 2.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3.能列举并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

4.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 通过做水土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度】 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准备】 课件、土壤、小铲子、塑料水槽、洒水壶、秒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土壤的贡献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与土壤相关的知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土壤。 (1)学生当模拟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土壤。 要求:先说自己介绍的是土壤哪一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具体介绍。 2.师:有人说过“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1)小组讨论,举例说一说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做出了那些贡献? (2)全班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土壤的贡献:1.植物:提高营养和水份。 2.动物:提供栖息地,间接提供食物。 3.人类:生产粮食及各种农作物 4.材料:制作陶器,砖瓦等) 小结:正因为土壤对于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有着如此重大的作用,所有我们要保护好土壤。(板书课题《保护土壤》) 二、对比实验,研究土壤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活动一:研究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 1.播放黄河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黄河水是什么颜色的呢? 2.师:你知道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吗?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 阅读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知识。 3.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植树造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